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解表药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第01章绪论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3.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A.麻黄B.当归C.草乌 D.延胡索4.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A 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B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 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D 药物的排泄E 药物的作用强度5.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A 黄连B 黄芩C 金银花D 麻黄E 人参二、填空题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A.NA B.Ach C.5-HT D.GABA E.NO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3.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中药是A.钩藤B.五味子C.羚羊角D.苦参4.长期应用能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的中药是A.麻黄B.桂枝C.雷公藤D.黄芪5.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A AchB 5-HTC NAD GABAE 以上均非6. 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A 附子、干姜B 黄连、黄柏C 茯苓、白术D 石膏、知母E 以上均非7. 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D 心率加快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D 心率加慢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8.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C 心率减慢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E 体温降低9.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体温降低C 心率加快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E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10.许多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 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 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 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 具有感染作用11.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氨基酸B 有机酸C 挥发油D 生物碱E 皂苷10.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糖类12.酸味药所含鞣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 镇静B 镇咳、祛痰C 利尿消肿D 止泻、止血E 降低血压13.甘味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氨基酸和糖类14.补虚药的药味主要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5.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蛋白质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6.在有毒中药的五味中占有比较高比例的味道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7.咸味药所含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无机盐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8.咸味药主要分布在下列哪类药物中()A 清热药B 温里药C 祛风湿药D 理气药E 温肾壮阳药二、填空题1.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多属于药性( )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
(复杂、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
(成分、剂量、机能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致与差异性同在)第5章解表药1、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2、解热作用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
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①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
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③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如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
④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镇痛镇静作用5、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①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②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
③兴奋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有关。
④清除自由基。
6、调节免疫作用[总结]:解表药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作用是其解除表证的药理学基础,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则对其驱散表邪功效具有积极意义。
消除病因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发汗、解热、抗炎、镇痛二、麻黄1、主要成分: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少量挥发油2、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最强)成分:挥发油、麻黄碱机制:①由于阻碍了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于汗腺管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
中药药理学复习笔记
总论(第一至第四章)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答: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有两方面: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前者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后者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2.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的代表性成果答:(1)从1923年开始,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麻黄、当归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温和持久。
此举揭开了中药药理的新篇章。
(2)从60年代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如在中医肾的研究中,探索了补肾方药补肾的药理作用;结合中医阴阳理论研究类似“阴虚”“阳虚”证的动物模型,推动中药实验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的研究。
3.中药的基本作用答: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4.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答: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应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现代对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影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如钩藤、羚羊角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丹参、苦参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连翘、知母、柴胡、葛根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麻黄、麝香、马钱子。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寒证、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相反,热证、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β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400味中药分类
第一章解表药〔共29味〕〔一〕辛温解表药〔15味〕1.麻黄2.桂枝3.紫苏叶 7.藁本 8.白芷 9.细辛 10.生姜〔二〕辛凉解表药〔14味〕9浮萍 10木贼第二章泻下药〔共14味〕(一)攻下药〔4味〕〔二〕润下药〔2味〕〔三〕峻下逐水药〔8味〕第三章清热药〔共59味〕(一)清热泻火药〔14味〕1.石膏2.知母3.栀子4.淡竹叶5.夏枯草6.寒水石 10.青箱子 11.密蒙花 12.夜明砂 13.熊胆 14.青天葵〔二〕清热凉血药〔8味〕1.犀角2.生地黄3.玄参4.〔三〕清热燥湿药〔7味〕〔四〕清热解毒药〔24味〕13.白头翁 14.鸦胆子 15.马齿苋 16.白鲜皮 17.土茯苓 18.贯众 19.马勃 20.山豆根21.射干 22.土牛膝 23.草河车 24.金果榄〔五〕清热解暑药〔6味〕第四章利水渗湿药〔共23味〕1.茯苓2.猪苓3.泽泻4.茵陈蒿5.广防已6.汉防已7.滑石8.薏苡仁9.冬瓜仁 10.木通 11.通草 12.灯心草13.瞿麦 14.地肤子 15.第五章祛风湿药〔共24味〕1. 5.木瓜 6.蚕砂 7.五加皮 8.苍耳子 9.桑枝 10.豨莶草 11.络石藤 12.石楠藤 13.海风藤 14.清风藤 15.千年键 16鹿衔草 21.蛇蜕荷第六章温里祛寒药〔共11味〕第七章芳香化湿药〔共8味〕第八章理气药〔共18味〕第九章理血药〔共55味〕〔一〕止血药〔20味〕〔二〕活血药〔35味〕6.郁金7.姜黄8.益母草9.泽兰 10.凌霄花 11.月季花 12.腊梅花 13.丝瓜络 14.赤芍 15.桃仁 16.红花 17.莪术 18.三棱19.乳香 20.没药 21.牛膝 22.王不留行第十章补养药〔共56味〕〔一〕补气药〔11味〕1.人参2.党参3.孩儿参4.黄芪5.山药6.白术7.大枣8.甘草9.黄精 10.饴糖 11.四叶参〔二〕补阳药〔23味〕14.狗 19.紫河车 20.韭子 21.海狗肾 22.阳起石 23.鹅管石〔三〕补血药〔8味〕〔四〕补阴药〔14味〕第十一章固涩药〔共21味〕第十二章安神药〔共13味〕(一)重镇安神药〔8味〕〔二〕养心安神药(5味)第十三章芳香开窍药〔共6味〕1.麝香2.苏合香 3第十四章熄风镇痉药〔共11味〕第十五章化痰止咳药〔共25味〕(一)清化热痰药〔17味〕〔二〕温化寒痰药〔8味〕1.半夏2.天南星3.白附子4.旋复花5.白前6.白芥子7.〔三〕止咳平喘药〔10味〕1.杏仁2.紫菀3.款冬花4.苏子5.批杷叶6.百部7.桑白皮8.第十六章消导药〔共7味〕第十七章驱虫药〔共10味〕第十八章外用药〔共21味〕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中药按药性排列顺序表(适合百子柜)
*八角枫 威灵仙 秦艽 *络石藤 木瓜 蕲蛇 乌梢蛇 稀莶草 *臭梧桐 *丝瓜络 *桑枝 *伸筋草 *老鹳草 *路路通 *穿山龙 *海风藤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鹿衔草 *雪莲花 第五章 化湿药 广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白豆蔻
草豆蔻 草果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赤小豆 *冬瓜皮 *玉米须 *葫芦 *香加皮 *泽漆 *蝼蛄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滑石 关木通 通草 瞿麦 扁蓄 地肤子 海金沙 石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薢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第一章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藁本白芷细辛苍耳子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葱白辛夷鹅不食草第三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知母胡荽柽柳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热燥湿药寒水石莲子心熊胆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椿皮第三节清热解毒药蒲公英木芙蓉叶紫花地丁野菊花鱼腥草穿心莲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蚤休千里光四季青金荞麦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紫草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第二章泻下药大黄芒硝第五节清虚热药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第一节攻下药番泻叶芦荟第二节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甘遂京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第三章祛风湿药独活防己川乌松子仁第三节商陆千金子马钱子雷公藤徐长卿两面针威灵仙秦艽松节丁公藤独一味闹羊花寻骨风海桐皮八角枫络石藤木瓜蕲蛇乌梢蛇五加皮桑寄生狗脊臭梧桐丝瓜络桑枝伸筋草老鹳草路路通穿山龙海风藤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茯苓千年健鹿衔草雪莲花第五章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猪苓泽泻薏苡仁赤小豆车前子滑石关木通通草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泽漆蝼蛄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瞿麦扁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灯心草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冬葵子第三节地耳草垂盆草积雪草第七章温里药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丁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第八章理气药胡椒荜茇荜澄茄山柰陈皮橘红青皮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玫瑰花荔枝核佛手薤白青木香大腹皮第九章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第十章驱虫药使君子柿蒂刀豆甘松九香虫鸡矢藤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芜荑鹤虱榧子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白茅根苎麻根荠菜景天三七三七茜草蒲黄五灵脂降香花蕊石白及仙鹤草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紫珠棕榈血余炭藕节艾叶灶心土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鸡冠花花生衣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土鳖虫自然铜泽兰月季花凌霄花凤仙花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莪术三棱穿山甲天南星白附子水蛭虻虫斑蝥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半夏白芥子皂荚白前前胡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天竺黄海藻昆布第二节清化热痰竹沥苏子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蔊菜第三节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百部紫菀白果罗汉果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珍珠酸枣仁柏子仁葶苈子矮地茶洋金花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远志首乌藤灵芝石决明珍珠母牡蛎赭石蒺藜罗布麻羚羊角合欢花第十五章第一节平抑肝
2022执业药师-中药二 讲义笔记
单味药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外感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分类:辛温解表药(治疗外感风寒)辛凉解表药(治疗外感风热)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以及风湿痹痛等。
使用注意:①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②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③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的患者,只有外感表证,也要怕重使用;④入汤剂不宣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姜防风荆芥藁本羌白芷苍耳细辛香麻黄★★★【功效】【主治病证】发汗解表→风寒表实无汗证宣肺平喘→肺气不宣之喘咳证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者【用法用量】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配伍】√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麻黄配苦杏仁: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证属风赛束肺者尤宜。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香薷(夏月麻黄)★★【功效】【主治病证】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发汗解暑宜水煎凉服,利水退肿须浓煎服或为丸服。
桂枝★★★【功效】【主治疠证】发汗解肌→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温通经脉→风赛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助阳化气→胸痹作痛,阳虚心悸;虚寒腹痛;阳虚水肿,痰饮证【配伍】桂枝配白芍: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记忆】贵人洋气又文静【解鱼蟹毒药组】①紫苏★★【功效】【主治病证】发表散寒→风寒感冒,咳嗽胸闷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证安胎→气滞胎动证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记忆】支书抬鱼蟹,生气观众②生姜——"呕家圣药"★【功效】【主治病证】发汗解表→风寒表证湿中止呕→胃寒呕吐温肺止咳→风寒客肺的咳嗽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记忆】两温两止【风寒、风热皆宜药组】①荆芥★★★【功效】【主治病证】散风解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透疹止痒→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痛痒;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止血→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用法用量】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酒炒炭用。
中药药对配伍
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
主治风寒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
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
主治肺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
主治寒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强。
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
善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
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
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
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
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
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
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1.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
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
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3.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
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
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1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
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2.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
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
治阴虚外感。
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1.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方剂学》上篇学习笔记参考教材《方剂学》第四版主编李冀、连建伟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一、煎药法1、用具:陶瓷、砂锅好,忌用铁器、铜器2、用水:洁净、新鲜、无杂质为基本要求甘澜水亦名劳水、扬泛水。
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
主治上吐下泻和膀胱奔豚气;阳盛阴虚,目不能瞑,用甘澜水有特效。
这是甘澜水不逆气而能益养脾胃的特征。
确实与各种水不同3、加水量:液面高3-5cm,每剂药煮一般2次(可煮3次)。
每次150ml左右4、火候:解表药、泻下剂,煎煮时间短、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药煎煮时间长、火慢,水量略多若煎煮焦枯,弃之不用5、煎药方法(1)浸泡:浸泡约20-30分钟,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2)先煎:贝壳类(如牡蛎、珍珠母等)、角骨甲类(如水牛角、龟板、鳖甲等)和矿物类(如生石膏、代赭石等)药物,因质地坚实,难以煎煮,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某些质地较轻而又用量较多(如玉米须、夏枯草等),或含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亦可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
另外,有毒药物(如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等)可经过先煎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
(3)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药效易于挥发,一般煎煮时间较短以5分钟左右为宜。
大黄取其攻下作用应后下,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
(4)包煎。
某些煎后药液混浊或对咽喉有刺微作用的药物,或易于枯锅的药物,如旋覆花、辛夷、车前子、赤石脂等,要用纱布包好再煎。
(5)另煎:贵重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如羚羊角、西洋参、鹿茸等。
(6)溶化(烊化):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化的药物。
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蜂蜜等(7)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如麝香、牛黄、琥珀等,应研为细末,用药液或温水冲服。
(8)汤剂煎取药液后,应对药渣进行适当压榨,以收取残液。
二、服药法1、服药时间: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应食后服。
解表药
学习小结
4.荆芥:能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药性缓和,外感表证,无论风寒 、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应用
5.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药性平和,故风 寒、风热、风湿表证均可使用
6.白芷:为治疗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之要药。能解表散寒,祛 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散寒解表力较温和,以通 鼻窍、止痛为其特长
学习小结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为 祛风散热药中发汗力最强之品
2.葛根: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 ,解酒毒。本品善于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而输布津液,濡 润筋脉,故宜于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3.柴胡:为治少阳证之要药,为治肝气郁结之要药。能疏散退 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善祛邪解表退热,并能疏散少阳 半表半里之邪
4.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发散表邪之力不强 ,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轻证
5.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疏散风热作用较 为缓和,但能清泄肺热而止咳,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伴 咳嗽等症
学习小结
6.蝉蜕:能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善于疏散肺经风热 ,宣肺利咽,开音
学习小结
一、祛风解表药味辛,入肺、膀胱经,能发散表邪,祛除风 邪,治疗外感风寒、风热表证;以及丘疹、黧黑斑、痤疮及 皮肤瘙痒等
二、本章药物的解表特点各有不同: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又为治肺气壅遏咳喘之要药。能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力强,用于风寒表实证。 2.桂枝: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发汗力不及麻黄 ,可用于风寒表实、表虚证 3.紫苏: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发汗解表之力缓和,解表兼
最新中药药性表(常见中药图解表)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2、用于水肿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1.用于外感表证,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3.护胃和中。
*浮萍
辛寒,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
*木贼
甘苦平,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2.便血,痔血。
第二章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喘3、用于胃火牙痛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阴虚消渴4、用于骨蒸潮热
*寒水石
咸寒,心胃肾
清热泻火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丹毒,烫伤。
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蝉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笔记
总论第一章药性理论一、四气1.四气的确定: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2.四气的作用:⑴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⑵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
二、五味1.五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和药物作用的标志。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三、升降浮沉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⑴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⑵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⑴四气五味:①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②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⑵药物质地轻重: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
⑶炮制配伍:药物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升降浮沉性能。
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四、归经1.归经的确定: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
如羚羊角、钩藤能清热熄风,石决明能平肝潜阳,柴胡能疏肝解郁,分别治疗肝经病变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故这些药归于肝经。
五、毒性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①剂量过大;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
2.使用注意事项:⑴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注意配伍禁忌;防止伪品混用,保管好剧毒中药。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分类及适应证】1)辛温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应于:①风寒表证,见恶寒重发热轻。
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②咳嗽气喘、风湿痹痛、水肿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2)辛凉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发汗作用和缓,适应于:①风热表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鼻塞,流浊涕,咽部红肿疼痛,口渴,舌尖红,脉浮数等;②温病初起属风热表证者;③咳嗽,麻疹透发不畅兼有风热表证者。
【使用注意】1)注意用法。
解表药多为辛香发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2)注意体质。
久病体虚者慎用。
3)注意禁忌病证。
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久患疮疡、大失血等患者应慎用。
4)注意季节。
夏季腠理疏松,易于出汗,用量宜轻;冬季腠理闭塞,不易出汗,用量宜重。
5)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解表药,发汗过多,耗伤阳气,进而损及阴液,导致虚损。
6)注意疗程,解表药为祛邪之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第1节辛温解表药麻黄【来源】本品为麻黄科植物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处方别名】麻黄、炙麻黄、麻黄绒【性味归经】辛、味苦,温。
归肺、膀胱经【功效应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风邪顽痹,支气管哮喘。
发汗解表——{特点:发汗力量峻猛应用:①风寒表实无汗证;②风寒湿痹,阴疽等宣肺平喘——{特点:善宣散肺气。
应用:①风寒袭肺之喘咳;②痰饮犯肺之咳喘;③热邪壅肺之咳喘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配伍应用】麻黄配桂枝: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甘草: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用于风寒袭肺之咳喘。
麻黄配石膏、杏仁、甘草:清宣肺热,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
麻黄配干姜、细辛: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寒饮郁肺之咳喘。
【用法用量】水煎服,3~9g【使用注意】1) 注意生品与炮制品的区别。
《中药药理学》第五章解表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五章解表药授课教案第五章解表药第一节概述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性温或凉,味辛。
性能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解,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兼有止咳平喘、透发疹毒、利水消肿、祛风湿、排脓等作用。
主治各种外感表证。
表证主要是外邪侵犯人体的浅表部位所致的一类证候。
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解表药相应地分为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风寒证主要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基本症状;风热证主要有发热、微恶风、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基本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的症状。
现代研究证明,解表药药理作用广泛,包括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及升压、保肝、利胆、提高免疫功能、平喘、祛痰、利尿等。
一、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而,直至今日,解表法又称汗法。
解表药多具有发汗作用,尤以辛温解表药的发汗作用强。
现代医学将出汗分为温热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
研究认为解表药所引起的发汗多属于温热性发汗。
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出汗快而多。
麻黄汤、桂枝汤“温服”、“温覆”。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除维持正常体温外,还有利于机体排泄部分代谢产物。
机制可能有: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腺分泌;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另外,解表药也可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
2.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发热动物升高的体温降低,如柴胡、防风、葛根、桂枝等均有一定程度的退热效果,其中以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
有些药物还能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如柴胡皂苷、麻黄挥发油、葛根素、细辛挥发油等。
解表药解热或降温的作用方式为:(1)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如麻黄、薄荷、桂枝等;(2)通过扩张皮肤黏膜血管增加散热,如生姜、薄荷、桂枝等;(3)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4)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现代临床应用 ①支气管哮喘 预防 ②鼻塞 滴鼻 ③防治低血压状态 ④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5.不良反应 眼球突出、举尾反应、紫绀、兴奋、不 安、失眠。
桂枝
1.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 化气、平冲降气。 2.化学成分 挥发油(桂皮油)、桂 皮醛、桂皮酸等。此外鞣质、粘液质 及树脂等。
抗病毒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 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过敏作用
麻黄、桂枝、生姜、羌活、蝉蜕,麻黄汤、 葛根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
麻黄
1.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化学成分 左旋麻黄碱(占总生物碱的 80~85%);伪麻黄碱,L-N-甲基麻黄碱、 D-N-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 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挥发油、I-α松油 醇;鞣质等。
葛根
1.功效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2.化学成分 黄酮类(大豆苷、大豆苷元、 葛根素、大豆素-4′,7-二葡萄糖苷、葛根素7-木糖苷、4′,6′′-O-二乙酰葛根素、4′-甲氧基 葛根素等)。
葛根
┌ 解热 │ 3.药理作用 ┤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 └ 其他
桂枝
┌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 │ 解热、镇痛 │ │ 镇静、抗惊厥 │ 3.药理作用 ┼ 抗炎、抗过敏 │ │ 抗菌、抗病毒 │ └ 其他作用
桂枝—药理作用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桂皮油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 使血液流向体表,促进麻黄发汗。 解热、镇痛作用:桂皮醛、桂皮酸钠,促进皮肤血管扩张、 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桂皮醛,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 类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 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抗炎、抗过敏 :挥发油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
麻黄—3.药理作用
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温服或温热服用, 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 增加,兴奋中枢、外周α -受体。 平喘: 利尿:d-伪麻黄碱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 血流量,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使尿量增加。
麻黄平喘作用
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机理: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 -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释放。 直接兴奋α 肾上腺素受体 血管收缩 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作用特点:缓慢、温和、持久,可口服。
有效成分:挥发油、甲基丁香酚、N-异丁基十
二烷四烯酰胺和去甲乌药碱。 作用:对渗出性、增生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机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抑制炎性介质 的释放,抑制渗出、白细胞的游走、结缔组织的 增生;清除自由基、抑制肝脂质过氧化。免疫抑 制:胸腺萎缩、脾脏指数降低、T细胞数和溶血空 斑数减少。抑制过敏递质释放。
促进免疫功能 作用
① 有效成分 柴胡多糖。 ② 作用 吞噬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增强。 提高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 提高淋巴细胞转核率。 提高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
对脂代谢和肝、胆的影响
① 有效成分 皂苷元a和d、柴胡醇、α-菠菜甾醇。 ② 作用 降血脂 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在实验性高脂血症 动物身上)。 保肝 对CCl4、酒精、伤寒疫苗、卵黄、霉米、D-半乳糖 胺等所致肝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表现:转氨酶降低,肝 功能恢复、肝损伤减轻。 ③ 机理 a、皂苷对生物膜的直接保护作用。 b、皂苷可使血浆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c、利胆 胆汁排出量↑,胆汁中胆酸、胆色素、胆固醇浓度 ↓。
第五章 解表药
概 述 1. 功效与主治 功效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 止痛。 主治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 分类 ①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 ②辛凉解表药 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等。
第五章 解表药
┌ 发汗作用 │ 解热作用 3. 药理作用 ┼ 镇痛作用 │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 抗过敏作用 └ 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菌抗病毒: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
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 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 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 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 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 作用。 局麻:50%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 导,作用可逆。其麻醉效果与1%普鲁卡因接近。 挥发油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作用。50%细辛酊 涂于人舌也有局麻作用。
解热作用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丁香酚、已酸、r-十 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柴胡皂苷 (皂苷元A)。 ② 作用 对伤寒、副伤寒疫苗、大肠杆菌 液、发酵牛奶、酵母等所致发热有明显解 热作用;且能使动物正常体温下降。
镇静、镇痛、镇咳作用
① 有效成分 ② 作用
总皂苷、皂苷元
镇静 自主活动减少、条件反射受抑制,与巴比妥 类有协同作用,对中枢兴奋药有拮抗作用。 镇痛 尾压刺激法、热板法、热体法,均得到证实。 镇咳 略低于可待因。 ③ 机理 中枢抑制、提高痛阈、镇痛作用可被纳 络酮拮抗。
葛根
4.临床应用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 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 现代临床应用 ① 偏头痛 葛根片 ② 突发性耳聋 葛根片 ③ 高血压病 葛根片 ④ 冠心病 葛根素iv或id。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② 改善脑循环 有效成分 总黄酮 作用 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 血管阻力,能使异常的血流量恢复正常。 病人脑血流图改善,使异常脑电波趋于正 常,有益智作用。 机理 益智作用 与Ach量小有关。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③ 扩张冠脉 有效成分 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作用 扩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改善冠脉 循环,缓解心绞痛,改善缺血心电图。 ④ 改善心功能 降低总外周阻力→BP↓,心率↓,心肌耗氧↓, 改善心肌代谢,乳酸代谢,提高心脏工作 效率。 抗心律失常、改善循环。
细辛
4.临床应用 主治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 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现代临床应用 ① 头痛 ② 慢性支气管 炎 ③ 局部麻醉:3%细辛挥发油注射剂 ④ 心绞痛 细辛挥发油加冰片 ⑤ 阳萎 细 辛泡茶(5g/杯) ⑥ 心律失常
细辛
5.不良反应 ① 日用大剂量(720g/日)→口唇、舌尖、 指尖发麻。 ② 黄樟醚有致癌作用。 ③ 肝、肾脂肪变性。
解热作用
解热药物:柴胡、桂枝、荆芥、防风、葛 根、紫苏、浮萍,银翘散、桑菊饮、麻杏 石甘汤、九味羌活汤。 解热方式: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扩张 皮肤血管;抑制中枢PEG合成以及通过抗 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 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药物:柴胡、藁本、防风、葛根、白 芷、细辛、桂枝、羌活,桂枝汤、九味羌 活汤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 法等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有效成分:柴胡皂苷、α -薄荷酮。
第五章 解表药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掌握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 麻黄、桂枝、细辛、柴胡、葛根的有效成 分,药理作用及应用;了解桂枝汤、银翘 散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第五章 解表药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解表药的功效、主治和分类;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麻黄、桂枝、细 辛、柴胡、葛根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 主要的现代临床应用;桂枝汤、银翘散的 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教学重点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麻黄、桂 枝、细辛、柴胡、葛根的药理作用和应用。
抗菌、抗病毒:抗金葡菌、伤寒杆菌、致病性真 菌;桂皮油、桂皮醛有抗结核杆菌。抗流感病毒、 孤儿病毒。 其他作用:利尿、增加冠脉流量、桂皮醛有抗肿 瘤作用、促进胃肠蠕动、芳香健胃、利胆。
桂枝
4.临床应用 主治 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闭经、 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等。 现代临床应用 ① 预防流行性感冒。 ② 低血压症。
麻黄—3.药理作用
抗炎、抗过敏: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 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溶血素减少、呈补抗体作用。 镇咳祛痰: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作用强度为 可待因的1/20。 解热、抗菌、抗病毒:挥发油有抗金葡菌、甲、 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炭 疽杆茵、肺炎双球菌、耐瑟双球菌、白喉杆菌。 抗流感病毒作用。 其他:中枢兴奋、强心、升压作用。
常用药物:麻黄 桂枝 细辛 柴胡 葛根
发汗作用
麻黄水煎剂、挥发油、麻黄碱、水溶性提取物; 复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生姜挥发油 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 、桂枝、葛根均能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发汗作用比较:麻黄汤、麻黄、桂枝、生姜作用 较强。 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生物碱、生姜挥发油、 姜酚及姜烯酚。 影响因素:药液温度、环境温度。
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
抗炎药物:荆芥、生姜、薄荷、柴胡、辛 夷、细辛,银翘散、桑菊饮、桂枝汤、九 味羌活汤。 免疫调节药物:柴胡、葛根、苏叶、黄荆,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桂枝汤、桑菊饮。
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菌: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 桑叶等对多种细 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 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 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柴胡
1.功效 疏散退热、舒肝、升阳。 2.化学成分 皂苷(a、b、c、d四种)、 甾醇(α-菠菜甾醇、豆甾醇)、挥发油 (柴胡醇、丁香酚、r-十一酸内酯、对-甲 氧基苯二酮等)、脂肪油和多糖,此外尚静、镇痛、镇咳 │ 3.药理 ┤抗菌、抗病毒 │ │ 抗炎 │ │ 促进免疫功能 │ │ 对脂代谢和肝、胆的影响 │ └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