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摘要: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了目前英语专业听力课堂中几个比较突出的反生态性的问题,并提出重建生态型听力课堂的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听力课的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生态学课堂生态英语专业听力教学1 理论背景“生态学”这一术语最早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H.D.)于1858年提出。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E.)对其作出明确界定,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20世纪上叶,现代科学发展中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1],生态学思想融入多个领域的研究中,生态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整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都出现了生态化发展趋势。
如今,生态学已发展为研究生物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教育生态学研究源于20世纪40年代有关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1976年,美国学者克雷明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
此后,教育生态学研究被置于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拓宽深化,其内容既有对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的研究,也有微观的课堂生态的研究。
具体地说,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而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2 生态型课堂的基本特征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英语课堂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能动的微观生态系统。
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是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课堂生态主体间相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
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要素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融合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领域,强调在多元和复杂的环境下翻译工作的系统性和互动性。
特别是在汉英同声传译(以下简称“汉英同传”)中,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多元性和互动性,认为翻译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进行的。
这种生态环境包括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汉英同传中,译者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表达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这就需要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更好地处理翻译中的复杂问题。
三、汉英同传的特点及挑战汉英同传是指在会议或活动中,将汉语实时口译成英语,是一种高效的语言交流方式。
其特点包括即时性、互动性和文化性。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复杂性,汉英同传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转换的准确性、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表达等。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一)建立语言生态环境的认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需要建立对语言生态环境的认知。
这包括对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的了解和掌握。
在汉英同传中,译者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实现有效的语言转换。
(二)加强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表达文化背景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汉英同传中,译者需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此外,译者还需要关注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效果,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策略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可以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汉英同传。
例如,通过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确定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利用记忆技巧和口译技巧,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通过与听众的互动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翻译策略和方法。
五、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一)实证研究为了验证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思维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翻译过程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统一。
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包括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译者需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交际情境的复杂性,从而在多种生态因素中寻找最佳的翻译策略。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汉英同传翻译具有即时性、准确性、文化敏感性和语言表达的复杂性等特点。
译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并迅速将其转化为英文表达。
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译者还需关注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此外,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英同传翻译还涉及到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如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法1. 语言生态层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语言生态层面,汉英同传翻译主要面临词汇和句式结构等方面的挑战。
译者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语言知识储备,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进行翻译。
此外,还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地道性,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双语能力培训、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等途径提高译者的语言素养。
2. 文化生态层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文化生态层面的挑战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
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内涵。
同时,还需注意文化敏感性的问题,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跨文化交际培训、提高文化敏感度等途径来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
3. 交际生态层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交际生态层面,汉英同传翻译需要关注交际情境的复杂性。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从生态语言学评析英语.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郑文君(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蒙自县661100)【摘要】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以此分析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生态,明显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问题,本文主张应加强课堂互动,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外语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学科,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个学科的研究中。
在语言学方面,一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观,即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正在逐渐形成。
生态课堂的出现唤醒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是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如何提高听力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策略性研究,本文主要尝试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从生态外语教学观来评析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利用生态课堂的理论渊源,寻求生态课堂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并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些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意见。
一、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1、生态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观强调了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
正如生存在环境中的有机体一样,在语境中互动的说话者,充当的是一个融入与影响话语群体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不单纯只是用来填充语法和词汇的,而且还是存在和在具体环境中运动的个体。
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现象(左焕琪, 2007), 是一门研究语言和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学科。
2、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随着生态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生态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逐渐蔓延到了二语习得的学习领域其中也包括学习环境的领域,从而出现了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的概念。
生态外语教学是吸取了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新兴学科后产生的又一语言分支(吴鼎福,1999)。
外语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个要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李聪明, 1999)。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融合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核心思想是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翻译过程、译者、语言和文化等元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翻译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同声传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其准确性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方法,以期为同声传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生态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汉英同传中,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译者生态三个方面。
语言生态关注的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和适应;文化生态则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传递和融合;而译者生态则关注译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汉英同传的生态系统。
三、汉英同传的方法研究1. 语言生态与翻译策略在语言生态方面,汉英同传需要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适应。
译者应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以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
同时,还需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使译文听起来更加地道。
2. 文化生态与文化传递文化生态是汉英同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译者需要了解两种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文化负载词、表达习惯等手段,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3. 译者生态与心理素质译者生态在汉英同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同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译者应保持冷静、专注和自信,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快速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四、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汉英同传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语言转换方面,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并转换汉语发言人的意思,同时使英语表达流畅自然;在文化传递方面,译者需要解释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心理素质方面,译者需要保持冷静和专注,以应对紧张的同传环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英同声传译(以下简称“汉英同传”)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原理、策略及实践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的适应性选择。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在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生态性特点汉英同传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特点。
首先,它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转换语言,这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汉英同传翻译涉及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要求译者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语用及文化内涵。
最后,汉英同传翻译还需要考虑听众的接受程度和反应,以便更好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适应选择原则: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2. 整体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性,避免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
3. 动态性原则:由于汉英同传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4. 文化意识原则: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准确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五、实践应用在汉英同传翻译实践中,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译前准备:译者需充分了解会议主题、参会人员及文化背景等信息,以便为翻译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实时调整:在同传过程中,译者需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
3. 文化传播:通过汉英同传翻译,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同声传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方法,以期为同声传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翻译研究方法。
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包括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汉英同传中,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关注语言转换的生态环境,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同传的生态翻译学方法1. 语言生态的翻译策略在汉英同传中,语言生态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
译者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源语信息,并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源语保持一致,实现语言生态的平衡。
2. 文化生态的翻译策略文化生态的翻译策略关注的是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
在汉英同传中,译者需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以准确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
通过注解、阐释、对比等翻译方法,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源语文化,实现文化生态的平衡。
3. 交际生态的翻译策略交际生态的翻译策略强调的是交流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
在汉英同传中,译者需关注交际情境、交流目的和受众特点等因素,灵活运用同传技巧,使译文在交际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通过调整语速、语气和用词等,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听众的接受习惯,实现交际生态的平衡。
四、实证研究与应用分析本文通过对实际汉英同传案例的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方法在同传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运用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翻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汉英同传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本文还提出了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的汉英同传策略和方法。
五、结论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英同传的方法。
生态翻译视阈下英语教育教学实践——评《生态翻译视阈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
水利水电技术㊀第51卷㊀2020年第8期生态翻译视阈下英语教育教学实践评‘生态翻译视阈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王孝会㊀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㊀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改变了传统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英语教育教学创新㊂所谓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英语教育教学,是指将传统英语翻译教育教学与生态环境理论相结合,从而实现英语翻译教育教学的系统化㊁动态化㊁开放化,为新时期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支撑㊂‘生态翻译视域下的应用文体翻译探究“(杨芙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版)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对应用文体翻译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全书共分为九章㊂第一章对翻译的缘起㊁概念与标准进行整体论述;第二章则探讨现阶段生态翻译范式下应用文体翻译的相关问题;第三章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结果进行分析;第四㊁五㊁六㊁七㊁八㊁九章分别以广告翻译㊁商标翻译㊁旅游翻译㊁科技翻译㊁新闻翻译和影视翻译为例,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生态学视角进行介绍,指出不同翻译内容在生态翻译视域下的具体实施方案㊂通过对生态翻译视域下应用文体翻译内容㊁技巧等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英语翻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向,使英语专业人才翻译基础能力与文体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㊂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生态化理念席卷全球,生态翻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在同步进行,生态翻译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英语翻译教育教学内容与模式,在强调翻译准确性的同时,也要求翻译结果的生态适应性㊂‘生态翻译视域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中第一章对生态翻译范式下应用文体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是由于现阶段英语教育教学中关于文体翻译的研究存在方向性的错误㊂根据生态翻译理论,任何形式的应用文体翻译在翻译技巧方面存在着相似性,但是,在文体结构㊁翻译结果上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与应用文体所处生态环境有关㊂生态翻译是语言㊁文化㊁交际的多元交叉,因此,传统英语教育教学中将英语翻译独立视作语言的形式转变并不科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语言翻译方面,文化是一个必须回应的问题㊂所以,生态翻译理论将语言㊁文化与交际同时作为翻译过程中的参考因素,使英语翻译更加准确㊁规范㊂参考现阶段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翻译视域下英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㊂首先,加强英语教育教学生态主体意识㊂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不到激发,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㊂同时,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角度分析,由于课堂教育教学生态主体错位,导致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缺乏自信㊂‘生态翻译视域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中第二章所提到的 生态翻译范式下的翻译生态环境问题 ,其实是指传统英语教育教学空间㊁主体㊁客体等相关生态环境要素,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空间的完善与优化难度相对较低㊂但是,对于生态环境中的主㊁客体意识变换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英语教师应创新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生态主体㊂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在放弃生态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任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客体应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方向性和可控性㊂例如,在英语翻译教育教学中,针对某一内容的翻译准确性进行讨论,教师可从语法㊁文化㊁语境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暗示,并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存在明显错误的观点㊂虽然教师的教学生态主体角色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对教学生态的整体把握㊂其次,生态翻译视阈下的文化渗透㊂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通过语言㊁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开展,其中,语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交际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文化是连接语言和交际的 桥梁 ㊂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侧重语言维度的基础词汇㊁语法等内容,因此,学生英语基础能力较强㊂但是,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英语课堂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生态翻译视阈下英语教育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在此过程中,文化渗透成为生态翻译视阈下英语622教育教学实践的核心㊂例如,印度曾长期被英国殖民,因此,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对于 white elephant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直译为 白象 ,但是,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white elephant 被译为 非常昂贵的东西 ㊂所以,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渗透对提高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英语专业人才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等有着积极的影响㊂‘生态翻译视阈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第三章对 中西方文化语境差异与翻译 进行了深入分析,文化生态差异下的翻译结果普遍存在㊂以蝙蝠 bat 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通常被视作吉祥㊁好运的代表,然而,相比较英国传统文化中对蝙蝠避之不及的态度来说,蝙蝠被看作邪恶㊁灾难的化身,因此,英语短语中含有 bat 的短语多存在悲观㊁消极的态度,如 crazy as a bat(疯了一样) ㊁ 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不正常) 等㊂所以,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英语教育教学应当强调文化生态的重要性,并将国外传统文化生态学习作为现代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第三,重塑生态翻译视阈下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㊂生态翻译视阈下的英语教育教学在教学原则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有着一整套的体系,该体系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对学生英语听㊁说㊁读㊁写㊁译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㊂并且,生态翻译视阈下的英语教育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素养㊁职业素养㊁翻译素养㊁文化素养等多种能力的形成,以满足社会各领域对英语翻译人才不断提升的要求㊂在英语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教师应参考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个体翻译能力形成过程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如文化生态模块㊁语言生态模块㊁理论生态模块㊁实践生态模块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块㊂‘生态翻译视阈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第二章关于 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之辩证关系 的研究对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态翻译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的语言转译,而翻译生态则是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翻译内容进行生态适应性转译㊂所以,重塑生态翻译视阈下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应当综合参考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中的理论,优化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生态学理论与英语翻译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㊂第四,生态翻译视阈下的英语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与口语生态构建㊂考核评价机制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㊂传统考核评价是以笔试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的基础词汇㊁语法㊁翻译㊁听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虽然这一考核评价方式能够起到教学质量监督效果,但是,由于忽视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至于中国英语教育教学被称为 哑巴英语 ㊂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英语教育教学传统考核评价机制,以生态学理论对其评价机制进行丰富和优化,在强调英语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将口语表达能力纳入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从而实现生态翻译视阈下英语考核评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㊂以商务谈判中的英语翻译为例,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且能够在瞬息万变的谈判环境中把握翻译速度㊁语气等,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完善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作为保障㊂除此之外,生态翻译视阈下英语教育教学中口语生态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口语教学生态的营造方面,可选择情景模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内容设计㊁任务建构与多方协作下的口语交流㊂根据‘生态翻译视阈下应用文体翻译研究“中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相关介绍,可选用的口语生态构建方式有主体演讲㊁辩论赛㊁游学等方式,学生可以在对应情景中按照要求进行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实现生态翻译视阈下英语课堂教育教学目标㊂第五,生态翻译视域下的差异化教育教学㊂所谓差异化教育理论,是指在生态学理论下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个体对生态适应性的不同,但是,与传统生态学理论不同,课堂教育生态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构建公平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㊂例如,学生在英语基层词汇掌握数量上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为此,教师在选择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时应当充分考虑词汇难度的层次化设计,避免低频词汇的大量应用对部分学生造成理解障碍㊂‘生态翻译视阈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在对科技翻译中生态翻译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然而,科技翻译中专业词汇数量众多,且语法形式也较为特殊,因此,在科技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涉及到的专业词汇进行讲解,从生态学视角上弱化主体间英语词汇量差异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㊂在差异化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要考虑到高水平学生在英语综合素养提升上的要求,对此,可采取分组教学方式,以实现生态翻译视阈下差异化教育教学理念的全面渗透㊂最后,生态翻译视阈下的生态主㊁客体互动教学模式构建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在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对立性则更加明显,这不利于生态翻译视阈下课堂教育教学和谐生态的构建㊂在创新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加强主㊁客体互动教学模式构建对提高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㊂例如,在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㊁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育教学的积极性㊁主动性㊂并且,根据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生态构建过程中,可以由学生承担 考官 角色,在强化学生课堂教育教学参与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考核评价目标,对个人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方向性的指导㊂‘生态翻译视阈下应用文体翻译探究“中第九章对生态翻译视阈下的影视翻译就可以作为互动应与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的方式,引导学生就电影内容进行讨论,从而在了解文化差异下语言翻译技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互动氛围㊂水利水电技术㊀第51卷㊀2020年第8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以生态视角审视翻译活动的跨学科理论,旨在以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念,揭示翻译的生态特征与机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汉英同传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同传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联系和动态的角度看待翻译活动。
它强调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责任。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对翻译环境、文化背景、语言特性的综合考虑。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汉英同传翻译是即时性、准确性和流畅性的结合。
它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源语信息,快速转换语言,同时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流畅性。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包括:1. 语境适应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语境因素,如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以实现准确传达。
2. 动态性: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的语言环境。
3. 交互性:译者和听众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汉英同传翻译的策略与技巧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要理解原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其次,要运用语言转换技巧,如词汇选择、句式调整等,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分配注意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注源语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听众的反应。
2. 灵活运用非语言手段: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有助于增强翻译效果。
3. 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
五、汉英同传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在汉英同传翻译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语言表达不地道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文化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
课堂生态研究对英语听力教学启示
课堂生态研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审视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听力理解的特点,提出了利用生态化教学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生态英语听力教学启示“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n.d.)于1858年提出的,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haeckel于1868年为生态学下了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学术界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
”1976年,美国教育家、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在其所著《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概念。
首次以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关于教育的新定义:“我把教育看作一个审慎的、系统的和通过不断努力去得出或唤起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的过程。
”在cremin 看来,“教育”主要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自己或他人思想、行为方式或情感的行为。
也就是说,“教育是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和持久的努力来传播、激发或获取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教育是由这种努力所产生的所有结果。
”cremin认为,教育生态学把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
英语课堂生态是一个人工构造的特殊生态系统,它由课堂生态的主体的教师、学生和客体性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所构成。
这三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在合作与共生中使英语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态共同体,以完整和谐的形态完成英语课堂生态的育人功能。
作为英语听力这门英语专业基础课,如何利用课堂生态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呢?本文将以生态研究理论来透视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听力理解概述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个有声系统,听力是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获得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英同声传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原理、策略及实践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多元共生。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转换能力和跨领域知识,以实现高质量的翻译。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与要求汉英同传翻译是即席的、实时性的语言转换过程,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和挑战性。
首先,它要求译者对中英文双语及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
其次,同传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应对现场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最后,汉英同传翻译还需考虑语言的可接受性和表达的流畅性,确保目标语听众能够准确理解原语信息。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语言生态平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英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力求保持语言的生态平衡。
在保留原语文化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标准。
2. 适应不同语境: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译者应灵活适应不同的语境,根据上下文信息调整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同传翻译中,语言的正式程度和语气都会有所不同。
3. 强调共存与共生:生态翻译学倡导多元共生的理念,在汉英同传翻译中应注重跨文化交际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共生。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以某国际会议的汉英同传为例,本文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本次会议中,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如解释性翻译、简化词汇、转换句式等,实现了高质量的同传翻译。
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理论视域出发,探讨了英语翻译教学的相关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生态翻译理论,然后分析了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并探讨了生态翻译理论在该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方法。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旨在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探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教学, 视域, 方法探讨, 案例分析, 实证研究, 启示, 展望, 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因此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之间的转换,忽视了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
生态翻译理论的提出为弥补这一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关于生态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够充分。
有必要通过对生态翻译理论的梳理和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生态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对翻译教学方法的启示。
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及方法,为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生态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其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价值;调查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然后,结合生态翻译理论,探讨如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生态翻译理念,提高学生对翻译过程中的环境和资源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探讨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责任感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检验生态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课堂生态研究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启示
课堂生态研究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现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课堂生态研究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启示,即构建开放的课堂生态环境、多维教学模式和动态交互评价体系,实现生态圈式课堂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更好地实现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课堂生态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启示在“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中,“听”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它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听力理解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考试tem4中一直都是重头戏,占30%的分值。
英语听力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没能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听力一直是英语学习者的弱项。
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英语专业听力课堂逐渐为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共同关注。
本文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英语专业听力课堂现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课堂生态研究对构建英语专业听力生态课堂的启示。
1.英语专业听力课堂的现状分析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听力课程教学已经进行了大力改革。
录音机早已升级为多媒体语音室,且语音室一直在更新换代。
然而,仅仅是设备的升级使教学改革更多地停留于形式而非注重实质性突破。
多媒体环境没能被用来开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仍局限为录音播放员、翻译员和机房管理者;许多教师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均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听力课堂上的学习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课堂教学生态诸因子仍未得到有效整合、平衡发展,致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
反思英语专业听力课堂生态现状,具体存在如下问题。
1.1课程目标定位不明晰,教学模式单一。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对教师听说能力的要求定位尚不明确,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定位也不够清晰,这使得听力课程中教师到底如何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缺乏系统的指标和明确指导。
传统的“听—做练习—核对答案”三步教学模式使听力课堂沉闷而乏味。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以生态视角对翻译学进行深入探讨。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同传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文化交流的深度。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方法,以期为同传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翻译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类比关系。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生态系统内的适应和进化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生态翻译学注重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译者通过建立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生态系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汉英同传的方法(一)文本与情境的匹配在汉英同传中,要准确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本特征和情境背景。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素养,以便在理解源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匹配文本与情境,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二)语域转换与文化适应在汉英同传中,语域转换是关键环节之一。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语域,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
同时,文化适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者需要了解并尊重目标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实时互动与反馈在同传过程中,实时互动与反馈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
译者需要与演讲者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演讲内容、结构和意图等。
同时,也要关注听众的反应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翻译策略和技巧。
此外,译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也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实证研究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汉英同传案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同传方法的应用效果。
首先,选择若干个典型的汉英同传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最后,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并分析其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生态翻译理论并分析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探讨生态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方法探讨,总结结论指出生态翻译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翻译教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合,推动翻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翻译理论在其他语言翻译教学中的适用性,为翻译教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生态翻译理论介绍、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生态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探讨、结论总结、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作为翻译教学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英语翻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生态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翻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对于如何将生态翻译理论运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对生态翻译理论的介绍和分析,结合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需求,可以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深入了解生态翻译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与作用,以期为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生态翻译理论和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将生态翻译理论有机地融入英语翻译教学中,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在英语翻译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环境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方法探讨,为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提供可操作性建议,为推动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摘要】本文通过生态翻译学和英语新闻翻译的结合,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方法论。
在基本概念部分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定义和意义,分析了英语新闻翻译的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生态翻译学在实际新闻翻译中的运用,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启示。
展望了未来生态翻译学在英语新闻翻译领域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为英语新闻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对提高新闻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语新闻翻译、应用、案例分析、方法论、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涉及环境、语言和文化的跨学科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翻译学逐渐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英语新闻翻译作为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生态翻译学的关注。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广泛。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其旨在通过翻译促进环境信息的传播和理解,从而推动社会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英语新闻翻译作为将英语新闻传达给非英语读者的重要手段,在传播环境信息和促进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可以为英语新闻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好地传达环境信息,引导读者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认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生态翻译学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生态翻译学与英语新闻翻译的结合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环境信息的传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1.2 研究意义生态翻译学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相结合,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对环境和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下,英语新闻在传播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也十分关键。
将生态翻译学的理念融入到英语新闻翻译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强调语言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同传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对于提升国际交流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及其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论基础,将翻译活动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环境中。
在这一环境中,翻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处理过程,而是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的复杂活动。
因此,在研究汉英同传口译技巧时,我们需要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关注翻译活动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三、汉英同传口译的特点与挑战汉英同传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具有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的特点。
在同传过程中,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源语信息、进行语言转换并输出目标语,这要求译员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应变能力。
此外,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同传口译还面临着文化差异和语境转换的挑战。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口译技巧(一)语言转换技巧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语言转换技巧是汉英同传口译的核心技能。
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源语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
在转换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流畅性。
(二)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意识是影响汉英同传口译效果的重要因素。
译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同传过程中,要关注文化背景和语境的转换,避免出现文化误解或歧义。
同时,要善于运用文化元素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地道和生动。
(三)心理调适与应变能力心理调适与应变能力是汉英同传口译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由于同传过程的即时性和压力性,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面对紧张的同传任务时,要保持冷静和自信,善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2021年试论生态教育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试论生态教育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然而很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并不平衡发展,听说能力相对较差。
本文将探讨生态对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启示,即授课模式、、课堂教学、学习方式。
大学英语课程是“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的素质教育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也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即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社会、自身以及自然的和平共处,培养学生团结、自主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按照Lawren 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即“系统-平衡- ”。
该理论倡导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的关系,无疑生态教育理念的贯彻将对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正了以前的从单纯基础英语培养向应用英语转移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既符合英语语言的本质功能,也符合生态化要求人才培养定位,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课堂生态观对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意义。
启示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多数教师遵循着同一种固定的模式——打开课本,讲解生词,播放磁带或光盘,提问/回答问题,给出答案。
授课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十分凝重。
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索然无味,上课走神儿,打瞌睡。
为了让学生听懂,教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重放,或放慢语速,把每个单词和每个音节读出来,从而使语流失去了正常的节奏。
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学生的知识,语法知识甚至词汇知识都有欠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而兴趣的丧失成了英语学习最大的障碍。
职称文章范文浅析翻译生态学及商务英语教学启示
职称文章范文浅析翻译生态学及商务英语教学启示摘要:翻译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的观点对翻译进行新的解读,并对翻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翻译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我们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思考,得到教学启示。
关键词:职称文章范文,翻译生态学,译者,商务英语教学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交叉的方法、理论的借鉴,使得各学科的研究结出累累硕果。
翻译生态学理论的提出,是翻译学者在借鉴生态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了翻译学及生态学,对翻译学研究意义重大。
而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翻译教学,尤其是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种种思考。
一、翻译生态学1.翻译生态学的提出“翻译生态”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皮特・纽马克(P.A.Newmark)于1988年在其出版的教材中最早使用“翻译生态”这个概念,提出整个翻译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学特征。
后来,戴维・卡坦(David Katan)和罗森纳・沃伦等人有进一步阐述和充实了翻译生态的概念,提出翻译时应考虑的“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政治环境、气候、空间、及工作环境等。
翻译过来的作品必须要“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生存和延续,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像动物的迁徙或植物的移植。
翻译生态学( Translation Ecology) 的概念首先由Michael Cronin 于2003 年在《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一书中提出,强调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应该保持“健康平衡”。
从此,翻译生态学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中的概念开始为翻译学这一社会学科的研究者所广泛应用。
2.翻译生态学的含义许建忠教授对翻译生态学的定义为: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 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学科。
具体地讲,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系统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进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和翻译研究,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作者:果笑非
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
摘要:在全球性的生态热潮中,生态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中存在着两个既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研究体系——生态翻译学和翻译生态学。
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翻译与听力密切相关,听力理解的关键点在于记忆。
拟从生态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出发,基于工作记忆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听力教学;工作记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219-02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探讨翻译与工作记忆理论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不少进展。
听力作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一直被认为是英语学习中最难的一部分。
美国教学法专家里弗斯(W.M.Rivers)提出,在语言使用中,人们约有45%的时间在听,30%的时间在说,16%的时间在读,9%的时间在写。
因此,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长久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影响听力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听力水平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从生态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基于工作记忆理论的角度对英语听力理解进行的研究并不多。
一、生态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
全球性的生态理论热潮中,从生态学视角描述翻译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
目前生态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中存在着既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研究体系,即“生态翻译学”和“翻译生态学”。
生态翻译学是2006年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的本土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支点”“用生态翻译学的范式,研究各种翻译问题”。
(胡庚申·2013)“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生态翻译研究范式”。
(胡庚申,2013:11-12)翻译生态学是2003年由MichaelCronin在其著作《翻译与全球化》第五章中首次提出的,但并未做系统阐述。
2009年,许建忠教授发表著作《翻译生态学》一书,首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翻译生态学。
认为“翻译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翻译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翻译发展的规律,揭示翻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概括地说,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
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
对象进行探究,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
(许建忠,2009:3)
二、工作记忆理论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Baddeley和Hitch在1974年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信息暂时存贮与加工资源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是思维过程的一个基础支撑结构。
起初,工作记忆是指短时记忆,但它强调短时记忆与当前人从事的工作的联系。
短时记忆随时间而形成的一个连续系统也就是工作记忆或活动记忆。
工作记忆可以理解为对必要成分的短时的、特殊的聚焦。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后者而言包含信息处理过程。
1995年,Ericsson和Kintsch提出工作记忆既包括暂时存储信息的短时工作记忆,也包括以非常熟练的知识为基础的长时工作记忆。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
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保持信息。
(2)视空图像处理器。
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中央执行系统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
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这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
工作记忆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有效利用工作记忆理论能够帮助提高英语学习及教学效率,尤其在听力教学中作用显著。
认识工作记忆的特性,利用记忆策略、运用语块特点增大记忆容量和记忆时长,对于提高听力效率、发展听力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翻译尤其是口译与听力密切相关,口译是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之一。
口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原话、译语、发言者、听众、场景、口译模式、文化与社会因素等。
译者的听力水平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
参照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要素,运用工作记忆理论的相关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学生的听力水平。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在翻译活动的全程中起主导作用。
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译者对译文的选择,在“原文中心”和“译文中心”之间取得平衡。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发挥统帅作用,做出选择乃至淘汰,完成作者原文、译文、读者三方的有效传递。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强调“准译者”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动机、目标等,拥有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的、自主的、有意识的支配和调控的权利和能力。
教师需要避免“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鼓励学生个性化自主参与。
2.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翻译生态学认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是翻译的外部生态环境,译者的心理环境是内在的生态环境。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
体需求,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的机会,在材料选择和课堂活动等方面注重学生兴趣,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同时,实现学生心理环境的健康发展。
3.利用感官协调记忆
英语学习记忆并不十分困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尽量使学生进行多维度的信息感知,提高记忆效能与效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视、听、说一体。
开展编对话、看图说话、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运用工作记忆理论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长期保有这些知识,提高学生记忆效果,延长保留记忆的时间。
4.运用语境深化记忆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适当将语境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强化记忆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境设计一些话题,亦可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分层教学,配给不同难度的任务,鼓励学生围绕此语境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调动课堂气氛,联系现实生活,牢固记忆语境材料,强化记忆意志,提高记忆兴趣,加深记忆效果。
四、结语
语言学家D.Jones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听力,才能学好语言。
学好听力,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语言。
翻译与听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
在生态与翻译跨学科研究的影响下,运用记忆原理提高听力教学效率,努力构建和谐、开放、自然、鲜活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Baddeley,A. D. & G. J. Hitch. Working memory. The Psych-
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47-89.
[2]Baddeley,A.D.Working memory: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J].Nature Reviews Nearoscience,2003,4(10):829-
839.
[3]Ericsson,K.A.,& Kintsch,W.Long-term working memory. Psychology Review,1995,102(2):211-245.
[4]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5]果笑非.翻译生态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6]果笑非.外宣翻译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3(9).
[7]果笑非,韩竹林.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外宣公示语翻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8]果笑非.基于文化模因论的“XX体”传播范式研究[J].学术交流,2014(2).
[9]果笑非.认知心理学之记忆研究对词汇教学的优化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10]果笑非.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6).
[11]韩竹林,朱睿.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1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3]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
[14]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