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早期认知基础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认知心理学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
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
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
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
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
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
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
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
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儿童早期认知发展
04
儿童语言和读写能力发展
语言的发展
语言理解
儿童在早期阶段开始理解并回应 周围人的语言,包括单词、短语
和简单句子。
语言表达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能够清 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使用 更复杂的句子和词汇。
语言模仿
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来学习和 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是他们语 言发展的关键部分。
儿童早期认知发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8
目 录
•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儿童感知和知觉发展 • 儿童记忆和思维发展 • 儿童语言和读写能力发展 •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 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0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1
02
03
04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 来了解世界,如抓取、听觉和
测试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评估 其记忆和思维能力,如观察他们如何解决 问题或回忆事件。
使用标准化测试来评估儿童的记忆和思维 能力,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或其他相关测 试。
自评法
作品分析法
让儿童自己评估自己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能力。
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手工艺品或其他作 品来评估他们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因为这 些作品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
工具使用和符号系统 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 关键。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口唇期
生殖器期
肛门期
性蕾期
0-1岁,通过吸吮、吞咽 等口腔活动获得快感。
1-3岁,通过生殖器活动 获得快感。
3-6岁,通过控制排泄获 得快感。
6-12岁,开始对性有意 识,出现性冲动。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哲学思考到现代科学研究,以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观点和方法。
古代哲学时期:在古代,人们对心灵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心灵和思维的理论。
柏拉图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源于灵魂,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心灵视为感知和思考的能力。
这些早期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的独立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的威廉·威廉德特和美国的威廉·詹姆斯被认为是心理学的奠基人。
威廉德特在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并提出了“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的观点。
詹姆斯则强调了心理学的实用性,并在1890年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成为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行为主义的兴起:20世纪初至中期,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派别。
行为主义者主张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
以约翰·华生和伊万·巴甫洛夫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研究和条件反射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
行为主义的兴起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本主义的崛起: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本主义者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成长与实现。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等人提出了自我实现和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等重要观点,使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行为转向了个体的内心体验。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20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实验研究和计算模型等方法,探究人类的思维、记忆和决策等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记忆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记忆——探秘幼儿心智的秘密花园绪论:记忆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记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基础,更是思维、语言、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发展的基石。
学前阶段(通常指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记忆能力的迅速发展为儿童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解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对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儿童心理学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档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记忆的类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教育策略。
一、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类型与特点学前儿童的记忆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多种记忆形式的综合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感觉记忆:短暂而鲜明的印象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在感觉系统中短暂保存信息的记忆形式。
学前儿童的感觉记忆容量较小,持续时间也较短,但其敏感性和精确性却相对较高。
例如,儿童能够快速捕捉到一闪而过的图像或声音,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编码和存储,这些信息很快就会消失。
2. 短时记忆:信息的暂时储存库短时记忆是指将信息暂时储存起来,以便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记忆形式。
学前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只能记住少量的信息,并且信息的保持时间也比较短。
例如,儿童可能记住刚刚听到的几个单词,但过一会儿就忘记了。
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3. 长时记忆:知识的永久宝库长时记忆是指将信息长期储存起来的记忆形式,它是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长时记忆容量不断扩大,储存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
长时记忆又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知识的记忆,它又可以细分为情景记忆(对个人经历事件的记忆)和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概念的记忆)。
学前儿童的情景记忆发展较早,他们能够记住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例如生日聚会、旅行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义记忆也逐渐发展,能够记住越来越多的词汇、概念和知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探索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早期经验:指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所经历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包括感官刺激、社交互动、语言学习等等。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睡眠发育:指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睡眠模式和睡眠需求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结构也逐渐成熟。
3. 意识的出现:指儿童意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存在。
婴儿时期,儿童意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意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4. 扮演角色:指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角色扮演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5. 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交往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6. 玩耍行为:指儿童通过自由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玩耍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语言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语言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语言发展包括听力、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是儿童认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
8.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9. 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变化。
情绪发展包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自我调节:指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第1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教程第117-119页)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识记)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程第119-122页)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能动性原则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要点:观察法(应用)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发展心理学的8个阶段
发展心理学的8个阶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发展的八个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变革,以及对人类行为和心智的不断认知和理解的进展。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发展成果,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这八个阶段的综合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从起初的哲学探索到现代的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来追溯这些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进行介绍。
从心理学的起源和早期思想家的观点开始,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不同的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我们将看到心理学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的不断进步和演变。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每个阶段对于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的贡献,并分析这些理论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心智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发展阶段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发展心理学的八个阶段为线索,探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应用。
通过对这些阶段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发展轨迹,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心智的本质,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正文2.1 第一阶段2.2 第二阶段2.3 第三阶段2.4 第四阶段2.5 第五阶段2.6 第六阶段2.7 第七阶段2.8 第八阶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发展心理学的阶段。
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对于理解心理学的发展和了解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以时间顺序的方式对每个阶段进行介绍,并注意强调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和转变。
每个阶段将包括以下内容:1. 阶段概述:对该阶段的总体特点进行简单概括,以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2. 主要理论:介绍在该阶段出现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1.生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物层面上的成熟和进步。
从胎儿开始,个体经历着肌肉控制、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还包括神经系统的发展、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成熟以及荷尔蒙水平的变化。
2.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思维能力、记忆、问题解决等智力方面的发展。
从婴儿时期开始,个体经历了感知、注意力、记忆、语言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逐渐能够从自身经验和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建立起心智模型来理解世界。
4.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是指个体从婴儿时期开始经历的情绪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出生时开始,个体逐渐学会识别、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情绪发展过程中,个体学会如何自我调节情绪,并逐渐从父母和照顾者那里学会情感交流和情绪管理技巧。
5.社会关系发展:社会关系发展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过程中的成长。
从婴儿期开始,个体与父母、兄弟姐妹、同伴和其他重要人物建立起亲密关系。
这些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6.发展障碍和干预:发展心理学还涉及发展障碍和干预的研究。
一些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如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闭症等。
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帮助这些个体克服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总之,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的生理、认知、社会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发展。
了解这些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的过程,并为个体的教育、健康和幸福提供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幼儿的认知发展[精]
第四节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三、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特征
第四节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研究
年龄特征和规律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幻想中 创造性思维成分随之增多,精细性 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各个发展阶 段中有波动。
影响因素
家庭
个性
社会文化
第四节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解析幼儿创造力发展
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 创造性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探究活动是发展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推动力 创造力发展过程充满着矛盾
第三节 幼儿的智力发展
智力三元理论
智力三元理论是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的。斯腾 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提出人的智慧行为包括三个 方面的成分,即情景、经验和信息加工。
第三节 幼儿的智力发展
社会智力的提倡
“社会智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内心洞察 能力、对社会公德和礼仪的认知能力等。
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发展
康威(Conway)认为自传 体记忆是对个人信息或个人所经 历的生活事件的回忆,它包含感 知体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 自我表征等成分的复杂过程,是 自我记忆系统的核心部分。
纳尔逊(Nelson)等认为 自传体记忆包含来自一个人生活 中有个人重要意义的、具体的事 件情节的记忆,它对于自我同一 性和心理健康是关键的。
第一个阶段
分析阶段
第二个阶段
综合阶段
第三个阶段
分析综合 阶段
学前儿童的阅读,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五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成人对幼儿阅读的影响
选择适龄的读物 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读书给幼儿听,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共读
善用故事录音带 采取多种参与形式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到6岁儿童的心理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符号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0-2岁),孩子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形成基本的协调能力和意识。
在前操作期(2-4岁),孩子开始使用简单的思维符号,发展出想象力和记忆能力。
在符号操作期(4-7岁),孩子逐渐掌握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并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在具体操作期(7-12岁),孩子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并能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推理。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对于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1. 感知: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完善,他们能够通过感官来接收和辨别外界的信息,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注意力: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他们的兴趣容易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3. 记忆: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但在记忆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记忆效果。
4. 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具体和非逻辑性的。
他们倾向于从自身和具体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并缺乏抽象和推理能力。
5. 语言: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的语言,但在表达时常常还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和困难。
三、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孩子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形成。
1. 社交能力:学前儿童通过与家人、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合作、分享、交流和接纳他人。
2. 自我认知能力: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喜好和特点,并逐渐形成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
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发展心理学(一)
发展心理学(一)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个体心理变化和心理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探讨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议题。
1. 婴儿期的发展-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通过触摸、感知和反应,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开始展示认知能力的进步。
- 婴儿期的情感发展:婴儿与父母的情感互动对其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生活中的情感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婴儿的情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 婴儿期社交发展:婴儿开始与周围的人类互动,并逐渐发展出社交技能,包括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和社交游戏。
2. 幼儿期的发展-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掌握语言、符号和抽象思维等能力。
- 幼儿期的身体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包括各种运动技能的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
- 幼儿期的社会情感发展:幼儿开始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并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建立友谊。
3. 学龄期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学龄期儿童开始形成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抽象思维能力。
- 学习和学业发展:学龄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成就开始显著提高。
- 学龄期的社会情感发展:学龄期是社会认同和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理解团队合作、友谊和道德规范。
4. 青少年期的发展- 青少年的身体和性征发展:青少年期是身体和性征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身体发生剧烈变化。
- 青少年自我认同和身份发展: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身份,以及形成个人价值观和长期目标。
- 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关系:青少年的情绪体验更加复杂,同时他们也开始建立更加成熟的友谊和浪漫关系。
5. 成人期的发展-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成人期是个体认知能力的成熟阶段,包括逻辑推理、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 成人期的职业发展:成人时期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变得更加重要,他们开始建立职业身份和追求职业成就。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和成长。
在儿童早期,身高、体重和脑发育迅速增长,他们的感官逐渐发展,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体功能和协调性也不断提高。
了解儿童的生理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于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逐渐理解和运用符号、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助于我们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学习计划。
三、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他们情绪和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变化。
婴幼儿时期,儿童主要通过表情和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并建立情感联系。
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自我调节、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四、儿童的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儿童从早期就开始与父母、家人、老师和同伴交往,并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儿童的社会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涵盖了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辅助儿童成长。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与父母的互动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开始能够 识别和回应父母的情绪,这有助于建 立亲子关系。
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随着对外界的好奇心增强,婴儿开始 对其他人和事物产生兴趣,这有助于 他们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发展的方向性
个体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通常是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低 级到高级。
VS
例如,儿童的语言能力从简单的词语 发展到完整的句子,再到复杂的语法 结构。
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即人类发展遵循相 似的规律和顺序。
发展也具有差异性,即个体在发展过 程中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速度、特点 和优势。
大脑发育
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非常迅速,神经元的数量和突触连接的数 量都在不断增加。这种快速的发展为婴儿的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 础。
婴儿的认知发展
感知能力
新生儿和婴儿的感知能力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迅速,他们开始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感觉到周围的 世界。
运动和探索
随着肌肉的发展,婴儿开始能够翻身、爬行和行走,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 们开始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本生理功能的发育。
新生儿期
02
出生后1个月内,此阶段新生儿主要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吸
吮、哭泣等。
婴儿期
03
从1个月到2岁,此阶段婴儿开始学习行走、抓握等基本动作,
并开始用简单的词语进行交流。
发展的阶段
幼儿期
从2岁到6岁,此阶段儿童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进行探 索和提问,语言能力快速发展。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二、发展的过程: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是一种整体过程具有可塑性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四、研究发展的目的: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这个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先天VS后天主动VS被动阶段VS连续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成年早期心理的发展
❖ 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因而有较多
的时间来阅读有关人生问题的理论书籍,更深入地思考人 生问题,为人生观的最终确立定下了基调。但由于大学生 还没有真正地涉足社会,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再改变。只有等参加工作以后,通过理论 与实践的不断磨合,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 败的经验;
二是来自社会及他人的评价;
三是独立意识的发展;
四是个体在社会及家庭中地位及身份的变化
(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 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个体的主要发 展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但后 来的研究表明,大约要到大学期间,才 能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因此,进入成年 早期的个体最初的发展课题仍是自我同 一性的确立。
在想象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想象中的合 理成份以及创造性成份明显增加,克服了 前几个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的想象的过于 虚幻性,使想象更具实际功用。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一)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 思维为主
❖ (二)成年早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 维的重要时期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涵义:新颖、独创、社会价 值
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科学 家、发明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为 25~45岁,最佳创造年龄具有领域特殊性。
➢化学家 ➢发明家 ➢数学家 ➢医学家 ➢物理学家 ➢植物学家 ➢哲学家 ➢心理学家
26-36岁 25-29岁 30-34岁 30-39岁 30-34岁 30-34岁 35-39岁 30-39岁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价 值观的选择和确立成为一个十分 突出的时代问题。
三、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情感发展表现为情绪的多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等特点。
2.2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三、儿童社会交往3.1 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经历了单向互动、互惠互动和互为理解等阶段。
3.2 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其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3 社会交往的益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情感连结。
四、儿童发展心理障碍4.1 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种类儿童发展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多种类型。
4.2 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4.3 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选文档-----------------1、发展心理学:广义上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科学。
狭义上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学。
2、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幼儿处于陌生的、不仍肯定的情景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探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婴儿成长到七八月时发生。
3、镜像自我:以镜子中自己的形象为比喻,指从外界得到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
4、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5、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条件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6、同一性迟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赐与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一、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XXX(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XXX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青年期。
最早研究老年心理学《衰老:人的后半生》XXX最早对成年心理学做了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做出了研究。
XXX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说老年生理。
可编辑-------------精选文档-----------------XXX扩充到老年期。
二、发展生理学问世。
霍林沃思发展生理学概论天下上第一部发展生理学著作三、XXX的根本观点意识和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理想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伦理原则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人格发展阶段论XXX认为,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儿童成长。
礼仪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儿童如何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交能力。
儿童学会礼仪,有助于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出彬彬有礼的性格。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培养儿童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我意识对儿童的自尊心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分享和合作。
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对礼仪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关心和教育学前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
特点
意义
28
观察学习
29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方式 开始的时间尚存争论
发展
持续重复反应延迟模仿延迟模仿时间增长能做更多加工
意义
获得重要的个人和社会技能 形成新习惯和行为方式
30
小结:早期认知基础 新生儿一 般特征
研究方法
感知觉 经验
生存反射 呼吸反射 眨眼反射 瞳孔反射 吮吸反射 觅食反射
4
原始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手掌抓握反射 摩罗反射 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 。。。。。。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
量表评定法
格塞尔发展量表 通过家长谈话、行为观察等途径对不同年龄婴儿进行 评估
动作能:婴幼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点,如头的平衡、坐
E.g., 婴儿对木棍的整体知觉:静态8个月;3、4个月能根据运动线 索感知形状
19
三维空间知觉
大小恒常性
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 能认识到物体的尺寸不会变化的知觉能力(离得近显大,离得远显小) 3-5个月,双眼视觉有了较好发展后,才开始发展大小恒常性 6-7个月出现单眼视觉,即图示线索
音乐
音阶判断实验
西方音阶 vs 爪哇语pelog音阶
24
五、婴儿的基本学习过程
学习
个体的经验或实践的增加导致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 潜力)变化
源于个体经验——非遗传、成熟或意外伤害导致
相对持久——不是由疲劳、疾病或药物造成的短时间变化
25
习惯化
当同一刺激反复出现时,我们不再注意它,或不再对其做 出反应的过程
• 观察学习
31
实验法
诱发电位法 呈现给婴儿刺激,记录其受到刺激时的脑电波的变化 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需在婴儿头部不同部位接上 微电极:如接在脑后枕叶上方的区域能记录对视觉刺 激的反应
11
实验法
高振幅吸法
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分析婴儿的 吮吸频率和强度,研究其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立、爬走、手指抓握等 应物能: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如对物体、 环境的精细感觉 言语能:反映婴幼儿听、理解、表达言语的能力 应人能:婴幼儿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反映其生 活能力(如大小便)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5
丹佛发展筛选测验 若婴幼儿不能完成相应项目,便认为该婴幼儿 可能有问题,应进一步进行其他诊断性检查
第四讲 早期认知基础
1
本章要点
了解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掌握并应用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 了解婴儿的感觉、知觉能力 掌握婴儿期的基本学习过程
2
一、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APGAR量表(亚培格量表)
新生儿出生1分钟和5分钟进行评估
3
新生儿反射
反射:对刺激的一种自发和自动的反应 e.g., 眨眼 生存反射 vs 原始反射
触觉-视觉不一致实验 听觉-视觉不一致实验 1个月婴儿能通过视觉辨认吮吸过的物体 4个月婴儿能建立视觉-听觉跨通道知觉
发展
23
文化对知觉的影响
婴儿与成人的比较 思路:婴儿尚未受到文化环境影响 两个例子
语言
对所处语言环境中的那种语言的典型发音方式更
敏感,对于该语言体系不相关的听觉特征不敏感 E.g., 辅音字母r和l
16
四、婴儿的知觉能力
17
视知觉
图形与形状知觉 早期的图形知觉(0-2个月)
对人脸和打乱器官的图案同样感兴趣 喜欢看对比度高、有明显的明暗分界线、有弧线的中等复杂程 度的图案 婴儿能看到什么
18
后期的形状知觉(2个月-1岁)
逐渐能辨别复杂视觉图形,将看到的东西整合知觉
为完整图形
应人能(小儿对周围人们应答能力和料理自己生活的
能力) 细动作—应物能(小儿看的能力,用手摘物和画图的 能力) 言语能(婴幼儿听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粗动作能(婴幼儿坐、行走和跳跃的能力)
6
7
实验法
注视偏好范式
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记录其注视时长 说明婴儿能区分两个事物;判断婴儿更偏好哪一个
14
触觉、温觉和痛觉
温柔拍打和按摩能刺激不敏感的婴儿,抚慰易激动的婴儿 使用触觉探索世界——嘴、手 对温度变化同样敏感
E.g., 过热的牛奶,房间温度骤降
E.g., 抽血检查,接种疫苗,生理指标血浆皮质醇
能感知痛觉
15
视觉
生命早期,视觉发展水平在感觉能力中最低 能感觉光线,并分辨一些颜色 能用视线追踪慢速运动物体 视敏度有限,视焦距调节水平差,12个月达到成人水平
12
三、婴儿的感觉能力
听觉
对声音的学习从出生前就开始 刚出生几个小时里,婴儿的听力能达到成人感冒时的水平 偏好音调较高的女性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具备辨别声音的音量、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频率的能力 能够分辨基本的语言单位,甚至优于成人
13
味觉与嗅觉
与苦、酸、咸、中性味道相比,更偏好甜味 对于不喜欢的气味,扭头并表现厌恶表情 吃母乳1-2周,能通过乳房和腋下气味认出妈妈 不是“有奶就是娘”——气味辨母实验
通过学习对那些熟悉的刺激不再感兴趣的过程;but,如何
证明不是疲劳?
信息加工和记忆的早期证据
发展:4个月前5-10个月10-14个月 个体差异与预测力
26
经典条件反射
一个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非中性刺激伴随出现,反复多次 后,中性刺激能引发非中性刺激才能引发的特定反应
奶嘴实验
8
9
实验法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对其反应越来越少的 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说明具有辨别差异的能力;再认记忆能力 步骤:测量基线反复呈现刺激,出现习惯化呈现新刺激,观 察是否出现去习惯化 指标:心率、吮吸频率
10
具有局限性;需要时间长
意义
标识中性环境中哪些事情同时发生 学习知识:乳汁来源,重要他人
27
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者先表现出某种反应,然后将这种行为与其导致的愉 快的或不愉快的后果相联系
微笑抚养者关注婴儿增加了微笑以获得关心的可能性 信息加工速度加快:2天\3个月\5个月 记忆保持时间好于识别熟悉刺激物(习惯化) 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 了解能让他人喜欢自己的反应 加强互动的顺畅性,建立情感依恋
学习过程
• 亚培格量表 • 评估方法 最初特征 • 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温觉、痛觉、视
感觉
• 习惯化
• 量表评定 • 实验法:注视偏好、习惯化范式、诱发电位
•觉 经典条件反射
• 生存反射 • 视知觉:形状知觉、空间知觉、深度知觉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原始反射 -听、视-触 基本反射 • 跨通道知觉:视 知觉
20
深度知觉
视崖
21
深度知觉
视崖
6-7个月的婴儿:恐惧,90%会爬过浅区,只有不到10%的会爬过深 区 有爬行经验的婴儿比同龄不会爬的婴儿更害怕“悬崖” 2个月的婴儿:放到深区时心率变慢
22
跨通道知觉
通过一种感觉通道(如触觉)获得的信息推断出另一感觉 通道(如视觉)熟悉的刺激物的能力 婴儿对多感觉通道共同感受到的刺激更感兴趣 各种感觉通道在早期就是相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