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一、日夜更替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它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日夜更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24小时。

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同,从而导致了日夜的变化。

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夜更替对人类的生活和生物的生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白天,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给人们提供了光线和热量,使得我们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和进行各种活动。

而在夜晚,太阳不再照射地球,天空变得漆黑一片,只有星星和月亮的光芒点缀着夜空。

这个时间段,人们一般会休息和睡觉,动物也会进入休眠状态。

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夜更替对人类的作息时间和生物的生物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坐标意义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意义是确定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的一种方法。

地球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其位置。

而地球的自转使得经度的概念得以产生。

经度是指连接地球北极和南极的一个半圆,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

经度的起点被定义为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0度经线。

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增加或减少,最大为180度。

通过经度,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东西方向位置。

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一个圆环,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纬度的起点被定义为赤道,也就是0度纬线。

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增加或减少,最大为90度。

通过纬度,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南北方向位置。

地球自转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这对地理研究和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赤道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温度差异。

赤道区域由于靠近太阳,阳光直射的时间长,热量较多,所以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

而极地区域由于离太阳较远,阳光直射的时间短,热量较少,所以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 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运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程度。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掌握地球公转规律,了解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公转的规律,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1.地球公转规律的理解及其对纬度气候的影响;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向学生发出问题:“为什么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同时出现?”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2.热身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讲授(1)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地图找出赤道、南极点和北极点,让学生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解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

教师可以讲解太阳高度角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讲解太阳辐射从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路径和影响地球的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PPT或实验了解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温度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可以分季节讲解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4.练习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内容制作PPT并进行展示,课堂讨论并解决问题。

教师也可以准备练习题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完成,并讲解答案。

5.总结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列举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PPT制作,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分布;2.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3.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2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2 湘教版必修1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2 湘教版必修1编写:高一地理备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知道时区的划分,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预习内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昼夜交替(二)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_______地区见到日出的时刻有早有晚,相对位置_______的地点比位置_______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方时:①含义:因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②时差:经度每隔15°的地方时相差_______。

3、区时:①区时规定:每个时区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区时。

②北京时间: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③区时换算: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_______(加、减1小时),往西相反。

④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_______1天,反之,___天。

(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偏转,南半球向偏转,赤道上偏。

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知道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学习重、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学习过程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产生时差探究1 地方时理解地方时的产生,完成下列要求:(1)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地方时应如何计算?(2)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

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3)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是否相同?(考察对概念的理解)(4)生活中使用地方时是否方便?使用地方时,常会造成时间上的混乱。

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AB
快速记忆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
•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原方向
偏移 方向
南半球
原方向
偏移 方向
北半球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 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角速度: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 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旋转一周的角度 = 自转的周期
360°
360°
= 恒星日 = 23时56分4秒

360°
15 °
24时 = 小时
1° = 4分钟
除两极点外,全球相等,皆 约为15 °每小时,极点为零。
二、产生昼夜交替
探究:
1、假设地球会发光发亮,或者地球是透明的, 是否会有昼夜现象?假设地球不自转,昼夜是 否会交替?
2、昼夜现象与昼夜更替有没有区别?
3、晨线和昏线有何区别?它们与太阳光线 什么关系?
4、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探究一:地球上昼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本身不发光 太阳照射 昼与夜现象
(一)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计算方法
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1个小时,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经度差 时间差 15° 1小时 1° 4分钟
时间差 1小时 4分钟
经度差 15° 1°
活动:如果知道一个地方的地方时,能不能求 得其他地方的地方时呢?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时间差 =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15
探究四: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 晨昏线与太阳 光线始终是垂 直的关系。
• 由于地球自西 向东转,使地 球表面的晨昏 线不断向西移 动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25天。这个 周期也是地球上四季更替的周期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这意味着在 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绕太阳旋转的, 而在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绕太阳旋转 的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2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对地球的 气候、生态、地理分 布以及人类生活等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 理意义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这个周 期也是地球上日夜交替的周期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意味着在北 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旋转的,而在南极 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旋转的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定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 太阳轨道运动一周所 需的时间。这个轨道 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 椭圆形轨道
20 xx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和地球 运动的地理意义
演讲者:xxx
演讲时间:xxxx
-
1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2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1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地球的自转与公 转是地球运动的 基本形式,也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地球运动地
理意义的基础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定义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 的时间。这个轴线是地球上南北两极之间的 虚拟直线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极地与赤道的温度差异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极地和 赤道的温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在 极地,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 少,温度较低;而在赤道,由于 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 高。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大 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全球 气候

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学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学案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2、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自学质疑】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或蓝球,注意观察不转动和转动时的明暗半球。

思考:(1)地球上昼夜产生的原因?(2)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周期?(3)什么是晨昏线?晨昏线有什么地理意义?晨昏线在地表是怎样移动的?(4)在光照图上怎样准确地判断晨线和昏线?2、时间是根据天体的运动确定的,如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此,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1)根据地球自转的规律,你能发现地方时是怎样变化的吗?(2)如果知道了一个地方的地方时,怎样计算另一个地方的地方时?(3)在自给自足的古代,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如果还都使用地方时会造成什么问题?(4)时区是某一种标准时的使用范围。

读课本图1-2-4说明国际上是怎样划分时区的?全球共分多少个时区?为什么?知道某地的经度怎样求其时区数?知道时区数怎样计算中央经线的经度?读地图册上的《中国政区图》,计算我国共跨多少个时区?(5)什么是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有什么关系?试设计一个计算区时的公式。

(6)什么是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时有什么关系?(7)读课本图1-2-4,观察伦敦、莫斯科、悉尼、纽约分别位于哪个时区?完成课本P13“活动”题。

3、由于地球表面的方向是一种球面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随着地球的自转,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会发生偏离,相对于地面上的方向来说,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方向要发生偏转。

(1)读图1-2-5,归纳出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2)将水池的塞子拔掉放水,观察水池中形成的漩涡是怎样旋转的?为什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完整版

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
以恒星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 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 的时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约 为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 转。
偏转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运动的物体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产生偏转现象。 在北半球,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物体向左偏转。
时区划分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地区地方时不同,根据这 一原理,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方便国际交流 和协作。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使得同一地点经历昼夜交替,形成地球 上的日照和温度变化,对生物节律和人类生活产 生深远影响。
导航系统定位原理简介
卫星导航
利用地球自转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结合地面接收站观测数据,实现 全球范围内的精确定位和导航。
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和岁差等都会对昼夜交替周期产生 微小影响。
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
赤道地区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即每天 昼长和夜长基本相等。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昼期间,太阳始终在地平线 以上,没有夜晚;而在极夜期间, 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没有白 天。
气候类型分布
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导致了气候类型的分布。不同地区由 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 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等。
Part
06
地球自转与人类活动关系
天文观测和日历制定中应用
1 2 3
恒星日与太阳日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相对于恒星和太阳有所不 同,形成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概念,对天文观测 和日历制定有重要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篇1一、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同学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缘由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同学分析缘由、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育各种力量。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同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

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这样做更具科学性,由于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外形的影响”。

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有用性”的意图。

由于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有用性明显偏低。

在叙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同学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

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终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殊计时的方法,使同学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同学的认知规律。

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开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特别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其影响;2. 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有哪些运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太阳的日出日落现象。

活动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的昼夜变换,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2. 让学生讨论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是指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和地貌的影响。

活动三:观察和实验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对地球上昼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对气候和季节有何影响?3. 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长度、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活动四:分析和总结1. 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是地理现象的基础,如日出和日落、昼夜的变换、气候和季节的变化等都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

活动五: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温和季节相反?2. 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对气温和季节的影响。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2. 检查学生的笔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总结;2. 准备相关素材,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难点)学习目标1.运用综合思维,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重点)2.学会时差计算的方法,运用综合思维理解日期变更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3.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提高地理实践力。

第1课时昼夜交替自主学习1.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不停地。

2.图解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半球,即背着太阳的半球;乙为半球,即向着太阳的半球。

(2)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即图中的圆圈。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1)周期:1个日,24小时。

(2)意义: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黑夜不会过于,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太阳日是基本的单位。

[微点拨]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自学参考自主学编号12104班级:姓名:1.晨昏线的构成项目内容构成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上正值日出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昏线上正值日落2.晨昏线的六个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图2中∠α=∠β。

(5)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3.晨昏线的判读方法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分界线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昼夜分界线图示现如今的智能手机,几乎都有晨昏线功能,让整个地球白天和黑夜的分界一目了然,各个地区的昼夜交替变得无比直观。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晨线、昏线、太阳高度角等定义3.地方时与区时的产生与区别,地方时的判读、换算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二)内容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指的是地球的自转的运动特征,以及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现象。

理解它的关键首先在于理解运动的原理,再进一步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基础非常有限,因此本课在开始之前还需要对相关知识,比如地球经纬线的划分等进行一些铺垫和补充。

由于该内容是地理中“地球运动”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对解释一般现象以及后面时差、地转偏向力带来的现象等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本学科中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及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解决的关键在于利用多种方式,如动态图、实验演示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3. 地方时的产生及基本规律,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的特征,注意让学生理解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不同方向上看地球自转方向的表达方式等。

2.运用示意图,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

结合地球自转解释昼夜产生原因,并简述意义。

3.学生能够说出地方时的概念,理清并判断地方时的早晚,为学习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4.从现象入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河岸冲刷程度的对比,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较多,一是对地方时早晚的判断和理解,二是对区时的划分以及时区的计算理解不够,不能进行判断。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和示意图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 展示地球运动示意图:通过地球仪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5. 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生态系统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并简要阐述其地理意义。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10. 教学评价: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

2. 介绍地球运动的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3. 探讨地球运动与地球其他运动(如板块运动)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 提醒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形式。

2.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特点。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3.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特点。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产生的黄赤交角等。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请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标注相关地理现象。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仪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影响。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四季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是一种比较古老、简单的纬度地 带划分方法,它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极限,把地球表面粗 糙地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两带。五代反映了年太 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件事的规律。五带的划分虽然 比较简单,但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6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图1.22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图1.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7Hale Waihona Puke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 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 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 界线叫做晨昏线。(如下图)
15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三)四季五带的划分
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划分 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 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仅限北半球各地区);春秋 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然而,这样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 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符合,现在北温带许多 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 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9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二、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 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 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 的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是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884年,国际上采用了全世界按统一标 准划分区时,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从理论上看,由于全球360°,而每15°为一小 时,可见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相邻 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国根据本国情况而定,如中国国土面积大,统一采用 东8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 北京日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自转的地理意义考纲新视角考点新整合高考新面目考纲解读考向预测考点1 地球运动速度考点2 黄赤交角及影响考点3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考点4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对应训练对应训练对应训练对应训练名师伴你行考试说明对本学案的要求是:1.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返回主目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从考试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地球的运动特征及黄赤交角,从考查能力上看,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综合性、分析性及实用性明显加强。

1.通过一些假设地球运动条件的变化,如周期变化、方向变化、黄赤交角变化等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晨昏线的判读应用;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返回主目录考点1 地球运动速度1.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表面上任意点的线速度(Vφ)可用下面公式计算:Vφ=2πRcosφ/24或Vφ=V0·cosφ(V0为赤道上的线速度,φ为任意一点的地理纬度)2.地球公转的速度从地球北极上看公转方向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如上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近日点附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需较大,弧长较长,即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大。

温馨提示:北极点上的极昼天数多于南极点上的极昼天数的原因北极地区极昼的天数为186天,极夜的天数是179天;南极地区极昼的天数为179天,极夜的天数是186天。

为什么北极地区的极昼天数比南极多7天呢?这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造成的。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北半球冬半年,日地距离稍近,地球公转的速度快,公转整个冬半年需时间较少,此时北极地区正值极夜。

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需时较长,此时北极地区正值极昼。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下表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资料,据此判断下列比较北极和南极极夜持续天数正确的是()时间日地距离角速度线速度1月初(近日点)1.471亿km61′/d30.3 km/s7月初(远日点)1.521亿km57′/d9.3 km/sA.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多于南极B.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等C.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少于南极D.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比时多时少C返回主目录名师伴你行考点2 黄赤交角及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空间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其位置变化可用图1.2-2-3来表示,据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规律:①确定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②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③确定直射的范围和直射次数:④分析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名师伴你行变化规律: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五带以回归线、极圈为界线;回归线的度数由黄赤交角决定,即回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为余角关系,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引起五带范围的变化。

(1)如果黄赤交角等于0°:说明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地轴不仅垂直于赤道平面也垂直于黄道平面,在这种条件下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只能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而晨昏线始终过南、北两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分割的昼弧与夜弧全球均等长。

因此,太阳直射点将不再移动,昼夜长短将不再变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四季的变化。

(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增大,昼夜长短变化的周期将延长,四季的差异将更加明显,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将变长。

从温度带来说,直射的范围加大了,即热带的范围加大了,斜射的地区有一部分变成了直射的地区,另一部分则加剧了斜射的程度;随着直射范围的增大,晨昏线转过的角度也将随之增大,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将增大,即寒带的面积也将增大,这样温带的面积将减少。

(3)如果黄赤交角变小,那就是直射的范围减小,即热带的范围减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减小,即寒带的范围减小,这样温带的范围要扩大。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读图1.2-2-4(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2)题。

(1)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A.东经70° B.东经90°C.西经70°D.西经110°(2)此日在()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AC返回主目录名师伴你行名师伴你行考点3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1.昼夜、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昼夜之分、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成因上的不同点: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只不过昼夜交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名师伴你行2.晨昏线(1)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2)晨昏线的六个特点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

⑤晨昏线在二至时跟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4)晨昏线在解答地球运动问题中的应用①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②确定地方时③确定日期和季节④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⑤确定昼夜长短⑥确定日出日落时间⑦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3.地方时名师伴你行(1)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就有差异,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就是地方时。

因东面的地点总比同纬度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地方时也早(特别要注意“早”指的是时间的数值大,比如10点比8点早2个小时,不能同我们平时所说的7点钟到校比8点钟早1个小时相混淆),经度相差15°(即一个时区),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

(2)各国还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如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温馨提示:日照图与日期图的主要区别在实际应用中,日照图中日期的划分常以0点经线来自然划分,但要确定某日在日照图中的范围就必须要用到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正是日照图和日期图兼融之处。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图1.2-2-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BA 返回主目录考点4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判定方法(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2.影响地球形状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形成目前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的形状。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图1.2-2-7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C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在熟练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其产生的三大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其中,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复习本学案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动手具体做一做实验,以加强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返回主目录[2009年高考上海]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日月升落 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零4分C.24小时56分D.24小时【解析】第1题,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极昼极夜和四季转换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月相变化是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变化的结果。

第2题,即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地球共自转360°59′,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造成的。

A D3.[2009年高考海南]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

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A .华盛顿时间14 00—16 00B .北京时间14 00—16 00C .华盛顿时间21 00—23 00D .北京时间21 00—23 0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时间计算及关联分析能力。

关联考点:时区换算、区时计算“三方最合适”透过表象分析本质,即会议时间要符合三方各自地区的作息规律(各自处于上午或下午尽量避开晚上或凌晨)。

则有:D 西五区东八区东一—东三区T 114-163-520-24T 21-314-16T 321-23T 48-1021-2315-17或13-15运用表中简单的时区换算方法,即可甄别正确选项T4时间最佳。

筛选、验证是该题的最佳解题途径。

[2009年高考重庆]图1.2-2-8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图1.2-2-84.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B C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首先确定甲、乙位置所代表的节气,是进行解题的前提。

从图中看出,甲处日地距离较小,乙处地球还未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根据轨道划分状况可知,甲为近日点附近,刚过冬至日,乙有向远日点靠近的运动趋势且已过春分日。

由于重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近日点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故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