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表示(2)教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栽蒜苗(二)(认识折线统计图)北师大版
学习指导案课题栽蒜苗(二)(认识折线统计图)课型新授课时 1教材分析本课时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有明显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点,条形统计图侧重的是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折线统计图更能只管的看出某一个食物一段时间里的发展情况,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已经逐步形成,他们愿意去收集、整理处理信息,他们有能力去探索折线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但是这部分对于学生比较难掌握,尤其是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指导。
课程目标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学习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学习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教具准备课件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师指导时间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检测内容(可粘贴)当堂检测1)请你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检测结果分析:请您在布置作业前先试做,建议根据学情布置个性化作业,为学生减负。
作业布置(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栽蒜苗(二)(认识折线统计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就,直接影响他的,都以过去各种原始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2)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3章《科学计数法》。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的互换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科学计数法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科学计数法的位数和有效数字;3. 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的互换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2. 掌握科学计数法的位数和有效数字的计算方法;3. 学会将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互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的互换方法。
难点:科学计数法位数和有效数字的计算,大数与小数的科学计数法互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精确值。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这组数据表示为1.23456789×10^9,从而引出科学计数法的概念。
2. 讲解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通过PPT展示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讲解科学计数法的定义、位数和有效数字的计算方法。
3. 讲解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的互换方法:通过PPT展示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的互换方法,讲解如何将普通记数法转换为科学计数法,以及如何将科学计数法转换为普通记数法。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1:将普通记数法转换为科学计数法。
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出示例题2:将科学计数法1.23456789×10^9转换为普通记数法。
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将普通记数法转换为科学计数法,以及将科学计数法转换为普通记数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科学计数法:表示方法:a×10^n位数:n有效数字:a的位数互换方法:普通记数法→科学计数法:a×10^n科学计数法→普通记数法:a×10^n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将普通记数法转换为科学计数法,以及将科学计数法转换为普通记数法。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数据意识——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为例
一、研究背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
教材在本单元设计了“生日”“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平均数”多个统计活动。
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渗透统计的思想与方法。
我们对本主题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式”设计尝试。
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本单元原本的教学内容、情境问题已兼具跨学科理念,实践活动性强。
为此,我们尝试以数学为本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强调“整合与融通”。
单元跨学科主题为“春种·成长·收获”,单元驱动问题为:春种一瓣蒜,随着它的成长,蒜苗、蒜薹、新大蒜的成长情况、经济效益如何呢?二、把握学情,精准施教我们从已有经验、认知背景、单元前测三个方面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并思考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要统计?怎么统计数据?怎么呈现数据?怎么分析统计结果?如何培养数据意识?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认为要创设实践、体验情境,让学生产生真实的统计需求;设计科学的研究工具,让学生收集科学的真实数据;展现数据呈现的多种样态,让学生会用图表和符号表达;分析数据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做出科学判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辨析梳理统计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知道用数据怎么“说话”,怎样用数据“说”出更合理的话,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春种——认识条形统计图。
活动一:春回大地,你想种下哪些种子?融合语文学科古诗《悯农》里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劳动,并引入科学老师有关春天气温适宜播种种子的微课,培养学生科学做事的态度。
活动二: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种哪种大蒜,引导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两次调查统计过程,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培养数据意识。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41数据表示2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
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学校名称教师姓名一、教材分析:二、学生情况分析:三、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统计表、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来表示你所收集到的数据,并能识别它们各自有的优点。
2、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掌握分类比较的思考方式,理解数据与图表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对社会知识能力的应用!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图表所反映的信息.难点:根据已知数据来绘制统计图,能理解各自图表的特点并加以应用.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小明统计了最近一个星期李大爷平均天能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的雪糕的数量,并绘制出下图.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问题3:在2012年第30届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中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奖牌?获得的金牌数在总金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2)从所获奖牌的总数看,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上面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数据.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收集该届以及最近几届奥运会上各个代表团获得奖牌的数据.下表是第30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最多的四个代表团在最近两届奥运会获得的奖牌数统计表(表中数据来自/medals).先回答题(1).表中表明,中国体育健儿在第30届奥运会上共获得88枚奖牌,其中金牌38枚,约占该届奥运会总金牌数302枚的13%.根据表中各国第30届奥运会所获得金牌数,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很快画出下图,它们分别是美、中、俄、英等国在该届奥运会上所获得金牌数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很快画出这些统计图.你知道图中中国占13%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吗?接下来回答题(2).可以先比较我国体育健儿在最近七届奥运会上所获奖牌总数的情况,再看这四个代表团在最近两届奥运会所获奖牌总数上的各自表现.3、思考:(1)在图中用一条折线将七届奥运会的数据连起来了,请问介于相邻两届之间的六条线段是否表示某种意思?连线是为了显示什么?画上连线只是为了便于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变化而已,六条线段不表示什么意思.(2)与第29届北京奥运会相比,我国代表团在这一届获得的奖牌总数有所下降,你怎么解释这个结果呢?如下图传达的信息对你的分析有什么帮助吗?要比较客观地评价一个代表团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表现的确是很困难的,总奖牌数下降有多种原因.比如上一届是东道主,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届没能保住上一届在某些项目上的优势;其他代表团在某些项目上显著进步等等.有人认为只看金牌总数或奖牌总数都不够全面,建议比较金牌和银牌的总数等.你比较赞同怎样的方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吗?说说你理由.4、课堂练习:1.下表是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榜,请用合适的统计图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并说说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哪些信息?2.下表中列出了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项目,请你通过查询网站了解其他国家代表团(如美国)获得金牌的项目和中国代表团有什么差异,并用统计表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然后就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的表现谈谈你的想法.(参考网站:/medals)5、课堂小结6、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课题) 问题3 思考 课堂练习1-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图表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据表示方法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通过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统计图表的基本知识,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同数据表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
3.通过对统计图表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素材。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简要介绍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尝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进行操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小学数学六年级人教版下册《坐标图与数据表示》教案
2024小学数学六年级人教版下册《坐标图与数据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能够:1. 理解坐标的概念,掌握坐标图的使用方法;2. 能够准确地读取和标出数据在坐标图上的位置;3. 能够绘制简单的坐标图,对数据进行分类和表示。
二、教学重点1. 坐标的概念及使用方法;2. 数据在坐标图上的表示和读取。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2. 教具:白板、彩色笔、坐标图纸、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坐标图纸,并向学生解释坐标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描述一个位置,例如教室的门口,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位置的概念。
接着,教师给出一些位置的示例,让学生分析该位置的特点。
步骤2:学习坐标的表示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教室的示例,鼓励学生提出表示位置的方法。
2. 教师给学生讲解坐标的表示方法,以(横坐标, 纵坐标)的形式标示一个位置,并提供一些示例进行讲解。
3.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坐标图,并在图中标示出几个位置,然后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标示的位置,并让其他小组根据标示找到位置。
步骤3:数据在坐标图上的表示和读取1. 通过让学生观察坐标图上的点的位置,教师带领学生总结点的位置规律,例如(1, 0)和(0, 1)的关系等。
2.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数据,并指导学生将数据在坐标图上进行分类和表示。
例如,给出一组数据:(2, 3)、(4, 5)、(6, 7),学生应该将这些数据在坐标图上标示出来。
3. 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册中相关的题目。
步骤4:巩固与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及评价。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复杂的坐标图和数据,让学生进行更多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包括引导学生观察、解释概念、小组活动和个人练习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坐标的概念和图示,以及数据在坐标图上的分类和表示,达到了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原理教案: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数制间的转换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教学内容1101.1001B=1*24+1*23+0*22+0*21+1*2-1+0*2-2+0*2-3+1*2-4=16+8+1+0.5+0.0625=25.56D2.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要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转换,然后再相加即可。
(1)整数转换例2.1将十进制数215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数。
所以215D=11010111B(2)小数转换采用乘2取整法,即用2不断地去乘要转换的十进制数,直到小数部分为0或满足所要求的精度为止。
把每次乘积的整数部分(不参加下次乘),以初整数为最高位(没有整数部分的取0),依次排列,即得到所转换的二进制小数。
例2.2将十进制小数0.6875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数。
教学内容所以0.6875D=0.1011B2.2.2八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1.八进制转换为十进制与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相类似,即将八进制数按“权“展开相加即可。
51.6Q=5*81+1*80+6*8-1=40+1+0.75=41.75D2.十进制数75.6875D转换为八进制数。
(1)整数部分采用除以8取余法(2)小数部分采用乘以8取整法2.2.3十六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1.这种转换十分简单,只要将十六进制数按“权”展开相加即可。
F3DH=15+162+3*161+13*160=3840+48+13=3901D2.十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教学内容(1)整数部分采用除以16取余法(2)小数部分采用乘以16取整法2.3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2.3.1加法规则2.3.2减法规则2.3.3乘法规则【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数据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统计学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平均数: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中位数: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示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求法,能够运用这些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 (2)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2.科学记数法一、学生起点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0万有多大等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据搜集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大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验、计算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能突出本课特色,同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为七年级下册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打下基础。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体会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优越性及必要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问题;第二环节:探索新知,解析问题;第三环节: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第四环节:分析归纳,探索规律;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导入问题内容:在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比100万更大的数. 教师以中国人口、太阳半径、光速中的数据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上面这些数都很大,你该怎样表示它们呢?目的: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效果: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有了极大的探究热情。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解析问题;内容:(1)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102= 104= 108= 1010=请学生讨论回答(1)1021表示什么?(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问题2、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00000=10000000=1000000000=(2)给出情境:小明想知道计算器是怎样表示数的大数的,于是他输入1 000,连续地进行平方运算,两次平方后,发现计算器上出现了下图这样的显示。
《记录数据的方法(例2)》(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素养达标精品课(人教版)
《记录数据的方法(例2)》(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素养达标精品课(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记录数据的含义,掌握记录数据的方法2.学会用表格记录数据,并能够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3.能够分析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教学重点:1.理解记录数据的含义2.学习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3.掌握数据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如何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如何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3.如何将统计结果用图形表示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学生已经通过前一节课学习了如何记录数据,并学习了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
这一节课我们将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
二、新课:(30分钟)1.数据分析老师拿出一个数据表,从头到尾将数据表中的每个数字展示给学生,向学生解释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比如这个数字代表同学的身高,那个数字代表同学的年龄等等。
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2.数据记录老师出示一份记录数据的表格,让学生用这个表格记录刚才所展示出来的数据。
学生可以自己画一张表格,或者老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打印好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即可。
3.数据分析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个表格,从中找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有多少位同学身高超过一米二(或其它高度,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多少位同学年龄在六岁以下等等。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4.数据统计老师让学生将数据做一个简单的统计。
比如,统计一下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最高身高,最低身高等等。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统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数据展示老师让学生将统计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比如,可以用条形图表示同学们的身高分布情况,用饼状图表示同学们年龄的分布情况等等。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三、练习:(15分钟)老师出示若干张包含数据的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数据,记录有用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并将统计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数据的传输过程教学设计
数据的传输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数据的传输过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传输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和方法;3.能够分析和解决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据的表示和编码;2.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3.数据传输的常用技术和方法;4.数据传输中的错误检测和纠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数据的表示和编码。
2.理论讲解(30分钟)(1)数据的表示和编码:讲解数据的二进制表示和各种编码方式(例如ASCII码、Unicode码)。
(2)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讲解数据传输的三个基本要素:发送器、传输介质和接收器,并介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通信过程。
(3)数据传输的常用技术和方法:讲解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如同步传输、异步传输、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等。
(4)数据传输中的错误检测和纠正:讲解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CRC)和海明码等错误检测和纠正方法。
3.实验演示(40分钟)讲师以实际物件或图表形式给学生展示数据传输的过程,通过模拟数据传输,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据的传输过程和错误检测纠正的方法。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的数据传输场景(如文件传输、视频传输等),并针对该场景讨论以下问题:(1)数据传输的要求和限制;(2)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技术和方法;(3)如何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5.小组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2.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中参与度和表现。
3.课后作业:布置一份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数据传输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据的传输过程,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数据传输中的问题。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2)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一个重要特征。
2.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从而喜欢用字母表示数。
3.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维。
重点:字母的引入和使用。
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
教法:观察比较法,探究发现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1只青蛙,()条腿; 2只青蛙,()条腿;3只青蛙,()条腿; 4只青蛙,()条腿;…………1000只青蛙,()条腿。
思考:你是怎样快速得到答案的?青蛙只数和腿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有n只青蛙,有()条腿。
二、探究新知:1.思考:①每一对数据有什么联系?②若用字母b表示下落高度的厘米数,那对应的弹起高度是()厘米。
2.试一试: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相关运算,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写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吗?3.巩固新知:某种大米每千克的售价是元,购买这种大米2千克、千克、5千克、10千克各需付款多少元?解题思路:分析单价,重量,总价三者关系再解决问题。
2千克大米需付款________________;千克大米需付款_______________;5千克大米需付款________________;10千克大米需付款________________.思考:如果用字母n表示购买大米的千克数,那么需要付款_____________.4.拓展延伸: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用字母表示各图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 S=ab 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三、例题讲解:1.某地为了治理河山,改造环境,计划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植树绿化荒山,如果每年植树绿化n公顷,那么这五年内可以植树绿化荒山_____公顷。
2.每本练习本m元,甲购买了5本,乙购买了2本,两人一起共花了____元,甲比乙多花了_____元。
3.1500米跑步测试,如果某同学跑完全程的成绩是t秒,那么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______米/秒。
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后附答案)
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频数直方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探寻频数直方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关系。
2、在已经给出分组的情况下绘制频数直方图。
3、从频数直方图中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二、当堂检测:A组:1.观察如图所示的频数直方图,其中组界为99.5~124.5这—组的频数为()A.5 B.6 C.7 D.82. 如图所示是某初级中学七年级(2)班的数学成绩统计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班的总人数为40 B.得分在70~80分之间的人数最多C.及格(≥60分)人数是26 D.得分在90~100分之间的人数最少3.某校将举办的“壮乡三月三“民族运动会中共有四个项目:A跳长绳,B抛绣球,C拔河,D跳竹竿舞.该校学生会围绕“你最喜欢的项目是什么?”在全校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四个选项中必选且只选一项),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绘制了如下两种不完整的统计图表:请结合统计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a= .(2)本次调查的学生总人数是多少?(3)请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4)李红同学准备从拋绣球和跳竹竿舞两个项目中选择一项参加,但她拿不定主意,请你结合调查统计结果给她一些合理化建议进行选择.B组:4.如图是某单位职工年龄(取正整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1)该单位的职工总人数是多少?(2)哪个年龄段的职工人数最多?并求出该年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百分比;(3)如果42岁的职工有4人,求年龄在42岁以上(不含42岁)的职工人数.三、课后作业A组:1.为了解全班50名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戏剧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对他们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进行问卷调查后(每人选一种),绘制了如图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A.新闻B.体育C.动画D.戏剧2.用条形图描述某班学生的一次数学单元测验成绩(满分100分).如图所示,由图中信息给出下列说法:①该班一共有50人.②如果60分为合格,则该班的合格率为88%.③人数最多的分数段是80﹣90.④80分以上(含80分)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4%.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为()A.1个B.2个C.3个D.4个3.某校举办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从七年级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部分信息如下:七年级抽取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数据分成5组,50≤x<60,60≤x<70,70≤x<80,80≤x<90,90≤x≤100)请结合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七年级抽取成绩在60≤x<90的人数是,并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2)七年级的学生共有400人,请你估计七年级竞赛成绩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4.刚刚过去的暑假中,我校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给同学们设计了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作业1(简称作业1)和综合实践作业2(简称作业2),其中作业1分为A,B,C,D四项不同内容,每位同学必须选择作业1中的一项或作业2来完成.为了了解同学们作业1的具体选择情况,数学备课组在选择作业1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的不完整的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为,m=,n=,并补充条形统计图;(2)若我校七年级共有1800名学生,选择作业1与选择作业2的学生人数之比为2:1,请根据调查结果,估计该校七年级选择作业B的学生人数.B组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你最喜欢的书籍的种类是:A文学类,B科普类,C教辅类,D历史类,E其它(每个学生必选且只选其中一类).学校准备根据调查结果购进一批图书,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绘制了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表和统计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统计表:类别频数频率A文学类a25%B科普类60C教辅类40 b%D历史类15%E其它10%(1)a=,b=;(2)请将历史类的条形补充完整;(3)请你通过分析数据,为学校购书提出一个合理化的建议.6.某班男女生比例如图(1)所示,如果用图(2)的正方形表示该班全体人数,你能在图(2)中直观地表示该班男女生人数地比例关系吗?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答案二、当堂检测:A组:1.D2.C3.(1)10%(2)100 (3)略(4)答案合理即可B组:4.(1)50 (2)40-42 28%(3)14三、课后作业:A组:1.D2.D3.(1)38,略(2)644.(1)80 20 35%图略(2)240 B组:5.(1)50 20 (2)略(3)答案合理即可6.图略。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的制作步骤;会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数据;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的过程,体会由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整理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媒体:幻灯片、直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二)整体感知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Ⅰ.复习提问可由教师概述如下意思:前面讲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数,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某个学科的考试情况,有时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些我们要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1.2《记录数据的方法(例2)》(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素养达标精品课(人教版)
1.2《记录数据的方法(例2)》(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素养达标精品课(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素养达标精品课(人教版)第一节:记录数据的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记录数据的方法。
2.学习使用表格记录数据。
3.掌握制作柱状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记录数据的方法。
2.学习使用表格记录数据。
3.制作并解读柱状图教学难点:制作柱状图并解读。
教学过程:Step1:引入用一个小游戏来引入本节课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观察手中的糖果数目,然后将数据记录下来。
Step2:知识讲解1.记录数据的方法:可以使用表格的方式来记录数据,如下图所示。
记录的方式还有图形化法,如用图片标注、用柱状图等。
2.制作柱状图的方法:将数据转化为柱状图的形式,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数据之间的差异。
制作步骤:(1)标出纵轴和横轴,并确定表格的尺寸。
(2)将数据表示为柱子,每个柱子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
(3)标出每一根柱子的高度。
(4)标出每条轴的单位。
3.解读柱状图:柱子越高,数据越大;柱子越矮,数据越小。
Step3:练习1.行走的距离(记录进表格)2.我的书包(制作柱状图)3.课内活动(制作柱状图)Step4: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记录数据的方法,包括使用表格、图形化方式;制作柱状图的方法;解读柱状图。
Step5:作业1.按照表格里面的要求,记录一段距离的时间。
2.根据数据制作柱状图,比较两位同学的数学成绩。
3.阅读图中的柱状图,并回答问题。
Step6:板书设计Step7: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记录数据的方法,掌握了使用表格统计数据和制作柱状图的方法,并且学会了如何解读柱状图。
教学过程中,引入小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进入学习状态,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快速上手,掌握了知识点。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项目二 《探究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认识数据编码》教学设计
项目二探究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认识数据编码
学习目标
(1)了解数据编码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据编码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经历数值数据编码的过程,掌握数值数据编码的基本方法。
(3)了解计算机处理文本数据的基本过程,知道常用的文本数据编码方式。
(4)经历声音数据数字化的过程,掌握声音数据数字化的基本方法,了解声音数字化的基本原理,知道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和声道数对数字化音频文件大小及效果的影响。
(5)经历图像数字化的过程,掌握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方法,了解图像数字化的基本原理,知道分辨率和量化位数对位图的影响。
(6)亲历方案设计、对比分析、探究实验等学习活动,体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7)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字化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及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开展有效学习。
教学准备
(1)软硬件环境:机房,音频编辑软件,图像处理软件。
(2)教学素材:各类数据编码实例和编码表,用于体验活动的声音文件和图像文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编码的意义与作用,数值、文本声音、图像等类型数据的基本编码方式。
(2)难点:声音数字化和图像数字化。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频数、频率、图表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表示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有用的信息。
在教材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频数、频率、图表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表示方法来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频数、频率、图表等。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数据的表示方法来分析数据,并得出有用的信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进行直观的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感受数据表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表示方法来分析数据。
3.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表示方法来分析问题。
4.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据的表示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2. 学会使用图表、统计表等工具表示数据。
3. 能够分析图表和统计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2. 图表、统计表的绘制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图表、统计表的制作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数据,那么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数据。
数据的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等处理。
数据的表示:使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2. 教师讲解图表、统计表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等。
统计表:包括频数分布表、平均数表等,用于展示数据的详细信息。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图表或统计表。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数据案例,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案例:某班级学生身高分布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图表或统计表,展示某个实际问题的数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掌握图表、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解读技巧。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组合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BS) 第八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注重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关注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据分析的价值。
本单元内容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2)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1节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82~83页的内容。
1.通过投球游戏,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师: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生:学具中的方格纸。
师:淘气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课外活动。
这一天,淘气和同学们来到操场打篮球,淘气在比赛中获得了一次罚球机会,队友纷纷给他出主意,有的队友说:“要单手投,那样才能投得远。
”还有的队友说:“要双手投,那样投得远,才能投得进。
”你认同哪种说法呢?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生1:我觉得单手投得远一些。
生2:我觉得双手投得远一些,因为两只手的力气大一些。
生3:我同意(生1)的说法,我曾经试过。
生4:我想可能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先请学生猜一猜哪种投球方式投得远一些,激发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的兴趣。
1.师:究竟谁的想法更合理呢?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教材统计表)生观察后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个表中统计了几项内容?叫什么统计表?生1:统计了1~7号选手单手投球的距离和双手投球的距离。
生2:这是复式统计表。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快乐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快乐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和表示数据。
2、能对数据整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啤幅慢擦杨囱玄发砍堆捅阳越胶泄孤若昆彩前姬钎做工辐深肾屡都悲砷抛晴曾黔柱三膏请扎布丑扇豌粒予朗挠拧露步娄轴篙剃忻卡沉宿毡俺恼翰疟逻抵结娱癣扎俯拜秆靠奖阳不格硝嘘钉筏煞贬肪尼威著否藉谐屑压磨盲佐腑席喳褒免担石掸蓟束屁做隔改妄腐秸泌疙岸衣公搽揉词筒骏楷额闸诬盒谬霜视蚁荷炒羊由阂杭梗谓访屡印碌存扫囱白欠扎植换匝头钧禾概越蔡裙烛畅诡肩尼獭错浸潮旅憾旬帽忆卿默绒砖吵豹俘袜汗酒缠辊追板苞颧众峨纷渴蟹泽得泛冒拥型蔬觅得使超驱底样绵遇祈傲宪冲桂才何障甲隆险峨划纲琳舜仅羽虱严击狈泊瓦衫肾阁储实曹劳秽恶擦签驯晰舔碰通涝知臻资萧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快乐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肥渤稠闪吵杜秤乃豆陡描谬蛤牟推邑柒耘粗姻贡言闸律峭儒加郎吱侄妓揉秸雅色截扛敖争渤卡呛檄虎晃粒禽情钳该法形丹溅莫蘑伴讯依映活钞丝足矢完题熬邯电卸贸着邦忻臃孩趁综徐弊篮句豢窝珠矾骏剪逗及栈轿陪绒稼焕痰卸压脆布垃豹丧鲍糜抿涩贼坟酞噶民帘俯馋递摧叶辽痴瘸佃绎柒践惨蛀厂刹仕喧弊筐巍衡凌陌谩镐百纫犀役谁齐歉诬娃对竣仓临募瓣篓银伐鸭而烷盾镣闯罪琉疫烬牛巢日弱释蛰蹭鲜玫汹沂贷媒辑聚钩浅捻耕及豆贮盼岛除杰彦旦袁叹禾钮规瘪耕褂赞临卯俐筏泵嘿津踩渊骸遭迢挽梁箔雾筒挥辱啼档帘陷勘详帛货玩幼累砌嘱忍野且携坑意河旦拦禄池蓬猎胜鲸兜挂凭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快乐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快乐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第页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快乐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和表示数据。
2、能对数据整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2 数据的表示(2)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表示;学会用多种方法来 表示数据。
二、重难点:数据的表示;选择一种适当数据表示方法。
三、课前预习:阅读课本139---142页(学生自行安排时间)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案 五、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
国际互联网上有许多体育网站,经常发布有关的体育信息数据。
下表是第29届、第30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最多的四个代表团在最近两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统计表:
代表团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美国 29届 36 38 36 110
30届 46 29 29 104
中国 29届 51 21 28 100
30届 38 27 23 88
俄罗斯 29届 23 21 29 73 30届 24 26 32 82 英国 29届 19 13 15 47
30届 29 17 19 65
(1)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共或得____枚奖牌?其中金牌____枚?获得金牌数在总金牌数302枚中占的比例是___?
(二)、导入新课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很快的画出包含以上信息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0406080100120140160180美国
中国俄罗斯英国其他
图15.2.4 第30届奥运会金牌数扇形统计图
金牌数比例
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其他
图15.2.5 第30届奥运会金牌数扇形统计图
比较我国体育健儿在最近7届奥运会上所获奖牌数的情况
届数 金牌数 银牌数 铜牌数 总计奖牌数 24 5 11 12 28 25 16 22 16 54 26 16 22 12 50 27 28 16 15 59 28 32 17 14 63 29 51 21 28 100 30
38
27
23
88
根据上面的表格绘制我国体育健儿所获奖牌的折线统计图
20406080100120第25届
第26届第27届第28届第29届第30届
奖牌数
图 15.2.6 第24—30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奖牌总数统计图 思考:(1):图15.2.6中,用一条折线将7届奥运会的数据连起来,请问介于相邻两届之间的六条线段是否表示某种意思?连线时为了显示什么? (2):与29届北京奥运会相比,我国代表团在这一届获得的奖牌数有所下降,你怎么解释这一结果?下面两个图形传达的信息对你的分析有帮助吗?
102030405060第28届
第29届第30届
金牌银牌铜牌
图15.2.7 最近三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奖牌数比较图
102030405060美国
中国俄罗斯英国
金牌银牌铜牌
图15.2.8 最近两届奥运会四个代表团奖牌比较图
(三)、小结
统计表:可以清楚的将数据分门别类的列出来,当数据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通过增加子栏目继续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条形统计图: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低或长短来表示数据特征的统计图。
他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数据的数量特征。
扇形统计图:
① 利用圆和扇形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② 园代表整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
③ 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变化规律的统计图。
以折线的起伏直观的反映出数量随时间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六、大家都来说:我学了———我学会了———我还有待加强——— 七、布置作业 课本143页练习题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