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传统”理论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
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
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
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
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
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
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
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
”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Gadamer)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诠释学是一种哲学
方法论,主要关注人类理解活动和语言交流。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仅仅是获取事实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活动。
理解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来实现的,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和理解。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语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认为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通过语言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创造和共享意义。
然而,语言也会限制我们的理解,因为语言是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会给世界带来不同的意义。
伽达默尔还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他认为我们的理解受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理解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和改变。
此外,伽达默尔还提出了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判断一种理解是否是有效的。
他认为有效的理解应该是能够解释和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理解。
有效的理解不是基于客观真理,而是基于能够解决问题的功能。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强调了理解的主动性、历史性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交流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论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理论逻辑
论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理论逻辑孙洁[提要]伽达默尔语言哲学是由语言存在论、语言辩证法、内在话语和外在话语、语言游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其 各个部分的内在关联在于:语言存在论是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的思辨结构是语言存在论和语言辩证法之间的桥梁;语言辩证法是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灵魂;伽达默尔的内在话语与外在话语之间的关系是其语言辩证法的根源,研究语言辩证法必须最终追溯到其内在话语和外在话语理论;解释学通过内在话语实现了其普遍性,解释学的普遍性就是语言的普遍性,伽达默尔最终将对人类一切理解对象的理解都纳入到其语言游戏之中。
伽达默尔的语言游戏与其艺术游戏具有内在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本体性、主体性、辩证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等方面。
[关键词]伽达默尔;语言存在论;语言辩证法;内在话语;语言游戏中图分类号:B5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21)03—0089—08作者简介:孙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哲学解释学。
湖北武汉430074语言问题在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 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那里,语言问题就已得到 了足够的重视,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主要是方法 论和工具论层次上的。
海德格尔实现了语言的存 在论转向,语言观和存在论首次在他那里获得了 统一。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将语言观与存在 论统一起来的做法,并且将现象学精神和辩证法 精神融合在其语言论中,建立了对话存在论。
伽 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过 渡到对精神科学的理解,最终再过渡到语言,这是 他运思的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恰好 说明了哲学解释学的归宿是语言,它最终演变成 一种语言哲学[I](RM3)。
伽达默尔语言哲学是由语 言存在论、语言辩证法、内在话语和外在话语、语 言游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语言存在论与语言辩证法(一)语言存在论是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基础伽达默尔通过语言与世界的同一使语言和存 在联系起来,同时又通过语言与理解的同一将语 言和解释学联系起来,这两个方面都揭示了语言 的本体论意义。
伽达默尔的哲学观点
伽达默尔的哲学观点伽达默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
以下是伽达默尔的一些主要哲学观点:1. 存在性:伽达默尔将存在性(Dasein)作为他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概念。
他认为人类存在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自我意识、时间性和关注他人等。
存在性是一个主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存在,也包括其与其他存在之间的关系。
2. 存在与时间:伽达默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结构。
他强调存在者与时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人类存在是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
他主张通过对时间的理解来洞察存在的本质,并呼吁人们面对死亡的现实,以更加真实地活在当下。
3. 技术与现代性:伽达默尔对技术和现代性的观点备受争议。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存在本质,成为技术的奴隶。
他警告技术主导的现代社会可能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断裂,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技术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4. 语言和诗意:伽达默尔强调语言对于存在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表达存在的方式。
他将诗意(poiesis)作为一种超越日常语言的表达形式,通过诗意来揭示存在的深层意义和真相。
5. 拟物与本体论:伽达默尔批评了传统哲学中拟物(representation)的观念,并提出了本体论(ontology)的思想。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通过概念化和符号表示来理解的,而是通过直接经验和参与来获得的。
他主张通过回归到存在的本原经验,超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来重新认识存在。
这些只是伽达默尔哲学观点的一些重要方面,他的思想在现代哲学和文化研究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试析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的“传统”理论
1 权 威 和 传 统 的新 诠 释
启蒙 运 动 为 了反 对 教 会 权 威 、 目崇 拜 和 信 仰 , 张 理 性 和 科 学 。 这 样 启 蒙 运 动 将 权 威 和 理 性 对 盲 主
立 , 把 削弱 权 威 作 为 自己 的任 务 之 一 。伽 达 默 尔 对 启 蒙 运 动 的 这种 思 想 态 度 作 了两 方 面 的分 析 : 方 并 一
在 “ 目地 服 从 ” 一 意 义 上 。他 说 :事 实上 , 毁 一 切 权 威 不 只 是启 蒙 运 动 本 身所 确 立 的 偏 见 , 且这 盲 这 “ 诋 而
收 稿 日期 :2 0 0 2—0 3—2 0
作者 简 介 :刘 凯 ( 9 3 ) 男 , 17 一 , 陕西安 康人 , 中科 技大学 哲学 系硕 士研 究生 , 华 主要从 事马 克思 主义哲学 方面 的研究 ① 《 马克 思恩 格 斯选 集》 第 3卷 )北 京 人 民出版 社 17 ( , 9 4年版 , 3 第 8页。
面, 伽达默尔 承认 如果权威 的声望 取代 了我们 自身 的判断 的话 , 权威可能成为偏见 的源泉 ; 另一方 面 , 但 他 提 出不 能 排 除权 威 也 是 一 种 真 理 源 泉 的可 能性 , 启 蒙 运 动 忽 略这 方 面 的 意 义 。伽 达 默 尔 认 为 , 而 出现 这 种 情况 , 要 是 因为 启 蒙 运 动 在 诋 毁 一 切 权 威 的时 候 , 际 上 是 歪 曲 了权 威 的概 念 , 权 威 仅 仅 限制 主 实 把
维普资讯
20 0 2年 8月
西 安石 油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 n P t l m n t u e( o i c n e o r a o a er e Xi o u Isi t S c l i c ) t aS e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解释,或者说“阅读”这一个词出现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西方在古代就有解释学的存在,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一词源自古希腊信使之神赫尔梅斯(Hermes)的名字。
在中世纪,这门学科主要对圣经经文及一些古典资料和法律条文进行释义。
近代以来,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首次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学理论。
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为了达到正确的理解,避免误解,在语言和精神上都要回到文本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去理解文本的意义。
狄尔泰(WilhelmDilthey)在施莱尔马赫的基础上,试图为人文科学方法论奠定解释学基础。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精神”或“精神世界”,对它们的研究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而必须使用解释学的方法。
狄尔泰强调了在理解的过程中,“爱”或“同情心”以及“移情作用”的意义,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解释者才能把自己融入作者当时的处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藤。
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属于客观主义解释学,他们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解释学发展到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时开始发生本体论的转变。
哲学上他区分了“存在”和“在者”,“在者”指世界万物,是已生成和已被规定的东西,而“存在”是一个流动、生成的过程,先有“存在”后有“在者”。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哲学研究最根本的是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解释学的任务在于追求存在的意义。
意义不是万物所固有的,而是它们在与人(此在)发生关系中产生的。
这种关系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究竟哪种可能性实现出来,全凭“此在”的筹划。
理解,就是“此在”自由地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作的筹划,因此,“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浅谈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思想
文艺理论27摘要:“审美无区分”思想是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对将审美经验孤立化、狭隘化的做法,是对自康德以来的“审美区分”的一种理论反拨。
伽达默尔回顾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相应概念,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审美无区分”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带入表演、造型、文学等艺术门类中进行论证,对于后世美学观念具有很大启发。
关键词: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美学家之一。
《真理与方法》是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书中所提到的“审美无区分”概念是其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关键命题,也是后世深入窥探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理论背景在提出“审美无区别”这一概念前,伽达默尔首先进行了回顾。
他指出诠释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与精神科学相结合,但是对精神科学的本质认识依然未能摆脱自然科学的影响。
伽达默尔列举了穆勒、赫尔姆霍茨、德罗伊森和狄尔泰等人有关精神科学的看法,并重点援引了赫尔姆霍茨的观点。
伽达默尔认为赫尔姆霍茨的观点十分重要,因为他看到了作为精神科学认识特征的“机敏”很难被归入到自然科学的认识框架中来,这就意味着精神科学逐渐摆脱自然科学认识模式的支配,开始走向独立。
随之,伽达默尔进一步追问了“机敏”背后的基础及与康德哲学的关系,由此将视线转到了人文主义传统的四个概念: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
教化是精神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伽达默尔认为“赫尔姆霍茨称之为机敏的东西就包含教化”[1]。
教化最终要实现一种普遍性,它要求超越人的自然的、个人的状态而达到一种普遍状态。
劳动实践在教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在塑造事物……以及对某种普遍性的追求”[2]。
由于伽达默尔站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强调了教化的实践性,所以他这里所说的教化不仅具有康德意义上的认识论层面,同时还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生存论层面的意义。
与教化相关的是共通感。
“共通感在这里显然不仅是指那种存在于一切人之中的普遍能力,而且它同时是指那种导致共同性的感觉”[3]。
伽达默尔提出的“存在是第一哲学”是什么意思?
伽达默尔提出的“存在是第一哲学”是什么意思?一、伽达默尔的“存在是第一哲学”的概念伽达默尔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他提出了“存在是第一哲学”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是哲学的起点和根本问题,也是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
伽达默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独特而特殊的,我们在世界中寻求生存、意义和价值,在存在中体验着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因此,他主张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对存在进行反思和探究。
二、存在与意义的关系对于伽达默尔来说,存在和意义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的体现,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的思考,我们能够开启自我和世界的探索之旅,寻找生命的意义。
伽达默尔指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者共同存在时,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
三、存在与自由的关系伽达默尔认为,存在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他强调,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我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通过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存在,我们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选择对世界和他者的回应,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伽达默尔认为,自由存在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基础。
四、存在与责任的关系伽达默尔强调,存在是伴随责任而来的。
他认为,作为存在者,我们负有责任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要承担起对他者和世界的责任。
通过与他者建立对话和关系,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责任。
伽达默尔指出,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追求短暂的个人自由,而是在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五、存在的意义与哲学思考伽达默尔认为,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普遍的哲学问题。
通过对存在的思考,我们能够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对世界、他者和自己的存在做出更有意义的回应。
伽达默尔的“存在是第一哲学”呼吁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回应自己的存在。
总结起来,伽达默尔提出的“存在是第一哲学”强调了存在与意义、自由、责任的密切关系。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场用各种方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展哲学研究的动力。
〞“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展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及应用-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及应用-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对话的前提条件1.辩证法与对话无论是古代中国,抑或古希腊,都曾经盛行过辩论,十分重视谈话的艺术。
例如,古希腊的智者,就以传授辩论的技巧为业,但苏格拉底嘲笑他们只会说不会交流。
类似地,在古代中国也有所谓的名家,但通常被史学家斥为诡辩之徒,不能登大雅之堂。
在历史上,苏格拉底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个真正重视并且掌握对话艺术的哲人。
他把对话看作是一种获得真理的方式,称之为助产术。
从词源上看,对话(dialogue)的拉丁文形式dialegomai和dialego 都是dialektikos的动词来源。
它的主体由dia和lek(1ee)两部分构成。
其中dia相当于英文through(通过)。
它的词根lek(1ee),意为谈论、言说。
因此辩证法的本意就是交谈、对话,是通过相互交谈和辩论来获得学问的方法。
所以,在古希腊辩证法就是对话,对话就是辩证法。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
他把善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人称为辩证法家。
他的着作也常常采用对话体的形式。
但是,在伽达默尔看来,柏拉图的后期着作虽然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独白,不是真正诠释学意义上的对话。
在诠释学史上,施莱尔马赫第一个将对话引入到诠释学中。
他将文本的理解看作是一种对话关系,是文本的言说与诠释者的倾听关系。
而狄尔泰进一步把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过程都看做是主体(理解者)与客体(被理解者)之间不断进行的一场对话。
2.对话的两个前提(1)前见伽达默尔的老师、着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不仅仅是对一首诗、一件事或一种生命表现进行认识的行为方式,而且是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
此在能够实现理解是有前提条件的,海德格尔将其称之为解释学情境(Hermeneufische Situation),亦称为理解的前结构或前理解。
他指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
伽达默尔 本体论 非方法论
伽达默尔本体论非方法论《伽达默尔本体论非方法论》摘要:伽达默尔本体论是同一性的理论,它是一种认识论,它提出了一种抽象的本体论,即唯一和永恒的真理。
伽达默尔本体论反对方法论,认为方法论是一种短视的认识观念,它只能提供片面的认识观念,并不能提供真正的认识。
伽达默尔本体论认为,只有具有真正的认识才能掌握真理。
关键词:伽达默尔本体论;方法论;真理;认识论1. Introduction伽达默尔本体论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一个理论。
伽达默尔本体论认为,唯一的真理只能由一个抽象的本体来提供,即真理是不变的和永恒的。
伽达默尔本体论反对方法论,认为方法论只是一种短视的认识观念,它只能提供片面的认识观念,并不能提供真正的认识。
下面主要介绍伽达默尔本体论及其与方法论的对比。
2. The Kantian Ontology伽达默尔本体论认为,真理是一种不变的和永恒的本体,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抽象概念。
伽达默尔认为,真理是一种不变的和永恒的本体,它可以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其特质和价值。
伽达默尔认为,只有具有真正的认识才能掌握真理,而这种认识只能通过抽象的本体来实现。
伽达默尔认为,只要能够将抽象的本体包容在自然界中,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认识。
3. Methodology方法论是一种短视的认识观念,它只能提供片面的认识观念,并不能提供真正的认识。
方法论认为,通过运用某些方法,可以掌握特定的真理。
这些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定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然而,方法论的结论是有限的,它只能提供片面的认识观念,并不能提供真正的认识。
方法论的结论只是基于特定的情况而得出的,它不能提供一个永恒的认识。
4. Conclusion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伽达默尔本体论反对方法论,认为方法论是一种短视的认识观念,它只能提供片面的认识观念,并不能提供真正的认识。
伽达默尔本体论认为,只有具有真正的认识才能掌握真理,而这种认识只能通过抽象的本体来实现。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
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
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使之超出了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
一、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精神科学的循环结构①在诠释学里很早就形成了一种解释的循环结构,这种结构在诠释学里被称之为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
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古代修辞学早就认识到整体与部分所谓诠释学循环,即要理解语句,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语词,而要理解语词,又必须先理解语句。
宗教改革派路德和他的追随者曾把这种从古代修辞学里所得知的观点应用于理解过程,并把它发展成为文本解释的一般原则,即文本的一切个别细节都应当从上下文关系以及整体所目向的统一意义,即从scopus(整体结构)上加以理解;反之,整体结构的统一意义又必须从一切个别细节去理解。
当把这一原则用于对《圣经》的理解时,他们反驳罗马教会独断论对《圣经》的解释,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乃是对《圣经》理解和解释的唯一正确原则:一方面对《圣经》的整体理解指导着对个别细节的解释,另一方面,《圣经》这一整体也只有通过对个别细节的理解才能获得。
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
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重点在于诠释学经验。
诠释学经验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对文本、艺术作品等传统的诠释,另一方面是对人类经验的诠释。
本文将着重探讨后者,探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理论是怎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经验的。
1. 经验是文化价值的传递伽达默尔认为人类经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略。
我们通过经验学习生活,而传递这些经验的主要方式就是文化。
文化是包含价值和信仰的整体概念,经验和文化相辅相成。
比如,我们通过学习文学、历史、传统习俗等来了解我们先辈们的经验,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表现。
因此,任何关于人类经验的理解都必须包含文化维度。
2. 经验是对话的过程伽达默尔强调了对话在经验获取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经验并非从孤立的自我经验中获取的,而是通过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我们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观都是通过与他人对话和交流中得到的。
这种对话不仅仅是说话和倾听,还包括心灵的交流。
我们在和他人对话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同时也学习到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感受。
3. 经验包含历史维度伽达默尔指出,经验不仅仅是当前的经验,它包含了历史上的经验。
我们个体的经验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因为它们是对过去世界的反映。
我们的经验中包含着历史遗产,这使我们成为了生活在时间和历史中的人。
因此,在对待经验时,需要对历史维度予以考虑。
4. 经验是虚构和创新的微妙平衡伽达默尔认为,经验不应该被看作是单纯的现实和客观存在,而是由虚构和创新组成的微妙平衡。
我们的经验构成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但同时这些经验又源自于我们的想象和创造。
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需要经验的支持,而经验也需要我们的想象来进行诠释和重塑。
5. 经验在不断演变伽达默尔强调了经验的动态性,它不可能被彻底解释和界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经验也在不断变化着。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人物简介
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
应用
伽达默尔的一生充满了
学术成就和荣誉
• 他的观点被认为是解释学的一个
• 如文学解释学、艺术解释学等
• 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
重要发展阶段
• 他的思想对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
家之一
• 他的著作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和
化主义等问题也产生了启示
• 他的著作被认为是哲学解释学的
• 学位论文是关于柏拉图的
• 受海德格尔的启发,转向解释学的研究
1929年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
• 教授哲学史和逻辑学
• 参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
伽达默尔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1980年代,伽达默尔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 如莱布尼茨奖、黑格尔奖等
• 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人物简介
DOCS
01
伽达默尔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伽达默尔的出生与成长经历
1900年出生于德国
• 来自一个宗教家庭,父亲是天主教牧师
• 在德国的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神学和古典语文学
• 受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
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
响
伽达默尔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历史等
学科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 他的观点被认为是解释学的一个重要
• 如文学解释学、艺术解释学等
发展阶段
• 他的思想对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
• 他的著作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和结构
义等问题也产生了启示
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影响
03
伽达默尔的代表著作与论文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是德国哲学家,他主要研究
现象学、解释学和语言哲学等领域。
他的著作《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被认为是现象学解释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提出了一种对传统哲学理论的批判,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称之为"语言转向"。
他认
为传统哲学中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是错误的,而应该将理解作为主要的哲学目标。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种与语言和历史相关的过程,我们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而语言又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他强调了语言、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认为理解是通过对这些文化媒介的交互而实现的。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还讨论了解释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解释学在不同领域中(如艺术、文学、法律等)的应用。
他强调了解释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解释和理解来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是一部关于理解和解释学的重要著作,他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提出的新的哲学方法对后来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释学循环 伽达默尔
解释学循环伽达默尔解释学循环(HermeneuticCircle)是伽达默尔(Gadamer)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现实世界的文本窥探,尤其是解释文本,都是一个循环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会面对众多维度:历史背景、文本本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以及读者自身的个人偏好。
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地理解文本。
伽达默尔认为,每个人的理解和解释都是基于先前的经验。
事实上,当我们去理解一个文本时,伽达默尔认为我们首先要把它放入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中。
这就是所谓的大话语(grand narrative),它给了我们一个更完整的视野去看待这一文本,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加重要的见解。
然而,在把文本放入这样一个更宏大的语境之中,我们也要注意文本自身的语意,以及文本表达的它自身特有的主题思想。
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语境”(internal context),即文本自身的语义需要我们重视。
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内部语境,就会发现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此外,当我们去解释文本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读者自身的主观偏好,这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独特的经历和文化背景会对我们对文本的理解生重要影响。
最后,当我们去理解和解释文本时,我们也要注意文本本身。
这个过程中,文本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这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正确解释它。
综上所述,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一个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我们考虑文本本身、历史背景、个人偏好以及文本表达的它自身特有的主题思想等众多维度,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文本,从而得出更有价值的结果。
传统与理解——伽达默尔的“传统”理论
廉斯所指出 的, aio s t dt n 作为 “ r i 真正 的复 数” 词 , 意涵相 名 其
当复 杂 , 既 可 以 指 某 种 “ 意 ” “ 任 ” 从 而 具 有 正 面 意 它 敬 与 责 , 义 , 可用 以表 示 与 现代 化 对 立 的 意 义 , 而具 有 负 面 意 涵 。 也 从 “ 统” 传 所包 含 的 复 杂 意 涵 , 供 了一 种 可 能 性 , 不 同 时 期 提 即 人 们 可 以 强 调 其 不 同 的意 涵 , 而 使 得 “ 统 ” t dtn 一 从 传 (r io ) a i 词 的命 运 也 变 得 多 舛 起 来 。 尽 管 长 时 间 内 , t dtn的 词 义 始 终 倾 向 下 述 几 方 面 “r io a i
来论证传统 的重要 性和不 可逃避 性。而真正从 哲学 层面论 证传统 的合理性 , 赋予 传统 全新 含义 , 明确 表示 为 “ 并 传统 和权威正名 ” 的人则是伽达 默尔 。我 们将从传 统与理 性、 传 统与前 见、 传统与语 言 三个 层面 人手 , 察伽 达默 尔 的“ 考 传
以带给我们 一些 有利 的因素 。就前 者而 言 , 指 出, 他 不管 愿 意 与否 我们 都处 在一定 的传统 中 , 而且 根本无 法摆脱 , 将 并 这些 “ 实质性 的传统” 的影 响 , 归结 于它们所具 有的“ 克里斯 玛” 特质 ; 就后 者 而言 , 尔斯认 为保 存 “ 希 传统 ” 尤其 是一 些 “ 实质性的传统” 给人们 带来益 处 , 会 传统 性也 应该 成为并
( 东师 范大 学 哲 学 系, 海 2 0 4 ) 华 上 0 2 1
浅论伽达默尔对“传统”的修正
总第499期Vol.499大学(社会科学)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年2月Feb.2021浅论伽达默尔对“传统”的修正裴瑞琪(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00)摘要:传统是无处不在的,但现代人的误解使得“传统”一词或多或少掺杂了贬义的内容,这样并不利于促进社会均衡稳定的发展现状。
本文以伽达默尔的传统观为着力点,重点分析了伽达默尔为“传统”正名的思想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他将传统与理性之间的对立化转为内驱力相互作用,从而也使得传统与历史不再对立,回到了融为一体的关系,并且以“视域融合”的方法指导人们学会与传统正确相处的模式。
本文通过探讨伽达默尔的传统观以及视域融合的方法,旨在对当今标榜“打破传统”的不良现象提出修正与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伽达默尔;理性;历史;视域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19-02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5BZX02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裴瑞琪(1996—),女,硕士在读,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传统”一词包含甚广,内涵颇丰,“传承”与“统一”是对其所有定义中的核心要义。
传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来源,每一个人都根植于传统,并向远处蔓延求得生存。
但是随着“创新”旗号的打响,“传统”逐渐成为人们摒而弃之的贬义词。
很多时候人们叫嚣着打破传统、抛弃传统,无非是为了标榜创新之特殊,殊不知,人们从来没有走出过“传统”,有的只是身处其中,不得全貌的自以为是罢了。
然而,伽达默尔眼中的“传统”或许可以使人们的态度得以改善,他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为传统正名,指出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传统,并提出了人与传统正确相处的方法,这无疑对人们不再误解传统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传统在本质上与理性相调和(一)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对立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割裂了科学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从此科学成了指导进步的理性的代名词,而传统却沦为保守落后的保护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达默尔借助于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概念,提供了参与化和间距化、继承传统和发展传统的辩证关系的典型说明。他认为,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视界,但决不会有封闭的视界。人类生活的历史运动在于这个事实,即它决不会完全束缚于任何一种观点,因此,决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界。倒不如说,视界是我们悠游于其中,随我们而移动的东西。⑤事实上,视界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永远也不会固定下来。在视界融合后产生的新的视界,既包括解释者的视界,也包括本文的视界。新的视界超越了它们的视界之最初的问题和成见,给了我们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在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历史视界有选择地融入现代视界的走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与传统表现出了孕育现实、开辟未来的真正价值,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由此得以充满和实现。
启蒙运动之所以认为成见是虚妄的判断,是因为它认为成见源于权威。启蒙运动总是标榜自己不接受任何权威,而以理性来决定一切,但这正表明了它接受了另一种权威──理性的权威。权威好象总是意味着盲从和崇拜,但这并不排除它也可能是真理的一个来源,启蒙运动在否定权威时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伽达默尔认为,一切权威的最终根源恰恰是理性,而不是盲从。事实上,权威不能由他人授予,只能凭知识获得。它构成了理解的视界,表明了传统所规定的理解活动的趋向,是形成新的理解、新传统的根据,因而是诠释学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人的本质内容。这样,伽达默尔不仅给成见和传统正名,而且将它们安置在人的本质内容之中,从而彻底保证了传统、成见在认识活动中的合法地位。他反对一味地排斥成见,主张要分清什么是合理的成见,什么是错误的成见。合理的成见是合法的,那么,对于成见所构成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也就不应一概拒之门外,否则,不仅不能把握人的理解活动的机制,而且也否定了人的存在和理解活动的历史性,割断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联系。
在伽达默尔看来,成见乃是制约人们存在和理解的历史性范畴。理解的历史性范畴,是伽达默尔传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与古典诠释学和启蒙运动的根本分歧之一。所谓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是指理解者所处的不同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本文的理解。古典诠释学认为,既然理解者和本文之间存在着历史间距的鸿沟,那么在理解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着理解者的主观成见和误解,因此,诠释学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这些主观成见和误解,以达到客观的历史的真实,即把握作者或本文的原意。总之,历史性是应予克服的主观的偶然性因素。伽达默尔坚持认为:和本文的作者一样,读者也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处于一定的世界上的,他们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都是无法消除的。我们没有理由只承认作者的历史性而否定读者的历史性。他强调指出: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本文与作者,都内在地嵌入于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我们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世,有特殊的家庭和社会视界,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我们必然要在传统中理解,理解的也只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总之,理解的历史性具体地表现为传统对理解的制约作用。启蒙运动反对传统和成见,而狄尔泰代表的十九世纪精神科学则追求自然科学那种按照一个规则体系和方法论原则得到的客观知识,但这恰恰反映了他们的主张失去了历史和传统的连续性。其实,即使是最无倾向性地运用科学方法,但在选择课题、提出问题、知识兴趣方面,仍有传统的因素在起作用。知识和理性并不是最基本的东西,在它们之外还有制约和决定它们的东西,这就是历史性因素,这种历史性因素在理解中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常常被人们忽视。启蒙运动在历史上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自然科学有目共睹的惊人发展,使不少人忘记了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根本力量。在天真地想像理性和科学已使人类登上了终极真理的顶峰的同时,他们把理性和科学与绝对真理等同起来,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泛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启蒙运动赋予理性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用以反对愚昧和迷信,这当然是其积极意义的。但启蒙运动的理性观念本身就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所谓超历史的、永恒的绝对理性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也不在历史之外,任何超历史的科学都只是神话。任何科学方法、科学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浸透了历史的因素,都应该历史地加以理解。理性和科学的主张一旦企图超历史而将自己绝对化,就会成为新的迷信和教条。
伽达默尔所谓的成见,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讲的理解的前结构,是传统制约人们存在和理解的历史性因素。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都有自己无法意识到的成见──许多指导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下如何行事的预想和观念。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那就意味着我们总是带着没有反思过的观念去理解。既然没有成见理解就不能发生,那么就应当承认它们本质的价值,一个不承认他为成见所支配的人,将看不到成见的光芒所显示的东西。②他认为,真实情况是,首脑人物有权威,但是人们的权威不是依靠理智的放弃和主观性,而是以承认和接受为基础的。也即承认他人在判断和洞察力上胜于自己,因此他人的判断应该更重要。换句话说,他人的判断有优先权。这一情况和下述事实相联系:权威不能被赠与,它依赖思考,即理智领悟到自身的局限,承认他人有更好的理解力。③
伽达默尔的传统理论
【作 者】潘德荣/魏名国
【作者简介】潘德荣,安徽师大政教系副教授;
魏名国,安徽师大政教系讲师
有关传统的理论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诠释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一反文艺复兴以来无限崇尚理性的信仰,代之以,传统的权威。在被人们视为最高权威的理性法庭之废墟上,他建立起了前判断(成见)、理解的前结构,营建了传统的殿堂。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开放性植根于时间间距。由于时间间距的间距化作用,在本文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视界,间距成了间距两者的天然界限。然而在理解过程中,作为界限的间距却成了真正的中介:本文的视界通过间距而进入了读者的视界。间距的中介作用表现在,它一方面发挥了自己的过滤作用,消除那些不合理的、错误的成见,也产生那些使理解得以清楚呈现的成见;另一方面,它实现着意义的生成,使本文的意义,在不断更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生长,并通过此种方式与读者的视界相联结。时间间距不是一个封闭的东西,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扩展。作为一种运动过程的时间间距也就是历史。历史决不重复过去的东西,它是可能性与现实性、过去与现在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伽达默尔把诠释学意义上的历史称为效果历史。真正的历史对象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效果历史就是在历史间距条件下发生的东西,是对遥远事物的接近。一种正当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真实。效果历史也表现了理解的建设性的可能。
二
伽达默尔恢复了成见和传统的权威,使之与理论相提并论,除了给人以新鲜之感外,也容易使人感到他过于传统,近乎保守。但研读他的论著就会发现,他所讲的成见、传统、历史性,都是为了论证积极的理解服务的。有人只看到传统与发展对立的一面,看不到即使是在生活急剧变化的地方,比如在革命的时代,保存在一切事物的演变中的旧东西,也远比人们知道得要多,它同新的东西结合,创造新的价值。④传统固然是保存,但却是有选择地保存,本质上是在一切历史变化中主动地保存。传统和成见都不是应该加以克服的因素,而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开放的基础。
理解形成的过程走向,究竟是由认知主体进入作品或历史,还是历史的视界融入主体的视界之中?传统诠释学非历史地要求解释主体向历史回归;伽达默尔则明确主张历史视界融入解释者视界。因为历史不能直接解释自己,它是在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中被解释的。这种解释的方式不同于两人之间的言谈对话。历史的一方总是沉默着。解释历史的人又总是历史的一部分。解释者必然生活于某一传统之中,他所解释的是一切过去的存在中所能进入他的现在生活的那一部分,显然,传统会因解释者的解释而有所改变。一部《红楼梦》,衍生出多种红学派别从排满、占卦、诲淫、情爱,直到家族兴衰、阶级斗争史,甚至还有人读出现代天文学、宇宙信息场,真可谓无尽意趣在石头。本文业已成就,便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作为流传物,它自身并未改变,何以有多解?原因便在于读者的前理解之不同,时空条件不同,语境不同。事实上,传统的意义并不属于它自己,没有现在和将来,传统也就失去了意义。历史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它存在于现代人的理解中,传统亦因之获得了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理解过去意味着把握未来,理解就是超越,不断地理解,不断超越,不同的理解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化,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永恒的未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始终在重写自己的历史。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同样的过去,永远被不同的现在和将来理解成不同的过去。他还说,历史的存在意味着人关于自我的知识永远不能够是完全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传统的事实,正说明传统是不完全的生活,未完成的人生,必然带上历史的不完全性格。而这种不完全性已经包含了变化的可能性。我们处在历史的变化之中,不知目前发生些什么,只是事后才把握发生了些什么,这就是历史永远要被一个新的现在重写的缘故。⑥
伽达默尔指出,正是传统才调动了解释者的成见,构成了理解的视界,形成新理解、新传统的根据。理解既以成见为基础,又须随着理解的进展不断检验、调整和修改成见,包括剔除在理解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成见,同时产生新的建设性的成见,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理解,这新的理解马上就构成传统的一部分,传统就是这样发展的。只要我们理解着,我们就参与了传统的进化。传统决定我们,我们也决定传统。在成见面前,理解的命运不是束手就缚任其摆布,心灵可以改变和去除某先见,尤其是自后天的经验而来的先见,拓展着理解向无限未知世界的开放性。
伽达默尔的传统理论涉及到一系列当代理解理论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伽达默尔的传观作一评析,祈盼识者诸君不吝赐教。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对理性的伸张高扬,是留给当代世界的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使我们的哲学和科学至今仍受惠不浅。但文艺复兴同时也给当代哲学留下了极为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哲学上的突破时时感受到它的压抑。由文艺复兴而来的理性崇拜,几乎到了把理性无限肯定到与真理、权威三者合一的程度。启蒙思想家用理性批判传统和权威,在许多人眼里,传统只有否定的意义,与成见、权威一样,是遮蔽理性之光的巨大障碍。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它竭力维护旧的历史传统和权威。伽达默尔步其后尘,通过为成见正名,来为传统和杈威辩护。他激烈反对启蒙运动把权威看作迷信和盲从,认为权威、传统具有合理性,它只同知识相关联,是真理的一种源泉。理解活动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总以某种前结构(vorstruktur)、前把握(Vorgriff)为出发点,这就是传统中所保留的见解,它是一种在我们的判断之前的判断,即前判断(Vorurteil)。从哲学史上看,在启蒙运动之前,Vorruteil一词并没有现在的那种否定的意义,它的原意是指决定一种情况的所有因素被最终检验之前所作的一个判断。在德文的法律术语中,Voruteil是指最终的裁决之前临时的法律裁决。因此,前判断不一定是错误的判断,它可以有肯定与否定两值。只是由于启蒙运动及其对宗教的批判,它才只具有虚妄的判断这样一种意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文本将其译为prejudice亦即汉语的成见或偏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