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德育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新时期学生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
二、德育的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卫祖国和维护祖国尊严的坚强意志。
国际主义教育是教育学生坚持和维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的民族、被压迫的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组织和人士的团结,积极支持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关的。
这是中国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学校德育内容之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把个人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
但是一切剥削阶级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存在很大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是为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它摆脱了剥削阶级的局限性,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处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它与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相联系,以尊重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反对民族偏见为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积极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反对一切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及外国的侵略而斗争;热爱祖国的人民、疆土、资源、文化、语言和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视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试卷3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试卷3(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辨析题(总题数:35,分数:70.00)1.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
)解析: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建立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把新获取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或知识体系。
)解析:3.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实施途径有: (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解析:4.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均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是并列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五节-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五节-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单选题]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江南博哥)要求不包括()。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单选题]2.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陶冶法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实际练习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秀思想品德的方法。
[单选题]4.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题干中的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
[单选题]5.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集体教育原则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集体教育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教育每个学生。
[单选题]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
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单选题]7.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 章 中学德育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 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 开端和顺序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
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
德的形成。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
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8
• 3、辨析题: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014下)
• 错误。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 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 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 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 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 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D2014下)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22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法:海因茨偷药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肯定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观点,同时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利 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整理模块七 中学德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模块七中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2012·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情感陶冶法【答案】A。
2、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到()。
A.服从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答案】D。
解析: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2012·下)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自励、自警、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个人修养法C.环境陶冶法D.品德评价法【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方法。
题干中关键词“自励”、“自律”表明是个人修养法。
4.(2012·下)在德育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目相结合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答案】A。
解析:“一分为二”要求辩证看待问题,运用在德育过程中就是辩证看待学生的过与失,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故选A。
5.(2012·下)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
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服从与惩罚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答案】B。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6.(2013·上)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B.理论联系实际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答案】C。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托古方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设想的论著是()。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记》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管理上,《学记》提出了最早的学制与学年思想。
在学制系统上,《学记》谈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从而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在学年划分上,《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其中第一学年,第三学年,第五学年,第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
B项正确。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
A.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B.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
C.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D项正确。
3.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注窗外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的欢快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求甚解,这体现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主观能动性B.遗传C.学校教育D.环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题干中,有的学生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A项正确。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证笔试重要知识点——八大德育原则
教师资格证笔试重要知识点——八大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资格证笔试里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必考的知识点之一,经常出现在选择题、简答题与分析题中,按照历年试题参考,几乎每次考试都会出现这个知识点,因此我们要熟练掌握这项内容。
下面小编带来了德育原则的与要求,助大家顺利考过教师资格证!1、导向性原则基本涵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习德育的根本原则。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重中之重)基本涵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涵义: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4、知行统一原则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区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根本标志的德育原则是()。
A.方向性原则B.知行统一原则C.教育一致性原则D.教育连贯性原则【答案】 A2、“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这体现了(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内发论【答案】 B3、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答案】 D4、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A.科技活动B.学科活动C.社会实践活动D.文学艺术活动【答案】 B5、贾德认为,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B.两种学习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C.心理官能得到训练D.对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关系的突然顿悟【答案】 A6、从蒲公英的轻轻飘飞受到启发发明出降落伞,这是( )。
A.原型启发B.酝酿效应C.近因效应D.宽大效应【答案】 A7、中学生晓楠极端争抢好胜,性格急躁,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很难使自己放松,小楠的人格属于( )。
A.A型人格B.B型人格C.C型人格D.D型人格【答案】 A8、冷水刺激皮肤后,微温的水就会感到热;吃苦药之后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这些现象为( )。
A.感觉的相互作用B.继时对比C.异时对比D.同时对比【答案】 B9、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凝聚力B.课堂气氛C.课堂控制D.课堂管理【答案】 D10、()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华生C.洛克D.弗洛伊德【答案】 B11、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
这体现了拿一教学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C.启发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答案】 B12、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中。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0-2020)整理——辨析题(3) 必背 本人教资已过 科目二93分
一、辨析题1、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肓此观点错误。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水平的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具有教育性。
答:正确(1)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将知识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
3、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答:错误。
(1)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2)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
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使得重要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得到长期保存。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中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说服教育法【答案】 B2、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起()A.指导作用B.主导作用C.辅助作用D.决定作用【答案】 B3、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答案】 B4、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 )A.稳定的内部归因B.稳定的外部归因C.可控的内部归因D.可控的外部归因【答案】 C5、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原则与()相一致。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学而知之D.温故而知新【答案】 B6、校风是学校中()的统一体。
A.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B.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D.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答案】 B7、问题解决被看作是思维活动的最普遍形式,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和创造性,其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 )A.分析假设B.总结反思C.解决问题D.检验假设【答案】 D8、2013年单项选择: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
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答案】 B9、 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行”。
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D.注意转移【答案】 A10、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B.裴斯秦洛齐C.洛克D.夸美纽斯【答案】 B11、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德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德育一、知识概述《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德育》①基本定义:德育呢,简单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就像是给一颗小树苗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为一棵正直、善良、有道德的参天大树。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里可太重要啦。
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
要是忽视了德育,那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成绩好,但是品行不行。
③前置知识:得先了解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基础知识。
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地基,知道德育也得基于对一些基础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本身情况的掌握之上。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老师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在班级里遵守纪律、互相尊重。
在社会上,培养好人材,避免出现那种高智商犯罪很有帮助。
比如说现在社会上强调的诚信教育,就是德育在社会层面应用价值的体现,诚实做人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德育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这学科里,是教育目的内容的重点部分,和教学、学生心理发展等知识点都有关联。
②关联知识:和教学这个知识点联系紧密呢。
因为教学过程其实也包含着德育的元素。
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在无形中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也和学生心理发展相关,因为德育得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接受能力。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中等偏上。
难在德育的方法比较多,要根据不同情况用不同方法。
关键点在于理解德育的内涵,并能把各种德育方法和具体情景对应起来。
像因材施教,如果做不到结合学生的个性实施德育,那就是没抓住关键。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重要,考查方式很多。
可能是选择题,考德育概念、目标。
简答题就可能问德育方法有哪些,分析题也可能出一个学校或者班级的教育场景,让你分析用到了啥德育方法、还应该用哪些等。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德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哦。
它广泛涉及到思想教育,像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制度等;道德教育,像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这种传统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像让学生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导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八大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应当使用不同德育方式,为了方便考生对德育原则的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德育原则实例讲解,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原则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
”(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2:导向性原则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
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
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
(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
”(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
(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
小杰,我觉得你要是真讲哥们义气,是不是应该在平时多帮助一下阿强呢?帮助他在同学中逐步树立威信!”(赵老师利用小杰重朋友感情的优点来引导他帮助阿强逐步树立威信,体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原则6: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一段时间后,赵老师发现,小杰变得彬彬有理了,在他的帮助下,好哥们阿强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步。
2022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参考答案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A项正确。
B项:陶行知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知行诗歌集》等。
在教育问题上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黄炎培的主要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
他致力于职业教育,其教育思想体系包含:职业教育要旨、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李大钊的著作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2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
卢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爱弥儿》,其核心观点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D项正确。
A项:《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著作之一。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巨人传》是拉伯雷的长篇小说著作。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太阳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康帕内拉的著作。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3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第一部分:道德教育知识1. 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 道德的定义及特征- 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道德水平的测评标准- 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关系2. 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影响3. 道德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德育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德育和学科教育的整合- 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德育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4. 道德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设计- 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 道德教育相关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道德问题解决与处理的案例分析5. 学生德育管理与评价- 学生德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生德育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学生德育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德育奖励与处分的原则与实施第二部分:法治教育知识1. 法治教育基本理论知识- 法治的概念与特征- 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 法治与权力制约的关系- 法治教育与公民素质培养的关系2. 公民的基本法律意识- 宪法的特点及其保障公民权利- 法律的适用与执行- 公民的法律责任与权利- 公民应具备的法律意识及培养方法3. 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学生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 德法教育的整合与实施- 学校法治教育的活动与课程设计- 学生法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4. 公民法律常识-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 劳动合同法律知识-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治安管理法律知识5. 法律教育实施与评估- 学校法治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法律教育的评估与反馈- 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涉及法律责任的案例分析第三部分:综合教育知识1. 教育学基本原理- 教育学的发展与发展规律- 教育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关系2. 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道德- 教育伦理的基本概念与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道德问题-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道德关系3. 心理学基本原理-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处理4.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体系-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学校管理与教育法律法规- 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5. 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设计- 教育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解答该部分为应用题,考生需要根据提供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七中学德育第一章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3、态度的行为成分二、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不断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2、学校教育的影响:(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影响3、社会环境影响:(1)人才选拔标准及用人机制的影响(2)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3)社区风气的影响4、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二)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3.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4、智力因素5、教育程度6、情绪因素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受(三)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探讨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补】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地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五)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第二章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一)基本观点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2、权威阶段,也称作“他律期”(5—8岁)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尊重顺从和规则,并且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也称自律期、自主期(8—10岁)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4、公正阶段(10—12岁)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二)教育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一)基本观点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
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二)教育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三章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一、德育的含义★★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二、德育的意义(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四)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一)生命教育1、生命教育的意义(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二)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1、生活教育的意义(1)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3)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2、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三)生存教育1、生存教育的教育意义(1)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2、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四)安全教育.1、安全教育的意义(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2)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2、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1、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1)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2)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3)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第四章中学德育过程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补】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4、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二)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