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陵城镇中学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3)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词汇解析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意境感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词汇解析和主题分析。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讨论。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教材:提供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多媒体: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
3.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深层意境,进行讨论和分享。
4.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供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
诗歌解析: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
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本节课诗歌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人其他作品、文学评论等,供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诗歌主题活动:组织诗歌朗诵、诗歌知识竞赛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社团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能力。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创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能够把握《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两首》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2. 《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两首》的深层含义和内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交流自己的感悟。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5. 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背诵《诗两首》,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两首》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两首》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的诗歌,学生能够对古典诗歌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古诗的基本特征及格律结构。
2.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的意象以及表达方式,掌握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学特点和审美情趣。
2.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
2.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述能力,培养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对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学习古代诗歌,让学生培养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增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承。
2.分析本课中两首古诗的文学特点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两首古诗歌的课件。
2.学生备好笔记,准备听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前利用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为后面的课堂探讨铺垫。
3. 导入老师为学生介绍本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
4. 活动活动一:朗读和理解让学生分组,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了解古人在不同年代对大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表达所具有的文化特色。
活动二:分析和讨论老师根据古诗的要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风景,并且完成相应的笔记。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鉴赏。
5. 总结与检测让全班同学一起回答一些问题,测试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6. 课后拓展老师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电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观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美学修养。
1. 课堂表现评估1.学生的朗诵和感受表达2.分组讨论的质量和活跃程度2. 个人笔记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两首》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中的《诗两首》。
与诗歌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诗两首》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的或打印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回答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对诗歌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4.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优化。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合理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思考。
5.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和介绍作者:10分钟。
学生自读诗歌:15分钟。
分组讨论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20分钟。
教师讲解和解答疑问: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0分钟。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人生和自然。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4)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语言为载体,通过音节、韵律、意象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2 诗歌的特点(1)语言的精炼和富有音乐性;(2)意象的丰富和深刻;(3)情感的真挚和强烈;(4)形式的多样和灵活。
第三章: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1 诗歌主题的分类(1)自然景观;(2)人生哲理;(3)社会现象;(4)个人情感。
3.2 诗歌情感的表达(1)意象描绘;(2)直接抒情;(3)对比映衬;(4)象征暗示。
第四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4.1 诗歌节奏的分类(1)自由诗;(2)抒情诗;(3)叙事诗;(4)格律诗。
4.2 诗歌韵律的构成(1)押韵;(2)平仄;(3)长短;(4)轻重。
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5.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1)比喻;(2)拟人;(3)夸张;(4)对仗。
5.2 诗歌表达技巧的应用诗歌表达技巧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应通过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第六章:分析第一首诗歌6.1 诗歌背景介绍第一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历史背景。
6.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节奏和韵律等。
6.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七章:分析第二首诗歌7.1 诗歌背景介绍第二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历史背景。
7.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节奏和韵律等。
7.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八章:诗歌创作指导8.1 创作技巧讲解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题、构思、表达等。
《诗两首》的教案
《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歌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李白、杜甫(2)时代背景:唐朝(3)诗歌类型:山水田园诗、边塞诗2. 诗歌内容分析:(1)《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描绘了寂静的夜晚,以景托情,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遭遇的感慨,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的场景,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体会。
(2)诗歌的文学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歌背景,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歌中的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2)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感悟或鉴赏文章。
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九下《诗两首》教案
1、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两首》,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形式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和解读诗歌。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诗歌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分析《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两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诗歌鉴赏能力,为教学提供依据。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与分析:对两首诗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对两首诗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3.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通过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诗两首》教材,提供学生必要的诗歌文本和相关信息。
提供相关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点拨法。
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两首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诗两首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两首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分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阅读:学生自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4. 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疑问和观点。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持续指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下《诗两首》的相关教材。
2. 参考书: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
4.2 教学材料1. 诗歌文本:提供诗两首的原文。
2. 分析指南:提供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指南。
3. 讨论话题: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第三课时: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5.2 时间安排1. 导入和介绍:15分钟2. 阅读和理解:20分钟3. 分析和讨论:25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能够品味诗两首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两首的意境。
(2)通过分析、讨论,掌握诗两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体会诗两首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诗两首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两首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2)诗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解析诗两首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两首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背诵诗两首,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诗两首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和解读。
3. 写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两首的作者和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对诗两首的深层意境和哲理的理解程度。
5. 学生在朗读背诵中的表现和能力提升。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3)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情感素质。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及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学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课文。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诗歌分析鉴赏能力和读后感写作水平。
3. 背诵与默写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诗人到校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追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登高》(1)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作品背景为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2)诗歌内容讲解:诗歌主题思想为登高远望,感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
(3)诗歌鉴赏指导: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
2. 第二课时:《江雪》(1)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诗人,作品背景为唐朝中期。
(2)诗歌内容讲解:诗歌主题思想为江雪中的孤独与坚持,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3)诗歌鉴赏指导: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讲解:分别讲解《登高》和《江雪》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和韵律。
3. 诗歌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表现。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登高》、《江雪》等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杜甫和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思乡、亲情。
(3)诗歌的形式特点:五言绝句、对仗工整。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登高远望、感慨时光。
(3)诗歌的形式特点:七言绝句、意象丰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特点。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与欣赏: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 模仿与创作:让学生模仿两首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诗歌理解与欣赏:评估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诗歌创作与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展示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3.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协作,提高团队效能。
b.举办诗词鉴赏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反思总结,巩固提高: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a.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
b.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解答疑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诗两首》,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2.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两首》,分析诗词的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3.诗词鉴赏: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解答疑惑。
3.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诗词鉴赏分析:请学生从《诗两首》中选取一首,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及意境,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分析文章。
9.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实践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总结,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诗两首》赏析与创作
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赏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实践能力。
4.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意见。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两首》中的生字、生词,能够准确读写并运用到日常语言表达中。
2.了解并掌握《诗两首》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诗歌的基本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能够分析、解读和欣赏诗歌。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对《诗两首》的朗读、解析、赏析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诗两首》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诗词积累: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默写,培养诗词积累的习惯。
3.写作练习:结合本节课学习的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现代诗,不少于8行。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山东省曲阜市陵城镇中学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3)
《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依据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含蓄的中国人都喜欢以诗作为表达自我感情的媒介,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往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愫。
什么是诗?我想起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一位美国教师给高中学生出了一道试题,问“诗是什么”。
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的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
的确,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大异其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诗两首》,其中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要教初中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浓浓的愁绪。
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是我首先引导学生领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想起了学习语文最古老却又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诵读,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而现代教育大家叶圣陶则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新课标更是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师生通过不断地浅吟低唱,反复地朗诵,配上与之协调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依据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含蓄的中国人都喜欢以诗作为表达自我感情的媒介,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往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愫。
什么是诗?我想起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一位美国教师给高中学生出了一道试题,问“诗是什么”。
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的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
的确,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大异其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诗两首》,其中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要教初中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浓浓的愁绪。
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是我首先引导学生领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想起了学习语文最古老却又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诵读,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而现代教育大家叶圣陶则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新课标更是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师生通过不断地浅吟低唱,反复地朗诵,配上与之协调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另外,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
在《乡愁》的阅读教学中授之以法: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继而读写创新。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②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
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开展综合性学习。
自由选读“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①坚持以读为本。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引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形象来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②关注学生体验。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话的冲动!教师应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多关注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这样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
③组织比较阅读。
可将余光中的《乡愁》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以“思乡恋土”为主题的一系列诗歌,开展综合性学习。
④倡导合作学习。
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真挚的情感,且都借助了一些典型而又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
因此,只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一首,授之以渔,另一首则可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
教学构思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少年不识愁滋味”。
激情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可以多样化。
可由关于“乡愁”的诗词曲导入,也可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还可由类似于《乡愁四韵》的歌曲或乐曲导入。
无论哪一种导入形式,其目的都在于营造氛围,激发“不识愁滋味”的学生的情感体验。
②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歌的阅读离不开一个“读”字。
首先让学生自己交流读诗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倾听中去体味诗人的情感,去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
而要想真正把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仅停留于此还不够。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不妨抓住契机进行引读,配以音乐伴奏,烘托营造气氛。
这样师生同读同议,让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
③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少年亦识愁滋味”。
联想与想像,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感情。
因此阅读和鉴赏时,要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感情。
④品读回味,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却道天凉好个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具有极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多样性,往往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对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的分析,有助于深入领会诗歌用语言刻画的“意境”,在诗歌鉴赏时,应要求学生抓住诗中运用非常精妙的语言深入挖掘,悟出“诗外之意,弦外之音”。
⑤自由选读,拓展比较读写创新——“我寄愁心与明月”。
在阅读和鉴赏中,有意识地将《我爱这土地》等与之有关的诗歌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对诗歌内涵及艺术美的理解。
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自读“思乡恋土”主题的诗歌。
特别是学生自主地进行仿写或创作,应给予极大的鼓励和呵护。
课堂实录师生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少年不识愁滋味”师: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内引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心湖涟漪!生1:(点头)离开过,去年暑假我们军训一周,那是我第一次离家这么长时间。
第一天还觉得挺新鲜;可第二天就想家了!师: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说说看?生2:酸酸的,涩涩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生3描述,略)(背景音乐《江河水》起)师:(深情地说)是啊,还记得当年我在异地求学,我和大家一样,每当夜深人静时,就特别想家。
现在想起,那时只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因为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的阻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呢?师生同讲,营造一种乡愁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4: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联系学生的阅读积累,从古诗词中初步感受离愁别绪。
生5: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纷纷举出描写乡愁的诗句,略)师:其实,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
单是我们书上的两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恋土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饱含深情且富有诗意的语言,自然导入新诗的学习。
(生1介绍余光中,略)师:善于查阅资料,好!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下面请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绪?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朗读?倡导学生课外自主搜集资料,课堂上实现资源共享!(生2自由朗读)生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
既是“愁”,我觉得就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师:说得很好!那你能否为大家试读一遍?(生笑)大家听时注意这位同学读的与自己有哪些不同?(生3试读)生4:她的语速还可以,较舒缓,但我觉得同时还要根据情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忧郁而深沉的感情。
(生4范读,生鼓掌)师:原来“入情才能入境”!好诗不厌百回读。
下面请大家再读,并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节奏、用黑点注明重音。
不失时机地进行方法指导。
(生自由读书)以读为本,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挑战?读时我们不妨把自己想像成诗人,这样就能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以读代讲,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代替教师的架空分析。
眼中有学生,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生5沉醉地读,其他同学屏气凝神地听。
生长时间地鼓掌)师: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共鸣?哪些地方读得好?生6:我认为他第三节读得最好。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读出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我/在外头”,语调上扬,“母亲/在里头”语气转为激烈,“在里头”还拖着轻微颤音,表达出的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悲痛之情。
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生7评价,并朗读。
略。
生鼓掌,跃跃欲试)生8:我觉得第四节是全诗的高潮,是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大陆”要重读。
刚才“在那头”他读的是升调。
我认为这三个字应拖长些,读降调。
这样才能表达诗人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书声朗朗、意趣融融!在读中悟,在悟后读,不断品味,为后面的“识愁之味”作好铺垫。
师:大家同意吗?生5:我觉得还是应该读成升调。
师:你着重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生5:期盼、渴望回到大陆、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
师:这就是诗歌的意蕴美!我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关键是你想着重表现哪种情感。
看来这首诗还不同于以往的“乡愁”诗,“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诗人余光中所抒发的悲愁不仅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国家的、是亿万人民的!听大家这么一说,老师也禁不住想读了。
如果请你为这首诗配上背景音乐,你会选怎样的乐曲呢?“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诗歌解读本来就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活动;鼓励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生9:悠扬又略带凄婉的二胡《二泉映月》,很适合这首诗。
生10:我听过《乡愁四韵》,它不仅是根据余光中的诗谱的曲,而且在音韵上和《乡愁》一样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纷纷列举曲目,略)师:看来班上具有音乐细胞的同学还有不少!大家课后不妨配上你喜欢的乐曲去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