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诗两首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秋北师大版语文九上第2课《诗两首》word教案

秋北师大版语文九上第2课《诗两首》word教案

2 诗两首【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朗诵诗歌,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板书课题)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邵燕祥,诗人。

浙江萧山人。

北平中法大学肄业。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

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2诗两首》word教案 (7).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2诗两首》word教案 (7).doc

第2课《诗两首》教案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教学课时数: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三)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五)精要讲析: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

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八)当堂检测: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二首《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教案导入: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心急,使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我们也假如一下,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你会怎么安排生命中的每一天呢?……我们看邵燕祥是怎么说的。

齐读:作者简介:自读:想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画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难理解的词语。

(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表达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个读,众评研读第一节“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什么意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初中十年浩劫结束、拨乱反正之处。

“朝阳”是未来从今天开始的意象,“长长的身影”是提示历史的黑暗刚刚过去,心得时代刚刚开始,“回头挥手”的情绪是潇洒的。

这三个意象构成了统一的有机形象,背景是在黑暗和光明之交踏上新的征途,愉快的告别黑暗的记忆。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和分享诗歌感悟的能力。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方法。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拓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登岳阳楼》教案北师大版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登岳阳楼》教案北师大版

丰富丰富纷繁比较研究《登岳阳楼》1教课目的1.培育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 掌握本诗沉雄悲壮、广博深远的境界。

2. 领悟《登岳阳楼》经过描述宏伟壮阔的艺术境地和个人孤傲的境遇, 表达诗人感觉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2学情剖析所教课生是乡村校生, 理解诗歌和赏识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 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 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升。

3要点难点掌握诗中的经典名句, 品尝作者遣辞造句的匠心; 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

4教课过程4.1 第一学时教课活动活动 1【讲解】登岳阳楼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撩情 , 激发兴趣 , 导入新课 :( 大屏幕投影 )二、回首作者及作品杜甫 ( 公元 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 , 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 :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春望》、《春夜喜雨》、《茅舍为秋风所破歌》等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朝宗大历三年(768) 以后 , 杜甫出峡流浪两湖,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土, 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 (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 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 诗人处境困难 , 凄凉不堪 , 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 左臂偏枯 , 右耳巳聋 , 贫病交加 , 再加上北归绝望, 全家人借居在一只小船上 , 沿着洞庭湖向南流浪。

四、朗读并默写这首诗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 感触也极深邃, 要读得深邃迟缓。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 , 包括着人间沧桑的感触 , 读得快了则意味不一样。

颔联写岳阳楼风景 , 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 , “昼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仿佛说“多少个日昼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 , 有无穷酸楚 , 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 , 有满腔悲忿 , 调子稍稍上涨——这是全诗热潮所在。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诗两首》《游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诗两首》《游岳阳楼记》教案

《诗两首》《游岳阳楼记》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诗两首》一、导入新课: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可先由学生来发言交流介绍前两个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师作总结性补充说明)(一)投影:李白画像。

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的时代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是再请熟悉不过了,它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与洞庭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二)投影:孟浩然画像。

简介孟浩然生平与写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时代背景。

关于诗人: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有《孟浩然集》。

他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二、学习课文。

(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难点:(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和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和实践。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和应用拓展环节的表现。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文学创作和实践。

2.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来理解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2课《诗两首》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第2课《诗两首》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初中十年浩劫结束、拨乱反正之处。

“朝阳”是未来从今天开始的意象,“长长的身影”是提示历史的黑暗刚刚过去,心得时代刚刚开始,“回头挥手”的情绪是潇洒的。

这三个意象构成了统一的有机形象,背景是在黑暗和光明之交踏上新的征途,愉快的告别黑暗的记忆。

这个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还是”这个词语能否去掉?作用是什么?(诗人过去是这样的,现在仍然坚持以往的做法。

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你能找到几个,这些词语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诗人表明自己态度:坚持以往的做法。


研读2--5节,讨论“风雨长途”“不知疲倦地奔走”“甜酒和苦酒”“割破喉管”“该欢呼的欢呼,该诅咒的诅咒!”“阳光下毕竟是白昼”的含义。

第五节中“他们”指谁?
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如何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小结:生活不可能重新开头,但作者在假如中表达了不后悔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选择,更表明今后诗人扔进一如既往的坚持原来的做法。

比较异同。

似:A标题B诉说对象都是第二人称,亲切、劝慰。

C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D关于得与失,过去与未来辩证的人生哲理。

异:A写法。

前者直接抒情,后者借助一系列的意象抒情。

B 题目.前者重在现在和过去,谈正确对待生活带给你的不幸;后者重在面向未来,不后悔过去的正确选择。

第1页共1页。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上册《诗两首》教学设计2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上册《诗两首》教学设计2

《诗两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仿写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朗诵诗歌,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由孙悦的《祝你平安》导入:(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板书课题)2、学生简介背景知识及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两首:《沁园春·雪》、《登鹳雀楼》。

1.2.2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1.2.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1.2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介绍。

2.1.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解释。

2.2.2 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3.1.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3.1.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2.2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讲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4.1.2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4.2 讲解诗歌4.2.1 解释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4.2.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4.3 对比分析4.3.1 组织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4.3.2 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4.4 课堂讨论4.4.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4.4.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5 总结与拓展4.5.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5.2 布置课后作业:朗读和背诵诗歌。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诗词创作和仿写方面,可能存在写作手法单一、表达不够丰富等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协作,提高团队效能。
b.举办诗词鉴赏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反思总结,巩固提高: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a.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
b.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解答疑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诗两首》,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2.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两首》,分析诗词的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3.诗词鉴赏: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解答疑惑。
3.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诗词鉴赏分析:请学生从《诗两首》中选取一首,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及意境,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分析文章。
9.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 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1.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2.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2 教学设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教学课件或教案。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通过引入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4.2 诗歌朗读与解析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4.3 小组讨论与分享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和总结。

4.4 诗歌创作与展示1. 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或表演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诗歌解析与解读1. 评估学生在诗歌解析和解读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诗歌创作与展示1. 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和展示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诗歌朗诵比赛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诗两首》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诗两首》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登高》和《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

1.2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3掌握作者杜甫和韦应物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2学会欣赏诗歌的审美价值,提升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培养爱国情怀。

3.2体会诗人的孤独与失落,学会面对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两首诗。

1.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和韦应物的生平事迹。

1.2简要介绍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

2.2学生尝试背诵两首诗。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课堂讲解4.1讲解《登高》4.1.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4.1.2阐述诗人的孤独与忧虑。

4.1.3解读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4.2讲解《夜泊牛渚怀古》4.2.1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4.2.2阐述诗人的失落与感慨。

4.2.3解读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5.诗歌欣赏5.1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诗句,阐述喜爱原因。

6.作业布置6.1背诵两首诗。

6.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诗,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课堂讲解部分,注重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诗歌欣赏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作业布置注重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两首诗。

2.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和韦应物的其他诗作,拓展文学视野。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领悟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分享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有关诗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观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原文及注释。

2.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历史背景等。

3. 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九、教学进度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比较_探究_游岳阳楼记(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比较_探究_游岳阳楼记(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第一课时)课前预习: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

②掌握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③分析文章的结构,探究其主旨;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反复诵读,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②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③学习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分析,品味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分析比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个性化情感。

②通过诵读,激发自己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难点:1.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2.品味理解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比较、讨论交流、质疑解难、对比分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评价任务:1.预习、讨论、反复朗读,相互交流评价,疏通文意。

2.熟读游记散文,积累文中的重点语句。

3.比较探究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文章的写法优劣。

4.运用比较思维方法,比较孟浩然、袁中道、杜甫和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展示:同学们曾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心情如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与情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借描摹岳阳楼、洞庭湖之景,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游岳阳楼记》,去体会那妙趣横生的景致中寄寓的敢哭敢笑的率性情感。

(板书:游岳阳楼记袁中道)2.题目解说: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散文,题目点明了作者游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诗两首【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1)、《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字,别号,人称“”,其诗结集为《》,代表了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2)、孟浩然,唐代诗人,字,世称,与王维同为盛唐诗派代表,被合称为。

2、摘抄诗句。

(1)、李白借酒消愁的诗句。

(2)、孟诗中千古名句。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背诵这两首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炼字炼句、体味诗境,感悟诗情。

4、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课时】1课时【评价任务】1、两首诗歌的大意是什么?2、两首诗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醉”、“蒸”、“撼”等的表达效果如何?4、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杜甫登上岳阳楼“凭轩涕泗流”,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李白、孟浩然这两位诗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学生先发言交流介绍两个诗人,然后老师作总结性补充说明)二、简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1、《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此诗写于公元759年秋天。

这年春天,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

不久,李白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了由刑部侍郎贬官去岭南的族叔李晔,于是二人同游洞庭湖。

李白写了三首记游诗,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第三首构思奇特,想象无比瑰丽,遂成为抒情名篇。

2、《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三、学习《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正音、释词。

刬(chǎn):削。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二)了解诗意:最好能铲去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

这巴陵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仿佛都变成了美酒,醉杀了整个洞庭湖地区,你看那满山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醉后的容颜吗!(三)深入理解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1)诗人“刬却君山”的目的和动机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该如何理解?提示:表面上铲平君山是为了让湘水无阻碍地横流,但实际上他是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虚拟的假设如果能做到那该多好啊。

(2)最后一句,“醉杀”了什么?为何用这样一个词?提示: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

用上了这样的词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让洞庭与自己同醉,并在诗中表示出了诗人“醉后发清狂”的情境,此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了。

(四)、交流研讨:1、全诗只写了一个字,是哪个字?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是什么?提示:全诗只写了一个“醉”字。

表达自己遇赦后又受到亲戚朋友热情款待时极其激动兴奋痛快的情感,极想纵情抒发的心情,酒喝的还不过瘾,醉了还想再醉的心情。

2、李白哪些诗句具体体现了“醉后发清狂”?提示:“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这两句诗,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

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

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

此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了,这还不狂吗?四、学习《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释词。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二)了解诗意:1、学生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提示: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在诗人孟浩然笔下所见到的洞庭湖景色。

示例: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

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

(三)深入理解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1)、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提示: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2)、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提示: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四)、交流研讨:思考:诗十分讲究炼字,孟诗中有哪些字用的传神?说说自己的见解。

提示:(1)“平”字起得从容不迫。

平,就是水很满,很充盈,同时视野很辽阔,一望无际。

(2)“涵””混”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

“撼”字放在“岳阳城”上,给人一种万钧雷霆的感觉,“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澎湃,表现出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孟诗中“波撼岳阳城”,真的是岳阳城被洞庭湖摇动了吗?想像一下这种景象,它美吗?为什么?这和李白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有没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提示:(1)“波撼岳阳城”,这本来是一种错觉。

洞庭湖的波澜如果真的要撼动岳阳城的话,那就是一种灾难了。

这里强调的是,洞庭湖的波澜起伏,如此宏大,好像岳阳城在起伏一样。

这一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气蒸云梦的空间感和波撼岳阳的运动感。

二者结合起来,不但宏大,而且惊险。

(2)与李白的诗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着眼于运用想像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恢宏的气势。

不同的是:孟的此句想像是建立在实景的基础上,而李的诗句则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用虚构的方法进行大胆的假设的。

2.比较两首诗写洞庭之景的异同,并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说说诗歌具有怎样的特点?(1)明确:写景的同:均运用想像和联想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景色美丽绝妙与非凡博大的气势。

写景的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通过虚拟的想像来写景,并借洞庭湖水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其重在抒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实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的景象,引出了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愿,其重在明志。

(2)提示:诗歌的特点:从语言上来看,诗歌短小精悍,注意语言的凝炼性、节奏性、跳跃性,从意境上来看,意象鲜明,并且在意象中蕴藏着丰富的想像力和辽阔的想像空间。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常被用来委婉地抒情言志。

六、教师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

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诗。

2.熟读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根据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古诗教学应注重指导学生多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诗歌,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多设计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与同学共同讨论问题。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诗歌过程中,我尽可能体现新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基础训练中发现问题。

首先,让学生自主翻译,在此基础上完成内容的理解。

然后通过激发竞争意识,让学生相互质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限,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需要用相关资料进行提示的,这一点需要老师作必要地补充。

板书设计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刬却——平铺——酒——醉杀(虚构)想象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涵、混——蒸——撼(景)水天相接,浩荡无垠欲济——端居、耻——徒有(情)得到任用,出仕为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