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和防制策略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以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猪的健康和生长状况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对猪只的主要危害。
接着探讨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和生物安全措施的加强。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卫生防疫和猪只管理。
并发症可能包括系统性感染和严重的器官损害。
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视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也是本文的重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可以提高人们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认识,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猪只健康与生产安全。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特点、诊断、治疗、预防、并发症、危害性、重视、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副嗜杆菌病,是一种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副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
感染副嗜血杆菌后,猪会出现发热、嗜睡、厌食、咳嗽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死亡。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群中传播迅速,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副嗜血杆菌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感染副嗜血杆菌后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或呼吸道感染。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性较大,对其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2 疾病的危害性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对生猪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这种病菌可以通过接触感染、食物污染等途径传播,不仅导致猪只生长发育不良、体重下降、生产性能下降,还可能引起腹泻、发热、厌食、呼吸困难等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还能产生毒素,对生猪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在生猪养殖业中,副猪嗜血杆菌病不仅影响了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还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由于猪只感染了该病菌,会造成猪只死亡率增加,同时还会传播给其他健康的猪只,加重了疫情的蔓延。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Actinobacillus suis)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特点:1. 发病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尤其是3-8周龄的仔猪和采食较差的生病猪。
高温、湿度大、密度过高、环境脏乱等因素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的重要诱发因素。
2.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感染性贫血和红细胞破坏,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食、腹泻、发热、呼吸急促、肌无力和贫血等。
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多脏器病变和出血,主要累及脾、肝、肺和淋巴结等器官,可见出血点和出血灶。
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仔细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如贫血、发热、腹泻等,结合猪群的病变情况来推测是否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
2. 细菌学检查:可以采集病猪的血液、淋巴结或脏器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如革兰染色和培养,从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并进行鉴定。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病死猪,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如出血和病变器官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诊断。
治疗: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对抗生素敏感,可以选择投入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注射一次,连续3-5天。
2. 免疫治疗: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症状和传播程度,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 改善饲养环境:改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会,如加强清洁消毒,改善通风条件,合理控制猪群密度等,以减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的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腹泻等,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改善饲养环境等手段。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流行病学诊断: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1. 流行病学调查:观察疫情的分布和传播特点,了解病原体来源、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通过猪场的临床症状、死亡情况、年龄和生产性能变化等与副嗜血杆菌感染相关的指标,对疫情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测:通过病理学、细菌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确诊。
病理学检查主要观察病猪的组织病变,如肺炎、关节炎、脓肿等;细菌学检查则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猪体内的副嗜血杆菌DNA。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病例并报告,对疫情进行监测,了解病害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强化养殖管理:优化猪场环境,保持良好的生产卫生条件。
加强对饲料、饮水和猪场设备的清洁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3. 严格隔离措施:疫区及周边疫情暴发,要严格控制人员和交通工具进出,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新购入的种猪应进行隔离检疫,并确保其身体健康。
4. 合理用药:使用符合规定的抗生素和疫苗,按照药物说明书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以防止病原体的抗药性产生。
5. 定期消杀: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消灭病原菌的存活环境。
6. 健康管理: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合理配制饲料,补充营养,增强猪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病菌的能力。
7. 宣传教育:加强养殖户和从业人员关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的普及,提高他们的防病意识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对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诊和控制疫情的发生。
加强养殖管理、隔离措施、合理用药、消杀措施以及健康管理和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传播。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猪副嗜血杆菌病(Swine Dysentery)是一种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的结肠,病原菌易于经口进入猪只体内引起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猪副嗜血杆菌(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是引起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它主要引起成年猪的结肠炎病变。
还有一些其他的副嗜血杆菌,如Brachyspira pilosicoli和Brachyspira intermedia也会引起猪肠炎病变。
猪副嗜血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粪便、食物、水源等途径进行传播,猪只在原发性感染后,其他猪只易于通过排泄物和污染水源感染,病原菌可在接触对象中长时间存活。
还有一些动物,包括禽类和家畜也可是猪副嗜血杆菌的携带者,因此间接传播也是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二、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粪便中带血和粘液、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等,严重的病例还会导致死亡。
猪只在感染后,排泄物中可检测到病原菌,并且经过病理检查可发现结肠黏膜的弥漫性炎症和坏死性病变。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细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三、防控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和干燥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饮水清洁、做好猪舍的通风和排水等都有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2. 动物检疫:定期进行动物检疫,对于有疾病症状的猪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
3. 定期消毒:定期进行猪场的消毒操作,包括猪舍、饲料槽、饮水器等设施的消毒清洁,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减少疾病的传播。
4. 使用抗生素:对于已经感染的猪只,可以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要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抗性。
5. 疫苗接种:合理接种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可以帮助猪只建立免疫屏障,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源性致病菌之一,在畜牧业中具有很高的流行率。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感染猪、牛、羊等动物,同时也可以感染人类,引起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在猪的感染中,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导致副伤寒、肉毒杆菌病、疱疹性口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便兽医人员和畜牧业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该病。
一、特点副猪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为短杆状,具有明显的荧光特性。
在培养基上生长较慢,需要5-7天才能够形成典型的菌落。
副猪嗜血杆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可以在4°C-37°C之间生长繁殖。
副猪嗜血杆菌对干燥和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以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副猪嗜血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二、诊断1. 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副伤寒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全身无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休克、心衰等并发症。
肉毒杆菌病的临床表现为肌肉僵直、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窒息死亡。
疱疹性口炎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破损、溃疡、流涎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在临床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患者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
从患者的血液、粪便、组织样本中分离出细菌,并进行相关的培养和鉴定,可以明确诊断。
还可以利用血清学检查、PCR技术、荧光抗体法等进行辅助诊断。
三、治疗1. 抗生素治疗目前,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用药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避免盲目应用。
2. 对症治疗在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时,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猪副嗜血杆菌病(Swine Dysentery)是一种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猪副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导致猪产生严重的腹泻和粪便中带血。
这种疾病对猪的健康和经济影响严重,因此对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一、流行学诊断1.病原学诊断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学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
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分离和鉴定猪副嗜血杆菌来确诊疾病。
PCR检测则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猪副嗜血杆菌进行检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诊断疾病,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较低,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2.流行病学调查对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疫情的调查和监测。
疫情调查可通过对疫点猪场进行病原学检测,了解疫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
监测则是对猪场进行定期的疫情调查,以及对出栏猪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传播。
3.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主要通过病猪的临床症状来进行。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带血粪便、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通过这些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猪的疾病情况。
二、防控措施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的管理对于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粪便的滞留和积聚。
定期对饮水和饲料进行检测,确保其清洁卫生。
做好猪的常规检疫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猪只。
2.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对于防控猪副嗜血杆菌病同样重要。
严禁非法流通猪只和肉类制品,杜绝病猪进入猪场;严格控制猪场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减少外界病原菌的输入。
3.疫苗接种采用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手段。
目前市面上已有相关的疫苗,可有效预防疾病。
猪场可以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流行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方案。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常见的猪只传染性疾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只养殖业中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能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引起的,所以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卫生防控,及时发现病变,减少疫情发生,有效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能通过呼吸道、肠道以及免疫系统的损伤进入猪的体内,引起感染。
感染后,可导致猪只产生发热、厌食、瘦身、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以引起败血症,并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病变。
在临床表现上,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可以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不同感染期症状表现也不同,需要通过综合考虑来进行诊断。
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来进行。
在临床上,主要根据猪只出现的发热、厌食、瘦身等症状以及呼吸困难和贫血表现来进行诊断。
还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来确定诊断。
病原学检测主要通过病原菌培养及鉴定来确定,而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方法来检测患猪的血清中是否含有副猪嗜血杆菌的抗体。
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在抗生素治疗中,要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要按照兽医师的建议进行用药,并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避免出现耐药菌株。
还可以采用支持治疗的方法,包括注意休息、适当饲养、提供营养支持等方法。
在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方面,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卫生管理、消毒杀菌、加强饲料卫生等方法来进行。
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注重猪只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洗猪圈,定期更换饲料和饮水,防止猪只集中生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疫苗预防来进行,及时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只传染性疾病,对于猪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部位,是猪的常见呼吸道细菌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呼吸困难等。
猪群中出现多发性病例,严重时死亡率较高。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水、食物和粪口传播等多种方式。
猪群密度过大、饲养环境差、长期接触潜在感染源的生猪容易发生疫情。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猪的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2. 组织病理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在活体解剖时,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浆液性分泌物增多,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肉样肺等病变。
化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其主要病变。
3. 病原学检查实验室细菌学检查是明确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可采用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和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形成不透明灰白色光滑菌落,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可见有大量的多形杆菌。
4.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迅速发病,病程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应尽早进行。
目前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养护治疗。
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疗程一般为7-10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概述:近些年,猪场流行疾病频发,如圆环病毒病、气喘病、蓝耳病等,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再加上猪舍环境管理不当,副猪嗜血杆菌就很容易乘虚而入。
对此,本文小编专门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养猪户一定要做好以下防治措施: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1、初步诊断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上,做出初步判断。
1)临床症状患病猪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0.5~42.5℃,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眼睑水肿,部分病猪出现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四肢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天气骤变等。
病猪喜卧,不愿站立,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部分病猪发绀;四肢及腹部皮肤发红;部分病猪出现下痢、皮毛苍白贫血,尿液颜色呈茶红色;也有的猪可以耐过急性期,但会表现出慢性关节炎、脑膜炎等,耐过急性期的猪有的因为腹膜黏连而引起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不振,咳嗽,消瘦,背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
2)剖检变化剖检病死猪尸体可以发现有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的胸膜炎症状,部分会出现脑膜炎。
这些部位损伤数量不同,会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地方产生黄色、淡红色的液体,和空气接触后会凝结成果冻状,四肢关节发热,发炎。
2、实验室诊断将病猪送至实验室检验,进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物试验等一系列操作后,能够了解到猪的浆膜、肺、器官等部位都有革兰氏阴性菌,有球状、长丝状、短杆状等等形态,而且以短杆状为最多。
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从发病猪身体上收集病料,进行巧克力琼脂平板接种,会形成光滑突起的菌落,半透明状,颜色浅灰,直径在0.5~1.0mm,涂片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表现出丝状。
临床中结合症状,实验室检验,解剖结果可以进行综合的判断是否属于副猪嗜血杆菌病。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防控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防控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严重威胁着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减少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养殖户们需要掌握有效的预防与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步骤和方法。
一、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为了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养殖户们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
首先,保持猪舍的清洁,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
清理猪舍中的粪便和废料,以减少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要确保饮水设备和食槽的清洁,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二、完善疫苗接种计划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户们应该按照兽医师的建议,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严格执行。
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能够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确保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确保猪的饮食营养均衡,增加猪的免疫力。
其次,要注意合理的饲喂方式,避免过度喂食或喂食不足,以防止猪出现饥饿或消化不良等情况。
另外,合理的饲养密度和生态环境对于猪群的健康也非常重要,要确保猪舍的通风和温度适宜。
四、严格的外防措施为了防止猪副猪嗜血杆菌病从外界传入猪群中,养殖户们应该采取严格的外防措施。
首先,要实行严格的动物检疫措施,对进入养殖场的猪只进行必要的检疫和隔离。
此外,要注意防止人员和物品带入细菌,定期给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并提供正确的防护装备。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需要养殖户们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完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及采取严格的外防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养殖户们要时刻保持关注,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好猪群的健康,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猪只和其他动物,但也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该病在猪只群体中传播迅速,导致生产力下降,并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养猪业务相关人士和兽医来说至关重要。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源进行传播。
感染后,猪只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腹泻和贫血等。
患病的猪只还可能出现关节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并发症。
副猪嗜血杆菌病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猪只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并逐渐丧失生产能力。
诊断方法要确诊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需要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
通过观察患猪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病。
接着,兽医需要收集患猪的血液、粪便和尿液等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体检测。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测和培养分离法来确认诊断。
还可以根据猪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副猪嗜血杆菌病,就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目前,治疗该病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猪只的个体情况,可以选择口服抗生素或者注射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新霉素、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配合适当的营养支持和卫生管理,以帮助猪只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猪只的饲养环境和饲料水源需要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维护饮水设施,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对于新引入的猪只需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不携带病原体。
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注意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扩散范围也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兽医人员和养猪业务相关人士仍需不断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猪只的健康监测和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控措施,以实现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主要特点为高度致死性和病变范围广泛。
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生物安全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饲料或水源进行传播。
感染后猪会出现食欲减退、体温上升、呼吸急促、下痢、皮肤发绀、出血等症状。
病程一般很短,大多数猪在感染后一天内死亡。
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器官肿胀和气道充血等,尤其是肝脾肿大明显。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
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其他猪类疾病鉴别,例如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对死猪进行尸检,观察病理变化,包括器官肿胀、出血、肉眼可见的小出血点等。
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分离和培养细菌,以及使用特异性试剂进行鉴定,确诊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物安全措施。
抗生素是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
根据病菌的耐药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生物安全措施也十分重要,包括隔离治疗、加强饲料和水源的卫生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等。
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制措施
病 毒 或 细菌 协 同时 才 引 发 此 病 。 近 年
来. 经检测 , 从 患 肺 炎 的 病 种 中 分 离 出 猪 副 嗜 血杆 菌 的 比率 越 来 越 高 ,这 与 支 原 体肺 炎 的 1 3趋 流 行 有 关 ,也 与 病
呼美佳 ( 主 要 成 分 为 替 米考 星 ) 饮 水, 按 每瓶兑 水 4 0 k g , 第一 周连用 3 d . 第二 、 三周 不 用药 , 第 四周 连用 2
重) , 混合肌注 , 1 d 1次 , 连用 3 d , 以
退热促 食 , 抗菌 消炎 , 抗病毒 , 减 轻 病
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 防制措施
吴金 祥 吴 敏 芳
症; ( 2 ) 混 感 红 弓链 ( 0 . 2 m L / ( k g体 重 ) +
富红 长 笑 ( 2 0 m g  ̄ k g体 重 ) ,混 合 肌
・
6 6・ 猪场兽 医
L | V E S T O C KA N D P O U L T RY| N D u S T R YN O. 3 0 5
防 止脱 水 。
发 病猪 : ( 1 ) 清 开灵 ( 0 . 2 mL / ( k g体 重) + 恒 丰强 阿莫 西林 ( 2 0 m g / ( k g体
猪 .可 以影 响 从 2周 龄 到 4个 月 的青
清 型 ,其 中血 清 型 5 、 4 、 l 3最 常 见 , 约
占发 病 率 的 7 0 % 以上 。
使用药物后 , 症 状 明 显 好 转 。由于 猪 副 嗜血 杆 菌 存 在 多种 血 清 型 .不 同
的 菌 株对 同一 种抗 生 素 的 敏 感 性 也 有
1 病 原
猪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与防治
猪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与防治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率较低。
目前猪场疫病的复杂化,多样化,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以下情况最易发生。
1、当猪群中存在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温和性猪瘟、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2、猪副嗜血杆菌病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
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蓝耳病的影子病。
在蓝耳病爆发期,常常伴随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爆发。
4、饲养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过大,纯净水供应不足、营养性饲料使用过多(高能量、高蛋白、微量元素)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5、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临床症状: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少食,四肢关节肿大,跛行、瘫痪。
后期可有脑炎病例。
解剖病变: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积液呈淡黄色。
胸腔、腹腔脏器被纤维蛋白渗出物包裹。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关节有淡黄色积液。
积液遇空气会变成胶冻样物质。
预防:目前有国外进口疫苗和国产副猪疫苗可供选择。
接种商品化的副猪疫苗的保护率在0%~80之间,效果取决于野毒株的血清型和疫苗株的血清型是否一致。
大家可多做几次疫苗效力对比实验,筛选出对本场有效的疫苗。
控制好本场的蓝耳病可以间接控制好副猪嗜血杆菌病。
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
治疗:四环素类药物(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磺胺类药物和氟苯尼考对本菌不敏感。
饲料中可以添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包被恩诺沙星,支原净等药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主要特点包括症状严重、迅速发展和死亡率较高。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治疗则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严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高热、寒战、体温不稳定等严重症状,常伴有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2. 迅速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情进展较快,常在数小时至几天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休克、脓毒症、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等。
3. 死亡率较高: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情严重,且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其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高热、寒战、中毒症状等,结合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和病原学检测。
血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等异常,尿液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
病原学检测可通过分离和培养副猪嗜血杆菌进行确诊,也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进行初步筛查。
3. 影像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病患者常出现多种器官的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如肺部感染、心脏炎症等,可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早期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对于控制感染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2. 支持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患者常伴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需要进行积极的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氧疗、抗休克等。
3. 外科干预: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患者,如合并脓胸、脓尿等并发症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在畜牧业中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概述,然后详细阐述了该病的症状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厌食、呼吸困难等,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判断。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疗法。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畜牧场卫生管理、定期检测和隔离感染动物。
本文强调了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该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症状、诊断、治疗、预防、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概述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巴尔通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生病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中,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排泄物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弯曲形态,能在水中存活一段时间,对温度和孔径不敏感。
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腹泻、黄疸等,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虽然副猪嗜血杆菌病在人群中罕见,但一旦发生,常常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和支持疗法来缓解症状。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增强卫生意识、避免接触潜在的感染源和加强环境消毒等。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对于其病因和病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防治水平。
2. 正文2.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症状特点多种多样,常见的表现包括:1. 发热:患者会出现高烧、寒战等发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2. 咳嗽:患者可能会出现干咳或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3. 呕吐和腹泻: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4. 皮肤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症状。
5. 头痛和全身不适: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乏力、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6. 呼吸困难:病情恶化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猪只传播,对猪群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针对该病的危害,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控制,以保护猪群健康和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疫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研究进展、防治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为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分枝杆菌科。
该病在动物中广泛流行,主要感染猪、狗、猫等动物,也可感染人类。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感染、皮肤损伤或消化道感染。
此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急,死亡率高。
患者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副猪嗜血杆菌病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威胁性。
加强对该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研发新型疫苗、加强疾病监测和控制措施,以期更有效地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
1.2 疫情流行情况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袭猪只,但也可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
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流行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养殖管理不严格等因素,副猪嗜血杆菌病易于传播并造成大规模疫情暴发。
特别是在养猪密集的场所和市场环境中,疫情传播的风险更加突出,一旦发生病例,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
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加强了监测和控制措施,提高了养殖场的卫生标准和视频管理水平,开展了疫苗接种和疫情预警工作,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疫情的蔓延。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猪副嗜血杆菌病(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细菌病原体的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导致猪只出现发热、红斑、关节炎等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死亡。
猪副嗜血杆菌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诊断1. 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的猪场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发病数量、发病时间、发病猪只年龄、种类、繁殖状况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了解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和疫情流行规律。
通过调查可以掌握疫情的发生时间、地点和传播方式,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室检测利用血清学、微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患病猪只的血清和病变组织进行检测,以确认病原体的存在。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猪副嗜血杆菌进行鉴定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提供实验室依据。
3. 临床诊断通过对患病猪只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对猪副嗜血杆菌病进行临床诊断。
患病猪只表现出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红斑、关节肿胀等症状,同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疾病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
二、防控措施1. 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
定期对猪场的饲料、饮水、饲具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猪只舍的清洁干燥,避免粪便滞留和积水,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滋生。
2. 养殖环境改善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饮水和饲料的污染。
合理安排猪只的饲养密度,避免猪只过度拥挤,减少疾病的传播。
3. 疫苗防控对患有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猪只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猪只进行预防性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采用成熟的疫苗对猪只进行定期的预防接种,建立疾病免疫屏障,减少疫情流行。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为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猪只,但也有可能对人类造成感染。
该病在猪只中具有较高的潜在威胁,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公共卫生危害。
对猪副嗜血杆菌病进行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宿主。
副嗜血杆菌是典型的典型细菌,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副嗜血杆菌的猪只,特别是患有临床症状的猪只,它们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方式排泄病原体,成为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源头。
病原体还可以经由猪只排泄物、食品或水源污染传播给其他猪只。
而易感宿主主要是猪只,特别是幼年猪只,由于免疫系统不够成熟,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诊断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厌食、贫血、血尿、猪只乏力等表现。
病原学检测主要是通过采集猪只血液和组织标本,进行PCR、细菌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检测方法,以确定是否感染了副嗜血杆菌。
流行病学调查则是通过调查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病原体传播途径等信息,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在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方面,应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疫病监测和检测,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等。
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定期清洁消毒养殖场环境,保持饲养场所的干净整洁,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只的饲养品质和健康状态,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3.加强疫病监测和检测,对猪只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减少传播风险。
4.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完善疫苗接种制度,加强猪只的免疫防控工作,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5.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定期对疫情发生的区域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高效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和防制策略
袁森泉译自《Pig Progress》Respiratory Disease(special)2002,22~25
林颖校
通过预防性免疫接种和抗生素治疗,可以防制副猪嗜血杆茼感染。
但是,要成功地防制全身性疾病,就必须作出准确的诊断,并要了解受害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茵的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lus parasu~’s)仍然是许多养猪生产者关心的主要问题。
副猪嗜血杆菌独自或者与其它微生物(比如猪链球菌或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一起造成的死亡,可使保育期死亡率达到10%之高。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可早在保育舍内最初2周时就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肥育期早期。
感染高峰通常见于保育期的4~6周。
通常可见到副猪嗜血杆菌定居于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并常常可在鼻腔内、扁桃体内和气管前段分离到,而不见其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但是,副猪嗜血杆菌的有些菌株会破坏上呼吸道的防卫机制从而在敏感猪引起全身感染。
这些菌株可能是致病性的,可引发Glasser氏病的特征性病变,即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
副猪嗜血杆菌有时候可引起肺部病变。
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有关的临床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全身感染的特征是高热(104.5~107.5。
F)、虚脱、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肢端发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比如运动失调和战栗)。
可发生猝死,这种情况下常常缺乏眼观病变。
正确呈送样本
要作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必须从表现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猪分离到这一细菌。
然而,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要求很高的细菌,从临床病料中进行分离常常不能获得成功。
在呈送供分离副猪嗜血杆菌的病料时遵守一定的原则,可大大提高确诊的机会(表1)。
对于出现了临床症状而未加治疗的猪实施安乐死,并尽快采集其组织器官病料在冷藏条件下送检,可成功地分离到病原。
最近,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提高了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诊断的灵敏度。
PCR试验与传统微生物学方法相比有若干优点。
应用这一技术不需要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培养和生化鉴别,甚至可检测无活力的细菌。
尽管PCR技术非常有助于确定副猪嗜血杆菌与猪死亡的关系,但如果要进行自家菌苗接种,就总还是要进行病原分离。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去作副猪嗜血杆菌 PCR试验或进行病原分离,对于作出正确诊断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中的一种共栖菌。
在采集自鼻腔、扁桃体或气管的病料中分离到这一细菌,或者得到PCR实验的阳性结果,对于评估疾病是否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只应从全身各部位采集样品,比如从浆膜、心包、腹膜、关节和脑膜等处采样送检进行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诊断。
组织和/或受害器官的拭子是进行PCR试验和病院分离的合适样本。
只有少数定居
副猪嗜血杆菌可定居于出生后仅数小时的仔猪。
将母猪鼻腔分离到的菌株与二个猪群中引起全身性疾病的菌株相互比较,结果表明可能致病的副猪嗜血杆菌在母猪群中的流行率很低。
所以,在仔猪仍然受到母源免疫力保护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个体会被群内可能致病的菌株定居。
这些猪被认为是将致病菌株带人保育舍的健康带菌猪,它们就在保育舍内与敏感猪相混合。
抗副猪嗜血杆菌的母源免疫力大约在仔猪5~6周龄时降低,这一时期与保育舍内副猪嗜血杆菌引起肺部病变的时间一致。
不再受母源免疫力保护的敏感猪很容易因与先前的致病菌携带猪相接触而发生全身性疾病。
对于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制定防制策略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为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供免疫接种之用,必须将分离自受害猪全身各处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比较。
副猪嗜血杆菌可根据外膜蛋白质(OMP)特性以及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分类。
已经报告了两种主要的OMP型(PAGE I型和Ⅱ型)以及15个血清变种群。
这些技术
可提供有关副猪嗜血杆菌各菌株表型特征的重要信息。
但是,与分子技术(比如基因分型)相比,这一技术的识别能力很低。
副猪嗜血杆菌的基因分型正在成为研究猪群内和不同猪群间感染流行病学的主要工具之一。
这一技术具有较高的识别力以及对任何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进行鉴别的能力,而无论这些菌株属于哪一个血清变种群。
rep—PCR技术已经成功地被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基因分型。
采用rep—PCR技术,可对特定猪群中引起疾病的流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将其与以前的分离株、新的分离株、菌苗菌株和分离自来源猪群的菌株进行比较。
这些信息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的防制都是极为重要的。
另一个需要加以考虑的有趣因素是,只有少数几种菌株会在特定的猪群引起全身性疾病,而与从同一猪群的猪上呼吸道分离到的菌株的变异性无关。
最近,在美国10个猪场用 rep—PCR指纹技术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般只有1~3种流行菌株与某一猪群的全身性疾病有关。
这一信息对于采用自家菌苗来防制副猪嗜血杆菌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防制策略
可采用免疫接种或者治疗的方法来防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市场上有若干种商品菌苗出售。
有些菌苗中含有一些特定血清型的菌苗株,而另一些则含未分型的菌株。
自家菌苗也已被用来防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这些菌苗是用分离自临床发病猪的菌株以及有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特征的病变中的菌株制成的。
据报告,尽管这两种类型的菌苗都可在某些猪群内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自家菌苗的结果一般来说比较稳定。
.
据报告,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之间仅偶然表现有不稳定的交叉保护作用。
含有血清型4和5的菌苗能减少血清型13和14攻击后病变的发生,但表现对血清型2和12的攻击无任何保护作用。
另一项研究评价了二种含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2和5菌株的实验菌苗。
这二种菌苗都对同源攻击具有具有保护作用,但在对血清型2免疫的猪用血清型5攻击或者相反时,均未见任何异源保护作用。
最近一项研究中采用了血清型5的菌苗菌株以及血清型14和非分型的攻击菌株,评价了同源保护作用和异源保护作用。
实验菌苗对同源攻击表现了保护作用,但用异源菌株攻击时未见任何保护作用。
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如果将在猪群引起疾病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应用在菌苗之中(商品菌苗或自家菌苗),则可能成功地产生保护作用。
抗副猪嗜血杆菌的异源保护作用非常有限,这一事实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某种商品菌苗当应用于其它猪群时可能无效。
在这些情况下,采用自家菌苗可能非常有助于控制疾病。
为了替某一猪场选择一种合适的菌苗,应遵循
以下一些原则:
1、只能在非呼吸道的部位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比如在胸膜、心包、腹膜、关节和脑膜等处;
2、应将从全身各部位分离大量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引起该猪群发病的主要菌株。
rep—PRC技术是鉴别和比较副猪嗜血杆菌各菌株的最可靠的技术;
3、一旦选定了菌苗菌株并在猪群中实施了自家菌苗免疫接种,就应对所有的新病例采样和送检,以便进行细菌分离、基因分型并与菌苗进行比较。
通过对新病例进行监测,从而可在必要时对自家菌苗进行更新。
在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免疫接种时,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即免疫接种实施时间的选择。
业已证明,在母猪分娩前2周时对其进行免疫接种,可保护仔猪到进人保育舍的时候。
然而,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效果,因为发病往往会推迟。
仔猪进入保育舍时应该对其进行免疫接种,2周后应再进行一次。
如果对母猪和仔猪都进行免疫接种,那么应该谨慎决定仔猪免疫接种开始的时间,因为母源抗体会干扰仔猪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产生。
结语
副猪嗜血杆菌的防制取决于对病原的正确诊断,对引起猪群内全身疾病的菌株进行准确鉴别,以
及选择适当的疫苗和免疫接种时间。
采用以16S为基础的PCR技术,提高了副猪嗜血杆菌诊断的灵敏度,但必须分离病原以便进一步对其进行鉴别和比较。
了解特定猪场中病原的流行病学,是防制受害猪场中副猪嗜血杆菌的关键。
流行菌株的鉴别、感染高峰的确定以及免疫接种时间的调整,这些因素对于防制的成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原题名:Be exact with H.Parasuis(英文)
原作者:Simon Oliveria和Carlos Pijoan(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