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沪教版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表6—4 几种常见冷冻混合物的组成和最低温度
冷冻混合物的组成 41gNH4NO3和100g冰 19gNH4Cl和100g冰 23gNaCl和100g冰 22gMgCl2和100g冰
最低温度/℃ -17 -16 -21 -34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2015年1月3日,贵阳 环城高速金华立交桥路 段由于桥面积冰,车辆 通行受阻,在百余交警、 运管人员对路面进行撒 盐除冰后,环城高速恢 复正常通行。你知道为 什么撒盐可以除冰吗?
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
我能进入 油中
我能进入水 中
我们一起努力就 能把油分散到水 中
课堂练习:
1.用洗发精洗头时,洗发精中存在 _乳_化__剂___,能使头发上的油脂以细小 的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 __乳__浊_液____,这种现象叫_乳__化____。 洗发水起到乳__化_作__用__ 。
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铁溶 液黄色,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
3.溶液都是液体对吗? – 不对,空气可以看作是氧气溶解
在氮气中形成的溶液。
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 活动与探究: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 较快地溶解某些固态物质。怎样才能达到 上述目的呢?请你提出建议,并用实验验 证你的设想。
建议1: 溶解时不断搅拌
讨论
有两瓶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如 何区别它们。(用四种方法,不得直接品尝 味道)
① 分别蒸发,有固体析出的为食盐水 ② 分别测沸点,沸点大的为食盐水 ③ 分别测凝固点,凝固点低的为食盐水 ④ 分别放在电路中,灯泡亮的是食盐水
知识点一、溶液
【典例1】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属于溶
液的是( D )
高锰酸钾是以钾离子和高锰酸 根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初三化学下学期溶解上海教育版-课件
溶液的分类
学会利用各种不同分类来进行溶液的解读。
影响因素
1
温度
解释温度如何影响溶解和溶液的一些神奇行为。
2
浓度
讨论溶液浓度的变化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3
压力
了解压力对气体和液体溶解的影响。
溶解的规律
亨利定律
探究亨利定律对气体溶解的影响 和应用。
玻意耳定律
利用玻意耳定律来解释溶解的一 些重要概念。
洛朗茨定律
学会洛朗茨定律,以便更好地理 解浸出和溶剂回收方面的工作。
溶解的应用
1
油水分离
探究通过溶解技术进行油水分离的原理。
2
电解质的判别
学习如何用电解质的溶解点判别它们的种类。
3
保鲜技术
了解如何利用显微镜进行离子交换,来延长食品储存寿命。
小结与练习
1 定性与定量分析
概述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溶解分析-PPT课件
本次课程将深入了解溶解的概念、规律以及应用。你将学习到许多神奇的知 识,例如用溶解技术实现油水分离,通过电解质判别的原理等。让我们开始 探索这些有趣而实用的化学知识!
概述
什么是溶解?
深入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种重要定义。
溶质与溶剂的概念
理解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区别及其运作。
带你解答一些有趣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总结
溶解的概念与分类
回顾溶解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应用及分析
了解各种实际应用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影响因素及规律
总结影响溶解的因素及其规律。
小结
总结我们对溶解的深入理解。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溶液——物质的溶解性
现在你能描述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了吗?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是什么呢?
溶解性:通常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 解能力。
结论1:物质的溶解性与__溶__质__的_性__质______有关。
(3)观察___食__盐___在_酒__精______和___水_____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食盐在酒精中__几_乎__不_溶____ 食盐在水中____溶__解_________ 实验表明:_同__一_种__物_质__在__不_同__溶_剂__中__的_溶__解_能__力_不__同_
结论2:物质的溶解性与__溶_剂__的_性__质_____有关。
3.2.1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一:探究NaCl、KNO3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室温条件下,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2克) 的食盐和硝酸钾固体。 (2)在上述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5毫升)水,振荡。 (3)观察:二种物质在水中“是否能够完全溶解”。 思考:
实验操作步骤中什么条件控制不变? 什么条件改变? 这个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请同学们在“实验一”已有的硝酸钾溶液的 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 证实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并讨论具体 的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三: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1)往“实验一” 的硝酸钾溶液中 ________加__入_硝__酸__钾_固__体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该试管,观察硝酸钾固体能继续溶解吗?
思考: 实验操作步骤中什么条件控制不变?
通过控制溶质的种类、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还有温度不变 什么条件改变? 改变的是溶剂的种类 请讨论并描述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透明、混合物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水是常用的溶剂。
酒精、汽油也是溶剂,通常量多的为溶剂3.盐酸溶质是:氯化氢(HCl ) 溶剂是水氨水溶质是:氨气(NH 3) 溶剂是水碘酒溶质是:碘(I 2) 溶剂是酒精4.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别是分散的物质分别是固体和液体,相同是均不溶于水。
悬浊液如泥沙水、乳浊液如:食用油溶于水5.洗涤剂(洗衣粉、肥皂)通过乳化作用去油污,形成乳浊液。
洗涤剂称为乳化剂。
6.溶于水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钠(NaOH )、浓硫酸(H 2SO 4)溶于水温度降低有:硝酸铵(NH 4NO 3)氯化铵(NH 4Cl )7.少量固体溶于水中,使溶液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8.溶液导电是因为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金属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电子9.溶质的质量分数(w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反之越稀10.用固体与水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仪器:药匙、天平、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NaCl 固体多少克,量取多少毫升水。
NaCl 的质量:m=5%×50g=2.5g需水的体积:m lg g g /15.250-=47.5ml 11.用浓溶液加水配成稀溶液:步骤:计算、量取、溶解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用37%浓盐酸、密度为1.18g/cm 3配成400g20%的稀盐酸、需浓盐酸多少毫升,加水多少毫升?浓盐酸的体积=%37/18.1%204003⋅⨯cm g g =182ml水的体积=33/1/18.1182400cmg cm g ml g ⨯-=185ml 12.例题: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求稀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完全反应需H 2SO 4的质量为xZn + H 2SO 4 = ZnSO 4 + H 2↑xg 981365= x=19.6g 答:略 65 9813g x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gg 1006.19×100%=19.6% 13.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溶质 溶剂 温度
实验操作
探究一 不同 相同 相同
溶质
1gNaCl
探究二 相同 不同 相同
溶剂
水探究三 温度相同 Nhomakorabea相同
不同 5ml水
3gKNO3
水 1gCa(OH)2
食用油
汽油
冷
加热
水
一
食盐
消石灰
水
水
现象: 在相同的水中,食盐溶解的多,消石灰 [Ca(OH)2]溶解的少。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溶一 剂种 的物 种质 类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温同度一种物—质—在同外一因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思考
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何关系?
一般来说,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想一想
胡萝卜如果白水煮,其中的β-胡萝卜素只有 25%被吸收,如果用食用油烹调后,则能吸收95%, 你知道吸收效率高低的道理吗?
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B )
A. 硝酸钾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时,不能再继续溶解 硝酸钾晶体
B. 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一定能继续溶解原溶质
C. 室温时,经充分溶解后,与固体共存的溶液,是 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D. 改变条件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3. 一杯NaNO3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 D )
(1)对于溶质不同的溶液,饱和溶液 不一定 (填 “一定”或“不一定”)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 是稀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 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浓 。(填“浓”或“稀”)
天气瓶如何预报天气?
初三化学下学期溶解--上海教育版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分别放入盛有水的 试管中,振荡,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2]取少量泥土和1~2滴食用油分别加入试管中,加适量水, 振荡,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取少量汽油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食用油,振荡观察 现象。
现象:油不溶于水。 再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洗洁精,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现象:混合物变得澄清。
结论:
油脂难溶于水,在它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能 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 现象称为乳化。
能起到乳化作用的物质就叫做乳化剂。
物质溶于水是否还伴随着其他变化呢?如温度?
结论:
在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 变化。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硫酸铜、氯化钙等),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 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表6-2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实验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食盐加入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泥土加入水中 食用油加入水中 食用油加入汽油中
实验现象
以微粒分散在水中,形 成均匀的混合物 以微粒分散在水中,形 成均匀的混合物
以微粒分散在水中,形 成均匀的混合物
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 水中,体系不稳定
以细小液体颗粒分散在 水中,体系不稳定
形成均一的混合物
;https://
;https://
;https://
;
;
我想这就是我的礼拜方式了。 2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没有信仰的生活。我经常听见或看见某企业破产某公司倒闭,人们对此也格外关注,这当然是值得关注和同情的,但我有时就纳闷,我怎么这么多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第6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2.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注意事项:(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2)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二、溶解度(符号为S)1.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对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要注意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质的质量。
3.涉及到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一定要转化到100g溶剂(通常是水)。
4.气体物质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
三、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物质本身的性质2.溶剂的种类3.温度(1)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4.对气体来说,还有压强。
(1)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2)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5.固体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分类(20℃)溶解度在10克/100克水以上易溶溶解度在1~10克/100克水可溶溶解度在0.01~1克/100克水微溶溶解度在小于0.01克/100克水难溶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注意:(1)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但也有例外(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定: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和特征。
2.科学地描述和解释物质的溶解过程。
3.分别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4.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观察物质溶解的现象和变化。
二、学习内容1. 物质的溶解性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了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对于化学反应中涉及的物质,若可以溶解于一种溶剂中,我们假定这种物质是溶于该溶剂中的。
物质的溶解性与其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大小和结构以及外界条件有关。
通常情况下,溶解性强的化合物是极性分子,而溶解性较差的化合物则是非极性分子。
2. 物质的溶解过程物质溶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溶液、保持溶解、溶液分离。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液体、气体或者其他物质分子会进入溶剂分子的空隙中,分子间的吸引力不断作用会使其稳定在一起。
3.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会影响其溶解性。
2.不同温度和压强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3.溶剂的种类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都会影响溶解性。
4. 实验设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观察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实验一:观察溶解过程将一小部分粉末状的NaCl放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观察溶解的过程,并将其分成三个阶段讨论。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选取一种物质,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分别观察它们的溶解速度和溶液浓度,并进行比较。
实验三:分别用不同溶剂观察物质的溶解性选取一种物质,选择不同的溶剂进行观察和比较,讨论不同溶剂的选择和其溶解性的特点。
三、学习方法1.案例法: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物质溶解性与其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2.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并给出不同实验的设计方案。
3.经验法:通过组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知物质溶解的过程,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授课重点和难点授课重点1.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特征。
2.物质溶解过程的三个阶段。
3.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4.实验的设计和观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优质PPT】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
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 ⑤稳定
⑥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9.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0.把下列物质:①面粉②面碱③植物油 ④蔗糖⑤高锰酸钾⑥酒精⑦细沙⑧汽油分 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 有 ②④⑤⑥ ,乳浊液的有 ③⑧ 。
高锰酸钾是以钾离子和高锰酸 根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食盐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 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蔗糖是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均匀 分散到水中
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
溶液概念:
物质溶解后形成 均一、稳定的混 合物叫做溶液
思考:
把油和泥土分别放入水中,
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吗?
不是溶液,因为油和泥土放入水中后, 它们形成的液体不均一、不稳定,容易分层 或发生沉降。
3.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 的是( B ) A. 汽水
B. 泥浆
C. 白酒
D. 石灰水
4. 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B. 溶液不一定是均匀透明的无色液体 C. 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溶液中总 是下面更浓 D.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的时间, 蔗糖也不会分离出来
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形成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表6—2 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固体溶解,变成紫红色的液体
食盐加入水中 固体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沪教版化学教案溶解现象
沪教版化学教案溶解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的概念,理解溶解过程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对溶解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现象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
3.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 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5.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溶解现象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滴管、称量工具等。
2. 实验试剂:食盐、糖、水等。
3. 课件及教学素材。
4. 练习题及答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溶解现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溶解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讲解与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讲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5.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溶解时是否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2. 分析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解释为什么某些物质溶解速度较快或较慢。
3. 用正确的表示方法,书写几种常见溶液的组成。
八、课堂小结:2. 强调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九、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化学教案溶解现象
沪教版化学教案溶解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
2. 让学生掌握溶解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溶解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的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在溶解过程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中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管、溶解固体物质。
2. 课件:溶解现象的微观动画、实验操作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 讲解溶解现象的概念,解释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
2. 讲解溶解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3. 讲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解释,利用课件展示溶解现象的微观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过程。
3. 实验演示1. 演示如何进行溶解实验,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讨论与思考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2.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
5. 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现象的特点和质量守恒定律在溶解过程中的应用。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溶解现象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点溶解性是物理性质,溶解是物理变化;是由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决议的。
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了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协助!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构成均一、动摇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局部组成、性质完全相反。
(2)动摇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临时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降高温度或蒸发溶剂或添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到达饱和形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要素(1)溶质、溶剂自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状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反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普通表如今曲线〝坡度〞比拟〝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如今曲线的〝坡度〞比拟〝陡峭〞,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表如今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_47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学习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知道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2.学习描绘固体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二)能力目标1.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们合作学习、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和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学习描绘和使用固体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
2.描绘和使用固体溶解度曲线。
课前准备:1.物质的溶解性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2.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
体会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四个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制溶解度曲线,以______为纵坐标,以_______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对应的点,在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4.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比较,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随。
教学过程:课前展示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稳定学生的情绪,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创设情景。
(引入)我们已知道,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2、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课前准备仪器:试管、药匙、试管架、滴管。
药品:蒸馏水、植物油、泥土、食盐、蔗糖。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揭示本课学习目标: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的概念,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思考、讨论、回答,讨论结果填入教材P.152 表6-1中三、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演示实验:P.163上的实验1、实验2将实验现象填入教材P.153表6-2中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物质溶解的现象:(1(2)温度改变: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等;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5、讨论:如何加快物质溶解的速率?三、小结四、作业:教材P.158练习与实践T.1、2、3第2课时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2、什么叫乳化剂?3、有人说:“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这话对吗?为什么?4、举例说明有的物质溶于水会使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于水会使温度降低。
二、探讨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联想与启示(P.157上的联想与启示)2、演示P.157上的活动与探究(测量物质的凝固点)将测得的凝固点填入下表中:结论:少量固体溶于水会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应用举例:冬天使用水泥时,常加入氯化钙防冻,这是为什么?3、测量水、食盐水、蔗糖的水溶液的沸点将测得的沸点填入下表中:结论:少量固体溶于水会使水的沸点上升。
4、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结论:有的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如:食盐、硫酸、氢氧化钠等;有的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如:蔗糖、酒精。
5、从微观上解释溶液的导电6、P.158交流与讨论三、让学生回答P.157联想与启示中的三个问题四、小结五、作业:教材P.158练习与实践T.4、5、7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能够指出某些溶液中溶质的状态,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有溶质质量分数,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能清楚有关对溶质,溶剂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溶质,溶剂的理解,培养学生辨正地分析问题。
学习重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课前准备 教师: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
仪器:烧杯(两个),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 药品:蔗糖,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投影: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设问:假如你是一名护士,尊医嘱给病人静脉输液,对于你手里拿着这瓶药液,你必须关注它的哪些方面。
二、探讨溶液的组成1.溶质、溶剂的判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溶质的物质叫溶剂。
交流与与讨论:填写表6-6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即溶液的质量就有加和性;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即溶液中体积不具有加和性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1)演示实验:P.161上的实验1、实验2(2)粗略的表达:浓溶液和稀溶液(3)较为精确的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0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ϖ 三、讲解例题:P.162例题四、教师小结:1、小结本课主要知识点2、指出当已知溶液体积和密度时,可用公式“质量=密度×体积”求得溶液的质量五、布置作业:P.164练习与实践T.1、2、6、7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学会溶液稀释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编写计算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计算为载体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感态度。
学习重难点:溶液的配制的计算和稀释计算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配制好的几种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投影或演示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实验室所用的几种溶液,这些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是怎样配制出来的?二、探讨“怎样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问题:怎样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 %的食盐溶液?2、步骤:计算、称量、溶解3、演示:三、探讨有关溶液的计算1、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变为溶质质量分数10%的食盐溶液,怎样操作?思考,交流讨论并回答2、如何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变为溶质质量分数20%的食盐溶液,怎样操作?思考,交流讨论并回答四、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P.164练习与实践T.3、4、5、8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3、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假使.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2、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3、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学习重、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课前准备 食盐,蔗糖,消石灰,水,汽油,食用油,试管,量筒,硝酸钾,: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试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设置疑问: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举出例子,说出你的想法。
二、探讨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联想与启示(P.166上的联想与启示)2、引导学生的答案方向,抛出溶解性概念。
设置疑问:你认为,物质的溶解性与那些因素有关?归纳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选择“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要求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演示P.166上的活动与探究(实验1、实验2、实验3)4、提出问题:由以上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5、物质溶解性的应用 提出问题:你知道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吗? 教师简介生活中物质溶解性的应用6、创设情景引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情景:小明于小刚向一杯水中加了几勺糖后,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明还要加糖,小刚却说:“不要再加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 小刚说得对吗?为什么呢?我们将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演示教材p.167“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17、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提出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学生上讲台演示教材p.167“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2、实验3总结: 一般情况下,8、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三、教师小结四、布置作业:P.172练习与实践T.1、2、3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复习---问题---讨论---探索”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绘制曲线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物质的溶解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和外界条件的事实,充分理解内因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会查看、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叫溶解性?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二、引入新课:如何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呢?引导启发学生 提示:饱和溶液在什么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溶解度的概念1、归纳学生的汇报结果,给出溶解度的概念。
追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能寻找到四个关键的要素吗?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是为了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公式:100g m 2m 1S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物质的溶解度( 2、设置疑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3、溶解度曲线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4、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含义 引导学生讲解曲线上点、交叉点的意义。
(2)随温度变化情况 提示:随着温度如何变化?归纳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3)应用 完成教材P168“观察与思考”,归纳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四、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P.172练习与实践T.4、5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段;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复习---问题---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实验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学习重点:1、建立结晶的概念。
2、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学习难点: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过程:一、提问复习:什么叫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呢?二、引入新课:设置疑问: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三、新授:1、演示实验:P.170实验1、实验22、由实验引出晶体与结晶的的概念(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