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合集下载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1一、说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

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

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

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大量图片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④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地理《1.3 自转地理意义》说课稿教案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地理《1.3 自转地理意义》说课稿教案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地理《1.3 自转地理意义》说课稿[说教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教材Ⅰ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一部分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高考中经常设计相关的题目。

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本节课设计的宗旨。

[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理解地转偏向产生的原因、偏转规律。

理解时间差异的产生,掌握相关计算能力目标:通过模拟自然现象自行分析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目标: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说教法]依据新课改理念,本人在设计这堂课时,表达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每个知识点分为:自主学习,动动手,基础知识梳理,自主探究,典型例题,小结六个部分。

本节课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法:五步探究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自学置疑〞,本节课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存置疑问。

五步探究教学法的第二步是“讨论释疑〞,本节课的“动动手〞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理清梳理基本知识。

本节课第一个动手是观察昼夜变化,通过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模拟太阳光线和地球,从而弄清昼半球和夜半球,重点是学会晨昏线的判读,因为晨昏线是高考中的考点。

第二个动手是水平运动产生偏向,由于学生高中物理还没学到这部分内容,所以通过动手让学生获得最感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互助得到正确的认知。

五步探究教学法的第三步是“探究究疑〞,本节课的“自主探究〞是通过对晨昏线的探究和河流河岸泥沙淤积的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能力。

五步探究教学法的第四步是“练习固疑〞,本节课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学有所用,理论与实践结合。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
1.3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内容
A B C D E
说教材
说目标
说学情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程序
F
说板书设计
A
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 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 “地球的宇宙环 境” 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 学 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太阳日
3.地球自转速度:角速度W和线速度V
角速度:作圆周运 动的物体单位时间 转过的角度。 线速度:作圆周运 动的物体单位时间 转过的弧长。
• 活动: 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 径为6371千米),完成下表的计算:
纬度 线速度(千米/小时) 00 300 450 600 900
角速度(度/小时)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球仪和多 媒体辅助教学演 示地球的自转现 象,理解地球的 自转的地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 形成对地理的好 奇心和学习地理 的兴趣。培养学 生树立辩证唯物 主义的宇宙观。
C
说学情 目标知识 1、培养地球自 转的空间想象能 力。 2、提高读图、 分析、归纳、表 述能力。
A
说教材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可以培养学生的空 间 想象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也是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与 现 实生活密切相关,是本堂课的重点,在高考中常作 为考点来考察。
B
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地球自转 的一般特点;理 解由于地球自转 运动造成的地理 意义。
学生总结:
1.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外,处处 相等且=15°/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自转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

2、教学难点(1)地方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状态,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教师手持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从不同角度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时间为 23 时 56 分 4 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时间为 24 小时,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周期。

(3)速度结合图片和数据,讲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指出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 0 外,其他各地均相等,约为 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 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形成和交替过程。

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地球不停地自转。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周期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所要学习和认识的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理论,是以后进一步进行地球公转学习的铺垫。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这一部分的的一些知识,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是在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本节内容比较轴向,重点难点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分析计算能力。

由于它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加大课时,并对地方时的计算及日期计算和地转偏向力的应用等内容重点讲解。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变化的逻辑思维。

二、目标及其解析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据图掌握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

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4.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

5.能运用地球仪或相关图表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地球自转的方向及线速度和角速度,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系统逻辑思维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地球纬线圈的长度变化规律及角速度的概念。

2.昼夜交替的原因及晨昏线的判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时差、地方时及区时的概念,地方时、区时的换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明白时差产生的原因,划分时区的现状、原因及其意义。

涉及到的相关计算,在不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可以总结为公式和规律,帮助学生学会计算。

4.日期的变更及两条重要的经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求学生理解其产生并识记。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重难点较多,而学校又缺少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条件,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常规版图、地球仪模拟演示等方法,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舒思维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实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对比分析并找出每幅图的变化,然后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2)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间差异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间差异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过程第一课时一、地方时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和侧投,引导学生观察。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思考:1、既然地方时是由于经度不同而产生的,那么同一条经线上呢?2、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的两地,经度间隔多少度呢?经度间隔1度的两地,地方时又相差多少呢?总结:1、经度不同,时刻不同。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2、东早西晚(重点说明“早”的含义——东大西小),15°/h,1°/4分钟。

过渡:那如何计算各地的地方时呢?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①定时:确定已知地方时(地方时12时的常见表述,特殊经线的地方时)晨赤点所在的经线:6时;昏赤点所在的经线: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太阳直射点):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0时或24时。

②定点:在经线轴上标出所求点、已知点;③定差:経度差(同减异加)→时间差;④定值:东加西减。

练习:1、已知北京时间(120°E)为9月1日20:00,求20°w,兴国(115°E)的地方时。

2、当我国某地屋外树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时,此时屋内墙上的钟表为11:40,该地的经度为多少?第二课时二、区时导入: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1、时区与区时时区: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见图)。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注:了解世界主要地区所在时区,例:北京——东八区,纽约、伦敦、东京?)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区号×15°)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说课材料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说课材料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今天来学习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那么,谁能知道地理意义指的是什么吗?【情境创设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演示】在桌面上方放一个地球仪,打开手电筒,从侧面照过去,观察哪边是亮的,哪边是暗的,暗的代表黑夜,亮的代表白天,来理解昼夜现象。

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人教版必修一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一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Ⅰ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一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本节课程相应的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

地球运动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的重点由承上启下的作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更是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同时它也为后来学习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地球自转部分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由于本节难度较大又是重点及高一新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本节课在前一节已讲授晨昏线和地方时、区时概念的基础上,讲授自转的后两个地理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会分析地转偏向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自然现象自行分析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目标: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时的计算、地球上日期变更的判断、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教学难点:区时的计算、地球上日期变更的判断(难点突破:画图讲解练习,以及用地球仪演示的方法)五、【教学方法】以生为本的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探究式、模拟演示法六、说学法1.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学习地理的兴趣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法学会发现问题,独自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能力也是重要的生存能力。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的动画、地图等。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对全球气候、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如地球自转对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地理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地球自转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阐述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4.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球自转对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地球自转的区别和联系。

2. 介绍地球自转对地球磁场、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的影响。

3. 拓展地球自转在科学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回答:请学生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讨论:请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

2024研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2024研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2024研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2.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难点: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10分钟)在课堂开始前,向学生展示一段影片或图片,展示夜晚的星空以及地球上不同时区的白昼与黑夜。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速度、方向等基本知识。

然后,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昼夜更替、气候带、季节变化、地球的形变等,并配以具体的实例和图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3.实验探究(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的物体的影响。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旋转的地球仪、一个小小的玻璃球和一根细线。

首先,将地球仪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旋转起来,然后在地球仪表面固定一根细线,再将玻璃球沿着细线悬挂在地球仪上方。

接下来,观察玻璃球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地球自转对玻璃球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4.扩展活动(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并选择一个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设计一个小报告或海报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可以选择地球自转对气候、地貌、水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通过实例和数据加以说明。

5.总结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理的意义。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与公转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理现象。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学习地球公转的基础,也是理解气候、洋流等地理现象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教材通过文字描述、示意图和活动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自转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地方时的计算等较为抽象的知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周期。

(3)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4)理解地转偏向力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分析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阐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多媒体演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的成因及影响。

2、教学难点(1)地方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自转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自转的视频或动画,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地球是怎样运动的?这种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并解释两者的区别。

(3)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让学生理解其分布规律。

3、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1)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形成。

(2)讲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24 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节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课程,这节课是我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次说课稿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同时,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现象的解释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包括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等以及公转方向、轨道、周期等基本知识。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通过分析昼夜变化、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的成因,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农业、林业、渔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地球仪等实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2.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和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情况。

3.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的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组成。

 一、教材分析
 这段内容可以看成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昼夜的静态描述,即在任一时刻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划分,以及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

第二部分是对昼夜的动态描述,即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第三部分是地转偏向力即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力。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

 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4.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成因及特点。

 能力目标:能运用地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的形成。

 德育目标: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昼夜交替的成因。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说课稿一、说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鲁教版高一上册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等地理意义;在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围绕着地轴不停的自西向东的转动。

还了解了它的周期、速度、方向等。

那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意义呢?这节课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周期、方向、速度等知识,并且初中也了解过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利用相关教具演示,结合生活实际解释昼夜更替现象(2)。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相关教具,分析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会进行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和区时的换算;(3)归纳地球上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转规律,会画出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方向,理解其产生的影响。

2.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联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教学难点:地方时的含义和区时的换算;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说教法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

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

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你知道地球的自传运动会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吗?转承、引出课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解惑一:昼夜更替现象;提出问题: 1、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白天和黑夜之分?2、为什么会出现昼夜更替?通过教具观察地球昼夜分布状况,引出昼夜半球分界线---晨昏线,指导学生理解晨昏线的意义和完成晨昏线的判读。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年)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年)选择性必修1
3.我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两部分:一是书面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旨在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二是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日落时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
(3)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生物等。
2.教学难点:
(1)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交流分享和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的新课导入方式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首先,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视频,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有时差?”“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新课内容的兴趣。
4.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并尝试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等书面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 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 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自转》。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知识不仅是对之前所学地球形状、大小等内容的延伸,也为后续学习地球公转、气候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以及活动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可能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的理解。

(2)经度差与时间差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09综合钟荣华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太阳每天悄悄从东方升起,白天到来,又偷偷从西方落下,黑夜降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今天说课所要解释的话题,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二个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刚学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内容的延续,也是对行星地球的进一步补充。

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两部分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认识昼夜现,学会计算时差的重要途径,也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我设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转演示,认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认识时差以及学会不同地区时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看图,提升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学会在不同的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昼夜交替的原因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破除迷信及伪科学;
(2)感受地理科学的乐趣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设置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重点依据:因为本部分内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
(1)在不同的光照图判定晨昏线
(2)不同地区间时差的换算
难点依据:因为这些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而高一新生又没有任何认知基础,对学生言相对较难,因此将本部分内容设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形成教学相长互利互惠的良好开端,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法、探究法等。

学法:
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

以上的教学方法,将在以下说教学过程中一一体现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概念,同时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天会经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演示:
小组间用地球仪、小电筒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观看《斗转星移》关于地球自转的部分,经过合作小组交流,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感悟昼夜交替的过程。

同时设疑: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夜交替现象是否还存在呢?
3.指导画图:
给出一些晨昏线图片,让学生从侧面、南北极上空不同的角度去画晨昏线,学会判断的和画晨昏线,再集体订正、总结。

4.认识时差:
通过读P17页的时区和国际是界线图,认识地方时、区时及国际日界线的定义并通过简单的运算,学会不同地区的时差计算。

5.知识总结
通过对本堂课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加强记忆,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

6.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六,说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2.晨昏线二、时差
1.地方时
2.区时
3.国际日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