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是对比例知识进行深入讲解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知识。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比例相关的的生活情境图片、例题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店的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发现苹果和香蕉的价格比是3:2。

2.呈现(10分钟)介绍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比例的意义。

例如,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3:2=6:4。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每组分配一定的任务,如计算购买苹果和香蕉各需要花费多少钱。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比例(6)-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比例(6)-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比例(6)-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比例三种基本形式:比例式、分数式、百分数式。

–能够灵活运用比例三种基本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例三种基本形式的掌握。

–实际问题的解决。

2.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转化,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2.工具:课件、白板、黑板、笔。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比例三种基本形式的掌握。

2. 提出问题(10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小明用了200元买了3本书,这些书的单价是多少?”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 阐述比例式和分数式(10分钟)1.显示比例式的定义和公式。

比例式是指代表两个量的比的等式,表示为a∶b或a:b。

示例如下:1:2 = 3:6–解释:两边都是1份和2份。

2.显示分数式的定义和公式。

分数式是指用一个分数表示两个有关联的数量的关系,表示为a/b或a÷b。

示例如下:1/2 = 3/6–解释:1份相当于2份的1/2,3份相当于6份的1/2。

4. 阐述百分数式和实例讲解(30分钟)1.显示百分数式的定义和公式。

百分数式是指将一个比例转化为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表示为a%或a/100。

示例如下:1:2 = 50%3:6 = 50%两个比例都可以表示为50%。

2.带着学生一起解决买书的问题。

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3本书的总价格为200元,即3b=200,得出每本书的价格为b=200/3元。

5. 练习(2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内容如下:例1. 相当于5个橘子的苹果数是3个,相当于9个橘子的苹果数是多少个?例2. 打3折后的价格是740元,原价是多少元?例3. 男生人数占班级人数的比例为3:5,班里一共有60名学生,那么男生人数是多少?6. 巩固(10分钟)巩固已学的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比例的存在。

例如,展示一幅图,图中两个人物的高度比例为3:4,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比例。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比例的特点和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巩固比例的运算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掌握计算比例尺的方法;•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运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发掘数学知识的美和实用价值;•形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四单元:比例尺。

主要内容包括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计算比例尺的方法以及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掌握计算比例尺的方法;•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的理解;•计算比例尺的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本单元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教学环节和对策。

2.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探究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时,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完成一些练习和实际问题,鼓励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4. 课前导学在开始学习比例尺之前,通过课前导学,引发学生的兴趣,预习知识,为下课作好准备。

5. 完成练习、讨论答案、展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综合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和检测途径1. 教学资源•电子课件;•数学试题;•实物比例尺。

2. 检测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检测;•设计评价方案,对孩子的学业、发展、情感和品德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心得与收获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我认识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和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答案、组织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形成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

主要介绍了正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抽象的概念。

但是,正比例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比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能够准确地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2.准备一些实际的案例,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比例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例如,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题目:某商店将一件商品的价格降低了10%,问降低后的价格与原价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情况是成正比例的,哪些情况不是。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 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 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次课程主要是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的解比例进行讲解。

本节课主要涉及到对比例的认识、比例的表示方法以及通过已知比例求未知量的计算方法等。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掌握比例的概念,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掌握常见的比例计算方法,包括已知比例求未知量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题目。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例的表示方法和常见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应熟悉教案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演示板书;•学生准备:学生应熟悉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预习本节课。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比例的概念教师通过举例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及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牛奶和水的比例是2:3,班里男女比例是1:2等等。

第二步:比例的表示方法教师通过举例,向学生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用冒号“:”表示、用百分号“%”表示等。

第三步:比例的计算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比例的方法,如已知两个比例项之一和它对应比例项的值,可求得另一个比例项的值等。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在教学中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并督促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2.3 教学注意事项•教师应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做好分析和准备;•教师应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具体应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

三、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做如下反思:•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是否充分、详尽、生动;•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和理解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0页到42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40页“比例的意义”。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学目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5、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

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教案)第四单元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写法。

2. 能够准确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根据所给条件列比例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复杂问题,正确地列比例式。

教学内容:一、引入新知识教师采用图片、物品比较等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重量、长度等差异,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概念。

引出比例的概念,并给出比例的定义。

二、比例的概念及比例写法1、引导学生回顾物品的比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比较”这个概念。

2、给出比例的定义:若a,b两个数(a,b≠0),它们之间的比值为a: b,则称a与b成比例。

3、引导学生理解比例中冒号的含义,让学生找出一些实际问题来确定比例。

三、比例的性质1、比例具有比例反比例的性质。

2、比例的两端与它们的倍数成比例。

3、比例中求和与求商的运算次序可以交换。

四、解比例的方法1、基本思想:两边同时乘(除)以同一个非零数,保持比例不变。

2、例题:(教师可通过黑板、课件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例题)五、实际问题应用1、引导学生先画出实物比例图。

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际问题。

3、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比较,提供解决思路,让学生再试着设计解决方案。

六、拓展练习提供多组例题,让学生自行练习,并逐一检查答案,并根据练习情况及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七、总结通过总结课上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体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精度,发现并解决你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和拓展新的知识技能。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学习比例的表示方法,并能够利用比例进行计算;3.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比例的表示方法;3.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3.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2.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事例理解比例的含义;3.介绍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传递性、翻倍性和倒数性。

3.2 比例的表示方法1.介绍比例的三种表示方法,即分数形式、冒号形式和百分数形式;2.让学生通过例题学习不同表示方法的应用。

3.3 比例的应用1.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比例的表示方法。

4.2 教学难点1.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2.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3.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学习比例的应用。

六、教学资料教材、课件、作业。

七、教学评价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2.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3.对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促进其学习成长。

八、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的反馈也应该被重视,以便知道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加强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

2.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例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用于展示比例的运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

2.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一组实际数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比例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操练(15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检查,教师点评答案。

巩固(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的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含义;2.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比例的灵活应用;2.能够正确地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

四、教学内容1. 复习老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比例的概念。

2. 引入老师出示两张图片,分别是一个很高的人和一个很矮的人。

要求学生对这两个人的身高比例进行估算。

之后,老师出示两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有15个苹果,另一个盒子有30个。

要求学生估算这两个盒子的苹果比例,再与身高比例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的用途和作用。

3. 比例的概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比例的学习。

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讲解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表示方法。

在这里,老师可以使用具体生活例子来说明比例的概念。

4. 实际问题在理解比例的应用之后,老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进行演示和解释。

例如,一些比例分配问题、比例计算问题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具体应用。

5. 练习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练习。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比例的题目或者是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应用;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应用方式;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比例的概念;2.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比例计算;3.学生能否准确地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的学习。

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比例的作用和应用方式,并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例的应用技巧。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灵活掌握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概念,认识比例的基本符号“:”。

2.学会解决含有比例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

3.掌握较复杂的比例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比例1.掌握比例及其基本符号的意义。

2.学会把“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来比较两个比例的大小。

#### 【应用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3.做好比例的本色问题。

4.做好反比例的问题。

5.正确地解决有关“高”的问题,且学会用比例三围法测量高度。

三、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等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比较两个比例的方法。

3.学会解决含有比例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解决含有较复杂比例的实际问题。

2.学会用比例三围法来解决有关“高”问题。

1.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比例及其应用。

2.活动教学法:通过实际活动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一】认识比例1.比例引入。

2.比例的定义。

3.掌握比例的基本符号“:”。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二】比例的等价1.设计游戏活动,观察游戏时可能出现的比例。

2.理解比例等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3.比较两个比例大小的方法。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三】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1.发现“高”的问题。

2.学习比例三围法来测量高度及运用比例三围法解决有关“高”的问题。

3.讲解做好比例本色问题和反比例问题的方法。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1.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符号。

2.能够理解比例等价的概念和“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方法。

3.能够解决含有较复杂比例的实际问题。

4.能够熟练地使用比例三围法来解决“高”问题。

八、作业1.课后完成三道比例应用题。

2.完成三组对比图的绘制。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最新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例1以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并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并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

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

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比例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教材分析: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

在一个单元里同时教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样的教材很少遇到。

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大小变了,但形状与结构都保持不变,比例能够准确地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1、例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例3 比例的意义例4 比例的性质例5 解比例例6、例7 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课时:7课时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意义》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比例,使学生感受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对比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运用比例解决,还需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体验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

2.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实践中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每小时40公里,问乙地到甲地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感受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例,提出问题:“这个实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之间成比例?”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组成。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比例的组成:两个外项、两个内项。

3. 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比例的概念。

如:“已知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8和15,求这个比例的两个内项。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纠正错误,指导解题方法。

4.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8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元减30元,小明需要支付多少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学设计第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学设计第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学设计第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学中的比例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比例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代数等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

2.难点:比例的应用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比例知识。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感受比例的存在。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采用激励评价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例子和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比例知识。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时商品的折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存在。

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比例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例子,讲解比例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与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第3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第3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2.出示例4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

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4)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比例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2.教学方法:采用总结、归纳、反思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教学步骤: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知识;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比例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作业完成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4)对于拓展练习,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教学步骤:
(1)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比例的概念;
(3)教师展示一些与比例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比例的定义、性质、简化与扩写方法。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比例的相关知识。
(2)作业评价: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时进行测试,全面了解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4)家校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
4.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课后反思: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38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⑴3:5和18:30⑵0.4:0.2和1.8:0.9
⑶5/8:1/4和7.5:3⑷2:8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第四单元:比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