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古地理及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摘要】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12页(P11-2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复式油气聚集;立体饱和式勘探;新区突破【作者】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面积约26.68万km2,至目前该盆地(东部)已发现油气田48个、含油气构水深几十米至3 000多米。
经过30多年的勘探,截造36个(图1),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9亿m3、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 100亿m3,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
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位于华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沉积盆地,其沉积历史悠久,地层发育。
本文旨在探讨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时期的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层序地层主要包括上新统和中新统两个时期。
在上新统时期,珠江口盆地北部主要受到碎屑物质的沉积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
这些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珠江流域的侵蚀作用,经过河流输运后在珠江口盆地北部沉积下来。
在此期间,地层呈现出逐渐增厚的特点,沉积物质的粒度也逐渐变细。
这一过程反映了珠江源区的侵蚀作用逐渐加剧,河流输运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中新统时期,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珠江口盆地北部逐渐沉没,陆地逐渐转变为陆架。
在此期间,陆架上发育了大量的三角洲体系。
这些三角洲体系主要由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质堆积而成,沉积物质的粒度较粗。
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过程中,河流沉积物质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前缘,而三角洲后缘则形成了较厚的海相沉积。
这一过程反映了陆地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时期的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主要受到陆源沉积物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陆源沉积物的输入和河流输运能力的变化导致了地层的逐渐增厚和粒度变细;海平面的上升则促使陆地转变为陆架,形成了大量的三角洲体系。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揭示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与白云凹陷构造

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与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正演模拟研究代向明;李志刚;王伟涛;孙闯;闫永刚;惠格格;梁浩;张逸鹏;李冠华;李立国;吴显灿;吕良伟【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22(46)3【摘要】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与南海扩张运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盆地内构造变形信息对南海多期次的扩张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
为研究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与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本文对横跨珠江口盆地的三条区域地震反射剖面及过白云凹陷沉积中心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同时对白云凹陷主控正断层系统开展正演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过珠江口盆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条区域地震反射剖面都反映“三隆夹两坳”的结构特征;剖面对比发现盆地中部吸收的累计构造变形量最大,其中白云凹陷最为突出。
对白云凹陷内的控凹正断层系统展开的2D-Move几何学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主要受控于三条北倾的铲形正断层,活动时间集中于T80~T70(约38~32 Ma)。
结合白云凹陷反映的强烈活动时间和沉积分布特征,我们认为白云凹陷的形成可能与南海北部早期伸展作用相关,期间可能叠加了西北次海盆的扩张作用;西北次海盆扩张作用结束后,整个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都受到了东部次海盆扩张作用的影响。
【总页数】13页(P517-529)【作者】代向明;李志刚;王伟涛;孙闯;闫永刚;惠格格;梁浩;张逸鹏;李冠华;李立国;吴显灿;吕良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汕头大学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628.3【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反转构造发育特征2.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期次3.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HZ25-7构造古近系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4.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5.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珠琼运动二幕的构造—沉积响应及区域构造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以北的区域, 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18°30′~23°00′, 东西长约800 km, 南北宽约100 ~360 km , 海域面积为17.7×104km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中海油以E113°10′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 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图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具体分述如下:1.神狐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65.0-49.OMa,Tg-T90)神狐组沉积于盆地裂陷初期,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在珠一坳陷仅有局部地区钻遇到。
岩性为一套杂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紫红、棕褐色泥岩,沉积相为浅水湖泊相和火山岩相。
2.文昌组(中始新世,49.0-39.OMa,Tg-T80)文昌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一幕,与下伏神狐组存在明显的岩性突变,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前古近系基岩上,地层底界面为T90反射层;文昌组沉积末,由于珠琼二幕构造运动,断陷整体隆升,使文昌组上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顶面T80反射层具有全区不整合特征。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近海潮汐沉积特征

关键词: 潮汐; 沉积构造; 相序组合; 地震相; 珠海组; 惠州凹陷
中图分类号: T E121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527( 2009) 05- 0767- 09
D 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 ffshore T idal D eposits in the Lower T ertiary Zhuhai F orm ation, H uizhou Depression, P earl R iver M outh B asin
惠州凹陷 珠海 组 珠 江组 为海 侵 沉积 序列, 潮汐韵律, 而且需要 砂泥的充分供 给。砂泥充 分
较早的认识是: 这一沉积序列自下而上经历了河 供给时, 潮汐层理由粉细砂岩与深灰色泥薄互 层 流三角洲 海陆交互相 ( 滨岸 ) 海相的沉积演化 组成; 泥质供给不足时, 互 层不清楚, 单层由 砂
1 古构造 古地理背景
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 ( 1 ) 晚白垩世至早渐新 世为裂陷阶段; ( 2 ) 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为拗
惠州凹 陷位于 珠江口 盆地珠 一拗 陷的 中部。 陷阶 段; ( 3 ) 中 中 新 世 至 今 为 断 块 活 动 阶 段。
北部和西北部以北部 断阶带为界, 南部以东沙隆 断 陷和 拗陷 发展 阶段自 下而 上沉 积了 断陷期 的
潮汐作用控制下, 来自北西或北西西方向的古珠
江三角洲体系珠海组沉积早期以潮控三角洲为特
征, 之后海侵作用逐 渐加强, 以近 海潮汐相为主
要沉积特征。晚期东 沙隆起逐渐为 海水淹没, 潮
汐流作用减弱, 波浪 作用加强, 研 究区逐渐由潮 汐海岸演化成面向开 阔海的滨岸相。珠海组沉积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

2013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3,No.1第33卷第1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Feb.,2013DOI:10.3724/SP.J.1140.2013.01001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许淑梅1,2,吴鹏2,张威2,张海洋2,刘智2,戴黎明2,李健伟2,李灵波2(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摘要: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
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关键词:沉积环境;沉积相;古海岸变迁;构造运动;南海中图分类号:P73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3)01-0001-10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古新世以来经历了4次大的构造演化阶段。
晚白垩纪—古新世,南海发生礼乐运动,南沙地块开始产生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盆地进入裂谷早期发育阶段;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发生新生代以来第2次张性构造运动———西卫运动,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该期是古南海消减,新南海形成的关键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南海北部乃至东亚地区发生白云运动,南海中央海盆扩张,形成南海中央次海盆,南沙地块加速向南推移,最终与婆罗洲地块拼贴,南海现代的地理格局基本形成;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万安运动,此后海底扩张停止,洋盆开始冷却,并由此调整进入区域热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上新世,南海轮廓基本形成,海平面持续上升,发育披覆式盖层沉积;上新世—更新世,海平面继续上升,并迅速淹没陆架,盆地由断陷转换为坳陷,地层总体以披覆式沉积为特点,沉积厚度达数千米。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古近系文昌组沉积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古近系文昌组沉积演化特征刘太勋;孙丰春;彭光荣;汪旭东;孙辉;解斌;苏兆佳【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8)1【摘要】充分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以及录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层序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重新建立文昌组三级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白云凹陷东部文昌组自下而上共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初始裂陷期(WCSQ1)、拆离裂陷早期(WCSQ2,WCSQ3)、拆离裂陷晚期(WCSQ4,WCSQ5)3个构造演化阶段;初始裂陷期为多个孤立的箕状半地堑,以发育缓坡轴向物源辫状河三角洲、陡坡近源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为特征;拆离裂陷早期断裂活动强烈,湖盆迅速扩张,半深湖—深湖局限发育,沉积中心北移,北部番禺低隆起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拆离裂陷晚期断裂活动减弱,湖盆逐渐萎缩,沉积中心稳定在白云凹陷中部,主要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滨浅湖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砂体是白云凹陷东部的有利储集体。
【总页数】14页(P77-90)【作者】刘太勋;孙丰春;彭光荣;汪旭东;孙辉;解斌;苏兆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近海潮汐沉积特征2.珠江口盆地HA地区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特征3.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12洼古近系文昌组古地貌演化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4.珠江口盆地白云主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5.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特征及演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混合沉积作用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混合沉积作用昌建波;邹晓萍;余国达;黄映仕【摘要】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下部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通过测井、地震和岩心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工区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工区混合沉积可分为相缘混合和原地混合,相缘混合主要是在浅海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边界的结合部位、在低能水动力环境下的细粒陆源碎屑与泥晶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主要是在三角洲前缘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的砂级硅质碎屑颗粒与碳酸盐生物碎屑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沉积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特征有显著影响.描述了原地混合沉积的泥岩—碳酸盐岩—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相层序,并讨论了陆源碎屑注入、古地形、海平面升降及三角洲迁移等影响透光带范围的因素是如何控制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分布的.%Mixed clastic and carbonate deposits developed extensively in L levels of Zhuji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Huizhou Depression, Zhujiangkou Basin. Based on seismic sections, drilling data, and core data,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 spacial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al model are studied. The mixed deposit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types, namely facies mixing and in-situ mixing. The facies mixing deposits the fine grain mixing of layers of siliciclastic shale and micritic carbonates in the overlapping boundary area between shallow marine delta and carbonate platform in a low-energy environment. The in-situ mixing deposits the sand-size particle mixing of siliciclastic sand and bioclastic limestone in a unique layer of delta front in a high-energy environment. The carbonate layers deposited by in-situ mixing play a complex role in the storage capacity and flow performanceof reservoirs in L levels. The facies sequence of shale-carbonate-sand-carbonate-shale is identified in in-situ mixing. The factors such as input of terrigenous clastic deposits, paleo-topography, sea-level fluctuation and delta migration influenced the euphotic zone, and controlled the originand distribution of clastic-carbonate mixing.【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7(022)004【总页数】8页(P19-26)【关键词】混合沉积;三角洲前缘;生物礁;珠江组;惠州凹陷;珠江口盆地【作者】昌建波;邹晓萍;余国达;黄映仕【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2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混合沉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有关混合沉积的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对陆源碎屑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互层的地层序列和演化的描述上,以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的作用[1-2],而且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在三角洲以及其他的“浊水”环境中也发育有原地碳酸盐沉积,这些碳酸盐沉积物与陆源碎屑一起形成了原地混合沉积[3-4]。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1 引言
东 沙隆起 属 于珠 江 口盆 地 中央 隆起 带东 部 的一
生代 以来有 白垩 纪末 期一 古新 世早 期 、 始新 世 中期 、 始新 世 晚期一 早 渐新 世 、 中新世 晚 期一 上新世 、 上新
世初 末一 更 新世 中期 5 构造 事件 , 伴有 不整 合 、 次 并
11 2
隆起 地 区 自晚 白晚 垩 世 以来 多 遭 受 抬 升 剥 蚀 ; 早 在 第三 纪拉 伸 展 阶段 为 伸 展 调 节 带 , 到 的拉 张 作 用 受
相关 , 后文 将 结合研 究 区地 球物 理特 征进 行讨 论 。 在 4 4 晚渐 新世一 中新世 快速 裂后 沉 降 阶段 . 研 究 区 在南 海 张 裂 进入 海 底 扩 张 之后 , 晚渐 新
舞
捐
Ⅱ
卷
余 的钻 井则 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在 P tr和 ee
Ja _ 分 析 的 珠 江 口盆 地 坳 陷 区 部 分 曲线 可 见 剥 i 1 n妇 蚀 , E 1 -— , P 211 Y 2 —— , 如 P 731 E 1 -— , J 321 而且 认 为是 与
’
册 蝴
D. l S 7 1
\
\
\
丰 蚌
H3 ( m Z.羹 5J 1
沉降 期 , 陷 区快 速 构 造 沉 降 主要 集 中在 6 坳 0~ 3 , 0Ma以后 的沉 降 在 隆 起 和坳 陷都 有 显 示 ; 0Ma 3 理 论 构造 沉 降 模 式 和 实 际 沉 降 阶 段 划 分 是 相 一 致 的 。东沙 隆起 地 区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 裂 但 后 沉 降 阶段 发 育 , 井 沉 降 曲线 投 影 在 理 论 沉 降 图 单
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

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王昌勇;郑荣才;高博禹;朱国金;胡晓庆;李云【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10(37)6【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沉积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内波和等深流等深水牵引流改造沉积.砂质碎屑流为两类深水扇水道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发育有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粒序层内可见各种丰富的液化变形和生物逃逸构造,而水平层内发育有更多的生物钻孔和扰动现象.两类深水扇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地扇水道砂岩中普遍含硅质小砾石,水道间泥岩中含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抱球虫化石,斜坡扇水道砂岩以富含炭泥屑为典型特征,水道间泥岩含有更丰富的颗石藻和抱球虫化石,其中部分抱球虫和颗石具有遭受海底溶蚀作用的现象,指示斜坡扇相对盆地扇有更大的水体深度.平面上两类深水扇具有相似的重力流沉积的分带性,都具有自陆架坡折向盆地方向由颗粒流沉积逐渐向砂质碎屑流和近源高密度浊流、远源低密度浊流等单向演化的特点.【总页数】10页(P1628-1637)【作者】王昌勇;郑荣才;高博禹;朱国金;胡晓庆;李云【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开发设计院,北京,101149;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开发设计院,北京,101149;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开发设计院,北京,10114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相关文献】1.白云凹陷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沉积类型及特征 [J], 刘江艳;张昌民;朱锐;余烨;秦成岗2.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海底扇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 [J], 郑荣才;郑哲;高博禹;胡晓庆;王昌勇3.珠江口盆地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相分析 [J], 李云;郑荣才;朱国金;高博禹;胡晓庆4.荔湾3-1井区珠江组深水扇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应用 [J], 王昌勇;杨宝泉;高博禹;胡晓庆;朱国金;郑荣才5.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灰岩沉积—成岩作用特征 [J], 李云;郑荣才;朱国金;李小平;陈淑慧;胡晓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沉积演化张功成;刘震;米立军;沈怀磊;郭瑞【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9(027)004【摘要】珠江口-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共划分出三套沉积层序,即始新统-文昌层序,恩平-崖城层序和珠海-陵水层序.综合应用单井相、地层等厚图、地震相平面图、地震砂岩指数平面图,参考断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结合构造背景,综合编制了全区各个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图.南海北部深水区始新统发育三个大型的湖泊区,东部为白云凹陷,西部为松南-宝岛凹陷和陵水-乐东凹陷,该时期表现出比较明显陆相断陷湖盆的分隔性,除了三大湖盆外,还发育5~6个小型湖泊.渐新世早期海进区域集中在琼东南盆地,海水可能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琼东南盆地,形成东西两个浅海区,中间有浅海相和剥蚀区分隔;东部白云凹陷未发育海进,保持湖泊环境;顺德-开平凹陷亦为湖泊环境,由独立的湖泊相逐渐扩大为连片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全区发生海进,但海进方向存在差异,东部白云凹陷-顺德-开平凹陷的海水可能由东部进入,由东向西海进;西部琼东南盆地可能存在东西两个海口,海水从两地进入盆地,继承崖城期的海进方向.【总页数】10页(P632-641)【作者】张功成;刘震;米立军;沈怀磊;郭瑞【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0027;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勘探部,北京,1000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中新统层序地层地震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J], 唐武;王英民;黄志超;王琳;邓彦涛;何永垚;周兴海;王丹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海底扇沉积演化——以宝南断阶带为例 [J], 张毅; 毛宁波; 何丽娟; 何小胡; 刘新宇; 罗威; 苏榆丰3.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中新统水道沉积特征及演化 [J], 李丽;杨志力;杨涛涛;王彬;鲁银涛;吴敬武4.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对比分析 [J], 谢辉;周蒂;石红才;李元平;孔德明5.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区块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J], 周欣;曹俊兴;王兴建;王俊;廖万平;杨金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珠江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4年 科研热词 珠江组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深水牵引流 深水灰岩 抱球虫 盖层评价 沉积微相 扫描电镜 恩平凹陷 微观孔隙裂缝 岩屑砂岩 储层 推荐指数 4 3 3 2 2 2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重力流水道 裂缝检测 窄方位角 深水扇形成机制 海上地震 沉积模式 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 应力场 属性差 地震各向异性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科研热词 珠江口盆地 韩江组中段 非均质 陆架坡折带 番禺天然气区 深部咸水层 海相 流动单元 沉积层序 文昌13-1油田 数值模拟 惠州21-1构造 岩性地层圈闭 co2海上地质封存
2011年 科研热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深水区 陆架边缘三角洲 陆架坡折带 输导系统 砂岩 珠海组 珠三坳陷 深水扇 沉积坡折带 沉积充填演化 断裂 控制因素 强制海退体系域 层序地层格架 南海北部 不整合 推荐指数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பைடு நூலகம்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烃源岩 运移通道 神狐海域 白云凹陷 生物气 珠海组 珠江组 油气藏形成 气源对比 有机质成熟度 天然气水合物 倾油倾气性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分析

一直以来,珠江口盆地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珠三坳陷位于该盆地的西部地区,坳陷的总面积约为3.6×104km 2。
目前,根据已探明的结果可知,珠三坳陷累计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已经过亿吨,油气主要集中在4个区域,已发现7个油田、3个气田以及若干个含油气的构造,该地区是我国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主要的产油区之一[1–2]。
但是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分布不集中,差异较大,而且受到现有条件的制约,目前对珠三坳陷的地层及沉积演化等研究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困难[2]。
因此,急需开展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为该地区优选有利勘探方向、井位部署、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面积较大,约为17.5×104km 2,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特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珠三坳陷总面积约为3.6×104km 2,位于珠江口盆地的西部,如图1所示。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三坳陷已经发现了7个油田、3个气田,其中油气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文昌A 凹陷、文昌B 凹陷、神狐隆起以及琼海凸起[1,2]。
经过近40多年的勘探开发,珠三坳陷的累计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已经过亿吨,但是该地区并没有发现大型油气田,仍然处于勘探的前期阶段,勘探开发的程度较低,油气资源潜力较大。
图1 珠三坳陷位置图(据中海油公司)2 地层发育分布特征珠三坳陷的地层从下到上依次可以分为9个层系,不同的地层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因此,它们的沉积特征也各不相同。
珠三坳陷地层发育分布特征如下:2.1神狐组该地层是在裂陷的初期阶段沉积的,与下伏的基底的接触关系主要为不整合。
另外,该地层发育的面积较小,目前在珠三坳陷中,只有一口井钻遇。
神狐组地层的岩性主要为砂岩,夹有一定数量的泥岩,砂岩百分比接近50%。
神狐组地层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在顶部地区发育有浅湖相泥岩,因此,该地层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发展与沉积类型

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发展与沉积类型(一九八八年全国河口三角洲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载于:李春初等,2004,中国南方河口过程与演变规律,第七章第五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34~239.)珠江三角洲的沉积组成、性质及其形成过程,至今未有一致的认识,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大量测年数据[1]和其他资料的积累,情况已愈趋明朗。
1 沉积组成与结构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松散沉积物平均厚20~30m,共由下、中、上三组碎屑沉积物构成;下、中两组为海侵时的溯源沉积,上组为海面基本稳定时向海淤积发展的现代三角洲沉积;各组沉积之间呈不整合关系接触。
下组沉积(Ⅰ)是一套自下而上从粗变细,即由砂砾→砂→粉砂质粘土变化的连续沉积,它们直接覆于基岩风化殻之上,形成时间距今39000~22000(个别至20000)年之间。
其底部和中部的砂砾层和砂层为陆相河流冲积物,上层粉砂质粘土部分为陆相,部分为海相(或河口湾相),海相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 ~-23m,其中含较丰富的海相(咸水环境)动物化石。
但分布仅限于顺德以南的平原区。
本组上部的沉积面有风化及切割现象,如其上发育过深切古河谷,顶部粘土呈“花斑状”,表明本组沉积形成后曾出露地表和遭受过河流切割破坏。
中组沉积(Ⅱ)是又一套自下而上从粗变细的碎屑沉积:下层为含砾中粗砂,上层是粘土或粉砂,不整合覆于第I组沉积之上。
沉积物年龄为距今19000~ 6000年。
其下层的中粗砂亦为陆相河流冲积物性质;上层粘土有的为海相层。
海相层含丰富海相动物化石,分布区域较下组(第I组)海相层略广,但也主要限于东莞县太平—沙田—中堂—黄埔—广州—石湾—小塘—金利—古劳—新会—双水一线以南的平原区。
上组沉积(Ⅲ)为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和细砂,一些地区含分选差或中等的中粗砂砂体。
这就是近6000年来形成的现代河口三角洲沉积体系。
分布于中堂—黄埔—广州—小塘—杏坛—古劳—新会以南的平原区,厚3~15m,一般自北向南厚度加大,少数地段厚度可达20~30m。
广东三水盆地早第三纪鱼化石种属记述

广东三水盆地早第三纪鱼化石种属记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三水盆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境内,是一个地质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沉积演化模式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呈N E E走 向 , 东、 西分别 与潮汕 凹陷、 开 平 凹 陷相 邻, 西 侧受 到大 断 垒控 制 , 北 邻 中央 隆起 带 , 南接 南 部 隆起 带 ( 图 1 ) J 。 在 中生 代 处 于 弧 前 盆 地 的位 置, 为古 特 提 斯 的一 部 分 , 属 于 海 相 沉 积 岩 夹 岩 浆 岩构 成 的基 底 J 。在 新 生 代 处 于 一 个 强 烈 构 造
变形 区 , 经历 了断 陷 、 断坳、 坳 陷 热沉 降及 断 块 升 降 等构 造 演 化 阶段 , 总体 上 呈 “ 下粗上细 、 由陆 向海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4 - 0 - 9 ;改 回 日期 : 2 0 1 2 — 1 2 02 -
中新统 深水 陆坡欠 补 偿 沉 积 的粤海 组 、 上新 统 万 山 组 以及 第 四系 ( 图2 ) L 8 J 。 白云 凹陷沉积 充填 具有
1 0 0 0 3 9 ;3 . 中山大学海 洋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2 7 5 ;4 . 中国地 质 大 学 ( 北京 )海洋 学院, 北 京 1 0 0 0 8 3 ;5 . 中海 石油 ( 中国 )有 限公 司深 圳分 公 司研 究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2 4 0 )
珠 江 口盆 地 白云 凹 陷沉 积 演 化 模 式
与 油 气 成 藏 关 系探 讨
吴伟 中 , 夏 斌 , 姜 正 龙4 , 罗张屏 4
( 1 . 中国科 学 院广 州 地球 化 学研 究所 ,广 东 广 州 5 1 0 6 4 0;2 . 中 国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北 京
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PPT模板

第二节油田水特征及其与古水动 力场的关系
第三节古地下水动力场模拟
第四节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聚集
09 第七章油气成藏的圈闭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七章油气成藏的 圈闭条件
第一节圈闭类型与其钻探结果 第二节圈闭形成的地质背景 第三节圈闭特点与形成机制 第四节圈闭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10 第八章含油气系统
第二章富生烃洼陷 的形成与分布
第一节生烃洼陷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文昌组、恩平组的沉积相 与生油岩识别 第三节生烃潜力 第四节评价洼陷
05 第三章断裂系统
第三章断裂系统
第一节断裂基本特征 第二节断层与垂向油气运移 第三节断层的封堵作用
06 第四章储盖组合的层序地层分析
第四章储盖组合的 层序地层分析
第一节层序的基本单元——三级 层序 第二节三级层序内的储盖组合 第三节早第三纪陆相层序地层学 研究
07 第五章储层特征与经济基底
第五章储层特征与 经济基底
第一节储层特征 第二节常压力条件下的经济基底 第三节影响储层发育与经济基底 深度的地质因素
08 第六章水动力条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第六章水动力条件与油气聚集 的关系
第八章含油气系统
第一节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藏成藏 模式 第二节含油气系统与重点勘探区 带
11 第九章油气勘探方向
第九章油气勘探方 向
第一节滚动勘探区 第二节勘探新领域
12 结语
结语
13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4 图版
图版
感谢聆听
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
演讲人
202X-11-11
01 前言
前言
02 目录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主 。横 贯盆 地 的东西 向广州 一 水 断裂 ( 得 山断 裂 三 罗
西段 ) 盆地 的形成 及 演化起 着重 要作用 ( 1 。 对 图 )
三水盆地古近纪地层发育 良好 , 层序清楚 , 化石 丰 富 , 究 较详 细 l , 研 I J 是我 国非海 相古 近纪 地层 及  ̄
生物群研 究程 度 较 高 的盆 地 之 一 , 常被 作 为典 型 经
了 40多 口钻井 ( 中深 井 17 )积 累 了 十分 丰 富 0 其 8口 , 的地层 和化 石 资 料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 20口钻 井 近 0
共采 集 微体化 石样 品约 100 , 2 0 个 主要 为介 形虫 化 石 和轮 藻化 石 , 有有 孑 虫 、 毛类虫 管 和沟鞭 藻等 多 含 L 多 种化 石 。 并 且 针 对 研 究 区 做 了 许 多 有 关 古 生
广 东三水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侯 明 才 ,陈 洪德 ,田景 春 , 万 梨
( 都理 工大 学 油气藏地 质及 开发 工 程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60 5 ) 成 10 9
摘要 :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 、 钻井 岩心 、 野外露头 等资料 , 以及 年代地层 和生物 地层 的研 究成果 , 三水盆地古 近纪 将 地层划分 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 、 两个 构造层序和 6 个层序 ; 在构造层序 地层 研究 基础上 , 以层序为编 图单元 , 用压 采 缩法和瞬时作图法 , 编制 了三水盆地古近纪层 序岩相 古地理 图 , 系统地 阐述 了层序 岩相古 地理特征 ; 过古近纪 不 通 同时期 的层 序岩相古 地理 演化 , 将沉积充填分为湖泊细碎屑加积和顶部粗碎屑填积两个演化 阶段 。 关 键 词: 三水盆地 ; 古近纪 ; 构造层 序 ; 岩相古地理 ; 广东 文献标 识码 : A
珠江口盆地HA地区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特征

2019年8月,第25卷,第4期,558-567页August 2019,Vol.25,No.4,pp.558-567高校地质学报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19-02-20;修回日期:2019-03-06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05001-002)作者简介:周清波,男,1985年生,硕士,工程师,油气储层地质;E -mail:zhouqb@珠江口盆地HA 地区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特征周清波1,舒誉1,朱筱敏2,陈兆明1,董小云1,林秋金1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深圳518067;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摘要: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HA 古近系文昌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HA 古近系文昌组可以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Q1、SQ2、SQ3和SQ4。
其中SQ1主要分布在南部,SQ2和SQ3全区分布,SQ4由于南部构造抬升遭受剥蚀,主要分布在北部H4地区。
HA 文昌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及滩坝相。
文四段时期,惠州凹陷开始裂陷,物源供给较少,靠近XJ30断裂和HZ26断裂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HA 转换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文三段发育时期,盆地快速断陷,水体加深。
HA 转换带以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靠近XJ30断裂和HZ26断裂发育扇三角洲沉积,规模相对较小,受波浪不断淘洗,惠州H4地区发育滩坝沉积;文二段发育时期,南部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处于强烈活动状态,湖平面继续上升,HA 转换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变小,陡坡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连片发育,规模变大;文昌组文一段时期断裂活动减弱,湖水变浅,物源供应充足,靠近HZ26断裂发育大套扇三角洲,靠近XJ30断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但后期构造抬升遭受剥蚀,残留的地层厚度较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古地理及沉积演化
赵中贤;周蒂;廖杰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
【年(卷),期】2009(028)006
【摘要】珠江口盆地第三纪以来经历了断陷、拗陷两个构造演化阶段,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和先陆后海的沉积特征.根据前人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编制了珠汀口盆地古近纪神狐组、文吕组、恩平组、珠海组地层和新近纪珠江组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图.神狐组发育有冲积扇和河湖相,主要分布在珠三坳陷南断裂的狭长地带.文吕组沉积半深湖-深湖相,恩平组水深变浅,河沼相广泛分布.珠海组岩相古地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海陆过渡相沉积.随后海平面振荡上升,珠江口盆地处于陆架-陆坡环境.发育浅海一半深海沉积.对整个珠江口盆地岩相占地理网的编制为详细研究盆地内各区块的岩相古地理演变提供了区域背景,也为区域构造演化和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总页数】9页(P52-60)
【作者】赵中贤;周蒂;廖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
京,1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
【相关文献】
1.中国沿海大陆架及邻域第三纪的沉积特征和古地理分析 [J], 王善书
2.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与沉积古地理演化 [J], 王军鹏
3.EUR-18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古地理及古构造演化与早Aptian古大洋缺氧事件(OAE1a)有关的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变化的沉积、成岩和化学地层证据 [J], Maria Najarro;Idoia Rosales;Javier Martin- Chivelet;邱燕(译);曾繁彩(校对)
4.雷州半岛南部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古环境演化 [J], 莫小燕;范时清
5.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纪沉积环境与古地下水流模式 [J], 梁杏;王旭升;张人权;支
兵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