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讲义

合集下载

弗里德曼说服与态度改变模式课件

弗里德曼说服与态度改变模式课件

VS
详细描述
受众的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背景、 价值观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众对信息 的接受程度和态度改变。因此,在说服过 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受众的特征,并根据其 特点制定相应的说服策略。
选择恰当的说服情境
总结词
选择恰当的说服情境能够提高态度改变的效果。
详细描述
说服情境包括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时间和地点等环境因素。选择恰当的说服情境需要考 虑受众的特点和信息的特点,选择最能触动受众的传播渠道和时机,以达到最佳的说服
媒体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黏性。
03
舆论引导
利用弗里德曼说服模式,社交媒体用户可以引导舆论方向,通过发布有
影响力的话题、评论等形式,影响其他用户的态度和行为。
THANKS
理论背景
该模式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社会 影响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等,通 过整合这些理论来解释说服和态 度改变的过程。
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结构
该模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说 服源、说服信息和说服对象。
特点
该模式强调说服过程中信息处理和认 知失调的作用,以及社会影响在态度 改变中的重要性。
02 说服的要素
在广告、营销和政治宣传中,常常利 用认知失调来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个体可能会采取新的信息或观点来减 少这种不协调,或者重新评价原有观 念和行为的合理性。
自我概念调整阶段
自我概念的定义
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个性、价值观、信仰等。
自我概念调整的过程
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个体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以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利用弗里德曼说服模式,企业可 以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 度和美誉度,从而影响消费者的

广告说服心理(态度)PPT课件

广告说服心理(态度)PPT课件
10
从测验结果的单纯比较而言,无论‘一面提示’ 还是‘两面提示’都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赞 同‘对日作战尚பைடு நூலகம்持续一年以上’的人分别由 37%和38%增加到了59%,而第三组的态度基本 上没有变化。
但‘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的效果仍有 差别。‘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 好,‘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的人说服效果好。 这表明,无论是‘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 效果的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的性质, 离开具体对象泛论两者的优劣是没什么意义的。
11
研究还发现‘两面提示’有‘免疫’效果。在接触对 立观点的宣传时,原先接受过‘一面提示’试验的人 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原先接受过‘两面 提示’试验的人的态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两面提 示’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 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 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 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inoculation effects)。就像在医学领域,增强人体抵抗力的方法有 两种,一种是滋补法,如注意饮食营养、锻炼、休息 等。另一种是‘接种法’,即事先让人接触弱性细菌 而逐渐增强其免疫力。
外显的行为 行为的言语表述
5
态度的特性
1态度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learned;
2态度必有对象object。 3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consistency; 4态度有结构,由认知congnitive、情感affective
和行为倾向性conative/tendency构成; 5态度是内在的体验,只有通过言语、行为间
广告说服心理
1
2
说服的心理实质
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 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

《广告心理学》教材讲义完整版

《广告心理学》教材讲义完整版

颜色的对比
大与小的对比
三、营造广告的感染力
四、广告力求新颖、独特、出乎意料,可表现在:
广告标题
画面构图
创意情节 广告形式等
五、利用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规律来做广告
它是牵动消费者的眼睛并依照消费者所期望的方向
移动的一种能力。可表现活动的有: 视觉 听觉 广告文案 等等
六、悬念广告的应用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 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 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
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
刺激的对比性常有:虚与实、大与小、空白与实体、动与静、暗 与亮以及颜色对比、声音对比、空间对比等
虚与实的对比
三、感受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二)广告中各种刺激物的强度必须在绝对感受阈限之内
三、感受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三)巧妙运用差别感觉阈值
1、利用明星的“模仿秀”来做广告
2、设法让消费者觉察到产品质量的任何一点改善
3、提高价格或减少单位产品数量时最好不要被消费者觉察 4、降价促销或增加产品数量时,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察到
在广告的宣传中,可利用晕轮效应提高广告的效果。
(四)刻板印象 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或事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其 作用有两方面: 积极:使认识过程简化,有利于对认知对象做出概括性的反映 消极:有时会造成偏见 (五)移情作用 人们会将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人
或物上去。
第三节 理解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一、理解概述
处在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状态
二、广告注意的概述 (三)广告注意的品质
广告注意的范围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的学科,它涉及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的目标是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这就需要采用一系列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影响和说服消费者。

1. 社会认同原理:人们多半会在做出决策时参考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广告通过呈现演员或利用名人代言的方式来塑造社会认同。

消费者看到自己尊敬和羡慕的人推荐某个产品,就会认为自己也应该购买。

2. 偏见和讯息失真原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会对不同选项进行偏见和失真,从而为某一选择提供有利条件。

广告会有意制造某种偏见,通过呈现有利的信息来引导消费者的选择。

3. 强化原理:广告在呈现商品或服务时,会强调其独特性、价值和功能,从而激发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和欲望。

使用积极的情感和语言,加强产品的吸引力,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会满足他们的需求。

4. 即时满足原理:人们往往追求即时满足感,对立即可获得的商品更感兴趣。

广告为了利用这一原理,会强调产品的速度、方便性和容易获取。

例如,快速配送、随时在线购买等。

5. 置换原理:广告会通过展示某一产品能够代替或改善现有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

这就要求广告表达清晰、具体的替代方案,让消费者相信换购这一产品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为了应用上述原理,广告制作需要遵循以下方法:1. 情感营销:广告通过诱发消费者的情感和情绪,使其与产品产生共鸣。

使用吸引人的图像、音乐、故事情节等手段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从而引起购买的动机。

2. 触动潜意识:广告经常利用潜意识暗示技巧来唤起消费想法。

通过使用隐喻、隐形信息和暗示,激发消费者潜在的欲望,使他们对广告商品产生兴趣。

3. 增加关注度:广告需要通过独特和吸引人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使用鲜艳的颜色、引人注目的图像等元素,将广告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

4. 强调不可或缺:广告经常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和独家功能,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是不可或缺的。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课件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课件
第一节 态度概述
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特点
1
2/23/2021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1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份Βιβλιοθήκη 情感成份 和行为意向的持久的系统。
2
2/23/2021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2
态度的结构
可测的自变量
刺激: 商品、商标、 广告、劳务和 其它态度对象
3
2/23/2021
11
广告说服机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低认知卷入理论模式阶段
时间:60-70年代 强调情感迁移及其它非认知性因素的作 用,忽视消费者的信息加工对接受广告 说服的作用。
12 2/23/2021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12
高认知卷入理论模式阶段
时间:70-80年代左右 重视信息加工或认知卷入对广告说服的 影响,非认知性因素则被忽视。
41 2/23/2021
16 2/23/2021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16
12 年 不 必 对 时
低认知卷入理论模式
2、纯暴露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扎乔尼克(Zajonc)1968 年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只要广告暴露让 消费者接触,就足以使消费者产生积极 的态度。即频繁的信息暴露能导致个体 对态度对象积极的情感反应。
6
态度的特点
3、方向性 态度有正面、积极、肯定的,也有负面、 消极、否定的,还有中性的。
7
2/23/2021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7
态度的特点
4、强弱 人们对客体的态度有程度之别。
8
2/23/2021
广告心理学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8

广告心理学第六章

广告心理学第六章

2、态度改变的具体策略: (1)改变认知成分 A、改变信念 B、转变权重 C、增加新信念 D、改变理想点 (2)改变情感成分 (3)改变行为成分

3、消费者拒绝态度的表现及转化 (1)拒绝购买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A、一般性拒绝 B、彻底性拒绝 C、隐蔽性拒绝

(2)拒绝购买态度的转化 A、对于一般性拒绝的消费者,可尽快对其宣 传有关商品新的知识。 B、对于彻底性拒绝购买的消费者,则可弱化 其拒绝购买的强度,转移其注意目标,引 导新的需求。 C、对隐蔽性拒绝,应尊重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切不可当场揭露隐蔽原因,同时,应设法 增强其购买信心。

知识的链接
公共关系 1.概念:是指企业为了取得社会、公众的信 赖和了解而进行的各项活动。 2.公共关系的五个任务: ①与新闻界的联系 ②对产品的宣传报道 ③公司信息传播 ④游说立法机关与政府官员 ⑤咨询活动

三、态度改变的策略
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传播的可信度:同一信息来自不同的传 播源,就会产生不同的说服效果。 (2)传播载体的可信度:消费者对广告登载 或传播的信息载体的信任度。 (3)广告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名人效应的结 果。 (4)广告内容的可信度:包括态度的诚恳和 说服的有理有据。其中,广告内容的组织 尤其重要。

谈一谈
看看下面的这个网络广告,说说你的感受 和反应? /go/act/try/330.php ?TBG=44013.81181.1&ad_id=&am_id=& cm_id=&pm_id=

3、态度的功能: (1)认知性功能:指在态度倾向性的支配下, 消费者广泛搜集信息,了解、鉴别有关商 品的劳务的功能、质量,并评价其对自身 的价值大小,从而为正确制定与实施购买 决策奠定基础。

第六章--广告的说服机制

第六章--广告的说服机制
雪龙人 纤丝鸟
容祖儿
周迅 胡兵 瞿颖
近期广告中的洗发水与明星代言:
品 飘 沙 采 风 采 好 拉 牌 影 朗 怡 影 乐 迪 芳
亮 丽 潘 庄 涛 婷
代 陆 王 李 古 黎 李 陈 赵 李 言 毅 力 亚 天 明 汶 德 薇 嘉 蓉 宏 鹏 乐 欣 人
章 子 怡
3、广告使用名人与明星 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阶段:依从
人们由于外在的压力。而改变 自己的态度或表面行为。
第二阶段:认同
态度发生了情感上的联系, 是出于自愿的。
第三阶段:内化
是态度改变中最深刻的 层次; 此观念成为个人价值体 系中的一部分 。
1、广告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广告信 息来源
诉求 内容 消费者 环境
……
……
公正性 可信性 被喜爱程度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由 知觉对象的某一特征推及到对象 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 化对象形象的心理倾向。
百 年 润 发
移情效应
即指人们习惯于将对某一特 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 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
群星代言
2、利用明星与名人作广告的目的:
A、借明星之名提高产品知名度; B、借明星之脸引人注意; C、借人们对明星的偏爱促进人们 接受产品
你认为态度的重要 性有多大?
态度决定一切!
行为 = 态度 x 环境
第六章:广告说 服的心理机制
本章学习指导:
了解影响消费者态度的改变的要素,广告
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态度的特点;消费 者态度的形成途径; 掌握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广告中的3B原 则;广告形象代言人的类型。 重点掌握明星效应的心理分析(心理依据) 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广告可信度提高的 方法;态度的功能; 名词解释:消费者的态度、晕轮效应

广告说服及其理论

广告说服及其理论

总结词
02
03
详细描述
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吸引消 费者的注意力,并传达产品信息。
利用幽默的语言、图像或情节来 吸引消费者的兴趣,使他们在轻 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广告信息。
情感诉求
总结词
通过引发消费者的恐惧感来促使他们 采取行动。
详细描述
强调产品能够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或问 题,如果不购买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或损失。
详细描述
广告通过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以及运用新颖、 独特、有趣的创意和表现形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 广告的认知度和记忆度。
记忆与遗忘
总结词
记忆与遗忘理论认为人们的记忆容量有限,广告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在消费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详细描述
广告通过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如重复、关联、联想等,帮助消费者记忆品牌、产品信息以及广告内容 ,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同时,广告也需要避免引起消费者的遗忘和混淆。
情感与理性决策
总结词
情感与理性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既受到情感的影响,也受到理性的影 响。
详细描述
广告通过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如快乐、兴奋、安全感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决策。同时,广告也通过提供产品或品牌的信息和理性诉求,帮助消费者进行更 全面的决策。
感知觉与注意
总结词
感知觉与注意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和注意是有 限的,广告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曝光量
衡量广告被展示的次数,是评估广告覆盖面 的基础指标。
投资回报率
衡量广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评估广告经 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A/B测试与优化
要点一
A/B测试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广告效果,确定最佳的广告策略和创 意。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第章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8p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第章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8p

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本章提要:说服的心理实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及其考证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态度的测量第一节说服的心理实质一、什么是说服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

广告的说服:是促进消费者对特定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诉求是外界的手段,或者说是广告刺激。

态度和行为朝着预定方向变化,是说服的心理实质。

二、态度的特性与功能1 .态度它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

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意见。

意见的本身,也就是态度的表现态度也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2 .态度的结构态度作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的倾向性是有一定结构的。

图:态度的结构中间变量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是态度结构的基本因素。

认知因素表征: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探究、知觉等各方面的特性。

态度的情感因素,实质上是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

行为的倾向性因素,在这里实质上是购买的意向。

三个因素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其中认知是基础。

3.态度的特性有下几个特性:(1)态度不是生来俱有,而是后天习得;(2)态度必有对象。

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理论等;(3)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4)态度有结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构成,彼此间协调一致;(5)态度是内在的体验,只有通过言语、行为、间接地推测;(6)态度有方向、强度和信任度。

4 .态度的功能(1)调节的机能。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遵循奖励最大、受罚最小的机制。

图:态度的调节功能图示(2)自我防卫的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是维护自己的形象。

而价值表现的功能,则是表现自我形象的倾向。

(4)知识功能三、态度改变的两种形式态度的特性指:态度有方向(极性)和强度。

态度的肯定与否定作为两个极性,中间会有各种程度。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

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本章提要:说服的心理实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及其考证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态度的测量第一节说服的心理实质一、什么是说服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

广告的说服:是促进消费者对特定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诉求是外界的手段,或者说是广告刺激。

态度和行为朝着预定方向变化,是说服的心理实质。

二、态度的特性与功能1.态度它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

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意见。

意见的本身,也就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也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2.态度的结构态度作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的倾向性是有一定结构的。

图:态度的结构中间变量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是态度结构的基本因素。

认知因素表征: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探究、知觉等各方面的特性。

态度的情感因素,实质上是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

行为的倾向性因素,在这里实质上是购买的意向。

三个因素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其中认知是基础。

3.态度的特性有下几个特性:(1)态度不是生来俱有,而是后天习得;(2)态度必有对象。

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理论等;(3)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4)态度有结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构成,彼此间协调一致;(5)态度是内在的体验,只有通过言语、行为、间接地推测;(6)态度有方向、强度和信任度。

4.态度的功能(1)调节的机能。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遵循奖励最大、受罚最小的机制。

图:态度的调节功能图示(2)自我防卫的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是维护自己的形象。

而价值表现的功能,则是表现自我形象的倾向。

(4)知识功能三、态度改变的两种形式态度的特性指:态度有方向(极性)和强度。

态度的肯定与否定作为两个极性,中间会有各种程度。

广告心理学(2011-2012)态度与说服

广告心理学(2011-2012)态度与说服
广告心理学
态度与说服
第一节 态度及其特性
• 一、态度概述 • 态度是指对特定刺激的一般心理倾向,即 以可预测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倾向。 • 是个体稳定持久的、以特定方式对待一定 对象的一种倾向性,态度的对象可以是人、 事、物或者一定的思想观念。 • 态度作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 倾向具有一定的结构,它包括认知、情感 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幽默
• 幽默在广告中的运用
– 高风险的功能性工具、低风险的功能性工具、 高风险炫耀性玩具和低风险的炫耀性玩具四种 产品类别中,低风险炫耀性玩具产品使用幽默 最多,使用最少的是高风险的炫耀性玩具产品。 – 在媒体类别中,幽默的杂志广告明显少于幽默 广播广告和幽默电视广告。后二者之间因产品 类别不同略有差异
性诉求
• 性诉求在欧、美等国的广告中很普遍,在 国内的广告中性诉求也时有出现。 • 怀斯等1974年的调查所指出的,多数被试 都认为“广告主在广告中使用太多的性诉 求” 。 • 性诉求表现为人体的性感部位和性有关动 作的画面表现,性有关的言语描述,以及 与某种象征性的符号
– 例如身穿泳衣、露胸袒背、谈情说爱、拥抱接 吻的表现等都与性诉求有关。
• 1、调节的功能(效用功能) • 这项功能与基本的奖惩原则有关
• 2、自我防卫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 为了防御外来威胁和内在感觉,保护个体 而形成的态度。 • 高露洁,防止蛀牙 • 高露洁,有效防止牙齿掉光
• 家庭主妇抵制速溶咖啡 • 万宝路
• 3、价值表现功能: • 具有价值表现功能的那些态度表现了消费 者的核心价值观或自我概念。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ELM)
• • • • • • • • •
如何提高广告的说服力: 1、广告信息要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相关 2、广告信息源要有较高的可信度 (1)突出广告产品的特点,也不回避次要特性的 不足。 (2)实际表演或操作。 (3)科学鉴定的结果和专家学者的评价 (4)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3、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4、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第章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优选稿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第章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优选稿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第章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本章提要:说服的心理实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及其考证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态度的测量第一节说服的心理实质一、什么是说服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

广告的说服:是促进消费者对特定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诉求是外界的手段,或者说是广告刺激。

态度和行为朝着预定方向变化,是说服的心理实质。

二、态度的特性与功能1.态度它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

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意见。

意见的本身,也就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也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2.态度的结构态度作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的倾向性是有一定结构的。

图:态度的结构中间变量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是态度结构的基本因素。

认知因素表征: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探究、知觉等各方面的特性。

态度的情感因素,实质上是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

行为的倾向性因素,在这里实质上是购买的意向。

三个因素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其中认知是基础。

3.态度的特性有下几个特性:(1)态度不是生来俱有,而是后天习得;(2)态度必有对象。

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理论等;(3)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4)态度有结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构成,彼此间协调一致;(5)态度是内在的体验,只有通过言语、行为、间接地推测;(6)态度有方向、强度和信任度。

4.态度的功能(1)调节的机能。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遵循奖励最大、受罚最小的机制。

图:态度的调节功能图示(2)自我防卫的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是维护自己的形象。

而价值表现的功能,则是表现自我形象的倾向。

第六章 广告的说服心理基础概要

第六章 广告的说服心理基础概要
第六章
广告的说服心理基础
本章重点: 广告说服过程的规律与特点,并基 于此的广告对策和建议。
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般过程
形成需要, 诱发动机 获取信息
内外刺激
购买决策
购买后评价
购买行为
• 需要分为:显性需要和潜在需要 • 被意识到的需要并与满足需要的诱因或目标 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行为动机。 • 动机:使人发动某种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 目标的内部动力。 •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的购买行为,事先没有 明确计划,只有朦胧欲望(潜在需要)。 • 获取信息,内部搜索和外部获得——认为广 告是了解商品功能的重要信息来源的人数比 例:美76%、台湾86%、香港74%。
差距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干扰
信息源 • 意图(公正、客观) • 专业性和可靠性(所知不 多、懒得去想) • 对信息源的喜好 a.以貌取人;b.信息源与说 明对象间的相似性 c.熟悉程度。(中性)
传播方式 • 信息的内容与组织是否正确合理。 • 信息立论是否简单、清楚,易学易记。 • 证据确凿,说服力强。
目标(受众)
• 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容易说服 • 自我监控高者比自我监控低者更容易受外 界影响 • 高智力者更少受到不合逻辑的论证影响 • 低智力者受复杂论证的影响小
二、人的基本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需要层次理论 • 马斯洛(A.H.Maslow) (美国)
尊重的需要
社交需要 (爱与归属)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需要、动机与消费行为
• 需要
•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动机
• 在多数情况下,个体可能同时追求多个目标,此时,动机 间就会产生冲突: • 双趋式。 同时面临两个有吸引力的目标,由于各种原因,只 能选一个,非此即彼,这时的心理冲突叫双趋式冲突。 • 双避式。 两个都想回避,但只能回避其一,不能同时回避, 此冲突就是双避式。 • 趋避式。 积极和消极并存,要实现一个需要的目标,就要付 出代价,举棋不定,此为趋避式。

《广告学概论》广告心理 第六章

《广告学概论》广告心理 第六章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已被翻译 成近20种语言。
教学目的 了解广告与受众心理的内在联系,抓住受众眼球, 把广告作到受众的心坎上
主要内容 1.广告与心理的关系 2.注意与广告 3.兴趣与广告 4.记忆与广告 5.说服与广告
重点 广告与受众心理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广告与受众心理
一、什么是受众心理
1.什么叫受众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也叫广告客体
(2)作为消费者的广告客体
1、消费者和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
对消费者的理解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消费者指消耗 商品(服务)的使用 价值的人。 广义的消费者包括产 品或服务的需求者、
作为消费者的广告客体 1、消费者和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的分类
按照消费目的可将消费者划分为:
(1)最终消费者 (final consumer) 分为个体消费者和家庭消费者
30.00
96.22
5.00
36.70
115.50
6.00
43.40
134.75
7.00
50.20
154.00
8.00
56.90
173.25
9.00
63.90
192.50
10.00
70.40
w请e在lco此m添e加to段u落se内th容e…se…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请o在nt此en添t d加e段sig落n内, 1容0…ye…ars experience
2.什么叫受众心理 受众对广告(广告作品或广告活动)的认知、情绪 和意志过程
认知:认识和知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 情绪:内心与外部反应,包括神态、表情、语气、行为 意志:有目的行动
二、广告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02
03
色彩搭配
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选 择适合品牌形象和广告主 题的色彩,以增强视觉冲 击力和吸引力。
图形设计
运用简洁明快的图形元素 ,传达广告信息,并让消 费者在短时间内记住品牌 形象。
版面布局
合理安排广告版面的元素 ,确保视觉流程的顺畅, 让消费者在阅读广告时感 到舒适和愉悦。
语言设计技巧
简洁明了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定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当个人认知或 信念之间出现矛盾或冲突时,会 产生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寻求方 法来减少这种失调。
广告应用
广告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建立联 系等方式来减少消费者的认知失 调,使消费者更加信任广告内容 ,从而产生购买意愿。
感知规律
感知规律定义
感知规律是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信息进行筛 选、加工和解释。
创意设计
结合品牌特点和目标受众喜好 ,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 广告内容。
营销活动配合
结合其他营销活动,如促销、 公关活动等,增强广告的说服 力和效果。
06
广告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
广告效果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
定量评估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广告投放后的数据,如点击率、曝光量、转化率 等,评估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
幽默诉求法
01
总结词
轻松幽默,吸引注意
02 03
详细描述
通过幽默、诙谐、轻松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引导消费者接 受广告信息。幽默诉求法通常利用笑话、调侃、搞笑的情节等手段来吸 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
案例
某饮料广告通过搞笑的动画形象和幽默的对话来展示该饮料的轻松口感 和特点,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该饮料。

广告心理学第六章-精品文档

广告心理学第六章-精品文档
n
(2)效用性功能:消费者的购买总是试图受 益最大,受损最小。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直 接依赖于人们对得益或受损的知觉或体验。 Evaluation only. (3)价值表达功能:消费者常常通过某种消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费态度,努力把自己的价值观转换为易表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现的、实在的东西。
分析:下面的这个广告是消费者态度的哪 一个功能体现? Evaluation only. .flv ted 碧浪洗衣粉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n
4、态度的特点: (1)社会性和学习性 (2)针对性和主观性 (3)稳定性和概括性 Evaluation only. 4)金榜性和两极性 ted (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5)中心性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n
谈一谈

看看下面的这个网络广告,说说你的感受 和反应? Evaluation only. ted taobao/go/act/try/330.php?TBG=44013.81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181.1&ad_id=&am_id=&cm_id=&pm_id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6--态度说服、品牌理论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6--态度说服、品牌理论
2012-1-30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4) 说服 广告 5
影响广告说服的心理因素
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需要有关联。 广告信息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几个新特点
信念比追求利益更容易转变。 品牌信念比品牌态度更容易转变。 消费者对产品参与程度不高时态度更容易转变。 消费者对品牌评价缺乏信心时,其态度更容易 转变。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6)
Advertising & Consumer Psychology
2012-1-30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4) 说服
广告 1
消费者态度与特点
消费者态度是指在广告与营销刺激影响 下,消费者对广告产品、服务或观念的一种 心理反应倾向或评价。差异性。 态度的功能: 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认识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4) 说服 广告 21
2012-1-30
Kevin. L. Keller 的品牌资产价值测量—(3)
品牌知晓指人们对品牌名称的知晓程度, 具体反映在品牌记忆即某一特定品牌是否 储存在顾客的记忆中。 品牌识别即顾客在面对众多品牌时是否能 识别出某一特定品牌两方面内容。 品牌形象指人们在品牌知晓的前提下,与 品牌建立起的一些联系(associations associations), associations 即一种品牌态度网络的结构。
2012-1-30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4) 说服 广告 4
品牌态度转变---说服策略
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积极方面) 的说服策略:
1. 2. 3. 4. 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的方面评估。 介绍产品的具体功能。 介绍产品的抽象功能、商业承诺等。 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消极方面评估。

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在知道了向谁说和说什么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说的问题。

“如何说”才能让广告消费者听得进去,才能让消费者改变已有的看法,形成有利于广告主或广告品牌的态度,这就是本章要讨论的主题。

第一节态度人与人、传者与受众、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影响者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就是说服,而从被影响者的角度来看,则是态度形成或改变。

因此,要说服消费者,当然要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

一、什么是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态度一词最早是指身体姿势或身体位置,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

后来,态度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特指对一个特定客体反应准备[1]。

关于态度的定义,迄今社会心理学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比较流行的定义是弗里德曼的看法。

她认为,对任何特定物体、观念或人的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的系统[2]。

认知成份是由个人对于有关对象的信念构成的。

例如,对某品牌产品的态度,包括对产品各种属性的评价,价格昂贵与便宜、质量高低、性能好坏等,对某一个方面的评价就是一种信念。

情感成份是由和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绪感受构成的。

如喜欢喜欢、愉快不愉快、讨厌不讨厌等情绪体验。

行为倾向是指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如喜欢一种商品,就会想方设法多了解一些,为购买攒钱。

在现实中,人们通常会把它与情感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态度不仅包含情感,还包含认知和行为成份。

因此从态度测量的角度来说,要了解他们对客体的态度,既可以测量人们对客体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测量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倾向,还可以同时测量态度的三种成份。

二、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特点包括:①对象性。

态度的对象性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这一对象可能是个人、物体,也可能是一个事件。

在广告活动中,态度的对象一般是企业、品牌、某一具体的广告、广告模特或广告的某一要素。

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就是所谓的企业形象,公众对品牌的态度,则是所谓的品牌形象,它与另一个重要概念“主观质量”(即消费者对品牌质量的认知),在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广告界流行的术语“美誉度”,从测量的角度来说,就是品牌态度或品牌形象。

第六章_态度与广告说服理论...

第六章_态度与广告说服理论...

第二节 态度形成的理论
一、学习论 强化对态度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承诺广告:
第一,你的许诺应该是消费者最感兴趣的。
第二,你的许诺应该有足够的分量。
第二节 态度形成的理论
一、学习论 态度还可以通过模仿 而学习到。人们不仅会模 仿榜样所持态度的外部特 征,如言谈举止,也会学 习榜样的态度的内涵,如 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一、语义差异量表

测试时,让受试者在每一个维度上,选定一个 适宜的位置来表明自己对这一态度对象的判断。 在两个形容词之间有七个等级,评价时,被评 价对象具有哪个形容词所表述的特性便在靠近 它的相应等级上进行选择。最后把某一被试在 各等级上的评价值加起来,就是他对该评价对 象的态度。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四、综合模式——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 第六,两条线路的说服效果是不一样的。 中枢线路的说服效果比较持久,对消费 者的行为变化有着较强的预测力。边缘 线路的说服效果很短暂,消费者的态度 改变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恢复原来 的态度。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五、如何增加广告的说服力 1.广告信息要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四、综合模式——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 第三,如果消费者不具备信息加工的动机和能力,而 且广告中存在着边缘线索,那么消费者就会进行边缘 线路加工。所谓的边缘线路加工,是指消费者拒绝或 接受广告诉求并不是基于他们对广告信息的仔细思考, 而是要么把广告论点或品牌直接与积极或消极的线索 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非理性的);要么根据说服情 境的各种线索作一个简单的结论。所谓边缘线索是指 广告情境以及一些次要的品牌特征。
刺激: 商品、商标、 广告、劳务 和其他态度 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本章提要:说服的心理实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及其考证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态度的测量第一节说服的心理实质一、什么是说服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

广告的说服:是促进消费者对特定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诉求是外界的手段,或者说是广告刺激。

态度和行为朝着预定方向变化,是说服的心理实质。

二、态度的特性与功能1.态度它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

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意见。

意见的本身,也就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也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2.态度的结构态度作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的倾向性是有一定结构的。

图:态度的结构中间变量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是态度结构的基本因素。

认知因素表征: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探究、知觉等各方面的特性。

态度的情感因素,实质上是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

行为的倾向性因素,在这里实质上是购买的意向。

三个因素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其中认知是基础。

3.态度的特性有下几个特性:(1)态度不是生来俱有,而是后天习得;(2)态度必有对象。

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理论等;(3)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4)态度有结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构成,彼此间协调一致;(5)态度是内在的体验,只有通过言语、行为、间接地推测;(6)态度有方向、强度和信任度。

4.态度的功能(1)调节的机能。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遵循奖励最大、受罚最小的机制。

图:态度的调节功能图示(2)自我防卫的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是维护自己的形象。

而价值表现的功能,则是表现自我形象的倾向。

(4)知识功能三、态度改变的两种形式态度的特性指:态度有方向(极性)和强度。

态度的肯定与否定作为两个极性,中间会有各种程度。

态度是一个量的连续体。

态度的改变:既由肯定向否定转变,否定向肯定转变,肯定或否定程度上的发展。

前者是性质上的改变,后者是程度上的变化。

广告效果的评估指标:是觉察、再认、回忆、态度和购买倾向。

表:广告效果的五项评估第二节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一、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Petty(R.E.佩蒂)、Cacioppo(J.T.卡西窝波)和Schumann (D.休曼)提出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态度的两个基本路径:中枢的和边缘的。

中枢说服路径把态度改变看成是消费者认真考虑和综合信息的结果。

主动地考察广告的信源;重新搜集和检验有关体验;分析、判断广告商品性能与证据和做出综合的评价。

边缘说服路径,认为消费者对客体的态度改变不在于考虑对象本身的特性或证据,而是将该对象同诸多线索联系起来。

线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

肯定线索:广告中的证据有若干数量;消息源来自专家;背景音乐诱发合适的联想;商业广告显示出可信的结果等,会接受广告商品是优质产品。

否定线索:产品位置太偏僻;信源令人怀疑;刊登广告的杂志威望不高等,会否定该商品是优质产品的结论。

ELM模型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说服方法依赖于对传播信息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

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时,说服的中枢路径特别有效;当这种可能性低时,则边缘的路径有效。

图:态度改变的ELM模型低动机表征为:相对地缺乏有关商标产品信息的主动寻找;商品特性较少比较;不同商标产品间类化和对特定商标无兴趣等。

中枢路径提示:若缺乏信息加工的动机和能力,精细加工信息的可能性就减少,而转入到依赖边缘线索,获得态度的变化。

两条路径的区别:第一,中枢路径所引起的态度变化比边缘路径的要持久;第二,中枢路径所形成的态度可能比边缘路径预测后来的行为更好。

二、ELM模型的广告心理验证ELM模型在广告传播中应用的适宜性,R.E.佩蒂的试验。

指导语所表述的内容与他们关系密切,被称为“高卷入条件”。

指导语的内容与他们关系疏远,被称为“低卷入条件”。

图:产品态度作为接受者卷入和名人使用者的函数第三节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及其考证一、态度改变的调协论个体对于现实中的人与物常持有各种态度,对朋友怀有好意,而对某物的态度就不那么肯定,或者冷淡。

调协理论认为,对两者的态度就会有所变化。

前者的积极态度下降,而后者的消极态度则会有所改善。

不和谐状态,进而出现了态度的变化。

图: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图示(1)理论进一步指出:原先的态度离中性态度越近,态度越容易变化;态度越极端,变化越难。

图: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图示(2)二、调协理论的试验考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进行了验证工作,图:态度变化的结合规律表征为:对两个态度对象原先的态度是落在肯定的范畴内,结合后的态度变化好似趋向两者中更肯定的一个;态度里至少有一个是在否定范畴,结合后的态度变化趋向于否定。

数学形式表达:第四节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一、说服的传播模型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I.L.Janis)提出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

说服过程必定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

说服过程势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每个环节都标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图:修改后的说服和态度改变模(1)传递者或信息源涉及的问题,将成为可信的基本条件。

(2)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

取决:于信息的本身,传播的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亦有影响。

差距与畏惧是它的两个重要变量。

差距是指所传递的意见与说服对象的原初态度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应达到足以引起说服对象的心理不平衡或紧张状态,才可望得到说服效果。

波奇纳(S.Bochner)和英斯柯(E.A.Insko)的研究阐明差距与信息源的可信度,对态度的改变有着复杂的关系,图:差距、信息源和态度改变的关系畏惧感对态度改变的影响表征为:在低水平条件下,较强烈的畏惧能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强到一定程度上,能导致防御机制起作用,无法使态度改变。

(3)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

它的中心问题是信念与人格(个性)。

如:麦克盖尔的科学证据,表:支持、接种、无处理与态度改变关系接受者人格因素的表征:低自尊者往往比高自尊者更容易说服;高智力者更少会受到不合逻辑的论证影响,而低智力者则受复杂的论证影响小。

(4)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

警告可以理解为预告。

预告既可抵制说服,又可接受说服。

赖于接受者原来观点的自信度。

自信度低,预告便有利于态度的改变,否则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

依赖于预告的内容与个人的利害关系,若预告内容与个人无利害关系,将促进态度改变;反之,便能阻挠接受说服。

分心旨在干扰接受者,而不是干扰说服过程的本身。

分心起促进态度改变作用的条件有:接受者对说服意见本来就持有异议;接受者对议题熟悉;说服意见很容易反论证。

分心只能适度,切勿过度。

二、广告的说服广告,实质上是一种说服。

广告说服的具体化,是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广告都能成为诱因的因素:1.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2.广告信息源有较高可信度如何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呢?(1)突出广告产品的特点,也不回避次要特性的不足,即宣传的客观性。

如:暖气片厂敬告用户的广告天津日报广告处的一份类似启事:(2)实际表演或操作。

接触新产品或不熟悉的产品时,总会有所疑惑。

解除疑惑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给以实际的表演或亲自尝试。

如:电动刮胡刀的电视广告日本西铁城钟表广告(3)科学鉴定的结果和专家学者的评价。

行为科学认为,当对某种产品缺乏知识和经验时,容易受他人影响。

态度改变的理论认为,心目中的权威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4)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提高信任度的做法是:广告信息与实际使用价值的一致性。

一致性越高,信任度越高,反之信任度越低。

信任反映在对客体的积极评价上,反映在积极的行动上。

3.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作用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广告的强加印象,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表述方式令用户可亲、可信,极易接受。

4.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如,“折价三天,机不可失”、“存货有限,从速购买”等三、失实广告的修正作用广告失实将严重地损害广告源的可信度。

怎样才能重新取信于民呢?美国的一项进行专业性的修正广告放映的试验。

第五节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欺骗性广告的识别:表现在对产品本身,如产品的质量、成分、功能等产品服务,如售后服务、商品返销等,是比较容易的。

另一类虚假广告是误导性的,它具有隐蔽性,辨别比较困难。

一、误导性广告的分析误导是一种心理效应。

借助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让人对特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

利用误导,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

如国内音像市场的录音磁带在制作手法上也存在误导现象。

如美国某罐装汤类食品公司引起误导的因素是复杂的。

首先,从误导的词语来看,它们的语义往往带有多义性或模糊性。

其次,某些误导性传播跟境联效应(ContextEffect)有关。

所谓境联效应是指情境的作用。

最后,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也可能涉及主体的期待心理。

表:不同停食时间与反应有关食物的频率二、克服误导性广告的对策首先,必须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美国1914年,建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负责管理市场与广告的事务。

机构负责:评估产品主观宣传造成的不良影响。

为了给撰稿人的诉求作证,对广告中消费者可能被误导的东西作证;对该产品的技术方面鉴定。

在英国,广告标准局(ASA)制定了广告务实法典。

CAP的规定:(1)所有广告应当是合法的、公正的、诚实的和真实的;(2)所有广告应当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3)所有广告应当遵循在商业上被接受的公平竞争的原则;(4)该法规在精神实质上和字面上都得以应用。

我国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指出:“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其次,大众应努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手法。

最后,在视听各类广告信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注重知觉的线索上,须做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如做出符合逻辑的推论,就有可能纠正知觉线索引出的错误理解。

第六节态度的测量测量态度的量表有:利凯特的总加量表瑟斯顿的等距量表奥斯古德的语义分析量表马谋超的多级估量量表。

一、总加量表(LikertScale)总加量表是R.A.利凯特(R.A.Likert)在1932年创立的。

又称利凯特量表。

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态度量表。

二、等距量表(Equal-appearing Interval Scale)由L.L.塞斯通(L.L.Thurstone)和E.J.蔡夫(E.J.Chave)于1929年创立的。

其程序大致如下:(1)研究者需拟定出百余条有关态度问题的陈述句(不可有含糊不清的条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