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词汇解析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意境感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词汇解析和主题分析。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讨论。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教材:提供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多媒体: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
3.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深层意境,进行讨论和分享。
4.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供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
诗歌解析: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
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本节课诗歌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人其他作品、文学评论等,供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诗歌主题活动:组织诗歌朗诵、诗歌知识竞赛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社团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能力。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创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两首》的背景及内容,掌握基本的读诗技能。
2.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品味优美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基本的读诗技能:韵律、节奏、意象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发掘诗歌的内涵,挖掘诗人的意图。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诗两首》的背景,有哪些大致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步骤(60分钟)步骤1:教师讲解《静夜思》讲解《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思考。
示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步骤2:学生配合朗读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这首诗,帮助他们提高口语和语感。
示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步骤3:学生研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示范:•这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举头云山”和“低头是故乡”来表达思乡之情呢?•“明月照床前,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思?步骤4:教师讲解《登高》同理,讲解《登高》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思考。
示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步骤5:学生配合朗读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这首诗,帮助他们提高口语和语感。
示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步骤6:学生研讨问题同理,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示范教案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 获取诗歌中间的语言艺术和感情,感悟文字的生命力。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律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写作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鉴赏方法。
2. 通过诵读、赏析、研究等形式,感知古诗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写古诗的意识和能力。
2.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和素养。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 教具:ppt、黑板、粉笔。
3. 其他:准备篇章题目张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课前英语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3. 联想法:学生看见一幅图,然后结合个人经历或者感受来进行联想,由此引发课堂话题,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二、课文分析1.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格律、押韵方式和意境渲染方式。
重点根据教材内容,解析古诗词的艺术独特性和内涵。
通过诗歌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古诗词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背景。
2. 阅读、分析和领悟诗歌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在读文时,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文本的内涵与情感,提高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与学生进行共同明确、理解。
然后利用联想法来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突出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律和押韵技巧,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通过讲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句式和字形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本次课堂还着重讲解了文化内涵学习,指导学生认真分辨、分析、理解古文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本背景和主题思想。
总的来说,教育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并且有显著的提高。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两首》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中的《诗两首》。
与诗歌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诗两首》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的或打印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回答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对诗歌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4.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优化。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合理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思考。
5.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和介绍作者:10分钟。
学生自读诗歌:15分钟。
分组讨论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20分钟。
教师讲解和解答疑问: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0分钟。
2021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精选模板五篇
2021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精选模板五篇诵读现代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五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⒈象征的表现手法。
⒈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人生和自然。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4)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语言为载体,通过音节、韵律、意象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2 诗歌的特点(1)语言的精炼和富有音乐性;(2)意象的丰富和深刻;(3)情感的真挚和强烈;(4)形式的多样和灵活。
第三章: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1 诗歌主题的分类(1)自然景观;(2)人生哲理;(3)社会现象;(4)个人情感。
3.2 诗歌情感的表达(1)意象描绘;(2)直接抒情;(3)对比映衬;(4)象征暗示。
第四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4.1 诗歌节奏的分类(1)自由诗;(2)抒情诗;(3)叙事诗;(4)格律诗。
4.2 诗歌韵律的构成(1)押韵;(2)平仄;(3)长短;(4)轻重。
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5.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1)比喻;(2)拟人;(3)夸张;(4)对仗。
5.2 诗歌表达技巧的应用诗歌表达技巧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应通过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第六章:分析第一首诗歌6.1 诗歌背景介绍第一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历史背景。
6.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节奏和韵律等。
6.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七章:分析第二首诗歌7.1 诗歌背景介绍第二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历史背景。
7.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节奏和韵律等。
7.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八章:诗歌创作指导8.1 创作技巧讲解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题、构思、表达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诗两首》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沉潜涵泳,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诗坛泰斗”艾青(屏显以土地为背景的诗人图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避免了拖泥带水、波澜不惊,追求的是一种简明犀利而又能迅速激起阅读期待的艺术效果。
)二、吟诵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择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屏显话题,学生自由吟诵)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
(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
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两遍这首诗。
(屏显)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在../也腐烂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4.再指名吟诵。
三、对话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对话中教师的作为)(1)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希望这份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中的意象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诗文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文的韵律、节奏和字词选择,掌握诗文的特点和风格。
(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文的艺术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诗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文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的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2)诗文中的韵律、节奏和字词选择的特点和风格的把握。
(3)诗文的艺术表现力的感受和表现。
三、教学方法1. 引导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朗读与表演: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4. 分析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欣赏诗文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与表演: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并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表达。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教师中心稿)课程背景这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诗”的课文授课。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包括:学会鉴别和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善于表达情感的习惯。
在本堂课中,我们将学习并欣赏苏轼和白居易的两首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蕴。
教学目标1.了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长恨歌》的背景;2.理解两首诗的意象、意境; 3.领会两首诗的意蕴;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5.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流程:1. 热身启动(10分钟)教师出示两张画作,学生就画作中涉及的问题交流讨论,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成果。
2. 课前提问(5分钟)教师出示题目“你们喜欢听诗吗?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请用情感诠释你们喜欢的诗”。
学生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分享。
3. 鉴赏诗歌(30分钟)让学生整体性地辨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长恨歌》的背景、意象、意境等。
3.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背景:作于1084年,为苏轼在黄州梦到六朝古城而作。
•意象:苏轼在梦中游历,描述了黄鹤楼、江城子、金陵、江汉关等古迹名胜。
•意境:古意盎然,如梦如幻,既有赏景愉悦之情,也怀着故地重游的回忆之情。
3.2 《长恨歌》•背景: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杨玉环在《长恨歌》中作为主人公出现,形象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在政治、情感、文学等方面的乐观追求。
•意象:通过旅途的描写引起人们对唐玄宗的回忆,进而描述了杨玉环的美貌、才华等,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
•意境:强调了爱情和美好生活被现实所挫败的悲壮情感,直接表达了长恨歌的主题——爱情的勇敢和无惧。
4. 创作诗歌(30分钟)根据所学的两首诗,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两首诗,并在课堂上分享。
要求学生突出主题,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吸纳诗歌的意境和意蕴。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优秀教案《诗两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
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开展综合性学习。
自由选读“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1、坚持以读为本。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引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形象来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2、关注学生体验。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话的冲动!教师应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多关注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这样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
3、组织比较阅读。
可将余光中的《乡愁》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以“思乡恋土”为主题的一系列诗歌,开展综合性学习。
4、倡导合作学习。
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真挚的情感,且都借助了一些典型而又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
因此,只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一首,授之以渔,另一首则可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
〖教学构思〗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少年不识愁滋味”:激情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可以多样化。
可由关于“乡愁”的诗词曲导入,也可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还可由类似于《乡愁四韵》的歌曲或乐曲导入。
无论哪一种导入形式,其目的都在于营造氛围,激发“不识愁滋味”的学生的情感体验。
2、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诗歌的阅读离不开一个“读”字。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
三、赏析研读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
批注
一、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课件展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2.提问: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2.“我”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4.练习。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追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登高》(1)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作品背景为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2)诗歌内容讲解:诗歌主题思想为登高远望,感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
(3)诗歌鉴赏指导: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
2. 第二课时:《江雪》(1)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诗人,作品背景为唐朝中期。
(2)诗歌内容讲解:诗歌主题思想为江雪中的孤独与坚持,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3)诗歌鉴赏指导: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讲解:分别讲解《登高》和《江雪》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和韵律。
3. 诗歌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表现。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登高》、《江雪》等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杜甫和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 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 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 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 探究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 点拨法。
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扞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
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10—2019),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着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 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
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
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
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五、合作探究。
1.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 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 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5.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
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六、拓展延伸。
1.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
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