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导论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

并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以田野实践为基础,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弥补了“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认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进而掌握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发展状况,为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中国和外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等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

(四)教学时数周2课时,共36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工*,一、本文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要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课时)自然遗产概念的提出;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课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关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2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课程。

通过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两个方面的讲授,结合非遗案例,系统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和非遗技艺。

本课程的宗旨是研究非遗文化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其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非遗文化种类特点,引导学生体会非遗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传承意义化生存梦想。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课堂上课和线上课堂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讲座、技艺展示等方式为辅助教学手段。

从文化本质论、文化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五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规律,有助于学生认知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是XXX的美育课程。

本课程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章导论(3学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概念的产生背景和保护的需要。

第二节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紧迫性。

第三节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包括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四节总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原则,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坚持科学性,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第二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种类、特点和价值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的过程及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了解世界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与现状,识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界定原则、项目认定的主要原则、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档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传承人认定: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明确传承人资格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展示与传播:通过展览、演出、文化节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利用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推 广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保护 和传承项目
展览展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展示各国代 表性非遗项目
培训活动: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培训
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与意义
THEME TEMPLATE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 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旅游开发: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转化为旅游产 品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课程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文理基础指导选修课,是伴随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课程,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度教改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重要实验内容和支撑。

它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了具备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与学科前沿探索、田野实践、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向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课程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和保护过程监控等基础理论;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重庆文理学院校训“进德修业,博文达理”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第一章 概论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价值

第一章 概论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吕尚枝 黄山学院 文学院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分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价值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离不开主 体和客体的共同作用。价值的实质、意义主要 在于它对人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客观存在 性。
1、价值的丰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 多方面重要的价值, 主要有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精神价 值、审美价值、观 赏价值、精神价值、 教育价值、科学价 值等
文化表现形式10类:
民间(口头)文学、传统音 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 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 统医药、民俗(含生产商贸习 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 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 识)。(原16类)
文化空间1类:
按传统习惯 的时间场所 举行的大型 综合性民众 民间文化活 动,如传统 节庆、歌圩、 庙会等。
农事中忌春雷。一般是第一次打春雷时忌出工种地。这一点贵州水族尤 具特色:正月第一次春雷要忌九天,第二次忌七天,的三次忌五天, 第四次忌三天,第五次忌一天。忌雷期间,不能犁田。翻地、播种, 如果犯忌,将会雨水不顺,虫灾不断,庄稼歉收。这一方面放映了粮 农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也和把握气候相关,如利用春雷 确定春耕时间,开头几次春雷,寒潮未停,冻害庄稼,因此禁忌过早 翻地耕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共时性价值
(2)社会价值
4、审美价值
(4)审美价值
川剧变脸
DVD
太极拳(河北永年杨 氏太极拳、河南焦作 陈氏太极拳)
少林功夫(河南登封)
陕西秦腔
东北二人转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木偶戏
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独特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技创新在非遗传承中作用探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数字化保存与展示
通过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互联网传播与推广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和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传承人制度设计及激励机制完善
建立传承人认定制度
制定传承人认定标准,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确保传承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过学校教育、师徒传承、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
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提升途径探讨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01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
02
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

第一章:非遗导论

第一章:非遗导论

唐代婺州斗牛图
明代金华斗牛文献记载:
• 明代史学家谈迁(1594—1657)《北游 录》: “金华近例,正月,乡人买健牛,各 赴场相角决胜负,至群殴,不能禁。” (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
清代金华斗牛文献记载:
• 《道光金华县志》卷12“风俗”条记载:
“大率士谦而好文,农愿而习俭,务本抑末, 重去其乡,故商贾不如他邑之伙,惟乡俗 颇尚斗牛。”
中国民俗学泰斗的金华斗牛研究
• 中国民俗学创始人钟敬文先生在1931年时 写了《金华斗牛的风俗》的论文。 • 指出金华斗牛是农业时代祭神的民俗,与 西班牙斗牛的狩猎时代遗风不同。 (《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4年版)
• (宋)无名氏《宣和画谱》卷6: “韩滉,字太冲,官止检校左仆射,……其 画人物牛马尤工,昔人以谓牛马目前近习,状 最难似,滉落笔绝人……今御府所藏三十有 六……集社斗牛图二。” • 《新唐书》卷126《韩休列传附韩滉传》: “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 其谋。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 十百人。又遣官分察境内,罪涉疑似必诛,一 判辄数十人,下皆愁怖。”
破四旧部分内容之二:
• 《红卫兵破旧立新一百例》 • 过节日要革命化 • 儿童要唱革命歌曲,那些猫狗之类的坏歌谣再 也不能缭绕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上空 。 • 结婚不许要彩礼 • 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公社的造反派学生,在孔 子故乡山东曲阜造反,大规模破坏文物古迹。 • 杭州灵隐寺
年轻人喜欢过洋节的文化反思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1) 2006年国务院公布文化部确 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共518项 ,共十大类。 (2)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共十大类。 浙江省始终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1.1保护主体缺失期
1.1.1 教科文组织20世纪50、60年代的保护和研究行为, 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独立的遗产类别加以保 护,更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传承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地位。
1.1.2 当时的保护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化”,强调对特定 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而最重要的这种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传 承行为却被搁置一旁,往往导致一种文化被记录、保存后, 其传承却难以为继,从而成为博物馆和书本上的文化样式。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长久的历史进程 中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创造等遗产,作为 传统,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性和稳定性,虽然随着时代变 迁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却是相对恒定的。简 言之,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文化 核心。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以经、子、史、集 等典籍记载为主的,同时通过年节、礼俗、建筑、工艺等 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面貌。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相比较,我们发现,传统文化遗产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全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 部分。同时,传统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价 值,在某种意义上还呈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相关的自然和生活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手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五类:1.口述和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口述传统和民族音乐等。

2.表演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民间戏曲、曲艺等。

3.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婚俗、祭祀仪式、传统节日等。

4.传统手工艺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染织技艺、木雕、金属锻造、园林艺术等。

5.传统医药和美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药方、手法、健康保健方法,以及传统美食等。

这些分类可以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也是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象征。

它们通过参与、共享和传承的方式,增进了社区、族群和国家的凝聚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手工艺品销售等相结合,为社区和个人提供了经济收入来源。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扶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策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威胁着传统文化的存续。

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年轻人不再感兴趣或不了解传统文化,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传统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发展。

然而,年长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代表性项目;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意义;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代表性项目•分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指导学生分析各个类别下的代表性项目,如中国京剧、太极拳、中国传统医药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意义•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包括口述记录、数字档案、社区参与等;•引导学生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如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

4. 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讨论法: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题目进行思考并互相交流观点。

3.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4.观摩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或近期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表演活动,并引导他们感受、体验其中的魅力。

四、评价方式1.小组讨论成果评价:根据小组讨论时学生的参与度、观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综合作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方法的设计等,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参观活动反馈评价:组织学生参观活动后,要求学生撰写参观体会和感受,并根据内容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1.情境引入(5分钟)–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10分钟)–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谢谢!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主讲人:吕尚枝
黄山学院文学院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 文化遗产
“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
文化遗产
“heritage”父亲的财产—— 祖先留下的财产——无限 扩大。 国内学者概括文化遗产的 特征:历史性、艺术性、 科学性、纪念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概念可用, 只要根据我国国 情调整一下。 根本就是按照国 外的经验定义的, 怎么可用来指导 国内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的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 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 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从内容上 看,“有形 文化遗产” 就是物质 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 遗产”就是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文化空间
• 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 或者一系列 地方。 ——埃德蒙· 木卡拉
“文化空间”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空间或时间,应符合的标准是: 这些空间或者时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间或者时间,而是有价值的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所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有实践性;这些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的举行是有规律的,即举行这些活动的地点和时间 在传统的约定俗成过程中,都有重复性。通俗地说,就是经过大家认可的、 约定俗成的、定期定时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有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艺术 价值的建筑物、绘画、雕刻、工艺品、书 法作品、典籍、古代文书、考古资料及有 较高价值的历史资料等有形文化载体; 无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 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他 无形文化载体,而且也把表演艺术家、工 艺美术家等这些无形文化财的继承人一并 指定。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目录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目录

上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台及国际认同二、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再界定与重释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相关概念的辨析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一、认知价值二、精神价值三、艺术价值四、经济价值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中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文化特征第六章民间文学一、“民间文学”的定义及其特点二、散文类民间文学三、韵文类民间文学四、说唱类民间文学第七章传统艺术一、民间音乐二、民间舞蹈三、民间美术四、戏曲五、民间曲艺第八章民间信仰一、原始信仰二、鬼神信仰三、祖先崇拜四、庙会第九章民间习俗一、物质生产习俗二、人生礼俗三、岁时节令习俗第十章民间科学技术一、民间科学知识二、民间工艺技术三、民间医学第十一章民间游戏与竞技一、民间游戏二、民间竞技三、民间杂艺下编: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美学第十二章甘肃民间文学一、甘肃民间故事二、甘肃花儿三、《格萨尔》四、河西宝卷第十三章甘肃民间艺术一、兰州太平鼓舞二、环县道情皮影戏三、凉州贤孝四、庆阳剪纸五、临夏砖雕第十四章甘肃民间习俗一、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二、西王母信俗三、周祖祭典四、兰州羊皮筏子五、兰州牛肉面六、西和乞巧节第十五章甘肃民间手工技艺一、保安族腰刀制作技艺二、东乡族擀毡技艺三、甘谷脊兽制作技艺四、兰州黄河水车制作技艺五、静宁烧鸡制作技艺第十六章甘肃民间游戏与竞技一、崆峒武术二、酒泉叼羊三、庄浪高抬四、秦安壳子棍五、临夏天启棍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世界遗产概论(12版)1

第一章+世界遗产概论(12版)1


关联性文化景观。

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 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
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 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 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 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 界遗产名录》中的。

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
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 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
世界遗产的组织机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世界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COMOS)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 ICCROM)
C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C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
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观有助 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化景观遗产分类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 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确立与缺陷

缺陷 1、概念术语不统一 《公约》最初用法语起草,然后用六种语言(含法语)向 全世界发布,无论用其中那种工作语言的《公约》文件都具 有同等法律效力。然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时,法 文、英文、中文三个版本却不完全相同,其中法文版与中文 版一样,都是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即nonphysical(或者: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的表述,但英文版却用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无形文化遗产”表述。
确立与缺陷

阐释 第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 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 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第一 要件范围的多重限制:1、“顺应可持续发展”是第 一重限制;2、符合“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 尊重的需要”是第二重限制;3、“符合现有的国际 人权文件”是第三重限制。
提出与修正

修正过程
1、“民间文化”概念因具有标示非物质
文化遗产民间性特征之作用,在强调重视弱势文 化要求下运用这个概念具有它的积极性,但就学 理而言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第一,民间文 化也指“物质文化”,不专指“非物质文化”; 第二,非物质文化不只存在于“民间”,故民间 文化不能涵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第三,民间文 化也指新生文化,不专指文化遗产。所以,民间 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对等概念,不能用来 专指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主讲:宋俊华
授课要点
提出与修正 确立与缺陷 重构与阐释

背 景

遗产申报“热” 2001年与2003年,中国昆曲相继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陌生拗口的词语 开始闯入中国百姓的生活。 “中国的‘遗 产’热被来自国外的火种点着”,于是 “申遗”便成为大家获取政治、文化和经 济资源的招牌,一场“非物质遗产热”突 然席卷了华夏大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意义(1)从历史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灭的文化记忆,更应加以珍视。

(2)2006年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

此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3)20世纪80年代,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才开始出现,从那时到现在,仅有1/4世纪的时间。

(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历史都非常短暂。

(5)197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的视野,所以,放在特定历史语境来看,当时所谓的“文化遗产”只能是指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这一类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6)物质遗产:Physical Heritage 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 有形遗产:Tangible Heritage 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7)※民间创作(传统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制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含: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它发端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实现而迫切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实和补充《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遗漏。

(9)在中文中先后使用过“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等词语表述形式。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以下5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1)中国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包括类别同上+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文化空间。

(12)※重要论坛: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北京)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承续不同民族、群体、地域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等,具有重要意义。

(3)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特定地域、群体中凝聚其文化传统的那些难以用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消解,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混乱。

(4)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抢救和保护那些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5)※物质遗存并不能保证延续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传统文明的延续是由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续的。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

我们只有在保护和重新唤醒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和意义。

否则,我们的损失不仅是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而且这种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性、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8)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一些依赖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二、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不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系解决。

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适合我国保护工作实际、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有效性有待体现。

(9)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建设性破坏;二、保护性破坏。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1)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启动实施了旨在全面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这项工程从2003年至2020年将用17年的时间,创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机制,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知道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6)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1民间文学2杂技和竞技3民间美术4传统手工技艺5传统医药。

(7)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1民间音乐2民间舞蹈3传统戏剧4曲艺5民俗。

(8)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组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县级普查的基础上,基本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遗存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在普查基础上,通过制定评定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及四级保护制度。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在动态整体性保护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9)1950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文化财保护法》。

日本的文化财保护体制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所有者、国民在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

其形成的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传承人发挥主体作用的保护机制是能动有效的。

同时,1954年以后,日本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要认定该项目艺术或技术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人被称为“人间国宝”。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总体把握(1)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们的保护是为了发展。

没有保护,难以发展;而没有发展弘扬,保护就失去了重要意义。

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往往是认为的破坏。

我们谈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它们按照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去演变,而不是人为地去改变这种自然演变的进程。

自然消亡轮是不正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决定了抢救与保护相应的复杂性。

(2)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内涵的认识,有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表现出经验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及开放性和衍生性。

我们在当前的普查和保护工作中,不必拘泥于某些定义的限制,而应注重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3)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1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2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3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地方文化特征;4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5具有精粹的技术性;6符合人性,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7其生存呈现某种程度的濒危性。

(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方面:1从民俗旅游开发的角度认定文化保护项目;2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把文化表现形式仅仅理解为艺术表现形式,不敢于也不善于认定其他文化表现形式的项目;4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空间项目的认定,往往将其分解为几种文化表现形式分别认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文化空间形态。

思想方面:1“泛文化遗产论”。

认为凡是传统文化现象,不问其价值,不管是否具备独立存在的本质特性,甚至对近年来出现的模仿形态项目,也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2把普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再造遗产项目。

比如一些地方戏曲声腔,本来早已融入其他戏曲剧种,现在也要独立建立演出团体演出,作为遗产项目保护;3简单化对待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过去多少年来不少我们认为是愚昧落后的东西,今天看来,却蕴含了许多珍贵的价值。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1建立保护名录制度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形式3在它产生、生长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4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保护。

5保护传承人。

(6)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原则与保护方式密不可分?1无形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2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

3坚持创造整体社会保护的环境。

任何民族、社区或地域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都不是单一的。

【主要结论和启示】1、人类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对一个民族和整个人类来说,文化遗产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