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护理干预

合集下载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耐药菌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抗药性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儿童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是在儿科,由于抗药性菌对儿童的传播程度较大,所以这个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为了解决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挑战,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首先,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根源是病毒耐药性的提高,而这一过程是由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必须正确使用,合理使用,避免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而引起耐药菌的发生。

其次,加强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

由于儿科患者有着较弱的免疫力,这让他们容易让病原体和耐药多重菌感染。

所以,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意识,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建立行业的预防措施,增强医护人员的预防性和护理知识。

再次,改善检测仪器和治疗药物。

随着耐药性菌的出现,传统的化学检测方法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发更有效的检测仪器,以便于更好地发现耐药性菌的出现。

此外,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耐药性菌,开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以确保抗药性菌的有效控制。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

由于抗药性菌耐药性的提高,儿科患者比较容易感染,因此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对病原体的预防意识。

同时,应定期对社会大众进行健康宣传,以引导大众正确的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定期体检,科学使用药物等。

总之,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单靠一种治疗,而是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确保抗药性菌的有效控制。

因此,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宣传,改善检测仪器和治疗药物,加强宣传教育,这些都是控制和治疗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方法。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观察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观察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病例中的护理效果影响。

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病例,选取58例进行分组护理对照实验。

探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参照组行基础护理。

结果: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可发现探究组新生儿表面接触(25.29±5.12)cfu/m3、器械采样消毒(3.75±0.78)cfu/m3相较于参照组新生儿(37.29±4.54)cfu/m3、(4.96±1.23)cfu/m3更低,住院时间(6.25±0.35)d相较于参照组(9.59±1.68)d更短,探究组并无发生继发性感染,参照组发生7例、占比24.14%;对比两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的综合满意度,可发现探究组家长的满意度(93.10%)较参照组(82.76%)更高。

结论: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患儿中实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患儿康复情况更好,并且家长更满意。

此种护理模式效果优异,可以广泛推广。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继发性感染本次开展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临床护理效果研究,具体探究了综合护理干预在此类患儿中的效果影响,具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将本科室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病例抽选58例,男、女各31、27例,日龄1-16d之间,均值(6.16±2.35)d,将所有患儿随机均分两组(探究组/参照组)各29例。

其中探究组男、女各15、14例,日龄在1-15d之间,平均为(6.63±2.11)d;参照组男、女各16、13例,日龄在2-16d之间,平均为(6.82±1.42)d。

1.2方法参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耐心解答患儿家属疑虑,打消顾虑。

严密监护患儿生命体征,按照相关规定实施基础规范护理,做好患儿用药指导以及出院康复指导[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是指某些致病菌对常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这使得临床治疗变得困难。

近年来,MDR感染在医院感染中逐渐增加,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挑战,对MDR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监测分析MDR感染的方式是通过对病人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这可以帮助确认MDR感染的菌株和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可以采集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通过对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可以得到纯种菌株,并进行进一步的药敏试验,确定MDR菌株对哪些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可以对不同病区和科室的患者进行监测,以确定MDR感染的传播情况和流行趋势。

针对MDR感染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勤洗手、戴手套、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等。

其次是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耐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第三是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废物的正确处置,防止感染的传播。

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例如加强MDR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

防控MDR感染还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和宣传。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对MDR感染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还需要向患者和公众宣传有关MDR感染的知识,如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这可以增加公众对MDR感染的认识,减少感染的发生。

通过监测分析MDR感染,可以及时了解MDR感染的情况和传播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等措施,可以减少MDR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加强相关的培训和宣传也是防控MDR感染的重要手段。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MDR细菌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对MDR细菌的监测分析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对MDR细菌感染的监测分析是及时发现和监测MDR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病例报告、药物敏感性测试和耐药基因检测等。

病例报告是通过医院的感染控制部门收集患者的病历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细菌耐药性发生趋势的监测。

药物敏感性测试是通过对患者的细菌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估细菌对不同类别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耐药基因检测则是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细菌中的耐药基因,进一步了解MDR菌株的分布和传播情况。

MDR细菌感染的防控措施包括环境消毒、个人防护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环境消毒是指对医院、诊所和公共场所等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细菌的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减少细菌的直接传播。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防控MDR细菌感染的重要策略。

医生在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MDR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要加强MDR细菌感染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对MDR细菌感染和防控措施的认识。

公众通过了解MDR细菌的危害和防控方法,能够主动采取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还需要加强卫生监管部门对医疗机构和诊所的监督检查,确保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降低MDR细菌感染的风险。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是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医疗机构、卫生监管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MDR细菌感染的监测分析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MDR细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和危害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它不仅使治疗变得困难和复杂,更可能导致死亡和医疗费用的增加。

本文将从监测分析和防控措施两方面介绍多重耐药菌感染。

1. 感染人群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环境中,一般是在长期住院或使用抗生素后,免疫力下降的患者容易被感染。

另外,老年人、儿童、移植和放疗患者也是高感染人群。

2. 感染菌种目前,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主要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道杆菌属(ESBLs)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三种细菌。

3. 监测途径(1)临床标本检测:通过对临床标本的细菌分离和特异性检测,确定感染菌株的种类和数量。

(2)流行病学监测:通过对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确定感染菌株的流行程度、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等。

4. 数据统计和分析(1)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数据库,包括感染人群、感染菌株、感染部位和药敏结果等信息。

(2)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感染趋势和高危时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1. 严格手卫生由于手在医院环境中是最频繁接触细菌的部位,所以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使用手消毒剂或手套等具体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乱用,特别是对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应尽量避免。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应定期检测耐药菌株信息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病区管理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和管理,定期进行病区消毒,减少感染的传播。

同时,严格控制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制,防止受污染的器械被重新使用。

4. 管理患者对于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该单独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住院患者、老年人、移植和放疗患者等,应严格监测,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

综上,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SBLs)、碳青霉烯酶产生肠杆菌(CRE)等。

这些菌株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易在医疗机构内引起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感染,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多重耐药菌2.建立标本采集和送检规范:指导医务人员正确采集标本,如血液、呼吸道、尿液、伤口等。

确保标本质量,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3.建立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规定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测试等。

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4.建立感染和耐药信息数据库:建立感染和耐药信息的数据库,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

二、管理多重耐药菌1.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制定和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个人防护、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

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大家的感染控制意识。

2.制定感染管理方案: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方案,包括各临床科室感染控制管理流程、感染防治制度及操作规范等。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感染管理的协同推进。

3.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抗生素监测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合理选择抗生素,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

4.实施感染预防措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消毒、器械灭菌等。

对高危患者采取特殊措施,如单间隔离、定点医院感染监测、抗菌药物管理等。

5.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对院内感染进行及时报告,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难题,它给医疗卫生系统和患者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一些原本常见的感染疾病变得难以治愈,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危机。

监测分析多重耐药菌,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维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包括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这些细菌通常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传播,对医院感染控制构成了严重威胁。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医疗器械、手术创口、皮肤黏膜、肠道、呼吸道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监测和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网络,通过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中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监测网络可以涵盖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确保全面监测各类感染情况。

二、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不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程度,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建立起细菌库,收集、保存各种细菌菌株,进行系统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

三、加强感染病例报告和数据收集建立完善的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病原菌信息、患者基本信息等。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四、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和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详细的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并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和防护知识培训。

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患者感染预防宣教制度,使患者了解感染的预防和防护知识,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我们要明确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和危害。

多重耐药菌,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对多种抗生素都有抗性的细菌。

它们在医院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监测目的1.了解医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掌握其流行趋势。

2.评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effectiveness,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提高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二、监测对象1.医院内的所有住院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2.医院内的医护人员,尤其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

三、监测方法1.定期采集医院内环境、物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

2.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内的感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多重耐药菌进行基因分型,了解其传播途径。

四、监测流程1.标本采集:在患者入院时、治疗过程中以及出院前,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进行采集。

同时,对医院内的环境、物品进行定期采样。

2.检测分析:将采集到的标本送至实验室,采用微生物培养、PCR 等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

3.数据分析:将检测结果输入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内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4.防控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防控。

五、监测结果处理1.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向医院领导汇报,为决策提供依据。

2.对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3.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六、培训与宣传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

2.利用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多重耐药菌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医院感染防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注意事项一:监测过程中,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护理干预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护理干预
固 定 , 止 和 其 他 患 儿 家 属 密 切 接 触 , 止 患 儿 之 间交 换 玩 具 禁 禁 及保持手卫生 等管理。 3 3 加 强 病 房 环 境 管 理 病 房 每 日定 时 开 窗 通 风 ( 免 对 流 . 避 风 ) 次 , 次 1 n 3 n 2 每 5mi 0mi;每 天 定 时 用 循 环 风 紫 外 线 空 气
或使用手部专用 消毒液( 依尔 ) 行手部消毒 。 安 进
本 组 3 6例 患 儿 中 , 重 耐 药 菌 检 出 3 8 多 2例 , 染 检 出 率 达 感 8 2% , 见表 1表 2 .9 详 、 。本 组 3 2例 多 重 耐 药 菌 感 染 患 儿 ,6例 2 曾多次接受头孢噻肟 、 头孢 他 啶 类 药 物 治 疗 史 , 过 规 范 抗 菌 药 经 物 应 用 和 综 合 护 理 干 预 ,1例 病 人 痊 愈 出 院 , 重 症 病 人 治 疗 3 1例 无效 死亡 。
的 同 一 类 病 种 患 儿 , 置 在 同一 病 房 , 行 专 人 管 理 , 旁 隔 离 , 安 实 床 多 重 耐 药 菌 ( ut rg—rs tn rai , m ldu i ei a t g ns MDR , 要 s o m O) 主 医 护 人 员 严 格 执 行 标 准 预 防措 施 。 3 12 接 触 性 隔 离 本 组 3 . . 2例 确 诊 多重 耐 药 菌 感 染 患 儿 , 依
原 因 。而 多 重 耐 药 菌感 染 在 医 院 一 旦 发 现 , 易 广 泛 存 在 于 医 很
35 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
对全科医护人员 , 特
别 是 新 人 科 的 医生 、 士 以及 进 修 生 、 习生 等 进 行 有 关 多重 耐 护 实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由于其在医疗机构和社区中的不断传播,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监测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多重耐药菌监测与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多重耐药菌监测的重要性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医疗机构和社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监测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可以及早发现和识别感染风险,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其传播。

此外,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助于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临床病例的发生。

因此,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是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一环。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的方法1. 临床标本检测:通过采集患者呼吸道、血液或尿液等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利用培养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耐药菌进行鉴定和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检测患者体内的感染情况,为医生提供治疗指导。

2. 环境监测:包括医院环境、设备、护士站等公共区域的采样,以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手部、鼻孔等部位的采样。

通过对这些样本进行培养和分析,可以掌握多重耐药菌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为制定相关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采集多个感染源的标本,并分析其基因型和药敏性,以确定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范围。

流行病学调查能够帮助识别感染源、判定感染链,并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三、多重耐药菌控制的策略1. 提高洗手和卫生措施的执行力度: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加强洗手的重要性,并遵守相关的卫生措施,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此外,医疗机构应建立并落实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卫生措施的有效执行。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生应准确判断患者的感染类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同时,患者和公众应增强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意识,不滥用和滥用抗生素。

3. 强化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消毒:医院应加强对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消毒工作,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成为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潜在源头。

谈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护理策略

谈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护理策略
医疗成本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需要更长时 间的治疗和更复杂的医疗手段,从而导致医疗成 本显著增加。
治疗困难:由于多重耐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 耐药性,因此治疗这类感染时,可选用的有效药 物非常有限,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死亡率上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往往 高于普通感染患者,特别是对于一些严重的基础 疾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可能导致生命威胁。
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护理策略创新
02
探索新的儿科护理策略,如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感染监控系统
等,以提高感染防控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03
加强医学、护理学、微生物学、药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
共同推动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研究的进展。
提升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努力
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 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4. 康复指导
在患者康复阶段,提供相关的健康教 育和指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积 极的生活态度和信心。
05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策略的实践与 效果评价
护理策略的实践过程
感染控制与预防
首先,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个 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环境清洁消毒等,以有效预防多重耐 药菌在医疗机构的传播。
患儿及家属依从性差
通过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确 保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执行。
监测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数据 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实践效果评价
1 2 3
感染率降低
通过实施护理策略,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显著 降低,有效保障了患儿的医疗安全。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简称MDR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在临床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监测、分析和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监测手段和防控措施。

一、监测和分析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 临床样品的采集与分离:需要从临床患者的各类样品(如血液、尿液、痰液等)中采集细菌样品。

然后,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技术,将细菌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对分离出来的细菌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可以了解不同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包括多重耐药菌。

该数据可以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3.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多重耐药菌的基因分析,可以了解其传播途径及机制。

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确定不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4.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和时空分布特点,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制定预防措施,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1. 卫生教育和宣传:通过向公众普及个人及环境卫生的知识,如手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常识等,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减少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机会。

2.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和执行手卫生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改进设施和设备的设计等,以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

3. 全面的环境卫生改进:在公共场所、家庭和医疗机构中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减少菌群的滋生和传播。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管理,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5. 发展新型抗菌药物和疫苗: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疫苗,以应对多重耐药菌带来的挑战。

6. 加强监测和报告体系: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和传播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监测及干预措施分析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监测及干预措施分析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监测及干预措施分析赖卫明;穆小萍;唐玲玲;郭军飞【摘要】目的:对医院婴幼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来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对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2年5月~2015年12月入院48小时之内危重运转换患儿的肛拭子标本、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快速显色培养基进行ESBL(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主动筛查,对婴幼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鼻咽拭子标本MRSA筛查的阳性率为6.5%,低于送检肛拭子标本ESBLs杆菌筛查阳性率的43.3%;相对于足月儿,早产儿的多重耐药菌定植率要高0.9倍与1.8倍;进行侵入性操作婴幼儿的ESBLs、MRSA筛查阳性率为无侵入性操作患儿的2倍与2.4倍;2个月-6个月月龄患儿的MRSA主动筛查阳性率最高,年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男性与男性患儿在ESBLs、MRSA筛查阳性率上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时间、早产儿、侵袭性操作、年龄等因素会对婴幼儿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影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4页(P764-767)【关键词】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干预措施【作者】赖卫明;穆小萍;唐玲玲;郭军飞【作者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多重耐药菌定植者属于医院中重大细菌储存库,是引发医院感染出现的重要原因[1]。

研究显示,在医院全部感染中,带菌患儿医院感染率占有87.9%左右的比例。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临床上对广谱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强[2]。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难题。

谈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护理策略

谈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护理策略

《谈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护理策略》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多重耐药菌感染概述•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策略•结论与展望01引言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针对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策略研究,对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策略,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和防控措施。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目的和方法02多重耐药菌感染概述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分类根据耐药性的不同,多重耐药菌可分为多重耐药菌(MDR)、广泛耐药菌(XDR)和全耐药菌(PDR)。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和分类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医护人员的手部、医疗器械、空气等。

传播途径多重耐药菌感染可导致治疗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多,甚至死亡。

危害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危害1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23儿科患者,特别是新生儿和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更容易感染多重耐药菌。

易感人群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和血液感染为主。

感染类型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方式多样,包括母婴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等。

传播方式03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23确诊患儿应单独安置在隔离病房,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隔离病房应做好空气流通和室内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和整洁。

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应穿戴好隔离衣、手套等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医生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

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综合管理对策以解决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
随着工业发达,尤其是化学品使用的不断增加,各种耐药性菌类会继续在社会
中产生,其中尤以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MDRO)最为凸显。

这将对患儿的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亟需解决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首先,采取感染防控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健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院应在入院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保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应加强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接触婴儿感染源的认知和护理操作,以减少水媒、空气、物反传播。

同时,多层次消毒防护需要加强,消毒力不宜过强,以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抗药性。

下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推动耐药性菌类的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

与现有的塑料自动检测系统相比,一种新的技术检测系统可以更快地发现多重耐药性菌的病原,这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需要充分应用相关的技术和药物,以显示广谱抗感染策略。

可以增加抗
感染药物类与基因编码抗菌肽或表面抗体相结合的使用,以获得较长时间的有效性,减少过度使用有害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

以及,及时应用与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相结合的免疫技术治疗,促进免疫防护力的增强,有助于抑制MDRO的传播。

总而言之,要有效应对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除上述措施外,还需完善国家有
关政策法规,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社会环境。

只有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疗中有效监督和完善防控,才能促进儿童健康。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在儿科领域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0万儿童因MDRO感染而住院,其中大约有1/3的儿童死亡,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全球儿童健康的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做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对策,从而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并改善患病儿童的健康。

首先,要有效预防MDRO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做好手卫生。

建议儿童保持双手清洁,尤其是在接触动物、土壤及潮湿的表面之前,要充分洗手并涂上酒精洁净,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此外,建议儿童总是戴上口罩,特别是进入医院和其他公共场所。

其次,要有效防止MDRO感染,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

医院应尽量避免长期应用抗菌药物,这可以减少细菌的耐药性。

同时,应该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确保根据医院的制度和处方方案有效进行药物的使用,以避免药物的滥用,从而降低抗菌耐药性的发生率。

此外,还需要强调适当的支持护理。

在规范的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卫生、降低细菌的传播,充分提醒患者做好手卫生,以及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定期测试患者血液、体液等样本,以帮助护士更好地控制和治疗MDRO病例。

最后,要完善MDRO感染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应提供全面和有效的管理,包括建立制度性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完善护理支持机制、做好病原学病毒携带者的监测和治疗等等。

总之,应该采取有效的综合策略,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保护儿童的健康。

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少MDRO感染的发生,确保儿童的健康。

新生儿室多重耐药菌临床监测及防控对策

新生儿室多重耐药菌临床监测及防控对策

新生儿室多重耐药菌临床监测及防控对策【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室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制定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

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新生儿住院患者送检各类病原学标本3125份,导入DL-96细菌测定系统、耐药性统计分析。

结果:3125份标本中阳性菌株414株,检出率为13.25%,细菌以G+球菌为主,依据多重耐药菌诊断标准检出常见3种菌株多重耐药菌,43株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及血液。

结论: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主动监测,采取积极有效防控措施可以防止耐药菌株在医院内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30-01随着多重耐药菌(MDROs)甚至泛耐药菌日益增多,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重要问题,新生儿因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对外界抵抗力差使其更易发生医院感染[1]。

因此,了解新生儿科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制定护理措施,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新生儿安全非常重要。

1 材料及方法1.1 菌株来源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临床送检的标本,包括痰液、血液、脑脊液、大便、尿等标本。

1.2 监测方法细菌鉴定按全国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法,严格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 规则及标准[2]进行。

由微生物室提供临床标本检测数据,院感科将汇总分析的监测资料反馈到临床科室,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

2 结果2.1一般情况2012年新生儿科共送检标本3125份,其中血液标本2059份,痰液标本627份,脑脊液标本144份,大便标本123份,尿液标本28份,PICC 管65份,脐静脉血17份,其他标本62份(其他标本包括腹水、输液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护理干预Monitoring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e-diatric multidrng-resistant organism re-sistant infection杨新娥,王肇俊,李有莲Yang Xin’e,Wang Zhaojun,Li Youlian(People’s Hos-pital of Lüliang City Shanxi Province,Shanxi 033000China)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06.050文章编号:1009-6493(2012)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2C-0563-02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细菌源,是医院感染管理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治疗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难题。

国家卫生部2011年出台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为了掌握本院儿科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及探讨有效护理干预方法,于2011年1月—2011年8月,我科开展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并做出一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预防了医院感染发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入院的患儿病情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入院前曾接受过大量抗菌药物治疗转诊者,视为高度可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386例患儿。

其中男206例,女180例;年龄1个月至12岁。

1.2 监测方法及内容 包括性别、年龄、发育状况、临床初步诊断、既往病史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标本采集如下:1.2.1 血标本采集 用碘伏常规消毒采血部位,抽静脉血5mL注入无菌血培养皿内摇匀,立即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

1.2.2 痰标本采集 由于大多数患儿年龄小,配合能力差,痰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通过吸痰法采集,留取吸痰管中段适量痰液置于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

1.2.3 便标本采集 用消毒棉签在新鲜大便上转动采集后放入无菌试管中,也可用肛门拭子直接从直肠内采集,立即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

2 结果 本组386例患儿中,多重耐药菌检出32例,感染检出率达8.29%,详见表1、表2。

本组3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26例曾多次接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类药物治疗史,经过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和综合护理干预,31例病人痊愈出院,1例重症病人治疗无效死亡。

3 护理干预3.1 隔离管理3.1.1 预防隔离 本组386例患儿入院后,在细菌学培养结果未检出之前,均采取了严格的预防性隔离措施。

对病情较重、侵袭性治疗护理操作多的患儿安排在单间病房;对病情相对稳定表1 多重耐药菌菌株分布情况(n=32)例 病原菌例数构成比%大肠埃希菌15 46.9鲍曼不动杆菌10 31.3肺炎克雷伯菌3 9.4铜绿假单胞菌2 6.4阴沟肠杆菌1 3.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1 3.0表2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分布情况(n=32)感染部位例数构成比%上呼吸道2 6.4下呼吸道25 78.1消化道 4 12.5血液 1 3.0的同一类病种患儿,安置在同一病房,实行专人管理,床旁隔离,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3.1.2 接触性隔离 本组32例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依照卫生部《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实施接触隔离。

患儿病房安排尽量是单间病房和同一类病株患儿同一病房,并在隔离病房门上或患儿的病床前挂“接触隔离”的红色警示标识,床旁置快速手消毒剂(安依尔),患儿连续3次标本(间隔时间24h)培养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标识。

患儿离开病室外出进行诊断、检查、治疗时,护士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实施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医疗器械设备消毒后方可使用。

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物品如体温表、听诊器等相对固定、用后及时消毒处理。

3.2 与患儿接触的人员管理3.2.1 医护人员预防标准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的黏膜、血液、体液、痰液、粪便、排泄物等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严格诊疗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操作完毕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气管插管、留置尿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存性。

据有关文献报道,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重要环节之一[1]。

医护人员洗手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对策之一[2]。

多重耐药菌主要以接触方式传播,因此,必须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存性。

对多重耐药菌患儿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执行常规六步洗手法,每次接触患儿前后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或使用手部专用消毒液(安依尔)进行手部消毒。

3.2.2 陪护人员管理 加强陪护人员管理也是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陪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和防护技能培训,取得他们的配合,尽量陪护人员相对固定[3],禁止和其他患儿家属密切接触,禁止患儿之间交换玩具及保持手卫生等管理。

3.3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 病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避免对流风)2次,每次15min~30min;每天定时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早晚各1次,每次30min进行消毒并记录;病房地面专用拖布用1 000mg/L的84消毒液湿式拖地,每日2次;床栏杆、·365·护理研究2012年2月第26卷第2期下旬版(总第386期)床头柜等患儿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1次,并定时进行细菌学监测。

3.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病原学的检查和药物试验,针对性选择敏感药物,避免长期(滥用)应用抗生素,尽量缩短住院天数。

3.5 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对全科医护人员,特别是新入科的医生、护士以及进修生、实习生等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6 建立监管制度,树立“零宽容”理念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需要医护人员的自觉执行,更需要就诊病人、家属的配合。

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医院感染者,给予相应处理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零宽容”理念是本院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营造的一种文化,是本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倡导的一个奋斗目标,通过全面积极干预,本组3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只因1例病情重而救治无效死亡,其31例患儿痊愈出院。

4 讨论 从监测可见: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在本院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占主导地位。

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随着对抗菌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不断深入,新的抗菌药物不断进入市场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各种细菌性感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的同时,许多条件致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本组386例病人中,83.5%患儿有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史,其中3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中26例曾多次接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类药物治疗。

本院地处山区,服务对象80%来自基层农村,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缺乏,患儿家属对治疗期望“过高过快”,滥用抗菌药物现象严重,是造成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本组32例患儿年龄在6岁以下,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细菌性感染,加之不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更易发生耐药菌感染;此外,患儿及家属缺乏卫生知识,洗手不及时等是引起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而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院一旦发现,很易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的任何物品上或寄居在医院人体上[4],造成医院感染流行,所以,进行有目的性病人监测和采取有效规范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1] 林金香,陈妙霞,周小香.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85-187.[2] 朱霞云,杨亚辉,朱莉.临床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状况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6):650-651.[3] 李锦娜,杨仲毅,李雪梅,等.病房家属陪护的管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0,8(6A):1464-1465.[4] 林冠文,刘瑛.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控系统的建立与管理[J].中华现代管理杂志,2009,7(1):35.作者简介 杨新娥(1963—),女,副主任护师,本科,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单位:033000,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王肇俊单位:030001,山西省职工医学院;李有莲单位:033000,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1-12-21;修回日期:2012-02-17)(本文编辑寇丽红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专利产品介绍·1种多功能枕套的设计1)Design of akind of multi-functional pillowcase胡晓岚Hu Xiaolan(Central Hospital of Huangshi City,Hubei 435000China)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06.051 文章编号:1009-6493(2012)2C-0564-01 病房的病床可以摇高,但是在摇高床头后枕头容易下滑,搭在床头边缘又容易掉下去。

卧床的病人,由于取拿床头柜物品,挪移过程中也经常将枕头弄掉或移位。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设计了防止枕头下滑、移位的多功能枕套。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特点1.1 防下滑 现在的枕套都是各种材质的长方形布套,而我们设计的防下滑枕套除了枕套外,在枕套(长85cm,宽55cm)的上方增加了与枕套长度一致的宽幅固定布(长1m,宽85cm),该固定布可以根据病人的坐姿高度调节至合适的高度进行固定。

1.2 防移位 在左右两侧增加了左右固定布(长1m,宽55cm),加强枕头的固定作用。

1.3 多功能 在固定布部分增加了4个置物袋(长10cm,高10cm),方便取半坐位时放置面巾纸、遥控器、手机、毛巾等杂物。

2 优点2.1 舒适 多功能枕套由于采用的材质与常规枕套一致,所以在舒适度上面与常规枕套没有明显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