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治燥剂
第十四章 治燥剂习题
第十四章治燥剂习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1. 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稀痰,鼻塞,咽干,苔白,脉弦宜选用()A 清燥救肺汤B 杏苏散C 养阴清肺汤D 玉液汤E 增液汤2.杏苏散的功用是()A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B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C 清养肺胃,降逆下气D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E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3.下列哪一项不是桑杏汤的辩证要点()A 身热不甚B 咽干鼻燥C 干咳无痰D 气逆而喘E 舌红4.功用为清宣温燥,润肺止咳的方剂为()A杏苏散 B清燥救肺汤 C麦门冬汤 D 桑杏汤 E 桑菊饮5.清燥救肺汤的君药是()A石膏 B麦冬 C桑叶D 麻仁 E杏仁6.症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治宜用()A 桑杏汤B 清燥救肺汤C 杏苏散D 桑菊饮E 麦门冬汤7.清燥救肺汤中未用到的治法是()A 宣B 降C 温 D清 E 润8.下列药物不属于清燥救肺汤组成的是()A 薄荷、桔梗B 桑叶、石膏C 阿胶、麦冬、枇杷叶 D 人参、甘草E 杏仁、胡麻仁9.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方中共有的药物是()A 杏仁、枇杷叶B 沙参、麦冬C 桔梗、枳壳 D 杏仁、桑叶E 杏仁、桔梗10.外感温燥,肺津受灼之轻证,治宜选用()A 桑杏汤B 清燥救肺汤C 麦门冬汤 D 桑菊饮 E 杏苏散11.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治宜选用()A 百合固金汤B 麦门冬汤C 养阴清肺汤 D清燥救肺汤E 杏苏散12.增液汤的药物组成是()A 人参、麦冬、熟地B 沙参、玄参、麦冬 C 玄参、麦冬、生地D 人参、天冬、生地E 沙参、天冬、熟地13.具有“增水行舟”作用的代表方剂是()A 增液汤 B大补阴丸 C 麻子仁丸 D大承气汤 E 麦门冬汤14.麦门冬汤中,用量比为7:1的两味药物是()A麦冬与半夏 B人参与大枣 C麦冬与人参 D 半夏与人参 E大枣与甘草15.麦门冬汤的功效是()A养阴益胃 B养阴清肺 C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D滋养肺肾E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16.临床应用以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的方剂是()A 麦门冬汤B 益胃汤 C玉液汤D 增液汤E 清胃散17.治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的胃阴损伤证,宜首选()A 麦门冬汤B 增液汤C 增液承气汤 D 益胃汤 E 左金丸18. 养阴清肺汤的功效是()A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B清燥润肺 C益气滋阴,固肾止渴D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E增液润燥19.养阴清肺汤的君药是()A麦冬 B玄参 C贝母 D 白芍 E 生地20.养阴清肺汤中佐以少量薄荷的意义是()A疏肝解郁 B辛凉散邪,清热利咽C清利头目 D 清热透疹 E 芳香辟秽21.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痰血证的方剂是()A大补阴丸 B百合固金汤 C炙甘草汤 D六味地黄丸 E一贯煎(四)X型题(每题均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
14.治燥剂
3、两者皆有:白芍
配伍特点:清润相得,清不忘散。 五、应用: 1、本方用于白喉初期之证,用于发病一、二 日,服药后假膜便消失。
2、玄参、生地用量宜大30克。
3、原方加黄芩、连翘称“抗白喉合剂”。
4、现代医学:扁桃体炎、咽喉炎、鼻咽癌,
属阴虚而热毒炽盛者。
5、吹药方:青果炭6克、黄柏3克、川 贝母3克、冰片1、5克、儿茶3克、 薄荷3克、夙凰衣1、5克,各研细末, 再入乳钵内和匀,加冰片研细,瓶 装备用。
C、口干便结心烦
D、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
数。加药:阿胶、山药、沙参。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返回
在咽喉表层细胞繁殖形成假膜
白喉杆菌
易阻塞咽喉
细菌产生外毒素 心 肾 神经 血液 心衰
窒息死亡
急性肾衰 神经麻痹
一、白喉病因病机: 外感燥气疫毒 热毒薰蒸于上
病因
肺肾阴虚 二、主治:
炼津灼液
2、开胃行津,顺其胃府,开通胃气,促进
津液输布,开胃行津。
3、补而不滞,监制麦冬滋腻之性。
配伍特点:主从有序,润降得宜, 补而不滞, 滋而不腻。 五、应用: 1、辨证要点:咳唾涎沫,气喘短气,舌红 少苔,脉虚数。
2、加减:胃阴不足加沙参、玉竹;肺胃
(矽肺)津亏加沙参、玄参;喘甚加枇
杷叶。
3 、现代用于:胃病,胃溃疡,萎缩性胃炎。 A、疼痛喜按,胃脘灼热; B、轻微反酸吞酸;
29.琼玉膏的临床表现有干咳少痰, 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 舌红少苔,脉细数。
30.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 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为养阴清 肺汤的证治要点。
五.论述题 31.琼玉膏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壮水,为君药; 白蜜补中润肺,为臣药;两者合用有金水相 生之义,可以滋肾阴而润肺燥。《难经》说: “虚者补其母”,故佐以人参、茯苓益气健 脾,培土生金。且茯苓味淡气薄,能化痰涎, 用于大量甘寒滋润药中,可使滋而不腻,补 而不滞。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四章,治燥剂
3,加减法: 痰多,加——川贝,瓜蒌。 热甚,加——羚羊角,水牛角。
第二节,滋阴润燥
增液汤(2) [组成] 玄参,麦冬,细生地 [功用] 增液润燥 [主治] 阴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方解] 君:玄参——养阴生津,壮水制火 臣:生地——清热养阴,壮水生津 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
病名 温燥证
凉燥证
治法 凉法
温法
方名 同
桑杏汤
桑菊饮
宣肺化痰,解表,治外邪袭肺, 气失宣降之咳嗽证
异 功效 生津润肺 病理 燥伤肺津 主证 咳嗽 津伤 病名 温燥证
化痰清肺 温伤肺络 咳嗽热重 风温证
清燥救肺汤(1)
[组成]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 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功用] 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组成] 大生地,玄参,麦冬,白芍,
牡丹皮,贝母,薄荷,生甘草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 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方解]
君:大生地——滋阴壮水,清热凉血
臣:玄参——养阴降火,解毒利咽
麦冬——养阴清肺
佐:白芍——养血敛阴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2,滋阴润燥:具有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的作用, 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之内燥证。内燥证又分为上 燥,中燥,下燥。
上燥——肺燥阴伤证。 中燥——胃燥阴伤证。 下燥——肾亏水虚证。 内燥证治宜甘寒滋润为要。
三,使用注意: 1,先辨明内外。 2,温燥证多配伍泻火,养阴,生津,益气
十三章治风剂 十四章治燥剂18课件
2.2 玉液汤 ۞
16
2.3 麦门冬汤 ★
17
1
1.疏散外风剂 1.1 川芎茶调散 ★
2
1.2 大秦艽汤 ☺
3
1.3 小活络丹☺
4
1.4 牵正散 ۞
5
1.5 消风散 ۞
6
2.平息内风剂 2.1 羚角钩藤汤 ★
7
2.2 天麻钩藤饮 ۞
8
2.3 镇肝息风汤 ★
9
2.4 大定风珠 ★
10
第十四章 治燥剂
适用外燥和内燥证。 外燥分为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凉燥为感受燥邪,肺气不宣,
第十三章 治风剂
适用外风和内风证。疏散外风剂比解表剂治疗层次 深,到肌肉、筋骨、关节。解表剂层次在皮毛。
内风包括三类:热极动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
疏散外风剂:
1.川芎茶调散 2.大秦艽汤 3.小活络丹
4.牵正散
5.消风散
平息内风剂:
1.羚角钩藤汤 2.天麻钩藤饮 3.镇肝息风汤 4.大定风珠
津液不步所致。 内燥是脏腑津亏液耗所致。 治法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轻宣润燥剂:1.杏苏散 2.桑杏汤 3.清燥救肺汤 滋阴润燥剂:1.增液汤 2.玉液汤 3.麦门冬汤
11
1.轻宣润燥剂 1.1杏苏散 ۞
12
1.2 桑杏汤 ☺
13
1.3 清燥救肺汤 ۞
14பைடு நூலகம்
2.滋阴润燥剂 2.1 增液汤 ☺
14治燥剂
治 燥 剂
概
一、定义
述
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 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 燥证的方剂。 燥证的方剂。
二、适应证、分类 适应证、
凉燥 风寒燥邪(小寒) 风寒燥邪(小寒) 燥邪( 燥邪(燥 燥 燥 ) ) ) 鞅 津凝
外燥 燥 证
燥( 燥( 燥 津
阴伤甚者:加北沙参、 (1)阴伤甚者:加北沙参、玉竹以养阴液 (2)胃阴不足,胃中隐痛者:加白芍、阿胶 胃阴不足,胃中隐痛者:加白芍、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 喉间起白如腐,初起者发热或不发热, 《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初起者发热或不发热, 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 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 气息调匀易治,若音哑气急,即属不治。大生地二钱麦冬 气息调匀易治,若音哑气急,即属不治。 八分, 一钱二分 生甘草五分 玄参钱半 贝母八分,去心 丹皮八分 薄荷 五分 炒白芍八分
2、现代应用
可用治流行性感冒, 可用治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 慢性支气管炎、 气肿等属外感凉燥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者。 气肿等属外感凉燥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者。
3、加减
(1)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 无汗,脉弦甚或紧: (2)汗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以降肺气 汗后咳不止:去苏叶, (3)痰不多:去半夏、茯苓 痰不多:去半夏、 头痛较甚者:可加防风、 (4)头痛较甚者:可加防风、川芎 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5)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第 二 节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剂组方规律
以甘寒滋润,养阴增液药物(玄参、 以甘寒滋润,养阴增液药物(玄参、生地 麦冬等)为主,适当配伍: 黄、麦冬等)为主,适当配伍: ①降逆下气药,如半夏等 降逆下气药, 益中气生津药,如人参、甘草、 ②益中气生津药,如人参、甘草、大枣等 ③润肺止咳药,如百合、贝母等 润肺止咳药,如百合、 养血活血药,如当归、 ④养血活血药,如当归、白芍等
第十四章 治燥剂
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9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大枣(3枚)杏仁(9g)橘皮(6g)(原书未著用量)[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
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
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
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方剂学》PPT课件:14-治燥剂
清宣燥热 润肺止咳
主治温燥 伤肺
清燥救肺汤:清宣燥热、 养阴润肺力强,并补肺气, 主治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 重证。
桑杏汤:清宣燥热、养阴 润肺之力较弱,主治温燥 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
[主治证病机]
麦门冬汤
不能输津养肺
肺阴亏虚 胃 肺失润降
阴 阴虚内热,虚火灼肺
亏 肺失宣降,津液失布
虚
虚火灼津,炼为涎沫 涎沫阻肺,肺气上逆
咳嗽气喘 虚热肺痿
咳浊唾涎沫 肺胃阴虚
气火上逆
阴虚内热── 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药配伍]
君:麦门冬 ──滋养肺胃之阴,并清肺胃虚热
清
(重用七升)
养
臣:人参──益气生津 益气养 以输津养肺
佐
粳米 大枣 甘草
益气养胃
胃生津 “培土生金” 半夏之燥性被制 化痰降逆之用存
降逆气 麦冬配半夏
C.燥易伤肺,肺失宣降,常配宣肺止咳药(杏仁、桔梗、
前胡、枇杷叶等) 。 治温燥证常配养阴生津药(麦冬
D .燥性干涩,易伤津
沙参、阿胶等) 。
液
治温燥证不宜过用辛温燥烈。
(二)滋阴润燥 内燥证-----滋阴润燥。以甘寒滋润药为主组方。
上燥证宜养阴润肺, 中燥证宜滋阴养胃, 下燥证宜滋肾润燥。
4.使用注意事项: (1) 辨清外燥与内燥,外燥治以轻宣,内燥则宜滋润。 (2) 燥邪最易化燥伤津,辛香苦燥之品宜慎用。
(3) 脾虚Leabharlann 湿者宜慎用。二、方 剂杏苏散
[主治证病机]
卫表不宣━━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外感凉燥 肺失宣降 咳嗽痰稀
袭于肺卫 津聚为痰 鼻塞
寒兼饮---脉弦
津液敛肃━━咽干
第十四章 治燥剂 习题
第十四章治燥剂习题一、填空题1.燥证有_______ 和_______ 之分。
前者是_______ 所致,后者是_______ 所致。
2.治燥剂分为_______ 和_______ 两类。
3.杏苏散主治_______ 证,桑杏汤主治_______ 证。
4.清燥救肺汤具有_______ ,_______ 功用。
主治_______ ,_______ 证。
5.治疗虚热肺痿的常用方是_______ 。
6.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_______ 。
7.麦门冬汤的药物组成是麦冬、粳米、大枣、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8.百合固金汤具有_______ ,_______ 功用。
二、选择题(一)A1型题1.清燥救肺汤之君药是()A.桑叶B.桑叶、麦冬C.枇杷叶D.石膏E.杏仁、桑叶2.症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
治当首选()A.麦门冬汤B.玉液汤C.杏苏散D.清燥救肺汤E.养阴清肺汤3.症见咳逆上气,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治当首选()A.杏苏散B.增液汤C.养阴清肺汤D.麦门冬汤E.六味地黄汤4.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治当首选()A.杏苏散B.清燥救肺汤C.麦门冬汤D.养阴清肺汤E.百合固金汤5.依据“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理论而组方的是()A.桑杏汤B.百合固金汤C.杏苏散D.桑菊饮E.清燥救肺汤6.杏苏散的功用是()A.宣利肺气,疏风止咳B.宣肺解表,祛痰止咳C.发散风寒,降气化痰D.轻宣凉燥,理肺化痰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7.清燥救肺汤证的病机是()A.温燥伤肺,气阴两伤B.温燥外袭,肺津受灼C.凉燥外袭,肺失宣降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E.胃阴不足,虚火灼肺8.清燥救肺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石膏B.麦冬C.人参D.阿胶E.桑叶9.麦门冬汤、炙甘草汤、旋覆代赭汤三方含有的相同药物是()A.麦冬、大枣、人参B.大枣、人参、甘草C.人参、甘草、半夏D.半夏、甘草、桂枝E.甘草、桂枝、生姜10.治疗外感温燥证,下列方中宜首选()A.麻黄汤B.桂枝汤C.桑杏汤D.桑菊饮E.杏苏散11.增液汤的药物组成是()A.人参、麦冬、生地B.玄参、麦冬、生地C.人参、天冬、生地D.沙参、麦冬、生地E.人参、麦冬、熟地12.下列药物不属于清燥救肺汤组成的()A.桑叶、石膏B.杏仁、胡麻仁C.人参、甘草D.薄荷、桔梗E.阿胶、麦冬、枇杷叶13.具有增液润燥功用的方剂是()A.黄龙汤B.疏凿饮子D.五仁丸E.增液汤14.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稀痰,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治燥剂
1.治疗温燥伤肺轻证常用方。身热不甚,干 .治疗温燥伤肺轻证常用方。身热不甚, 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要点。 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要点。 2.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病案】 【病案】 安某, 安某,女,2岁,汉族。患儿于 岁 汉族。患儿于1991年11月初因高热 年 月初因高热 咳喘,烦躁不安在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 咳喘,烦躁不安在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经 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近一月,出院后仍有咳嗽, 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近一月,出院后仍有咳嗽,时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舌红苔薄黄燥,脉数,指纹青紫。处方:桑杏汤加减, 舌红苔薄黄燥,脉数,指纹青紫。处方:桑杏汤加减,桑 叶3克、杏仁 克、沙参 克、象贝 克、香豉 克、栀子皮 克 杏仁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3克、梨皮 克,三剂咳嗽减轻,继进五剂,诸症尽除。 克 梨皮5克 三剂咳嗽减轻,继进五剂,诸症尽除。
【功用】 清燥润肺 ,益气养阴 功用】
【配伍特点】清润不碍宣透;清宣兼以 配伍特点】清润不碍宣透;
降气,宣、清、润、降四法并用,邪 降气, 降四法并用, 正兼顾,标本同施;治肺同时, 正兼顾,标本同施;治肺同时,兼以 和中, 和中,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运用: 运用:
1.治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以头痛身热, 治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以头痛身热, 治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 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燥口渴, 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燥口渴,舌干 无苔, 无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 2.若痰多,加川贝、瓜蒌;热甚者,加羚 若痰多,加川贝、瓜蒌;热甚者, 若痰多 羊角、水牛角。 羊角、水牛角。
治 燥 剂
温燥:初秋之燥热,或久晴无雨,燥伤肺津
症见头痛发热,干咳无痰,或气逆喘急, 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轻宣外燥剂 配伍用药:
凉燥:常以苦辛温润药为主(杏仁,
苏子,苏叶等配以宣肺止咳药如杏仁、前胡 等;配伍理气化痰药陈皮、半夏等组方;代 表方如杏苏散。
苏子
杏仁
温燥:常以桑叶、杏仁、沙 参等辛凉甘润药物为主,配 伍止咳化痰之贝母、枇杷叶 、前胡,生津止渴药天花粉 、芦根、玉竹,清热泻火药 知母、石膏、黄芩等组方。
桑杏汤
(《温病条辨》)
桑杏汤
组成: 桑叶 杏仁 沙参 象贝 香豉
栀皮 梨皮
①《神农本草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 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 心用。 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 “ ②《百草镜》:"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微苦,独 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治 燥 剂主讲:来自X XXXX大学XX医院
概
定义
述
适应证
分类 使用注意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燥证
外燥:外感燥邪(秋月燥胜)所致 分温燥(夏火之余气) 凉燥(近冬之寒气) 内燥:脏腑津亏液耗所致 分上燥(肺) 中燥(脾胃) 下燥(肾、大肠)
杏苏散
配伍分析 君:苏叶——温散凉燥以解表 杏仁——宣降肺气,润燥化痰 臣:桔梗、枳壳—宣降肺气,祛痰止咳 前胡——疏风降气,化痰止咳 佐: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化痰 佐使:草、姜、枣——和诸药,调营卫
杏苏散
临证使用
证治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凉燥证的代 表方,临床以 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难 咳,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07-16治燥
模板中的图片展示页面,您可以根据需要
方法一:更改图片
2. 在图“替换”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更改字体。(如下图)
1.选中模版中的图片(有些图片与其他对 而不是组合)。
2.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改图片”,选
3. 在“替换为”下拉列表中选择替换字体。 4. 点击“替换”按钮,完成。
杏苏散
《温病条辨》
杏苏散
类方比较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配伍 以清润之杏仁、桑叶, 以清润之桑叶、杏
配伍润肺止咳化痰之 仁配清热生津之石
沙参、浙贝、梨皮等, 膏、麦冬及清热润
用量较轻
燥之麻仁、阿胶及
异
益气之人参,用量 相对重
主治 温邪外袭,邪轻而肺 温邪袭肺,肺之气
津微伤之轻证
阴两伤之重证
功用 重在轻宣凉润,而
养阴润肺力相对弱
• “外寒内饮”而较轻,药力也较之为弱, 故吴鞠通有谓:“按杏苏散,
• 减小青龙一等”,即是此意。
桑杏汤
《温病条辨》
桑杏汤
主治 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
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 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而右脉大。
桑杏汤
功用(治法)
清宣温燥,润肺化痰
方解
桑杏汤
君
桑叶:清宣燥热 杏仁:宣利肺气
玄参:滋阴壮水清虚火,兼利咽喉
当归:治咳逆上气,养血润燥
佐 白芍:养血和血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散结,载药上行
使
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
百合固金汤
配伍特点
➢ 滋肾保肺,金水并调,以润肺 止咳为主 ;
➢ 滋养中兼以凉血止血,宣肺化痰, 标本兼顾以治本为主。
百合固金汤 运
方剂学第十四章1
肺失宣降: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阴虚之象: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内有蕴热,复感疫毒。
【治法】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养阴清肺汤
【方解】 君:生地—清热养(肾)阴。 臣:玄参—养(肾)阴,泻火解毒利咽。
麦冬—养(肺胃)阴生津,清热。 白芍—敛阴柔肝。 佐:丹皮—清热凉血消肿。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薄荷—散热利咽。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养阴清肺汤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喉间起白膜或白色斑点如腐,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
养阴清肺汤记忆
养阴清肺不可少, 增液单少河边草
治燥剂
百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
百合固金汤
【组成】百合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身
芍药 甘草 贝母 麦冬 桔梗
玄参
【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
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 细数。
【病机】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
【治法】 滋补肺肾(主),清降虚火(次)。
百合固金汤
【方解】 君:百合、麦冬—滋养肺肾,清虚火而止咳。 臣:生熟地—滋补肺肾之阴助君药之用。
玄参—清热养阴,利咽解毒。 佐:白芍、当归—滋阴养血,柔肝保肺。且当归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治燥剂
一、概念: 组成: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 作用: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 治证:燥证。 * 燥邪致病的特点: 1、干涩伤津 2、燥易伤肺
治燥剂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因初秋感受燥热邪气而致。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 口渴鼻燥、舌边尖 红,苔薄白而干;
第14章 治燥剂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
贝母、桔梗、生甘草——润肺清热,化痰止咳
百合固金汤
1.辨证要点:
本方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致咳嗽痰 血的常用方剂。以咳嗽,咽喉燥痛,舌红 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
方中所用药物多甘寒滋润,故对脾虚 便溏,饮食减少者应慎用或忌用。
养阴清 肺汤
重在滋阴清热而解毒利咽,兼以清散祛邪。主治 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咽喉 之白喉证。临证以喉间起白膜斑点,不易擦去,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 ,舌红脉数等见证为特征。 均有滋阴补肾润肺,清降虚火之功效。用治肺肾 阴虚,虚火上扰之证。 滋肾阴,降虚火之力较强,并能化痰止咳,体现 “金水相生”法。多用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灼伤肺络之咳嗽痰血证。临证以咳嗽,痰中带血, 咽喉燥痛,眩晕,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见 证为特征。
百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
百合固金汤--病机与证候分析
咳嗽气喘
痰中带血
肺肾阴亏 虚火上炎
咽喉燥痛
头晕目眩
午后潮热 舌红少苔 脉 细 数
治法: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方解:
百合——甘苦微寒,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生地、熟地——既滋阴养血,又清热凉血
麦冬——甘寒,协百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玄参——咸寒,助二地滋阴壮水,以清虚火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养阴清肺汤--方解
生地—重用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 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麦冬—养阴清肺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 白芍—敛阴和营泄热 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 薄荷—辛凉散邪,清热利咽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 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 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 力或细数。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白喉的常用方剂。以喉 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 燥,脉数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 用于治疗白喉时剂量应加大; 对湿盛痰多或感冒初起咳嗽,不宜应用;脾 虚便溏者慎用。
第 十 四 章治燥剂
第十四章:治燥剂1)轻宣外燥剂杏苏散:趣味记忆:(夏苓杏苏,枳枣姜草橘桔前)寓意:(夏苓姓苏,只找姜草菊借钱)组成:半夏,茯苓,杏仁,苏叶,枳壳,大枣,生姜,甘草,橘皮,苦桔梗,前胡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桑杏汤:趣味记忆:(沙子梨母香桑仁)寓意:(傻子离母想伤人)组成:沙参,栀子皮,梨皮,象贝母,香豆豉,桑叶,杏仁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清燥救肺汤:趣味记忆:(石叶人胡麻仁,麦杷胶,草杏仁)寓意:(失业人胡骂人,卖芭蕉,炒杏仁)组成:石膏,桑叶,人参,胡麻仁,麦冬,枇杷叶,阿胶,甘草,杏仁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2)滋阴润燥剂百合固金汤:趣味记忆:(地地麦草药,百元桔归母)寓意:(弟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组成: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甘草,白芍药,百合,玄参,桔梗,当归,贝母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功用:曾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大黄,芒硝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主治:热结阴亏证麦门冬汤:组成: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主治:①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②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益胃汤:组成:沙参,麦冬,生地黄,冰糖,玉竹功用:养阴益胃主治:胃阴损伤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养阴清肺汤:组成:生地黄,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白芍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主治: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第十四章 治燥剂
第十四章治燥剂一、含义凡以轻扬宣散药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燥的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
外燥系感受秋季燥邪所致。
初秋夏季暑热未尽,燥与热合而伤人,症见发热口渴,咽痛鼻干,干咳无痰,舌红脉数,此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邪,燥与寒合而伤人,症见恶寒头痛,鼻塞嗌干,咳嗽痰稀,苔白脉浮,此为凉燥。
故外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内燥多因嗜食辛辣,或攻伐太过,吐利亡津,或房劳太过等因素,导致体内阴液耗伤,脏腑失其濡润所致。
因其病变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从发病部位上,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
从病变脏腑来说,有肺、胃、肾、大肠之分。
一般上燥在肺,以干咳气逆为主;中燥在胃,以呕逆食不下为主;下燥在肾与大肠,以消渴大便燥结为主。
三、分类燥证的治疗虽总以“燥者濡之”为主,但由于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异,所以具体治法又有所区别,大体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温燥宜清宣,凉燥宜温宣。
因此本类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两类。
四、组方大法燥者润之是治疗燥证的总原则,无论外燥或内燥,治疗均以濡润之品为主组成。
温燥之证,多因秋阳以曝,燥热伤肺,治宜清宣燥热,佐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品,使温燥得以宣散凉润;凉燥之证,多发于晚秋气候偏凉之时,治宜辛温宣散祛邪,佐以理气化痰和宣肺止咳药。
对于内燥,常用甘寒和咸寒滋润之品为主,但应分辨燥邪偏盛的部位,上燥在肺,治宜滋阴润肺药为主,中燥在胃,治以生津养胃药为主,下燥在肾,以补肾养阴药为主。
五、使用注意使用本类方剂时,首先宜辨明病证,分清燥证的内、外、温、凉及上、中、下证型,然后根据病证准确立法处方。
同时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病理上每多相互影响,以致内外相兼,上下互见,治法亦相互配合使用,但用时要分清主次。
治燥剂因以甘寒滋腻为主组成,易于助湿碍气,妨碍脾胃运化,故对素体多湿者,脾虚便溏者,气滞痰盛者均应慎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大枣(3枚) 杏仁(9g) 橘皮(6g) (原书未著用量)[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
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
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
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2.方论选录吴瑭《温病条辨》卷1:“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
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
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
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
脉弦者,寒兼饮也。
无汗者,凉搏皮毛也。
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
……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
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
……此苦温甘辛法也。
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
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
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
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
姜、枣为调和营卫之用。
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
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临床报道]谢氏用本方加减治疗风寒咳嗽87例,收到满意的疗效。
将杏苏散中的前胡易为白前,并加荆芥、紫菀、款冬花。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结果:痊愈73例,好转12例,无效2例。
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大多数2-3剂。
[谢维朝.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87例。
广西中医药 1985;8(6):37]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 (3g) 栀皮一钱(3g) 梨皮一钱(3g)[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方解]本方证系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
因秋感温燥之气,伤于肺卫,其病轻浅,故身热不甚;燥气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本方证虽似于风热表证,但因温燥为患,肺津已伤,治当外以清宣燥热,内以润肺止咳。
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
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共为臣药。
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均为佐药。
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
因本方证邪气轻浅,故诸药用量较轻,且煎煮时间也不宜过长,正如原书方后注云:“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本方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杏苏散所治系外感凉燥证,凉燥束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湿内阻,故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谓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可使凉燥解而津液布。
桑杏汤所治系外感温燥证,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故以杏仁与桑叶为君,配伍清热润燥,止咳生津之品,所谓辛凉甘润法,意在轻宣温燥,凉润肺金,可使燥热清而津液复,诸症自除。
桑杏汤与桑菊饮均用桑叶、杏仁,皆可治疗外感咳嗽、受邪轻浅、身热不甚、口渴、脉浮数等症。
但两方同中有异,桑菊饮方中配伍薄荷、菊花、连翘、桔梗、甘草、芦根,侧重于疏散风热,为辛凉解表法,治疗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仅见口微渴,多伴见恶风、头痛等风热表证;本方虽亦配伍辛凉解表的豆豉和清泄肺热的栀子皮,但更用养阴润肺生津的沙参、梨皮,以及润肺止咳化痰的贝母,为辛凉甘润之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口渴明显,多伴见咽干鼻燥等症者。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证属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者。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
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
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搜风,其叶轻扬,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
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
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
象贝化痰;栀皮清热。
沙参、梨皮养阴降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
”[临床报道]薛氏用桑杏汤治疗百日咳72例,有69例服药1剂后痉咳的次数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24例服药3剂,33例服药5—10剂,痉咳完全停止,精神、食欲渐复正常。
[薛景勋.桑杏汤治疗百日咳。
新中医 1979;(3):4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8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真阿胶八分(3g)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现代用法:水煎,频频热服)。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鼻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甚则胁痛。
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均为温燥伤肺佐证。
治当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兼顾,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伤阴耗气。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
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
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
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肺者,益其气”,而土为金之母,故用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少量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全方宣、清、润、降四法并用,气阴双补,且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是为本方配伍特点。
原方中石膏煅用,颇具深意。
《本草纲目》谓:“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用过,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喻昌创制本方自称“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
”石膏大寒质重,主归肺胃经,喻氏将其煅用,且用量极轻,是取其清肺热而不伤胃气之意。
同书所载竹叶黄连汤方下,亦注明石膏用煅,可见喻氏组方用药之精细,足资启发。
本方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证有轻重。
桑杏汤证属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咳嗽不甚、右脉数大者,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为法;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卫气同病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者。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医门法律》卷4:“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2.方论选录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
惟缪仲淳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
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清燥救肺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矣。
石膏、麦冬秉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气之源,而气不可郁。
土为金母,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之源,而金有所持。
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矣,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
西方虚,则东方实矣,木实金平之,二叶秉东方之色,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非肺家之肝药乎?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