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Gadamer)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诠释学是一种哲学
方法论,主要关注人类理解活动和语言交流。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仅仅是获取事实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活动。
理解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来实现的,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和理解。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语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认为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通过语言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创造和共享意义。
然而,语言也会限制我们的理解,因为语言是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会给世界带来不同的意义。
伽达默尔还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他认为我们的理解受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理解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和改变。
此外,伽达默尔还提出了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判断一种理解是否是有效的。
他认为有效的理解应该是能够解释和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理解。
有效的理解不是基于客观真理,而是基于能够解决问题的功能。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强调了理解的主动性、历史性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交流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从偏见到效果历史
从偏见到效果历史伽达默尔在分析历史意识时,着重强调了几个特殊概念,分别是偏见、解释距离、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他在对每一个概念的分析中发展了他对历史意识的思考。
他从为偏见正名开始了历史意识批判,同时也意识到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偏见传递过去,于是发展了解释距离的思想,注意到理解的视域,进而综合提出效果历史理论来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标签:偏见;效果历史;解释距离;视域融合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存在的历史性的思想,于是他在思考理解的历史性时,沿着历史式存在方式的观点用几个关键词来串联历史意识理论。
传统的历史意识思想认为,历史意识将历史事件视为被对象化的他者,历史意识的任务就是要重建历史对象的世界,以此来把握它的意义。
历史意义的试图确认历史事件的源头,是想要重建原初时间环境中的事物以把握其意义。
但在伽达默尔看来,这些活动虽然也重要,但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揭示事件的意义,因为作为存在者的人不能返回原来的时间环境。
他指出:“必须将过去纳入我们的世界中……历史精神的本质不在于对过去的恢复,而在于与当代生活在思想上的沟通。
”在发展历史意义批判的解释学意义的过程中,伽达默尔详细论证了一些重要概念。
效果历史被看作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中心理论。
他用效果历史的概念表示理解的历史性。
效果历史指的是我们皆生存于其中的历史,它强调意识与历史是分不开的,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效果”,也就是理解者和对象之间在历史的作用下相统一的过程。
伽达默尔称历史赋予人的意识以限度,以至于我们不会超出这些限度。
历史的认识者会不自觉地带有历史的前见,因为人的存在是在历史环境中的存在。
因此他认为对效果历史的反思不可能完全达到,这不是因为反思的不足而是由于历史存在,因为人的有限性,我们在一个处境之中而不能在它之外客观地看待。
历史既不是人的主观创造,也不是对过去客观事实的简单重现或复制。
在我们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完全客观地把握其原意,因为文本是历史性的产物,但可以在与被理解对象的相互通融中达成一致,实现理解。
伽达默尔名词解释
伽达默尔名词解释伽达默尔(Gadamer),全名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现象学和解释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其对理解和解释的深入研究而闻名,对当代哲学和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伽达默尔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该书被誉为当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伽达默尔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
他认为,人的理解是一种对话性的过程,不仅包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
人的理解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话和交流来理解他人,同时也通过反思和自我认知来理解自己。
伽达默尔强调,理解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活动,我们的理解总是受到我们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伽达默尔进一步探讨了解释的问题。
他认为,解释不是简单地将某个事物或事件归类或归纳到某个概念或规则之下,而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多维的过程。
解释涉及到对文本、语言和符号的理解,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伽达默尔主张解释应该是开放的和包容的,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偏执。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和解释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其中。
他认为,真正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接受和照搬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通过思考和反思,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立场。
伽达默尔提出了“有效历史性”和“超越性的传统”这两个概念,强调我们的理解是基于我们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同时也要有超越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除了理解和解释,伽达默尔还对美学、语言和艺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够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经验。
伽达默尔对语言的研究也非常重要,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我们思考和理解的基础。
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和认识方式。
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理论探究
和 局 限 性 是永 远 无 法 消 除 的 ,历 史 决 定 我 们 永 远 也 无 法
摆 脱 理 解 的历 史性 。 二、 达默尔对“ 解的历史性” 伽 理 问题 的 定 位 正 因 为历 史 性 问题 贯 穿 诠 释 学 的 始 终 .这 种 障 碍永
南 昌高专学 报 2 1 0 0年第 1 ( 期 总第 8 6期) 2 1 2月出版 0 0年 Ju ac ag o ee N . S m 8 ) F b 00 o mdo n hn C lg fN l o1 u e . 1 ( 6 2
伽 达 默 尔 “ 解 的 历 史 , ” 论 探 究 理 陡 理
关 键 词 : 达 默 尔: 解 的 历 史性 : 伽 理 文本 : 义创 生 意
中图 分 类 号 :5 6 9 B 1.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5 (00 0— 0 7 0 10 — 34 2 1 ) 10 0 — 2
历 史 给我 们 带 来 的解 释 的差 异是 无法 避 免 的 ,哪怕 是在 同一 个 时 代 ,不 同 的 读 者 对 相 同 的文 本 也 有 着 不 同 甚 至迥 异 的理 解 ,这 些 差 异 往 往 来 自作 者 和 不 同读 者 的 历史 性 。哲 学 诠 释 学 代 表 人 物 伽 达 默 尔 在 克 服 了众 多 的 “ 见 ” 基 础 上 给 予 了 “ 解 的 历 史 性 ” 的 内 涵 , 现 偏 的 理 新 体 了一 条 鲜 明的 意 义 创生 之 路 。
王 海林
( 安徽 师 范 大学 政 法 学 院 安 徽 芜 湖 2 10 ) 4 0 3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解释,或者说“阅读”这一个词出现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西方在古代就有解释学的存在,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一词源自古希腊信使之神赫尔梅斯(Hermes)的名字。
在中世纪,这门学科主要对圣经经文及一些古典资料和法律条文进行释义。
近代以来,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首次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学理论。
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为了达到正确的理解,避免误解,在语言和精神上都要回到文本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去理解文本的意义。
狄尔泰(WilhelmDilthey)在施莱尔马赫的基础上,试图为人文科学方法论奠定解释学基础。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精神”或“精神世界”,对它们的研究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而必须使用解释学的方法。
狄尔泰强调了在理解的过程中,“爱”或“同情心”以及“移情作用”的意义,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解释者才能把自己融入作者当时的处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藤。
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属于客观主义解释学,他们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解释学发展到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时开始发生本体论的转变。
哲学上他区分了“存在”和“在者”,“在者”指世界万物,是已生成和已被规定的东西,而“存在”是一个流动、生成的过程,先有“存在”后有“在者”。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哲学研究最根本的是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解释学的任务在于追求存在的意义。
意义不是万物所固有的,而是它们在与人(此在)发生关系中产生的。
这种关系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究竟哪种可能性实现出来,全凭“此在”的筹划。
理解,就是“此在”自由地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作的筹划,因此,“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理解的历史性”与相对主义——论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对
解释学最初乃是作为文本 (《 圣经》文本和一般文 而且是对那个通过其客观化形式而被认识的精神的重新 本)解释的一种特殊的理论与方法而存在的,施莱尔马 认识和重新构造 ——这个精神对一个与它同质的 ( 由于 赫将近代欧洲的历史主义思潮与解释学相融合 ,提出了 将其作为奠定精神科学的科学性的方法论基础而扩展到 其共同分享人性)能思的精神诉说 : 理解是一种弧形的 又与 之 分 离 的 内在 整 体 重 新 结 合 统 一 的 沟 通 桥 “ 重构说”作为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普遍方法论。狄尔泰 沟通桥梁 , 一种把这些形式与那个曾经产生它们而它们
李永 刚
( 长江 大学 社会 发展 2 3 )
要 ] 贝蒂与赫施立足 于主客二分 的认 识论模 式 ,认 为伽 达默 尔 因强调理 解 的历史性 而陷入 了相
对主义 困境。伽达默 尔则立足 于生存论存在论的解释 学模 式 ,描 述 了作 为人类 生存 方式的理解现 象得 以可 能的条件 。解释 学意义上 的 “ 事情 本 身” 制 约着理解 与解释 的 限度 ,使 “ 不 同的理 解 ” 不等 于任 意的 理
义困境?如果没有,伽达默尔又是如何克服乃至超越相 因而理解与解释就是 “ 重新认识这些客观化物里的激动
对主义的呢?
一
人心的创造性的思想,重新思考这些客观化物里所蕴含
、
方 法论解 释 学 的 “ 客 观性 ” 诉 求
的概念或重新捕捉这些客观化物所启示的直觉。由此推
出, 理解在这里就是对意义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
—-・・— —
1 46 - - - — —
理解释理论, 认为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一种心理重构的 理解是无时间性的, 并且必然地和本质地是内在的;而 过程 ,即对作者意图的反向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的过 解释则是对文本意义在不同处境中所展现的意味的解释,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作者:叶超来源:《卷宗》2012年第05期摘要: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在对海德格尔哲学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诠释学完成了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其诠释学在西方诠释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诠释学三大原则来介绍他的诠释学。
关键词: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什么是诠释学?诠释学是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语文学,现在更多的是把它自己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占卜、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
希腊神话当中的信使神赫尔默斯的任务就是把普通人类所不懂的诸神的语言翻译成大家都能明白的语言,以此把诸神的旨意传达给大家。
在此‘诠释学’的作用就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自己的语言的世界。
正如上面指出的,赫尔默斯要做到翻译和解释,他必须首先要理解诸神的语言和指示,惟有他理解了诸神的语言和指示,他才能进行翻译和解释,因此理解就成为翻译和解释的前提。
这样一来,诠释学在古代就可以说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学科,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技艺学,然而现代更多的是一种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他的诠释学。
一、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认识主体在对客体进行理解的时候,并不是脑海中空白一片,如婴儿般纯净无暇。
他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样他才能去理解,如果是文盲也就谈不上什么理解了。
人在进行理解的时候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的前结构;“把某某东西所为某某东西加以理解,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来其作用的。
对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解的三个维度
对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解的三个维度作者:邵友伟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摘要:一般认为效果历史作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将效果历史、视域融合与时间距离作为理解文本、诠释主客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因此如何不落窠臼的跳出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解读效果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到表达的内容、表达者和理解内容的变迁。
即从文本的理解、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解读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
关键词:效果历史;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对于精神科学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从黑格尔到尼采,一直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客观理性的理解精神科学,但是如何用客观的标准摆脱主观的偏见一直以来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从狄尔泰引入了德罗伊森的历史意识开始,并将其运用到解释学中,哲学解释学开始产生。
1从文本的角度理解效果历史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承续从施莱尔马赫到狄尔泰以来的解释学传统。
施莱尔马赫认為诠释学的目的就是对文本的确定性的把握,以此来理解作者,通过历史和语言学知识来更好的理解作者,挖掘出文本中潜藏的历史传统下的深层内蕴。
但是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原则与历史学原则存在着矛盾性。
诠释学之父狄尔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对精神科学的批判,批判了自然科学的因果的方法,他强调精神科学应该从自然科学中解放出来。
他提出用“理解”的方法去揣测作者的意图,用经验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来唤醒人先天具有的理解的结构。
他认为重要的是对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基础进行反思也就是从自我内部寻找理解的客观性。
与施莱尔马赫以及狄尔泰所不同的是,伽达默尔在重视客体对文本的理解之余引入了效果历史的研究方法。
但是伽达默尔自己也提到过,引入效果历史只是方法论的要求,效果历史并不提供左右理解的主要根据。
为了将效果历史扩大化,他不无警惕的说“如果我们把直接的现象当成全部真理,那么我们就忘记了这种历史现象的全部真理。
”在伽达默尔看来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每一种观点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支撑它的精神支柱,否则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历史意识谈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
第22卷第4期2020年7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22No.4Jul.2020从历史意识谈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韩苏桐(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以历史意识规定效果历史,同时他又以效果历史原则中的视域融合阐述历史意识的变化与生成。
二者的相互规定反映了理解者从自身主观性出发认识历史对象的过程,彰显了历史意识的有限超越性,揭示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发展演变规律。
然而,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它尊重理解者的数量和前见在形式上的特殊的“普遍性”而缺乏对具体历史阶段下个人历史意识内容的普遍联系的深刻洞察;二是放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却忽视了意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我们需反思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既要认清它在文本诠释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明晰效果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区别。
关键词:伽达默尔;历史意识;效果历史中图分类号:B0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4-0001-06On Gadamer's Effective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HAN Sutong(School of Marx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Abstract:In Truth and Method,Gadamer stipulates effective history with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At the same time,he explains the change and 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with the fusion of horizons in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history・The mutual stipulation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objects from their own subjectivity,highlights the limited transcendenc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and reveal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uman spiritual activities・However,Gadamer5s theory of effective history has two limitation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history:first,it respects the number of understanders and the special U universality n of antecedents in the form,but lacks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universal connection of individu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s;second,it magnifies the role of personal consciousness but ignor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Gadamer J s theory of effective history,not only to recognize its important role in text interpretation,but also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ffective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Key words:Gadamer;Historical consciousness;Effective history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传入我国,国内掀起了诠释学热。
温故而知新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要义
收稿日期:2019-12-20作者简介:韩苏桐,男,江苏淮安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温故而知新: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要义韩苏桐(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是其哲学诠释学的精华。
在理解的历史性中,伽达默尔阐述其传统观和历史观,认为理解展示了个人独特的历史性,解答了人的现实生命诉求,彰显了历史与现在、整体与部分以及人的生命体验的循环。
而“温故而知新”,它同样涉及到历史、现在与理解、生命之间的关系。
因此,要研究“温故而知新”作为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要义,就要从“温故”与传统和历史地理解、人的现实生命诉求与“知新”以及“温故而知新”与诠释学循环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温故而知新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0)04-0069-06 0 引 言“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
目前人们对它的解释有四种:一是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取新的知识;二是既要温习旧的知识,同时又要学习新的知识;三是随着人年龄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四是通过回味历史,人们可以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
伽达默尔作为哲学诠释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解的历史性是其哲学诠释学的精华。
那么,“温故而知新”为何会成为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要义?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明了“温故而知新”与理解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即探究“温故”与传统和历史的理解、人的现实生命诉求与“知新”以及“温故而知新”与诠释学循环之间的关系。
1 温故:传统与历史地理解人们对“温故而知新”的四种解释包含着时间上的先后,也就是历史和当代、传统与现在。
“温故”的“故”字所表现的是过去的一切的总和,也就是历史和传统。
“温”字则表现了人对历史和传统的回味,同时,它也隐含了人的立足点:现在。
第八讲 理解的历史性
问题:如果说时间距离可以使我们正确理解 文本,是因为时间距离导致文本因历史久远 而变得相对隔绝“名存实亡”,那么这种理 解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对一个文本意义的 发掘是无穷尽的,新的意义不断产生导致盖 棺定论永不可能。那么我们如何与文本彻底 隔离而达到一种客观的理解?距离我们最近 的假前见如何被识别?
同时,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者无需丢 弃他内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文 本,而是只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所有的 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 源和有效性”。
即在理解文本之前,解释者无需抛弃前 见,只要前见是正当的即可。
疑问:前面作者提到一种前见正确与否只能 从文本中得到验证,而且此处作者又说在正 确理解文本无须抛弃前见直接接触文本,而 要从根源上检验前见的正确与否。试问不接 触文本如何验证前见?不检验前见解释者又 该带着哪些前见进入文本?
然而这样是否就意味着真正的理解?
伽达默尔认为:“由于我们是从历史的观点 去观看传承物,也就是把我们自己置入历史 的处境中并且试图重建历史视域,因而我们 认为自己理解了。然而事实上,我们已经从 根本上抛弃了那种要在传承物中发现对于我 们自身有效的和可理解的真理这一要求。” 从历史去看历史导致理解失去当下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实际上,理解并不是更好理 解,既不是由于有更清楚的概念因而对事物 有更完善的知识这种意思,也不是有意识的 东西对于创造的无意识性所具有基本优越性 这个意思。我们只消说,如果我们一般有所 理解,那么我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理解, 这就够了 。”
时间距离使我们有条件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 我们如何运用这个条件?
人类此在的历史运动在于:它不具有任何绝 对的立足点限制,因而它也从不会具有一种 真正封闭的视域。
理解一种传统无疑需要一种历史视域。但这 并不是说,我们是靠着把自身置入一种历史 处境中而获得这种视域的。情况正相反,我 们为了能这样把自身置入一种处境里,我们 总是必须已经具有一种视域。
伽达默尔理解解释与运用
伽达默尔理解解释与运用
伽达默尔理解(Gadamerian hermeneutics)是由德国哲学家汉斯-乔治·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提出的一种解释理论和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旨在揭示人类理解的本质和过程。
伽达默尔理解认为,理解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意义的把握,而是通过与文本或经验进行互动来建立起的一种对话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或解释者的先前经验、观念和背景知识会对理解产生影响,同时理解也会使读者的经验和观念发生变化。
因此,理解是一个不断交流和演化的过程。
在伽达默尔理解中,解释者的角色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解释者需要摒弃主观偏见和预设的立场,保持开放的态度去理解文本或经验中的意义。
解释者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对语言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意图和语境的推测,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伽达默尔理解强调了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理解的过程中,解释者需要与文本或经验进行持续的对话,并与其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进行交流和比较。
通过对话和交流,解释者可以不断修正和扩展自己的理解,获得更深入的洞察力。
伽达默尔理解还强调了历史性的重要性。
每个时代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价值观和背景知识,这些都会影响到理解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解释者需要对文本或经验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置于适当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进行理解。
总之,伽达默尔理解是一种关注人类理解过程和对话交流的解释方法。
它强调解释者的角色、对话和交流以及历史性的重要性,旨在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试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理论
试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理论
试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理论
伽达默尔认为,现代科学在其方法论里确定经验的可证实性和可重复性,而没有注意经验的内在历史性.按照哲学诠释学的理解,历史性是经验的基本含义,对于经验概念的反思,就是要意识到经验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肯定效果历史意识必然具有经验的结构,通过对经验有限性特征的分析,伽达默尔阐释了在历史理解中实现历史真理的可能性.
作者:曾裕华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贵州,贵阳,550001 刊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1(5) 分类号:B5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经验效果历史意识。
伽达默尔行文例示
伽达默尔行文例示伽达默尔(Gadamer)行文,一直被当作是现代哲学的里程碑,它以贯彻其“历史认识论”的特色而受到广泛的讨论和推崇。
它既储存了传统的学术思想,又把它们放到新的思想容器里,使它们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
此行文包括的学术思想包括:认知论、实践论、历史认识论以及伽达默尔的文化学思想等等,其独特的观点反映出他对当今西方文化及其改变的认识。
首先,伽达默尔持有一种认知论的观点:人们通过参与现实经验获得知识和理解,而不是仅仅通过思考、理论研究或假设。
为了发现真理,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去实践。
这种观点与传统哲学的“纯粹理性”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伽达默尔对“实践论”持肯定态度。
实践论认为,真理的发现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找到发现真理的方法。
因此,伽达默尔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不仅掌握学术理论,还应把它们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这也意味着,学术研究应该是发现新的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重复现有的真理。
此外,伽达默尔还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认识论,增添了现代哲学的深度。
他认为,历史认识是一种更深层的知识,而非仅仅是一种被观察到的现象。
历史认识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解释。
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谓的“历史认知”。
伽达默尔认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以更好的方式处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
最后,伽达默尔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学思想,这也是他最有名的思想之一。
他认为,当今西方文化被视为最新的文化形式,但它存在很多自身的缺陷,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谓的“文化危机”。
他指出,由于现代西方文化以及它导致的对自然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文化转型”,即要进入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以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行文深刻的影响着现代哲学的发展,他指出了一种新型的思想,使人们能够通过这种思想来解决当今诸多的文化及其改变的问题。
即便如今,他的思想仍然是一个活跃的话题,伽达默尔的行文也将继续在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未来的哲学家们面临新的问题而找到解决方法时,他的思想也将不断被发掘,助力新思想的产生。
加达默尔现代阐释学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原则论述-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加达默尔现代阐释学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原则论述-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阐释学是当代西方的重要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在西方已有很漫长的历史,在经历了作为圣经阐释学、罗马法阐释理论、一般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之后,出现了本体论阐释学以及随后的批判阐释学以及现代阐释学问题等等。
现代阐释学始于海德格尔而成于加达默尔,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历史性出发而承认意义的历史性;理解本身受制于决定它的前理解,而这种前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无法摆脱的。
但是海德格尔并未看到理解活动随着人类具体实践发展而展开这一事实,加达默尔则具有动态性的偏见这一概念代替了前理解并以效果历史、历史作为意义、语言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而完成了阐释学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创新与生成的过程,是由于此在的历史性的参与而多层面、多维度展开的复杂化的历史过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历史主义开启了新的思路。
本文仅对加达默尔现代阐释学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原则做出必要的论述。
一、效果历史原则的深刻内涵针对传统历史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加达默尔提出了效果历史原则,而这一原则的提出源自于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生存论的结构,因为此在作为繁忙在世的存在者,在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向已经在外;而世界必然是此在的世界,两者在生存论上存在论上是一体的。
因此此在先天就是超越的,再去追问此在的意识如何能超越自身而切中世界就成了一件哲学的丑闻。
至于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对立,则是因为忽视了此在与世界在存在论上的意义,把他们降格为世内存在者---此在成了主体,世界作为客体则意指非主体的世内存在者的总和,由此才出现了主客体不可调和的分离和对立。
所以,加达默尔提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
加达默尔超越历史认识客观性主张质疑
加达默尔超越历史认识客观性主张质疑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很大,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也影响很大。
这里主要围绕其超越历史认识客观性的主张予以剖析。
一、诠释学发展的逻辑演进人类一经产生,由于交往过程中准确把握对方思想以及他人思想的需要,诠释这一现象也就出现了。
文字发明以后,对文化典籍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文化典籍也就成为诠释的重点。
可以说,一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个文明通过对文化典籍的诠释而汲取营养的历史。
不言而喻,世界任何一个文明都重视对文化典籍的诠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明之间在该问题上就没有区别。
就中国与西方而言,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意识极为浓厚,所以,相比之下,大多中国人通过对文本的解释,表达了一种与历史的继承关系,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就体现得极为明显,中国历史上所谓的道统传承意识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反,西方传统中的历史意识就较为淡漠一些,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对历史学的蔑视就能说明这一点。
可以说,大多西方人通过对文本的解释,目的不是着眼于历史的传承,而是注重发现和发展一套普遍的原则。
当然,上述比较只是就东西方的历史传统而言的。
若比较当代的东西方文明的心态,笔者倾向于认为,西方人恐怕更具有历史感,而中国人的历史感反而淡漠了许多。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大量的诠释学思想,但却没有人系统地把诠释作一个研究对象加以系统地探讨,也就是说,中国没有诠释学这门学科。
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的,“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套自己成体系的‘解释问题’的理论”[1]。
把解释或诠释作为一个问题系统加以研究,并形成一门专门学科──诠释学,是在西方发端和发展的。
诠释学的最初形态是西欧中世纪后期的注释圣经的神学诠释学,后来又发展出理解和解释法典的法学诠释学和考证古典文献资料的“语言文献学”,它们都是些关于理解和把握特殊的文本之技巧的学问。
德国神学家、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现代诠释学的创始人,他首次将诠释学从其诠释的特殊对象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一门以一般的诠释现象为对象的诠释学学科。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
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
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
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
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
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
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
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
”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
加达默尔超越历史认识
加达默尔超越历史认识加达默尔(1900-)的诠释学对当代人文很大,对认识论的也影响很大。
这里主要围绕其超越历史认识客观性的主张予以剖析。
一、诠释学的逻辑演进人类一经产生,由于交往过程中准确把握对方思想以及他人思想的需要,诠释这一现象也就出现了。
文字发明以后,对文化典籍的而然地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文化典籍也就成为诠释的重点。
可以说,一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个文明通过对文化典籍的诠释而汲取营养的历史。
不言而喻,世界任何一个文明都重视对文化典籍的诠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明之间在该上就没有区别。
就与西方而言,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意识极为浓厚,所以,相比之下,大多中国人通过对文本的解释,表达了一种与历史的继承关系,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就体现得极为明显,中国历史上所谓的道统传承意识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反,西方传统中的历史意识就较为淡漠一些,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对历史学的蔑视就能说明这一点。
可以说,大多西方人通过对文本的解释,目的不是着眼于历史的传承,而是注重发现和发展一套普遍的原则。
当然,上述比较只是就东西方的历史传统而言的。
若比较当代的东西方文明的心态,笔者倾向于认为,西方人恐怕更具有历史感,而中国人的历史感反而淡漠了许多。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大量的诠释学思想,但却没有人系统地把诠释作一个研究对象加以系统地探讨,也就是说,中国没有诠释学这门学科。
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的,“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套自己成体系的‘解释问题’的”[1]。
把解释或诠释作为一个问题系统加以研究,并形成一门专门学科──诠释学(Hermeneutics,又译作解释学、释义学、阐释学),是在西方发端和发展的。
诠释学的最初形态是西欧中世纪后期的注释圣经的神学诠释学,后来又发展出理解和解释法典的法学诠释学和考证古典资料的“语言文献学”,它们都是些关于理解和把握特殊的文本之技巧的学问。
德国神学家、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1834)是诠释学的创始人,他首次将诠释学从其诠释的特殊对象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一门以一般的诠释现象为对象的诠释学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
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
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
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
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
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
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
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
”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断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
庞德唐诗英译中的错误在美国引发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50和60年代在美国、日本激起的热潮,易卜生在五四前后中国掀起的波澜,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对其评价只有“还以背景”,才能“还以公道”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力的表现。
庞德曾为自己不“忠实”的翻译辩护道:“我的工作就是要把一个死人救活过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
”理解决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相反,理解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在理解者前见中照亮文本,在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中揭示作品的意义。
好的翻译是“让一株植物有机地从种子中生长出来,这比那些准确地再现植物的蓓蕾,再把这些蓓蕾用胶水粘连起来的翻译要令人满意得多”。
正因为如此,中国译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所译的《哈姆雷特》,与西方译者从Freud的心理分析角度所译的Hamlet各具创造力;而英国Routledge和KeganPaul 出版社出的Clement Egerton翻译的《金瓶梅》,读来更是一部创造了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
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产生的偏见观,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选择甚至定向的功能。
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
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每一次翻译都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成为文化和语言大潮里波动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