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动力学分析

合集下载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区天然气成因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区天然气成因

代表井
层位
深度 (m)
天然气组成(%)
干燥
Cl
Cz C2+
N2 COz 系数
C1
碳同位素8”C(‰)
C2
C3
C4
COz
成因类型
LHl9—3/1
Nyh
659~692 738~828
89.5 4.75 2.29 2.26 0.43 0.93—43.50-28.00—25.50—24.50—17.10
白云凹陷深水区自下而上主要沉积充填了始新 统湖相沉积的文昌组、下渐新统河湖相煤系沉积的 恩平组、上渐新统浅海陆架一j角洲沉积的珠海组、 下中新统深水陆坡一深水扇沉积的珠江一韩江组, 上中新统以来深水陆坡欠补偿沉积等。凹陷不同时 期的主要沉积物源供给均来自北侧古珠江口流域, 其沉积充填均具有单边侧向输送沉积物的特点。因 此,白云凹陷新生代沉积充填特征,总体上呈“下粗 上细、由陆向海、由浅水向深水、由过补偿向欠补偿” 的演变规律L6],且由于凹陷跨越古陆架边缘与斜坡 的过渡带一陆坡一深海区,古近纪同裂谷期沉积了 巨厚的河湖相地层,新近纪凹陷处在古珠江河口外 的陆坡深水区,沉积物源供给充足,发育了规模巨大 的各种类型低位深水扇体系,颇具油气资源前景及 勘探潜力。
探前景。
关键词:白云凹陷;天然气成因;气源构成;资源潜力;勘探前景
中图分类号:TEl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9)01—0125—06
1 区域地质背景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坡深水区珠 江口盆地南部的珠二坳陷(图1),距珠江口250 km,水深300~3 000 m,凹陷展布面积达20 000 km2,最大沉积厚度逾12 km,其中古近系最大沉积 厚度达8 500 m,是珠江口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 的第二三系沉积凹陷,亦属珠江口盆地古近纪最大的 沉降及沉积中心。白云凹陷处在海陆过渡型地壳靠 近洋壳的特殊构造位置,沉积基底以下的地壳厚度 仅7~11 km,且由北向南地壳厚度逐渐减薄,莫霍 面埋深变浅,地温梯度增高,达3.6~4.5"C/100m, 大地热流值最高达77.5 mW/m2,属于地温场偏高 的凹陷…。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判识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判识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判识第29卷第2期2010年3月V o1.29No.2Mar.2O1O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判识赵红静,张敏2h,张春明,何敏.,朱俊章.(1.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武汉430074;2.长江大学a.地球化学系;b.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3.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技术部,广州510240)摘要:LW3—1—1井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白云深水区钻探的一口深水井,在4个目的层钻遇工业气流.该井在中新统珠江组和渐新统珠海组钻遇大套泥岩.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新统珠江组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为Ⅲ型,R.<0.5%,,<200mg/g,氯仿沥青"A"GC—MS分析结果在TIC上显示的几乎全是芳烃系列化合物,正构烷烃不可见,表征中新统珠江组烃源岩倾气.渐新统珠海组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为Ⅲ一Ⅱ.型,R.介于0.44~//oo~O.54%问,,主要为200~300mg/g,氯仿沥青"A"GC—MS分析结果在TIC上芳烃化合物和正构烷烃并存,表征珠海组是以倾气为主,但也有部分层段是倾油气的.珠海组在分子组成上较珠江组明显富含正构烷烃,表明珠海组的倾油气性比珠江组强.关键词:倾油倾气性;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白云凹陷中图分类号:TEl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i000—7849(2010)02—0005—05烃源岩在生烃高峰期的主产物是液态还是气态,即确定烃源岩的倾油倾气性是新区勘探时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早期对烃源岩进行倾油倾气性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干酪根类型:I和Ⅱ型干酪根富含脂族链,在热作用下易于生油;Ⅲ型干酪根脂基含量低,但当埋藏到足够深度时,可生成天然气l_】].即I型和Ⅱ型有机质是倾油的,而Ⅲ型有机质则是倾气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烃源岩类型被发现,尤其是煤成油理论的提出,意味着Ⅲ型有机质的倾油倾气性不再单一,对烃源岩展开倾油倾气性研究,确定生烃高峰期的主产物类型也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近年来,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新亮点l2].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陆坡区的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研究表明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一番禺低隆起区发现的一系列天然气来自南面的白云凹陷].米立军等根据相邻浅水区钻井和区域对比的方法,通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等资料与相邻地区对比来识别烃源岩,认为白云凹陷烃源岩最有利的发育层段是恩平和文昌湖扩体系域.而且恩平组的煤系烃源岩很可能是番禺低隆起轻质原油的主力贡献者].但是,在白云凹陷的南海东部海域深水区钻探的LW3—1—1井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和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泥岩厚度大,埋深也较大,有可能成为有效烃源岩.该井在4个目的层喜获工业气流,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800亿~1100亿in..该井珠海组和珠江组储层烃和烃源岩抽提有机质的地球化学对比表明,储层烃有珠海组烃源岩的贡献[6],也就是说,珠海组具有产液态烃能力.因此,确定珠江组和珠海组烃源岩的主产物无疑对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笔者旨在利用多种烃源岩倾油倾气判识法对珠江组和珠海组烃源岩进行倾油倾气性评价,判断其生烃种类,从而为油气勘探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1区域地质背景珠江口盆地是中国南海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裂陷,裂后和新构造活动3个演化阶段,受断裂活动,主动热事件和热沉降作用的控制.白云凹陷位于陆坡以下地区,水深为200~2000m(大部分为500~1500m),地温梯度为3.5~4.O℃/hm,属于地温较高的凹陷].白云凹陷北接番禺低隆起,南毗中部隆起,西连云开低凸起,东邻东沙隆起(图1),面积约为15000km.LW3—1—1井位于白云凹陷东部荔湾3—1(LW3—1)断背斜构造收稿日期:2009l118编辑:刘江霞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091;40973041)作者简介:赵红静(1973),女,副教授,现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球化学研究.namy报情技科a质e地.S∞g∞G6地质科技情报上,所在海域水深1480m(图1).该井在下中新统珠江组和上渐新统珠海组4个目的层钻遇工业气流,天然气地质储量巨大.该井钻遇了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珠海组,基本钻穿珠海组.早中新世,地壳下沉,海水不断上涨,形成以三角洲为主,厚度稳定的珠江组沉积.热演化模拟结果表明,据今1lMa时,上渐新统珠海组处在生油窗, R.为0.50~1.25;下中新统珠江组处于低成熟和未成熟演化阶段.2样品与实验本研究所涉及的样品取自LW3—1—1井,其中珠江组泥岩样品31个,珠海组泥岩样品33个.所有样品均进行了岩石热解分析,并选取部分样品进行了索氏抽提,将抽提出的氯仿沥青"A"进行了气相色谱一质谱分析(GC—MS),实验条件与分析流程见文献[10].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抽提及氯仿沥青"A"的GC—MS分析均在长江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完成.图ILW3—1—1井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Fig?1Location0fe11LW3—1—13烃源岩特征白云深水区具有相对国内大多数含油气盆地和国外许多深水油气区独特的地质条件,经历了三大板块作用,具有边缘海独特的地球动力环境,沉积环境由陆相逐渐演变为浅海,陆坡深水环境,发育了巨厚的深水沉积].白云凹陷在始新世文昌期和始新世一渐新世恩平期均沉积了巨厚的湖相泥岩,是珠江口盆地的重要烃源岩l6].之后,在盆地热沉降期,盆地沉降速率较快,发生大范围的海侵,上渐新统珠海组形成一套快速增长,沉积厚,砂泥岩互层,分布面积巨大的浅海陆架一三角洲沉积_6].渐新世末一3.1地球化学测井与烃源岩评价对于白云凹陷的重要烃源岩文昌组和恩平组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l_4,但是对珠江组和珠海组则研究较少.中新统珠江组和渐新统珠海组都发育大套厚层泥岩.从LW3一l一1井的地球化学测井图(图2)上可看出:珠江组泥岩的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介于0.37~0.63之间,平均为0.5;热解可溶烃(S)介于0.07~0.27mg/g间,平均为0.14mg/g;热解烃(Sz)介于0.44~1.02mg/g间,平均为0.75mg/g;仅有2个样品获取了氯仿沥青"A"岩性w(SO/(mg.g:产率指数./%层位深度泥1./氯仿沥青0——_一r_一1.5w(SI)/w(Sl+S2)0.2_—●一O_8质(mg?g)w(TOC)/%""|10h/m泥粉粉砂砂砂O——4OO0——154OO——●r一8O0w(S2)/(mg.gO——03ax/r℃】0■q40O—_.一45(2600一':鼓一j一一珠江280o_一组]3000一▲一■l320o._:J一珠340O-劈海一l▲▲▲▲组360o__一.L'l1一J▲●●●▲■■●380o一l▲■■▲■■●▲'■.●图2LW3—1—1井地球化学测井Fig.2GeochemicallogofwellLW3—1—1第2期赵红静等: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判识质量分数,分别为441×10一和766×10一,表明珠江组有机质丰度较低;氢指数(,)介于109~184mg/g间,平均为148mg/g,其有机质类型为Ⅲ型;_R.介于0.30~0.43%间;最高热解峰温(T…)介于412~426oC问;产率指数叫(S)/w(S+S)介于0.09~0.23间,平均为0.15,成熟度低,总体来说,烃源岩潜力低,为差烃源岩.珠海组泥岩的w(TOC)介于O.67~1.36之问,平均为1.03;叫(S)介于0.18~0.89mg/g问,平均为0.47mg/g;(S2)介于1.01~3.45mg/g间,平均为2.05mg/g;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介于436×10~675×10问,一般介于500×10~700×1O间,表明珠海组有机质丰度中等;J介于128~321mg/g间,平均为197mg/g,其有机质类型为Ⅱ一Ⅲ型;R.介于0.44~0.54间;丁…介于415~441oC问;叫(S1)/w(S+S)介于0.13~0.27间,平均为O.18,成熟度相对珠江组高,但仍属于低熟期,总体上为中等差烃源岩.总体来说,Lw3—1一l井所钻遇的珠江组泥岩和珠海组泥岩成熟度均较低,未能进入生油窗.但是,LW3—1—1井并不是位于白云凹陷的中心位置,因此, 不能排除在凹陷深部珠江组和珠海组生烃的可能性.朱俊章等则通过对IW3—1—1井钻遇的珠江组和珠海组烃源岩和储层烃的地球化学研究认为,珠江组和珠海组储层中的烃类有珠海组的显着贡献.因此珠海组烃源岩曾有效生烃和排烃,是有效油源岩.同时,低熟油l_1M和低熟气理论的提出也表明烃源岩有可能在未熟一低熟阶段生烃,因此,有必要对珠江组和珠海组的倾油倾气性做出判识. 3.2氢指数与倾油倾气性Peters等在介绍烃源岩地球化学扫描时提出了有机质类型和排出产物判识指标,认为J> 600mg/g时,有机质类型为I型;JH介于300~600mg/g之间时,有机质类型为Ⅱ型,主产物均为液态烃,即其烃源岩倾油;介于200~300mg/g之间时,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和Ⅲ型之间的过渡型,主产物既有油也有气,为油气共生;H介于50~200mg/g之间时,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主产物为气.图3为LW3一卜1井所钻遇的珠江组和珠海组的J与T…相关性图.从图3可见,珠江组烃源岩的介于lO0~200mg/g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其生烃高峰期主产物为天然气,而珠海组I则变化范围稍大,介于100~321mg/g之间,主体介于1OO~200mg/g之间,也有较多样品J>200mg/g,有机质类型为Ⅲ一Ⅱ型,说明珠海组部分层段是倾气的,也有部分层段为倾油气的.Peters等】曾提出,在低热成熟度阶段,即R.图3LW3—1—1井珠江组和珠海组烃源岩,与丁m相关性图Fig.3,HandforZhujiangandZhuhaiFormationsofwellIW31—1约为0.6[煤阶指数Rank(Sr)约为10]时,可利用氢指数对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做出判识,其判识标准基本与上述有机质类型判识标准相同,即j>300mg/g时,烃源岩倾油;J<200mg/g时,烃源岩倾气;介于二者之间的,烃源岩油气共生.随着成熟度升高,J可能降低,因此仅仅利用来识别烃源岩的倾油倾气是不够的.Sykes等口提出利用校正氢指数来识别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其中氢指数根据煤阶指数Rank(Sr)进行校正.Suggatel_1指出Rank(Sr)与R.()成正比,其计算公式为:Rank(Sr)一19.1—5.35/R..根据该公式可计算出LW3—1—1井烃源岩的煤阶指数,从其J与煤阶指数关系(图4)可看出,珠江组样品都落在倾气区域,说明珠江组是倾气的.珠海组则大部分样品落在倾气区域,少部分落在倾油气区域,预示珠海组样品以倾气为主,但也不排除有倾油气的层段.煤阶指数Rank(Sr)图4LW3—1—1井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与煤阶指数关系F4Cross—plotsof,Hagainstrank(Sr)forZhujiangandZhu haiFormations0fwellLW3—1—18地质科技情报2010血3.3烃源岩分子组成与倾油倾气性利用氢指数判断烃源岩的倾油倾气性其实质是根据有机质类型做出判断.生烃高峰期烃类的类型实质上取决于原始干酪根上侧链的长短,较长侧链的脱落形成液态烃,使得抽提物富含正构烷烃;而较短侧链的脱落则形成气态烃,使得抽提物相对富集芳烃化合物.对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进行GC—MS分析,各种化合物因其在氯仿沥青"A"中的含量不同而在总离子流图(TIC)上丰度不同.因此,不同倾油气性烃源岩氯仿沥青"A"在TIC上优势组分不同,倾油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在TIC上以正构烷烃占绝对优势,而倾气烃源岩则以芳烃化合物占绝对优势.如图5A所示,珠江组样品的氯仿沥青"A"GC—MS分析结果在TIC上以芳烃系列化合物占显着优势,烷基萘系列和烷基菲系列化合物清晰可见,但正构烷烃化合物几乎不可辨认,充分说明了珠江组的倾气特征.图5一B所示的珠海组样品的氯仿沥青"A"在TIC上的前半部以芳烃化合物占明显优势,后半部则以正构烷烃占优势,总体上芳烃化合物较正构烷烃占优势,说明珠海组烃源岩既生油也生气,但以生气为主.A.¨.~.一...图5珠江组,珠海组典型样品烃源岩氯仿沥青"A"正构炕烃和芳烃化合物丰度Fig.5Abundanceofnormalalkanesandaromatichydrocarbons inbitumenoftypicalsamplesfromZhujiangandZhuhai Formations就化合物分子组成而言,随烃源岩由倾油变化为倾油气到倾气,正构烷烃绝对含量下降,芳烃化合物绝对浓度上升,即正构烷烃与芳烃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倾油气性不同而不同.正构烷烃系列中的nCnCnC和nC分别与芳烃化合物中的萘,联苯,菲和菌相邻出峰,倾油的烃源岩具有高的nC./萘,nC/联苯,nC/菲和nC苗峰面积比值,倾气的烃源岩则相反口.无论是总正构烷烃与芳烃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比值,还是单个正构烷烃与相邻出峰的芳烃化合物单体的相对含量比值(图6),珠海组烃源岩总是较珠江组的高,也验证了珠海组烃源岩的倾油性比珠江组的高.敬≥窭nC12/萘nC14/联苯nCl8/菲nC2s/苊图6珠江组,珠海组样品的正构烷烃与芳烃化合物的相对含量Fig.6Relativeabundanceofn—alkanestoaromatichydrocarbons ofthesamplesfromZhujiangandZhuhaiFormations综合岩石热解和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分子组成可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JH<2()()mg/g,位于Suggatel】副图版的倾气区,其氯仿沥青"A"GC—MS分析结果在TIC上显示的几乎全是芳烃系列化合物,无论是总正构烷烃相对于总芳烃化合物,还是单个正构烷烃相对于相邻出峰的芳烃化合物单体的峰面积比值均偏低,充分说明珠江组烃源岩是倾气的.珠海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Ⅲ一Ⅱ型,其主要为100~300rag/ g,其氯仿沥青"A"GC-MS分析结果在TIC上的芳烃化合物与正构烷烃化合物共存,正构烷烃的相对含量明显较珠江组高,表明珠海组烃源岩倾油性较珠江组强,即珠海组主要是倾气的,但也有部分层段是倾油气的.既然珠海组是有效的油源岩,那么珠海组亦是有效的气源岩,白云凹陷天然气潜力巨大.4结论(1)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埋深相对较浅,其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热演化程度低,处于未熟阶段,总体为差烃源岩.渐新统珠海组埋深较珠江组深,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ⅢⅡn型,处于低熟期,为中等差烃源岩. (2)中新统珠江组烃源岩j"<200mg/g,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氯仿沥青"A"GC—MS分析结果在TIC上显示的几乎全是芳烃系列化合物,正构烷烃不可见,从分子组成上看,无论是总正构烷烃与总芳烃化合物相对含量比值,还是正构烷烃单体与其相邻出峰的芳烃化合物单体的相对含量比值均很低, 充分说明中新统珠江组烃源岩是倾气的.渐新统珠OOOO0OO0OOO)O0OOOOO0000O0OOO00OO00OO0O00O000OOOOOOOO0OOOl098765432翠型善山一●_{一∞如∞如∞如∞如∞如第2期赵红静等: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珠海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判识海组主要介于100~300mg/g,氯仿沥青"A"GC—MS分析结果在TIC上芳烃化合物与正构烷烃化合物共存,正构烷烃与芳烃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比值明显偏高,表明渐新统珠海组烃源岩的倾油性较珠江组强,即以倾气为主,但也有部分层段倾油气.参考文献:TissotBP,WelteDH.Petroleumor?nationandotfurrenceEM].2nded.Berlin:Springer,1984.[2]陶维祥,丁放,何仕斌,等.国外深水油气勘探述评及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前景EJ].地质科技情报,2006,25(6):59~65.r3]朱伟林,米立军,高乐,等.2007年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回顾[J].中国海上油气,2007,20(1):18.r4]米立军,刘震,张功成,等,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早期预测[J].沉积,2007,25(1):l39146.[5]郭小文,何生.珠江El盆地番禺低隆起轻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比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6,25(5):63~68.r6]朱俊章,施和生,庞雄,等.珠江口盆地A云凹陷深水区珠海组烃源岩评价及储层烃来源分析[J].巾国海上油气,2008,20(4):223—226.[7]庞雄,陈长民,彭大钧,等.南海北部自云深水区之基础地质[J].中国海上油气,2008,20(4):2i5222.r8]米立军,张功成,沈怀磊,等.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中新统一下渐新统沉积特征[J].石油,2008,29(1):29—35.r9]张志杰,于兴河,侯国伟,等.张性边缘海的成因演化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以珠江v1盆地为例[J].现代地质,2004.18 (3):284289.[10]ZhaoHJ,ZhangM,WangzY.Oilandgaspotentialassess—mentforcoalmeasuresourcerocksonabsoluteconcentration ofnalkanesandaromatichydrocarb0ns[J].ScienceinChina: SeriesD,2009,52(S1):5158.HuangD.Advancesinhydrocarbongenerationtheory(I): Generationandevolutionmodelforimmatureoilsandhydro carbon[J].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999,22(1/3):121—130.HuiR,MengQ,ZhangJ,eta1.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 ofimmaturehydrocarbonsoftheAnjihaiDepressioninthe JunggarBasin[J].Journal厂SoutheastAsianEarthSci ences,1991,5(1/4):443446.PangXQ,I.iM,LiS,eta1.Geochemistryofpetroleumsys—ternsintheNiuzhuangSouthSlopeofBohaiBayBasin.Part2:Evidenceforsignificantcontributionofmaturesourcerocks to"immatureoils"intheBamianhefield[J].OrganicGeo—chemfr,2003,34:931950.[14]徐永昌,王晓锋,史宝光.低熟气一煤成气理念的延伸[J] [16][I7][i8][19]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408~4l2.PetersKE,CassaMR.Appliedsourcerockgeochemistry[c]∥MagoonIB,DowWG.ThePetroleumsystem—fromsource totra自.Tulsa:AAPGMemories,1994:93一l17. PetersKE,MoldowanJM.Thebiomarkerguide:lnterpre tingmole~ularfossilsinpetroleumandancientsediments[M].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1993.SykesR,SnowdonIR.Guidelinesforassessingthepetrole—umpotentialofcoalysourcerocksusingRock—Evalpyrolysis[J].Organi~Geochemistry,2002,33:1,1411455.SuggateRP.Applicationofrank(St),amaturityindexbased onchemicalanalysesofcoalsEJ].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2002,19:929—950.王招明,肖中尧,王国林.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生烃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Oil/gasPotentialIdentificationforZhujiangandZhuhaiFormations inBaiyunDepression,PearlRiverMouthBasinZHAOHong—jing,2a,2b.ZHANGMin.?,ZHANGChun—ruing',HEMin.,ZHUJun—zhang.(1.GraduateSchool,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2a.DepartmentofGeochemistry;2b.KeyLaboratoryofExplorationTechnologiesforOilan dGaResources.MinistryofEducation,Y angtze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3,China;3.TechnologyDepartment,CNOOCChinaLimited—Shenzhen,Guangzhou510240,C^ina)Abstract:Economicgasflowsarefoundin4goallayersinwellLW3—1—1,drilledinBaiyundeepwaterarea,BaivunDepression,PearlRiverMouthBasin.ThickmudstonesarefoundinMioceneZhujia ngFormation(ZJ)andOligoceneZhuhaiFormation(ZH).ThegeochemicalscreeningandGC/MSofbitumenanal ysisrevealthatispoorthegenerativepotentionanditskerogentypeisⅢfortheorganicmatterwithR.<O.5,andIn~200mg/ginZJFormation.Moreover,aromatichydrocarbonsareseverelydominantintotalionchromatogr aphys(TICs)ofGC/ MSforbitumensamplesextractedfromZJFormation,indicatingitsgasproneproperty.Whereasitinvolvesagoodquantityoforganicmatterandthequalityis1I/Ⅲkerogen,withR.as0.44~O.54andIHalmostas200~300mg/ginZHFormation.AlsothereareobviousaromaticandsaturatehydrocarbonsinTIC sinZHFormation,indicatingitsgas—pronepropertyandoil/gaspropertyforsomelayers.Accordingtothemolecularcomposi—tion,thehigherratiosofEnC/51(aro),nC12/Na,nCl4/BI,nCl8/P,andnq,5/CHinZHFormati onthanthosein ZJFormationconfirmthattheformerismoreoil—pronethanthelatter.Keywords:oil/gaspotential;ZhujiangFormation;ZhuhaiFormation;hydrocarbonsourcer ock;BaiyunDepression。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牵引流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牵引流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 云 郑 荣 才 h , 国金。 胡 晓庆。 , 朱 ,
(. 都 理 工 大 学 油 气 藏 地 质及 开发 工 程 国家 重 点 实验 室 , 1成 四川 成 都 6 05 ;.中海 石 油研 究 中心 , 京 10 2 ) 10 92 北 0 07
摘 要 : 究深水 牵引流对古 大洋环流 重建 、 研 陆坡位 置 判 断及 沉 积矿 产和 能 源资源 勘探 具 有重 要 意义。 珠 江 口盆地 白云 凹 陷中新 统珠江 组取心段 发育丰 富 的、 与远 洋低 密度 浊流和半 远洋一 洋悬移 沉积 有 远 明显 区别 的深水 牵 引流 沉积 , 物包 括平行 层 理 细砂 岩 、 泥 岩纹 层 、 向交 错层 粉一 产 双 双 细粒 砂岩 、 波状 层理和脉 状层理灰 质粉一 细粒砂 岩 、 波状 层 理和 脉状 层理 抱球 虫灰 岩、 镜状 沙纹 层 理粉 砂 岩 等岩 石 透 相 类型 。珠 江组深 水牵 引流沉积 的发现具 有重要地 质意义 , 由其可 以推 测 自渐新 世末 (3 8Ma 白云 2. ) 凹 陷陆架 坡折 带形 成之后 就开始存 在沿 着 陆架坡 折 带活 动 的深水 牵 引流 , 并可 能影 响和 改变 沉积 物 的物质组 成和 区域 分布 , 将为 南海北部古 大洋洋 流循环重建起 到 重要启示作用 。 这 关 键词 : 江 口盆地 ; 珠 白云 凹陷 ; 中新统 ; 江 组 ; 水扇 ; 水 牵 引流 珠 深 深
地 质 意 义 的 深 水 扇 重 力 流 沉 积 的 优 质 储 层 砂
2 沉 积 背 景 分 析
南 海 是 西 太 平 洋 最 大 的边 缘 海 , 江 口盆 地 珠 就 位 于南 海 北 部 大 陆 架 陆 坡 区 , 新 生 代 被 动 大 是 陆 边缘 张性 断 陷 盆 地 [ 由 北 向南 划 分 为 北 部 断 1 引,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地震地质综合识别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地震地质综合识别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地震地质综合识别白博;秦志亮;杨鲲;曹自强【摘要】综合利用南海北部陆坡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水深数据、海底多波束地形资料及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对该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识别,并探讨了其主要控制因素。

研究发现,白云深水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发育,在陆架边缘、陆坡和深海平原均有分布,海底重力滑脱构造与珠江海底峡谷共同塑造了该区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多期发育造成的复杂结构使其外部形态和内部地震反射呈现多样性。

结合该区构造沉积背景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该区构造格局和上新世末珠江口海平面升降是控制其发育的必要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的多期次分解可能与其相互作用,后期底流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局部微观地貌。

%Based on the water depth data ,multi - beam topography data and high - resolution multi - channel seismic data , this paper identifie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ex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reflection feature of the seafloor gravitydécollement structure of Baiyun deep - water zon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nalyze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seafloor gravity decollement stru ctures are highly de‐veloped in Baiyun deep - water zone and distributed in the edge of continental shelf ,continental slope and abyssal plain .The seafloor gravity decollement structure and Zhujiang submarine canyon together shaped the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 ‐ogy characteristics .The complex structure caused the diversity of ex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nal seismic reflection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the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natural gas h ydrate research sta‐tu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eafloor gravity decollement structure i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pattern and sea level change of Pearl river estuary at the late of pliocene .Then ,the natural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and underflow further modified the local micro topography .【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6页(P219-224)【关键词】深水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地震地质综合识别;重力搬运【作者】白博;秦志亮;杨鲲;曹自强【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456;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456;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近几十年来,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深水区推进以及深海探测技术的巨大进步,深水海底过程的研究也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第32卷 第4期2020年8月中国海上油气CHINAOFFSHOREOILANDGASVol.32 No.4Aug.2020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古温压演化与油气生排聚过程(编号:2016ZX05026 003 006)”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龙祖烈,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和油气成藏研究。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滨路3168号中海油大厦A座(邮编:518054)。

E mail:longzl@cnooc.com.cn。

文章编号:16731506(2020)04?0036?10DOI:10 11935/j.issn.1673?1506.2020.04.00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龙祖烈 陈 聪 马 宁 翟普强 黄玉平 石 创(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54)龙祖烈,陈聪,马宁,等.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J].中国海上油气,2020,32(4):36 45.LONGZulie,CHENCong,MANing,etal.GenesesandaccumulationcharacteristicsofhydrocarbonsinBaiyunsag,deepwaterareaofPearlRiverMouthbasin[J].ChinaOffshoreOilandGas,2020,32(4):36 45.摘 要 应用油气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技术,精细解剖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已发现油气的生源构成呈现明显南北分带性,其中白云主洼北部、白云主洼东部、白云东洼的原油母源沉积环境为弱氧化环境,生源构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天然气为混合母质成因气,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组和恩平组浅湖—三角洲相泥岩;而白云西洼、白云主洼南部的原油母源沉积环境为弱还原环境,生源构成以湖相藻类为主,天然气为油型气,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组和恩平组浅湖—半深湖相泥岩。

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一个巨大的富生气凹陷

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一个巨大的富生气凹陷

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一个巨大的富生气凹陷张功成;杨海长;陈莹;纪沫;王柯;杨东升;韩银学;孙钰皓【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4(034)011【摘要】油气勘探成果已证实白云凹陷及其邻区是富烃凹陷,但对于其生烃能力到底如何?是不是一个大型富生烃凹陷?尚有争议.为此,基于油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对该凹陷重新开展了地震解释工作,再认识其深部结构和沉积特征,以源热共控论为指导分析烃源岩热作用,评价其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凹陷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面积超过1×104km2、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10 000 m、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经历了裂谷期、裂后坳陷期和新构造期3期演化;该凹陷为叠合凹陷,始新世文昌组整体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发育中深湖相,早渐新世恩平组为海陆过渡相—局限海相沉积,晚渐新世为浅海相沉积,新近系—第四系为深海沉积;白云凹陷发育文昌组湖相、恩平组海陆过渡相和珠海组浅海相3套性质不同的烃源岩,其中主力烃源岩恩平组主要由煤系地层和浅海相泥岩组成;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属于热凹.结论认为:该凹陷属于“源(烃源岩)足热(热流值)足”型凹陷,主凹槽以生气为主,其他部位以生油为主,油气资源量可观、勘探潜力巨大;该凹陷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剩余油气勘探潜力大.【总页数】15页(P11-25)【作者】张功成;杨海长;陈莹;纪沫;王柯;杨东升;韩银学;孙钰皓【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LW3-1气田有效气源区与运聚模式探讨 [J], 朱俊章;施洋;蒋爱珠;施和生;孙永革;庞雄;张志琳;龙祖烈;张永东;柴平霞2.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以尼日尔三角洲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例 [J], 李磊;王英民;徐强;黄志超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高热流背景油气类型与成藏时期综合分析 [J], 米立军;何敏;翟普强;朱俊章;庞雄;陈聪;马宁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J], 龙祖烈;陈聪;马宁;翟普强;黄玉平;石创5.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重力流沉积机理 [J], 庞雄;朱明;柳保军;颜承志;胡琏;郑金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反演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反演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反演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刘见宝;孙珍;王振峰;黄安敏;曾小宇【摘要】南海北部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之一, 但目前南海北部盆地的演化史及其与周边构造事件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钻孔和地震资料, 通过数学模拟, 反演了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的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和初始地壳厚度.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盆地具有较薄的初始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珠江口盆地存在两期应力松弛期, 而琼东南盆地在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别存在一期应力松弛期.南海北部第一期应力松弛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主要分布在深水区, 在时间上东早西晚;第二期应力松弛空间上存在东西分异性.分析认为, 南海北部深水区应力松弛期由东至西的演化应为西北次海盆由东至西的剪刀式张裂所致.珠江口盆地第二期构造应力松弛与局部岩浆侵入有关, 琼东南盆地浅水区的构造应力松弛期与红河走滑断裂平静期相对应.%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il and gas bearing areas in China. However,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basin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tectonic events are still unclear. Based on the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tectonic stres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itial crustal thickness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and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sins of the northern SCS have thinner initial crust thickness and lithospheric thickness. There exist two stress relaxation period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two stress relaxation periods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one in shallow water and the other in deep water. The first period of stress relaxation in the northern SCS was continuous in space, which is mainlydistributed in the deep water area, and was earlier in the east and later in the west. The second period was different in the east and west.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ress relaxation periods in the deep water of the northern SCS were related with shear rifting from east to west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 of the SCS. The second period of stress relax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as related to local magmatic intrusion, and the stress relaxation period in the shallow water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corresponded to the quiet period of the Red River fault.【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9页(P63-71)【关键词】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反演;初始地壳厚度【作者】刘见宝;孙珍;王振峰;黄安敏;曾小宇【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 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 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 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1;P738.1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20年来国外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 如在南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北海、东南亚, 以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诸盆地深水区都相继发现了一些大型油气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及北部油气成因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及北部油气成因

摘 要 :目前在 珠 江 口盆 地 白云 凹 陷 发 现 的最 为 重要 的 烃 源 岩 分 布 于 始 新 统 和 渐 新 统 。 其 中始 新 统 主 要 为 I 一 Ⅱ 型 文 昌组 湖 相 烃 源岩 , 渐新统则 以Ⅱ 一 Ⅲ型 生 气 为 主 的恩 平 组 泥 岩 为 主 , 含 煤 及 碳 质 泥 岩 夹 层 。 油 气 源 对 比表 明 , 白云 凹 陷 北坡 主 要 聚 集 了 白云 主 洼恩平组 Ⅱ 。型 烃 源 岩 在 R 。 值为 1 . 2 %~1 . 8 % 时 生成 的 天 然 气。 白云 凹 陷 文 昌组 烃 源 岩 厚度 大 , 有 机 质 丰度 高 , 类型好 , 以早期生 油为主 , 现今 成 熟 生 烃 范 围主 要 集 中在 凹 陷 的 南部 , 是下一步勘探 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 珠 江 口盆地 ; 白云 凹 陷 ; 烃源岩 ; 油气成因 ; 勘 探 目标
中 图 分 类 号 :TEl 1 2 . 1 1 文 献标 识 码 :A
S o u r c e r o c k s a nd o r i g i n o f o i l a n d g a s i n t h e no r t he r n
Ba i y u n De p r e s s i o n o f Pe a r l Ri v e r Mo u t h Ba s i n
珠 江 口盆 地 白 云 凹 陷烃 源 岩 及 北 部 油 气 成 因
傅 宁 米 立 军。
( 1 中 海 石 油 研 究 中 i f , 北 京 1 0 0 0 2 7 ; 2 .中 国石 油大 学
张 功 成
北 京 1 O 0 0 2 7 )
北 京 1 0 2 2 4 9 ; 3 .中海 石 油 ( 中 国) 有 限 公 司勘 探 部维普资讯 源自第 2 8卷第 3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
天 气肚
第3 4卷 第 2期
O I L& G A S G E O L 0 G Y 2 0 1 3年 4月 d o i : 1 0 . 1 1 7 4 3 / o g g 2 0 1 3 0 2 0 9 文章编号 : 0 2 5 3— 9 9 8 5 ( 2 0 1 3 ) 0 2— 0 1 9 7— 0 5
s l o p e o f Ba i y un Sa g, Pe a r l Ri v e r Mo u t h Ba s i n
Yi X u e f e i , Z h a n g C h a n g mi n , L i S h a o h u a , DF e n  ̄u a n , Yu a n Ca i
发 育。另外, 内、 外 多种 地 质 条 件 的 共 同控 制使 得 白云 凹 陷 北 坡 新 近 系 发 育 着 不 同类 型 的 三 角 洲 , 单 个 层 序 内可 依 次 出现 陆 架 边 缘
三角 洲一 内陆架三角洲一 中陆架 三角洲的交替 。L型层序主要 由陆架边缘 三角洲一峡谷水 道一浊积扇体 等沉积体 系组成 ; T H 型、 T 型层序以 内一中陆架三角洲及陆棚体 系为主; H型主要包括 了中陆架三角洲一陆棚沉积体 系。 白云 凹陷北部 的内一中陆架 三角洲中的
Ab s t r a c t : Th e n o r t h s l o p e o f Ba i y u n S a g i s o n e o f t h e i mp o r t a n t a r e a s f o r t h e o i l — g a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Pe a r l Ri v e r Mo u t h Ba .

层序地层格架内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相分析

层序地层格架内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相分析

层序地层格架内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相分析作者:王彩霞郑运杰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5期[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

珠江组沉积期其沉积环境经历了浅水陆架向陆坡的演变过程,沉积相主要类型有:三角洲相、浅海陆棚相以及陆坡区的重力流沉积相。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是:NSQ1、NSQ2、NSQ3、NSQ4、NSQ5。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地层格架为基础,序阐述珠江组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并建立了白云北坡珠江组陆架-陆坡沉积模式。

[关键词]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层序地层,陆架-陆坡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097-011.前言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大陆架及大陆坡区,面积14.7×104km2,是一个大型的以新生界为主体的沉积区。

白云凹陷北坡(简称白云北坡),白云北坡包含了中央隆起带上的番禺低隆起和南部坳陷带中的白云凹陷北部。

23.8Ma时期,白云运动使珠江口盆地由断陷转变为凹陷,白云凹陷从浅海陆架环境演变为深水陆坡环境,并沉积珠江组。

2.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特征珠江组是珠江口盆地新近系中沉积相类型发育最为复杂的地层单元。

在珠江组沉积时期,珠江口盆地发育有三角洲、滨岸、浅海陆棚以及半深海等五大沉积体系,主要物源有三个,分别来自古珠江、古韩江以及东沙隆起。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3-4],将珠江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NSQ1、NSQ2、NSQ3、NSQ4、NSQ5。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研究所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分5个层序阐述其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NSQ1(23.8-21Ma):该层序底界面底界为SB23.8,顶界面为SB21,系珠江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层序。

23.8Ma时期,白云运动导致白云凹陷构造沉降。

在白云凹陷北部坡折带附近沉降作用明显,大规模海侵开始,沉积了三角洲的海相沉积。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陈建军;马艳萍;陈建中;孙贵宾【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5(22)3【摘要】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及菲律宾海板块之间,但三大板块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三大板块及古南海演化的研究,可知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应力环境于晚白垩世发生改变.早白垩世处于挤压环境,晚白垩世以来转变为伸展环境并且不同时期的成因不同.晚白垩世始新世,华南陆缘早期造山带的应力松弛、古南海向南俯冲及太平洋俯冲板决的滚动后退导致其处于张应力环境.始新世时南海北部陆缘裂陷盆地开始产生,伸展环境没有变,但因其是由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速率的持续降低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引起的,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继续裂陷.渐新世-早中新世,地幔物质向南运动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导致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处于持续的张应力环境;渐新世早期南海海底扩张;中中新世开始,三大板块开始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发展演化.【总页数】10页(P38-47)【作者】陈建军;马艳萍;陈建中;孙贵宾【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三地质队,新疆库尔勒841000;黑龙江地质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南海南部陆缘盆地反转构造及其油气成藏意义——以礼乐盆地北部坳陷为例 [J], 刘雨晴;吴智平;张杰;裴健翔;张道军;贾博2.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命名建议 [J], 李平鲁3.陆缘扩张型地尘洼盆地系构造-岩浆作用的独特性——以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系为例 [J], 邹和平4.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反转构造研究:以莺歌海盆地临高隆起和珠江口盆地琼海凹陷为例 [J], 徐子英;孙珍;张云帆;周蒂;姜建群;樊浩5.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新生代构造过程与油气运聚规律 [J], 王洪才;李三忠;刘鑫;索艳慧;戴黎明;程世秀;许立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物源特征分析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物源特征分析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物源特征分析珠江口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利用砂岩岩屑颗粒特征分析、重矿物与轻矿物组合与百分含量变化以及砂体空间展布特征,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与岩相古地理格局等物源分析方法,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进行了物源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物源来自盆地北部、东南部、南部。

标签:物源分析;三角洲;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1 沉积背景珠江口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它是在复杂基底上发育起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由北向南划分为北部隆起带、北部凹陷带,中央隆起带、南部凹陷带和南部隆起带5个构造单元,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2 砂岩类型及其特征2.1 珠江组下段珠江组下段上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与浅灰色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夹有较薄煤层,反应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环境,下部主要为含砾中砂岩、含砾粗砂岩等,层理发育明显,为河道沉积。

砂岩是陆源碎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其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是反映物源来源的重要标志。

工区内井组钻遇珠江组,沉积的碎屑岩碎屑颗粒组分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质石英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等。

根据砂岩骨架成分和岩屑特征可以将研究去分为3个具有不同成分的区域,北部、东南部、南部分别具有不同的物源供给,且南部地区地势较高,具有较快掩埋的特征。

2.2 粤海组粤海组以海陆过渡相的砂泥岩为主,粒度较细,主要为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与灰黑色、黑色泥岩不等厚互层。

工区内井组钻遇粤海组,岩性主要为长石质石英砂岩,岩屑长石和岩屑石英砂岩次之。

根据砂岩成分与特征可以将其看作为成分较为统一的区域,表明物源在北部有供给,砂岩碎屑总体上表现为稳定组分含量高,不稳定组分含量低。

3 矿物组合特征分析3.1 重矿物分析碎屑矿物作为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其记录了沉积物的多种信息,包括物质来源、沉积物的搬运过程和沉积环境等,沉积物矿物学广泛应用与物源判断和环境分析,其中重矿物既能反映物源区的母岩性质,又能反映沉积物在运移过程中的分异作用。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物源及其研究意义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物源及其研究意义
2 0 0 5) 、 等深 流 和沉 积物 漂 积 ( 邵 磊等, 2 0 0 7 a ; L t i d ma n n e t a 1 . , 2 0 0 5 ) 等 。且 随着 构 造 运动 和洋 流
a 1 . , 1 9 9 3 ; 姚伯初 和万玲 , 2 0 0 6 ) 。其 中, 青藏 高原 的隆升问题 ( 隆升 的时间 、 方式 、 幅度和机制等 ) 一 直是地球科学的研究焦点。高原周缘盆地 内新生代 沉积蕴含了高原隆升的大量重要信 息, 是问接研究 高原隆升的较佳选择 , 如喜马拉雅 山南部山前 凹陷 盆地 、 临夏盆地 、 库木库里盆地 、 塔里木盆地 、 柴达木 盆地 、 可可 西里 盆地 和循 化盆地 等 。除此 之外 , 渐 新 世末 ( 2 3 . 8 Ma ) 的南 海 运 动 使 中新 世初 的深 海 沉 积 物记录了物源的重大突变事件而更加受到沉积学者 的嘱 目 ( 李前 裕等 , 2 0 0 7 ; 邵 磊 等, 2 0 0 7 b; 庞雄 等 ,
2 0 0 7 b ) 。
等 因素 的 变 化, 物 源 方 向 也 在 发 生 变 化, 如 O D P 1 1 4 8站 和 1 1 4 6站 3 Ma前 物 源 主 要 为 珠 江 , 而 由于 台湾 造 山带 的形 成 和南 海 北 部 深 水 底 流 的 加 强, 3 Ma 后 主 要 物 源来 自台 湾 ( Wa n S h i mi n g e t a 1 . ,
2 0 0 0 ) 的堆 积 体 的 物 质 来 源 及 成 因 , 长 期 以来 一 直 是 南海 沉积 学研 究 中悬 而未 决 的重要 地 质 问题 ( 邵 磊等 , 2 0 0 1 ) 。 已有研 究 成 果 中 , 2 Ma以来 的沉 积 物 来 源包 括珠 江 、 韩江 、 红河 、 台湾 岛 , 乃 至 由洋流 经 巴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石万忠;陈红汉;陈长民;庞雄;朱明【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31)2【摘要】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珠江口盆地勘探逐渐由浅水区向深水区推进,浅水区钻井揭示地层为正常压力,但对深水区的油气运移指向和地层压力分布认识不清楚.应用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以及流体运移与构造运动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模拟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珠二坳陷经历了3次幕式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这3次压力的释放与晚始新世珠琼运动二幕、渐新世中期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末东沙运动有关,其中东沙运动期间是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现在浅水区的常压是由于东沙运动时超压释放后的结果.(2)钻井测试与模拟结果显示,现今地层压力在浅水区为常压,在深水区有弱超压存在.引起地层压力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沉积的岩相和岩性的不同.(3)油气运移有2个指向,一个运移指向浅水区域,另一个指向深水区域.由于浅水区砂岩百分比含量高,砂体连通性好,油气聚集比较分散,比较而言深水区油气在扇体里富集程度较高,更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总页数】8页(P229-236)【关键词】盆地模拟;油气运移;压力演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作者】石万忠;陈红汉;陈长民;庞雄;朱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深州分公司南海东部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J], 曹强;叶加仁2.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干酪根热演化模拟与生烃 [J], 傅飘儿;李晓亚;汤庆艳;张铭杰;丛亚楠;张同伟3.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 [J], 胡杰;龙祖烈;黄玉平;张林友;胡迪;王一波;胡圣标4.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地层压力特征及演化史 [J], 王柯;叶加仁;吴景富;曹强;刘慧;仝志刚5.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第四纪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J], 刘汉尧;林畅松;张忠涛;张博;姜静;田洪训;刘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易雪斐;张昌民;李少华;杜家元;周凤娟;袁才【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前人借助岩心、地震、测井曲线以及古生物资料,将全盆地新近系划分出14个三级层序.在等时地层层序格架下,对白云凹陷北坡重点层序进行了层序构型分析,进而指导了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的预测.从北向南,研究区依次发育H型、TH型、T型以及L型层序.其中,L型和H型层序有利于储层发育,而T型有利于烃源岩发育.另外,内、外多种地质条件的共同控制使得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发育着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单个层序内可依次出现陆架边缘三角洲—内陆架三角洲—中陆架三角洲的交替.L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水道-浊积扇体等沉积体系组成;TH型、T型层序以内-中陆架三角洲及陆棚体系为主;H型主要包括了中陆架三角洲-陆棚沉积体系.白云凹陷北部的内-中陆架三角洲中的分流水道,以及白云凹陷中部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远砂坝、峡谷水道、浊积扇体均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砂体.%The north slope of Baiyun Sa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for theoil-gas exploration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Based on cores,seismic,log and paleontological data,14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eogene of the study area by the former researcher.Under an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of key sequences on the north slope of Baiyun sag,and predicted the play fairways.From north to south,4 types of sequences,including H type,TH type,T type and L type,were developed successively.Among them,the H type and L type were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while T type was favorable for development of source rocks.Moreover,the joint control ofmultiple geologic condition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delta in the Neogene on the north slope of Baiyun sag.Alternating shelf-margin delta,inner-shelf delta and mid-shelf delta may occur successively in a single sequence.The L type sequen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shelf-margin delta,canyon channel and turbidite fans;the T and TH type sequences are dominated by inner-mid shelf delta and shelf system;and the H type sequence consists minaly of mid-shelf delta and shelf system.As a result,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ies in the inner-or mid-shelf del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Baiyun sag,as well a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river mouth bars,distal bars,canyon channel and turbidite fans were all favorable for oil &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5页(P197-201)【关键词】L型层序;层序构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有利区域;白云凹陷北坡;珠江口盆地【作者】易雪斐;张昌民;李少华;杜家元;周凤娟;袁才【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处于广东大陆以南、海南岛和台湾之间的大陆架及大陆坡区,面积14.7×104km2,是一个大型的以新生界为主体的沉积区[1-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方法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方法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方法陈亮;庞雄;刘军;韩晋阳;冯轩;胡琏;郑金云;彭光荣【摘要】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测井资料,立足于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方法.白云凹陷深水区的油气发现主要来自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包括水道复合体、扇朵叶及水道-天然堤复合体砂岩.分析各类优质深水储集体的供源背景、输送通道、沉积体内幕结构、沉积过程、沉积流态发现,3类优质深水砂岩储集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区(陆架边缘)的沉积物组成:富砂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质碎屑流,发育水道复合体及席状扇朵叶体砂岩等优质储集层,可通过条带状地震下切、丘状外形、振幅异常等特征进行识别,利用单砂体平面追踪,结合砂岩波形识别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综合描述砂岩储集层分布;砂泥混合为主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泥混合的重力流,重力流对内部砂泥的分异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关键,在形成了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沉积情况下,优质砂岩储集层分布于水道内或下方的朵叶体,可根据地震下切、振幅异常、地震线描、波形识别等方法综合分析储集层分布.【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5(042)004【总页数】9页(P463-471)【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沉积;优质砂岩储集层;优质储集层识别【作者】陈亮;庞雄;刘军;韩晋阳;冯轩;胡琏;郑金云;彭光荣【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南部的巨型凹陷(见图1),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陆坡区,水深200~3 000 m,凹陷面积超过20 000 km2,新生界厚度超过11 000 m。

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条件再认识

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条件再认识
的物 质基础 。
~ 一
2 . 0 ,甲烷 同 系物 碳 同位 素 基本 上 呈 6¨ 54‰ C。
< 6¨ 6¨ 3 正序列 分布 , C< C的 仅有 少数样 品 的 6¨ 3 C
此外 , 据盆 地模拟 结果 , 根 珠江 口盆地 东部 生物 气 和 6 C 出现倒转的现象 ( 1 ,这是烃源岩高成熟 表 ) 生成 量约 为 6 15× 1 ,生物 气总资 源量 可达 4 6 阶 段的产物 。 6. 0t .3
源条件 、 气源成 因和运 移条件 进行 了研究 探讨 , 认为 该 水 合物 的重 要 气源 。
基金项 目 :国家 9 3项 目 “ 7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 的气源条件研究” (0 9 2 9 0 )部分成果 ,国家 9 3 目 “ 2 0 CB 15 1 7项 南海深水 区盆地 热演化 与生烃 作用研 究”( 09 B 14 2 2 0 C 2 90 )部分成 果。
1 3生烃 量 . 分布 在 -3 .0 0 2 .8 0 间。 0 0 % ~- 6 7 % 之
热成 因的成熟 一 高成熟 煤 型气分 布深 度较 深 ,一
盆地 模拟结 果表 明 ,珠 二 坳陷总生 烃量 为 2 7 般 多产 自20 ~30m 的下 中新统珠 江组和 30m 以 6 3X 80 60 60 1。, 昌组 和恩平 组生 烃量 分别为 1 0 0t 文 3 4×1 和 16 下 的 下 中新 统 珠 海 组海 相 砂 岩 储 层 中 。成 熟一 高成 0t 2 2
第一 作者简介 : 宁,男 ,1 8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 院,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工作。 傅 95
收稿 日期:2 1—0 —1 ;修改 日期 :2 1 — 8 9 00 6 8 0 0 0 -1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文昌组构造差异性与动力学成因机制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文昌组构造差异性与动力学成因机制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文昌组构造差异性与动力学成因机制吕彩丽;张功成;杨东升【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7(24)6【摘要】通过统计珠二坳陷主要基底断层的要素特征,并计算典型断层的活动速率,系统地研究了文昌组沉积期研究区构造差异性,探讨了差异构造的动力学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带控制研究区西部开平-顺德凹陷和东部白云凹陷的构造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前新生代构造环境、新生代基底断裂走向、文昌组断层活动性和凹陷结构等方面.开平凹陷北侧和白云凹陷南侧控凹边界断层在新生代早期可能属于同一条初始断裂带.研究区东西部前新生代不同的岩石圈结构导致了文昌组构造动力学成因机制迥异:西部开平-顺德凹陷中生代处于火山弧区,较厚的上部地壳高度脆性破裂同时被大量沉积物充填,形成北断南超型窄半地堑结构;东部白云凹陷中生代位于弧前区,地壳韧性变形较强,文昌组沉积物源相对不足,形成南断北超型宽半地堑结构.云开低凸起作为构造调节带,对其两侧的差异性构造变形具有调节作用.%We have studied the differential structure of the Zhu Ⅱ Depressio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during the deposition process of th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by tabulating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major basement faults and calculating their typical activity rat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Yangjiang-Yitong Fault Zone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min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western Kaiping-Shunde and eastern Baiyun sags.These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mainly reflects differences in the pre-Cenozoic tectonic environment,Cenozoic basement fault strike,fault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type.It is inferred that the two sag-controlling faults in the northern Kaiping and southern Baiyun sags possibly belong to the same initial fault zone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Lithospheric structural variations on either side of the Yangjiang-Yitong Fault Zone led to different geodynamic mechanisms for the Wenchang Formation.The Kaiping-Shunde Sags are located in the pre-Cenozoic volcanic arcarea,where the thick and brittle upper crust is highly fractured and filled with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s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displaying the structural type of a narrow half-graben which faulted in the north and overlapped in the south.Albeit,the Baiyun Sags are situated in the forearc area where the crust deforms mainly in a ductile mode,forming a wide half-graben which faulted in the south and overlapped in the north.The Yunkai Low Uplift,an accommodation zone between the two sides,played a role in regulating the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 of the two sides.【总页数】9页(P333-341)【作者】吕彩丽;张功成;杨东升【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34.6【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中-晚期构造变革特征及成因 [J], 胡阳;吴智平;钟志洪;张江涛;于伟高;王光增;刘一鸣;王守业2.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珠海组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 [J], 尤丽;李才;张迎朝;甘军;刘景环3.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J], 梁杰;张向涛;许新明;罗泽;吴静4.珠一坳陷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期构造转换对源‒汇体系的控制 [J], 林鹤鸣;刘培;汪旭东;贾培蒙;李振升;高翔;阙晓铭5.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8-3油田珠海组一段潮坪沉积特征 [J], 邓玄;汪帆;郑永建;许月明;刘建宁;李亚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北部陆缘晚期油气成藏机理及动力学过程

南海北部陆缘晚期油气成藏机理及动力学过程

南海北部陆缘晚期油气成藏机理及动力学过程刘宝明;牛滨华;孙春岩;夏斌;李绪宣;金庆焕【摘要】总结了南海北部陆缘晚期(或浅层)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方法,指出晚期油气成藏具有海底麻坑、气烟囱、"地震模糊带"和"亮点"等地震异常特征,从地化特征上可划分为浅层生物气、成熟-高成熟热解气和高含CO2热解气等3种油气成藏类型.在研究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逆断层、正断层和底辟-走滑断层3个断层活动区的晚期油气成藏机理,指出断层晚期活动和后期快速沉降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晚期油气成藏主要沿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东方-乐东区和沿琼东南盆地二号断裂带及珠江口盆地坳陷边缘斜坡带等分布,有利于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5【总页数】5页(P441-445)【关键词】油气藏;晚期成藏;成藏动力学;新构造运动;南海北部陆缘【作者】刘宝明;牛滨华;孙春岩;夏斌;李绪宣;金庆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10007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10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 勘探概况1.1 盆地油气勘探简况南海北部陆缘发育珠江口、莺歌海和琼东南等大型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相继取得了许多发现[1]。

自1979年在Zhu—5井发现具商业价值油流以来,珠江口盆地已发现数十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有近20个油田投入开发生产,连续10年原油产量超过千万吨,目前已成为我国海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动力学分析摘要: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斜坡上发展出的一个深凹陷,它作为一种水平式的复合地堑,是由两个洼陷和一个低隆起组成的。

垂向上沉积体系可以分为三层即底部的断陷层、位于中部断裂韧性伸展层和顶部的覆盖层。

凹陷的主要断裂阶段具有韧性延伸和地壳减薄的特点,这个特殊的变形方式是有可能归结于白云凹陷恰好位于先前存在的薄弱区的构造转换带上,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得白云凹陷成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并伴随以岩石圈地壳强烈减薄和剧烈的岩浆活动作为特征。

白云凹陷下急剧上升的地幔是发生韧性变形的重要机制,它还引起了上地幔的部分熔融。

这部分熔融物质上涌至地壳上部的沉积层受到张应力的作用并引起垂向的无间断沉积。

岩浆在第一个断裂阶段后在构造转换带聚集,向白云凹陷东北东部分和西西南部分运移至北西向基底深大断裂处, 在基地断裂处北西西向剪切断裂发展为断裂群。

该断层活动和白云凹陷的沉积历史受到了在24Ma左右洋中脊跃迁事件和在16Ma左右海底扩张停止事件的影响。

关键词:白云凹陷动力分析构造转换带韧性伸展1 引言深水勘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墨西哥就已经发现了超过124个的深水油田,其中储量最大的达到了15亿桶。

这个深水扇形系统成为了增加石油产量和储量的主要勘探目标,超过60多个国家致力于深水的研究与勘探。

作为中国南海北部陆坡上最大的一个深水凹陷,白云凹陷吸引了各大石油公司和海洋科学家们的集体关注。

它的研究也标志着中国深水扇形系统展开全面研究的开始。

白云凹陷位处珠江口盆地的珠二坳陷内(如图 1),整体走向近东西,面积约2x104 km2。

白云主凹与南凹之间以低隆起相隔,其中南凹还是南隆起区域的一部分。

白云凹陷的北侧是番禺低隆起。

西侧以一条北西走向的基底断裂和岩浆活动带为界与东沙隆起和开平坳陷相邻;凹陷的东侧是东沙隆起。

白云凹陷在断裂阶段聚集了一层厚的早第三纪沉积。

在Zhu-1和Zhu-2洼陷的勘探表明早第三纪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位处珠江口,白云凹陷有足够的陆源沉积供应。

在热沉降阶段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导致了白云凹陷主要部分大型低位扇形系统的形成,使得低位深水沉积的总厚度超过4000m。

在2006钻井LM3-1-1验证了白云凹陷良好的生烃能力。

图 1 白云凹陷的大地构造位置与结构简图白云凹陷自断陷期以来就一直保持持续沉降,在不同阶段深水低位扇体反复叠置在近相同的位置。

推测这应该是和凹陷的演变密切相关的。

所以白云凹陷的构造历史和动力学机制是深水扇形系统和烃聚集研究的关键。

为正确的认识凹陷的动力学机制,我们将从整个珠江口盆地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它。

2 珠江口盆地和白云凹陷的地理特征2.1 盆地的主要断陷历史珠江口盆地于中国南海的北部大陆边缘。

在漂流以前盆地在第三纪历经了三个断陷阶段,第一个阶段名为深沪事件始于晚白垩纪时期在南海的北边缘发生,而此时的珠-1坳陷中被北东北-东北向断裂控制的沉积可追溯到晚古新世时期(大约54个百万年),这个裂陷阶段导致了地震剖面上的区域不整合以Tg作为标记,这个不整合也是新生代裂谷的基底。

第二个裂陷时期又名为朱琼一幕,从早中新世开始,裂陷在这个阶段从东北向转向东北东向,而又第二断陷阶段引发的局部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用T9标记。

到了第三个裂陷阶段命名为朱琼二幕始于晚新世中期(大约 39-36Ma),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裂陷大致呈东北东向向东西方向的趋势,第三个断陷阶段形成的区域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用T8标记。

在第三纪主要的构造运动如图 2所示。

南海事件是裂陷到漂移的标志性里程碑,而珠江口盆地形成于海洋沉积之后。

在10到5个百万年间,东沙事件引起了珠江口盆地的断陷阻碍运动,一些地区上升隆起并发生侵蚀引发了一系列褶皱,断层和岩浆活动的形成,这些都有可能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中国南部地块仰冲所形成的。

2.2 盆地的断陷和结构特征从北向南珠江口盆地由三个隆起区域和两个坳陷区组成也就是北隆起区域、珠-3和珠-1坳陷;中部隆起区域,它由深沪隆起、番禺低隆起和东沙隆起组成;珠-2、潮汕坳陷和南隆起区域。

从西往东盆地被三条西北向断层F1、F2和F3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断层带的主体部分F1断层的西部笔直而又纤长的,并从北北西向向南西西南方向发生方向转换,在此过程中,地堑和地垒呈北西向。

而F1断层的东部,断层带的方向由东-东北方向向近乎东西的方向转 图2 珠江口盆地的地层划分和主要构造事件简图移,其中番禺低隆起往西向西北方向偏移往东向西西偏北方向延伸。

F3断层的东部,边界裂陷、坳陷和隆起都趋向于东北向,而凹陷里的裂陷或邻近F3断层的裂陷大致呈东西向向西西偏北向,此外,它还将珠-1坳陷分成了若干个西西偏北向凹陷。

断裂在东沙隆起的北部的坳陷要比南部剧烈,东沙隆起北部坳陷中的弱断裂在第三纪时期于潮汕坳陷处发生。

从大体视图上看(如图3),珠江口盆地发育三种样式的断裂结构单元:半地堑、窄地堑和宽地堑。

它们的特征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图 3 根据西江和白云凹陷横切地震剖面图制作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图 4 珠江口盆地的断裂结构单元样式图在许多近海盆地中半地堑是主要的断裂结构单元样式,如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典型的半地堑能够在番禺低隆起处找到并表现为具有一定规模样式的凹坑。

在简要视图上以简单的沉降控制断层为特征,结果使得沉积中心位于沉降板块与控制断层之间的交叉点上而同步运动层通过上升与分离汇聚到控制断层。

西江凹陷的断裂结构单元确定为一个窄地堑,这个窄地堑是受对面边界断层控制的。

它们倾向下相互横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堑的宽度。

沉积中心由两个断层所控制同步运动层之间相互平行或接近于平行。

白云主凹的断裂结构单元被定义为一个宽地堑,这是因为它的宽长比率要远远大于窄地堑的比率,事实上,它仍然窄且深。

这个宽地堑的边界断层没有捷径向下横切,从而断层的垂向偏移很小。

由于沉积中心地层较薄而两翼较厚,同步运动层呈现向下凸起的状态。

下地壳和上地幔在主边界断层的下盘处上浮。

我们猜想同步运动层的减薄是决定断裂结构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珠江口盆地的研究中这一结论已得到证实。

番禺低隆起下的地壳(部包括沉积物)总厚度大约为26Km,在这形成了一个半地堑。

西江凹陷地壳厚度为17-23Km,形成了一个窄地堑,而白云凹陷下的地壳厚度几近于7Km,形成了一个宽的复合式地堑。

2.3 珠江口盆地的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化学珠江口盆地的火山体多数位于白云凹陷的西北向边界断层F1和F2上(如图1),火山岩石位于白云主凹的西北和东南部体积相对较大年龄相对较小,它们爆发于10.5Ma后。

岩浆侵入地壳并喷发出地表形成白云凹陷的沉积物,摆布相对较少,中部和南部分布更多(如图3)。

早第三纪的岩浆蕴含铁镁质玄武岩和中性物质,这类中性物质为钙碱性火山系列;晚第三纪的岩浆岩都为玄武岩,由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组合而成。

在地球化学的基础研究组合,邹涛等(1997)认为早第三纪的中性岩浆岩来源于大陆地壳下部的地幔中,而新近纪中的组合玄武岩来自软流圈地幔的熔融,而深源部位岩浆岩的增加反映了岩浆在岩石圈内的延伸增加。

徐等在海南以及麒麟关于地幔包体的研究(2002)支持了中国南部边缘新生界发生大陆断裂的历史。

2.4 白云凹陷的断层和结构白云主凹位于珠江口盆地的分段和成带中心,伴随着断层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的延伸从表面上观看白云主凹形似一只蝴蝶,断层呈脆性,大部分断层由西北偏西向几近东西方向趋近,还有一些则趋向于东北偏东方向,伴随着这些断层,火山岩暴露地表。

从简要的视图上看,白云凹陷的大部分断层有较小的垂直偏移现象尽管它们自23.8Ma 以来一直保持着持续的活动(如图 5和 6)。

虽然凹陷的边界断层F1和F2的东西方向有着相对较大的垂直偏移(如图 6),它们显然不是导致断裂阶段发生沉降的唯一因素,来自Tg 和T7的沉降中心坐落于边界断层的中间而不是边沿部分,我们猜想地壳中的韧性减薄可能会消灭大面积的范围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凹陷的沉降。

从早期提到的Tg持续反射面下,我们意识到了白云主凹的另一个表面Tx。

位于Tx和Tg表面中的沉积物似乎真的是早期断裂阶段的作用结果,可能白云凹陷(Tg)的断裂基准面下移至Tx。

断裂阶段和断裂后阶段的不整合断裂在白云凹陷处并不明显从而使得T7(30Ma)下的沉积物发生的侵蚀仅在凹陷肩部的低隆起部位暴露。

伴随着海侵,沉积物披覆了整个珠江口盆地,形成了T6(大约23.8Ma)的连续边界层。

T7和T6之间断裂后的沉积物是白云凹陷北部地层中最厚的,此后,沉积中心向北方迁移至白云主凹(庞等,2004)。

图 5 珠江口盆地主要地层层序地震解释示意图图 6 白云凹陷东北向的海侵示意图白云凹陷的主凹从基底到海底由三个结构层组成(如图 3):底部的第一层(从Tx不整合层序组到T7)为正断层系所控制的交错层;第二层为交错的韧性伸展层,位于中部(Tg-T7),并以同期断裂活动和韧性减薄为特征;第三层位于最顶部(T7到海底)是一个覆盖层,伴随着一些活动断裂和海侵沉积形成于热沉降阶段(如图5),因此,白云凹陷的脆性断裂阶段是短暂的,脆性断裂结构也小。

凹陷历经伸展运动主要由于韧性减薄和颈缩作用所造成的。

以T7和T8分别作为参考层P1从B至C的地层层序平铺示意图(如图 7)中可看出白云主凹和北凹部分在断裂阶段属于同一个大的地堑,这个大地堑又能被一些低地垒划分成许多小地堑,这些地垒是由持续沉积层所覆盖的,这种类型的结构在西湖凹陷(—位于中国东海)中也出现过,并把这种类型的结构命名为复合断裂结构。

根据热分析和莫荷界面下的等体积线,钟等(2003)推测复合断裂结构是由于热岩石圈的伸展所形成的。

图 7 以T7和T8分别作为参考层P1从B至C的地层层序平铺示意图主凹与北凹之间的低隆起形成较晚,大约在T8后(如图 7),这个低隆起能在核心复杂扩展模式中。

根据核心复杂的结构模式(Buck,1991),这个扩展模式在下地壳地壳厚度较大并具有一个低粘滞性能够很容易流动的情况下是成立的,另外,它总是伴随着岩浆活动。

在白云凹陷的低隆起部位两个类似火山口的强有力反射器北观测到(如图 5,在低隆起上小固体面积内的强反射)。

在它们之间低隆起下具有多对高速率的浸渍强反射在地震剖面上以5-9秒的频率出现,猜想它有可能死火山体。

在白云北凹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示意图上展示了一个“W”的样式(如图 5)。

大陆地壳的岩浆底侵作用是减少下地壳粘滞力的重要机制,拉恩等.(1994)推测部分熔融物质的存在能够产生局部的延伸,导致了脆性地壳的强烈减薄(B值高达2.25),而脆性地壳的减薄是以韧性下地壳的上升和剥露来进行补偿的,塑性流在穹顶区域内引起下地壳的相对增厚和地表出露以填补由于上地壳的延伸而产生的空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