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范围(1)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中医学第一章绪论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

2.《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东汉XXX所写的第一本治疗专著。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XXX观念。

5.中医学科的优势包括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临床诊疗的优势、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以及中西医的比较。

6.“证”和“症”的不同在于,“症”指疾病的症状,如发热、头疼;而“证”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通过辩证以后得出的“证型”,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因此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之间有四种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五行之间有四种生克乘侮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其中,相生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乘是指相克太过,超越了正常的制约关系,相侮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反克”的异常现象。

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正常生理制约关系,而相乘相侮则是异常现象。

根据五行生克治化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我们可以采用“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的方法进行治疗。

第三章中医学的生理观中,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这些多为实质性脏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学基础(1)望神-望色

中医学基础(1)望神-望色

⑶. 黄色――脾虚湿蕴 黄色――脾虚湿蕴 意义 虚证 淡黄无华,称为“萎黄”——脾胃气虚,气 淡黄无华,称为“萎黄”——脾胃气虚,气 血不足 湿证 淡黄虚浮,称为“黄胖”——脾虚水湿内停 淡黄虚浮,称为“黄胖”——脾虚水湿内停 面(皮肤)、目、尿皆黄,称为“黄疸” 面(皮肤)、目、尿皆黄,称为“黄疸” 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湿热内蕴 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湿热内蕴 黄色晦暗如烟薰,属“阴黄”——寒湿内困 黄色晦暗如烟薰,属“阴黄”——寒湿内困
二、望色 概述】 【概述】 1、 含义:是观察病人全身皮肤和苗窍的色 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 色—色调变化---青、赤、黄、白、黑—属阴、 色调变化---青、赤、黄、白、黑— 血“五色诊” 五色诊” 泽(气)—明亮度变化-泽(气)—明亮度变化-- 明润 阳、气 晦暗
3.意义: ⑴ 判断气血盛衰 ⑵ 识别疾病性质 ⑶ 确定疾病的部位 (4) 预测疾病吉凶 4. 注意事项
(一)常色 1. 含义: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 含义: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 泽。 2. 特征:光明润泽(有神气)、含蓄不露 特征:光明润泽(有神气)、含蓄不露 (有胃气) 3. 基本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基本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4. 分类:
⑴主色 含义:一生不变的基本面部色泽。 ⑵ 客色 含义: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面部发 生的正常范围内的色泽变化。 常见因素有:季节 气侯 昼夜 地域环 境 职业 情绪 饮酒 饥饱 剧烈运动
案例及思考问题 病案一】 【病案一】
汤××,女,7岁,学生。2003年4月5日初诊 ××, 学生。2003年 患儿三天前外出回家后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 患儿三天前外出回家后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 喷嚏连连,咽喉肿痛等症,其父母认为是感冒,自予 喷嚏连连,咽喉肿痛等症,其父母认为是感冒, 感康” 板蓝根冲剂”等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感康”、“板蓝根冲剂”等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遂于今日前来就诊。症见高热不退,(体温40℃左右), ,(体温40℃左右 遂于今日前来就诊。症见高热不退,(体温40℃左右), 呼吸气粗,精神不振,纳差,口干喜饮,躯体、 呼吸气粗,精神不振,纳差,口干喜饮,躯体、四肢均 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融合成片,无汗出,小便黄少, 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融合成片,无汗出,小便黄少, 大便干结,几日未解,舌质鲜红,舌苔黄厚干燥,脉象 大便干结,几日未解,舌质鲜红,舌苔黄厚干燥, 洪数。西医诊断为“麻疹性肺炎” 洪数。西医诊断为“麻疹性肺炎”。 问题: 问题: 该患儿应表现哪一种面色?其临床意义为何? (1)该患儿应表现哪一种面色?其临床意义为何?

中医学考试大纲

中医学考试大纲

中医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中医学考试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应用。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分配1. 中医基础理论(30%)-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2. 中医诊断学(20%)- 望诊:包括面色、舌象等- 闻诊:包括气味、声音等- 问诊:包括病史、症状等- 切诊:包括脉诊、触诊等3. 中医治疗学(30%)- 药物治疗:中药的分类、配伍、炮制、用法- 针灸治疗:针灸的原理、操作技巧、适应症- 推拿按摩:推拿的基本手法、适应症- 食疗:食疗的原理、食物的性味归经4. 中医经典文献(10%)-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5. 中医临床应用(10%)- 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填空题:考察学生对中医术语和概念的准确使用。

3. 简答题:评估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论述题:检验学生综合运用中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病例分析题:通过实际病例,考察学生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与深度1. 中医基础理论: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诊断学:要求学生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诊断。

3. 中医治疗学:要求学生了解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4. 中医经典文献:要求学生熟悉并理解《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文献的主要内容。

5. 中医临床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将中医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五、复习指导与建议1. 系统复习:按照考试大纲的顺序,系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

中医学复习重点

中医学复习重点

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3.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某种证。

4.论治:又称为施治,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5.正治:是逆其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6.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药治疗假寒体征。

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药治疗加热体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质性通泄。

7.七情合和: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反应,长期临床药物实践中,把单味药应用和药物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8.得气(针感):针刺患者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9.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10.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与腑相似;在功能上藏精气而不泻,与脏相似。

11.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乘即乘虚侵袭。

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侮即欺侮,恃强凌弱。

12.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上表现为:形体结构整体性,基本物质统一性,功能活动统一性。

在病理上表现为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3.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4.肾主纳气:是指肺虽是主呼吸的,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促进其吸清呼浊、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病机概念: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是疾病表现发展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

中医学基础复习

中医学基础复习

中医学基础复习《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证”泛指症候,是对疾病病因、部位、性质和邪正斗争状况的概括。

“症”即症状,是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孤立的病情表现。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

阴阳又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热为阳,寒为阴)2.阴阳互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的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熱极生寒)五行对五脏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脏象即“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神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藏血。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在体合骨,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其液在唾。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气的作用: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本文将针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复习要点进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经络和穴位两个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传输气血的通道,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脉,每条经络与体内的脏腑器官相连。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通过按摩、刺激等手段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脏腑学说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根据人体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生理作用。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调控系统。

四、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组织液体的概念。

气是指人体内的气体运动,血是人体内主要的营养物质和液体组织,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分泌物和体液。

气血津液的平衡与流动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辨症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的方法,它通过对患者症状、脉象、舌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症论治是中医学独特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

总结: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学的基本原理、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复习中医学基础理论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深入学习经络系统的相关知识,了解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并掌握气血津液的平衡与流动。

此外,辨症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方法,也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理解。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为后来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对应,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生理物质循环和代谢,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相互关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从而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专科是中医、针灸等传统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各部门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希望对中医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学、方剂学、针灸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经络、腧穴、气血等生理概念以及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等技能。

对于方剂学和针灸学,需要掌握常用的中药和针灸法,了解其适应症、功效、注意事项等。

二、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制药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药材、药性、功效等相关信息,了解中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和配伍规律。

对于中药的制药过程和研究方法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体组织、器官、生命功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中医临床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四、临床实习
中医学的临床实习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环节,临床实习内容包括病历记录、体格检查、诊断鉴别、治疗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中医学的诊疗技能,对各种疾病有全面的认识,熟悉各种治疗方法。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

以上是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中医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中医学的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考试是测试学生对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

以下是中医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2. 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3. 中医的病因学说:外感病、内伤病、其他特殊病因学说等4. 中医的病机学说: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等二、中医诊断学1. 中医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2. 中医辨证论治:八纲辨证、病位辨证、病因辨证、病机辨证等3. 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脉诊、舌诊、面部诊断等4. 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三、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养生理论:四季养生、平衡饮食、适当运动等2. 中医养生方法:食疗、草药调养、气功锻炼等四、中医药学1. 中药的起源、发展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寒热温凉、苦甘酸辛、归肝心脾肺肾经等3.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人参、黄芪、丹参等4. 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常用配方:四逆散、解表剂等五、中医针灸学1. 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原理2. 针灸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3. 针灸的常用技法和治疗原则4. 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六、中医外治疗法1. 中医推拿按摩:经络推拿、穴位按摩等2. 中医外敷疗法:艾灸、拔罐等3. 中医气功疗法:太极拳、气功调理等七、中医的临床实践1.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等2. 中医针灸治疗的常见疾病:头痛、失眠、颈椎病等3. 中医外治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考试的知识点很广泛,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分支和细节内容。

在复习和准备考试时,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并且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试水平。

中医学复习重点

中医学复习重点

中医复习重点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

2.中医护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施护。

3.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称护理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护理服务的对象实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护理。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性,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转化5.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原则就是调整阴阳,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以促使阴阳恢复平衡。

6.五行的基本概念:五,指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

行,是指运动的变化。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8.无味:酸,苦,甘,辛,咸。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9.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气:风,暑,湿,燥,寒。

10.精,气,血,精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11.肾中所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本,其主要功能是主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12.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13.心,主血脉,主神志。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调通水道。

脾,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肝,主疏泄,主藏血。

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

14.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7.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期末复习是学习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中医学》期末复习的知识点学习要求。

一、《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部分1.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

包括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3.理解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望闻问切1.掌握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四大方法。

2.掌握中医脉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了解中医脉搏的分类和脉证的诊断。

三、中医疾病分类和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1.掌握中医疾病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了解中医疾病分类的要点,包括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等。

2.掌握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要点。

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

3.理解中医药物的分类、功效及其应用。

了解中药的药性、味归、功能主治等基本特点。

四、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1.理解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包括四季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等。

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掌握中医养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

了解常见的中医药膳食材、制作方法和功效。

五、中医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1.认真学习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2.掌握中医学专业的术语、名词和基本理论。

包括经络学、病理学、中药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六、交流和讨论1.参与中医学专业的学术讨论和交流。

了解中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中医学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医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医学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医学考研知识点归纳是针对中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指南,涵盖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医学考研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基础理论篇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五行则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

2. 脏腑学说: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经络学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4. 气血津液: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液体。

诊断方法篇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2. 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呼吸声等来了解病情。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来收集病情信息。

4.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身体部位来诊断病情。

治疗原则篇1. 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3. 整体观念:治疗时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不仅仅局限于局部病变。

4. 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种基本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篇1. 中药学: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禁忌等。

2. 针灸学:针灸的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3. 推拿按摩:推拿的基本手法、作用机制、适应症等。

4. 食疗养生:食疗的原理、食物的性味归经、食疗方案等。

结束语中医学考研知识点的归纳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需要考生对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考生在考研复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医学复习知识点.docx

中医学复习知识点.docx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四大阶段:萌芽与奠基(春秋战国、两汉)一充实、融合与临床发展(两晋、隋唐)一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宋、金、元)一综合集成、深化发展(明、清)一、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一一萌芽与奠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1、《黄帝内经》、《难经》一一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2)《难经》2、《伤寒杂病论》一一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1)东汉末年,张仲景作;(2)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3、《神农本草经》一一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二、两晋隋唐时期一一充实、融合与临床发展1、《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世界最早的药典。

2、《针灸甲乙经》(1)晋朝,皇甫谧作;(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一一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四、明清时期一一综合集成、深化发展1、温病学说一一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1)明朝:吴有性,《瘟疫论》,创立“戾气”学说;(2)清朝:叶桂、吴璃,分别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2、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含义: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人与环境之间具有统一性与联系性的学术思想。

2、主要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1、症、证(证候)、病的区别与联系(1)症:即症状、体征。

机体发病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异常感觉与医者感知的异常表现。

(2)证(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病: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展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基础中医学复习要点

基础中医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2。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3。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6。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7、辩",有审辨、辨别等意思。

“证”,意为“凭证"、“证据”,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她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搜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

阴阳的基本特征:①普遍性;②相关性;③相对性;④可分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①对立制约;②互根互用;③消长平衡;④相互转化4。

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考试要求方式为机考,闭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判断题选择题为单选题,为A1和A2题型课程的最终考核为: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最终课程成绩期末考试题60%为较简单的题,30%为中等难度的题,10%为较难的题一、绪论(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特点还要注意了解一下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以及对中医体系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伤寒杂病论》二、阴阳学说:掌握:阴阳的概念熟悉: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了解: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辨治用药、指导疾病预防)阴阳学说部分,阴阳的概念是需要掌握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研究阴阳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用以阐释自然界万物和现象所具有的相互对立依存、相互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还要熟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现实中如何体现,如我们人体各部位哪些属阴,哪些属阳,一天当中如何分阴阳?人白天精神振奋,夜晚精神困倦可以用阴阳的那种关系解释等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阴分别是什么时候上午太阳渐升属阳中之阳,下午日落西山属阳中之阴,上半夜夜色渐重属阴中之阴,下半夜东方渐白属阴中之阳。

要求同学们能够用阴阳学说的理论阐释生活的以及自然中的现象阴偏盛或阳偏盛在人体可以有哪些表现?阴偏衰、阳偏衰人体又会有什么表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些都是根据阴阳盛实而指导制定的治疗原则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气的作用(P108)独家记忆:格谁,谁在门外,门内为真,门外为假。

注解:阴盛格阳=格阳=阳在门外,阳热,为假=阴在门内,阴寒,为真=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格阴=阴在门外,阴寒,为假=阳在门内,阳热,为真=真热假寒证。

中医复习提纲

中医复习提纲

一、阴阳学说(一)基本概念阳:明亮、温暖、上升、运动、外在、无形阴:晦暗、寒冷、下降、静止、内在、有形医学上:阳:人体上部的、外部的、背部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人体下部的、内部的、腹部的、內守的、形体的,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二)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2.普遍性:宇宙间一切相关的事物和现象。

3.相对性: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4.可分性:无限可分(三)基本内容1.对立制约。

矛盾:即一个统一体中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维持相对平衡。

2.相互依存。

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相互依存。

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长的关系。

3.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形式:与制约相关: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与互用相关: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4.相互转化。

含义: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方式:渐变突变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对立、依存阴阳运动的形式:消长、转化(四)应用2.概括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黑色海盗团出品物质基础(阳)与生理功能(阴)阳气(阳)--- 促进物质基础的新陈代谢阴精(阴)--- 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阳:升、出阴:降、入3.阐释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4.指导疾病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色泽、气息、脉象概况疾病证候----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5.确立护治原则。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6.指导养生保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复习范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二、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6分)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14分)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阴阳的属性特征。

对立统一
2五行中土的特性。

生化、载物。

3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五脏
5肝藏血的含义。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6肺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司呼吸的含义。

肺有主持人体之气的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肺的生理特性。

肺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涕为肺液。

7脾统血的含义是。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以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8头发的枯黄、脱落与肾脏有关。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肾阳。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肾精。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9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化物、泌別清浊
10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

11奇恒之腑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2气滞、气逆与气脱。

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
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13经络的概念。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14孙络是指细小的脉络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阴跷脉、阳维脉。

16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17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足厥阴肝经。

18十二经中,足太阴脾经具有两条别络。

19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

2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

胸部
21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目内眦
22“阳脉之海”指的是督脉
23中寒的含义。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24湿邪致病的特点: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5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易耗气伤津。

26燥邪致病会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

27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8喜伤心的表现。

暴喜或喜乐五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从而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至失神狂乱等症。

29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水。

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痰饮。

30瘀血所致的疼痛的性质。

刺痛
31广义的神的概念: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
32望面色的主要内容和主证。

青色为肝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以肝病为主;赤色为心色,主热证,以心病为主;黄色为脾色,主湿证和虚证,以脾病为主;白色为肺色,主虚证、寒证,为气血亏损征象,以肺病为主;黑色为肾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以肾病为主
33脾病面色黄,见弦脉时为逆。

34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舌紫肿胀。

35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舌体淡瘦。

36阳虚湿盛的舌象是舌淡嫩苔白滑。

37咳声如犬吠样,可见于白喉。

38唐代以前所称的"哕",是指呃逆。

39实证的概念。

凡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所产生的症候。

40患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其证型是真寒假热。

41外感热病中,正邪相争,战汗提示病变发展转折点。

42痰湿内阻所致头晕的特征,是伴有昏沉。

43湿热内阻不会出现口渴多饮。

44肝胃蕴热的口味是口中泛酸。

45辨证求因的内涵。

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辨证求因”。

46“用寒远寒”的治法具体表现。

冬季慎用寒药
47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阴阳离决。

48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49白芷、桂枝的功效。

白芷:解表祛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桂枝:解肌发汗、温经通阳、祛风除湿
50天南星外用的作用。

散结消肿
51牡丹皮、赤芍的共同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
52理气药的适应症。

气滞、气逆
53桑白皮与葶苈子相同的功效。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54辛味药的作用是能行能散。

55将不溶于水的药物粉碎后再加水研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炮制方法称为水飞。

56栀子既能清热泻火除烦、又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57羌活善于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痛。

58苍术的性味是辛、苦,温。

59苦杏仁既可用治咳嗽气喘,又可用治肠燥便秘。

60补益药中属于补气类的药组是人参、白术。

61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

62天麻治疗眩晕的要药。

63常山的功效是涌吐痰涎截疟。

64骨度分寸规定,髀枢至膝中的距离是19寸。

65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神门。

66治疗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至阴
67下列腧穴中,归经错误的是太溪-肝经。

68百会穴在头正中线上,其具体位置在前发际直上5寸。

69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提捏进针法。

70隔姜灸可用于治疗寒性呕吐腹痛。

71得气的含义。

P235
72肩周炎的推拿治疗。

P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