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 叶 彬
【VIP专享】三备两磨实践活动作业
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经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本次校本研修活动圆满结束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得到很多收获。
最后,请每一位老师提交一份最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磨课小结,该作业计入考核。
作业要求:1.参考模板来填写;2.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3.内容必须为原创,若出现雷同,将视为不合格。
附件:作业模板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一、复习导入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谁来说一说它们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
)让学生回忆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的。
)2.揭题:生活中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二、互动新授1.ppt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思考: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猜测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梯形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测。
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可提醒学生拼一拼。
3.交流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指学生到黑板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以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可能会这样做:(1)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ppt出示推导过程:4.小结:大家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布置一个课外探索:你愿意把梯形转换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校本研修作业(初中语文)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附: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
(1)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P78《买书》的情境事件(通过两种行为的对比,说明礼貌和不礼貌行为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学生阅读后思考如下问题:
①甲、乙两个学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②甲、乙的不同行为分别给交往对象(售货员)有什么感受?(生答)
③甲、乙两人的行为分别给学生带来什么后果?(生答)
1.参考模板来填写;
2.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
3.内容必须为原创,若出现雷同,将视为不合格。
附件:作业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题
《礼貌显魅力》
姓名
李军和
学科
思想品德
学校
凉州区金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懂得什么是礼貌,礼貌的、有什么作用。理解礼貌与尊重的关系,在生活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举止端庄的魅力
师:举止端庄,是我们要培养的良好行为方式。它能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反映我们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我们做到内在真心诚意,外在彬彬有礼,就能广受欢迎,广交朋友。文明礼貌要通过端庄的举止来体现,注意举止的规范是我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
活动五:反思自我
根据文明礼貌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在于人交往中的行为举止,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1、教法由讲授法变成了参与式
2、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互动
磨课活动小结
磨课活动过程分析
1.制定计划开会研讨具体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制定目标。选定课例、授课人。
2.授课人初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备课,形成教案。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渭源-汪席杰
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互动新授 (一)探究“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 21 页主题图。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这是笑笑的班级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 情况,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 2学生反馈汇报发现的数学信息:气象小组有 12 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
学生情况分析
的分数混合运算,会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能在整数 或小数混合运算中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等。 这些知识的掌握, 为本课时内容的学 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重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计算。
教学重难点
2.难点:能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186-900÷(100-25) (630÷18-23)×250 1.同学们,请看这两道题,谁能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技 术应用等)
通过刚才的发言,大家想到了哪些知识呢?(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12×
2 3
=
24 5 × 25 6
=
4 5 ÷ = 15 8
2.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计算这几道题时,应该先做什么?(能约分的应该先约分,再 计算;除法先转换成乘法,再计算) 3.引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分数乘、除法的复习,引起学生回忆混合 运算知识和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使学生自然“迁移”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基础,顺利
国培计划三备两磨作业
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经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本次校本研修活动圆满结束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得到很多收获。
最后,请每一位老师提交一份最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磨课小结,该作业计入考核课题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或使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学习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和研究物理规律。
3.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对比。
有条件可做学生分组实验。
教具学具学生(或教师):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或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可用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一些常用电器的图片。
想一想:下列用电器电流大约多大?浴霸、电视机、洗衣机、电烤箱、笔记本电脑、灯泡。
讨论并给出答案:浴霸:约5 A;电视机:约1 A;洗衣机:约1 A;电烤箱:约2 A;学生观察、思考。
生活中几个常用电器的电流大小问题,引起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关注。
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为引入新课教学进行铺垫。
笔记本电脑:约2 A;灯泡:约0.2 A。
提出问题:各种用电器的电流大小不同,那么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理猜想设计实验一、猜想与假设【启发】各种用电器的电流大小不同:那么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手电筒中使用新电池或旧电池,灯泡的亮度不同,通过灯的电流与灯两端电压有关吗?在家庭电路中使用不同的灯泡,亮度不同,那么通过灯的电流与灯丝电阻有关吗?在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呢?猜想:若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存在什么关系?若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存在什么关系?【设计实验】若研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或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思考。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
3、你认为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生自由汇报)
二、目标任务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通过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四边形的
(包含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 特征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技
术应用等) 学习任务:
独立在书中 79 页完成:
把自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用铅笔圈出来。想一想: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作业要求: 1. 参考模板来填写; 2. 作业字数不少于 400 字; 3. 内容必须为原创,若出现雷同,将视为不合格。 附件:作业模板
课题 姓名 学校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认识四边形》
高静
学科
太京学区刘家庄小学
年级
数学 三年级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征辨认四边形; 通过比较和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教学重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分类。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学过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学生说出它的名字。
2、提问:这些平面图形中你认为哪些是四边形?到底你们说的对不对呢?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四边形。(板书课题)
三
备
两
磨
岗
位
实
践
采用校本研修的方式,开展“三备两磨”岗位实践,活动的流程分为四步走,过程中线下、线上相结 合:
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经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本次校本研修活动圆满结束了,相信在这个过程 中,大家都得到很多收获。最后,请每一位老师提交一份最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磨课小结,该作业计 入考核。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
[学情预设]:上挑式、下压式
(二)揭示主题:
1、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下压式传接棒,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并且运用在比赛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学情预设]: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立棒式迎面接力,思考如何进行相同方向接棒,启发学生思维,意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动作示范法: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多看标准动作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帮助和纠正错误动作法: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运用集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动作。
分解、完整练习法:使学生更快、更简单的掌握动作技能。
分组练习法:根据个体差异,分成若干小组练习并展示成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这次磨课活动促进了我教研氛围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师专业化的水平,本次“磨课”活动即将结束,但我对教学的思考远没有结束,“磨课”将成为我日常教学中的常态活动,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将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
【课的内容】
1、传接棒技术练习2、传接棒后的快速跑练习
(1)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学习
【教师主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介绍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在接力跑比赛中的作用
二、[形成正确动作成象]
教师完整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接棒人的手臂后伸,掌心向上,虎口张开朝后,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并拢向外,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前下方传入接棒人手中。
5、社会适应:通过教学,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相信自己和同伴。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下压式”传接棒技术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
纵观本次磨课过程, 是一个由普通逐渐发展到优秀的 过程。第一次试教,由于教学设计坡度较大,学生思维受 到制约,导致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教师手忙脚乱;第二次 试教,坡度是放小了,但教师还是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学生,扶的较多;第三次试教,由于教学内容安排的较 多,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小,课堂动态资源也未能很好
教学设计初稿 的修改点
把课文中元元后悔的句子出示,指导学生初步感受,在朗 读中指导一个“又”的用法。在指导朗读第一段时,我努 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联系生活经验来感受元元心里 的想法。我们说朗读要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当学生 感受到元元不想起来,想多睡一分钟的时候,我就直接可 以引导学生: 那么心里想的句子该怎么读呀?随机进行句 子的朗读训练。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对整体感知课文 的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我是想通过学生自由发言,了解 课文大概意思。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几 乎没什么效果,学生都是一些很零碎的回答,作为老师我 们应该及时地帮着学生梳理教材的脉络, 怎么梳理呢?我 似乎也无从下手。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会 概括课文,所以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说一说元元怎么
生:不对。 师:老师告诉大家,在特殊的情况下,1=20,甚至还 可能大于 20 呢。不信?不信咱们打开书,翻到 31 页,我 们来看看。 (二)课文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看自己会不会读 (2)读文时不能随意,加字减字。 (3)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注意停顿。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 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桌 的交流会促进学生读的更认真、更有实效)。 2、认读生词。 3 朗读感悟 (1)听录音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 了课文朗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 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 一分钟就好了” 的时候, 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自读感悟。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 钟重要吗?为什么?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 20 分钟; 使他感到非常后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这一分钟 是从哪里来的? ◆元元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元元明明才多睡了一分钟,怎么就迟到了 20 分钟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_2
活动反思
在备课中必须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如何分散、降低难点让参差不齐的学生都接受;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磨课磨出让学生喜欢的课,从而完成教学认务,提高教学成绩。
1.参考模板来填写;
2.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
3.内容必须为原创,若出现雷同,将视为不合格。
附件:作业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题
《小青蛙找家》
姓名
鲁疆华
学科
音乐
学校
巴彦套海农场学校
年级
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
2.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3.学习声势“三备两磨”岗位实践,活动的流程分为四步走,过程中线下、线上相结合:
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经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本次校本研修活动圆满结束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得到很多收获。最后,请每一位老师提交一份最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磨课小结,该作业计入考核。
作业要求:
2.感受歌曲情绪: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随歌曲做动作。
3.学唱歌曲
(1)听歌曲范唱,朗读歌词。
(2)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在念白处创编动作。
(3)逐句学唱歌曲,随老师做动作,边唱边表演。
(4)强调速度和音准及念白节奏。
4.表现歌曲
(1)跟琴完整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青蛙的叫声变化,表现小青蛙找家时的焦急心情。
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动,好模仿,让学生边唱歌曲边表演,学习兴趣高,学得快。
教学重难点
1.设计小青蛙的动作表演。
2.按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节奏念白。
教学过程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实践
1、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知识,在河流这一节的前面,学习了有关河流的分类、分布、水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这一节课是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延续;
2、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学生比较喜欢大自然的事物,特别是山川河流的学习,喜欢自己探索自然的奥妙,所以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活动反思
活动
反思
1.“集体磨课,探索新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通过政史地教研组磨课教研,老师们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了“试卷评讲“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让地理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采取“自查自纠”与“小组合作“的活动,学生学习效果均有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互相帮扶、团结合作的精神。要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磨课教研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上游和中游的分段点是?
中游和下游的分段点是?
很好,从源头唐古拉山到湖北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段,从湖北的宜昌到江西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段,那长江的下游段呢?
很好。就是湖口到入海口——东海。这就是长江的分段情况。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得出,长江上游段整体上呈现什么形状?
中游和下游段共同构成什么形状?
不错,那我们是不是已经记住长江干流的形状并能够很轻松地描画出来了?请大家拿出手中的那张中国地形图和笔,跟着老师一起画长江。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赞美的是我国哪一条大河吗?
对,就是长江。这首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长江
用歌曲引出讲课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教学设计方案《世界文化之旅》)
活动反思
进过本次三备两磨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了一下优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各环节设计合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组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奏响和谐的乐章。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
播放视频《中外文化差异趣谈》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中外节日习俗课堂交流,认识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组织知识竞赛,课件展示一组世界建筑与人物,学生猜国家,引导认识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由成语翻译的困难和视频《各国手势的不同》,认识文化有差异不分优劣;设置讨论题: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的单一?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题
《世界文化之旅》
姓名
学科
思想品德
学校
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2.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悟文化的丰富性和不同文化的独特性,认识到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3.树立文化的多样性比单一性好、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观念;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同时欣赏本民族的文化。
磨课活动小结
磨课活动过程分析
在教研活动中,通过说课活动,把自己最初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组内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二次备课,对最初设计进行了修改。修改后进行了做课,邀请同教研组的老师听课,课后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对于课堂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在此基础上,借鉴老师们的有益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再一次的修改,完成最终教学设计方案。
三备两磨岗位实践作业
上述事例启示我们:()
①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②爱,只存在于亲情之中③爱,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爱心可以帮助他人度过难关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8、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目的,是能够让我们:()
①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②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1.爱与被爱有何关系?
2.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3.社会公益活动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完成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和评价)。
1.怎样将爱心化作自己的行动,奏响爱的和弦,完成以下填空:
奉献爱心之一:
奉献爱心之二:
奉献爱心之三: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
①亲情的自然流露②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③当今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④父母抚养子女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⑤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3、“爱是双向的,互动的,爱和被爱相辅相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③提高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④得到他人、社会的更多赞誉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③
9.有人说:“一个人只知道被爱而不知道爱人的人,是不懂得爱的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
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感悟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①商业行为②公益行为③体现了志愿者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④为社
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
华师版§2.2 数轴 学 科 年 级 数学 七年级
教学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二、揭示内涵,得出定义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演示幻灯片 3,边说边画,学生边练习) 1.画直线,取原点。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 的位臵,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 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 0℃); 2.标出正方向。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 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 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 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为 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 依次表示为-1、-2、-3、…。 师: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4)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 的点在什么位臵?表示-1 的点在什么位臵? (4)原点向右 0.5 个单位长度的点 A 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 1.5 个单位长度的点 B 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 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直线上都画了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点 P 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的位臵, 而改选在另一位臵,那么点 P 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 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 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的三要素,教师出示投影,学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 5) 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题 2 原来是用幻灯片 2 直接演示,后改为先由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再用幻 灯片演示,进行对比。 2、把用幻灯片演示数轴的画法修改为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示范。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 石斌
(出示投影3)
例2.计算:
(1)x+1/2x · 4x²/x²-1; (2)8x²/x²+2x+1 ÷ 6x/x+1.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与同伴交流结果。
教师活动:教师巡堂,针对困难学生予以个别指导。
教师点评:分式乘除运算时,有时需要把分子或分母中的某些多项式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化成最简分式。
1、分数的乘除法怎样进行?
2、2/3*9/10等于多少?
3、2/3除以4/9等于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并把结果与同伴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正。
教师引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它们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
(出示投影1)
f/g · u/v = fu/gv当u≠0时f/g ÷ u/v =f/g · v/u=fv/gu
教师示范解答:
(1)2x²/5y · y²/x³ = 2x²·y²/5y·x³ = 2y/5x
(2)3x²/x-1 ÷ 2x/x-1 = 3x²/x-1·x-1/2x =3x/2
教师点评:
1.约分: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
2.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注:分式作为最终结果要求是最简分式的形式。
即分式乘分式,把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别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二、做一做,熟悉课题
(出示投影2)
例1.计算:
(1)2x²/5y · y²/x³; (2)3x²/x-1 ÷ 2x/x-1.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解答上述例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正。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 历史
分析
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结合语文课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引导学生回答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相关论述,联系现实的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
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学设计
初稿的
修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孔子及其“仁”学说。
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
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略)
二、教学过程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由学生猜出谜底:春秋战国,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
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引出本课课题。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题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 信言波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实验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
《新龟兔赛跑》乌龟与兔子比赛,乌龟的速度是每分钟15米,兔子的速度是每分钟100米,乌龟在兔子前900米,写出兔子和乌龟距兔子出发点的距离y与出发时间x之间的关系式?问:谁能赢??
学生情况分析:
函数式比较抽象的一个知识点,现在的学生都比较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具体题目的解题过程,而应不断加深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以前我们曾多次提到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来体现的,而对于它们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既需要教材的渗透,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恰恰我认为本节内容可以对数形结合的方法做到顺势自然地理解,并逐步加以灵活运用,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在一次函数解析式与图象的结合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了细致的安排设计,注意两者的互补作用,体现两者的联系,突出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从而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知识。
由于本节课整合的知识点较多,而且是平行班教学,新课的学习已经用了35分钟,仅仅剩下10分钟给学生做巩固练习,显得太仓促。建议减少整合的知识点,留够时间给学生做练习。
【改五】课堂秩序需要加强,促进有效教学
有一些学生自顾自的一直在做学习卷,而不管教师的点评与讲解,需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强调这个问题,强化学生的听课意识。那些一直做题的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不听教师的讲解与点评有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活动4:练习与思考,以演板的形式做课后练习题和课后思考题,目的是巩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时查缺补漏,通过课后思考题思考,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校本研修作业-三备两磨岗位实践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教师评价:小朋友经过观察,动脑,把这六个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比直角小”;一类──“比直角大”,你能给这两类角取个名字吗?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题
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
姓名
黄琴
学科
数学
学校
四川省渠县青龙乡中心学校
年级
二年级
教学目标
经历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会借助三角板等工具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3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比较浓,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预定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在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孩子们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设计意图】重点复习直角的判定方法,抓住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生继续认识锐角和钝角奠定认识基础。
二、互动新授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三备两磨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作业 陈智慧 整式的除法
1.从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
2.提倡多样化的算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学生情况
分析
1.教学情况来看本班学生能认真上好数学课,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对于书本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2.本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在整式的除法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整一节课以“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为主要形式。
3.我班学生比较弱的地方是有些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有些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本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幻灯片出示
1、叙述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
2、计算:
教学设计
初稿的
修改点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磨课活动小结
磨课活动
过程分析
整式的除法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我深深感到,要把它上好,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整一节课以“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为主要形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内容在课堂内是完成了。但是还感觉有所欠缺,来不及深化与拓展。存在的问题有:内容整合后,虽然比较有系统性,但时间紧,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太少,来不及深化与拓展,只学了一点表皮的东西,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散,不利于后续学习。这一节课应尽量让学生板演,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系数、字母、指数逐一解决,有停顿,便于发现学生问题,也便于学生思考。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题
整式的除法
姓名
陈智慧
学科
数学
学校
岳阳县新开镇五垸中学
年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 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与 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它在教材 中的地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 作用。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
布置作业
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略)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 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开始的初稿中没有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设计 ,没有过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 有对判别式的推理过程加以重视就是教师一味的灌输 ,缺乏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 在终稿中我在同事的帮助下完善了这方面的不足
1 2 x2 3x 4 0 3 5 x2 1 7 x 0
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2 16 y 2 9 24 y 4 x 2 2 2k x k 2 0
以上例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运用迁移 学生现独立探究,然 及巩固的机会,同时也为了吸 后小组交流,进行展 引和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到积极 示 动脑,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中 来,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2
4ac , b2 4ac
否可解。
的作用 这样设计(1)是为了让学生明 白: b
2
是:它能决定方程是
4ac
的值的符号在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 a 0时,代数式b2 4ac
起着重要的作用,显然我们可以根据 启发引导,发现结论 把
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所起的重要 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根 的判别式概念。 (2)是为了培 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
学习中还会遇到: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一个数学式子的情况,同学们 要逐渐适应这一点,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趣。 由于前面作了铺垫, 所以学生很快可以 答出结论。 带 着 老 师 提 出 的 问 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理论验证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果真有三种吗?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 书 题,会很认真地去看 的严谨性,养成严格论证问题 上从理论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书,寻找答案。 的习惯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b2 4ac 的 值 的 符 号 来 判 断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 a 0
的根的情况,因此,我们
b2 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 “△(读作
2
delta,它是希腊字母)”来表示,即△= b
4ac 。我们说在今后的数学
分析与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 体验自己发现结论的成功乐
若△>0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若△ =0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0 则方程没有实数根 (2)我们说:这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成立,即有如下的逆定理: 揭示定理 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 和教师一起揭示定 理,并学习用数学语 言概括。 如何用数学语言来阐述发现的 结论,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以及加深学生对两 个定理的认识,为定理及逆定 理的正确运用做好铺垫。
2
设置练习,创设情境。
1 x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用投影仪打出)
2
3x 2 0
2 9 x
2
6x 1 0
3 x
2x 3 0
其中的奥秘。 为“自己钻” ,从而发挥了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注: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 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方程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在把系数代入求根 会 初 步 说 出 公式之前, 每题都是先确定了 a、 b、 c 的值, 然后求出它的值—— b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由此可见:在解
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通过次磨课,让我深切体会到只有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不过如何更好去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充分把握教学的切入口,还需我们不断实践、 思考。 学生是最需要被关注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备课中,教师要找准知 识建构点,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等要做深入的了解。从细 微处去关注学生,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去鼓励学生的发现,及时优化和引导学生,促 使学习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打磨上课,一堂好课的诞生除了上课教师的付出之外,离不开全组老师共同的努 力。课例打磨将经验、理论、实践融为一体,让我们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 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磨出了教师把握 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 交流的默契。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 题 姓 名 学 校 教学目标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叶 彬
学 科 年 级
数
学
炎陵县沔渡镇中学
知识和技能:
九年级
1、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产生的过程; 2、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和进行有关的推理论证; 3、会运用根的判别式求一元二次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的简洁美; 2、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例2:求证关于x的方程 m 2 1 x 2 2mx m 2 4 0 没有实数根
小结:关于运用根的判别式定理来判断: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 的情况的一般步骤是: ①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 a、b、c 的值,计算△; ②用配方法等将△变形,使之符号明朗化后,判断△的符号。 ③根据根的判别式定理,写出结论。 (1) 今天我们是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 学习了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它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考命题的重要知识点,所以必须 归纳小结 牢固掌握好它。 (2)注意根的判别式定理与逆定理的使用区别:一般当已知△值的符号 时,使用定理;当已知方程根的情况时,使用逆定理。
2
注意:△ b 2 4ac 而应为:△=b 2 4ac
(3)通过解这三个方程,同学们可以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 况有哪几种,谁能总结出来?
(1)由此我们就得出了关于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 a 0的根的判别式定理:
在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 a 0中,△=b2 4ac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对 的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 作用, 它是前面知识的深化与总结。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学生对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已经有所接触。 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 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 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 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加 深对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中不断得到丰 富和发展。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实现师生互助,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
在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 a 0中,△=b2 4ac
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0 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方程没有实数根, (3)定理与逆定理的用途不同 定理的用途是: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根据△值的符号,用定理来判 断方程根的情况。 逆定理的用途是:在已知方程根的情况下,用逆定理来确定△值的符 号,进而可求出系数中某些字母的取值范围。 (4)注意运用定理和逆定理时,必须把所给的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后方可 使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个定理的应用。 例 1: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用投影仪打出) 则△=0 则△<0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的判别式定理及逆定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根的判别式定理及逆定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吗?那么,现在老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能马上激发学生的
师这儿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我随便拿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我不 会 争 先 恐 后 地 编 题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发 用具体地去解它,就能很快知道它的根的大致情况,不信呀!同学们可以 考老师 随便地出两个题考考我。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我的绝活是怎么回事吧?那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 用公式法解,以下三个一元二次方程;你们会很快发现我的奥秘。 现结论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 态。 这样设计,使学生亲身感知一 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培养了 都在积极解答,寻找 学生的探索精神,变“老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