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早中新世台缘带特征及勘探方向

合集下载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始新统的源汇过程: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始新统的源汇过程: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始新统的源汇过程: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杜晓东,彭光荣,吴 静,蔡国富,汪晓萌,索艳慧,周 洁Tracing source-to-sink process of the Eocene in the Eastern Yangjiang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 spectrumDU Xiaodong, PENG Guangrong, WU Jing, CAI Guofu, WANG Xiaomeng, SUO Yanhui, and ZHOU Jie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16562/ki.0256-1492.2021071301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北康盆地基底卷入断层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Features of the basement-involved faults in the Beikang Bas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4): 116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DOI: 10.16562/ki.0256-1492.2021071301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始新统的源汇过程: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杜晓东1,彭光荣1,吴静1,蔡国富1,汪晓萌1,索艳慧2,3,周洁2,3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深圳 5180542. 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 266100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摘要:阳江东凹为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取得重要勘探突破的凹陷。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摘要】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12页(P11-2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复式油气聚集;立体饱和式勘探;新区突破【作者】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面积约26.68万km2,至目前该盆地(东部)已发现油气田48个、含油气构水深几十米至3 000多米。

经过30多年的勘探,截造36个(图1),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9亿m3、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 100亿m3,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
的沉积演化研究
珠江口盆地位于华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沉积盆地,其沉积历史悠久,地层发育。

本文旨在探讨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时期的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层序地层主要包括上新统和中新统两个时期。

在上新统时期,珠江口盆地北部主要受到碎屑物质的沉积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

这些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珠江流域的侵蚀作用,经过河流输运后在珠江口盆地北部沉积下来。

在此期间,地层呈现出逐渐增厚的特点,沉积物质的粒度也逐渐变细。

这一过程反映了珠江源区的侵蚀作用逐渐加剧,河流输运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中新统时期,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珠江口盆地北部逐渐沉没,陆地逐渐转变为陆架。

在此期间,陆架上发育了大量的三角洲体系。

这些三角洲体系主要由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质堆积而成,沉积物质的粒度较粗。

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过程中,河流沉积物质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前缘,而三角洲后缘则形成了较厚的海相沉积。

这一过程反映了陆地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时期的层序地层和陆架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演化主要受到陆源沉积物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陆源沉积物的输入和河流输运能力的变化导致了地层的逐渐增厚和粒度变细;海平面的上升则促使陆地转变为陆架,形成了大量的三角洲体系。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沉积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揭示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舒誉;施和生;杜家元;雷永昌;张向涛【摘要】油气成藏特征精细解剖认为,以陆相断陷沉积为主的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为近源成藏,主要分布在富烃洼陷周围古近系控制的二级构造带上,不同二级构造带不同层位之间储集性能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经历断陷及断拗转换的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同时期沉积充填差异性大(文昌组富泥少砂,恩平组和珠海组砂多泥少),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输导体系和储盖组合是该区古近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应围绕富烃洼陷周围的二级构造带展开勘探,并以寻找优势运移路径上的优质相带为重点推动古近系勘探进程.【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成藏特征;勘探方向【作者】舒誉;施和生;杜家元;雷永昌;张向涛【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以往珠江口盆地(东部)勘探目标主要是以右珠江三角洲为主体的中浅层大型构造圈闭,目前已探明油气资源约9亿m3。

近年来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中浅部构造圈闭数量日趋减少,油气储量增长迫使勘探工作重点急需向新领域(新区、新层系及新类型)转型。

珠江口盆地是典型的“先断后坳”双层结构[1],古近系断陷期是该盆地烃源岩发育的重要时期[2-3],由于古近系具有近烃源的优势条件,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勘探领域。

目前珠江口盆地(东部)古近系已实施一系列钻探,主要分布在珠一坳陷惠西半地堑和陆丰地区(图1),揭示了深层勘探有着很大的储量增长潜力。

由于断陷盆地的形成具有幕式张裂的特点,在时间上表现出阶段性,在空间上由于伸张量和沉积速率的不均衡,造成了半地堑内沉积、构造和成藏的差异,形成了多隆、多凹、断层纵横交错的复杂局面。

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_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_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第26卷第1期2007年1月热带海洋学报JOU R NA L OF T RO PICA L O CEAN O GRA PH YVo l 26,N o.1Jan .,2007收稿日期:2006 04 12;修订日期:2006 06 01。

钟如松编辑 基金项目: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 02 01 03)作者简介:刘 军(1973 ),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勘探工作。

E mail:liu jun1@cn ooc com cn本文得到了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原总地质师陈长民、技术部地质首席工程师庞雄等多位专家的指导,深表谢意.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刘 军,施和生,杜家元,高 鹏(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摘要: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

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起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的特殊地质条件。

随着近年来高精度3D 地震资料的进一步覆盖和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确定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建立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沉积、演化模式,确定有利的生物礁、滩圈闭,是该地区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有利区带;圈闭;勘探思路中图分类号:P744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5470(2007)01 0022 06Forming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reef oil gaspool in carbonate platform of Dongsha MassifLIU Jun,SH I H e sheng ,DU Jia yuan,GAO Peng(CNOOC (China)L td S henz hen ,G uang zh ou 510240,China)Abstract :The reef oil gas poo l in the carbonate platfor m of Dongsha Massif is one of the mo st impo rtant ex ploratio n directions.Explor ation practice indicates that this area has very g ood form ing conditions,in cluding the source rock of H uizhou sag,the fault sy stem to the deep lay er of sag,the transporting layer of Zhuhai form ation sand,clear str ucture ridg e,better reef r eser voir,and ideal regional cap rock of the thick overlying marine shale.With new co verage of hig h accuracy 3D seismic data and new g eo logical interpreta tions of the recent years,w e pro pose to ex plo it updated g eo logical and geophysical techniques to confirm the favor able ar ea of reef oil po ol,to found a correct sedimentatio n evaluation mode o f the reef and carbon ate platform ,and to find mo re hidden reef and bank car bonate traps over Dongsha Massif area.Key words :Dongsha Massif;carbo nate platform;reef oil pool;play;tr ap;ex ploratio n direction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勘探开发活动的陆续开展,在9口以碳酸盐岩为主要目的层的探井中,有6口见油,地质成功率达66 7%;而8个碳酸盐岩隆的钻探,6个见油,成功率达75%。

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陆架-陆坡沉积系统构成及储集体分布

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陆架-陆坡沉积系统构成及储集体分布

积 系统 的运 转过 程 中, 系统 内沉 积主 体在 不 同的 时空 匹配 关 系内形成 了短期 的碎 屑物质 沟通 , 子 促
使 陆架与 陆坡 连 通 , 形成幕 式 沉积模 式 .
关键 词 : 江 口盆 地 ; 珠 沉积模 式 ; 陆架子 系统 ; 陆坡 子 系统 ; 集体 分布 储
中图分 类号 :E 2 . T l13 文 献标识 码 : A
子系统 , 在断裂活动期坡折不稳定 , 容易触发三角洲 前缘带的砂质沉积 , 由牵引流向重力流转换 , 并呈席 状在上陆坡内堆积, 形成重力流沉积 , 组成复杂的陆
坡 子系 统. 进期 、 水 高位 期古 珠江 三角洲 限 于规模 的
变小和类型的转换 , 变成陆架三角洲 , 此时的三角洲 未 越过 断裂控 制 的坡 折 , 成 相 对稳 定 的陆 架 子 系 形 统, 未能形成有效 的“ 背景源” 陆架子 系统 与陆坡 ,
文章 编 号 :630 4 2 1 )600 -8 17 -6X(0 10 -0 1 0
珠 江 口盆 地 早 中新 世 陆 架 一陆坡 沉 积
系统 构 成 及 储 集 体 分 布
祝 彦贺
( 中海油研究总 院, 京 10 2 ) 北 0 0 7
摘要: 界定珠 江口盆地早 中新世的陆架古珠江三角洲为“ 背景源” 陆坡的峡谷水道为“ , 输送渠” 陆 , 坡 内深 水扇 为 “ 沉积 汇” 三者 形成 “ 一汇 ” . 源 沉积 系统 , 将该 系统 划分 为 陆架子 系统 和 陆坡 子 系统.
图 2 珠江 口盆地“ 一汇 ” 源 系统的子 系统构成
Fi 2 Su s s e c m p sto ft o r e—sn g. b y t m o o ii n o he s u c i k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储层特征及卞控冈素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储层特征及卞控冈素
陆丰 凹陷 , 西一 南 缘 白云 凹 陷 ) 呈 断 层 或超 覆 接 触 ,
油气主要来 自周缘凹陷, 珠江组碳酸盐岩地层下伏 广 泛 分 布 的珠 海 组 、 珠 江组 滨 岸砂 岩 , 物性 条 件 好 , 可提供 良好 的运移通道 , 珠江组 自身碳酸盐岩储集 条件好 , 上 覆 浅 海 陆棚 泥 岩 为 区域盖 层 , 具有下生 、 中储 、 上盖 的生储盖组合 , 从总体看 , 珠江组碳酸盐
油气 地层序地层 学 卜 j 地震地层学 面 的研 究。联系 电晒 : 1 3 4 3 8 8 7 2 7 5 8 , E - m a i l : f u h 一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 项“ 大型油气 Ⅲ及煤层气 歼发” 之“ 海 洋{ ; I { 水 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 ( 2 0 0 8 Z X 0 5 0 2 5 — 0 0 3 ) . .
珠江 口盆地为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 经过 长期勘探 、 开发 , 已成为 中国南海最 主要 的油气 生 产基地…。前人对珠江 口盆地构造演化 、 沉积特征 、 层序地层 、 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方 向进行 了大量研 究 。生物礁滩油气藏在珠江 口盆地 占有重要地 位, 生物礁 滩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 , 不仅数量 多且 类型全 。笔者综合运用普通薄 片、 铸体薄片 、 扫描 电镜 、 粘土矿物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测试手段 , 对 东沙隆起珠江组开展深入的储层沉积学研究 , 分析 评价各类储集空间展布 , 以期为进一步 的油气勘探 提供地质依据。
积相 , 其 中以碳酸盐岩 台地 沉积为主 , 包括 台地 边缘礁 、 台地边缘滩 、 台内礁 、 台坪及斜坡塔礁 等沉积亚相。珠江组
储层岩石类型 以生物礁 灰岩和生屑灰岩 为主 , 储集 空间 以次生孔 隙为 主, 其次为原 生粒 间孔 、 生物体 腔孔等原生孔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H区晚渐新世_早中新世早期沉积相及储层展布规律_李珊珊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H区晚渐新世_早中新世早期沉积相及储层展布规律_李珊珊

2015年10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5,No.5第35卷第5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Oct.,2015DOI:10.16562/j.cnki.0256-1492.2015.05.012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H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沉积相及储层展布规律李珊珊,彭松,邓勇,魏长飞,李辉,詹冶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湛江524057)摘要: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H区毗邻神狐隆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潮汐和河流作用是该区主要的地质营力,控制和影响着沉积作用机制与砂体的展布形态。

珠海组时期,在半封闭的海湾-潮坪沉积背景下,该区受到珠三南断裂的活动影响,接受来自神狐隆起近源堆积的扇三角洲沉积,断裂活动性和母岩的差异性控制了点物源的推进范围、展布样式和储层物性特征。

同时由于前端受到海水的破坏和改造,兼具河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的典型沉积特征。

珠江组时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在相对闭塞的障壁岛-潟湖背景下发育涨潮三角洲沉积,潮汐通道位于神狐隆起北段中缘的低洼部位,受到潮汐往复作用的冲刷,多期潮汐砂坝叠合发育。

通过微古地貌和井震结合分析,刻画线性砂坝的分布,进而总结了研究区优质储集体的展布规律。

关键词:潮汐作用;扇三角洲;涨潮三角洲;珠海组;珠江组;珠江口盆地中图分类号:P7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5)05-0103-08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东部近海海域,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1]。

研究区文昌H区即位于盆地西部珠三坳陷的文昌A凹陷中南部和神狐隆起的中北缘(图1),紧邻富生烃凹陷,具有十分优越的聚油背景[2]。

目前钻井在上渐新统珠海组和下中新统珠江组均见良好的油气显示,是近年来的热点勘探领域。

但因该时期发生了本区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侵,而且受到神狐隆起的阻隔,潮汐作用方向及其控制下的沉积相也复杂多变,从而使得以往对该区充填演化和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的认识不清,因此结合新钻井加强研究地质营力作用机制和储层展布规律对油气勘探方向的把握意义重大。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

以北的区域,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 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 00 '〜118° 00' ,N18 ° 30'〜23° 00',东西长约800 km,南北宽约100〜360 km,海域面积为17.7 x 104km 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 ,中 海油以E113° 10 '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 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 油气田,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 组、万山组及第四系 (图带MlI ill帀1.1-22-1北带rm-起隆中韶/, A ■'命窩 跻XJ24 i “黑朋 I 占二^ 十戈傅J HZ^-| 霽起A* I JU>-1l.HU-1 li■ |油ill 尿朗ID 沟近「"订梅ift 鼠朮胖线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划分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划分

0。 ㈡
“』 ’ r 2 、


0 l 1 。
} 毁
水/ 4
m 坎 1 ” 璀 2 ( / ( 0 5 - 』 ’ 1凡 i( 0) \) 2 川j - 8 5 -
戎 :术 . ii』 、’ 誓 』 l¨J J m l "j _r j I【 f 出 : l r l 7 j / _0 1 l 技 l ,
3 2 l
海 相 油 气 地 质
地 层 ・ 积 沉
文章 编 号 :6 2 9 5 C0I) 《 0 3 ( 17 — S 4 (} ) 0 2 ) _3 8
珠 江 r 地 东沙 隆起 珠 江组 层 序 界 的 i 别 及划 分
黄 诚 _, 恒 , 傅 汪瑞良 , 周小康 陶碧娥 ,
个 三级层 序 。
本 文 主要 通 过 岩 石学 特 征 、 井/ 测 录井 、 地震 及
古 生物 等方 面资料 , 结合前 人 的成 果 , 东沙 隆起珠 对 江组 地层 的层 序识 别 和划 分进 行 了适 当的探 讨 , 以
期 能 为东沙 隆起 珠江 组层序 地层研 究 提供一个 有别
学 及 地 震 地层 学 研 究 。通 讯 地 址 :60 5 四川 省 成 都 『 10 9 H成华 i 仙 桥 东 路 2号 x二
已有 很多 学者就 珠江 口盆地 东沙 隆起 中新 统珠 江 组 的层序 划分 提 出了 自己 的看 法 , 如杨 少坤 等 , ] 根 据地 震 、 井 、 生物 资 料及 薄 片 的综 合分 析 , 测 古 对 珠 江 口盆地 3 Ma以来 的海 相地 层划 分 了 4个 二级 6
界 面 及 9个 最 大海 侵 面 : 国权 [从具 有 有 孔虫 化 秦 3 ] 石 定 量分 析资 料 的钻 井 中选 取 2 6口井绘 制 成 5幅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1 引言
东 沙隆起 属 于珠 江 口盆 地 中央 隆起 带东 部 的一
生代 以来有 白垩 纪末 期一 古新 世早 期 、 始新 世 中期 、 始新 世 晚期一 早 渐新 世 、 中新世 晚 期一 上新世 、 上新
世初 末一 更 新世 中期 5 构造 事件 , 伴有 不整 合 、 次 并
11 2
隆起 地 区 自晚 白晚 垩 世 以来 多 遭 受 抬 升 剥 蚀 ; 早 在 第三 纪拉 伸 展 阶段 为 伸 展 调 节 带 , 到 的拉 张 作 用 受
相关 , 后文 将 结合研 究 区地 球物 理特 征进 行讨 论 。 在 4 4 晚渐 新世一 中新世 快速 裂后 沉 降 阶段 . 研 究 区 在南 海 张 裂 进入 海 底 扩 张 之后 , 晚渐 新




余 的钻 井则 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在 P tr和 ee
Ja _ 分 析 的 珠 江 口盆 地 坳 陷 区 部 分 曲线 可 见 剥 i 1 n妇 蚀 , E 1 -— , P 211 Y 2 —— , 如 P 731 E 1 -— , J 321 而且 认 为是 与

册 蝴
D. l S 7 1



丰 蚌
H3 ( m Z.羹 5J 1
沉降 期 , 陷 区快 速 构 造 沉 降 主要 集 中在 6 坳 0~ 3 , 0Ma以后 的沉 降 在 隆 起 和坳 陷都 有 显 示 ; 0Ma 3 理 论 构造 沉 降 模 式 和 实 际 沉 降 阶 段 划 分 是 相 一 致 的 。东沙 隆起 地 区没 有 同裂 谷 期 的沉 积 记 录 , 裂 但 后 沉 降 阶段 发 育 , 井 沉 降 曲线 投 影 在 理 论 沉 降 图 单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作用过程 。1 7年 ,R C S le 提 出沉积 环境 是 “ 96 ..ely 在物 理 上 、化学 上和 生物学上截 然与相 邻地 区不 同的一块地球 表
面” 。 而沉积相则是 “ 沉积环 境的古代产物 ”,是能表 明 沉 积条件 的岩 石特征和 古生物特 征 的有 规律 的组合 ,是沉
岩 沉积类型 ,并识别 出 了开阔 台地 、 台地 边缘及 台地前缘斜坡 5 类沉 积相 ,以及5 亚相 ,并研 究 出它们在纵 、横 向上 的 种 展布 规律 ,总结 了东沙隆起碳 酸盐岩 的沉 积模 式。
关键 词: 东沙隆起 ;珠 江组 ;碳 酸盐岩 ;沉积模 式
D I 1 .9 9 Js . 6 1 6 9 .0 12 .2 O : 5 8 / .s 1 7 - 8 62 l .50 0 O in -
针 对珠 江 口盆 地 东部 碳 酸 盐 台地 的 综合 研 究 主 要从 18 年至 19 年 。在 近 1年 的时 间中前人 做 出 了很 多研究 97 97 0 及成 果 ,例 如朱伟林 ( 9 7 18 )对早 中新世 中期碳酸 盐岩及 生物礁 进行 分类 ,并 对碳酸 盐岩 、生物礁 的特征提 出 了一 套综合性的识别标志“;胡平忠 (9 0 1 9 )认为 东沙碳酸 盐台
部 由北 部 断 阶带 东 段 、珠 一坳 陷 ( 括韩 江 、 陆丰 、 惠 包 州 、西江 、恩平等 凹陷 )、珠 二坳 陷 ( 括 白云 、开平等 包
凹陷 )、潮汕坳 陷、东沙 隆起及 南部隆起6 个次一级构造单
元组成 ( )。 图1
2 沉积相特征
沉积 相是油 气储层 分布和 储集性 能的控 制 因素 之一 , 反映 一 定 自然 环境 特 征 的沉 积 体 ,从 沉 积 物 ( )的岩 岩 性 、结构 、构造和 古生物 等特 征可 以判断沉积 时的环 境和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李文静;王英民;何敏;陈维涛;徐少华;卓海腾【摘要】The research of shelf margin delta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t for the analysis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of deep water hydrocarbon.The high-quality 2D and 3D seismic data and well logs were used to divide the internal sequence in seismic profile,and analyze the plane attribute distribution and 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Three types of shelf margin delta were identified in Middle Miocene in Zhu 2 Depression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including fluvial-dominated,wave-dominated and mutual-influenced shelf margin delta. The fluvial-dominated shelf margin delta developed in lowstand system tract in Kaiping Sag,the wave-dominated type developed in falling-stage system in Baiyun Sag.The mutual types developed in falling-stage system in Kai-ping Sag.The sequence and types of shelf margin deltas are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 of sea level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While the developed location close to channel position in earlier high stand tract and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shelf margin delta.What more,the main body of shelf margin delta transfers from Baiyun Sag to Kaiping sag gradually,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local change of source supply caused by neotectonic move-ment,including the activities of Dongsha uplift and Yunkai uplift.Finally,the shelf margin deltas show favor-able reservoir quality,which can be good oil-gas exploration targets.%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可容空间驱动的河控、浪控及河流-波浪交互作用3种类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形成位置与高位体系域背景下水道的发育位置相关.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物性较好,储盖组合良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8(030)002【总页数】9页(P58-66)【关键词】陆架边缘三角洲;主控因素;中中新世;珠江口盆地【作者】李文静;王英民;何敏;陈维涛;徐少华;卓海腾【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5180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重庆科技学院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133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陆架边缘三角洲是指发育于陆架边缘且特征明显的一种动态三角洲。

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

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

收稿日期:20000405;修订日期:20000810作者简介:夏戡原(1934— ),男,研究员,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及构造地球物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专项课题“南沙群岛及其邻区油气资源与构造演化”(926201)资助项目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夏戡原,黄慈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摘 要:南海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分布于珠江口盆地东部神狐—东沙—澎湖—北港隆起两侧的坳陷(凹陷)中,并经台湾海峡和台湾陆上与东海盆地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相连。

南海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则主要见于南沙地块的礼乐盆地、南薇盆地、北巴拉望与西巴拉望盆地,分布相当广泛。

上述地区的中生代地层除钻井证实存在下白垩统和在南沙礼乐滩西部海区拖网取样采获晚三叠—早侏罗世的海相地层外,地震剖面还显示有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地层的震相特征。

南海北部的东山—浅滩凹陷中生代地层一般厚度超过4000m ,潮汕坳陷厚度大于5000m ,韩江凹陷3~4500m 。

三者中生代凹陷面积约25000km 2。

南海南部中生代地层厚度大于2500m ,4个盆地面积之和大于10万km 2。

与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陆缘断陷型不同,中生代沉积盆地属陆缘坳陷型,单个背斜构造的面积较大,断裂较少,有利于油气聚集。

根据周边陆区海相中生代地层及古动物群的大量被发现及其分布,说明南海在中生代时存在较大范围的特提斯海,并经历了早期(晚三叠—早侏罗世)与中期(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海水侵入和后期(晚白垩世)的隆起剥蚀几个阶段。

印支运动后华南与中南半岛拼接隆升,海水从拉萨地块南北侧的“南中特提斯海”与“北中特提斯海”沿中南半岛南缘及印尼向东进入南海。

因此南海特提斯是主特提斯向东的延伸,它不是残留特提斯。

但从古生物特征来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海可能和太平洋沟通。

关于南海中特提斯期含油气盆地的前景,南海北部的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比较重要,两个盆地都可划分出南北凹陷和中央隆起带,而中央隆起带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地带。

东沙隆起珠江组生物礁类型及勘探方向

东沙隆起珠江组生物礁类型及勘探方向
第 3 4卷
增刊 2




Vo1 . 34
De c .
S .2
201 3
2 0 1 3年 1 2月
ACTA PETROLEI SI NI CA
文章编号 : 0 2 5 3 — 2 6 9 7 ( 2 0 1 3 ) S 2 — 0 2 4 — 0 8 D OI : 1 0 . 7 6 2 3 / s y x h 2 0 1 3 S 2 O O 3

t i o n o f t h e 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i c l o c a t i o n a n d l a n d f o r m ,t h e o r g a n i c r e e f c a n b e c l a s s i f i e d i n t o f i v e t y p e s ,i n c l u d i n g p l a t f o r m ma r g i n r e e f , i n t r a p l a t f o r ma l p o i n t r e e f ,a t o l l ,ma s s i v e r e e f a n d t o we r r e e f i n s h e l f z o n e .E a c h t y p e o f r e e f h a s v a r i o u s e x t e r n a l f o r m a n d i n t e r n a 1 f i l l i n g s .I n a p l a n a r v i e w ,t h e p l a t f o r m ma r g i n r e e f i n s t r i n g — o f - b e a d s p a t t e r n i s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p l a t f o r m ma r g i n o f t h e c e n t r a l a n d s o u t h e r n u p l i f t ;t h e r e s t i n a n i r r e g u l a r s t a r — l i k e p a t t e r n a r e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i n t e r i o r o f t h e p l a t f o r m

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中新统碳酸盐岩分布的地震预测

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中新统碳酸盐岩分布的地震预测

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中新统碳酸盐岩分布的地震预测杨振建;党晓红;蒲仁海;屈红军;吴晓川【摘要】珠江口盆地中新统碳酸盐岩台地发育,并在东沙隆起发现了生物礁油田。

借鉴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依据典型的特强振幅低频地震反射特征,推断在南部隆起下中新统发育有碳酸盐岩。

针对钻井空白的情况,通过正演模型,分析不同厚度碳酸盐岩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据此在南部隆起的二维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碳酸盐岩的尖灭点、调谐厚度、1/2波长厚度和大于1/2波长厚度等重要厚度控制点,编制了碳酸盐岩厚度图。

根据碳酸盐岩相模式、厚度和地震反射特征,初步分析了碳酸盐岩孤立台地的沉积相,这可为南部隆起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It is inferred that Miocene carbonate reservoirs probably develop in the South Uplift in Zhujiangkou Basin according to regional paleogeography and typical seismic responses with high-amplitude and low-frequency features. In the case of no drilled well, a forward modeling is used to analyze seismic responsibility to different thickness of Miocene carbonate rock. Consequently, some key thickness points, including pinchout points, tuning points,1/2 wavelength points and more than 1/2 wavelength points, are recognized in seismic profiles. Then a thickness map of Miocene carbonate rock is compiled. O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Guan′s carbonate facies model, the thickness map and the seismic reflection features, the Miocene sedimentary facies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 is described.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result will be useful to future oil exploration in the carbonate rock in this uplift.【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中新世;碳酸盐岩;地震特征;油气勘探;预测【作者】杨振建;党晓红;蒲仁海;屈红军;吴晓川【作者单位】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广泛发育碳酸盐岩,生物礁滩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领域[1],东沙隆起已发现了诸多生物礁油田,例如LH11-1、LH4-1、HZ33-1等(图1a)。

东沙海域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东沙海域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东沙海域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朱振鑫【摘要】南海北部东沙海域早中新世时期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着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此文以该区域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该区域生物礁的类型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结合近年来区域烃源岩研究结果,完善了东沙海域生物礁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东沙海域的生物礁类型主要有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和塔礁共4种类型,这些生物礁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的西南部、南部等区域.油气钻探结果表明,东沙隆起南部白云凹陷始新统和渐新统也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结合烃源岩与生物礁以及疏导体系空间配置关系,指出东沙海域的生物礁具有惠州凹陷和白云凹陷双向供源的油气成藏模式,白云凹陷北部的生物礁也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是今后重要的油气勘探方向.【期刊名称】《海洋石油》【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南海北部;东沙海域;生物礁;油气勘探【作者】朱振鑫【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51生物礁是底栖生物生长于台地边缘而形成具有抗浪结构的碳酸盐岩构造,自身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良好的渗透率,开发成本低,一直备受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1,2]。

生物礁的发育演化与海洋环境、区域构造稳定性密切相关。

我国南海地理位置优越且气候适宜,周缘的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极其广阔,已发现50多个礁性油气田[3-6]。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早中新世时期也发育了大量的生物礁,是我国海上流花油田的主力产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域,陆续开展了生物礁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实施探井9口,6口发现工业油流,探明储量超过2×108 t,勘探潜力极为可观[7-9]。

从生物礁油气田的空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沙隆起近惠州凹陷地带,并认为惠州凹陷具备单向的油气供源模式。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活动开展,发现白云凹陷也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但对于东沙隆起的生物礁贡献程度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地质及地震特征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地质及地震特征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地质及地震特征刘丽华;汪瑞良;傅恒;鲁静【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东沙隆起珠江组生物礁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储层类型,礁灰岩主要为珊瑚藻灰岩,分为骨架岩、粘结岩及障积岩。

研究区生物礁发育于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台地前缘斜坡3类沉积相中,生物礁类型可分为台内点礁、台地边缘堡礁及台缘斜坡塔礁,以台地边缘堡礁为主。

珠江组沉积早期,东沙隆起发育滨岸砂质沉积;中期海水逐渐淹没东沙隆起,形成镶边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生物礁;晚期海侵台地逐渐淹没消亡,被浅海陆棚泥质沉积代替。

流花台地厚度最大,最厚达563m,台地顶面地震强反射使外形轮廓清晰,台地内部中-弱振幅至空白反射,连续性降低;惠州台地厚度较流花台地薄,厚度多大于100m,顶界面强反射轮廓清晰,内部层状反射能量强-中振幅、高-中连续、中-低频,局部空白反射;陆丰台地厚约30m,只有一个高连续的强振幅。

生物礁地震响应以丘形、箱型、低丘-透镜状为特征,礁顶常为强振幅,内部为波状、有时见前积结构,翼部可见上超和披覆现象等。

%The reef limestones in the Zhujiang Formation on the Dongsha uplift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framestone,bindstone and bafflestone developed in the open platform,platform-margin and foreslope facies,and composed of the intraplatform patch reefs,platform-margin barrier reefs and foreslope pinnacle reefs,respectively.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position of the Zhujiang Formation,the littoral sandy deposits were initiated on the Dongsha uplift,followed by the rimmedshallow-water carbonate platforms during the middle stages. During the late stages,the carbonate platforms were gradually drowned and consumed by trangressions,and then the shallow shelf muddy deposits were accentuated. Among the carbonate platforms,the Liuhua platform has a maximum thickness of 563 m,and displays strongly seismic reflection on the topmost part while moderate-weak amplitudes and reflection and poor continuity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forms. The Huizhou platform with a thickness of more than 100 also displays strongly seismic reflection on the topmost part while strong-moderate amplitudes,high-moderate continuity and moderate-low frequency and locally blank reflec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forms. The Lufeng platform only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30 m exhibits highly continuous strong amplitudes. The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s generally display the mound,box,low hills-lenticular forms. The onlapping and draping can be observed as well.【总页数】12页(P1-12)【作者】刘丽华;汪瑞良;傅恒;鲁静【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东部东沙隆起中新世碳酸盐岩与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及其识别 [J], 汪瑞良;周小康;曾驿;傅恒;袁立忠;刘军2.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J], 刘军;施和生;杜家元;高鹏3.生物礁内部地震反射特征的地质解读及以体系域为单元的层序地层学认识——以珠江口盆地生物礁为例 [J], 黄诚;傅恒;房晓璐;陶碧娥;刘雁婷4.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J], 赵撼霆;吴时国;马玉波;陈端新;孙启良;张广旭;刘扬5.东沙隆起珠江组生物礁类型及勘探方向 [J], 米立军;曾清波;杨海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早中新世台缘带特征及勘探方向曾清波;张功成;廖宗宝;印斌浩;王升兰;纪沫【摘要】基于钻井、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早中新世大型碳酸盐岩台缘带沿L7井、H6井及F1井一带呈环带状分布.根据斜坡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差异,台缘带可划分为四个区段,不同区段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东南段,位于白云凹陷与东沙隆起的过渡带,斜坡横向宽度大、地势陡,礁滩发育,由于下伏地层缺乏有效输导砂体沟通烃源,该段存在一定勘探风险;中南段,斜坡类型转换为断坡,斜坡宽度、高差相对减小,台缘礁滩发育,位于构造脊附近的礁滩体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西段,斜坡宽度小、坡度缓,礁的规模相对减小,生物碎屑滩较发育,应以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突破目标;北段,斜坡规模小,且为背风带,礁滩相对不发育,与惠州凹陷邻接部位的小规模生物碎屑滩发育带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5(020)001【总页数】8页(P17-24)【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中新世;构造特征;生物礁;生物碎屑滩;勘探潜力【作者】曾清波;张功成;廖宗宝;印斌浩;王升兰;纪沫【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海相碳酸盐岩是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1-2]。

礁滩,特别是台缘礁滩与孤立台地礁滩,是碳酸盐岩储集体的主要类型,它们在油气勘探中占重要地位[3-4]。

碳酸盐岩台缘带面临广海,水动力条件强,它是礁滩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同时,台缘带邻近广海烃源岩发育带,油气地质条件优越。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带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缘礁滩体和四川盆地的二叠系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缘带储集体中相继发现了大型油气田[5-8],这印证了台缘带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早中新世生物礁滩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9],目前已发现了多个生物礁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

前人围绕早中新世生物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生物礁的平面分布、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礁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0-14],但这些研究多着眼于整个东沙隆起,未对隆起内不同礁滩发育带的结构充填与成藏条件开展系统对比解剖。

本文基于新获得的地震与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钻井分析入手,通过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了东沙隆起早中新世碳酸盐岩台缘带的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并综合已钻井的成败分析,指出了台缘带不同区段的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1.1 碳酸盐岩台地发育背景东沙隆起位于珠江口盆地东部,其周缘分别与潮汕坳陷、珠Ⅱ坳陷、番禺低隆起、珠Ⅰ坳陷相邻(图1),是一个南北被坳陷夹持、由东北向西南倾没的大型鼻状隆起[12],面积约3×104km2。

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断陷期),东沙隆起为断隆区,未沉积文昌组、恩平组(图2)。

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坳陷期),受南海运动影响,盆地区域性整体沉降,海水自西南向东北侵入,东沙隆起逐渐淹没于水下,珠海组和珠江组下部的滨岸相砂岩(图2)超覆于隆起之上[12]。

珠江组沉积中晚期,东沙隆起整体被海水淹没,同时由于珠Ⅰ坳陷的隔挡作用,隆起区形成了浅水、温暖、远离碎屑物源的清水环境[16],广泛发育了碳酸盐岩台地(图1,图2),并在台地中西部发育了大规模的生物礁和生物碎屑滩(图1)。

1.2 台缘带的识别碳酸盐岩台缘带,顾名思义,是指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

台缘带面临广海,但水体相对较浅,水动力条件强,能够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养分,并将灰泥带走,有利于生物大量繁盛及碳酸盐岩的快速沉积。

台缘带向海一侧过渡成陆棚或盆地相,由于陆棚或盆地为欠补偿的沉积环境,故沉积速度慢,地层厚度薄。

而从台缘斜坡往台地方向,则可见到上覆碎屑岩地层(台缘带对应的强波组之上)厚度急剧变薄,且存在明显的地层上超现象(图3)。

由此,可根据沉积相连井对比剖面、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目的层地层厚度与沉积充填的空间差异,进而可识别出碳酸盐岩台缘带。

沉积相连井对比剖面是揭示台缘带存在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由碳酸盐岩台地向陆棚或盆地的过渡,通常表现为由高能相带向低能相带的转换,在连井剖面上由台地内大套厚层碳酸盐岩逐渐转变为台缘带生物礁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在斜坡部位转变为泥灰岩或泥岩,地层厚度也随之变薄。

H1井至L4井的连井剖面(图4)表明,早中新世早期,研究区主要接受了一套碎屑岩滨岸沉积(珠江组下段),随着海平面上升,东沙隆起逐渐淹没于水下,早中新世中晚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岩台地(珠江组上段)。

台地发育早期,台缘带位于H4井以西一带。

H4井钻遇大套厚层的生物碎屑滩沉积,岩性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夹泥晶藻灰岩;测井响应上,GR曲线呈低值平直状,声波曲线呈低幅锯齿状。

西北侧的H1井钻遇碎屑岩陆棚的大套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沉积。

台地发育中晚期,随着海平面的进一步上升,台地边缘向东迁移至L2井一带。

L2井钻遇了大套厚层的台缘礁灰岩,岩性为泥晶珊瑚藻灰岩、珊瑚藻-珊瑚灰岩,局部夹碎屑状泥晶生物碎屑灰岩;测井响应上,GR曲线呈低值平直状,声波曲线呈箱状起伏,值较低。

L2井西侧的H4井则演变为陆棚相砂泥岩沉积,L2井以东为厚层的台地内礁滩相与滩间海沉积(图4)。

与钻井分析相对应,台缘带在地震剖面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层结构与沉积充填标志(图3):台缘带向海方向为陆棚沉积,表现为地层埋深迅速增大,地层厚度随之减薄;台缘斜坡部位可见多期次向台地方向的地层上超,为超覆密集带;台地边缘的生物礁、生物碎屑滩的地震反射(强振幅波组)明显区别于斜坡及陆棚的泥质沉积。

早中新世碳酸盐岩台缘带在东沙隆起中南部稳定存在,从隆起中南部的北西—南东向地震剖面上(图3)可清晰地识别出两期台缘带:早期台缘带位于东沙隆起与惠州凹陷邻接部位,可见台缘生物礁的丘状反射,往台地方向过渡为生物碎屑滩的席状亚平行中强振幅中等连续反射,向海一侧为陆棚相碎屑岩的席状平行强振幅连续反射,斜坡附近可见明显的地层上超;晚期随着海平面进一步上升,台缘带向东迁移至L3礁体一带。

通过对研究区内珠江组灰岩段的单井以及连井的沉积相分析,本文结合精细地震相解释,明确了珠江组沉积中晚期的沉积环境与台缘带的平面分布(图1)。

受控于东沙隆起东北高、西南低的古地貌,海水自西南向东北侵入,台地分布于隆起的中西部,台缘带围绕台地呈环带状分布:南部近北西向分布于L7井至H6井一带,西部北东向展布于H4井一带,北部近东西向分布于F1井以北一带。

根据斜坡形态与沉积充填特点,可把台缘带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区段(图1,表1,图5)。

台缘带东南段位于白云凹陷与东沙隆起的过渡带(图1)。

斜坡表现为大型、均一斜率的陡坡,横向宽度大、地势陡,最宽可达7km,地形高差达1200 m(表1),斜坡部位可见多期次地层超覆(图5a)。

斜坡顶部发育台缘礁滩相:向斜坡一侧见丘形体,内部以杂乱—弱振幅充填为主,为生物礁沉积,规模较大,横向宽约5 km,厚度约170 m(表1),呈两翼不对称丘状,顶部较平;丘形体东侧主要为席状亚平行中振幅中频中等连续反射,可见小型丘形体,主要为台缘滩沉积(图5a)。

台缘带中南段位于东沙隆起中南部,东起L6井以西,西至L1井以西(图1)。

斜坡表现为受单条或多条继承性断层控制的断坡,宽度约2km,地形高差为180m(表1),规模相对较小。

台缘礁发育于断层上升盘,礁体呈丘状,两翼不对称,坡折下倾方向较陡,丘形体内部为一套杂乱—弱振幅反射(图5b);台缘礁规模较大,礁体宽8.1km,高约420 m(表1)。

向台地一侧过渡为席状平行中强振幅中频连续反射,为滩间海沉积;向海一侧则发育礁前塌积,地震响应为楔形杂乱充填(图5b)。

台缘带西段位于东沙隆起西部H6井以东至H4井之间(图1)。

斜坡表现为继承性的地貌倾斜,宽度变窄,约1.2km,坡度较缓,高差减小至120m(表1)。

台缘带主要发育生物礁和生物碎屑滩,生物礁外形呈低幅丘状(图5c),规模较小,礁体宽1.3km,高约130m(表1),礁体向台地一侧分布有较广的生物碎屑滩。

台缘带北段位于东沙隆起中北部,西起H1井以东,东至潮汕坳陷(图1)。

斜坡规模较小,宽约1.1 km,高差140 m(表1)。

该段早中新世处于背风带,生物礁相对不发育,仅西部临近惠州凹陷一带发育台缘滩,地震响应为席状亚平行中强振幅中频中等连续反射(图5d)。

从早中新世台缘带的斜坡形态看,东南段斜坡宽和陡,最大宽度达7 km,地形高差达1200m,往西,斜坡规模减小,横向宽度不断变窄,地形也逐渐变缓,西段斜坡宽约1.2 km,高差仅为120m。

受古地貌与海侵的影响,沿台缘带生物礁滩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东南段、中南段生物礁滩发育,生物礁呈串珠状分布,大小不一;西段发育中小规模的生物礁和较大规模的生物碎屑滩;北段处于背风面,水动力条件较弱,礁滩相对不发育。

碳酸盐岩台缘带在东沙隆起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已发现多个生物礁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

考虑到烃源条件(与周缘生烃凹陷的距离)、输导条件(沟通烃源岩与礁滩体的珠海组—珠江组下段滨岸砂体的发育程度)的差异,台缘带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条件有所不同。

台缘带中南段及西段是勘探重点,目前已发现L2、L3等多个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力含油层系为珠江组上段的生物礁滩灰岩。

油源分析表明,L3油田的油气来源于惠州凹陷文昌组,原油含有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双杜松烷化合物的含量普遍很低,Pr/Ph值一般小于3,与惠州凹陷文昌组烃源岩特征[17]一致。

惠州凹陷文昌组以深湖—半深湖相沉积为主,最大厚度达2400m,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35%,S1+S2平均为11.81 mg/g,HI平均可达329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是凹陷主要的烃源岩[17]。

输导与运移条件研究表明,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惠州凹陷内的断层活动微弱或不活动,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在由珠海组—珠江组下部滨岸砂岩组成的输导层内部穿越边界断层,向隆起上倾方向沿构造脊运移,并在合适的生物礁滩中聚集成藏[15](图6,图7a)。

从勘探成效上看,台缘带中南段已发现多个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说明油气来源充足;同时,在位于构造脊方向上的圈闭中所钻的井均获得油气发现,如L1、L3、L4等,这表明构造脊是一个关键要素。

因此,中南段下一步勘探应围绕构造脊附近的生物礁滩体展开。

台缘带西段礁滩体目前尚未获得商业油气发现。

H4井为油气层井,钻遇了大套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粒间孔隙发育,物性好,但由于所钻圈闭规模不大,故未形成商业规模。

综合分析看,台缘带西段邻近惠州凹陷,油气来源较充足,也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图6),捕获油气的几率大,因此,西段的生物礁滩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应是下一步的勘探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