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聚焦348(印度“东向政策”需面对五大挑战)
印度聚焦655(印度政府反叛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印度聚焦第655期 2014年8月22日印度政府反叛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大国,印度在崛起的进程中面临许多挑战,能否成功解决地方分离主义问题,实现东北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纵观印度历届政府的表现,在使用武力打击叛乱武装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彻底和缺乏连续性,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反叛武装经常“死灰复燃”。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同印度军队、准军事部队的编制和指挥体制有关。
印度的正规军由中央统一指挥,具有较强的野战能力,但是在人生地不熟、交通状况恶劣的东北地区,它在情报搜集和后勤保障方面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无法实施长期作战任务。
地方警察武装虽然熟悉当地情况,但是它的作战能力较弱。
此外,印度军队的指挥体制存在弊端,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实力坐大,印度的主要准军事部队都是直属中央指挥,地方政府无权调遣。
这种体制在对付“打了就跑”的游击队时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一个弊端是由于缺乏稳定的、系统的情报来源,有限的军事力量很容易遭受较大的伤亡。
关于政府军遭叛乱分子伏击的报道经常见诸印度报端。
据统计,同样是打击叛乱武装,政府军在那加兰邦的伤亡人数要远多于克什米尔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军滥用武力、侵犯人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无疑会加剧部族民众的离心倾向。
二是同印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缺陷有关。
印度的联邦体制和民主政治在整个东北地区的运作基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不足。
首先,语言邦政策的出发点是将部落认同感作为授予这些部落自治和特权的理由,这容易助长其他部族的地方主义,并以此作为反叛中央的奋斗目标。
比如阿萨姆邦的博多人也要求独立建邦,这种“连锁反应”令印度中央政府疲于应对。
其次,印度联邦体制的运作存在“强中央、弱地方”的特点,中央侵犯地方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以谋求区域自治和部族自治为目标的分离组织而言,显然是无法忍受的。
例如在英迪拉·甘地时期,由于国大党实行“无限制强化中央战略”,以极端化的措施来促进国家整合,其结果是引起东北地区分离叛乱的普遍高涨。
对印度“东向政策”的理解
对印度“东向政策”的理解作者:王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1期【摘要】冷战结束之后,印度加快了“东向政策”的步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印度积极插手南亚、东南亚事务,特别是加强与中国存在南海岛屿主权争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横跨南亚、东南亚、东亚的南部包围圈。
对此我们在保持适度的警惕的时候,也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
【关键词】“东向政策”;冷战;南部包围圈冷战后,印度的外交政策可称为“ 由点及面” 的全方位大国外交。
其中印度的“东向政策”是其全方位大国外交的重点。
近年来印度的“东向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叫人侧目,从南亚、东南亚地区深入到东亚地区,所包含的领域包含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众多领域。
印度频频出击并与美国一道与相关国家互动频繁,小动作不断。
更让人深思与警惕的是针对中国的意味明显,甚至在中国周边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包围遏制的态势。
那么如何分析与看待这些问题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对此的认识与理解。
一、印度加快“东向政策”的原因现在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现存规则制定者的警惕与打压。
此时印度加快东向步伐是一举数得:第一,在发展同世界经济最活跃地区的经济关系不仅可以相互得利,更可以为印度以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
第二,现在高调进入亚洲东部,不仅可以借“中国威胁论”获取美国的支持,从心理上也更加容易被本土小国接受。
第三,在中美之间大搞平衡外交,提高自己国际地位的同时,获取最大的利益。
第四,确实有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延缓中国崛起,为自己赶超中国赢取宝贵的时间,以便在将来的博弈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印度的这种政策短期内是不会改变。
二、对印度“东向政策”的理解与对策(一)尊重彼此崛起的权力与利益,审慎的看待两国崛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中国有自己的“中国梦”,印度也有自己的“印度梦”。
中国与印度两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大势,两国的人民与政府都应该理性的看待。
浅析印度“东向行动政策”新发展
浅析印度“东向行动政策”新发展作者:曾凯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印度“东向政策”是印度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的一项战略,目的是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印度经济发展。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明确提出“东向政策”应加强为“东向行动政策”,这标志着印度亚太战略的第二次调整。
中国应密切关注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新动向,做出战略调整以应对当前亚太局势的挑战。
【关键词】印度东向行动政策;亚太战略;亚太再平衡;莫迪政府2014年,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不久便将实施二十多年的“东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
有印度媒体将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称为“东向政策”的“2.0版”。
i与注重经济交往“东向政策”相比,“东向行动政策”在保持对外经济交往的同时,更加重视与亚洲其他国家政治外交关系,这凸显出印度参与亚太事务、寻求大国地位的目标。
一、印度升级“东向行动政策”的战略考量印度提出“东向政策”来取代之前消极的“东南亚政策”是基于印度“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东向政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使印度向其大国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如今,莫迪政策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是基于以下方面的战略考量。
第一,印度经济发展为“东向行动政策”的出台提供实力保障。
冷战结束后,印度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政治经济改革制约因素众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奥政府提出了“东向政策”,以期改变印度经济落后的现状。
正因为二十多年来印度“东向政策”的实施为印度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使莫迪政府认识到继承“东向政策”并将其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为印度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动力的重要性。
第二,亚太地区局势的变化为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出台带来外部动力。
2012年,美国高调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目标直指中国;近年来美国积极主导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企图建立经济上围绕中国的包围圈。
印度的经济发展与挑战
印度的经济发展与挑战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型。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挑战。
1. 经济发展的机遇印度具有广阔的市场规模和年轻的人口结构,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印度拥有巨大的潜力,其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许多国际企业的投资。
印度还以其信息技术和服务行业而闻名,成为全球外包业务的中心。
2. 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
道路、桥梁、电力和供水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
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内外资金投入这一领域。
3. 教育体系的改革印度的教育体系也面临改革的挑战。
尽管印度人才辈出,但印度的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加强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投资,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4. 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突出。
农村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带的人口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基本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减少贫困和改善社会不平等问题。
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印度也面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日益严重。
印度政府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总结起来,印度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着众多机遇。
印度政府需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革、贫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通过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印度将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在印度洋三大经济走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印度洋北接盛产石油的中东波斯湾,东连“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西面是快速发展的东非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中国联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实现“两洋发展”势所必然。
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把握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发展状况及机遇与挑战。
自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快速推进,取得诸多成效。
同时,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框架下,中国参建的亚吉、蒙内铁路和吉布提、蒙巴萨港等重大港铁联运项目逐渐落地,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乌干达—肯尼亚两大经济走廊逐渐成型。
现在中国已经逐渐具备上述三大经济走廊为支柱构建的中国—印度洋经济圈的基础条件。
中国助力三大经济走廊的成型和发展近年来,中国以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为抓手,积极参与三大经济走廊中国在印度洋三大经济走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快速推进。
同时,在中国的支持下,埃塞—吉布提和乌干达—肯尼亚经济走廊逐渐成型。
加强三大经济走廊的互联互通逐渐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拓展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然而,中国在三大经济走廊地区仍然面对发展基础差、安全风险高、政局动荡、西方国家竞争及合作机制缺失等挑战。
面向未来,应立足三大走廊既有优势,逐步构建中国—印度洋经济圈。
■ 智宇琛 马文琤/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4.015地带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已成为有关各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第一,建设陆港联运工程,形成地区发展大通道。
对三大经济走廊有关国家而言,重要港口及交通干线建设于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的建设和启用不仅让巴基斯坦获得了远离印度的重要港口,也形成了辐射中东、非洲和联通中亚内陆国家的海运枢纽;中巴铁路、卡拉奇—白沙瓦铁路、瓜达尔港—胡兹达尔铁路以及喀喇昆仑公路、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则将逐步实现瓜达尔港与巴各工商业中心、内陆腹地及中巴之间的互联互通。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引言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愈发加快,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自然成为了中国企业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
印度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挑战
印度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挑战印度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亚洲大国,它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与重要性也日益增强。
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中仍面临着许多机会与挑战。
一、机会1. 人口红利印度拥有着人口红利,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印度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使得印度的经济增长也有了充足的动力。
据统计,在2025年之前,印度将有5亿人口年龄在15岁至59岁之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将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2. 市场扩大随着印度经济不断发展,印度市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印度的城市化率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这个市场的规模也将会日益扩大。
3. 科技产业科技产业是印度的一大优势,印度拥有庞大的IT产业,许多大型国际公司都在印度设立了研发中心,这也促进了印度科技产业的不断壮大。
二、挑战1. 教育水平印度的教育水平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印度的高等教育及技能培训水平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限制了印度技术产业的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处于不足的状态,特别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这也是限制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3. 政府管理与制度印度政治环境相对复杂,其法律和政策表述十分晦涩难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来也容易出现问题,这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三、机遇与挑战印度的蓬勃发展在机会与挑战之间,虽然印度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其机遇也不容忽视。
印度的经济增长也在逐渐激活,并且,印度和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一样,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印度的经济快速增长将有助于扩大印度经济市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印度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其行动将对世界其他地区以及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简析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的推进及影响因素
简析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的推进及影响因素作者:杨晴路玉兵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3期摘要:2014年印度政府宣布,将实施20多年的“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
该政策是在“东向政策”实施20多年取得成效基础上推行的,是印度大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与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密切相关。
“东向行动政策”旨在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安排,深化印度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扩大印度地缘战略空间。
该政策的实施推进,既有诸如印度文化软实力、印度侨民的推动等有利条件,也面临南亚安全形势、印度东北邦的互联互通、印度政府执行力不足的制约。
分析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形成的动因、成效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妥善应对该政策实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D8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056-03一、引言2014年5月,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胜利赢得竞选,在新政府的带领下,印度积极开展关于外交政策的探讨。
2014年8月,印度外交部长斯瓦拉吉在东南亚和东亚印度“使团团长”集思广益会上积极讨论了新外交举措,并督促不要仅仅向东看,而是该向东行动了。
2014年11月,莫迪在缅甸內比都举行的印度—东盟峰会上发言表示:“自六个月前上任以来,我的政府以极大的紧迫感和速度将我们的‘东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转变为‘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
”此后,“东向行动政策”正式成为印度外交政策官方话语的一部分。
从“东向”到“东向行动”不仅仅是表面术语的变化,更显示出印度外交的重大野心,“东向行动政策”是“东向政策”的升级版,其落实与推进必然给亚太地区的局势和发展带来显著影响。
二、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形成的动因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东向政策”一直是印度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莫迪政府的强势上台更是为“东向政策”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当代印度的社会与政治挑战
当代印度的社会与政治挑战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然而,在当代,印度面临着众多的社会与政治挑战。
这些挑战涵盖了国内经济发展、社会不平等、民主建设、宗教纷争等方面。
本文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尽管印度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但其内部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却日益突出。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使得印度的经济增长并未真正惠及整个国家。
此外,印度仍然面临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这些问题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不平等也是当代印度的重要挑战之一。
尽管印度是一个多元且包容的国家,社会仍然存在着种姓歧视、性别不平等等问题。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扎根已久,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公平现象。
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尽管有一些改善,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
此外,民主建设和政治挑战也是印度面临的重要问题。
印度是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国家,地方政治和民主选举是当代印度政治体系的核心。
然而,政治腐败和派系斗争在印度政治中仍然存在,这导致了政府效率低下和大规模的资金浪费。
此外,不同地区和社群之间的政治纷争也使得民主进程受到挑战。
为了建设稳定和繁荣的国家,印度政府需要不断改进其治理能力,确保政府决策的公正和透明。
最后,宗教纷争也是当代印度的一个重要挑战。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宗教之一,但宗教纷争和冲突在印度社会中并不罕见。
印度政府一直努力维护宗教和谐,但仍然面临来自各个群体的压力和挑战。
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加剧了宗教纷争的风险,这是印度社会和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警示。
总结起来,当代印度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
印度必须推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社会公正和民主建设的进程,以实现稳定和繁荣。
简析印度的东向政策
简析印度的东向政策作者:陈思成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6期摘要:“东向政策”是印度始于90年代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印度为了扩大其在东南亚以及整个亚洲的影响力,从而为其新的经济政策服务。
随着国际形势的良性转变,印度政府不断修正其“东向政策”,实现其地缘、机制制度等各方面的升级。
“东向”政策与印度实现大国目标关系紧密。
作为在亚洲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如何在东南亚增强与印度的战略互动与利益关联是中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印度;东向政策;东南亚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318-02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印度也渐渐地摆脱了对大国的依赖,在亚洲范围内印度也开始重视与东南亚国家的紧密联系,“东向”政策正是印度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一次重大调整,旨在重新确立印度的独立外交政策,寻求新的目标。
印度的东向政策在不同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整个“东向政策”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印度主要是加强与“东方”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投资联系。
而随着双方之间经济联系的增强,印度适时地开始使“东向政策”向新的阶段发展。
从2003年起,印度逐渐走向“东向政策”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特征则在于进一步增强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加速与东南亚的融合。
“东向政策”开始超越经济范畴,向更深入地介入军事安全等领域。
印度开始由被动的“东看”到主动“东进”迈进。
一、以经济目的的“东向”政策第一阶段冷战结束后印度的陷入了经济危机,印度自独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严重削弱了印度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无法立足。
进出口不均衡也导致了巨额的贸易逆差,同时爆发的海湾战争使的本来就对外依赖严重的印度经济雪上加霜。
战争导致的中东印侨汇款的猛跌,使得印度国际收支急剧恶化。
外汇收入的减少印度只有转向外债和外援,由此使印度政府外债急剧升高。
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日益严重,1990—1991年度,通货膨胀率达到10.3%,财政赤字占GDP的8.4%,经常项目赤字达到GDP 的3.4%外债高达838亿美元,失业人数达300多万。
印度“东进”政策分析及应对建议
大型海军演习“米兰-2018”参演国军事人员合影美日澳印四国领导人参加四方安全对话合影太地区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
倚美谋求更大势能。
印度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增多、影响力增大视为一种威胁。
印度军方曾表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印度要继续维持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加速推进‘东进’政策,以扩大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印度认为,美国推出“印太战略”,为印度实施“东进”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印度可在美方助力下加快“东进”步伐。
为此,印度对美国“印太战略”采取了迎合姿态,并积极参与美日印澳“四机边制”和“马作,提升自身大国地位,拓展战略空间,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印度“东进”政策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东盟国家一直有“大国平衡”战略的传统,不愿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
俄乌冲突爆发后,尽管东盟各国立场不同,但东盟先后两次集体发声均未公开谴责俄罗斯,体现了东盟的中立立场。
2022年,柬埔寨、泰国和印尼分别担任东盟、APEC、G20轮值主席国,美国不断施压,要求上述三国拒绝俄罗斯参加有“马拉巴尔-2021”联合军事演习印度国防部长于2022年6月8日访问越南进一步强化对印战略牵制。
在印度加速“东进”的背景下,中国需加快“西进”步伐,以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为主要平台,深化与南亚、中亚等国合作,以对印度“东进”形成有效牵制。
特别是中国有必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完善面向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利用自身的市场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对有关国家形成更强吸引力,有意识在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培育印度的替代国,弱化其“东进”势能。
进一步增强地区事务影响。
掌控马六甲海峡是印度“东进”政策中的重要一环,而马六甲海峡也是中国大宗商品货物进出口所必经的一条战略要道。
目前,马六甲海峡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
为此,中国需采取切实举措,对三国在马六甲事务上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必要支持,对印度染指马六甲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参与相关海上军事演习、海上救援、科学考察等活动,持续增强中国对马六甲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印度聚焦258(印度外交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挑战)
印度聚焦第258期 2013年7月11日印度外交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挑战印度的外交政策是个迷,这其中原因很多。
印度政府不愿像美国、大部分欧洲国家,甚至中国那样定期发布战略性文件。
不择手段追求晋升的官僚主义及竞争激烈的国内政治环境,都鼓励制定政策时的不透明。
政策制定者们一直不相信研究人员和记者,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与乏味的官方声明相比,政府之外的、心怀不满的批评者引起的共鸣要强烈得多。
但目前清楚的是,印度在冷战结束后的目标一直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印度在这些目标上的出色表现引人惊讶。
一、印度外交的三大特征1、追求内部平衡。
内部平衡主要指努力增加印度的资源和能力。
这涉及建立、增强与邻国及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
在宣布实施“东向”政策将近20年后,印度同意减少对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联盟征收的关税,与此同时,印度与美国、中国及欧盟的商务关系稳步加深。
这些举措似乎带来了一些好处:自1997年以来,印度的贸易总额增长了七倍多,大约比经济增速快60%。
经济增长也需要稳定的环境,印度的领导人也一再提到他们维护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地区环境的目标。
这一直是新德里努力促进印巴关系正常化,不在像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及尼泊尔等地那样进行大力干预的主要原因。
印度还有意识地努力增强该国的技术能力。
印美新战略关系的核心是一项民用核协议,签订该协议是为了获得被禁的核技术。
2、对外合理威慑。
对外合理威慑主要指劝诫其他国家不要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武力。
印度在1998年进行了五次核试验后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当时全国上下都支持进行核试验的决定,尽管这被描述为民族主义举措。
印度的核能力最终还是帮助稳定了印度与巴基斯坦及中国的关系,印度过去曾与这两个国家开战。
近些年来,印度的武装力量也开始试图增加其武器的种类,并逐渐改进包括战斗机、潜水艇及大炮在内的传统武器,使之达到现代化水平。
这些举措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今,印中关系展现了很多正常化发展的特征。
3、保持独立自主。
新冠疫情令印度联邦制度面临考验
新冠疫情令印度联邦制度面临考验作者:刘小雪来源:《世界知识》 2021年第10期文/刘小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两度席卷印度。
今年4月以来的第二波疫情冲击之大,甚至被总理莫迪形容为“海啸”——日增病例冲上30万。
印度政府应对两波疫情的措施明显不同:第一次疫情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尚不足500的时候莫迪就突然宣布“封城锁国”,而第二波疫情势头如此凶猛的当下莫迪却表示不会再有全国性封锁措施。
综观印度对两波疫情冲击的应对方式,印度的防疫措施始终体现了“抗疫在地方,决策在中央”的特征。
第一波疫情的“一刀切”式全面封锁联邦制要求权力在中央和地方分割,根据权力在央地间的分割方式,又可以分为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国家。
按照印度宪法,联邦议会享有排他性立法权的事项共有96项,包括对外贸易、证券和期货交易、关税、营业税、公司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邦议会则在农业、公共健康、土地和矿山等61项事务上有排他权利;还有一份包括47项事务的共管清单,包括教育、电力等,以联邦立法优先;凡清单未列事项,联邦政府均有优先管辖权。
由此可见,联邦集中了较多的权力,印度也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国家。
莫迪上台更加速了权力向中央的集中,基于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强大影响力,推动通过了很多对地方自治权利构成明显挑战的立法。
而2020年3月24日,面对新冠肺炎第一波疫情冲击,莫迪政府的“封国”决定更明显与印度宪法结构相冲突:宪法已规定公共卫生属于邦事务,莫迪援引的2005年《国家减灾法》也只规定中央政府可以向邦级政府提供指导原则。
然而,第一波疫情中印度的全面封锁决策却是自上而下,留给各邦准备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
印度一贯以多元著称,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山川地貌迥然不同,更有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
这也是印度独立之初建国领袖们选择联邦制的一个重要考量。
例如,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山高谷深,人烟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而西部沿海地区如“经济首都”孟买一带则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评析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
评析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内容摘要:二十世纪90年代初,印度顺应冷战结束带来的国际新局势,签于旧经济体制导致的国内大困境,出于振兴经济腾飞和谋求大国地位的战略意图,审时度势地调整了外交战略,开始实施了以东南亚为突破口,以发展东盟及亚太国家关系为内容的“东向政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中国视角出发,分析印度“东向政策”中隐含的中国因素,评估对于中国日益凸显的影响,建议中国务必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适时的调整应对之策。
关键词:印度“东向政策”;中国;影响;对策一、冷战后印度“东向政策”的发展成果在印度自身努力和东盟积极响应下,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印度的“东向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印度与东盟及亚太国家在经贸、政治、文化、军事和安全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亚洲地区合作的新局面和新机制。
1、政治合作机制化随着“东向政策”的深入推进,印度与东盟双方之间的政治合作逐渐机制化。
1992年印度成为东盟部分对话伙伴国以来,双方的关系不断升级。
1995年,东盟在曼谷举行的第五次首脑会议上,宣布印度为正式对话伙伴国。
1996年,印度作为东盟地区论坛成员,参加了东盟部长会议(PMC)和第四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ARF)。
2002年11月,印度与东盟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确立了双方年度峰会机制,从而形成了继东盟“10+3”(东盟+中、日、韩)之后的第四个“10+1”合作机制。
2003年10月,在巴厘举行的第二届东盟—印度峰会上,双方签署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三份协议:一、双方之间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其核心内容是承诺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于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协议;二、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盟开始承认印度是促进东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的和平意图;三、双方关于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联合宣言等,标志着“东向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1. 引言1.1 概述印度反贫困政策的背景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然而贫困问题长期困扰着印度社会的发展。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印度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
面对这一现实,印度政府不断努力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希望能够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印度反贫困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当时印度政府开始推行“贫困减轻计划”,旨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政府不断完善和调整反贫困政策,提出了包括“穷人的全面发展计划”、“就业担保法”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以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政府的持续努力,印度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贫困率在逐渐下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也在不断扩大。
贫困问题在印度依然存在,并且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印度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反贫困政策的力度,致力于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
1.2 印度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贫困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印度的反贫困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印度的反贫困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和谐。
贫困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通过采取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可以减少贫困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反贫困政策也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贫困群体的存在会拉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增强国家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反贫困政策也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贫困是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印度的反贫困政策对于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印度新政府面临的三大考验
当代世界2014.7 CONTEMPORARY WORLD66印度大选India Election印度新政府面临的三大考验□ 郑瑞祥/文2014年5月16日,第16届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大选经过一个多月的“马拉松”式投票程序,最终以印度人民党获得543个议席中的282席、国大党仅得44席落下帷幕。
此次大选的结果虽早在人们意料之中,但胜负如此悬殊却在很多人意料之外,甚至也出乎胜者和败者自己的意料。
“莫迪浪潮”是印度人民党胜选的法宝此次印度大选,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莫迪浪潮”,铺天盖地,威力巨大,使印度人民党下野十年之后重掌乾坤,也把莫迪推上了总理宝座。
30年来,印度议会第一次有一个党赢得过半数议席。
无独有偶,30年前也出现过一次“浪潮”。
1984年10月31日,时任印度总理和国大党主席的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其子拉吉夫·甘地临危受命,接过了权力的接力棒。
在随后举行的大选中,席卷全国的“同情浪潮”,使已经处于颓势的国大党赢得了压倒性胜利,一党独得议会四分之三的议席(415席)。
这两次浪潮的结果虽然相似,但形成方式大为不同。
30年前的“同情浪潮”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而30年后的“莫迪浪潮”则是精心打造出来的。
——着力打造莫迪“形象工程”。
自2013年9月,印度人民党推出莫迪作为总理候选人以来,印度人民党主推莫迪在古吉拉特邦任首席部长主政12年所取得的非凡政绩。
莫迪的竞选口号是“如果我当上总理,全印度都会像古吉拉特邦一样,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而这正切中了广大选民的所念所想。
——竞选宣传注意“包容性”。
印度人民党在竞选中,尽量淡化其印度教特性和代表特定利益集团的党性,承诺“向所有人提供支持,为所有人谋求发展”。
针对广大选民最关心的、也是对国大党政府最不满的一些问题,如通货膨胀,贪污腐败,就业困难等,人民党也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并作出许诺,尤其注意争取年轻人选票。
——莫迪人格魅力赢得广泛支持。
印度实施与发展“东向政策”的原因
印度实施与发展“东向政策”的原因
胡瑞
【期刊名称】《战略决策研究》
【年(卷),期】2013(004)005
【摘要】冷战结束后,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拉奥政府适时启动了“东向政策”,从而开启了印度与东南亚关系史上的新时代。
经过几届政府二十余年的努力.印度已在东向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Z2003年为界限。
东向政策的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该政策的执行意在东盟,第二阶段对该政策的发展则志在整个亚太。
本文从“东向政策”的两个阶段分别入手,探讨印度实施与发展“东向政策”的原因。
【总页数】11页(P27-36,73)
【作者】胡瑞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31.87
【相关文献】
1.浅析冷战后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原因
2.印度东向政策的发展及其原因
3.浅析印度“东向”政策发展及对我国的影响
4.浅析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基础和原因
5.印度“东向”政策再认识——关于印度“东向”问题的几点商榷意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新政府面临的三大考验
印度新政府面临的三大考验
郑瑞祥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2014年5月16日,第16届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大选经过一个多月的“马拉松”式投票程序,最终以印度人民党获得543个议席中的282席、国大党仅得44席落下帷幕。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郑瑞祥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罢工考验印度经改——辛格领导的印度政府陷入了困局
2.印度大选中的三大政党和印度新政府
3.印度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及其面临的问题
4.资产收益扶贫面临五大困境--辨别“扶真贫”与“养懒汉”是资产收益扶贫面临最大的考验
5.阿尔巴尼亚新政府面临严峻考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经济-面临重重困难(全文)
印度经济:面临重重困难(全文)AXX:1673-291X(2021)27-0180-02近年来,“印度巨人,印度虎,21世纪属于印度”等提法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眼帘。
真是那样吗?印度开国元勋尼赫鲁1947年就讲:“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1]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1―2021年度,增长率为8.5%;2021―2021年度是7.5%;2021―2021年度达8.1%[2],印度的年生产总值达到4 9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经济实力已位于世界前五位[3]。
正因为如此,印度副总理阿瓦尼宣称:“21世纪属于印度”[4]。
印度经济的进展非常迅速,但是印度经济进展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一、过多的人口已成为印度经济进展的沉重包袱印度是世界上每年出生人口最多、死亡人口最多以及自然增长人口最多的GJ。
2000年5月11日中午按印度官方统计,人口突破10亿大关,成为世界上继ZG之后的第二个人口超过10亿的GJ。
目前,印度人口仍在以每年净增1 550万人的速度膨胀,以每年2%速度增长,这一数字占世界年度人口增长总量的20%,据印度官方统计,印度人口中,15岁以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8%,65岁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
印度现今人口平均寿命约在60岁左右。
据专家估量,以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长率计算,估计到2021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1.64亿。
美国人口咨询局估量,印度早在1952年就实行了家庭生育计划政策,20世纪70年代更是强力推行。
但由于种种原因,诸如民族宗教习俗、习惯势力的强大、政XX政治的干扰等,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很难得到贯彻执行。
10亿人口给印度敲响了警钟。
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给印度的可持续进展带来了巨大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聚焦
第348期 2013年8月29日
印度“东向政策”需面对五大挑战
东向政策是印度对全球化和地区化做出的积极回应,自1991年启动后,得到印度政府不遗余力的贯彻。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东向政策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与东南亚、东亚国家双边关系明显改善,与东盟地区组织建立起峰会级伙伴关系,并在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框架下与东盟、东亚国家开展多边合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东向政策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但是东向政策能否继续深入,印度与东南亚、东亚各国的合作能否进一步加强,则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首先,印度是一个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定的影响,东盟认为,如果让印度过多介入,将会降低东盟在地区事务上的地位与作用。
其次,印度与南亚各国尤其是巴基斯坦矛盾重重,特别是巴基斯坦在2004年也已经成为东盟地区论坛的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东盟不希望这些矛盾被引入本地区,影响它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
第三,印度国内教派冲突严重,引起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关注和不安,使他们和印度拉开一定距离。
第四,东盟对印度的世界第四军事大国地位和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存有戒心,认为印度拒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对其建立“东南亚无核区”的破坏。
第五,中国与印度同为亚洲地区大国,在东南亚、东亚都存在着重要利益。
经过共同努力,两国双边关系现已显著改善,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但是印度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无论是在地区安全还是经济领域的合作都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立场,中国是印度东向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