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之父 最年轻海归院士的传奇人生

合集下载

我的“中国芯”——记1979年全国劳模、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

我的“中国芯”——记1979年全国劳模、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

激情岁月丨足迹我的“中国芯"——记1979年全国劳模、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他是我国硅基半导体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提出了以硅技术为半导体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末,他又提出以CMOS集成微电子学为主要学术方向。

这两次学术方向的确立对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和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科的成功起步及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

李志坚六十年的学术生涯,是他从一个立志报国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微电子学专家的历程,更是中国微电子事业从无到有艰难前行的展现。

这期间有他个人在学术探索中的努力和奉献,有他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和坚持。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志坚的足迹去重温他为微电子奋斗的一生。

战火中的少年李志坚1928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父亲是一名独立创业的普通商人,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

父母祖辈虽不是书香门第、权贵家族,却在平凡中为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建业树立了最淳朴的理念。

李志坚1934年进入宁波镇海柴桥小学,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被改写。

李志坚的家乡遭遇日机轰炸,他当时就读的小学也被炸毁。

在战火的威胁下,李志坚小小年纪就跟随学校到乡下避难。

师生们总是要提心吊胆地提防着日军的偷袭和轰炸,时常要进行逃生准备和演练。

左图:李在这样紧张和恐慌的战争氛围中,李志坚开启了他的爱国启蒙之路。

当时,北方流亡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原在上海、杭州等地工志坚获得陈嘉庚科技进步奖。

作、读书的青年人,逃难来到柴桥小镇。

他们带来了爱国抗战的进步思想,也带来了年轻人的热血抱负。

在这些青年的影响启发下,李志坚开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自然物理现象特别感兴趣,甚至回到家里还继续和弟弟们一起探索。

1940年,李志坚升入镇海中学,此时的镇海中学因抗日战争几度在农村和山区辗转,他也随学校转移到了庄市汤家庙。

作文素材张汝京

作文素材张汝京

作文素材张汝京“国难思良将”,当美国制裁华为等高新企业,试图扼住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咽喉时,人们就会想起“张汝京”这个名字。

他舍弃全部身家,在半导体产业沉浮了42年,五次“再就业”,每一次从头再来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印证着他的拳拳爱国心。

建厂高手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不满周岁就跟随父母去了台湾。

成绩优异的他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

此后,张汝京入职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公司,从研发设计工程师做起,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30多年。

张汝京在业内素有“建厂高手”之誉,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有能力以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建设出最具规模、员工素质最统一的芯片工厂。

从1990年起,他带领团队先后在意大利、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参与管理和建厂,每处停留两三年,待工厂步入正軌便离开,走向下一个“建厂循环”。

张汝京建厂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如同师父带徒弟,他手把手带新员工,强调实际操作。

例如较欧洲工厂有较大差距的日本团队,在经过张汝京培训后,两者已成为合格率很相近的工厂。

对于员工,张汝京更看重的是踏实做事的品质,他从来没有架子,和员工相处时,就像家人。

张汝京另一个有感染力的地方便是细心。

几乎每个与张汝京共事过的人都会提起这一点,“每次在电梯里遇到,他都能叫出我的名字,公司里成百上千的人,他几乎可以记住每个人。

”这成为不少下属愿意一直跟随他的原因。

“你什么时候回祖国大陆建一座工厂?”一次,父亲张锡纶到美国看张汝京时问他。

父亲这句问话戳动了张汝京。

1997年,从美国德州仪器提前退休的张汝京就开始筹划这件事。

2000年年底,张汝京来到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开启了他的又一段传奇。

三起三落得知张汝京要在大陆建厂时,除了他在德州仪器和创建时大半导体之前的100多位海外同事愿意追随他,还有300多位台湾同胞也跟着他来到上海。

张汝京依靠这400多名技术团队成员,以及30多年积攒的资源和口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募集了1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让中芯国际于2001年在上海建起了三个8英寸晶圆生产厂,刷新了晶圆加工厂建造速度的世界纪录。

海归院士江雷的纳米之路

海归院士江雷的纳米之路
的梦想 。”
于是, 书法条幅 “ 天道酬勤” 随江雷远渡东瀛。 我坚信 ‘ “ 天道酬
华 人 时刊 2 0・ 01 3
网 址 : w q h ae o m w w. q u r n. o
海 归 音 落 I TURNEE l 7 RE 3
同纳 米 界 面 材 料 ” 的研 究 , 有种 醍醐 灌顶 的感 觉。
的佼佼者 已成为一名科技 战线的将领 一 “ 纳米少 帅 ” 正 以报 效祖 ,
件事就 够 了, 对其他 的事 该糊涂 的要糊涂 。” 认为, 难得糊涂 ” 他 “
是人屡经 世事沧桑之后 的成熟和从 容,是人生大彻 大悟之后的 宁静 心态 的表 现。江雷认 同这种感 厝。 江雷 进入 日本藤 岛实验 室时 , 国际上 的纳米界 面材料 研究刚 刚 兴起 。 当时 , 江雷就敏感 地意识到 : 这是世 界科 学研究 的前沿 阵地, 国 家战略需 求的关键堡垒 。随后几年 , 以继 日, 他夜 每天几 乎都在 电子
著名纳 米材 料 ” 就是 由 “ 归” 海 江雷担任首 席科学家主 持研制 的新 产品 。
次 , 岛昭到 中 国访 问 , 清代 书画家 、 学家郑 板桥题过 藤 看到 文
的匾额 “ 得糊涂 ” 很欣赏其 处世哲 学。~天 , 雷拜访藤 岛昭, 难 , 江 藤 岛昭说 : 搞科 学研 究 , 学学 这种人 生哲 学 , 辈子认 认真 真做好 “ 要 一



滢 /图片
D o o o e b u e n a g i g h t o m y y w i a d y n y n
海 归 院 士江雷 的 纳米 之路
2 0 年 春, 海 。国家纳米科技 指导协 调委 员会首席科 学家 00 中南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杨振宁的励志故事篇1: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

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

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

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

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

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

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

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

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

全球华商名人堂——谢青

全球华商名人堂——谢青

撼动硅谷的“UTM之父”——Fortinet公司总裁、华人院士谢青技术奇才三级跳在飞塔公司总部Sunnyvale(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市),拉起百叶窗就能看到著名的Kifer大街。

时年50岁的谢青头发已显花白,尽管集万千荣耀于一身,这位刚晋升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明星却相当平易近人,有一个细节是,由于谢青身高一米九五,他说话时频频弓下身子,以免给对方造成压迫感。

作为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心脏,美国硅谷已然成为世界顶尖科技和技术的代名词,不计其数的世界级巨头在此深深植根,影响甚至决定着全球产业格局。

长期专注于网络安全事业的谢青,正是网络安全行业里的世界级产业趋势引领者,由他所创立的美国Fortinet(飞塔)公司正以网络安全产业的革新者对全球网络安全产生着决定性影响。

凭借首创的多层威胁防御系统,以及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和完备的商业模式,Fortinet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UTM(UnifiedThreat Management,统一威胁管理)厂 商及全球网络安全三大公司之一,并且是保持行业成长最快和代表最新趋势的顶级网络安全公司。

2013年2月7日,谢青被美国国家工程院授予院士荣衔。

获得美国工程界的最高殊荣,不仅是对谢青20年如一日专注于网络安全事业的肯定,亦为飞塔称霸全球UTM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国,有人如此评价谢青:作为一个杰出的技术性人才,谢青在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凭借对事业的专注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完成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三次华丽蜕变。

“来硅谷20多年,基本上都在网络安全领域发展,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在公司结构、团队上不断提高。

”20年,风云际会,天道酬勤。

谢青说自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服输的人。

在飞塔公司成长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重大的技术难题和华商韬略·李壮/文23产品方向问题,他会通宵达旦地钻研。

在跟客户打交道时,谢青总努力找到客户需求,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最终拿下订单。

!邓中翰的中国梦—创造“中国芯”

!邓中翰的中国梦—创造“中国芯”

!邓中翰的中国梦—创造“中国芯”废料网 2010-11-15 大学二年级开始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理、工、商三科高级学位,41 岁成为最年轻的院士。

这样的履历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奇才。

然而这份履历的真实拥有者是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NASDAQ:VIMC)的董事长,专注于“中国芯”的技术型企业家——邓中翰。

就在10年前,中国在高端半导体芯片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除了邓中翰本人,几乎没人相信四、五个归国青年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10年后的今天,邓中翰领导的中星微已经成功登录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和“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均突破亿枚,被应用在苹果、三星、索尼等国际大牌的产品上,取得了8项核心技术突破、1500多项国内外专利以及全球过半的市场占有率。

而邓中翰本人则完成了从科学奇才到商业技术领袖的转变,成为以科技生产力报国的模范生。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1997年,刚刚从伯克利分校毕业的邓中翰,选择IBM作为事业的起点,专职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研究,数月之内便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IBM发明创造奖”,让当时IBM资深的工程师们都刮目相看。

不过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一直这样打工下去吗?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当时,硅谷的创业传奇正不断上演,令无数科技人才神往,邓中翰身边的许多同学和朋友也投身其中。

于是,他顺势而为,辞去IBM工作,来到硅谷,创办了一家名为PIXIM 的数码成像技术公司。

没用多久,这家公司便获得市场认可,最高市值达1.5亿美元。

对于邓中翰而言,一个富裕而安逸的美国梦已然实现,沿着这条硅谷轨迹,前途不可限量。

那一年,他还不到30岁。

就在此时,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赴美考察,伯克利的华人校长田长霖竭力向他推荐自己的学生邓中翰。

双方见面后,周询问如何才能破题中国的芯片产业,邓中翰从最擅长的,也是亲身经历过的硅谷创业出发,提出尝试一种新模式——采用硅谷模式(即风险投资发展产业的模式)运作。

2022感动中国彭士禄人物事迹心得和颁奖词

2022感动中国彭士禄人物事迹心得和颁奖词

2022感动中国彭士禄人物事迹心得和颁奖词感动中国人物彭士禄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感动中国彭士禄人物事迹心得和颁奖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2感动中国彭士禄人物事迹和颁奖词潜龙育身躯中国核动力事业奠基人彭士禄彭士禄4岁成为孤儿,8岁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受尽拷打。

从苏联留学归来,他决心投身祖国核动力事业。

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生前他常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彭士禄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

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

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感动中国彭士禄人物经历1925年,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桥东社。

新中国成立后,彭士禄(后左一)和弟弟彭洪首次重逢合影1928年,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遭反动军阀杀害。

1929年,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彭士禄受到贫苦老百姓的照顾和掩护,乡亲们和地下党组织把彭士禄东掩西藏。

1931年,彭士禄6岁时,被转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准备寻找机会转送中央苏区瑞金。

在潮安,彭士禄先后被20多户人家收养过。

最后,他被送到红军队长陈永俊(后牺牲)家,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

1933年农历7月15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潮安县委书记陈醒光叛变并出卖了彭士禄等人的居住信息,8岁的彭士禄和潘舜贞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送至潮安县监狱,接着被押送到汕头石炮台监狱。

1934年,彭士禄又与一批少年及红军家属被转送到广州感化院。

1935年夏,彭士禄从广州感化院被释放,回到潮安当乞丐,后又住到革命群众家里,并帮助绣花、打柴、放鹅等以维持生计。

1936年夏,彭士禄又被捕并再次押送到潮安监狱。

1936年,祖母周凤费尽周折找到彭士禄,并通过陈卓凡设法将他营救出狱。

中星微邓中翰:我的中国芯

中星微邓中翰:我的中国芯

他还很喜欢和小伙伴们比算数,比谁算得快, 他总是赢。“后来我在想,我的人生道路与童年 的这些事有很大关系,听广播使我对科学产生兴 趣,《十万个为什么》使我萌生了浓厚的求知欲, 做航模启蒙了我思考和动手能力。那时,天天都 在琢磨怎么让自己的飞机飞得更远些,想出个主 意就动手去尝试;跟小朋友们比算数,锻炼了计 算能力,还树立了我的自信。” 从上学开始,邓中翰的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 高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真正跨入了探索科学的殿堂。
参加完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后,邓中翰带 着核心创业团队去爬长城,就在长城上他向团队 表达了他要回国创业的意愿,并做出了决定。 “那时候,回来的念头很强烈,现在想起来心里 还是会激动”。 1999年10月14日,邓中翰就在北京注册了公 司,中星微电子公司正式成立了。 中国芯:创造激情 “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长江长 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 《我的中 国心》
那时,常常有创业成功的校友回到伯克利作 报告,在接触这些杰出人士之后,邓中翰慢慢感 到:硅谷的创新总是在挑战人类知识的最前沿, 永远处在科学创造的尖端。“我发现不能惧怕任 何事情,要敢于触碰尖端,敢于挑战未知,这样 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在劳伦斯—伯克利实 验室这样的地方工作、学习过,就会认为自己也 成为了探索世界科技尖端的一分子。在那种环境 下,我也要征服巅峰,有所作为。” 于是,邓中翰在伯克利创造了一个传奇:伯 克利建校130年来获得横跨理、工、商三科学位 的第一人。
大学:插上翅膀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 邓中翰在科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专业,这是 很纯粹的科学探索学科。那时,科大学生的刻苦 是出了名的,全国的所谓天才、神童、超长生大 都云集科大。天才们凑在一起,就看谁更加勤奋 了。当年邓中翰在科大算不上是天才,但是,他 足够刻苦,足够勤奋,因此成绩足够优秀。

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

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

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导语】黄旭华(Huang Xuhua)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为国家核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探索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旭华的故事,回顾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并分享对其贡献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正文】一、黄旭华的生平事迹1.1 出生和求学经历黄旭华于1920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湘潭市,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

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过程中,黄旭华展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对物理学的天赋。

1.2 科学事业的开端1941年,黄旭华考入了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

在这里,他得到了一流的教育和培养,并结识了许多同样对科学充满热情的同学和导师。

黄旭华在大学期间兢兢业业,勤奋努力地学习和探索,为自己将来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核能事业的奠基者20世纪50年代,核能事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黄旭华回国后,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核能研究和开发工作。

他投身于原子能领域多年,不辞辛劳地致力于核能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为国家的核能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4 黄旭华与中国的核能事业黄旭华在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他主持了中国的第一座核能工厂、第一座科研用反应堆的建设,并亲自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

通过他的努力和领导,中国的核能事业得到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对黄旭华贡献的个人观点和理解黄旭华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卓越贡献为中国的核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黄旭华的艰苦奋斗和对科学的无限追求。

黄旭华的勤奋和毅力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黄旭华在长期从事核能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

他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为核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原子弹之父钱学生有关回国的经历

原子弹之父钱学生有关回国的经历

钱学森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我国导弹之父”,他在原子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有关他回国的经历备受关注。

一、钱学森在美国的科研生涯钱学森1929年赴美留学,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积极参与了美国的原子弹研究工作,成为原子弹研究领域的专家。

1955年,钱学森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首席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航天技术和导弹武器。

二、钱学森回国的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末,钱学森因家庭原因开始考虑回国。

当时我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和“两弹一星”计划,急需人才支持国家的科技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决定回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三、钱学森回国的经历1955年,钱学森向美国政府提出辞呈,准备回国。

然而美国政府却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他的出境。

直到1985年,钱学森才顺利回到我国,开始了他在祖国的科研工作。

四、钱学森回国后的科研成就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并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钱学森的影响钱学森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他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经历激励着无数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钱学森有关回国的经历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科技人才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学森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科技事业,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工作,并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在1955年,钱学森向美国政府提出辞呈,准备回国。

然而美国政府限制他的出境,称其涉及国家安全。

直到1985年,钱学森才获准回到我国。

追记吴浩青院士: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

追记吴浩青院士: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

追记吴浩青院士: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当下每个人都要与锂电池打交道——小的有手机、iPad、相机电池,大的比如电动汽车。

尽管锂电池取代镍氢电池的历史并不长,然而它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关于锂电池的基础理论研究就差不多展开,由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吴浩青教授完成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成果,比日本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关于锂电池的文章整整早10年。

2021年是吴浩青的百年诞辰。

作为化学教育学家、国内电化学开创者之一,吴浩青也被称为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

钱不是第一1914年4月22日,吴浩青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农村。

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从小他就跟着父亲一起摇头晃脑地背文章。

教书育人的理想也不经意间在心底生根发芽。

但那个理想却因为父亲的过早辞世变成了一个不敢提及的愿望。

吴浩青5岁时,父亲突发大病,专门快便撒手西去,剩下吴母一人独自抚养姐姐和吴浩青。

尽总管境贫寒,吴母甚至并不识字,但省吃俭用也要坚持将吴浩青培养成人,甚至让年仅18岁的长女早早出嫁,不管如何,一定让吴浩青读书。

尽管年幼,吴浩青却深刻明白得母亲对他寄予的厚望。

他愈发刻苦读书,连连跳级减少学费:小学毕业后直截了当考取初中二年级的插班生,初中只读了一年直截了当报考高中,而且被闻名的苏州中学录用。

苏州繁华,美景移步,吴浩青却无暇观赏。

一边强化自己的初中知识,一边预备升学。

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用。

靠着亲友接济和半工半读,吴浩青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刻,毕业时拿到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系主任周厚复十分观赏那个聪慧勤奋的弟子,给他举荐了三个工作:去防空学校当化学教官;去扬州中学当教师;留在浙大当助教。

这三个工作中,助教的工资是最低的,仅是前两个工作的一半;而且假如五年内升不到讲师的位置,就要自动离职。

尽管债务缠身、急需用钱,吴浩青依旧选择了当助教。

这是他人一辈子中十分关键的一次选择。

吴浩青在世时回忆到这件事曾说:“当时,钱关于我来说是多么的需要!但如何说非我孜孜以求的初衷。

读【中国芯传奇】心得札记

读【中国芯传奇】心得札记

读【中国芯传奇】有感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芯传奇】,让我深有感触,现在让我来讲述一下这本书与我的感想吧。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名留学生带着他的公司研制中国国产芯片的故事,主人公叫袁焜。

他一开始的经历十分悲惨,先是被一个骗子骗了五万美元去,要知道这可是他的学费啊,为了学费,他不得不外出打工,才勉勉强强凑齐了学费。

等学业完成之后,他本可以在美国找一份好工作,但他不安于现状,在美国硅谷开了一家公司叫—芯科,是做与网络有关产品的公司,生意还算不错。

后来他回国开了一家研制芯片的公司叫—芯光。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美国的芯科倒闭了,他将它给出售了,用出售得来的钱来研制芯片。

最终他成功了,但其中的困难有很多。

一、人才少。

当时人才十分的少,几乎接近于无。

但他潜下心来在人海中仔细寻找,将为数不多的人才带回了公司。

二、资金少。

研制芯片就是烧钱,他当时资金不足,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他卖车,卖房,终于挺过了这道关口,这相当于将自己全部家当压了上去。

但他成功了,所以他的这场豪赌赢了。

读完了这本书,心中感触颇多,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国产芯片从有到无的过程,也同时反映出芯片制造的不易。

主人公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他有一股韧性,制造失败就再来一次;做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对于人才敞开大门欢迎,对于无才华的人拒之门外。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限制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所以让我们制造出来,让他们知道,就算你们不帮助,我们一样可以造出来。

中国芯之父邓中翰-创业者不要放弃梦想

中国芯之父邓中翰-创业者不要放弃梦想

If you don't have the courage to fight wolves, don't shepherd sheep.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中国芯之父邓中翰:创业者不要放弃梦想中国芯之父”邓中翰:人生的意义在于做对社会有影响的事被誉为“中国芯之父”的中星微电子集团主席邓中翰今天回到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他的学弟学妹们说,人生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做对社会有影响的事情,并在其中实现个人的梦想。

42岁的邓中翰,完成了许多人眼里不可能的任务。

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在1992年至199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5年中,一举拿下电子工程博士、物理学硕士和经济学硕士3个学位。

1999年从硅谷回北京,在中关村创建中星微电子公司,制造出中国第一块世界领先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

__年11月,中星微电子成为纳斯达克第一家中国芯片上市公司。

20__年,邓中翰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当地时间4月25日,邓中翰回到母校出席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举办的“我们支持你”社会创新年度晚宴,作为主讲嘉宾,他与会者分享了11年回国创新的心得,并阐述“社会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999年10月1日,在硅谷创办公司的邓中翰受邀出席天安门国庆50周年观礼,在为祖国强大深感自豪的同时,邓中翰内心备受煎熬,“我没有为自己的国家做一点事情”促成邓中翰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他和同伴相约在长城脚下,面对蓝天长城立下誓言:“回中国,做自己的芯片”。

邓中翰的中星微电子公司当月在中关村一间仓库里成立,“不到10个人的团队,很多事情都比我们想象的艰难。

但我们有梦想,有激情,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立下的誓言。

凭着这些信念,我们坚持下来。

”__年3月,第一块由中国技术人员在中国土地上使用中国技术制造出来的世界领先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诞生,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

生命,为祖国澎湃——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生命,为祖国澎湃——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生命,为祖国澎湃——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作者:吴晶陈聪周立权张建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7年第7期黄大年,男,1958年8月生,广西南宁市人,生前任吉林大学教授。

1982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球物理系,1996年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

后担任剑桥大学研究员。

2009年12月,由国家“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回国,组建并担任吉林大学暨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

曾担任:“十二五”863资环领域主题专家;863“航空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

研发内容有:高精度探测传感器、探测仪器、无人机探测系统、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以及大型地学软件系统等前沿探测技术装备。

成果获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等多项奖项。

2017年1月8日,科学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走进吉林大学,震动海外。

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7年中,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科研疯子”——“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生前的秘书王郁涵,这些日子里,有些恍惚。

“我又梦见黄老师乐呵呵地从办公室出来,拍了下我的肩膀,又去忙了……”黄老师似乎没有离开,上次随老师在北京开会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投影幕布前,黄大年正如醉如痴地为在场的专家演示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PPT。

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丝丝冰片的清凉味道——黄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

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参加这个会的前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钱学森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钱学森

钱学森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 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 的光芒,照亮了来路。
钱学森获得的荣誉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雄模范 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 荣誉奖等众多荣誉。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评价:无论在哪里, 钱学森都值五个师。 毛泽东评价: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 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 力量大多啦。
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考取清华大学第 七届留美学生;
1935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 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 大科学家冯· 卡门最重视的学生。钱学森先后获 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 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在二十 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成
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导弹、自 动化控制之父 ——
钱学森
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生于上海,祖籍浙江 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 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 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 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 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同时也失去了 宝贵的自由。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 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 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 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府在违背 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4月,美英等国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指示抓住这个机会,要求美 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中国代表团秘 书长王炳南1954年6月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 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 1954年7月中美继续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 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 了4个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让步,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 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一点不松口。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 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 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带妻子和一双幼 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中国芯之父”邓中翰:得芯片者得天下

“中国芯之父”邓中翰:得芯片者得天下

此前,在中、美、英三国举办的全球重大挑战论坛上,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认为,人工智能正触动全球资本的神经,中国要从并跑变领跑,实现“弯道超车”的动力在创新,在专利,尤其在于高价值核心专利。

坚持追求高价值核心专利对高价值核心专利的重视,是邓中翰一贯坚持的原则。

登录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网站,图文并茂地描述邓中翰这位中国校友是“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的企业,成功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位居世界第一。

1999年,邓中翰应邀回国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了党和国家从1999年回国创办中星微,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并开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星光计划”开始,邓中翰就率领中星微研发团队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18年来,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在他的团队中诞生,从国内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拍摄芯片“星光一号”,到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星光智能一号”,中星微一直奔跑在行业前沿,邓中翰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芯之父”。

“中国芯之父”邓中翰:得芯片者得天下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60世纪人物61世纪人物 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为了祖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回北京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担起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的重任。

“高价值核心专利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创业开始时,邓中翰不仅要心系研发工作,还要从事企业的管理和事务性工作。

往往夜深人静之时,才有时间走进实验室专注于思考和研发。

凭着迎难而上的精神,邓中翰带领研发团队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研发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一号”。

凭借核心技术专利,在2001年,邓中翰第一次将“中国芯”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被苹果、三星、索尼、惠普、联想、华为等中外企业采用,如今已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

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_描写作文

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_描写作文

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他身处惊叹骇浪的时代,肯于唛头苦干,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黄旭华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黄旭华——隐姓埋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获奖名片】:誓言无声【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1/ 5【事迹介绍】: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中国IC设计产业领军人物赵广民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遗产

中国IC设计产业领军人物赵广民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遗产

作者:潘九堂总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再拥有。

常常,只有一个人离开了,我们才会意识到他的珍贵。

当我们追思英年早逝的中国IC设计产业领军人物之一、“中国MP3之父”赵广民先生时,我们才发现他谦逊、低调、诚恳、淳朴、助人和知足的高尚人格,勤勤恳恳和“十年磨一剑”的态度,与客户和团队共赢的理念,以及带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大MP3芯片供应商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伟大成就,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IC设计和高科技产业,对于我们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都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25年的奋斗史,成就传奇的IC设计人生正如深圳南方集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斌所言,赵广民的事业之路是典型的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成长之路,也是中国集成电路(IC)事业的发展之路,“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奋斗史,也看到了中国IC设计业近二十年来的缩影”。

而赵广民多年的的同事和朋友、现全胜微电子总经理张建辉则对《国际电子商情》记者表示,赵广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在半导体企业中从事技术研究及企业管理工作,25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毕生钟爱的IC设计事业,并做出了令业界瞩目的突出成就,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上标注了他传奇的一生。

赵广民196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1977年就读于国内著名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半导体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入职北京电子管厂——这也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任半导体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1988年赵广民获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

在国有计划经济型的半导体公司工作近十年后,20世纪90年代初,赵广民南下“下海”,在完全市场型的台资IC设计公司珠海亚力电子有限公司一干又是十多年(1990年至2001年),历任研发部经理、执行副总经理。

经历了两个10年的励练后,赵广民厚积薄发,带领珠海炬力创造了中国IC设计业的神话。

2001年,珠海亚力全班人马转移到注册于开曼群岛的珠海炬力,作为共同创办人之一,赵广民任公司总经理,并和团队成员一起共同持有少量的股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芯”之父最年轻海归院士的传奇人生作者:
来源:《北广人物》2018年第47期
中兴芯片事件让我们明白,虽然是中国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但是最核心的技7R_——一枚小小的芯片,顿时就可以让中兴“休克”。

难道,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真的是无人可用,无路可走吗?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开始在电路芯片领域进行了开发,并培养了一批极其优秀的人才。

邓中翰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他,研制出第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芯片。

41岁就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少即投身科技
1968年9月5日,邓中翰出生于南京。

六朝古都的文化氛围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就爱问十万个为什么。

他的中学时代给他奠定了一生的基础。

在南京师大附中的学习是一段相当有趣的经历,他对一切充满好奇,不仅各门功课成绩优秀,而且爱好广泛。

他既是篮球健将,又是文艺青年,喜欢摄影、吉他,甚至在附中特色课程中学会打字和裁缝。

各种爱好,让他对世界充满求知欲。

他回忆说:“校园里面有这样的班级和老师,有这样的学风,有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我敢于挑战的顽强精神,为我以后打下坚定的基础。


1987年,邓中翰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地球和空间科学。

大二时,他写了一篇用量子力学解释空间射线对地球矿产物质晶体结果产生的影响的论文。

论文发表在《科学通讯》上,并获得“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的大奖,这也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创造的科研结果。

这为他以后发展确定了明晰的人生目标。

一颗冉冉升起的硅谷科技新星
1992年,邓中翰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

他感受到了IT产业将给未来的社会带来的巨变,于是他选修电子工程专业。

经过一学期,以全A的成绩,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其后,他攻读经济学,摆脱了从专业技术角度看世界的狭隘。

1997年,邓中翰从伯克利毕业,成为该校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人,具有了商业思维和技术思维两种优势。

他进入IBM,一鸣惊人,一年之内就申请几项专利,同时获得“IBM发明创造奖”。

1998年,他到硅谷创办了Pixim公司,获得成功,市值达1.5亿美元。

金钱、地位、名誉此时他全部拥有,一个富足成功的美国梦摆在他的面前……
但是,他遇到了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

当时,中国的芯片行业是一片空白。

着急的周光召问他:“中国半导体工业需要一条新路,你有什么办法来做?”
邓中翰提出一种新的模式—硅谷模式—一科研与生产结合,将成果转化为商品。

周老问:“你来做,怎么样?”这一问,就问出了中国第一家芯片公司。

1999年,邓中翰回到北京中关村创业,正式启动“星光中国芯”工程,并且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

然而,由于条件简陋,资金不足,邓中翰与其团队度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创业时光。

当时没有场地,就只能在地下仓库搭建一个临时的实验室。

冬天实验室阴冷潮湿,邓中翰和他的团队成员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最后生了冻疮,甚至被冻病。

为了科研,他毅然和创业团队几个成员拿出个人财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了300万美元的贷款。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3月11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百万级超大规模CMOS 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诞生了。

中国不仅有了自己的多媒体芯片,其性能还远远超出国际同类产品,比如,功耗只有国际同类产品的1/3,运算速度却达到了其8倍以上。

然而,外国人不相信,破旧的中国竟然能有如此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一次,邓中翰把“中国芯”带到日本,向索尼公司推荐,结果对方一听,连看都不看就不屑地说:“中国?中国有芯片吗?我们索尼可是图像处理技术的鼻祖……”短短几分钟就把邓中翰打发了。

这次的日本之旅也成了邓中翰的耻辱,回国以后,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4年以后,索尼笔记本用上了他的“星光五号”,一雪前耻。

邓中翰设计的“星光”系列芯片,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发明。

也就是说,在此之后,人们在社交聊天时用的视频头,才被广为推及。

至此,摄像头成了笔记本的标准配置,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是的,你可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全世界都在用的视频头,其核心科技竟来自中国。

但是,邓中翰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越战越勇。

2005年,其领导开发设计出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实现八大核心技术突破,拥有该领域2000多项技术专利。

这也标志着,“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被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

我国第—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达到了全球市场领先地位,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这位“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总指挥,成为中国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年,年仅41岁的邓中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在当今世界拼科技,靠的是人才
此次中兴危机,让国人惊觉美国在该领域目前处于全方位的领先,特别在核心高端领域,我们与美国距离相差很大。

邓中翰说,总体上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芯片产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需要换道超车,打造新模式和新产业链,在前沿领跑。

现在中国的资金和市场都不是问题,需要的是人才!人才!人才!
邓中翰几乎是中国所有的IC设计创业者的缩影:高学历海归,有硅谷、IBM等国外大公司工作经验。

邓中翰能借国外的先进技术,为祖国填补无“芯”的空白,既成就了自己,叉推动了祖国科技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在当下,举国伤“芯”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更多的“邓中翰”,民族才能复兴,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技强国。

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世界经济成果,离不开海外学子的艰辛付出,解放后的邓稼先、钱学森等毅然回国,成就“两弹一星”,为中国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今有邓中翰、李彦宏等作为当今中国IT界的中流砥柱。

只有中西合璧、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才有能力应对这个时代空前快速的变化,担负起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重任。

据《东南西北》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