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_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合集下载

评价近代留学教育

评价近代留学教育

评价近代留学教育近代留学教育是指从近代开始,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留学教育模式和经验。

近代留学教育作为一种在国外接受学习和培训的方式,对人们的学术、职业和文化素质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特点、优点和问题、展望未来三个方面对近代留学教育进行评价。

首先,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紧密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了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政策,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内外弱点和不足。

为了追赶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许多中国学子选择出国留学,以获取西方国家的学问和科技。

同时,东亚国家也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知识。

近代留学教育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

其次,近代留学教育拥有一系列的优点。

首先,通过近代留学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当地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教育体系和学术资源。

他们可以通过与当地教授和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深入了解并学习当地的学术思想和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

其次,近代留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适应多样化环境的能力。

学生在留学期间需要适应不同的语言、文化、学习方法和社交规则,这些经历能够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近代留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通过获得国外学历和经验,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国家或其他国家的高级学府和企事业单位找到更好的职业机会,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然而,近代留学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留学费用高昂,经济负担重。

许多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支付留学费用,这对于那些希望出国留学的有才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阻碍。

其次,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学生可能面临适应困难和身心压力。

有些学生可能无法融入当地社交圈子,感到孤独和无助。

最后,留学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安全和安全隐患,如生活环境不良、歧视和暴力事件等。

展望未来,近代留学教育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中国的留学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那时中国的开放政策引领了第一批留学生赴海外留学。

从那时起,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和留学目的地逐渐增加,这种发展得到了多方面的动力。

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在清朝晚期,一些政府派遣的留学生通过留学来接受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留学生往往被要求回国后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改革和发展中国。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留学生数量仍然很有限,留学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亚洲的邻国。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崩溃。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通过留学来寻求更好的教育和职业机会。

这些留学生的目的地逐渐扩大到欧洲、美国和其他地区。

他们从海外学习到了现代科学、民主制度和人文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也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更多的中国人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与此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多种奖学金的设置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去留学。

中国的留学目的地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留学目的地,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

中国的留学动力也逐渐多样化。

除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和职业机会,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注重跨文化交流和伙伴关系的建立。

他们希望通过留学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与各国的学生加深友谊和理解。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将继续扩大。

政府会继续提供奖学金和其他经济支持,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去留学。

与此留学生的地域和学科的分布也将更加平衡,以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受到不同的动力推动。

留学发展历程的改变和发展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学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学史

中国近代的日本留学史从1896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到现在,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已有近115年的历史。

和留学欧美一样,中国人的日本留学也是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探索自己的近代化之路的过程。

中国人的日本留学对中日两国来说,不仅仅在教育文化史上,同时在经济和外交关系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根据《近代中国日本留学史》中记载日本留学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如下。

一、日本留学的开始和发展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年轻人前往日本留学,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初期的留日学生主要是官费生,不仅有中央派遣的,也有地方政府及教育机构派遣的。

多数留学生学的是军事。

1903年以后,随着清政府旨在促进近代化的“新政”的展开,大批学习师范、政法以及实业的派遣留学生前往日本,而同时,学习军事的学生仍然源源不断地被派往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清政府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一点从清政府派遣大量的军事留学生以图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当中也可以看出。

二、日本留学的兴盛日本留学的兴盛,是在进入20世纪、清政府展开“新政”以后。

在此之前,日本留学派遣规模较小。

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赔付巨金、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直到这时,清政府才被迫实行开放并向西方学习,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新政”。

“新政”的内容主要有军备强化、实业振兴和教育改革。

随着“新政”的推进,需要大批掌握各领域新知识的新式人材,但当时的中国刚刚摆脱了旧的教育,还难以适应培养新式人材的需要。

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清政府采取了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奖励留学以及招聘外籍教师等措施。

与此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废除,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人为了寻求新的知识,自发地前往海外留学。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留学迎来了兴盛时期。

人数最多的1905年大约有8000人。

兴盛时期的日本留学和初期留学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仅有官费生,也有很多自费生;二是学法政和师范的人占压倒多数。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出国留学现状及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出国留学现状及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出国留学现状及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留学规模不断扩大,留学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出国留学不仅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国际交流平台,也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地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前往深造。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重视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为我国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留学选择。

出国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留学费用高昂、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困难、语言沟通障碍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留学体验和学术成果。

对于我国出国留学现状及分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留学市场的动态和趋势,也能为我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我国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与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各国高等教育机构超越本土的界限,通过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与共享,还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国际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共同研究等方式,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在知识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跨国教育项目不断涌现。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境教育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开展跨国教育项目,如合作办学、海外分校等。

这些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学习选择,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与融合。

国际学生的流动性增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1. 引言1.1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国家经济发展迟滞,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中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国开始了积极的现代化改革与开放政策,其中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派遣年轻学子出国留学,中国希望他们能够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科技知识,学习外国的制度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留学的背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中国留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留学的背景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发展的机遇。

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更广阔视野与更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

【2000字】1.2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态势。

截至目前,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全球留学生总数的相当大比例,成为世界上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留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声誉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中国留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为中国教育和国际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留学是指中国学子在近代时期赴海外学习的现象,始于明朝,此后在清朝晚期迎来高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究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与动力,旨在深入了解近代留学现象。

一、发展历程明清两代的留学生数量不多,主要因为当时禁海令的实施。

清朝嘉庆年间,国内经商船出海,同时西方列强的来华贸易开启,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1847年,第一批留学生赴美。

1870年代后,留学生迅速增多。

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纷纷回国参加革命,先驱们如孙中山、康有为、章太炎等,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0年代,中国尝试改革教育体制,留学生成为改革的主力军,赴德、法、英等欧洲国家、美国、苏联等国家留学。

留学生参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多个领域,如科技、社会思潮、文艺等,为民族精神的振兴与民族独立的实现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动力探究1. 时代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变革性、动荡性的时期,外部冲击和内部动荡,深刻挑战着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制和观念,这也是留学生数量增多的根本原因。

2. 国家对留学生的重视清朝末年的新政府开始将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扶植留学生来加强国家的力量,培养有专业技能、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了留学生的地位与影响力。

3. 社会现状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危机,社会的逐渐现代化,逐渐增强的民族自信心等因素也为留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留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外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积极的拓宽了视野和思路。

4. 学术环境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对近代留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开放的知识空间,让他们接触到了远程目光,更好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状况,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语近代留学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影响不仅在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在于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的留学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程,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本文将从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留学发展进行探究。

政治动因是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方面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面临国家的内外危机。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改革国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纷纷选择赴国外留学,寻找强国之道。

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也为留学提供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许多学子出国留学,纷纷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理论。

经济动因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崛起的需求促使了近代留学的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落后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国家经济发展迫在眉睫。

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人才,中国政府积极鼓励留学生出国学习,并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经济支持。

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文化动因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和思想解放,这为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不仅是为了接受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和文化,也是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相结合,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

中国留学生的回国,不仅带回了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也传播了新文化思潮,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与动力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动因的推动,也有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的推动。

政治动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赴国外学习,寻找振兴中华的道路;经济动因推动中国培养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文化动因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留学将继续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途径,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作者:张民书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13期摘要: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将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各时期留学的历史贡献或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揭示留学教育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贡献。

关键词:近代;留学;特點;意义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182-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13.1181.第一阶段:1840-1870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为美国。

教会原意是为他们培养在中国传教的牧师。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多半并不从事于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第一个留美大学生容闳,回国后一直为争取清政府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而奔走,促成清政府批准在1872-1875之间由国家分三次共派遣120名少年学生赴美留学。

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

2.第二阶段:1870-1889。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十岁至十六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

1881年,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打击,这些留学生未满学习期限就被迫撤回。

70年代后期,由于建设海军和培养海军技术人员的需要,清政府从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到英、法等国学习。

在此二十年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学生共120名;派出留欧学生78名以及临时派遣出国实习和工作的共约110名。

在此阶段,中国人开始对西方有所了解,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

3.第三阶段:1890-1911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局势空前紧张,为改变局势,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日本人数最多。

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留日教育是指中国学生赴日本进行学习和培训的现象。

在近代中
国历史上,留日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留日教育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他们不仅学习了日本的
新式教育、科技和文化,还了解了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

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
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留日教育有利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留日学生的人才引进和文化交流方面,日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些中国革命先驱如孙中山、康有为等,就在日本接受了教育和培训,他们从日本学习到的先进思想、组织管理经验和政治理论对中国的民
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留日教育也促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为后来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最后,留日教育还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

通过引进日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中国的现代教
育体系得到了改进和提高,这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更加坚实的
支撑。

总之,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日两国的
友好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中国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自该时期开始,随着中国面临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开放,中国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出国留学,以学习国外的现代科技和知识,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872年,中国赴美首批留学生启程,这标志着中国留学生向美国的倾斜已经开始,而美国也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接下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和地域范围开始不断扩大,德、英、法等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新的目的地。

尤其在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大幅增长。

近代中国留学生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外国科技和文化的输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留学经历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受到留学生的回国,带回的外国知识和经验的推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也开始逐步建立,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进一步加深。

留学生的动力来源于不同的因素,比如,爱国主义,求知欲和自我发展。

其中,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列强入侵和独立问题,中国的民族感和民族自豪感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了留学。

他们认为,必须开拓眼界,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这样,中国才有可能摆脱落后和弱小的局面。

一些人参加留学计划,是为了满足求知欲望。

他们渴望在学术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并在各自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与发展。

另一些人选择留学,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

他们认为,留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更具备成功的要素,并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认识,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对外国的文化和风俗感兴趣。

特别是那些去国外旅行或留学的学生,除了上学学习之外,还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风俗的差异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拓宽眼界,陶冶情操。

总之,中国近代留学生发展的历程,不仅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轨迹和历史走向,也体现了中国学子们追求进步和成长的迄今。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高等理科教 2005年第 4期 (总第 62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X张彩丽刘瑞丽 (兰州大学国际政治系 , 甘肃兰州 730000X 收稿日期 2004 — 08 — 18作者简介张彩丽 (1952 -女 , 陕西西安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中外经济史、中外经济政策研究摘要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为赴欧美、日本、苏联三种走向 ;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 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复杂过程。

每一次留学教育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 , 他们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建功卓著走向欧美 , 原因 :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在 19世纪 70年代初形成。

当时正是清朝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 ,, 且其中管理、外交、翻译等方面的人才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至深至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历史作用中图分类号 G64819文献标识码 A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走向及其原因(一 1872年走向欧美,原因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在 19世纪 70年代初形成。

当时正是清朝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 被迫放弃“天朝上国” 的至尊观念 , 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 、“师夷”的角色转换姿态。

由于洋务运动本身迫切需要一批外交人才和技术人才 , 曾国藩、李鸿章接纳容闳的建议 , 联名上奏清廷 , 于是才有从 1872年开的将 120名聪颖幼童分批逐年派往美国留学之举 , 从而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

此后不久 , 洋务派为了培养组建近代海军所需的军事人才 , 又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心 , 选派青年学生和下级军官赴欧洲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 , 洋务派 1872~1896年派往留美、日、法、德、英等国去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科学等科目的幼童达 200多人。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社会上流行的留学生“五代”说和严复、孙中山、秋瑾等为“第一代”的说法,成为本文“问题的提出”之背景。

笔者的论证是共7代,分别为:1840~1870年,这第一代的人数多,且皆为私人途径,然正是其中的容闳成为中国政府成批官派留学生的第一个倡导者和推动者;1871~1889年,官派留学欧美者230余名,自费留学的伍廷芳、孙中山等亦在这第二代;1890~1911年,这第3代公私费留学生以数万计,许多留学生加入同盟会;1912~1930年,总计2万人,其中如赴欧勤工俭学,特别是形成一次留学苏俄热潮;1931~1949年,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公私费留学生只万人左右,但留学范围大为扩展;1950~1978年,一万又数千人;1978年至今,公私留学生达27万人,遍及103个国家和地区。

每一代留学生都同中国和世界形势相应,引起不同方面的巨大变革,规模越大伴随的变革深度和广度越大。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与执行,出国留学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关于出国留学的新闻报道和探讨留学史的文章渐渐多了。

为了追溯往事,曾有人将当今的中国留学生称之为“第五代”,而对中国的“五代”留学生加以表述,认为“东瀛”(指日本国)是“曾经接纳过我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国度”,而且还将19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留学西欧的严复、留学檀香山(今属美国)的孙中山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秋瑾同作为“第一代”留学生的代表放在一起,认为他们都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②]。

姑不论日本并非接纳“我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国度”,即以留学年代而言,严复(1877—1879年留英)、孙中山(1878—1883年在檀香山求学)与秋瑾(1904.6—1905.12留日)出国留学年代时间相差将近30年,也无法列为同一代。

况且,在严复以前,中国还有近代最早的容闳、黄威、颜永京等整整一代的自费留学生和后来成为著名的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120名留美官费生呢?但是,这“第五代”的说法却不胫而走,流行甚广。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留学已成为中国学子提升自身素质和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从最初的阶段性留学到现代化的全球化留学,留学的动力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及其动力进行探究,以期对留学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中国近代留学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大量的留学生开始前往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

这一阶段的留学生以洋务派为主,他们对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就进行深入学习,探索中国的振兴之路。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由于中国的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许多留学生开始转向日本留学,以获取更为先进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军事技术。

日本留学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为中国的先进思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的革命领导者和改革者。

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留学生的地域也不再局限于欧美和日本,而是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中国留学生开始涌入世界一流大学,获取更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近代留学动力探究中国近代留学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近代留学动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政治动力中国的近代留学生最早是由政府出资资助的,政府对留学生的派遣和经费支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早期的留学生是为了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政府对留学生的政策和资助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动力逐渐向经济、文化等方面拓展。

2. 经济动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近代留学的重要动力之一,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撑和推动。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

赣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授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考试形式: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摘要1847年出现的国内近代留学教育历经艰辛,在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三个阶段后,取得丰硕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时代进程中,借由留学教育,我国出现了大量高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

对于当时的中国发展时期而言,留学教育不仅逐渐承担起改革开放国策的组成部分角色,更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观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现状可以发现,留学国家的选择存在普遍性,大部分集中于美国、日本、苏联三地。

近代留学教育行为伴随着著名人物的产生,他们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文化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起源入手,对其发展历程及所带来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对近代留学教育人才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帮助人们回顾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对近代留学教育发展进程的研究,将有益于推动有关留学教育未来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而实现调动国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来推动国内现代化经济发展。

关键词:近代留学教育;历史发展;影响;走向AbstractIn 1847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through hardships,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new period China,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nearly half a century in the process of time, by studying abroad, China has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 level and all-round talents. For the period of China's development, study abroad education not only gradually assume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als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crucial impact.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abroad in modern China can be found, the choice of studying abroad is universal, most of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pla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behavior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times is accompanied by the generation of famous peopl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ines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alysis, related to elaborate on the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talents China modern history, helping people to revie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will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research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education, and mobilize overseas talent to return hom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Modern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fluence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源1.1晚清时期初见端倪1.1.1具有历史环境特点的起始阶段我国最早一批留学教育学生为1847年赴美学习的包含容闳在内的三位留学生。

评价近代留学教育

评价近代留学教育

评价近代留学教育近代留学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功能多样的教育模式,它曾经在各个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机会,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尽管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有诸多转折,它所带来的影响仍旧不可忽视。

因此,本文以《评价近代留学教育》为标题,从历史发展、影响分析、现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近代留学教育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近代的留学教育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当时西方学者开始前往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探索这一地区的文化、社会现象,同时也带去了西方文化和学术传统。

随着殖民地主义影响加强,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也在逐渐引发,这就促使了更多当代中国、日本等学者前往西方国家求学。

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海外留学也变得更加普遍,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西方国家留学。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近代留学教育的影响。

首先,近代留学教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西方国家求学的学者,不仅引领国际学术思潮,还将西方文化的知识引入到自己的国家,促进文化与知识的交流,使彼此理解。

而从西方国家留学回国的学者,也把西方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影响了东方文化,这样一来,东西方文化就有了对话的可能性。

另外,近代留学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改变了以往留学仅仅是由学者前往西方求学的模式。

现在,就近代留学教育而言,中国等国家愈加重视海外留学,推出了政策和措施,以支持国内学者前往西方国家留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通过近代的留学教育获得了知识和经验,这使他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国外文化,拓展视野,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面对挑战,实现梦想。

综上所述,近代留学教育在历史及影响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当前留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发展的影响仍旧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希望未来的近代留学教育能够继续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拓展视野,实现自身的梦想。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梁燕波;王晨
【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2)003
【摘要】我国的近代留学教育始于1847年,虽然步履艰辛,但却硕果累累,一个半世纪的留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多方面的人才.这表明中国的留学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世纪之初,回顾我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其特点,分析其趋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留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从而有利于调动留学生回国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梁燕波;王晨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研究中心;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江苏,徐
州,221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略论英国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影响之限度--以留学教育为切入点 [J], 熊亦周
2."新文化与教育"的书写: 为海外取经重新定位——从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再思索留学问题 [J], 潘家铃
3.论近代中国林学留学生与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 [J], 戴磊
4.开拓创新话近代中国留学教育——评《中国近代教育留学活动史研究》 [J], 吴金平
5.论近代中国政法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J], 王立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理论论文-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教育理论论文-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教育理论论文-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摘要]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我国留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近现代史的分期,将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阶段进行历史回顾,评述各时期的历史贡献或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关键词]留学教育;高等教育;中国教育Abstract:Du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ince modern China, overseas education has been playing an active and important role in ideas enlightenment, cultural exchange, talent cultivation, social change and so 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sitics of China's overseas education,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n the stage division of modern Chinese hitory, this paper divides the process of overseas education into four stages. Then it reviews the contributions and lessons of each stage. Finally, it draws a conclusion.Key words:overseas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理科教育 2005年第4期(总第62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Ξ张彩丽 刘瑞丽(兰州大学 国际政治系,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为赴欧美、日本、苏联三种走向;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复杂过程。

每一次留学教育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他们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建功卓著,且其中管理、外交、翻译等方面的人才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至深至大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近代 留学教育 走向 学习内容 历史作用中图分类号 G64819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走向及其原因(一)1872年:走向欧美,原因: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

当时正是清朝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换姿态。

由于洋务运动本身迫切需要一批外交人才和技术人才,曾国藩、李鸿章接纳容闳的建议,联名上奏清廷,于是才有从1872年开始的将120名聪颖幼童分批逐年派往美国留学之举,从而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

此后不久,洋务派为了培养组建近代海军所需的军事人才,又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心,选派青年学生和下级军官赴欧洲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洋务派于1872~1896年派往留美、日、法、德、英等国去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科学等科目的幼童达200多人。

这样,便形成了由洋务派主持控制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出国留学高潮。

(二)1901年:转向日本,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清政府教育结构的重大变革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惊醒了中国人旷日持久的洋务梦,而且使朝野上下惊奇地发现,当初本来处于与中国类似处境的日本,在学习的道路上已经远远地跑在了前面。

于是,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产生了一个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

1896年御史杨深秀在奏章中首先提出,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靠的是留学教育手段和留学生。

后来,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并且指出,留学日本由于“路近费省”来去方便,而且文字和“情势风俗相近”,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这样,一个留学日本的浪潮开始酝酿形成。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后,由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被迫流亡西安的清朝政府为了蒙蔽人民、保全自己,于1901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实行变法的上谕,其中包括改书院为学堂、废除了八股举士制度、命令各省选派留学生等内容。

教育结构的这种重大变革给传统教学秩序带来剧烈震荡,师Ξ收稿日期 2004—08—18作者简介 张彩丽(1952-)女,陕西西安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外经济史、中外经济政策研究1高等理科教育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资、校舍、费用都发生严重危机。

以学费而言,当时“在中国国内学校就读的费用,有时甚至可以足够作留学日本之用。

”在这种情况下,赴日本留学人数直线上升,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万学子潮涌日本。

(三)1911年:留美风潮又起,原因:美日争夺对中国精神上的扩张留学浪潮席卷日本之际,美国国内已经有人为此而深感不安。

在他们看来,中国向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对美国是不利的,不过,由于“美国在30年以前,已经做到把中国留学生潮流引向这一国家来,并使这一潮流扩大”,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

”这种“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就是:“为了扩张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

因为“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1]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战略利益方面的深思熟虑,美国国会即于1908年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将其在军旗下获得的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用于扩张精神上的影响。

1911年,作为留美预科的清华学堂正式成立,从而又兴起了留美教育浪潮。

(四)“劳工神圣”价值观念下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几乎与此同时,一些曾在法国留过学的留学生根据自己节俭苦学的生活经验,并针对当时留学欧洲费用高昂的问题,发起创立“留法俭学会”。

该会在“改良社会、首重教育”的旗帜下,以“拟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为宗旨,竭力倡导去“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法国和西欧留学。

[2]他们的主张,不仅获得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的全力支持,而且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因战争而向中国招募了大批劳工。

为了解决数以十万计的赴法华工的生活用语和教育问题,“留法勤工俭学会”应运而生。

1916年,中法两国联合成立“华法教育会”,在该会大力推动下,各种类型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在各地纷纷成立。

与此同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当时,“劳工神圣”的口号响彻全国,工读主义的思潮风靡各地。

在这种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亦走向高潮。

(五)20世纪20年代中期:定位于苏联,原因:苏联用了最短的时间“自立于强国之林”的成功启示为了培养干部、推动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共旅欧支部于1923年开始从当地选派一批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和华工青年去苏联深造。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注意到苏联在短期内“自立于强国之林”的成功经验,遂产生了改组国民党和中国革命要“以俄为师”的想法。

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给新生的广州国民政府和即将开始的北伐培养所急需的人才,当时担任广州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的包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宣布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并建议国民党选派学生去中山大学学习。

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并且成立了由谭延 、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选拔委员会。

于是,包括一些国民党委员子女在内的革命青年和国共两党党员,被派往苏联留学,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学习高潮。

二、中国近代留学学习内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复杂过程。

可以说,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几次浪潮和欧美、日本、苏联的三种走向,恰好反映了学习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西方文化的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三个不同层面所作的基本估价或价值判断。

早在19世纪中叶,当西方文化以“船坚炮利”的面目出现在东方、打开中国的大门时,不论是19世纪40、50年代的“抵抗派”还是19世纪60、70年代的洋务派都深被震撼,于是,兴高等理科教育 2005年第4期(总第62期)西学,选派留学生去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样,在近代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世主张和“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治国方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酿成的第一次出国赴欧美留学浪潮,尽管在学习对象上还别无选择,但是在学习内容上,却不仅不能像同一时期的日本留学生那样,拥有可以通晓欧洲国体、政治、风俗人情,研究制度、文物、学术、技艺以及其他百科的选择自由,反而被严格地限制在以军事知识、军事技术为中心内容的机械、造船、开矿和舰船驾驶、海军操练的狭窄领域。

[3]第二次留学浪潮(转向日本)虽然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集团利益选择的影响,但却表现出一种急于成功的普遍追求。

具体表现在:(1)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由欧美而改为日本,这种转向除了所谓“路近费省”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力省效速”。

当时只看到西方文化经过日本人的挑选加工,去粗存精,学起来便可以省力气见效快的一面,但是忘记了“直接从本家所得者,当远较经重译得来之学问为靠得住”这样一个基本的常识。

(2)在学习时效的处理上,当时的留日学生有一种热衷于速成教育的普遍倾向。

主要是由于以往时间损失的焦虑,因而在留学生中普遍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而造成的。

这又导致了即使是向日本学习,也不乏未尝学问之味,则学业已成,手持毕业证书,洋洋而就归国之途的学生。

(3)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当时的确出现了一个以文科即以社会政治学说为中心的自由选择的可喜局面。

但是,由于清政府兴办新军和革命派反清斗争的需要,学习军事依然是个热门。

当时,人数最多的成城学校、振武学校、东斌学堂等,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户山学校的预科学校。

到了民国初年,留美学生则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使命与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

留美学生的大多数当然选择了工程、农林、医学、物理、化学等专业。

至于处在留日、留美浪潮与以后的留苏浪潮之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实是由仿效日本向师法苏俄的一个过渡。

与此同时,这一运动又与留美运动构成了并列的双水分流的局面。

它在向西方学习的旗帜下,偏重学习西方的科学实业以及一切有裨人生,与有关社会之德智体育各种学科,而不事政法军备各科。

不过,在当时国际国内局势急剧变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之后,留法浪潮亦随之高涨起来。

这时的“勤工俭学”,早已超出了解决经费问题、寻找求学出路的范围,迅速发展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改造人生的手段了。

显然,这时的勤工俭学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场所和实践模式。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武装下,留法的学子们认为,留日的东洋派提倡政治改革,拜金的留美派又努力制造资本主义,东洋派已经在中国造成政治罪恶,留美派又将在中国造成资本罪恶,只有勤工俭学的学生们,才是中国未来的劳动阶级之中心人物,是为人类谋幸福的社会中坚。

正因为这样,当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遭受挫折难以为继的时候,其中许多革命青年便很自然地转赴苏联了,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起初在东方劳动大学还是后来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必须能挥毫以动员群众,运剑以指挥战役,政工人员的训练必须是速成和讲实效的。

依照这些考虑,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程设置包括俄语、革命运动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列宁主义以及军事学等必修课程,其中军事学是中山大学的最有特色的课程之一。

三、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作用与意义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要注意一下每次留学浪潮后留学人员的行踪业绩,就不难发现:尽管每一次留学教育政策均有失误之处,都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且其成员的年龄状况、文化水平、政治态度均参差不齐,但每一次留学潮流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

这些人物除了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建功卓著外,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高等理科教育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11第一次留学教育不仅培养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工程师,造就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黄季良、萨镇冰等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血染疆场、为国捐躯的一代海军名将,而且还出现了像严复那样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传播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