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趋向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对传统哲学观念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认知方式进行了重构。
这一思潮的兴起源于对现代理性和知识体系的质疑,以及对权威性和正统性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相对主义和批判精神。
它拒绝相信真理的存在和普遍适用的规范,强调事物之间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和正误,一切都是相对的,取决于个体的观点和背景。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对传统思想和权力结构的质疑,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多元解释。
后现代主义也关注语言的功能和权力,认为语言是一种操纵和控制的工具。
它批判以语言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认为语言界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形成了主导权力的工具。
后现代主义重视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强调在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理解的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身份和自我在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它认为个体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是被社会和文化环境塑造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对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的研究涉及性别、种族、阶级、国家等多个维度的考察,揭示了社会结构对个人生活和自我认知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哲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框架和范式。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相对主义和批判精神,促使哲学家重新审视并重新构建对真理、语言、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推动了跨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后现代主义拒绝将事物界限分明,强调多元思维和交叉领域的交流。
这种思维方式引发了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例如文化研究、性别研究、身份研究等。
跨学科研究为哲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多样的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压迫。
这种批判精神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关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政治倡导。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在当今社会,哲学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
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面对的诸多道德、伦理、社会、文化等问题日益复杂,对于哲学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然而,面对复杂而矛盾的现实,我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陷入无尽的问题和波折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成为了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趋向。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是指哲学必须回到人们真实的生活中来,要关注人类生存的实际需求和人和自然的关系等本质问题。
这一基本趋向的提出源于对于传统哲学的批判。
传统哲学强调的是理性思考,理念高于实践,过分关注抽象和推理,忽视了实际生活与实际问题。
因此,现代哲学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回归真实的生活,关注现实世界,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现代哲学强调思维的价值。
思维是一种能力,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观察自然、认识世界、钻研科学、调解纷争、解决问题。
现代哲学认为,思维是建立在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之上的,真正好的思维应该是深入现实、贴近生活的,要强调对问题的实际考察和问题本身的经验。
因此,现代哲学通过思维的发掘和挖掘,实现对问题的认识,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和变革。
除此之外,现代哲学还注重对价值观的探索。
在现代哲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探寻和确立人类的道德、伦理、文化等价值观,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的价值选择。
人类的价值选择受到人们生活、实践、意愿、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反作用于人的生活实践,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因此,现代哲学的研究也涉及到对人类价值观的发掘和传承,以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和谐的构建。
同时,现代哲学还强调对于知识的重视,认为获取知识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多样性和相互作用不断挖掘人类固有的潜能和人类智慧。
因此,现代哲学提倡以知识为核心,强调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心灵成长和人类心理健康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摘要: 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反思,但旧哲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这给哲学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哲学必须实现向生活世界回归,这种回归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现实,研究方式上要走出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语言运用上要面向实践、面向生活世界。
关键词:生活世界;哲学危机;回归路径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都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独特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都熔铸着哲学家用以关照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审美意义和终极关怀。
因此,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都是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那么,哲学所把握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来源于何处?我认为这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源于哲学对时代性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论把握。
一“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尔在其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哲学引论》提出的。
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永远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我们属于它。
另一位哲学家伽·达玛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与主体性相关的世界,是由直接经验构成的周围世界,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源。
海德格尔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生存论旨趣和诗意性质的“日常共在世界”,它向人敞开并构成了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有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人与自然事物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构成的“社会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主观世界”,他认为三者分别对应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及其对人的意义。
国内学者倪梁康先生一方面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直观性、主观的世界。
张祥龙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现成在先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或“ 历史条件”,而是将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
哲学的第四转向_后现代主义
The 4 th Turn of Philosophy: PostModernism
WANG Yin Abstract: Since 1950s60s,the West has seen the appearance of postmodernism,which may be called “The 4th Turn of Philosophy”in this paper,and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eriods: ( 1 ) humenism and criticism; ( 2 ) de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 3 ) construction and embodied humenism ① . Based on postmodernism,this paper thinks that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the outcome of “The 4th Turn ” ,many of whose key ideas,have reflected the postmodernist features. Only from “The Third Tu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The 4th Turn: Postmodernism can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and master its academic true essence. Key words: The 4th Turn; postmodernism; cognitive linguistics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哲学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兴起与传统哲学在面对现代性危机时出现的无力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后现代主义哲学拒绝了现代性所崇尚的普遍真理、中心思想和固定结构,提倡多元化、分散化和相对主义的观念。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法国的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等人,美国的福奇耶、巴德里亚、吉尔、布雷瑞迪等等。
这些思想家以其批判性的思想和对传统哲学范式的挑战而在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思潮。
他提出了解构的概念,认为语言是无法达到固定意义的,人们的理解和诠释都受到语境和历史的影响。
因此,德里达强调解构文字和概念的过程,试图揭示其中的辩证性和多样性。
他的思想对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引领了一场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颠覆和重构。
在福柯的思想中,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他研究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权力紧密交织在一起,统治阶级通过知识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因此,福柯主张通过对权力机构和社会规训的批判来揭露现代性的弊端,并呼吁人们开展一场关于权力和自由的新探讨。
福柯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吉尔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和巴德里亚的模拟思想也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吉尔认为,现实并非以固定、一元的形式存在,而是由多种符号和意义构成的复杂网络。
他强调语言和符号的自相矛盾性,打破了传统哲学思维的边界,提出了符号之间的游戏论。
而巴德里亚则通过对模拟和真实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真实和虚拟之间的模糊边界。
他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虚拟性和真实性的反思,加深了对当代社会的认识。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它挑战了传统哲学的权威和普遍性,引领了哲学思想向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和存在的学科,其历史悠久而深远。
20世纪,哲学经历了一场重要的转变,即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这一转向标志着哲学思想从抽象的理性探索逐渐转向对人类生活实践的关注和审视。
在20世纪,这一转向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思维、存在和价值的理解。
20世纪哲学的重要转向源于对传统哲学体系的反思与批判。
在此之前,哲学往往被视为一门长期与神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等领域紧密联系的学科,强调的是对理性的探究和推理。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哲学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时逐渐显现出破绽和局限。
因此,20世纪哲学思想家们开始反思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试图重新审视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哲学要重新关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要求哲学家们超越理论的边界,关注个体的体验、情感和需求,探讨人类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意义。
这使得20世纪哲学的思想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人类的主体性和个体性,试图建立起更为贴近人类生活实践的哲学范式。
在20世纪哲学思想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流派和观点。
其中,存在主义哲学被认为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的存在性体验和自由选择,强调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与行为的主体性和责任。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海德格尔等,试图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自由意志和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探索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形态和生活方式。
相对主义哲学也是20世纪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相对主义哲学强调人类经验与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性,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特定的语境和背景。
相对主义哲学家如弗雷格、波普尔等,试图打破传统哲学对于普遍和绝对真理的追求,试图在文化、政治和社会实践中探索真理和价值的多样性与相对性。
除了存在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外,现象学、实用主义、批判理论等哲学流派也在20世纪的哲学转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代哲学形态的演变趋势
现代哲学形态的演变趋势
1. 分析哲学的兴起:分析哲学是20世纪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兴起是由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
2. 实证主义的流行: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思想在20世纪初期流行。
3.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它认为现代主义思想建立在理性和统一的基础上,并且对各种分离和异质性的问题视而不见。
4. 非西方哲学的兴起:20世纪后半期,非西方哲学逐渐被认为是哲学学科的一部分。
5. 思维科学的兴起: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维科学的发展。
6. 解构主义的流行: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文化和语言的批判,强调对意义的多元解释和多元性,这种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盛行。
7. 发展哲学的兴起:发展哲学强调关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和人类发展的综合性,它在20世纪末期兴起。
8. 新唯物主义的兴起: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实在性和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它在21世纪初期开始流行。
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
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编者按: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潮流。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吉尔斯·德勒泽、让-弗朗斯瓦·利奥塔和让·波德里阿等人把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国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对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迅速反应和批判,也成为当代哲学论战的主要热点之一。
本文作者为新近出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讨论著作《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的作者之一。
“后现代”与“现代性”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过程。
“现代化”过程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发明,革新和活力的过程。
“现代性”(modernity)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它相信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
“现代性”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运输方式和交往方式,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形式,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而散布到日常生活中去。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最高度发达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时代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与哲学思潮
• 提倡关注社会和关心民生,强调艺术责任和艺术担当
04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与挑战
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怀疑主义与相对主义
怀疑主义
• 强调质疑和反思,反对盲目接受和一味追求
• 提倡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强调个体意识和自主思考
相对主义
• 强调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反对唯一真理和绝对主义
• 提倡文化多元和价值多样,尊重不同观点和不同文化
Docs
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
局限性
• 强调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价值迷失和行动无力
• 提倡解构和反讽,可能导致批判过度和虚无主义
未来发展
• 强调包容性和宽容性,促进文化融合和社会和谐
• 提倡创新和实验,推动艺术进步和哲学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 提出了知识权力的概念,强调权力在生产知识中的作用
• 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进行质疑,主张权力的分散和流动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 提出了轻盈文学的概念,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娱乐性
• 对现代主义的严肃文学进行质疑,主张文学的游戏性和想象力
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解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 强调批判性和反思性,反对传统观念和权威叙事
• 强调不确定性和反讽,反对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
• 提倡拆解和重组,强调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提倡多元思维和反叛精神,强调个体自由和创新突破
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多元主义与包容主义
多元主义
• 强调文化多元和价值多样,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同质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转向思考
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转向思考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产生深刻影响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建构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具强大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新的理性思索。
后现代主义向哲学转向对建构新的更合理的理论思维给予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建构;哲学转向“二战”后,现代西方社会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速加剧,跨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并在理性与非理性、太阳神与酒神、上帝与世俗的搏杀中,经历着新的“嬗变”。
正是这种嬗变标志着20世纪的西方文化分为两个时期——现代主义(Modernism)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并伴随着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之为“后现代社会”,至今已渗透到艺术、哲学、经济、政治等几乎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并出现在不同主题的大众文化中。
虽然后现代精神或后现代意识形态现在尚未取代资本主义传统的主流思想,“后现代性”尚未覆盖“现代性”。
但它正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影响,并且渗透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
本文试图从后现代性及后现代哲学转向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维方式。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思维方式的产生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指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精神,它相信社会历史的进步,人性的不断改良和完善。
而在1982年增补版《牛津英语词典》中对“后现代”的解释是:“指继被叫做显得的东西之后,或时间后于现代。
”这就将后现代看作是时间上的、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
然而对“后现代”许多人把它看作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戏剧性的断裂或决裂,是一种旧的东西的终结和新东西的来临。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解读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解读后现代主义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尤其在语言哲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它反对传统哲学的抽象、理性、规律性和客观性,认为现代社会是权力与知识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商品、媒体、教育、政治等是构成这个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脉络、思想基础、反传统主义、语言错位、反本体等角度进行梳理和解读。
一、哲学脉络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和文化心态,它一方面承接了现代主义的背景和基础,另一方面却是对之的反动力量。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现代物理学的背景。
分析机械论、哲学理性主义、现代性自我中心主义的局限,后现代主义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逐步走向主流,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理念。
二、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批判”、“分析”、“解构”为名的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布道斯、巴赫金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石,它反对传统上的“本体论”和知识的“透明度”,提出知识和语言的“公式化”和“实践化”,强调相对主义和历史文化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独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文化和哲学,它重新定义了思维方式和语言谈话的主题,为新历史时期的“年代”和“灵魂”打下了基础。
三、反传统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异质性,它反对一切以“本质”为中心的思想和权力秩序。
后现代主义主张由个体和社会的伦理关系来仔细考虑哲学问题,关注比较文化学和艺术理论的有关问题;反对旧有的讲求“真理”,提出寻找现实的矛盾和复杂性,让人更加深入地看待人类心灵和社会现实。
为了实现这一思想理念,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哲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四、语言错位后现代主义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作用,他们认为语言是一个游戏规则,而不是特定内容的容器。
在文化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不确定下,文化的精髓显然不可能用具体的单一符号捕捉。
证明“实际文字”和“潜在意思”之间的等式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一个“公文”变成了“文学”时,对“平凡”和“上进”的理解就会发生变化。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本体论倾向的认识与反思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本体论倾向的认识与反思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那样,“后现代话语对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存留在过去三个多世纪的思想与政治中被认为确定无疑的东西及正统观念和立场之失败表现出明显的世纪末焦虑。
”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人发展,在其取得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现代文明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
例如,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等等。
这些消极现象的不断扩展,使得对“现代性的承诺”的质疑、批判、反思,逐渐构成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一般说来,后现代哲学反本体论倾向正是这些主旋律的具体体现。
后现代哲学普遍认为,现代性的价值观,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这些叙述无一例外地丧失可信度和号召力,对这一切的彻底质疑,就意味着应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主一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
因此,后现代哲学试图用平民角度的众声喧哗来取代知识英雄的“宏大叙述”,以顺应现代文明文化重心不断下移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来抑制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膨胀和过度泛滥;以反讽、游戏和策略来破除理性的束缚和限制,等等。
一、否定性后现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拒斥作为后现代哲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潮,所谓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哲学,就是要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的哲学流派。
该流派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以往的哲学本体论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
因此,否定性的后现代哲学认为,只有通过瓦解本体论才能瓦解现代性,进而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生活世界现象学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折
生活世界现象学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折源于知识论的抽象主体主义使近代西方哲学无法真正摆脱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困境。
对现实生活的考察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因而促成了西方哲学向现代的转折。
通过对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个案比较式研究,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该理论进行的检讨和批判,本文分析了这一转折的内涵、意义和局限。
作者丁耘,1969年生,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一、现实生活:西方哲学的现代转折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实际上,方兴未艾的种种当代思潮仍然发生在这一转折所涵盖的历史情境之中。
在某种意义上,理解这一转折就是理解现时代、理解我们自己。
概括地说,近代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极力弘扬。
属于主体性谱系的一系列概念被确立为自然、社会和观念世界的最终根据。
无论作为理性、自我还是精神,自我创生、自我发展的人类主体性都具有同时为知识、道德和历史进步奠基的权能。
由于对主体的成功剥离和论证肇端于知识论,近代主体性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认识能力和逻辑主体的色彩;另一方面,近代西方社会在道德和法权领域的个性——契约主义也为主体性概念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毋须赘述,通过揭示“我思”对于对象的综合性建构作用,主体性哲学确实成功地奠定了近代科学体系的确定性基础,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人类的知识创造能力。
康德的名言“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就精辟地表明了主体性概念在知识领域的巨大成就。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主体性的知识论血统妨碍着近代哲学真正解决主客体二分的思想难题。
因为主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仍然是抽象的、理论性的,这种统一最终凭借的只能是一个高度膨胀的知识主体。
当黑格尔将自然和历史理解为纯粹思维的外化时,他就将主体性概念的知识抽象化倾向推向了总体主义的极致。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总体主义就特别地表现为一种以征服、掠夺和役使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正体现了这种态度的恶果。
近代主体性概念的另一解释成就属于社会领域。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postmodernism)
1946—1949年,学习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51年,成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心理学辅导教师。
1955—1958年,任教于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 1958—1960年,任法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参赞。 1960—1965年,任教于克列蒙-费朗大学。
1966—1968年,任教于突尼斯大学。
二、知识考古学
1966年出版的著作,全名为《词与物——人类科学的 考古学》。出版时,福柯倾向于将该书命名为「事物 的秩序」,但编辑希望改名为「词与物」,最后福柯 让步了。而该书的英文版标题则为「事物的秩序」 (The Order of Things)。 既然「人」的概念并非先验的存在,而是晚近知 识型形塑的结果,那么它也就会被抹去,如同海边沙 滩上的一张脸。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 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 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 阶级的最后壁垒」。
一种人文科学考古学
《词与物》一书最主要的论点在于每个历史阶 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福柯称 之为认识型(épistémè),而现代知识型的 特征则是以「人」做为研究的中心。
知识型(épistémè)
《语词与事物》的副标题是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福柯强调他在这本书里作的是一种考古学研究, 但这绝不是通常意义上作为研究古代文物的考古学,而是指的“知识考 古学”(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什么是福柯意义上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认为,在不同时代的知识论述中,事物是有一定秩序的,“秩序既 是作为物的内在规律和确定了物相互间遭遇的方式的隐蔽网络而大的中 被给定的,秩序又是只存在于由注视、检验和语言所创造的网络中。” 正是以一定的秩序为基础,语言、知觉和实践才是有效的,并且三者或 多或少地表达了秩序。“这样,在人们也许称之为对有序代码的使用与 对秩序本身进行反省之间的所有文化中,就存在着纯粹的秩序经验和秩 序存在方式的经验。” 而这本书研究的就是这种秩序经验,要研究的是 在何种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是可能的,知识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秩序空间 中被构建起来的。所以,福柯关心的并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进展情况, 也不是科学的分类问题,也不是知识是否为真以及如何为真的问题,他 研究和关心的是整个知识领域、整个认识论领域,知识是通过何种秩序 经验而成为可能的。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是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这一转向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
胡塞尔认为,理性已经远离了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的真正场所,人们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其他哲学家也逐渐转向了生活世界,例如海德格尔,他强调人们要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来回归真实的自我。
本文将探讨这一转向的背景、意义和后果。
一、背景20世纪初,欧洲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开始相信科学可以为人类带来无限进步和发展,所以人们开始对抽象的理性进行崇拜,而生活世界则被视为次要的事物。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和痛苦,人们开始怀疑抽象的理性是否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哲学家开始反思抽象理性的局限性,开始探讨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二、意义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哲学家开始关注人们真正面对的问题。
生活世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包括我们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家庭、个人等等,这些是人们真正感性的体验,远离这些,人们的理性就失去了源泉。
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和理解,哲学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真正的需求,从而提出更为真实和实用的解决方案。
三、后果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哲学带来了新的思考范式和研究方法。
哲学家开始更加重视经验和感性的体验,而不是只关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这一转变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影响,例如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开始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表现形式。
此外,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还促进了哲学和实践的融合,哲学家开始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了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力。
总之,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它提醒人们关注日常生活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哲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带来了新的思考范式和研究方法,也推动了哲学与实践的融合和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
浅谈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浅谈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内容提要】后现代科学哲学意指的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后现代趋向,而不是任何确定的“组织形态”或贴有标签的“理论模式”。
事实上,它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倾向或方法论趋向,它的存在性恰恰就在于这些倾向或趋向之中。
本文将从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现存性、趋向特征及其未来走向的分析和阐释中,揭示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地位、发展趋向和本质。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哲学/科学理性/语境化【正文】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否具有现存性?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存在哪些最基本的特征?科学哲学的这种后现代趋向的前景如何?尽管这些问题都是可争辨的,但只要我们将科学哲学的发展纳入整个20世纪人类文化进步的狂飙之中,就会发现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撞中科学哲学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着后现代性,而由于这种后现代性的渗入而凝现的后现代趋向特征,也深嵌着时代的烙印;同时,科学哲学也以它独特的运动性质展示出了哲学理性的意义,并探索着朝向21世纪的出路。
总之,我们赋于科学哲学运动以后现代性趋向,正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它的历史地位、发展趋向和本质,而不是其它。
一、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现存性20世纪中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反科学主义的“理智运动”,一种新的“文化经验”和一种批判性的“解构战略”,它所彪炳的后现代性席卷了西方哲学的所有领域[1]。
所以,后现代科学哲学趋向作为后现代性在科学哲学运动中的渗入,是现实地存在着的。
不过,后现代科学哲学绝非任何一种派别、一种有形的组织或共同体,更不是任何一种特定的“允诺”;后现代科学哲学乃是在对现代性的反叛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系列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表征主义的趋向性。
换句话说,没有这种趋向性就没有后现代科学哲学。
从科学哲学的历史进程来说,现代性的三个主要论点是:(1)认识的基础论;(2)语言的表征论;(3)理论建构的原子论。
当然,在现代性倾向中这些论点并不是纯粹唯一的,存在着相应的现代反对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生活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趋向以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等当代西方哲学流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其崭新的视野、崭新的概念和崭新的理路,不仅冲击着西方哲学长达两千多年的理论模式和理论内容,而且也搅动着西方文学、艺术、宗教和伦理等各种文化形式。
这股引起西方文化深层震憾的哲学思潮,究竟怎样理解和表达着它发生于其中的现实生活?这些肯定异质、追求多元的哲学流派,究竟怎样汇集在一起?它们发展的总体趋向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成为从根本上把握后现代主义哲学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关键。
一面对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纷繁复杂的理论表述,人们往往感到扑朔迷离,但是一个贯彻于各种理论中的基本原则却清晰可见,即反对始于古希腊哲学、经笛卡尔和康德等人明确建构的主客二元论。
伽达默尔关于“游戏”活动、艺术真理和理解是自我存在等问题的论述,德里达关于摧毁语音中心论或逻辑中心主义的论述,罗蒂关于否认观念作为自然之镜的论述等等,都清楚而坚决地“破坏了他们认为是西方智力传统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论。
”〔1〕二元论作为在主体与客体分离对立中提出和解决哲学问题的理论模式,被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看成西方传统哲学步入迷途之源。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寻求现象背后自在实体的本体论,反思人们思想观念的抽象认识论,以及把人们引向命定论的决定论等等哲学观念,都是以承认客体自在性和观念自明性的主客二元论为前提的。
二元论不仅为人们设定了一个确定的客体,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人们去追求客体的本质与规律,进而达到对客体的控制与征服。
二元论既是思辨形而上学的基础,也是把人类社会引向异化境地的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的基础。
所以,要推翻束缚人们思维的西方哲学传统,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破除二元论。
后现代主义哲学如此坚决地反对主客二元论,是西方哲学在当代发生的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是在西方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基础上,西方哲学为提出一种新思维方式而作出的理论抉择。
更明确地说,它是西方哲学对西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移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概括。
事实上,作为西方哲学主流的哲学流派,从来都以不同形式思考着如何回答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连被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的西方传统哲学也是如此。
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分有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四因说,洛克的观念论和康德的主客双向建构认识论等等,实质上都是在以主客二元理论模式表达着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是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丹尼尔·贝尔看来,前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通过机器与自然的关系。
实质上,这两种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人作为主体同自然作为客体的主客二元关系。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成了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主要任务。
当哲学把理论焦点聚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时,哲学实际上面对着以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为目的的生产世界。
在生产世界中,自然作为征服对象,不仅是确定的实在,而且有独立于主观的自在规律。
只要人以明晰的观念把握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就可以通过物质力量实现获取利益的目的。
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不过是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并且反映了生产世界的本质关系。
进一步说,传统哲学的历史观也同生产世界的本质要求相一致。
传统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规律、社会本质关系和内在结构,这不过是以生产世界为基础而产生的对待人与社会的态度和观念。
其目的在于控制作为对象的人和社会,以使生产能在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中进行。
进入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主要矛盾由人与自然关系转变为人际关系。
丹尼尔·贝尔认为这种转变是深刻的本质性转变,它使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
这是一个物质财富匮乏问题基本解决的富裕社会,是一个如何协调人际关系,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达成人际交往、沟通、共识的信息社会或交往社会,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第三产业,并且获得越来越多闲遐时间的社会。
在后工业社会中,西方哲学不再专注那个以获取财富为目的,具有征服和控制性的生产世界,而是转向了人际交往的生活世界。
用胡塞尔的话说,这是一个别人和我一样都是主体的周围世界,是一个如何把别人当成我一样去理解和交往的日常世界;用马尔库塞的话说,这是一个把自然不是作为征服对象,而是作为人的生命环境和社会不可分割构成部分的整体世界。
应当指出,西方哲学家如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等人,在讨论生活世界时并没有认为它在现实中可以同生产世界相分离。
而是认为生活世界乃是哲学和人类精神视野的一种转移,或者说是理论思维对现实世界某一方面关注的转移。
事实上,生产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现实世界两种基本维度,是人类生活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展开,它们在现实中是同一个过程。
只是何种关系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这两方面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突显与隐退。
当以人际关系为主要矛盾的生活世界出现在后现代主义哲学视野中,传统哲学二元论的理论模式就立即暴露出它的种种缺陷。
因为,作为征服对象和控制对象的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哲学视野中退隐出去了,所以,主体与客体二分对立的思维方式就失去了效用。
哲学只有从客体自在性和观念自明性的主客二元论中超越出来,才能理解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生活世界。
于是,以主体间关系(即人际关系)为内容的新理论模式,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二以个体交往为主要内容的生活世界,缺少一个具有稳定本质和规律的自然对象,于是传统哲学在思考生产世界时所能捕捉到的确定性、外在性一下子就消失了。
相反,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野里,由个体自主交往活动而构成的生活世界,处处是个性、异质、多元、偶然、分延、循环、变动和选择,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等二元论模式中的范畴再也无法说明这个没有实体也没有中心、千变万化而趋向无限可能的世界。
于是,摧毁传统哲学理论模式,重新理解和重新阅读作为现实生活主要方面的生活世界,成为各派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共同任务。
哲学解释学把作为人类意识活动本质的理解从传统认识论中提取出来,认为“理解从来不是一种达到某个所给定‘客体’的主体行为,而是一种达到效果历史的主体行为。
”〔2〕效果历史是主体的视界融合,是不同主体在传统与成见中对符号或文本意义达成的一种约定和共识。
它处于不断地生成与创造的可能性之中,并随着语境、心境的变化而重组和升华。
这样,哲学一直在主客关系中研讨的,以把握客体确定本质为目的的认识论问题,便转变为在主体间关系中展开的、以捕捉不断生灭的意义为目的的理解论问题。
于是作为传统哲学主要内容的认识论首先被移入一个相对的、不确定的世界之中。
后结构主义对语音中心论或逻辑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质上试图从否定实体自在性与观念对客体反映的自明性出发,从根本上取消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合法性。
由于客体自在性被否定,语言中的客体在场性就不攻自破,因此,无底棋盘上的游戏就只能是以自身为根据的无实体支撑的无限变异和不断分延的过程。
在游戏中不是玄思那外在于游戏者的实体,而是游戏中生生不已的意义。
阅读与写作都不是简单地认知对象和描写对象,而是拆构、重建和创造,是读者和作者生命潜能的发挥与升华。
新实用主义保持老实用主义注重实际功效的传统,直面生活过程阐发生活实践的非二元性或具体性。
罗蒂对新实用主义原则作了三种概括〔3〕:第一,实用主义只是运用于真理、知识、语言和道德这样一些观念的反本质主义,即放弃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心与物的二元论区分。
第二,实用主义否定主客二元对立,但不否认真理的存在,不过实用主义所说的真理与人的价值评价和道德信仰是统一的,因此,实用主义反对价值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区分,真理“都是对各种具体可选择物的相对引人之处的思考。
”〔4〕第三,在理论研究中,理解与解释是一种趋向自由的对话,它不受来自客体本质与心灵镜象的制约,对话是对无限生成着的意义的追求,作为一种无止境的可能性,人们在对话中放弃了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目的的追求。
总之,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在摧毁主客二元论的共同斗争中,通过不同侧重点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对客观本质的玄思走向了对经验现象的体验与理解。
这样一种变化使后现代主义哲学同传统哲学呈现为十分不同的面貌或特征。
伊哈布·哈桑概括了后现代主义的十一种特征: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和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和参与、建构主义、内在性等等〔5〕。
他认为这些特征最基本的是不确定性和内在性。
“所谓不确定性,我指由下面这些各种不同概念所共同勾勒的一个复杂范畴: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散漫性……”,内在性则被解释为:“传播、相互作用、交往和相互依赖”等等〔6〕。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正是表征了生活世界同生产世界的不同特征,这进一步说明后现代主义哲学走向生活世界的总体趋向。
三从后现代主义哲学提出的理论问题和阐发的理论观点,即从它的理论内容上看,转向生活世界的趋向就更加明显可见。
翻开后现代主义各派哲学的理论文献,一个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对语言问题的关注代替了对观念问题的沉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学转向。
人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始于弗雷格,并由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等人进一步推进。
其实,分析哲学的语言学研究并不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转向。
分析哲学虽然把语言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它们是在传统认识论框架中展开对语言的研究,它们提出的问题是使语言明晰、准确,以便象数学那样精确地把握对象、建构科学知识。
因此,分析哲学的语言学研究是在主客二元论框架中展开的,在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上都同传统哲学没有本质区别,并且其目的仍然在于趋向科学世界,实质是现代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在观念论或哲学理论上的要求。
具有哲学变革意义的语言学转向发生在分析哲学之外。
当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把语言看成人的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试图通过对语言问题的研究而把握生活世界时,这时语言学研究才突破了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论传统。
包括福科、德里达和罗蒂等人在内,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语言学问题同观念论问题有本质不同。
观念论以主观同客观分立为前提,并以澄明观念把握客观本质为目的;而语言学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世界,因为语言是表达、对话、交流,是人们之间交往、沟通的过程,面对语言人们理解到的不是本质而是意义。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所关注的语言是日常语言,而不是那些以表达主题化概念为使命的科学语言。
从科学语言到日常语言,标志着哲学从对科学世界和生产世界的迷恋转向对生活世界的关怀。
这点在后期维特根斯坦那里表现最为清楚不过。
伴随观念论向语言学的转向,哲学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转变:从实体论转向存在论,从认识论转向理解论,从绝对论转向相对论,从决定论转向选择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