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精神病学――脊髓疾病
精神病学――脊髓疾病
一、概述:
1.脊髓的应用解剖生理。
2.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二、急性脊髓炎
【病因和病理】
简述非细菌性的急性脊髓炎的一般病因及有关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重点讲述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表现(包括急性休克期、恢复期)及脑脊液的特点。
【诊断】
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膜外脓肿等进行鉴别。
【治疗及护理】
1.急性期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并处理排尿障碍和呼吸肌麻痹。
2.防治各种并发症: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褥疮等。
3.恢复期处理:痉挛状态的处理以及功能锻炼。
三、脊髓压迫症
【病因】中种脊髓肿瘤、椎管内硬膜外脓肿、椎体疾病等。
【临床表现】神经根损害、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障碍,可伴有脊椎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1.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注意脑脊液动力学改变。
2.判断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在髓内或髓外。
3.判断脊髓受压的病因或病变性质。
【治疗】
手术治疗、对症治疗、瘫痪肢体的治疗。
《脊髓疾病》课件
治疗与康复策略
对于脊髓疾病,尽早、全面、个体化治疗是很重要的。康复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神经营养剂、泼尼松龙、抗病毒药物等调节疾病状态。
2 物理治疗
如电疗、理疗等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提高运动和感觉表现。
3 康复训练
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改善运动障碍、增强血气能力、社会和精神康复等各方面。
危险因素
常见的引发脊髓疾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常年弯腰,长时间久坐,坐 姿不良等。
发病机制
脊髓疾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免疫机制、 神经损伤等影响。
常见脊髓疾病分类
脊髓疾病种类繁多,按照病因、病理等因素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脊髓损伤、感染等。
脊髓损伤
1. 颈部脊髓损伤 2. 胸部脊髓损伤 3. 腰骶部脊髓损伤
3
脊髓压迫症状
脊髓肿瘤、脊髓炎症等常会引起脊髓受压的症状。
诊断方法与评估
通过组合使用病史、临床症状、仪器检查等手段,医生能够更容易地诊断脊髓疾病。
MRI 检查
可见切片图像,是观察脊髓结构 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
血液检查
通过检查搜寻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帮助确定诊断。
检查脊髓疾病的炎症指标,帮助 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病因。
脊髓疾病的危害
轻者可影响上下肢的感觉和 运动,重者有可能导致四肢 瘫痪、感觉消失、大小便失 禁等问题。
如何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 状态、注意脊椎健康是预防 脊髓疾病的有效措施。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脊髓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营养不良、肿瘤等多种因素有关,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
脊髓结构
脊髓由数千条神经纤维和神经元 组成,管壁和脊髓膜外层呈腰部 扩大状,称为蛛网膜下腔。
脊髓疾病医学PPT
急性压迫较少见。
编辑版ppt
33
• 慢性脊髓压迫症:可分三期
根痛期:神经根痛、脊膜刺激征 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完全受压期: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编辑版ppt
34
1.神经根症状
根痛为髓外压迫的最早症状,对定位诊断有较
大价值。常如电击、烧灼、刀割或撕裂样,用力、
咳嗽、排便等加胸、腹腔压力动作可触发或加剧疼
五、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运动(四肢瘫或截瘫)、感觉全部消失 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编辑版ppt
14
六、脊髓主要节段横贯损害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四肢瘫
截瘫
损害部位 高颈髓 颈膨大
胸髓 腰膨大 脊髓园锥 马尾
特点 上、下肢均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鞍状分布感觉障碍 症状、体征不对称、单侧、根痛
编辑版ppt
26
3.康复治疗 宜尽早开始 被动活动、按摩等 主动活动 瘫痪肢体应尽早保持功能位置 针灸、理疗等
编辑版ppt
27
八、预后 本病若无严重并发症,通常在3~6个月内可恢复到生活
自理。 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受累的脊髓节段较长且弥漫者预后较差 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上升性脊髓炎预后最差 l/3基本恢复,只遗留轻微感觉运动障碍 1/3能行走,但步态异常,尿频、便秘,明显感觉障碍 1/3持续瘫痪,伴尿失禁。
5. 脊髓丘脑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 障碍,深感觉和触觉保留。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有脊髓侧角损害或脊髓病变阻断侧角与大 脑联系的径路引起,发生节段性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包括括约肌、血管运动功能、泌汗反应、皮肤 和指甲营养障碍等。
脊髓疾病
一、病因 病因不清。 病因不清。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 周有上感、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感、发热、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脊髓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二、病
因
1、肿瘤 >1/3,多为神经鞘膜肿瘤 肿瘤 2、炎症 血行播散、直接种植 炎症 3、脊柱外伤 脊柱外伤 4、脊柱退行性变 脊柱退行性变 5、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脊神经根受压症状:疼痛,痛觉过敏 脊髓受压症状(根痛期、部分受压期、完全受压期)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反射异常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椎症状 椎管梗阻 影象学征象
髓内 少见,双侧 上至下,分离性 早 出现早、重 较常见 晚、不完全 多无改变 少见
髓外 早,明显 下至上 晚 晚、轻 少见 早、蛋白明显 可见骨质破坏 多见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一、概 念
由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而导致 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 缺乏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 痉挛性瘫痪、 调、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病变 常合并恶性贫血 常合并恶性贫血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脊髓压迫症
脊髓疾病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脊髓疾病的概述
02
脊髓疾病的诊断
03
脊髓疾病的治疗
04
脊髓疾病的预防
脊髓疾病的概述
脊髓疾病的定义
脊髓疾病:指发生在脊髓的疾病,包括感染、肿瘤、 外伤、血管病变等多种原因。
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脊髓疾病的症状: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 神经功能障碍等。
险。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等负 面情绪,降低患
病风险。
定期体检
01
定期进行身 体检查,及 时发现身体 异常
02
关注家族病 史,了解自 身患病风险
03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如合理饮食、 规律作息等
04
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素 质,增强抵 抗力
早期发现和治疗
01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脊髓疾病, 及时治疗
01
感觉障碍:肢 体麻木、疼痛、 无力等
02
运动障碍:肢 体瘫痪、肌肉 萎缩等
03
自主神经功能 障碍:排尿困 难、便秘、出 汗异常等
04
反射异常:病 理反射、腱反 射减弱或消失 等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X光片、CT、
MRI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尿
液检查等
神经功能检查: 肌电图、神经
传导速度等
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细
胞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等
2
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观察脊髓病变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脊髓疾病》PPT课件
.
1
概述
.
2
[解剖结构]
❖ 外部结构:脊髓是中枢性神经系统组成部分 之一,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上端在枕骨 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以C1为界),下端至L1 下缘形成脊髓圆锥。脊髓全长42~45cm,占 据椎管2/3,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
.
3
脊髓的节段性
(一)节段的区分
颈段 胸段 腰段
脊髓丘脑侧束
.
红核脊髓束
17
网状脊髓束
脊髓的血液供应
❖ 主要有三个来源:
脊髓前动脉:起源于两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在延髓腹 侧合并成一支,沿脊髓前正中沟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 的前2/3区域,包括中央灰质、前柱、侧柱及前索、侧 索和皮质脊髓束。
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同侧椎动脉颅内部分,左右各一, 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后l/3区域,包 括脊髓后柱、后索。
.
23
脊髓横贯性损害
❖ 表现受损平面以下完全性运动障碍、感觉障 碍、尿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五 个主要节段损害的表现是:
.
20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 感觉障碍
后根、后角损害:相应皮节出现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存的分 离性感觉障碍。
中央管附近损害:双侧对称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 或消失,触觉保留。
脊髓半侧损害:见后 薄束楔束损害:同侧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前索损害:脊髓丘脑前束损害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侧角损害:C8-L2 侧角损害出现血管舒缩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
骨膜。
.
5
❖ 脊髓表面有六条纵形的沟裂,前正中裂深 达脊髓前后径的1/3,后正中沟伸入脊髓后 索将其对称地分为左右两部分,前外侧沟 与后外侧沟左右之一,脊神经前根由前外 侧沟离开脊髓,后根由后外侧沟进入脊髓。
脊髓疾病 .ppt
脊髓压迫症的病因
肿瘤最常见,约占1/3以上 炎症如椎管或脊柱急性脓肿、慢性肉芽肿 脊柱外伤如骨折、脱位及椎管内血肿形成 脊柱退行性病变如椎间盘脱出症等 先天性疾病如颅底凹陷症、环椎枕化等
S2~4侧角为脊髓的副交感中枢,发出 的纤维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脊髓解剖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侧大脑皮质的运动 冲动至同侧前角细胞,支配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束-传递对侧躯体皮肤的痛、 温觉和轻触觉至大脑皮层
薄束、楔束-分别传递同侧下上半身深 感觉与识别性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 参与维持同侧躯干与肢体的平衡与协调
通常3~6个月可基本恢复 肢体完全性瘫痪者发病6个月后EMG
仍为失神经改变,MRI显示病变范围 广泛者预后不良 合并褥疮、肺或泌尿系感染时常影响 病情恢复,部分病人可死于合并症 上升性脊髓炎预后较差,可在短期内 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脊髓压迫症
(compressive myelopathy)
脊髓压迫症的 概 念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根性症状:最上位根痛、根 性感觉缺失、节段性肌无力 或肌萎缩部位
传导束性感觉缺失平面:皮 肤感觉支配三根定律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反射的改变: C5~6,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
反射 C7~8, 肱三头肌反射 L2~4, 膝腱反射 S1~2, 踝反射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自主神经征: 反 射 性 皮 肤 划 纹 症 (reflective
数小时内上升至延髓
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 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 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可致死 亡
脊髓疾病(PPT)
炎、蛛网膜囊肿等 化脓性炎症血行播散可引起急性硬膜外或硬膜
下脓肿
③脊柱外伤
如骨折、脱位及椎管内血肿形成
④脊柱退行性变
如椎间盘脱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 导致椎管狭窄
⑤先天性疾病
如颅底凹陷症\环椎枕化\颈椎融合畸形等 脊髓血管畸形导致硬膜外&硬膜下血肿
脊髓圆锥 (S3-5)和尾节
运动: 在腰膨大以下, 不出现下肢 瘫&锥体束征 感觉: 肛门周围&会阴部感觉缺失 呈鞍状分布 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脊髓 圆锥为副交感中枢, 故圆锥病变可 出现真性尿失禁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ome)
, 主要特点: 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
血管造影 GBS 感觉障碍不同,大小便正常 急性硬膜外脓肿 细菌感染 急性脊髓压迫症 脊柱结核,转移癌---影像
学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
1.一般治疗 防治并发症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脊髓炎可发生呼吸 肌麻痹 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重症呼吸困难及时清除 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通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排尿障碍者导尿,4-6小时放尿一次 保持皮肤清洁,防褥疮
腰膨大以下逐渐细削,为 脊髓圆锥(S3~5 &尾节)
圆锥尖端伸出终丝, 终止 于第1尾椎骨膜
内部结构
灰质 脊髓前角 脊髓后角 脊髓侧角
白质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束 薄束&楔束
C8~L2侧角:脊髓交感 中枢, 发出纤维经前根\ 交感神经径路支配&调 节内脏\腺体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脊髓疾病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概述】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亦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myelitis),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局灶性脊髓炎性疾病,呈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病因明确的脊髓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Sj6gren病、结核、梅毒等脊髓损害均为特异性骨髓炎,不属本节范畴。
迟发型放射性脊髓病、脊髓梗死等称脊髓病。
【临床表现】临床多为急性,症状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进展至高峰;或呈亚急性,症状在1~2周内达高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全年散在发病,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较为常见。
(一)先驱症状病前1~4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外伤、疲劳受凉等诱因。
部分患者先有腰背痛、束带感或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先驱症状。
(二)脊髓症状因脊髓病变累及的节段和范围不同,其症状和体征各异。
脊髓全长的任何节段均可受累,以胸段最常见(74.5%),其次为颈段(12.7%)和腰段(11.7%)。
胸段尤其T3~s节段最易受损,因其处于血管供应末端。
病变范围多侵犯脊髓几个节段的全部结构,称为横贯性脊髓炎;亦可为局灶性,病损只累及部分脊髓结构,呈半侧脊髓分布,出现脊髓半侧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前动脉分布或脊髓后柱分布。
病变逐步向上发展者称为上升性脊髓炎。
以胸段损伤为例,急性脊髓炎的常见症状有:1.运动障碍起病初期为两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迅速发展成完全性截瘫,两下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足跖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此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的程度、速度和有否并发症。
尿路和肺部感染、压疮以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可使脊髓休克期延长。
休克期一般持续3~4周,随着脊髓休克期的消失,腱反射、肌张力和肌力逐渐恢复;痉挛状态也随之出现,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腹壁和提睾反射)和出现病理反射。
严重脊髓全横断患者于外界或内在(如膀胱充盈)受刺激时可出现屈曲反射,或称脊髓总体反射。
长期的脊髓休克状态,常常提示预后不良。
2.感觉障碍常是急性脊髓炎的首发症状,或与运动障碍同时发生,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所有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以痛觉障碍最为明显,部分患者在感觉缺失区上缘1~2个节段皮肤有感觉过敏区,在病变节段皮肤有束带样感觉异常。
少数脊髓损害较轻者,感觉障碍水平可不明显。
脊髓损害限于半侧者可表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以及对侧浅感觉障碍。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膀胱功能障碍:在脊髓休克期,一切反射均消失,膀胱无充盈感,逼尿肌松弛,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和尿潴留,此时膀胱充盈可达 1 000ml以上仍无尿意,但当膀胱继续过度充盈,将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
随着脊髓休克期消失,逐渐出现反射性膀胱,其膀胱容量小和膀胱张力亢进,临床表现为反射性和周期性排尿,但无尿意,尿急但残余尿少。
(2)肠道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常出现便秘或大便潴留,也可因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出现大便失禁;此外,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还可出现腹胀等肠麻痹现象。
恢复期患者排便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但病情严重的痉挛性屈曲性截瘫患者还常有便秘;长期弛缓I生瘫痪者括约肌松弛,肠蠕动减少而无排便反射和排便能力。
(3)其他:脊髓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可引起病变平面以下皮肤干燥、菲薄、无汗,热天可因无汗影响散热而出现体温升高,瘫痪肢体还可出现浮肿、水疱形成、趾甲脆裂,以及性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不同脊髓节段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1.颈段脊髓炎颈上段(颈4以上)病变,运动障碍表现为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伴有呼吸肌和膈肌麻痹,出现呼吸困难。
颈膨大病变表现为两上肢弛缓性瘫痪和两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可伴有颈8~胸1侧角细胞受损的Hom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和同侧面部少汗。
2.腰段脊髓炎两下肢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和两下肢感觉障碍,而胸腹部正常。
3.骶段脊髓炎马鞍区(会阴部)感觉障碍,肛门及提睾反射消失,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锥体束征。
4.上升性脊髓炎病变由脊髓低节段向上迅速发展至颈段及延髓,瘫痪和感觉障碍亦从足向上扩展,出现颈以下感觉障碍、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难和发声障碍。
【诊断要点】(一)诊断急性起病,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病变平面以下深、浅感觉障碍、运动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脑脊液检查大多数患者脊髓腔通畅,脑脊液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10×106~100×I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0.5~1.0g/L),糖及氯化物正常。
(三)脊髓MRI正常或病变脊髓节段水肿、略增粗,脊髓内显示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T1加权像呈不太清晰的长T1(低)信号,T2加权像呈清晰的长T2信号(高),信号比较均匀,GD-DTPA增强扫描呈斑片状强化。
(四)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1.诊断标准(1)急性发病的脊髓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症状和体征累及双侧,但不一定对称。
,(3)有明确的感觉平面。
(4)能排除脊髓外压迫疾病。
(5)脊髓内炎症的证据,包括脑脊液白细胞增高或IgG指数增高,以及MRI的脊髓内钆增强影像。
(6)若发病早期无炎性证据,必要时可于病后2~7天内复查腰椎穿刺和MRI。
(7)发病后病隋进展在4小时到7天达到顶峰。
2.排除标准(1)10年内有脊髓放射治疗史。
(2)临床表现呈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3)MRI于脊髓表面显示异常的流空现象,符合动静脉畸形。
(4)有结缔组织疾病的血清学或临床证据(类肉瘤病、Behcet病、Sj?gren 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5)有感染性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梅毒、Lyrne病、HIV、人T-细胞亲淋巴病毒一1(HTLV-1)、支原体感染,以及病毒感染如单纯单纯疱疹病毒一1、单纯疱疹病毒一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Epstein-Barr 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一6和肠道病毒。
(6)脑MRI异常,提示多发性硬化。
(7)临床视神经炎的历史。
(五)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脊髓出血、急性脊髓压迫症、吉兰一巴雷综合征及其他原因的脊髓病或脊髓炎相鉴别(见排除标准)。
【治疗方案及原则】本病尚无病因治疗,治疗原则为减轻脊髓损害,防治继发感染和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
1.调整免疫功能,减轻脊髓水肿和炎性反应,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强龙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或应用静脉注射IgG治疗。
2.抗感染预防呼吸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3.康复和物理治疗应早期进行,针刺、推拿均可应用。
第二节脊髓空洞症【概述】脊髓空洞症是一种发展缓慢的进行性脊髓疾病,发生率为2S/10万~34/10万。
主要病理改变为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空洞内有透明液体或黄色液体,其成分和蛋白含量与脑脊液基本相同,洞壁由环形排列的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组成。
在脊髓的横断面上空洞大小不一,大者侵及该平面脊髓的大部分,周围仅由剩下的薄层脊髓组织围绕。
在脊髓的纵轴上,空洞可局限于数个节段或纵贯脊髓全长,最常发生的部位为下颈段及上胸段。
空洞位于延髓者,称为延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见于20~3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患者难以确定起病日期,常因无痛性烫伤或外伤才被发现,病情进展缓慢,亦可稳定多年不发展,呈间歇性加重。
临床症状取决于空洞的部位、大小、受损的结构及空洞症的类型。
(一)分类1.根据空洞与脊髓中央管的关系分为两种类型:①交通性脊髓空洞症:空洞与中央管相通,系由原发性脊髓中央管扩张所致,常合并枕大孔区异常。
②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空洞与脊髓中央管不相通,常继发于其他脊髓疾病。
2.改良Barnett分类根据脊髓空洞症的病理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分为4种类型:(1)I型:脊髓空洞症伴有枕大孔堵塞和中央管扩张。
①脊髓空洞症伴有I型Chiari畸形。
②脊髓空洞症伴有枕大大孔区其他堵塞性病变。
(2)11型:脊髓空洞症不伴枕大孔区堵塞性病变(特发型)。
(3)Ⅲ型:脊髓空洞症继发于其他脊髓疾病(获得性)。
①脊髓肿瘤(通常为髓内肿瘤)。
②外伤性脊髓病。
③脊髓蛛网膜炎和硬脊膜炎。
④继发于脊髓压迫(肿瘤和脊椎病)或脊髓梗死(动静脉畸形等疾病)引起的脊髓软化。
(4)Ⅳ型:单纯性脊髓积水(脊髓中央管扩张),常伴有脑积水。
(二)临床表现1.感觉障碍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脊髓节段相应躯体和肢体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及深部感觉正常或相对保留,这是脊髓空洞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症状。
有以下两种常见的形式:①半侧短上衣样:这是由于空洞位于脊髓颈下段及胸上段偏向一侧的后角基底部,损害来自一侧后根而尚未交叉的痛、温觉纤维,出现同侧上肢和胸背上部躯干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②短上衣样:这是由于空洞位于脊髓颈下段及上胸段的中央部位,损害脊髓前连合两侧相互交叉的痛、温觉传导纤维,引起两上肢及两侧胸背躯干上部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变破坏或压迫一侧脊髓丘脑束和后索时,可出现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很罕见。
2.自发性疼痛痛觉缺失区出现刀割样、烧灼样等难以忍受的自发性疼痛或感觉异常,这是由于后角胶质受病变刺激所致。
3.运动障碍脊髓空洞症多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体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手部肌肉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无力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体征,可累及上肢和肩胛带肌肉。
这是由于颈下段和胸上段空洞及胶质增生累及前角细胞所致。
若病变压迫或破坏皮质脊髓束时,也可表现为病变以下一侧或两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体征。
4.自主神经和营养障碍由于痛觉缺失及自主神经(脊髓侧角)受损可出现以下表现:(1)一侧或两侧上肢皮肤发绀、菲薄或过度角化、增厚、多汗或少汗,局限性皮下组织萎缩,大疱性皮疹,肢端青黑色素沉着,指甲粗糙。
(2)肢体痛觉缺失区常有新、旧烧伤瘢痕或因烫伤及其他损伤引起的顽固性溃疡,甚至指、趾关节末端发生无痛性坏死、脱失,构成莫旺(Morvan)综合征。
(3)神经源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由于营养障碍及关节痛觉缺失引起关节磨损、萎缩和畸形;关节肿大、活动度增加,运动时有摩擦音而无痛觉。
约25%~30%的患者有这种关节损害,大部分为上肢关节,以肘关节最常见。
(4)霍纳(Homer)综合征:表现为病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面部出汗减少,这是由于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所致。
(5)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在疾病晚期可出现。
5.其他症状和合并症脊髓空洞症患者常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