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0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9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1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6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1.泥塑工艺:指以泥为原料雕塑各种神像、神兽、人像等的传统
工艺技术。
2.面塑工艺:指以面为原料雕塑面人、花馍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面人历史
从新疆土鲁番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
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历史。南宋《东
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
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
食”。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质不同,选料、刻制、烘干、上色等工艺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
2.剪纸制作工艺: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裁剪或刻制出某种纹样的传统工艺。 有普通剪纸工艺、刻纸工艺、套色剪纸工艺、衬色剪纸工艺、点染剪纸工艺等等。 3.其他材质的镂刻工艺:金属、皮革等硬质材质上镂刻艺术品的独特工艺。常见 的狭义镂刻工艺有镂金、镂银、剪革等镂刻技艺。
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7. 角雕工艺:指以牛角、犀牛角等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8. 骨雕工艺:指以牛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9.印模工艺:指用木头等原料制作点心模、墨模、陶模、 泥模、石膏模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八、传统雕塑工艺
画、炕围画、纸牌、神码等。
3.民间工艺画制作工艺:特指用某种特殊材质制作画像的工艺。 如羽毛画、麦秆画、软木画、铁画、布艺画等。 4.国画的绘制技艺。 5.传统书法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
二、传统镂刻工艺
主要指用各种镂刻技法制作工艺品的传统技术。主要有:
1.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是皮影戏必备道具。剧中人物、动物影像、亭台楼阁等都 是用动物皮革刻制而成的。又分驴皮影、羊皮影、牛皮影和纸影等数种。由于材
中国历史悠久,制陶技艺源远流长,工艺技术也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档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传承人认定: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明确传承人资格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展示与传播:通过展览、演出、文化节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利用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推 广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保护 和传承项目
展览展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展示各国代 表性非遗项目
培训活动: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培训
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与意义
THEME TEMPLATE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 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旅游开发: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转化为旅游产 品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指掌握并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参与等方式,对某一社区、群体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4. 非遗名录:非遗名录是指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旨在记录、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场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二、填空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类。

答案: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________年。

答案:2004年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口传心授、实践传承5. ________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数字化保护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 昆曲B. 京剧C. 瓷器D. 中医针灸答案:C. 瓷器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谁?A. 政府B. 学校C. 社区D. 个人答案:A. 政府3. 下列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口头传统和表述类别?A. 剪纸B. 竹编C. 舞狮D. 民间故事答案:D. 民间故事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是什么?A. 维护社会稳定B. 推动经济发展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5. 下列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法国答案:A. 中国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A. 口传心授B. 实践传承C. 数字化保护D. 制定法律法规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 京剧B. 茶艺C. 端午节D. 春节答案:A、B、C、D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真实性B. 完整性C. 可持续性D. 创新性答案:A、B、C4.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A. 非物质性B. 世代相传C. 地域性D. 活态性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责?A. 传承技艺B. 创新发展C. 教育培训D. 参与保护活动答案:A、B、C、D五、判断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五节 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五节 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的核心,也是我们把握传统建造技术的关键。[浆子石][柱子 年头][团山民居防御功能][房屋设计的同质性]
(四)传统建筑装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筑装饰泛指对建筑物起着某种装饰作用的各种造型艺术。在中 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有脊兽、各种木雕、砖雕、石雕、 壁画、窗花、窗棂、顶棚以及各种墙面及地面装饰。建筑装饰是
等级制度对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
(三)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材料选料、备料方面的知识, 也包括院落规划、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附属设施设 计、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人员调度、仪式程式等方 面的知识,范围相当宽泛。但无论哪种知识,都与建筑所在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建筑经验与智慧,是建筑类遗产
风水术是指古代人类在选择宅基地过程中,对住宅周边
环境、地质地貌、生态气候、自然景观等多种环境因素
的综合评估和对建筑营造过程中某些技术与禁忌的总体
概括。如果剥去那层故弄玄虚的外衣,就会发现其中仍
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对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关系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 在建筑学上的最为集中的体现。
(二)传统建筑布局方面的知识 传统建筑布局可分为传统村落布局、宅院布局以及室内布局等几个层 面。传统建筑布局通常是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为营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小环境,古代的能工巧匠非常重视村
落、院落与居室的布局。这样做一方面可使人类的居住空间更好地贴 近自然、利用自然,并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实现人类低熵生活;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建筑布局,进一步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譬如较大 村落的贫富分区原则、大家族中依辈份进行的分房原则,都可反映出
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我们保护传统建筑的关键所在。[装饰辟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

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70%和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的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三、教学起点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44学时)完成。

该课程的前导除相当高中水平的通识课程以外,还有艺术类其它技术平台课程,如:《素描》、《色彩》、《中外美术鉴赏》等,他们已具有相关基础知识并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具体如下:1.具有基本的语、数、史、地等文化基础,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述和文字表达能力;2.具有造型、色彩认知等美术基础,具备基本的绘画表现能力;3.具有对美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以及中外著名画家经典作品的创作规律、风格流派的基本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 非遗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 非遗的概念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 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传统手艺.
遗产对儿
剪纸遗产= 陶瓷遗产=
剪纸 + 古老的瓷器+
剪纸技术 古老的烧制技术
第 二 概念 界定 节 中存

(四)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
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焖炉烤鸭
吊炉烤鸭
(五)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重 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 科学价 值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二)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
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为何是百年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三)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那些历
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封禅 月坛祭月 文字传承 文物复制 活态传承

遗 产 学
非 物 质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 念 的 界 定
第 一 节

概念 界定 中存 在的 问题
第 二 节
概 念第 的一 界节 定
【印象刘三姐】 【印象普陀】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泰山封禅】
【天坛祭天】
【童子尿煮鸡蛋】 【摊煎饼】
【故宫 长城】
【古村落】

非遗概念完全详解

非遗概念完全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七节传统节日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七节传统节日类遗产

此外,节日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 史时期,它们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有所 变化。文化功能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是不存在的。例如: 端午原本是一个典型的驱疫仪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的驱疫仪式很快便演化成为龙舟竟渡,拯救越王勾践、
吴王夫差,并最终定格为拯救屈原。如果将传统节日端午 节的文化属性简单地定位于某一时段,并用它来涵盖历史 上端午节的所有功能,就等于否认了该节日的发展过程。 依季节顺序,暂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夏、秋、冬四类。
蛇盘兔寓意富贵;子推燕寓意不忘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山西介休方言
云“燕子”为“念念”)。游艺方面又有蹴球、荡秋千、赏花、踏青、 插柳、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等 等。上述活动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沉寂的历 史。这些独特节俗的保留,为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留下了一
一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 胁。魏武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 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出现在南宋以后。
寒食节为我们保留下了什么样的节日遗产。饮食上,便有寒食粥、寒 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节日特食。在节日贡品中又有子推燕、蛇盘 兔、枣饼、细稞、神餤等等。这些节日食俗多半都有深刻的寓意。如
笔极为丰富的资料。
(3)清明节 清明节因祭祀先人,故又称“鬼节”或“冥节”。从节日功能看,清 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魏 晋南北朝时,虽战乱频仍,但扫墓传统保持依旧。唐朝前后,人们将扫
族的牯脏节、白族的火把节,彝族的虎节,傣族的泼水节, 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雪顿节,迄今都还依然保存着原始宗 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 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甚至就直接写作“祭”。他们称某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1.1保护主体缺失期
1.1.1 教科文组织20世纪50、60年代的保护和研究行为, 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独立的遗产类别加以保 护,更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传承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地位。
1.1.2 当时的保护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化”,强调对特定 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而最重要的这种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传 承行为却被搁置一旁,往往导致一种文化被记录、保存后, 其传承却难以为继,从而成为博物馆和书本上的文化样式。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长久的历史进程 中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创造等遗产,作为 传统,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性和稳定性,虽然随着时代变 迁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却是相对恒定的。简 言之,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文化 核心。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以经、子、史、集 等典籍记载为主的,同时通过年节、礼俗、建筑、工艺等 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面貌。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相比较,我们发现,传统文化遗产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全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 部分。同时,传统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价 值,在某种意义上还呈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保护原则

那么,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呢? 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那些直接参与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等传承工作,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 关知识与技能,原汁原味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
传承人应具备条件: (一)传承的是否真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否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第 四 章
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方法与保护 原则
目录
一是非遗保护 的“有形化”原则
二是以人为本原则
三是整体保护原则
四是活态保护原则
五是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六是原真性保护原则 八是精品保护原则
七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原则 九是濒危性保护原则
十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专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原则
一是非遗保护的“有形化”原则 二是以人为本原则
(三)是否原汁原味地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否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非遗传授给后人。
孔孟之外中华文明的重要创造者与传承者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周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 “以往,我们一讲起中国文化名人,便会想到孔子、孟子。但除他们的 学说之外,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也很发达。中华料理、东方建筑、戏剧、
(3)要保护好所有原料。
只保护核心技术是不对的。
清华大学博士董浩 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 苍山泥人与生计的关系; 苍山泥人的尺寸; 苍山泥人的72道工序; ※鸡蛋清洗头的启示。
(二)对非遗周边环境实施整体保护 1.自然环境——宣纸 青檀树(40%、60%、80%);沙田长秆籼稻草
2.人文环境——庙会 是踩舞龙、舞狮等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 是当地美食的重要载体 是当地装潢艺术的重要载体
大。然而,倘若我们换一种思路,其中的难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既然非遗保护难度大,我们何不干脆舍弃这“看不见”、“摸不着” 的非遗,而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持有人实施特别的保护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独特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技创新在非遗传承中作用探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数字化保存与展示
通过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互联网传播与推广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和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传承人制度设计及激励机制完善
建立传承人认定制度
制定传承人认定标准,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确保传承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过学校教育、师徒传承、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
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提升途径探讨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01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
02
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 能够识别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促进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 系统地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范畴、特点、价值、表现形式和分类等。

-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瓶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4. 实地考察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 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视瓶或展示一些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相关的自然和生活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手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五类:1.口述和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口述传统和民族音乐等。

2.表演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民间戏曲、曲艺等。

3.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婚俗、祭祀仪式、传统节日等。

4.传统手工艺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染织技艺、木雕、金属锻造、园林艺术等。

5.传统医药和美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药方、手法、健康保健方法,以及传统美食等。

这些分类可以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也是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象征。

它们通过参与、共享和传承的方式,增进了社区、族群和国家的凝聚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手工艺品销售等相结合,为社区和个人提供了经济收入来源。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扶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策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威胁着传统文化的存续。

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年轻人不再感兴趣或不了解传统文化,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传统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发展。

然而,年长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一、定义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是指前人留下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其中无形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无形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必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非物质文化文化必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它应该同时具备三个特点,即传承性、口头性和可塑性,后两个特点是由传承性衍生出来的。

1.传承性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探索中才形成的。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

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火药则是秦汉时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的;而造纸术的发明者虽冠以蔡伦,但他决非首创者,他是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即使与今天的手工造纸,也有一定的区别;同样,毕升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活字印刷。

是不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这是我们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标准。

2.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其他人类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造、继承和发扬,否则就可能会消逝。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两者的共同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创造,离开了人的参与,它们既不能产生,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二者也有重合的地方。

两者的区别是关注点的不同:世界文化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这些遗产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艺和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联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部分便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中也有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的部分便是起共同的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并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法条》所规定的“有形表达形式,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其形式本身便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文化景观遗产中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中的一小部分既有景观价值,又体现了独创性的技艺的部分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菲律宾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英国的布莱那维工业景观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一、独特性;二、活态性;三、传承性;四、流变性;五、综合性;六、民族性;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时性基本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表现形式:①无论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②就历史价值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可以揭破其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在此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活态历史;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历史的活态传承,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是超时代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表现形式: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又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民族特有的精神传承。

②民族精神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1.生产力状况的真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

2.本身具有的科学含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3)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的保留2.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价值的主要表现:第一,促进个体的和谐。

就个体的人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也能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这是和谐价值中人与内心、人与他人的和谐。

第二,促进社会的和谐。

就个体的人与集体、社会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和谐价值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的表现。

第三,促进族群和谐。

就人的集体与集体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第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人的个体、集体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艺品、表演艺术等,大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各方面知识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有大量独特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也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传人,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或受业人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活动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有众多以之为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校中、在社会上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体现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2.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个体教育由于涉及面小,随着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之类荣誉称号的设立、授予,以及相应的经济资助与收益,将会有效地吸引年轻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丰厚的经济价值。

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双重价值。

首先是遗存价值,即要确保能够存活而不消亡,才可能被传承、开发、研究,这是根本的因素,是前提条件。

其次是经济价值,这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

2.广泛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其中也包括极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因此可以合理地开发其经济价值,发挥其现实功用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

3.孕育新的生长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把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责:1.国际组织;⑴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工作准则、建议,起草和通过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法律议案。

⑵进行调研和科研,对未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并及时推出指导性意见。

⑶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设立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作用。

委员会的职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列出了7条,归纳起来看,它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国际合作与援助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负责制定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负责定期遴选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⑷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通过研讨、培训和一系列学术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采取共同的保护行动。

共同缔结条约、互相开展合作,使各缔约国建立起完善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制。

⑸对需要援助的缔约国,实施各种形式的援助活动。

诸如帮助培训各类所需人员,提供专家和专业人员,提供设备和技能,在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和捐助,等等。

2.国家政府;⑴建立健全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颁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和指导性意见。

⑵建立权威、全面、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机构,保证决策的合理与合法。

⑶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人心。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院、所和群众艺术馆4.民间团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国家和地方的民间团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成效显著的工作业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