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代寓言两则
寓言二则-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2)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样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运气,终于,奇迹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有一个奇迹的出现。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井底之蛙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
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
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寓言一:乌鸦喝水的故事从前有一只聪明的乌鸦,它非常口渴,在森林中四处寻找水源。
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它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缸。
缸里的水非常清澈,乌鸦立刻欢呼起来。
但是,缸里的水面距离乌鸦的喙太远,它无法直接喝到水。
乌鸦陷入了困境,但它不愿意放弃,因为它太口渴了。
它开始思考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突然,乌鸦看到了旁边的一堆小石头,它决定尝试一个聪明的办法。
乌鸦开始抓起小石头,一颗一颗地扔进缸里。
每扔一颗石头,水面都会上升一点。
经过多次尝试,乌鸦终于成功地将水面抬高到能够喝到水的高度。
它欢快地喝着清凉的水满足了渴望。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或动物在面临困难时,应该保持冷静并寻找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乌鸦利用周围的资源,克服了困境,并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和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寓言二:蚂蚁和蜜蜂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住着一支蚂蚁部队和一支蜜蜂部队。
蚂蚁们勤劳努力地工作,积极筹备着食物储备以应对严冬的来临。
而蜜蜂们则忙着采集花粉,制造甜美的蜜蜂蜜供应给自己和其他昆虫。
然而,蜜蜂中有一只懒惰的蜜蜂,它总是偷懒、消极怠工。
每次其他蜜蜂努力工作时,它总是躲在花丛中享受甜美的花蜜,不思考未来。
当蚂蚁看到这只懒惰的蜜蜂时,不禁感到担忧。
冬天来了,花园中的花朵凋谢,风雪肆虐。
蚂蚁们收集了足够的食物,它们在地下的巢穴中舒适地过冬。
而那只懒惰的蜜蜂却无粮可食,冻得瑟瑟发抖。
懒惰的蜜蜂悔恨不已,它开始后悔自己的懒惰和冲动行为。
它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工作和积极奋斗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懒惰与怠工是没有好结果的。
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及时行动,我们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不要像懒惰的蜜蜂一样错失机会,而要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这两个寓言呈现了不同的故事,但都传递了类似的道德教育意义:努力工作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乌鸦和蚂蚁都通过勤奋和创造性的努力,成功地克服了困难。
《寓言两则》课文原文
《寓言两则》课文原文《寓言两则》课文原文《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揠苗助长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张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野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
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搞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也全完了。
附加阅读:《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古代寓言二则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作业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 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 ②遽( ) ③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去
等到
同“返”,返回 结束,散集
用
等到
指鞋
小提示:认识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 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 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 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 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 “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 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 的启示?) 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 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3)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 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刻 《 吕舟 氏 春求 秋 》剑
24、《寓言两则》完整
朗读展示。
蚌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 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 这河滩上! 威胁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 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 死在这河滩上!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针锋相对,以死威胁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 一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 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 两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 它们还是不愿意退让; 三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 它们仍然不愿意退让…… ), ), ),
经过
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 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做的是什么呢?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挣扎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 威胁 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挣扎不得,换个策略。 朗读展示。
鹬
经过
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 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 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他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渔夫,你想说什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鹬想: 蚌想: 渔翁想:
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 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 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结果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 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 齐捉住了。
鹬想: 蚌想: 渔夫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课堂作业
《揠苗助长》讲的是( )有 个人,他( )自己田里的禾 苗长得快些。于是,他把禾苗 一棵一棵往里拔。可是他的力 气( )了,禾苗都枯死了。 读了这则寓言,我懂得了 ( )。
古代寓言二则
• 6.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练习巩固:辨析“ 练习巩固:辨析“而”的用法 而: 表承接(顺接) 而置之其坐 表承接(顺接)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 而忘操之 却” ,可译为“但是,可是, 而剑不行 表转折, 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可是,
大山工作室
①② ③④
大山工作室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刻舟求剑
shè qì
jù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 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 从 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huò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大山工作室
练习巩固:辨析下列“之”的用法 练习巩固:辨析下列“
• 1.而置之其坐 而置之其坐 • 2.至之市 至之市 • 3.反归取之 反归取之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动词,到,到……去 动词,到,到……去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 4.何不试之以足? 代词,代鞋 何不试之以足? 代词,代鞋 何不试之以足 • 5.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吾剑之所从坠 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 代词,代剑 代词,代剑
大山工作室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反,同“返”,返回。 返回。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 如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返回” 如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返回”这个意思 就借用同音字“ 代替, 的“返”字,就借用同音字“反”来代替,直至 后来有了“ 字为止。这就叫通假( 现象。 后来有了“返”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 其中, 其中,“反”就叫做“返”的通假字,“返” 就叫做“ 通假字, 本字。 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古代寓言二则的教案要怎么拟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古代寓言二则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重点)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
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
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
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1.资料助读(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寓言二则原文及翻译
寓言二则原文及翻译导语:《寓言二则》是*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通过课文上的寓言二则,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熟知的成语进一步提高文能力,一方面让学生从寓言中明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和滥竽充数始早会被发现的道理。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掩耳盗铃(一)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
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
恶己自闻之,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得:得到。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负:背、驮。
⑤走:跑。
⑥则:但是。
⑦以:用。
⑧锤:(chuí)槌子或棒子。
⑨“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⑩遽(jù):急速地。
原词是掩耳盗钟。
翻译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赏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
故事只有5句话。
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滥竽充数(二)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趿ⅲ?靡灰惶κ刻印?/p>【辨音】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辨义】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
小学语文课文《寓言两则》
小学语文课文《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可是他想:响声要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
谁知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小学语文课文《寓言二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小学语文课文《寓言二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新鞋。
他先比着自己的脚量了个尺码,就急急忙忙到集市上去了。
他在集市上挑中了一双鞋,才发觉量好的尺码忘记带来,就对卖鞋的人说:"请等一会儿。
";他回到家拿了尺码便急匆匆地赶回来,可是集市已经散了。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这人振振有词地答道:"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通用2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通用2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故事吧,借助故事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1魏国的一个农夫有一次在犁田时突然听到一声震响。
他喝住耕牛,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撞上了一块直径一尺、光泽碧透的异石。
农夫不知是玉,所以跑到附近田里请邻人过来观看。
那邻人一看是块罕见的玉石,于是起了歹心。
他编了一套谎话对农夫说:"这是个不祥之物,留着它迟早会生祸患。
你不如把它扔掉。
"农夫一时还拿不定主意。
他心想:"这么漂亮的一块石头,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么可惜。
"农夫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摆在屋外的走廊上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夜里,宝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个屋子照得像白昼一样。
农夫全家人被这种神奇的景象惊呆了。
农夫又跑去找那邻人。
邻人趁机吓唬他说:"这就是石头里的妖魔在作怪。
你只有马上把这块怪石扔掉才能消灾除祸!"听了这话以后,农夫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里。
时隔不久,那邻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邻人拿这块玉石去献给魏王。
魏王把玉工召来品评其价值。
那玉工一见这块玉石,不觉大吃一惊。
他急忙朝魏王跪下,连连叩头,然后起身对魏王说:"恭喜圣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
我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玉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玉石。
"魏王问:"这块玉石值多少钱?"玉工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难以用金钱计算它的价值。
世上的繁华都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但没有哪一块能与它媲美。
"魏王听了这话以后大喜,当即赏给献玉者一千斤黄金,同时还赐予他终生享用大夫俸禄的待遇。
狡诈的人因骗取的玉石而受赏食禄,而善良的穷苦人却还蒙在鼓里一点也不知道。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2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26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26篇)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1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赞赏,被认为是小神童。
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非常严肃认真,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捉灵感,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实地考察。
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游览,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
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赶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然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及时修改、整理,然后誊写清楚,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休息。
李贺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惫不堪的样子,十分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喜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2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
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
“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古代寓言两则》课堂演示课件
文中直接体现鹬蚌相争的语句是?
鹬曰:“今日不雨,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 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寓意
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从 中获利的故事鹬 蚌 相 争 》的典故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1、背诵课文。 2、将这则寓言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 给家人听。 3、根据这则寓言画一幅漫画。 4、再试着去阅读一些古代小寓言。 5、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 想象,也写一篇“自相矛盾”的寓言 故事。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 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 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
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 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 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 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 《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 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 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 《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 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 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两虎相斗
《战国策》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
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 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 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
3、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
练习讲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自己练习
(2)全班汇报
(3)同学评价
三、作业
预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
能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
2、自读课文
)
4.指导朗读
背诵短文
(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
在生活中
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
回想总结一下
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
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
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
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
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
于是
返回家里取尺码
等到返回时
集市已经散了
因此他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
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
(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
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练说)
4.交流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
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
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
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
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
"
以后
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
"寓"字第10笔是"竖"
"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
"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想一想
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
(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
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
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
③质疑
(师生归纳问题
)
(四)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
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
激发兴趣
同学们
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篇文言文
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
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
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文章《古代寓言两则》
二、学习文章
1、配乐读文
感知意境
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
为大家朗诵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
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
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
"已得履"
"已经拿到了鞋"
"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
"及反"是"等到返回来"
"人曰"即"有人说"
"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
以免闹出笑话
)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
人们的质问语气
)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
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
背诵全文
2、三步学习
了解大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请同学们随着学习向导
来理解文章
(1)出示学习向导:
自学课文
结合注释
理解词句的含义
实在解决不了的
在小组间合作解决
(2)学生根据自学向导的要求进行自学
(3)全班交流质疑
教师重点指导难以理解的句子:"吾盾之坚
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
今天
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
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这节课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
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
古代一种兵器
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
盾牌
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
2.自由读短文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然后思考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
(三)精读课文
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
(学生说
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
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
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
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
理解词句
了解全文内容
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
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
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三、熟读、背诵课文
1、分角色朗读
体会寓言的含义
2、完成书后练习题
领会"之"的不同含义
3、指导背诵
附:板书设计
25 古代寓言两则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结合注视了解词句的含义
3、全班交流文章的含义
4、练习朗读
教师与学生进行评议
二、讲寓言故事
理解寓意
联系生活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交流
进行推选
全班汇报
集体评议
3、理解寓意:郑人买鞋可笑吗?为什么?你能悟出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吗?
4、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
结合注释了解字义
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
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
自己收藏 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也"语气词
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