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译者主体性发挥视角下的对外宣传翻译

合集下载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外宣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 目的论的角度目的论认为文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

外宣翻译也是一种目的明确的翻译活动,目的是为了传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应该是在服务于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

2.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外宣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目的,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这里就需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了。

(2)适当加入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目标语文化元素,使原文更好地传达目的,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否则会导致汉语原味失真。

(3)调整语气、重心: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语气、重心的要求不同,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外宣翻译能更好地传达信息。

(4)避免翻译误导: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注意不要出现翻译误导的情况,比如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的信息、语义歧义、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文本的传达效果。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尊重原文,不能去除原文中的某些信息或者随意脱离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

(2)贴近目标读者: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因此译者应贴近目标读者,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3)注重语言风格: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得翻译文本更加易读易懂。

4. 总结综上所述,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存在和发挥,更多地是在服务于任务、传达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适当加入文化元素、调整语气重点和避免误导等方面发挥主体性,以达到更好地传达信息的目的。

论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论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论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媒介,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阶段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研究也呈多角度多层次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在传统的翻译研究观念“忠实”“对等”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分析,几乎完全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本论文将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角度外宣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从把翻译看作明示推理的过程在动态语境中找出各种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对真实交际意图做作出推理,从而能够全面、科学的阐释话语理解,然后从相关理论书籍、报刊杂志、网络资源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进行收集一些常见的外宣翻译举例分析,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ABSTRACTThe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has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ith China?s further integration with other members in the world. The research on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 current stage enjoys a tendency to develop in a multi-angle and multi-level way. However, in the long past few years, being limited within the “Loyalty” and “Equivalence”, the study on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s from linguistic surface, which is a kind of static analysis. Moreover, the research on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has been often ignored, especially in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Under the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heor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s a cognitive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man”. Translator always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omprehending, interpreting, rendering the source text. The writer will collect various foreign publicity materials to find the Optimal Relevance among various information, infer and understand tru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in a overall and scientific way.Key words:translator; subjectivity;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Content1. Introduction (1)2.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2)2.1 The definition of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2)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2)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4)3.1The defini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4)3.2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4)4. Relevance Theory (6)4.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6)4.2 Principle of Relevance (6)4.2.1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Cognitive (7)4.2.2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7)4.2.3 Optimal Relevance (8)5.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for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heory (9)5.1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first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9)5.2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second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 106.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from the two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11)6.1 Inaccurate comprehension of the ST (11)6.2 Translator?s inc ompetence in rendering of the TT (12)6.3 Strategies (14)6.3.1 Reconstructing (14)6.3.1.1 The restructuring of titles (14)6.3.1.2 The restructuring of discourse patterns (15)6.3.2 Addition (17)6.3.2.1 The addition to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18)6.3.2.2 The addition to political writing and economic phrases (19)6.3.3 Omission (20)7. Conclusion (22)Acknowledgement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译者的主体性对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翻译版本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使得翻译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理解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也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解,因为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见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调整,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尽量减少主观色彩的影响,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避免自己的主观情感对翻译产生不利影响。

在处理译者主体性的问题时,外宣翻译需要遵循目的论的原则。

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传达和接受,翻译的效果应该是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以实现信息传达为首要目标,尊重原文的意图和风格,保持原文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应该尽量做到“信、达、雅”,即信号对应、意思传达、形式优美。

只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译者才能在保留自身主体性的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和沟通效果。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还需要在接受者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方面进行充分考量。

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往往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他们对待信息的接受方式和理解角度都可能存在差异。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背景和认知方式,适当调整翻译的策略和手段,让翻译更好地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习惯。

这就需要译者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差异,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尽量缩小信息传达上的隔阂,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也需要通过专业化的翻译方法和工具来加以把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外宣翻译的专业要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工具,来强化信息的传达效果和保证翻译的质量。

可以运用语境分析、信息采集、术语管理等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译者还可以运用审校和校对等手段,对翻译版本进行多次审核和修改,确保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专业化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持,译者的主体性可以更好地与外宣翻译的目的和要求相结合,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外宣翻译作为中国企业和政府重要的国际传播方式之一,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对于中国的形象和国际声誉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如何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更好地传递中国信息,成为当前外宣工作的重要课题。

而译者主体性则是提高外宣翻译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及其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解释和判断能力。

它是译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于原始信息的加工过程。

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信息的原始性翻译从原始信息到目标信息的转化过程中,因为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姿态的转化。

而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保持原始信息的原汁原味,让目标文本更好地传达原始信息的意思和信息。

2.增强目标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目标读者在接受外宣信息时,除语言以外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加其个人解释和习惯,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提高翻译质量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个性和思考方式,也是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表现。

只有译者主体性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和更高的翻译质量。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及管理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和文化差异由于不同译者的背景和水平差异,其译文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

部分译者在处理某些特定主题或语言难度较高的文本时,可能会谨慎处理,甚至偏离原文;而部分译者则可能从个人喜好、经验、以及语言风格上对译文进行加工。

2.对精度和风格的权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会面临对精度和风格的权衡。

有些译者偏重于精度,而将原文的意思一一传递下来;而有些译者则可能会对原文进行诠释或缩减,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

3.个人主张与任务需求的不一致性部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人主张的影响,将自己的逻辑思维、人生观或思考方式加入到译文当中,但这可能会与原始信息有所偏差。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黄仕会;王毅【期刊名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源文所要表达的信息。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为语料,指出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思维特点等因素,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传达源文的内容,实现翻译目的。

%To help readers fully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ss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ublicity trans-lation.This paper,taking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 of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2014 as examples, elaborat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ranslators should take readers′linguistic s style, culture and thinking mode into consideration,and adopt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so as to better convey the origi-nal text′s message.【总页数】5页(P17-20,35)【作者】黄仕会;王毅【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J], 杜丽娟;陈文亮2.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江西省抚州市外宣材料英译为例 [J], 何树林;罗长田3.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J], 黄仕会;王毅;4.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 [J], 柴黎孟;李素真5.外宣翻译视野下的译者主体性表现及其合理性——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J], 孙乃玲;王钰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北京周报》为例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北京周报》为例
以《 北 京周 报 》 为例
李 志 强
( 湖南 科技 职业 学 院 ,湖 南
[ 摘
长沙
4 1 0 0 0 4)
要 ] 随 着世 界 经 济 文化 一 体化 的发 展 , 外 宣翻 译 在 国 际 交流 中 的作 用越 来越 重要 。在 外 宣翻 译 过 程
中, 如 果 运 用功 能翻 译 理 论 , 以 读 者 为 中心 突 出外 宣 翻 译 的 目的 性 和 对 象性 , 将 译 文 读 者 对 于 译 文 的 反 应 作 为 衡
义。

引言
随 着 全 球 一 体 化 进 程 的加 深 , 中 国在 世 界 上 的 地 位 逐 步上升 , 在 国际 舞 台 上 也 扮 演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角 色 。为 了 更 好地维护中国在国际舞 台的形象 , 发 挥 中 国在 国 际 地 位 的作用 , 中 国积 极 开 展 各 种 形 式 的对 外 宣 传 活 动 , 将 大 量 有 关 中 国 的各 种 信 息包 括 政 治 方 针 、 经济制度 、 文化 传 统 以及 各 地的风景名胜 , 通过 图书、 报 刊、 邮件 、 电视 、 广播 、 互 联 网 等 媒 介 对外 发 表 和传 播 , 并 把 中文 翻译 成 外 文 , 让 外 国 朋 友 进 一 步 了解 中 国 。由 此 可 见 , 在对外宣传活动 中, 外宣 翻译 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作用 。 “ 外 宣 翻译 是一 种 门 面 工 作 , 其 中 的 错 误 与 缺 陷 会被 放 大 来 看 。可 以毫 不 夸 张 地 说 , 外 宣 翻 译 是 一个 国 家 对 外 交 流 水 平 和 人 文 环 境 建 设 的 具 体 体 现 。” ( 黄友义 , 2 0 0 4 ) 因此 , 外 宣 翻译 质 量 的高 低 决 定 着 对 外 宣 传 的效果 , 影 响 目标 受 众 对 宣 传 对 象 的理 解 和 认 识 。 在 当前 高 速 发 展 的 国 际 大环 境 下 , 中国 对 外 宣 传 翻 译 工 作 显 得 愈 加 急迫 和重 要 , 外 宣 翻 译 在 对 外 宣 传 中 占 有 非 常 重 要 的地 位。 《 北京周报 》 ( 英文版) 作 为新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本 时 事政 策 性 新 闻周 刊 , 是 国 内影 响 力 最 大 的对 外 宣 传 刊 物 之 一 , 它 以 向世 界各 国介 绍 中 国 的 政 治 、 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 旨, 介 绍 中 国 政府 对 内 对外 的 重 大 方 针 政 策 , 同 时 阐 明 中 国 对 国 际 问题 的立 场 和 观 点 。 因此 , 《 北京周 报》 作 为 一 种 报 刊 外 宣期 刊 , 其 翻 译 质 量 在 我 国 对 外 宣 传 体 系 中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 它 不 仅 可 直 接 反 映 出我 国对 外 宣 传 水 平 的高 低 , 而 且 有 利 于外 国读 者 了 解 我 国特 色 的政 治 、 经 济 政 策 和 传 统 文化 , 从 而 全 面 准 确 地 了解 中 国 。

译者主体性与江苏企业外宣翻译实践之关系研究

译者主体性与江苏企业外宣翻译实践之关系研究

则, 采 取什 么样 的翻译方法 。因此 ,译者决定 了翻译结果 。
以 “ 目的论”为导 向,译者可 以不必受 限于原文作者 、
国内许 多学者从 多角度对 企业外宣翻译进行研究分析 , 牛新 生【 J 从 目的论视 角探析 了企业简 介翻 译错误及其成因 ; 林宗
文本本身、 译 文接受者 , 可 以打破对 原文的绝对忠实 , 实现
译 文的再创作 , 从而充分体现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在翻译 活动
豪等 对 中国企 业简介 的网页英译 问题进 行了调查研究 , 并 提 出了应对策 略;罗国华I 以嘉 兴外 向型企业为例 , 集 中对
外 向型企业简介英译进行 了探 讨。 通 过研究分析 , 笔者认为
中的主 动性与参与性 。 同时 “ 目的论 ” 也为译者在 宏观策 略
中国企 业外 宣翻译的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 由于 “ 甲型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8 -2 0
基金项 目: 江苏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 江苏省外
质量有所推动 ,并促进文化 交流。
素、 读者反应 等 , 采取相应 的翻 译方法和策略, 对译文进行 适 当处理 , 保 证译 文信 息传递的效果 , 真正实现共交际功能 。

译者 主体 性 与 目的论
二 译 者 主体性 在 企业 外宣 翻译 中的体 现 : 对 文本 的理 解 、转换 、校 稿
随着 全球经 济化浪 潮的加速 和我 国对 外开放 的进一步
推进 , 企 业外 宣翻译在 国际 贸易活动 中起着不可或缺且越来
越重要 的作 用 ,其质量 甚至直接 影响到企业在 国际上 的形 象和经济效益 ,越来越 多的研 究者 开始关注企业外宣翻译 。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彰显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彰显

第16卷 第6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 No.62016年11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v.2016收稿日期:2016-06-01 修回日期:2016-09-14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模式构建研究”(2015FXTSK01),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翻译研究”(SK2015A71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从问题到消解:多元理论视域下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研究)———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学为例”(SK2015A722)的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6-0149-06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彰显杜丽娟(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关键词: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受动性;为我性;能动性摘 要: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然绕不开三个特征,即受动性、为我性和能动性。

外宣翻译的目的明确,即让世界了解中国。

为了赢得更多的国外受众和更好地实现对外宣传中国的传播效果,译者需要发挥其主体性,即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作用。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主要彰显在以下的翻译策略,即语义补足翻译、结构补足翻译、解释性翻译、改译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译英翻译活动,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和跨国界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向国外受众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这与近年来中国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即让中国真正地走出去,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强中国的对外传播,减少文化冲突,构建和谐世界。

由于外宣翻译目的和受众的特殊性,译者从事外宣翻译活动更要与时俱进,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中心论和原著 中心论都 占据 了重要 地位 , 译者被 质量 的 《 政府工作报告》 英 译 文本 却 实 为 不 易 , 原 认 为既要 对 原作 忠 实 又 要 对 读 者 迎 合 奉 承 , 其 主 因在 于此 类 政 论 文 的 政 治 性 极 强 , 译 文 必 须 准 确 体性 完全 被 忽 视 。然 而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 源 文 作 者
注意 汉英 两种语 言 的差 异 , 考 虑 译 文 读 者 的反 应 ,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中体现的一种 自觉的人格意识及 从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出发, 采用替代 或
其 在翻译 中的一 种创 造意 识 。 ” _ 4 而 在 同一 时期 , 查 省译 等方 法加 以翻译 。 明建 、 田雨也认 为 : “ 译者 主体 性是 指 作为 翻译 主体 的译 者在尊重 翻译 对象 的前 提下 , 为 实现 翻译 目的 而在翻译活动 中表 现出 的主观 能动性 。 ” _ 5
无误 ; 其次 , 文 中经 常会 出现 大 量 具有 典 型 中 国特 和译文读者都无 法参与 , 只有译 者始终处 于主 动 色 的表达 方式 , 英 文 中很 难 找 到对 应 的译 人 语 ; 同 地位 。译者的个人因素如知识面、 语言水平 、 立场 时, 英 汉 两种 语 言 在 语 句 结 构 等 方 面 的差 异 也 给
年政 府工作报告》 中英文版为语料 , 指出译者要充分考虑译 文读者 的语言 、 文化和思 维特点等 因素 , 采取相应 的
翻译 策略 , 从而更好 地传达源文 的内容 , 实现翻译 目的。
关键词 :外宣翻译 ; 译者主体性 ; ( 2 0 1 4年政府工作报告》 ; 翻译策 略
中 图 分 类 号 :H 3 1 5 . 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 0 9 5 - 7 3 9 4 ( 2 0 1 5 ) 0 1 - 0 0 1 7 —0 4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理解。

然而,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进行外宣翻译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对译文的解释和翻译判断。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主体性,有效地进行翻译,并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

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探讨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并分析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目的论是一种认为翻译过程在达成特定目的时必须考虑文化、语言、社会和传播上各个方面的学说。

根据这一理论,外宣翻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传递一定的信息,以便让外国的读者能够理解和了解中国的基本信息,以及更好地进行两国之间的交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要结合语境和翻译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译者需要了解信息的来源和翻译目的。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国文化,那么译者需要考虑翻译后的译文是否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译者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进行文体和语言的调整。

例如,如果翻译的信息是针对科学技术人员的,那么需要使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便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

其次,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阅读习惯。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同一事物可能有着不同的诠释,因此译者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并提供合适的翻译方案,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在翻译时,译者要注重使用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必要的语言转换,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市场和文化背景的需要。

最后,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审校和修改。

在完成翻译后,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多次审校和修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译者还应该注重一致性和可读性,以便让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译者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为国家的对外交流做出贡献。

因此,译者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文化和市场的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翻译判断,以便进一步提高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译者主体性在高校外宣翻译中的作用——以河北省高校官方网站的“

译者主体性在高校外宣翻译中的作用——以河北省高校官方网站的“

第17卷第3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3 2017 年 05 月Joui*nalofNorthChinaUnivei*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 y(SocialScicnccEdition) M a y.2017文章编号:2095-2708(2017)03-0106-04译者主体性在高校外宣翻译中的作用—以河北省高校官方网站的“学校概况”英译为例谢立团(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210)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学校概况;英译摘要: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文学翻译中,在高校外宣翻译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然后以河北省高校官方网站的“学校概况”英文版为出发点,论述其在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是如何发挥作用并影响交际效果的。

最后指出,高校外宣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必须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使英文网站切实成为高校发展的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专家学者以及国外的教学科研团队和企业来华学习、交流以及投资合作,河北省高校官方网站英译版的质量日益受到重视,而在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日渐明显。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包括译者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作为翻译主体,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个体,是原语文本的优化者,是翻译策略的选择者,是翻译目的的达成者,是翻译过程的实现者。

因此,无论在认识过程还是实践过程中译者均体现出了主观能动性,但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主体间性的制约。

译者能动性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可避免的加人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译者本身的语言风格、人生体验等都将给译文打上烙印。

译者的受动性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时,由于原语中的词汇不便直译成译语,而需要做灵活处理的属性。

试析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用

试析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用

用, 体现在 外宣翻译原则上 : 目的性原则 、 内外有别的原则、 译语读者为 中心的原则。 译者在翻译 过程 中须发挥
主观能动性 , 对原文进行“ 手术” : 增补 、 重组、 改写及删减 , 使译文符合译语 习惯 , 以达到对外 宣传的 目的。
关键词 : 外宣翻译 译者主体性 翻译原则
在全球化的今天 . 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对外 宣传 . 中 国也不例外 。我 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 对外政治、 经 济、 文化 交流 日益频繁, 这为我们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 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外宣翻译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的重要桥梁和媒介 。 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 外宣翻译是 翻译 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在全球化背景下 以让世界 了 解 中国为 目的、 以汉语为信息源、 以英语等外 国语为信 息载体 、 以各种媒体为渠道 、 以外国民众 ( 包括境 内的 各类外籍人士) 为主要传播对象 的交际活动。” [ 1 1 2 2 外宣 翻译的实践性强 . 是跨文化传播 和跨文化交际活动。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国外用语 言学 的原则和方 法研究翻译 七八十年代西方 翻译界突破翻译 的纯语 言研 究的束缚 . 翻译研究 出现“ 文 化转 向” . 即把研究 重点 由文本内转向文本外 . 从注重忠实原文转 向探讨 译文 的变形 , 从语言对 比研究转 向文化对 比研究 。西 方译 学研究 中的文化转 向为译者 发挥主体性提供 了 理论支持 主体一 [  ̄(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指主体 的本质特性, 它 在主体 的对象性活动 中表现 出来。能动地改造客体 、 影响客体 、 控制客体, 使客体为主体服务 ” 。 嘲 关于译 者的主体性 。 有多位学者进 行了阐述 。 屠国元认为 “ 译 者是 中心主体 。 而作者 、 作品和读者是边缘主体 ” , “ 译 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 主体或外部环境及 自身视域 的影响制约下 . 为满足译人语文化需要在翻 译活动 中表现出的一种 主观能动性 。它具有 自主性 、 能动I 陛、 目的性 、 创造性等特点” 。 查明建认 为“ 译 者 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 主体 的译者 在尊重翻译对象 的 前提下 . 为实现翻译 目的而在翻译活动 中表现出来 的 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 翻译 主体 自觉 的文化 意 识、 人文 品格和文化 、 审美创 造性 ” 。 许钧 、 穆雷认 为译 者主体. f 生 是指“ 译者在翻译 活动 中创造性地发挥 自己的主体意识 . 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凸显译者 的独特性 ” 。[ 5 1 1 9 1 虽然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阐述不 一 . 但均体现 了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 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新视角。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应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转换,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

二、生态翻译学简述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应选择学说,胡庚申首次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将生态学融入翻译研究。

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

也就是说,翻译生态是翻译主体在其周围环境的生存和工作状态[1]。

胡庚申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存目的是适应环境,选择依据是优胜劣汰。

一方面,译者要充分适应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该环境为一个多要素的生态系统,涵盖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另一方面,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选择翻译文本、策略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

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学”,创新了传统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中国学者对构建中国译学理论的积极探索[2]。

(一)翻译行为的“适应与选择”译者需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各个元素及其动态变化,即语言环境、社会背景、读者审美需求、意识形态等方面。

同时,译者需有意识、能动地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翻译策略等,并进行译文审校和润色,不断适应动态的翻译生态环境。

首先,译者通常会将自身置于并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翻译风格和能力的作品进行翻译。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是我国向外国读者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本,译者应担负起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准确译出中国过去一年的重点工作及其政治内涵,为外国读者正确认识中国搭建起重要桥梁。

另外,译者自身的个人经历、专业领域等也是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其次,译者在进行具体翻译实践时,需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也要关注文化背景差异、交际需求等,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3]。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应用翻译,根据外宣翻译的定义、特点和检验标准,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尊重源语基本信息的前提下,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双重目的,以译入语为归宿,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外宣译者的主体性除了熟练的跨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发挥政治导向,维护国家利益;辨别文化差异,引导文化交流;采用灵活策略,实现自然沟通。

外宣译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主体性是成功地进行外宣翻译的必要条件。

1 外宣译者的政治素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外宣译者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高目标和政治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的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实际上都是坚持本国所持政治立场与方向,服务本国利益与形象建构的政治表现行为与意识形态传播活动,其对外性就决定了维护国家利益是其首要任务(朱义华,2012:96)。

外宣译者不可盲目照搬国外或国际通行的用语,而应该仔细斟酌。

如常常谈到的“和平统一”一词,应该翻译成peaceful reunification。

外宣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在主权和国家利益上,坚持以我为主来维护国家的合法主权。

外宣译者应以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终层次。

塑造国家形象是发展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媒体在进行对华报道时,由于政治上的偏见或由于文化上的无知,严重歪曲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外宣译者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读者胃口而盲目照搬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表达方式,而应该以当前党的对外宣传指导方针为指导,即塑造一个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落实到具体外宣翻译实践中,应该把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内容进行省略或弱化处理,如大部分媒体把“中国的和平崛起”翻译成了peaceful rise,这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应改译为peaceful development,《人民日报》应该翻译成the People’s Daily,the bridge link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 引言1.1 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外宣翻译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组织等各种单位传播信息、推广形象、开展合作的重要手段。

外宣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交流的载体。

通过外宣翻译,一个国家或组织可以将自己的政策、文化、价值观等信息传递给国际社会,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合作和发展。

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外宣翻译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翻译外宣材料,可以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外宣翻译有利于提升国家或组织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精准、规范的翻译可以使信息传达更加清晰、准确,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外宣翻译还可以弥补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帮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分享文化、知识和思想,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外宣翻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风格。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翻译作品更具个性化和生动性,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翻译作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翻译作品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助于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原文的内容更好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还可以使翻译作品更具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有效的传播和交流。

2. 正文2.1 外宣翻译的定义和特点外宣翻译是指将政府、企业或组织的宣传材料、新闻稿件等内容进行翻译,以便传播到国外受众中。

外宣翻译具有以下特点:外宣翻译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

译者需要对所翻译内容的背景、专业术语有深入的了解,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外宣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基于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视角

外宣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基于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视角

【 关键词 】外宣口译 记者招待会 译者主体性 一 模糊语言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4 8 1 0( 2 0 1 5 ) 0 6 —0 0 0 8 — 0 2
略及对译者的要求 , 而没有从译者本身的角度出发进行内部 研究 , 而针对外宣 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更是缺乏深入 的 整体性研究和理论上的探讨 。 在国外 , 对译者的关注和研究始于 2 0 世纪 8 O年代翻译
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 的原则 。 译者在三贴 近原则的指导下 , 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 努力跨越文化鸿 沟; 二要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人文字陷阱。( 2 ) 侧重 研究外宣翻译的策略 , 认为外宣翻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 构建译人语读者的认同。 该类研究指出, 如果我们的外宣翻 译缺乏内外有别的意识 , 没有考虑国外受众 的思维共性 、 心 理习惯 、 信息需求和言语表达方式等因素 , 会造成受众对外 宣 内容缺乏认同, 导致宣传失败。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了 解本 国传统的基础上 , 了解什么样的话语符合外 国受众的期 望, 在他们的价值尺度下中听在理 ,自然得体 ,了解什么样 的方式 、 方法传递信息、阐明事实才容易被他们接受 , 而不 是逐字照搬国内宣传语气和行文模式 。因此,为建立译人语 读者的认同, 译者需要采取诸如改写、编译 、 解释等翻译策 略。 ( 3 ) 侧重研究外宣翻译的译者素质 , 指 出译者只有不断 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 、 文化 自 觉意识 、翻译 的功能 目的 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 以及技能意识等 , 才能做到最佳适应 和优化选择 。 从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 前外宣翻 译 的研究较注重外部研究 ,包括外宣翻译的标准、原则 、 策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首先,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任务的目的选择方面。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将信息传递至目标群体,达到宣传和推广的效果,而在目的选择上,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和文化习惯,避免对原文信息的“过度翻译”,而能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调整原文信息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以更好地达到宣传的效果。

如在将中国文化传递至海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避免直接进行文化翻译,而应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和背景习惯,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转化为外国受众可以接受的形式。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发现并满足受众的能力,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其次,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翻译策略的应用上。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的和语境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语言难题。

比如,当涉及到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时,译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准确传递信息,在表达上,需尽可能贴近原文,注意用语的严谨性。

此时,译者可以选择直接翻译等策略。

当涉及到文化、文学等领域的翻译时,译者需考虑的是如何使原文信息贴近目标文化,使用目标语言的文化体系来呈现信息。

此时,译者可以选择意译、文化转换等策略,来达到宣传的效果。

这些选择需要译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尽可能地贴合宣传目的和受众需求,这就需要译者的主体性。

再次,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翻译的个性化方面。

每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而这些特点和习惯也会体现在翻译结果中。

所以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应该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化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例如,善于阅读并总结官方语言特点的译者可以更好地传递官方语言风格;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的译者可以更好地传递文化含义。

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使翻译更富有个性特点,更好地体现宣传目的。

综上所述,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既注重目的选择和策略应用,也注重个性化发挥,以达到宣传目的和受众需求的最佳效果。

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开题报告

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开题报告

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外语翻译已经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增强,汉译外刊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在汉译外刊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难题,如语言文化差异、风格习惯不同等。

因此,在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方面,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发挥,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汉译外刊翻译实现对等的方法和策略,从译者主体性发挥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并且在下一个局面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

三、研究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1.探讨汉译外刊翻译对等的概念和实现方式;2.分析译者个体主体性在外刊汉译翻译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提出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四、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概念和意义;2.汉译外刊翻译对等的实现方式和策略;3.译者主体性对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作用;4.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五、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概念、实现方式、方法和策略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2.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经典的例子,通过分析其汉译外刊的过程,探讨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作用;3.实证研究法: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出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六、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标1.4 研究内容1.5 研究方法第二章: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概念及实现方式2.1 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概念2.2 外刊汉译翻译实现方式2.3 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难点第三章:译者主体性在外刊汉译翻译对等中的作用3.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和特点3.2 译者主体性在外刊汉译翻译对等中的作用3.3 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第四章: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方法和策略4.1 意译和直译的取舍4.2 逻辑和语感的统一4.3 情境和文化的融合第五章:结论5.1 研究结论5.2 研究限制和展望七、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对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理论有初步认识,掌握实现外刊汉译翻译对等的方法和策略;2.提高译者的汉译外刊翻译能力,增强译者的主体性和自信心;3.为汉译外刊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辽宁科技学院学报第20卷文章编号:1〇〇8 -3723(2018)01 -062 -02d o i:10. 3969/j.issn.1008 -3723.2018.01.026基于译者主体性发挥视角下的对外宣传翻译李静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章分析了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结合外宣翻译 实例探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如何能动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促进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提升国家形 象。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影响因素;汉译英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外宣翻译是以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 务为基本内容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称〔〕。

外宣翻 译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促进国际交 流,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大环境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外宣翻译对外输出的特殊性,译者的重要地位 不容忽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创造性翻译,是保证外宣翻译 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

1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与理解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 向”兴起,学者们逐渐重视翻译主客体关系,译者地 位提高。

从哲学层面看:主体性表现为主体在对象 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影响和控制 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查明建认为译 者主体性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 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在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 致力于使源语文本顺利地进入目的语文化,其译者 主体性表现为译者能动地“操纵”源语文本,灵活运 用翻译方法实现外宣目的。

2影响外宣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译者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在翻译过 程中会有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通过分析译者的文化立场,意识形态,受众意 识和语言文化素质等在外宣翻译过程产生的明显影 响,能更深入地认识译者主体性。

2.1收稿日期:017-11 -09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6年课 题”E SP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 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GZYLX2016076).作者简介:李静雯(1976 -),女,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研 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宣译者自身的文化立场是决定翻译策略的根 本因素。

译者的文化立场主要体现在其对待本土文 化和异域文化的态度上〔〕。

许钧先生认为,作为跨 越两种文化的使者,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动机和目 的,至少有三种文化立场可选择:一是站在出发语文 化的立场上,二是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三是站 在沟通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

我 国的外宣翻译以促进交流和取得传播效果为根本宗 旨,致力于对外确立和推广国家形象,译者显然要站 在沟通两种文化的立场上去审视文本,寻找有利于 交流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2.2“意识形态”(I d eolo gy)指的是一个社会或者团 体背后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等;每个社会都有意识 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

任何 译作都不可能摆脱译者所处社会意识形态烙印和脱 离译者本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 意识形态的呈现虽具有一定隐蔽性,但其对译者的 影响贯穿全过程。

文化交流的实现往往是两种意识 形态对抗、碰撞后妥协的结果,外宣译者既要尽量忠 诚地传递源语文本信息,不违背其所属社会的主流 意识形态,还要了解异域文化的价值观,从词、句、语 篇各层面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实现译入 语文本意识形态的稳定。

2.3受众从来就不是被动或静止的信息接受者;外 宣翻译需要译者了解如何针对特定受众调整自己的 话语以达到翻译目的,不可仅仅停留在语言转换或 为其解决表层语言文化问题上〔〕。

对于处于不同 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下的外 国受众,外宣译者应考虑“怎样宣传”的问题,尊重 异国文化,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特点,按照他们的思 维习惯和需求来调整话语达到交流目的。

2.4译者决定译文质量,译者必须具备厚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善于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语言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仅要考虑源语文本的形式意义、言外意义和文化意义,也要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才能实现预期的对外传播效果。

3关于译者发挥主体性选择外宣翻译策略的思考以下通过外宣译文实例来思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主体性,灵活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让外国受众接触准确的信息,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传播。

3.1陈小慰教授曾指出,话语和表现方式若在受众认同的理性话语范畴之内且具备足够的真实性、可 能性、逻辑性和吸引力,受众会愿意了解乃至接受〔〕。

一些寓意深刻,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要领域,在汉英语言中存在文化层面差别,译者在翻译时不能简单迎合外国受众,而要引导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中国日报网将“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译为W e must uphold the fighting of tigers andflies at the same tim e.(中国日报网,2013 -01 -24)“老虎”和“苍蝇”在原文中分别指有腐败问题的“高 级官员”和“基层公务人员”,直译为tigers and flies 保留了中文的原汁原味,依然能传达词义,取得预期效果。

“老虎、苍蝇一起打”Cracking down on both tigers and flie s这原本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如今也逐渐为外国读者熟知。

3.2有些含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无法通过直译传递真实的信息,就不能为保留特色用直译的方式来处理,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根据译入语的认知语境采用意译能贴切地表达内涵。

上世纪末,中国的教育改革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一些外宣媒介曾将“素质教育”译为quality education,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或character education,中国人看了心领神会,外国读者却摸不着头脑;还有将“人口素质”译成population quality,可能会使西方读者联想起希特勒灭绝犹太人的借口。

这样的译文显然忽略了“素质”该词在汉英语用层面和人文意义的差异。

“素质教育”应意译为well - rounded educa­tion才符合其注重人才“全面发展”的 内涵。

又如,中国社会语境中有关“精神”的词层出不穷,如节约精神、文件精神和精神力量等,有的被直译成sp irit,因含有宗教意义极易引起受众误解。

西方人的“p i t”多涉及哲学和文化领域;中国时政话语中“精神”则有多重涵义和具体用法,涉及心智、道德、理论知识、修养和文化积累等〔〕。

该词的英译应当随其搭配的不同词语而作具体分析。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的表述,这里的“精神家园”是指寄托情感,获得心灵力量的地方,译为culture gives h u m a n beings a sense of belong­ing,去掉比喻修饰,更贴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心理。

3.3增补词义是在原文隐含特殊文化意义时,译者采用的一种有效补偿手段,增补的内容并非译者个人观点,而是原文未显现的内涵,释放出原语中压缩的文化信息,增加可读性。

如下例:原文:财政部周四公布消息,中央各政府部门2013年的公车购买使用、因公出国及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拨款预算为79.7亿元。

译文:Departments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s that receive public funds are planning to spend7.97 billion yuan this year on cars,travel o­verseas and host meetings-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three public expenses”-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aid on Thursday.(中国日报网,2013 - 04 - 23 )“三公经费”属中国特色词汇,若直译的话,会让外国受众不明就里,通过补充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trips,vehicles and receptions/ host meet-ings,释放了原文隐藏的含义,使读者了解是哪些开。

3.4整合重构是外宣译者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用 以改变原文的结构或信息侧重点来迎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需要,使译文话语对受众来说更喜闻乐见,亲 切。

原文:紫禁城中的近万间建筑,以一条中轴线统领,虽然规模宏大,但井然有序。

这条中轴线被视为北京古城的龙脉,是一条像龙一样起伏的地脉。

如 果没有起伏和呼应,没有内在的节奏变化,只是沿着一条直线向前,两边布置建筑,这样的方式,必然单调而乏味。

译文:There are over8,000 halls and rooms in the Forbidden City,all laid out in a precise manner along the central axis or to i t s sides.The central axis that run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 Beijing resembles the undulating contours of a dragon.The buildings a­long the central line and on either side of i t vary in de­sign and rhythm.(下转第 71 y )是具有积极意义,这个积极也仅仅是存在于互联网范畴内,其对传统汉语言的影响虽然存在,但起不到撼动“大树”的效果。

作为汉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可 以选择便捷的具有时效性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但在传统文件和书面表达中,还需要坚守传统汉语言的使用习惯。

4结论互联网近十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一点从我国网民数量和质量提高上就毋庸置疑,网络语言是植根于网络与网络文化发展的,本文研究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只是从汉语言语音和文字的变异角度来进行探析,并不是把网络语言以一种新型语言来进行建构分析,从变异角度来说,也是基于网络应用和拓展背景的研究。

网络语言的影响从近十年来说,一直持续化的增长着,这一点与网民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呈现正比例比率,但网络语言究其根本,没有自己的基本语言体系和基本词汇,不可被认知为独立的语言,这在学界已有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