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
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一)形容词作名词 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1)、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二)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一词多义
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 逐步延伸开来。如“寒”本义是冷, 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 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 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 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 季节、节操、节拍等。 例如: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 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一、通假字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 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 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 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 大有帮助。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一、古文词汇1.常用的古文词汇1.瘦:动词,指人体瘦弱。
2.硕:形容词,指人高大。
3.耿:形容词,明亮的样子。
4.贪:动词,指人对财物等过分追求和爱护。
5.怜:动词,同情抚慰。
6.婉:形容词,温顺委婉。
7.淑:形容词,品德美好。
8.肃:形容词,严肃庄重。
9.悼:动词,悲痛哀悼。
2.生僻的古文词汇1.侑:助动词,表示请客或相劝。
2.旷:形容词,指空旷、空虚。
3.僇:形容词,指傲慢自大。
4.诎:形容词,指狭小、狭隘。
二、文言文语法1.句式1.兼语句:在一个谓语下面,有两个或以上的宾语,如“吾赏古人言非其人之言,即其迹之高也。
”2.排比句:由多个词、句相同、结构相似的分句构成,表达强烈的语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修辞手法1.夸张: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一个事物的特征或达到一种情感的效果。
2.比喻:通过比较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形式相近的物品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情感或启示读者。
3.借代:在文章中,将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
常用的代表是“指事字”。
3.句意成分1.主语:句子的中心,动作的发动者。
2.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或完成者。
3.宾语:接受动作的对象。
4.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语。
三、课内知识1.课文题目1.《孔乙己》: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无赖拿起了琴,为大家奏起了感人的音乐。
2.《韩愈自叙》:讲述了韩愈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创作心得。
2.课文概括1.《孔乙己》:一名酒店的熟客孔乙己因为如厕久而被勒令离场,无奈之下拿起了掌中的一把琴,弹奏起悲凉激昂的曲子,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
2.《韩愈自叙》:韩愈在自叙中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如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四、名言警句1.唐代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袁中郎诗》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卜算子•咏梅》2.宋代名句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可见蚁穴之可凌也。
—《林则徐全集•学政篇》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共有三个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课件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
形 声 辨
是“海”的意思。 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义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
法 木旁,是“酒杯”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 三 ) 通 假 字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 意思。 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还有“案”通“按”,“庴”通“措”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
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 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 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形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
容
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
词 使 动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 。
篇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足以荣汝身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词 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五文言文课内重点词语
必修五重点词语归去来兮辞(1)幼稚()盈()室(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11)于时()风波未静〔12〕心惮()远()役()(13)彭泽去()家百里〔14〕眷然()有归欤()之情〔15〕何则()?质性()自然公田之利()〔16〕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7〕尝从()人事()〔18〕皆口腹自役()〔19〕犹望一稔()〔20〕当敛()裳宵逝()〔21〕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2〕因事顺心()〔23〕田园将芜胡()不归〔24〕既自以()心为()形役()〔25〕奚()惆怅而独悲?(26)悟已往之不谏(),〔27〕知来者之可追()(28)问征夫()以前路〔29〕恨()晨光之熹微()〔30〕载()欣载奔〔31〕三径就()荒〔32〕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33)眄()庭柯以()怡颜〔34〕倚南窗以寄傲()〔35〕审()容膝之易安()(36)策()扶老以流憩(37)时矫首()而遐观()〔38〕云无心以出岫(音:)〔39〕景()翳翳()以将入〔40〕抚孤松而盘桓()。
(41)复驾言()兮焉求()〔42〕或()命巾车〔43〕善()万物之得时〔44〕感吾生之行休()〔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7〕帝乡不可期()〔48〕怀()良辰以孤()往,(49)或植()杖而耘耔()(50)登东皋()以舒()啸(),聊()乘化()以归尽滕王阁序1、豫章故()郡2、襟()三江而带()五湖3、控蛮荆而引()4、徐孺下()陈蟠之榻。
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6、台隍枕()夷夏之交7、宾主尽()东南之美()8、都督阎公之雅()望9、宇文新州之懿()范10、胜()友如云1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12、潦水尽()而寒潭清13、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14、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15、披()绣闼,俯雕甍16、闾阎扑()地17、舸舰迷()津()18、云销雨霁(),彩彻()区明19、响穷()彭蠡之滨20、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2)
1、疑问句
2、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板书设计:
3、否定句。
4、用“之”或“是”提宾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并掌握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宾语前置
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重点是来解决宾语前置的问题。
二、明确概念
1、什么叫宾语?
2、什么叫宾语前置?。
三、规律探究:
1、例题: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的条件: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2、例题:
规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3、例题:
规律3: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4、例题:
规律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四、练一练
五、结语
六、作业。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导读: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共有三个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ppt课件
(四)、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 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 人或事物的意义。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 用为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四美具,二难并
(四)、词类活用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实 词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一个词在不同 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结合上下文以 至全文的内容来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形容词活用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形容词后带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四)、词类活用
——数词活用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
数 词 作 动 词
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
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 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观察这两个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 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皆指目陈胜 范增数目项王 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 示例一:属 • shŭ: • 隶属,归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 类: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 zhŭ: • 连接:衡少善属文 • 嘱托: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归纳
归去来兮一、文化常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我国晋代着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二、通假字乃瞻衡宇:通“横”;横木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三、词类活用1、使动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2、意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以……为喜悦;以……为快乐3、名词作动词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或棹孤舟:用浆划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4、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每日时矫首而遐观:常常5、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儿童倚南窗以寄傲:傲世的情怀6、形容词作动词善万物之得时:喜好、羡慕1、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四、古今异义问征夫以前路:行人悦亲戚之情话:家中亲属;知心话既窈窕以寻壑:深远曲折的样子何不委心任去留:生死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内心被形体役使很久2、省略句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寓形于宇内复几时3、倒装句<1>宾语前置复驾言兮焉求:追求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哪里去乐夫天命复奚疑:疑虑什么呢<2>状语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有事于西畴滕王阁序一、文化常识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岳阳楼、蓬莱阁、黄鹤楼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二、通假字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云销雨霁:通“消”;消散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三、词类活用1、使动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腾蛟起凤:使……腾空、使……起舞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屈贾宜于长沙:使……屈居窜梁鸿于海曲:使……窜逃2、意动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4、名词作动词台隍枕夷夏之交:倚、踞目吴会于云间:看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变成废墟4、名词作状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流星那样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向上、向下5、形容词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俊杰四美具;二难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6、副词作动词宾主尽东南之美:都是四、古今异义千里逢迎:迎接孟学士之词宗:指掌管文学撰述的官童子何知:晚辈俨骖腓于上路:高高的路所赖君子见机: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阮籍猖狂:狂放、不拘礼法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雁阵惊寒:雁群被寒风惊扰纤歌凝而白云遏:白云被歌声阻止飘动怀帝阍而不见:被朝见2、省略句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渔舟唱于晚3、倒装句<1>宾语前置童子何知:知道什么<2>定语后置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3>状语后置奉晨昏于万里;奉宣室以何年逍遥游一、文化常识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着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并称“老庄”..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二、通假字北冥有鱼:通“溟”;大海三餐而反:通“返”;返回小知不如大知:通“智”;智慧汤之问荆也是已:通“矣”;语气词此大小之辩也:通“辨”;区别故夫知效一官:通“智”;智慧辩乎荣辱之境:通“辨”;区别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反”通“返”;返回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而征一国:通“耐”;能三、词类活用1、使动:彼于致福者:使……到来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使……满意;使……信任2、名词作动词抟扶摇而直上者九万里:飞上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而后乃今将图南:向南飞不过数仞而下:落下虽然;犹有未树也:树立3、名词作状语水击三千里:在水上四、古今异义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如此众人匹之:一般人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样以后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小年不及大年:寿命短的蟪蛄不知春秋:四季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作为;不立名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2、倒装句<1>宾语前置而莫之夭阏者:没什么阻碍它之二虫又何知:知道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彼且奚适也: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彼且恶乎待哉:那将要凭借什么呢<2>状语后置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堂上低洼的地方倒一杯水陈情表一、文化常识李密;一名虔;字令伯..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二、通假字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九岁不行;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三、词类活用1、使动臣具以表闻:使……知道无以终余年:使……结束保卒余年:使……终了谨拜表以闻:使……知道2、名词作动词臣少多疾病;生病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做官;任职谨拜表以闻:上奏表3、名词作状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外面;在家里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向上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则刘病日笃:一天天4、形容词做名词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人凡在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四、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到至于成立:成人自立九岁不行:不能走路后刺史荣举臣秀才:优秀人才臣以供养无主:无人来做臣欲奉诏奔驰:奔走效劳臣之辛苦:辛酸苦楚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报答皇上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苦衷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幸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谦言私爱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今臣亡国贱俘:现在我是卑贱的亡国俘虏2、省略句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之职3、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身告诉不许:被允许4、倒装句<2>状语后置臣具以表闻:臣在表中一一呈报急于星火: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我给陛下尽职的时间还很长..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为这样;我的拳拳私心是不能放弃奉;远离祖母..。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字词整理
陈情表1. 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通“又”)2. 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8)拜臣郎中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二)词类活用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人)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13.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优秀的人才1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坐动词,离开15. 凡在老故。
故老,形容词做名词,年纪发的人(三)文言固定句式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文言词语和句式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中意动和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展示课本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句①~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句④~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以上例句①~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句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句⑤~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什么样;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2.实词词义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含必修五文言知识点)
一词多义
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练习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
⑤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
以为妙绝 (《口技》)
⑥
⑦ ⑧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古今异义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今异义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
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悦亲戚之情话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先帝不以臣卑鄙
+归去来兮辞+
(生1:动词,维持) (生2:名词,生活)
3、故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故交,朋友) 故便求之 (副词,所以)
4、见
未见其术 (看到) 见用于小吏 (被)
5、犹
犹望一稔
(只是) 松菊犹存 (还)
6、在
情在骏奔 (如同) 在官八十余日 (在)
7、既
既自以心为形役 (连词,既然) 既窈窕以寻壑 (连词,又)
4、于
俨骖騑于上路(介词,在) 舍簪笏于百龄(介词,在) 极娱游于暇日(介词,在) 望长安于日下(介词,在) 目吴会于云间(介词,在) 幸承恩于伟饯(介词,在)
访风景于崇阿(介词,到) 屈贾谊于长沙(介词,到) 窜梁鸿于海曲(介词,到) 奉晨昏于万里(介词,到) 是所望于群公 (介词,引出对象)
5、数: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动词,拼命追求) 识盈虚之有数 (名词,定数)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名词,技术) 数典忘祖 (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副词,屡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ppt课件
“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一、通假字
——怎样辨别通假字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
形 声 辨
思。 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义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
法 杯”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A: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陈胜王 沛公军霸上 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 而后乃今图南 C: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女幸而偶我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小 结
二、一词多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二、一词多义
关
词的引申义:
于 词 的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 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
引 申
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义
二、一词多义
二、一词多义
(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 就不同。
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
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 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和句式编写意图一、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结合所学过的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掌握积累并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探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建议一、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中,不必过多地讲解文言知识的概念和术语。
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已经提供了一个“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知识框架,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利用这个框架积累、梳理文言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上。
二、文言实词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关注那些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而且容易跟现代汉语相混淆的词语,提高对这些词语的敏感性,注意把握它们和现代汉语的细微差别。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其中的“速”字,古文中有“迅速”的意思,如:“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也有“召请”(不速之客)、“招致”的意思,“迅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最普遍。
“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当“招致”讲,但学生一不留神就容易理解成“迅速”。
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明确只有讲成“招致”,才能准确地把握苏洵对燕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而对那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字词则不必追求字字落实。
三、文言虚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要帮助学生懂得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并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学生对某一虚词的用法能随口说出几个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解释,这最能表现出学生的文言虚词掌握情况,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虚词的教学常常借助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指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
例如,比较“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遂”字。
“遂”一般解释为“于是、就”,带入前一句,顺理成章;带入后一句,粗看似乎也行,细看则不足以表现屈原的精神品格。
指导学生再查工具书,“遂”字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终于、竟”,《屈原列传》一例正是这一解释的最好体现。
四、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句式的语法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句子形式,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不同,文言句式教学的重点就应放在这“不同”上。
目前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也在日渐贴近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际,不少试题都涉及到文言句式的知识。
如2004年广东卷中有一题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一句是:“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这就是一个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奚以知之”翻译时应按“以奚知之”的顺序,全句的意思是“不知道您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呢?”像这样一些内容都为一般文言文所常见,具有典型的意义,值得学生认真掌握。
有关资料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1)副词,互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2)副词,单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她,代媒人)”,“会不相从许(你,代仲卿)”,“嬉戏莫相忘(我,代兰芝)”,“誓天不相负”(你,代兰芝)(3)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2.名词用如动词的用法(1)“吾师道也。
”(《师说》)师,学习。
“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水。
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重耳之亡》)“妻”,给……做妻子。
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舍”,修筑房舍。
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之”,尊他为王。
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之”作标志。
(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是”作标志。
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语承前省略。
(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
”(《赤壁之战》)动词宾语承前省略。
(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
(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主语蒙后省略。
5.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于”表示被动。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用“见”表示被动。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用“为……所”表示被动。
(5)“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表示被动。
二、关于“课外延伸”1.这是一个探究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虚词在表达中的作用。
学生可直言己意,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当以鼓励。
一般地说,“朱雀之门”较之“朱雀门”,语气舒缓,有强调“朱雀”之意。
2.这一题通过断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熟悉虚词的使用规律。
参考答案: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下》)三、参考资料关于词语教学1.实、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比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培养阅读能力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词汇。
所以词语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杨树达在《词诠·序例》中说:“凡读书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
”也正是这个道理。
而在词语教学中又应该以实词为主,历代的词汇工具书从《说文解字》的九千多字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七千多字,主要收集、训释的是实词,这正说明了实词数量多,而且难于掌握。
如果不了解一个句子中实词的意义,那就根本没法看懂这句话的意思。
课文中这类例子甚多:“捐失成功,稽度时日”“视端容寂”“苫蔽成丘”“陟罚臧否”“先达德隆望尊”“子墨衰绖”等句中都没有虚词,不理解其中某个实词,就看不懂整句的意思。
即使是带有虚词的句,如果不懂其中实词的意义,也仍然看不懂句意。
反之有些句子如果不了解虚词的用法,还能大致理解文意。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去掉“之”“而”并不影响文意,可是如果不懂“产”“异”“质”“章”四个实词就没法理解这句话。
又如“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只要知道是连词,句意自明,至于在这句中到底表示什么关系,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从另一方面说,实词多而且难,虚词数量远较实词为少,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可寻。
有些人强调虚词的研究,主要是看到近、现代研究虚词的书多,其实实词的研究,早已是“前人之述备矣”。
我们这里说的比重,是指多少难易而言,而不是重要与次要的问题,在培养阅读能力中两者是并重的。
2.常用词的积累和掌握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无论是学汉语还是外国语,也不管是学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必须积累、掌握一定的常用词,这是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
传统积累词汇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诵读几百段、几百篇文章,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语感而理解若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种是阅读古代有关语言文字的书籍,如《尔雅》《说文》《广韵》《广雅》等,取得充分的理性认识,通过综合、例证也可以掌握若干词义。
特别是后者,是培养扎实的掌握词汇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的基本功。
两者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前者耗时费力,后者不适用于中学生。
因此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为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要在吸取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一些比较科学的并有实效的方法。
教师对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须胸有全局,对每一课的常用词要了如指掌,克服文言词语教学中的盲目性。
现在多数语文教师是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进行小的循环。
但即使在小循环中或因工作需要,或因目前水平所及,有的人也只能教某一两个年级而不能一直跟到毕业,这就使达到上述要求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在一册书中,某课书要让学生理解或掌握哪几个常用词,全册书中又应当理解、掌握哪些常用词,教师总不能心中无数。
推而广之,一册一个安排,一年、两年直到三年都该有个具体安排,即使只教一个年级,也应该了解其他两个年级的教材情况,了解并熟悉这些篇目和各篇中的常用词。
正因为词汇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如果每个教师教文言词语只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一个长远的全局观念,那么学生在词语方面的所得,只能是支离破碎,学此忘彼。
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不少常用词,可是无论是从教材还是课外文章中提出一个学过的常用词,学生往往是似曾相识,有的甚至瞠目不知所对,这就是在常用词的教学上,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系统性的结果。
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就谈不到培养阅读能力,当然也就谈不到鉴赏,更谈不到研读。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教会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对于学习文言文实在是至关重要的事。
如何积累、掌握常用词?基本步骤应当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以新带旧,以旧证新),扩展延伸(就义项说)。
综上所述,词语教学应当做到有一定的系统、层次。
这个系统的依据有三:第一依据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第二依据常见的义项;第三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
《为学》中的常用词有“为”“难”“易”“贫”“富”“语”“欲”“恃”“钵”“足”“犹”“越”“明年”“自”“知”“至”“顾”“鄙”“乎”“之”“矣”“也”“以”“何”“焉”等。
这么多的常用词,学这篇文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应该理解掌握多少个,就需要教师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