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

合集下载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珠江组大型水道体系的发现与勘探意义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珠江组大型水道体系的发现与勘探意义
i s NS - t r e n d i n g i n a n S p a t t e r n.wi t h a t o t a l l e n g t h o f 1 5 2 k m a n d a wi d t h o f 3 t o 7 . 5 k m. I t s t a r t s f r o m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o f Ba i y u n s a g, t r a v e r s e s t h e u p l i f t z o n e s o u t h wa r d,a n d e x t e n d s i n t o Li wa n s a g i n t h e s o u t h . As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t h e p r o v e n a n c e d i s t a n c e a n d t h e p a l a e o g e o mo r p h o l o g y ,t h e c h a n n e l s y s t e m o b t a i n s s e g me n t e d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f i l l i n g s .Th e n o r t h e r n s e g me n t o f t he c h a n n e l s y s t e m i s r e l a t i v e l y s t r a i g h t wi t h a V o r U p a t t e r n i n t h e p r o f i l e ,ma i n l y f i l l e d wi t h v e r t i c a l l y s u p e r i mp o s e d mu l t i p l e - p h a s e c h a n n e l s c o n s i s t i n g o f f i n e s a n d s t o n e s u p e r i mp o s e d u p o n p o s i t i v e c y c l e s . Th e mi d d l e s e g me n t i s f i l l e d wi t h U— t y p e c h a n n e l c o mp l e x e s o f l e v e e o v e r b a n k,c h a n n e l s ,a n d s l u mp s wi t h n a r r o w b o t t o m a n d b r o a d t o p .Th e s o u t h e r n s e g me n t e v o l v e s i n t o s i n u o u s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以北的区域, 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18°30′~23°00′, 东西长约800 km, 南北宽约100 ~360 km , 海域面积为17.7×104km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中海油以E113°10′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 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图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具体分述如下:1.神狐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65.0-49.OMa,Tg-T90)神狐组沉积于盆地裂陷初期,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在珠一坳陷仅有局部地区钻遇到。

岩性为一套杂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紫红、棕褐色泥岩,沉积相为浅水湖泊相和火山岩相。

2.文昌组(中始新世,49.0-39.OMa,Tg-T80)文昌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一幕,与下伏神狐组存在明显的岩性突变,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前古近系基岩上,地层底界面为T90反射层;文昌组沉积末,由于珠琼二幕构造运动,断陷整体隆升,使文昌组上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顶面T80反射层具有全区不整合特征。

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陆架-陆坡沉积系统构成及储集体分布

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陆架-陆坡沉积系统构成及储集体分布

积 系统 的运 转过 程 中, 系统 内沉 积主 体在 不 同的 时空 匹配 关 系内形成 了短期 的碎 屑物质 沟通 , 子 促
使 陆架与 陆坡 连 通 , 形成幕 式 沉积模 式 .
关键 词 : 江 口盆 地 ; 珠 沉积模 式 ; 陆架子 系统 ; 陆坡 子 系统 ; 集体 分布 储
中图分 类号 :E 2 . T l13 文 献标识 码 : A
子系统 , 在断裂活动期坡折不稳定 , 容易触发三角洲 前缘带的砂质沉积 , 由牵引流向重力流转换 , 并呈席 状在上陆坡内堆积, 形成重力流沉积 , 组成复杂的陆
坡 子系 统. 进期 、 水 高位 期古 珠江 三角洲 限 于规模 的
变小和类型的转换 , 变成陆架三角洲 , 此时的三角洲 未 越过 断裂控 制 的坡 折 , 成 相 对稳 定 的陆 架 子 系 形 统, 未能形成有效 的“ 背景源” 陆架子 系统 与陆坡 ,
文章 编 号 :630 4 2 1 )600 -8 17 -6X(0 10 -0 1 0
珠 江 口盆 地 早 中新 世 陆 架 一陆坡 沉 积
系统 构 成 及 储 集 体 分 布
祝 彦贺
( 中海油研究总 院, 京 10 2 ) 北 0 0 7
摘要: 界定珠 江口盆地早 中新世的陆架古珠江三角洲为“ 背景源” 陆坡的峡谷水道为“ , 输送渠” 陆 , 坡 内深 水扇 为 “ 沉积 汇” 三者 形成 “ 一汇 ” . 源 沉积 系统 , 将该 系统 划分 为 陆架子 系统 和 陆坡 子 系统.
图 2 珠江 口盆地“ 一汇 ” 源 系统的子 系统构成
Fi 2 Su s s e c m p sto ft o r e—sn g. b y t m o o ii n o he s u c i k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的断裂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1) 断层带具有显著的倾向性,大多数断层带呈南北向或西南北向分布;2) 断层带上存在大量的小斜度、小幅度、小长度的剪切断届;3) 在部分断届上存在显著的早期剪切作用。

二、低凸起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具有以下特征:1) 位于中央部分的“三眉”高原是
一条宽而浅的隐伏高原;2) 三眉高原呈南北向或者东西向扩张性分布;3) 三眉高原上存在
大量尺度不一样的隐伴隐伤;4) 对浅水侵入作用效应显而易见。

三、构造-成因-劫四过结. 由此, 结合对该区内都已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对该区内都已
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认为: 第一, 该区内都是由复杂多重围劫作用所形成; 第二,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第三,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最重要的是: 除此之外这里也存在大量水劫作用.。

珠江口盆地基本地质情况2

珠江口盆地基本地质情况2

珠海组二段地层特征
珠海组二段: 钻厚0m~495.5m。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 灰色泥质砂岩、泥质含砾砂岩间互。上部泥岩多为 厚层状砂岩,相对较薄。下部砂岩较厚,主要以厚 层状细砂岩、中粗砂岩以及含砾粗砂岩为主。
珠海组三段地层特征
珠海组三段: 钻厚0m~495.5m。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 灰色泥质砂岩、泥质含砾砂岩间互。上部泥岩多为 厚层状砂岩,相对较薄。下部砂岩较厚,主要以厚 层状细砂岩、中粗砂岩以及含砾粗砂岩为主。
珠江组二段地层特征
珠江组二段: 钻厚35.0m~700.0m。顶部为灰褐色粉砂岩、含 砾砂岩,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及灰色粉砂质泥岩间 互。上部以灰色泥岩与灰色泥质粉砂岩及泥质含砾 砂岩互层为主。中部以砂质岩为主,浅灰色砂砾岩、 灰色泥质含砾砂岩及薄层浅灰色灰质、白云质砂岩, 夹薄层灰色砂质泥岩。下部灰色砂质泥岩,浅灰色 砂砾岩、泥质砂岩及薄层浅灰色灰质、白云质砂岩 间互,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是本区的另一储层。
珠海组地层特征
珠海组: 钻厚0~815m。主要以砂岩为主,可分为二段, 由上到下分别为珠海组一段、珠海组二段
珠海组一段地层特征
珠海组一段: 钻厚0m~319.5m。该段以泥岩为主,灰~深灰色 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浅灰色泥质 砂岩。中部砂岩较发育,层较厚,为浅灰色泥质砂 岩、泥质含砾砂岩与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 层。
珠江组一段地层特征
珠江组一段 钻厚156.0m~698.0m。 上部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泥岩、粉砂 质泥岩不等厚互层。 下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中粒砂 岩、泥质砂岩间互,局部夹薄层浅灰色钙质砂岩。 顶部两层泥质粉砂岩含气,底部一厚层泥岩为下伏 储层的盖层。该段是本油田的主要储层。

珠江口盆地A油田ZJ-1段低阻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珠江口盆地A油田ZJ-1段低阻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来反映层 间渗透率的非均质性特征 ( )。 表3
进卓 单 值: 1"山 0 ’
通过对储层岩 样薄片观察 ,A 油田 一段 由于油藏埋深较浅 ,储 l 集砂岩 中碎 屑以点一 线接触或未接 触为主 ,经受 的压 实作用属 中一 低 等强度 , 胶结作用不强 ,主要以泥质胶 结和钙质胶结 为主,岩石 中粘 土矿物含量较高。 储层孔隙类型 以粒问孔为主 ,少量的长石溶孔 、杂基溶孔和有孔
充分动用。为了合理经济动用低阻油层储量 ,需研究本区低阻油层段 非均质性 , 出合理开采油田低阻 低渗油层建 议。 提
1 非均质性研究
z 一1 竟 进 系 数 J
4L
20
t 5
变 异 系 数
表2 油田油组 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 统计表 差 A
根据储层 非均质性的分类 ,一般包括四类 :即孔隙非均质性 、层
图 3)。
图2 A 田z 一 段各油组渗透率 油 J1
级 差 直 方 分 布 图
律表现 为l 井最高渗透层 的位置在 油组的 中上部 ,在A 井 上部出 、2 7 现 ;Z14 I-M油组 的最 高渗透 层 主要位 于 油组 中下 部 ,部 分位 于中 部 ;Z 14 油组 最高渗透层 主要位于 油组上部 ,部分在 中下 部 ( J- L 表
2 3
J 科 封 0 0 I 工 2 1年第5
学 术 研 讨
珠 江 口盆 地A mZ 一 段低 阻低 渗 油藏 油 J 1 储 层 非均 质 性 研 究
王 显 财 廖 明 光 苟 亚 西
( 南 石 油 大 学 资 源 与环 境 学 院 ) 西
摘 要 通过对珠江 口盆地A 田Z 一 段储层层 内韵律性 、层间差异性、平面上砂体连 续性 、层 问层 内隔夹层的定量评价 以厦储 油 J1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1 引言
东 沙隆起 属 于珠 江 口盆 地 中央 隆起 带东 部 的一
生代 以来有 白垩 纪末 期一 古新 世早 期 、 始新 世 中期 、 始新 世 晚期一 早 渐新 世 、 中新世 晚 期一 上新世 、 上新
世初 末一 更 新世 中期 5 构造 事件 , 伴有 不整 合 、 次 并
11 2
隆起 地 区 自晚 白晚 垩 世 以来 多 遭 受 抬 升 剥 蚀 ; 早 在 第三 纪拉 伸 展 阶段 为 伸 展 调 节 带 , 到 的拉 张 作 用 受
相关 , 后文 将 结合研 究 区地 球物 理特 征进 行讨 论 。 在 4 4 晚渐 新世一 中新世 快速 裂后 沉 降 阶段 . 研 究 区 在南 海 张 裂 进入 海 底 扩 张 之后 , 晚渐 新




余 的钻 井则 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在 P tr和 ee
Ja _ 分 析 的 珠 江 口盆 地 坳 陷 区 部 分 曲线 可 见 剥 i 1 n妇 蚀 , E 1 -— , P 211 Y 2 —— , 如 P 731 E 1 -— , J 321 而且 认 为是 与

册 蝴
D. l S 7 1



丰 蚌
H3 ( m Z.羹 5J 1
沉降 期 , 陷 区快 速 构 造 沉 降 主要 集 中在 6 坳 0~ 3 , 0Ma以后 的沉 降 在 隆 起 和坳 陷都 有 显 示 ; 0Ma 3 理 论 构造 沉 降 模 式 和 实 际 沉 降 阶 段 划 分 是 相 一 致 的 。东沙 隆起 地 区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 裂 但 后 沉 降 阶段 发 育 , 井 沉 降 曲线 投 影 在 理 论 沉 降 图 单

0803南海西部海域基本地质特征

0803南海西部海域基本地质特征

烃类运移方向
莺歌海盆地压力预测剖面
LD1-18-1-1
LT33-1-1
图 3 LD8-1-1 井、LT33-1-1 井连井地层压力系数剖面图
DF1-1气田的运聚模式
①主要气源岩是梅山组烃源 岩; ②天然气藏形成很晚,分两 期,均与底辟作用有关。第 一期发生在底辟前,形成烃 类气体;第二期发生在底辟 阶段,形成CO2型气。两期形 成 时 间 分 别 为 -0.3Ma 与 -0.1 Ma以后; ③DF1-1-1气田烃类气基本上
流三段
(50m-624m):WZ10-8-1层 泥岩、页岩与泥质粉砂
岩、泥质细砂岩、细~含砾 砂岩不等厚互层。泥岩颜 色见有深灰、灰、浅灰色 等,大多数砂岩含泥质, 较致密,底部砂岩成份较 杂。
流沙港组现场分层依据
I . 涠洲组与流一段界面:
流一段暗色泥岩为生
油岩,其气测背景值、 电阻率值较上覆涠三段 高,涠三与流一的界面 可参考这一特征确定; 另外是灰色泥岩与上覆 杂色泥岩接融处 (WZ11-2-1一段顶、 WZ11-7-2全、层、)。


++

++

T 50
~ ~~~~~~~~~~~~~~~~~~~
·~·
~ ·~
~··~T~7··0~·~~N·1T1·TE·~636220
~ ·~
·
T 80
崖 13-1
崖南凹陷
YA13D
NNE YA13-4
· · · T50
· · Tg
+++
·+ +

· +






T50
T52

T60
++
+ +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分析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分析

一直以来,珠江口盆地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珠三坳陷位于该盆地的西部地区,坳陷的总面积约为3.6×104km 2。

目前,根据已探明的结果可知,珠三坳陷累计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已经过亿吨,油气主要集中在4个区域,已发现7个油田、3个气田以及若干个含油气的构造,该地区是我国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主要的产油区之一[1–2]。

但是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分布不集中,差异较大,而且受到现有条件的制约,目前对珠三坳陷的地层及沉积演化等研究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困难[2]。

因此,急需开展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为该地区优选有利勘探方向、井位部署、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面积较大,约为17.5×104km 2,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特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珠三坳陷总面积约为3.6×104km 2,位于珠江口盆地的西部,如图1所示。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三坳陷已经发现了7个油田、3个气田,其中油气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文昌A 凹陷、文昌B 凹陷、神狐隆起以及琼海凸起[1,2]。

经过近40多年的勘探开发,珠三坳陷的累计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已经过亿吨,但是该地区并没有发现大型油气田,仍然处于勘探的前期阶段,勘探开发的程度较低,油气资源潜力较大。

图1 珠三坳陷位置图(据中海油公司)2 地层发育分布特征珠三坳陷的地层从下到上依次可以分为9个层系,不同的地层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因此,它们的沉积特征也各不相同。

珠三坳陷地层发育分布特征如下:2.1神狐组该地层是在裂陷的初期阶段沉积的,与下伏的基底的接触关系主要为不整合。

另外,该地层发育的面积较小,目前在珠三坳陷中,只有一口井钻遇。

神狐组地层的岩性主要为砂岩,夹有一定数量的泥岩,砂岩百分比接近50%。

神狐组地层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在顶部地区发育有浅湖相泥岩,因此,该地层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油气重大发现与成藏启示

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油气重大发现与成藏启示

收稿日期: 2020-08-15; 改回日期: 2020-10-30项目资助: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4-004)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科研项目(SCKY-2020-SZ-15)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彭光荣(1978–), 男,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综合研究工作。

Email:****************.cn doi: 10.16539/j.ddgzyckx.2021.01.016卷(Volume)45, 期(Number)1, 总(SUM)180 页(Pages)179~187, 2021, 2(February, 2021)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油气重大发现与成藏启示彭光荣, 朱定伟, 吴 静, 张志伟, 白海军, 蔡国富, 杜晓东(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摘 要: 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近两年先后发现了多个中型油田和含油构造, 短短两年时间里从一个沉寂了近四十年的勘探新区成为珠江口盆地(东部)的热点探区。

主力含油层段韩江组下段和珠江组上段储层物性良好, 以中高孔、中高渗储层为主, 油气产量高。

这些油田的发现对珠江口盆地的新区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①良好的烃源发育背景是新区突破的前提: 阳江凹陷东段恩平20洼和恩平21洼文昌组沉积期以盆内物源为主, 强烈的断陷活动和相对小的物源供给形成欠补偿环境, 半深湖相烃源岩继承性发育、连片展布, 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提供充足的油气源。

②大型海相三角洲为大中型油气田提供优质储集条件: 受古珠江三角洲影响, 阳江凹陷珠江组上段和韩江组下段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 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提供了优质储集体。

③断裂差异性控制油气富集层系和富集程度的差异性: 断裂通源能力控制油气富集层段, 长期活动断裂系统是阳江凹陷最优质的油源断裂, 能够将油气运移至浅层韩江组; 断裂封闭能力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 NW 向张扭断裂侧向封堵能力强, 有利于油气的大规模富集。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典型低渗透油藏产能测试分析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典型低渗透油藏产能测试分析

近年来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古近系发现的储量大多具有低孔低渗特点,油藏埋藏深,DST测试产能低,甚至达不到国家储量起算标准,严重制约该类储量动用。

正确认识和评价储层产能有助于落实油气勘探成果和科学指导油气田合理开发。

以本海域典型油田为例,分析影响低渗透油藏产能的因素,以及产能测试中的问题,并提出措施建议。

1 产能测试情况A油田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恩平组和文昌组,埋深在-4190~-4620m,分别钻探两口井A1井和A2井,A1井测试段储层孔隙度为11.3%,渗透率为9.1mD,测试日产油145m3,采油指数5.3m3/(d·mPa);A2井测试段储层孔隙度为12.2%,渗透率为6.7 mD,测试日产油13.6m3,采油指数0.67m3/(d·MPa)。

低孔渗B油田B2井测试段储层孔隙度为11.2%,渗透率为10 mD,测试日产油13.7m3,采油指数1.2m3/(d·MPa)。

低孔渗在生产C油田,C1井测试段储层孔隙度为11.6%,渗透率为25.6mD,测试日产油500.9m3,采油指数70.8m3/(d·MPa)。

A、B油田的测试产能与同为低孔渗的在生产C油田单井产能对比,二者相差近16倍。

因此,A、B油田的测试产能是否代表其油田真实产能有不确定性。

2 产能测试分析B2井在勘探的过程中采用水基泥浆,泥浆比重为1.25g/cm3,该井在打开油层时采用裸眼双派克泵抽进行MDT测试,压力恢复测试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恢复到地层原始压力5326.87psi附近的水平。

后来因天气原因该井在水基泥浆中浸泡25天后进行DST和压力恢复测试,见图1,该井压力最高只能恢复到4934.01Psi,比原始地层压力低392.86Psi。

同时,A1井在-4584m深的文昌组进行MDT取样,抽出290mL油和500mL水,水样分析均是泥浆滤液;A2井在-4835.60m文昌组进行MDT取样,抽出430mL液体化验分析结果为泥浆滤液。

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

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

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的报告,800字
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的报告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 减薄机制的研究,从而解释陆缘地区的形成和演化。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的南部,临近南海,属于中国最大的盆地之一,其西部陆缘受到海边的拉伸和减薄,并由此形成了一条「 s形」陆缘线。

研究发现,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是由海边的拉
伸和减薄引起的。

这一机制包括三类不同的运动:第一类是海边的伸展,由海水的活动引起,海水的活动会造成陆坡的形成、岩层的抬升;第二类是海边的减薄,也就是说,伴随着岩石组合物的减少和地壳结构的变化,造就了海边的减薄;第三类是岩石学中认为海边发生拉伸、缩小或断裂等运动时,发生的岩石组合物和地壳结构变异所引起的变形运动。

在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的作用下,岩石学表明,岩石层序在变形运动中会出现向西方减薄的倾斜,从而形成陆缘的「S型」变形结构。

另外,岩石表面形状的变化也与之相
符合,例如,岩石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从而形成新的陆缘结构。

此外,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也可能引发其他变形、流体动力学等地质现象,例如海底沉积物的充填,潮汐的影响等。

因此,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对于陆缘
地区的变形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由海边的拉伸和减薄引起,并引发其他变形、流体动力学现象,从而形成「S形」陆缘结构,对于陆缘地区的变形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海裂陷盆地文昌B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勘探

南海裂陷盆地文昌B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勘探

南海裂陷盆地文昌B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勘探201521000417 徐辉文昌B凹陷位于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其构造演化划分为古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断拗和晚中新世以来的裂后热沉降三个阶段。

南断裂是控制文昌B凹陷的边界断裂(图1)。

对于南断裂构造变形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以伸展动力学成因为主。

然而,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南断裂带渐新统—中新统发育不少构造变形,如雁列式褶皱、马尾状断裂、右阶斜列阶步等,难以用简单伸展动力学机制解释,而这些构造变形明显控制和影响了该区油气成藏要素、油气分布与储量规模。

图1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构造位置文昌B凹陷南断裂走向NNE,断裂面倾向NWW,西缓东陡,断裂面陡倾切入基底。

文昌B凹陷南断裂的构造样式:(1)古新统—始新统表现为伸展断裂样式。

(2)渐新统以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

自早渐新世,珠江口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由古新世—始新世NW-SE向最小主压应力转变为S-N向最小主压应力,而文昌B凹陷南断裂走向呈NNE-SSW,伸展构造应力方向与断裂面走向的夹角约20°,沿南断裂断面的力偶产生同向剪切,派生出褶皱构造样式与伸展断裂构造样式,且二者共生相间排列。

因此,南断裂早渐新世呈现伸展—右旋走滑构造变形特征。

因伸展—走滑变形,南断裂下降盘下渐新统、始新统地层倾向与南断裂面倾向相同(挤压抬升区)或相反(伸展区)。

向南断裂面方向,下渐新统恩平组和上渐新统珠海组厚度局部减薄或增厚,沿南断裂走向下渐新统恩平组和上渐新统珠海组厚度呈“褶皱薄、洼地厚”相间构造样式。

(3)在中中新世,因右旋走滑作用,发育挤压褶皱背斜构造样式,有别于逆牵引滚动背斜构造样式。

文昌B凹陷南断裂的断裂体系:(1)古新世—始新世,南断裂为伸展性质,呈现NE或NNE走向伸展断裂特征。

(2)渐新世,在S-N向区域伸展应力作用下,NNE走向南断裂转变为伸展—走滑性质,渐新统呈现“挤压褶皱”和“洼地”共生构造,沿南断裂分布。

中国四大盆地是哪四大盆地

中国四大盆地是哪四大盆地

中国四大盆地是哪四大盆地
中国的盆地数量很大。

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被誉为中国的四大盆地,特色各异。

中国四大海盆是东海盆地(26
万平方公里)、南黄海—苏北盆地(18万)、珠江口盆地。

1中国四大盆地中国的盆地数量很大。

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被誉为中国的四大盆地,特色各异。

传统认识里,四大盆地是: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40多万平方公里)、
四川盆地(26万多平方公里)、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25.78万平方公里)及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30多万平方公里)。

新的认识:地质学上重视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37万平方公里,渤海—华北盆地30多万;东北松辽盆地(约26万)与柴达木盆地(25.78万)
差不多;西藏羌塘盆地22万(不包括中央隆起带则为16万平方公里比准噶
尔的13万大)。

海洋盆地:中国四大海盆是东海盆地(26万平方公里)、南黄海—苏北盆
地(18万)、珠江口盆地。

1中国的四大盆地是什幺中国的四大盆地分别是: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由于国土面积广阔,是一个地形地貌多样的国家,因此存在很多的盆地地形,较大且比较出名的就是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了,习惯上称为我国的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也因为四周都是高山,也有“蜀道难难
于上青天”的诗句。

四川盆地在宋朝就发现了天然气,现在又发现了大量的页。

珠江口盆地深部低渗透率储层分类评价方法

珠江口盆地深部低渗透率储层分类评价方法

图 1 珠江 口盆 地 a组 、 b组 孔 隙 度 一渗 透 率
关 系 图 ( 心分 析 数 据 ) 岩
* 非法定计量单位 , 1mD一98 ×l -。z , 同 .7 O / 下 m2
中存 在很 大 的局 限性 。 岩石 渗 透率 的 影 响 因 素有 很 多 , 岩性 、 隙 度 、 孔 孔 隙流体 性 质 、 体 相 、 流 润湿 性 、 隙 结 构都 对 渗 透 孔 率有 不 同程 度 的影 响 。而 对 于亲水 且 孔 隙 中为 单相 流体 的低 渗 透率 砂 岩 储 层 , 隙 度 和 孔 隙结 构 是渗 孔 透率 的主要 影 响因 素 。岩 心 压汞测 试 一直 是储 层孔
c n e f c ie y c a s f n v l a e t e l w- e me b l y s n s o e r s r o r . On t e b s so a f e t l l s i a d e au t h o p r a i t a d t n e e v is v y i h a i fa l r e n mb ro o ed t n l ss a d c m b n n h WO me h d o e h re f c i e y e p a e a g u e fc r a a a ay i n o i i g t e t t o s t g t e fe t l ,s tu r v
毛细 管压 力 曲线典 型形 态 特征 反映 了储 层 的微 观孔 隙结 构特 征 , 此 , 以对储 层 孔 隙结构 进行 很 据 可
, %
好地 分类 评价 , 但其 存 在 2 问题 : 个 毛细 管压 力 曲线 形态 特征 难 以量化 ; 细 管 压力 曲线 的获 取 必 须 依 毛 靠对 岩心 的压汞 测 试 分 析 。 因此 , 毛 细管 压 力 曲 以 线形 态特 征 为基础 的孔 隙结构 分类 方法 在 实 际应用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
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位于华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沉积盆地,其沉积历史悠久,地层发育。

本文旨在探讨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时期的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层序地层主要包括上新统和中新统两个时期。

在上新统时期,珠江口盆地北部主要受到碎屑物质的沉积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

这些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珠江流域的侵蚀作用,经过河流输运后在珠江口盆地北部沉积下来。

在此期间,地层呈现出逐渐增厚的特点,沉积物质的粒度也逐渐变细。

这一过程反映了珠江源区的侵蚀作用逐渐加剧,河流输运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中新统时期,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珠江口盆地北部逐渐沉没,陆地逐渐转变为陆架。

在此期间,陆架上发育了大量的三角洲体系。

这些三角洲体系主要由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质堆积而成,沉积物质的粒度较粗。

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过程中,河流沉积物质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前缘,而三角洲后缘则形成了较厚的海相沉积。

这一过程反映了陆地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时期的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主要受到陆源沉积物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陆源沉积物的输入和河流输运能力的变化导致了地层的逐渐增厚和粒度变细;海平面的上升则促使陆地转变为陆架,形成了大量的三角洲体系。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揭示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1. 概述该地质背景调查报告旨在对珠海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地质背景是研究地质形态和构造演化的基础,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将展示珠海地区的地质特征、构造背景和地质风险,以期为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2. 地质特征珠海地区位于珠江口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滨海地区。

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貌特征珠海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

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土地起伏较大;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起伏较小;平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地带,海拔较低。

2.2 岩性组合珠海地区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砂岩和泥岩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带,灰岩则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

2.3 地下水珠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砂岩和泥岩层中。

地下水层位于地表以下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水质相对较好,供应城市和农田的用水需求。

3. 构造背景珠海地区位于华南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处,构造背景复杂多样。

主要的构造特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3.1 珠三角断裂带珠三角断裂带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构造线ament之一,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由多次断裂构成。

该断裂带对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下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3.2 褶皱和断层珠海地区的褶皱和断层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成为地区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造应力的活动性造成了地表和地下的断裂和褶皱,进一步影响了地表地貌的形态和地下水的特征。

4. 地质风险珠海地区的地质风险主要包括地震、滑坡和地面沉降等。

地震风险主要受珠三角断裂带的影响,地震频率较高;滑坡风险主要受地区山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影响;地面沉降主要受地下水的开采和地下工程施工活动的影响。

5. 结论通过对珠海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1 珠海地区的地质特征丰富多样,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要地貌特征,岩性组合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以北的区域, 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18°30′~23°00′, 东西长约800 km, 南北宽约100 ~360 km , 海域面积为17.7×104km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中海油以E113°10′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 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图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具体分述如下:1.神狐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65.0-49.OMa,Tg-T90)神狐组沉积于盆地裂陷初期,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在珠一坳陷仅有局部地区钻遇到。

岩性为一套杂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紫红、棕褐色泥岩,沉积相为浅水湖泊相和火山岩相。

2.文昌组(中始新世,49.0-39.OMa,Tg-T80)文昌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一幕,与下伏神狐组存在明显的岩性突变,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前古近系基岩上,地层底界面为T90反射层;文昌组沉积末,由于珠琼二幕构造运动,断陷整体隆升,使文昌组上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顶面T80反射层具有全区不整合特征。

文昌组沉积期处于盆地的强烈裂陷期,具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沉积厚度最大可达2500m,洼陷中心大于 1000m。

断陷中心为中深湖相沉积,暗色泥岩发育,为珠一坳陷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系;断陷边缘为滨浅湖相沉积,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灰色砂、砾岩,部分地区上部夹煤层。

3.恩平组(早渐新世,39.0-33.9Ma, T80-T70)恩平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二幕,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面T80,在局部基底隆升较高的地区或者邻近边缘的隆起区,恩平组则直接超覆于基底之上;恩平组沉积末,在南海运动作用下发生区域性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与上覆地层不整合接触,界面为区域性不整合面T70。

地层最大厚度可达3000m,除了断陷边缘和部分古隆起外,一般都大于1000m。

断陷中心为滨浅湖相沉积,边缘为冲积扇和河流相沉积,地层自下而上正旋回特征明显,下部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灰色泥岩,上部为黑灰色泥岩与灰色砂岩(或粉砂岩)不等厚间互夹煤层,是珠一坳陷重要的烃源岩层系。

4.珠海组(晚渐新世,33.9-23.8Ma, T70-T60)珠海组为盆地断坳转折期的海陆过渡相地层,受南海运动的影响,恩平组被广泛抬升剥蚀,形成区域性不整合面Tao,即为珠海组底面,在靠近边缘隆起区,可见到削截及上超现象。

地层沉积初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此时古珠江三角洲开始发育,形成了三角洲一滨岸沉积体系;沉积中晚期,海水向北部及东北部大面积进入,珠一坳陷大面积为滨浅海环境,在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边缘其它区域广泛发育滨岸沉积体系。

珠海组可分为上下两套,下部以砂岩为主,局部夹棕红色或杂色泥岩;上部为大套灰一灰白色砂岩,以砂泥岩互层为特征。

5.珠江组(早中新世,23.8-16.4Ma, T60-T40)珠海组末期至珠江组初期,发生了短期的沉积间断,但没有明显的构造运动,两地层间的界面T60为假整合面。

珠江组为一套海相沉积地层,以T50为界可分为上、下两段,在海侵的影响下,珠江组下部发育一套三角洲一滨岸相砂岩,中下部在东沙隆起及其北坡地区发育生物礁和碳酸盐岩台地,中上部为大段泥岩夹砂岩,为新近系的主要储层段。

珠江组沉积末期,南海扩张基本停止,盆地进入稳定热沉降阶段。

6.韩江组(中中新世,16.4-10.OMa,T40-T32 )在南海运动之后的东沙运动初期,发生了幕式张裂活动,对珠江口盆地的演化和沉积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断裂的形成,沉积了三角洲一浅海相的韩江组,厚度一般可达1 OOOm。

总体上,由绿灰色泥岩与砂岩、含砾砂岩互层组成多个正韵律,其中泥岩不含钙或微含钙,砂岩常含钙、海绿石和绿泥石,是珠一坳陷较重要的储层。

受珠江三角洲影响,从西往东,由北往南地层厚度增大、岩性变细。

7.粤海组(晚中新世,10.0-S.SMa, T32-T30)晚中新世前后,受东沙运动影响,珠江口盆地发生块断升降和隆起剥蚀,先存断裂再次活动,产生了一系列NWW向的张扭性断层,并伴随着频繁的岩浆活动。

粤海组为一套海相地层,绿灰色泥宕间互砂岩组成正韵律,局部为粗一细一粗沉积韵律,富含海绿石。

近年来,在珠一坳陷的部分构造的粤海组中发现了商业性油气层,证明了该地层的勘探潜力。

8.万山组(上新世,5.5-1.8Ma, T30-T20)为一套海相沉积地层,山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组成,岩性为灰一绿灰色泥岩夹中细砂岩,富含生物碎片,成岩性差,目前暂未在该地层中发现有效的储层[2]。

图2珠江口盆地综合柱状图(据吴娟2013)1.3构造特征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珠江口盆地处于广东大陆架拉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背景之中, 以拉张应力为主, 构造形迹是张、张扭体系,只局部拌随升降而产生的挤压形迹。

盆地内有大规模的基岩块断活动, 基岩多呈地堑、半地堑、地垒或掀斜状块断山,正断裂十分发育,数以千计, 断裂总的特征是多为基岩断裂,长期发育,断距下大上小,多数断开下第三系及中新统, 有的断到上新统及第四系,除西部地区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外,多为北东东-东西走向。

由地震反射资料发现有二十余条比较大的断裂, 基岩断距几百到几千米,长几十到几百公里,它们往往是盆地内基岩隆起与坳陷、次一级凹陷与隆起带的分界线。

[3]本地区共发育三个演化阶段分别是:裂谷发育阶段、拉开阶段、三角洲盆地发展阶段。

[5]在三个阶段以拉张作用为主,也使得本地区发育大规模的基岩断裂、基岩块断体的活动,于是珠江口盆地形成三中坳陷,两种隆起。

(如图3)1.3.1坳陷珠一坳陷是双断继承性坳陷。

特征是南北界为一系列东西向断裂,早第三纪分割性强,有近东西向的五个断陷及五个凸起带;晚第三纪成为统一坳陷,继承于主要断陷之上。

向东抬高变浅,迭置于中生界构造盆地之上。

坳陷内潜山构造发育, 凸起带上发育有背斜和半背斜, 凹陷中心发育张扭性半背斜及断块构造,部分断裂下降盘有滚动背斜。

断裂十分发育,多为北西西一东西向, 晚期活动强烈。

东部地区分布有较多的火山岩体。

珠二坳陷是单断箕状的继承性坳陷。

特征是呈北西西、东西走向,早第三纪南断北超,中央为凸起带, 南北为凹陷;晚第三纪为整个珠江口盆地的坳陷中心。

中央凸起带的基底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北断、北陡、南缓的掀斜状块断山组成,其上发育有规模巨大的第三系半背斜, 断背斜带, 断裂长期发育, 断达层位较高,大断层下降盘有滚动背斜构造。

这是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最厚、最重要的坳陷。

珠三坳陷是双断非继承性坳陷。

特征是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早第三纪南缘大断裂活动强烈,长220公里, 基岩落差5000-8000米,北缘大断裂长210公里,基岩落差1000-4000米, 控制了下第三系的沉积。

中央有一凸起带,顶部缺失下第三系。

晚第三纪由于西部抬升,坳陷逐渐东迁消失。

中央凸起上发育有披复背斜,由于海南和神狐暗沙隆起于中中新世上升,对凹陷产生侧压力,在凹陷深部位形成了挤压背斜,或扭动半背斜与断块。

南缘大断裂下降盘发育有下第三系的滚动背斜[3]。

1.3.2隆起海南和神狐暗沙两隆起为比较稳定的隆起,走向北东、北东东,早第三纪处于隆起状态,只发育有小型断陷, 晚第三纪相对下降接受沉积。

其上分布有第三系披复背斜构造, 倾没于坳陷部位发育着超复不整合圈闭。

东沙隆起,是东沙区域性隆起区向坳陷的倾没部位,呈北东东、东西走向,早第三纪也发育有小断陷,晚第三纪两起两落,早中新世初是隆起,早中新世中期下沉接受沉积,早中新世末期又复上升受到剥蚀,中中新世又下沉接受沉积。

其上发育有随着基岩上升而产生的第三系生长背斜,以及半背斜构造,断裂十分发育, 走向北西西、东西为主, 断达层位高,有的断达海底。

[3]图3珠江口盆地地震地质解释剖面(据王善书 1982)第二章油源条件分析2.1生油层的分布(纵向层位分布与横向分布)珠江口盆地包括珠一、珠二和珠三等3个坳陷,其中珠一和珠三坳陷以油为主,珠二坳陷以气为主。

该盆地油气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如图4)[4]。

图4珠江口盆地油气分带性及其控制因素(据李友川等2014)据较早的研究显示本地区本地区韩江组(N12)一珠江组(N11)上部的海相泥质岩和珠江组中、下部一珠海组( E3) 非海相泥质岩均可作为生油岩[5]。

但根据后期的研究发现,珠江口盆地存在始新统(文昌组)、渐新统(珠海一恩平组)、和下中新统(珠江组)三套生油层,在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中,也更趋于后期研究的成果解释并将文昌组和恩平组作为主要的烃源岩进行研究工作。

文昌组是湖相生油层,有机质丰度,属最好生油岩,成熟度高,生油母质为腐泥型和偏腐泥混合型,生油潜力大。

恩平组是湖沼相煤系生油层,有机质丰度属最好一好生油岩,母质类型为腐殖型和偏腐殖混合型, 成熟度较高。

珠江组为海相生油层,属较好生油岩,母质类型也差,成熟度均较低。

中中新统以上基本无成熟的生油岩。

就这三套生油层的油源条件而言,以文昌组生油层最重要, 后两套生油层还可能有一定的成气能力[6]。

2.2烃源岩的地质环境本地区的烃源岩的地质环境主要从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

主要的,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烃源岩是古近系两幕裂陷造就的,但这两套烃源岩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也造成了有机质来源、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文昌组沉积于南海北部陆缘广泛伸展裂陷阶段,伴随强烈的断块旋转,伸展区的古地貌分割性明显,由此导致物源条件受到限制。

总体上看,文昌期坳陷带北部的物源供给能力较强,较大型的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凹陷北部边界的区域转换带部位见到;南部中央隆起带的隆起幅度较小,属于次要物源,沿南部边界断裂发育规模较小的辫状河和扇三角洲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