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式太极拳简史杨式太极拳起源于19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至今不过150年左右,但杨式太极拳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亿万人民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下面由给您介绍:杨式太极拳简史。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简史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福魁(1799~1872),字禄禅,出身于河北广平府永年县城南关的一个农民家庭。
永年县学武之风源远流长,杨禄禅从小就学练少林拳。
农闲时,他常在县城西大街一家粮食店打短工。
有一天,一个恶棍闯进粮食店隔壁的太和堂药店,欺侮药店掌拒陈德瑚不是本地人,硬要廉价购买珍责药材,一边骂、一边要挥拳动武,只见陈德瑚把手一举,那恶棍随即跌到街上。
杨禄禅一见十分惊奇,过几天就向陈德瑚讨教拳术。
陈德瑚起先总是含糊推辞,后来见杨禄禅为人忠厚、满腔热忱,才向杨禄禅介辞说,本人是河南杯庆府温县陈家沟人,那儿有很多人学练太极拳,也叫沾绵拳。
我的师父是同族的陈长兴,他的拳术才是天下第一。
杨禄禅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即托陈德瑚介绍到河南陈家沟拜了陈长兴为师。
杨禄禅在陈长兴的指导下,不分寒署刻苦磨练。
六年以后,他带着出众的拳术,回到家乡。
当时永年县学拳的人很多,其中有个颇负盛名的人扬言:禄禅学艺回来了,我要请教一番。
后来双方比试了一下,杨禄禅被对方击败。
但杨禄禅不甘失败,发奋再往陈家沟学艺,又刻苦学了六年。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正好过年,附近的邻居借贺年之际,与杨禄禅较量,都没人能胜他,大家都说老禄这次真学到本事了。
但当地一个姓武的官宦人家,有一位曾和陈家沟人有亲戚关系,也学了各种拳术。
他听说杨禄禅回家,提出要比试一下,结果不分胜败。
杨禄禅觉得自己还是不行,于是三进陈家沟,随陈长兴又学了三年。
杨禄禅为学太极拳之真传,三进陈家沟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陈长兴。
陈长兴在暗暗试探并考验了杨禄禅的学艺意志和为人品质之后,终于将他的一身真力夫教给了杨禄禅。
又过了两年,陈长兴对杨禄禅说,你可以回去了,这次回去可没人敢招惹你了。
杨禄禅一回到家乡,人们都来看他与别人交手,不知怎么的,只见他一拱手,就把对手拱到身后去了。
《探索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探索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在2023年的今天,杨氏太极拳已经风靡全球,并成为了一项备受尊重的传统武术。
然而,这项古老的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就来探讨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杨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先生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的。
杨露禅先生是清朝的一个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一名有钻研气功和武术教学经验的名师。
由于杨露禅先生的身份与背景,使他教授的武术技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随着教授技能的逐渐深入,杨露禅开始将自己的学习和发现结合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太极拳。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杨氏太极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许多有关它们的讨论已经成为常态,许多研究已经增加,也让大家更加了解到这项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特别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看待这项武术,以及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是杨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被认为是身心健康的绝佳方式之一, 它不仅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也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灵的修养。
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杨氏太极拳更加注重动作之间的流畅性和平衡性,更加注重人体的协调性和内部应力的管理。
其动作独具特色,显现出优美的音乐感,让人心旷神怡。
同时,杨氏太极拳也注重内力的较量,在实战时,可以发挥出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
这一点在现代的实战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成为许多人练习太极拳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
太极拳作为动作缓慢、渐进的武术之一,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中国传统武术。
太极拳最早是由武术大师张三丰创立,以和谐、协调和平衡为特征。
而杨氏太极拳却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发挥,将它更加精炼、流畅和完美地融入实战之中。
随着时代的推进,杨氏太极拳逐渐融入了现代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普及化的项目,并逐渐受到许多人所青睐。
最后是杨氏太极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生活的普遍快节奏使得人们身心疲惫,如何能够有效地舒缓这种疲劳,成为了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论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途径研究
17神州文化论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途径研究王春秀济南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摘要:我国文化有五年前的历史,中华武术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其中太极拳作为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术门派,在我国的影响力非常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我国太极拳武术已经成为了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名片。
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对外传播层面上有着加大价值。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国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杨氏太极拳;武术文化;国外传播引言太极拳作为我国广为流传的武术之一,张三丰是创设太极拳的鼻祖,并在千年发展中衍生了各个流派,其中就包括杨氏太极拳。
从本质上来说,太极拳不仅在我国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其高深哲学道理、修身养性的功能,广受社会群众的喜爱。
即使在当今也会在广场中看到太极拳爱好者孜孜不倦的打着太极。
从流派层面上分析,太极拳主要分为杨氏、武氏、孙氏、陈氏等,其中杨氏太极拳主要是以气势雄厚、舒展大方为主,是当今练习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流派。
因此,如何将杨氏太极拳发扬光大,推向世界的舞台是着重需要探究的问题。
1、杨氏太极拳在国外传播的主要内容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不断加深,如今国际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是文化竞争。
杨氏太极拳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武学、生理学、养生学等内容,彰显了东方武术道德观念、生命观念。
因此,传播杨氏太极拳不仅仅是拳法、剑法,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播我国文化,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从传播内容上分析,杨氏太极拳由于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在任何场地都能够打拳,并且在长时间发展中,杨氏太极拳也更加现代化、活跃化,让杨氏太极拳成为其他国家人民的健身娱乐项目,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杨氏太极拳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杨氏太极拳作为我国武术文化的代表,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杨氏太极拳的生命所在。
因此,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着重进行文化传播,包括其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如阴阳说、五行说、八卦等。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健身养生的运动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古代中国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方式和理念。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调节呼吸、舒缓情绪,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健身方式,太极拳在中国社会中一直非常受欢迎。
其次,太极拳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
随着全球交流的增多,太极拳逐渐进入了世界的舞台。
许多外国人为了学习太极拳,特地来到中国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许多国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也通过各种方式将太极拳介绍到自己的国家,开设太极拳培训班、展览和比赛等,向世界传播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传播,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太极拳的传播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等元素都得到了展示和推广。
太极拳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和友谊。
然而,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太极拳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复杂的动作,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太极拳可能面临一些困难。
另一方面,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中,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和推广活动,将太极拳的技术和文化内涵相结合,以便外国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太极拳。
综上所述,太极拳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武术,通过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杨氏太极拳介绍
杨氏太极拳介绍1. 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缓慢流畅的动作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和武术传统。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内外协调性,通过动作的流畅和平衡的力量传递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内力。
2. 杨氏太极拳的历史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家族之一,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中国。
它由杨露禅创立,经过几代传承至今。
杨氏太极拳以其舒展流畅的动作和轻灵的步伐而闻名,被誉为太极拳中的精华。
杨露禅是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他将太极拳的传统动作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注重动作的柔和和舒展,强调内力的发挥和身体的平衡。
他的弟子杨班侯和杨少侯继承了他的技艺,并将其传承至今。
3.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杨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流畅和舒展,以柔和的力量传递和平衡的身体控制为特点。
它的动作缓慢而有力,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外协调性。
杨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轻灵的步伐:杨氏太极拳的步伐轻盈而有力,注重身体的平衡和灵活性。
步伐的变化和转移是太极拳动作的核心之一。
•舒展柔和的动作:杨氏太极拳的动作流畅而柔和,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动作的舒展和流畅是太极拳的特色之一。
•内力的发挥:杨氏太极拳注重内力的发挥,通过动作的流畅和平衡来增强身体的内力。
内力的发挥是太极拳的核心之一。
•身体的平衡:杨氏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平衡和内外协调性,通过动作的平衡和力量传递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内力。
4.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杨氏太极拳的套路是指一系列的动作组合,用于练习太极拳的技巧和原则。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包括了一系列的动作和动作组合,这些动作和动作组合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要求。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杨氏太极拳的长套和短套。
长套是杨氏太极拳的主要套路,包含了太极拳的核心动作和原则。
短套是杨氏太极拳的简化版套路,适合初学者练习。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缓慢而有力,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外协调性。
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传播
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传播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是一种以拳为主,内外合一的综合性武术。
它以虚实相间、缓急相济、动静相连、意气相通为特点,可促进人体循环、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健康发展。
太极拳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朱熹时期就已广泛流传,但直到清朝咸丰年间,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武术门类,并开始向全国不断发展壮大。
太极拳的发展史,被人们称为“太极大旋转”。
在清朝末年,太极拳流传到了后来的武当山和陈氏家族之中。
陈氏太极拳因而流传至今,一直被认为是太极拳的起源之一。
后来,武当山道士杨露禅于19世纪初叶开始普及太极拳,且深入挖掘了它内在的哲学思想,使太极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保健、养生的运动方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增强,太极拳逐渐走向了世界。
太极拳的传播不但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了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太极拳甚至被列为了一项全民健身运动。
到了全球,太极拳已被广泛推广,很多人都开始学习太极拳,从而从中获得了身心健康,更加远离疾病。
太极拳不仅能够完善人的身体健康,还能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
太极拳师傅们常会把太极拳中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从而使参与学习的人们更好地领悟太极拳的精髓,得到身心之间的和谐。
太极拳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健康,还有一种思维的转变,使人们更加开放、平和、自信,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太极拳在全球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太极拳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实体地点,更多地发生线上学习等形式,这使得广大人民更轻松地进行太极拳的学习和交流。
同时,太极拳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一些企业或组织开展太极拳培训,使太极拳成为一种团队建设和身心调整的好方法。
尽管太极拳在全球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但它仍然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活动,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其传统精神,不失其本质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太极拳的推广应该兼顾发展和保护,既要传承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价值,也有必要让太极拳更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求。
杨式太极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杨式太极拳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经过杨露禅、杨健侯和杨班侯、杨澄甫和杨少侯祖孙三代的刻苦钻研而逐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
自创立以来,杨式太极拳以其动作的姿势舒展、式势均匀、形象优美和缓慢柔和以及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疾病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而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
如今,杨式太极拳早已传遍了五湖四海,成为了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健身方法。
杨式太极拳总是处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的。
杨式太极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表演形式、组织形式和传授方法三个方面。
1 表演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杨式太极拳器械表演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表演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杨式太极拳的表演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表演的主题也得到了更好地突出。
太极拳的器械表演在当代就非常重视配合使用灯光、音乐以及烟雾等。
表演环境的改善,不仅能够使表演的效果增强,还能够提高观众在听觉和视觉方面的享受。
1.2 表演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在当代,杨式太极拳在表演服饰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使演练的效果得到了更好地突出。
表演服饰方面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别来选择服饰,女表演者的服饰应能突出阴柔之美和高雅娴静之感,男表演者的服饰应能突出阳刚之气和庄重气质;二是表演者的服饰变得更加醒目和得体,表演者可以根据表演项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服饰,突出不同表演项目的特色;三是表演服饰的颜色搭配更加丰富,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1.3 表演中加入了音乐在当代,音乐加入了杨式太极拳的表演中,使杨式太极拳的表演更富感染力。
一般来说,音乐的长短和杨式太极拳械套路基本上是一致的。
音乐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增加了练习的情趣,而且对记忆动作、综合协调全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以练习杨式太极拳来健身的练习者来说,运用音乐在练习的初期对进行辅助练习有着一定的积极效果。
在传播学视野下杨式太极拳成功传播的研究
与 时俱 进 , 于充分 运用 时代 传播 媒介 进行 传播 。 善
44 . 多样 的 传 播 类 型
为获 取 第 一手 资 料 , 择 了北 京 、 选 山西 、 海 、 上 河
北永 年 、 港 、 香 台湾 等 地具 有 代表 性 的杨 式 太 极 拳社 团组 织及 杨 式太 极 拳 的相 关传 人 代 表 、学 者 进行 访 谈 . 查 调
杨式 太 极拳 在其 定 型 、 承 、 传 发展 的 一百 多年 来,
早期 杨 澄 甫在 北 京 中 山公 园 . 牛春 明在 杭 州 . 雅轩 李
在 四川 , 田兆 麟 、 桂 亭 在 上 海 设 点 授 拳 , 褚 传播 杨 式
太极 拳 。后 随社 会 的发展 . 在此 基础 上产 生 了多样性
等 与传 播 活动 相关 的主要 环 节对 杨式 太 极 拳 的传 播 进 行调 查 并深 入 分析 .探 寻 杨式 太极 拳 广 泛传 播 的
成 功之 道
3 研 究 方 法
的。 以说 是 武术 拳 种 或者 太 极 拳 对外 交 流 、 界 传 可 世 播 的成功 典 范 研 究 将从 传 播 学 的角 度 . 本 对杨 式 太
化 的需 要 0 2 世纪 5 年代 。 0 国家体 委 以杨 澄 甫拳 照 、 杨 式 太极 拳 器 械为 蓝本 , 出2 式 简 化 太极 拳 、2 简 推 4 3式
的传 播方 式 。
442 组 织传 播 .. 组 织是 指 人们 为 实 现共 同 目标 而 各 自承担 不 同 的角 色分 工 .在 统 一 的意 志之 下从 事 协 作行 为 的持 续 性 体 系 [。组 织传 播 是 一 种 有组 织 、 领 导 、 计 5 ] 有 有 划、 有一 定规 模 的信息 交流 活动 。 4421 建 国前 杨式 太极 拳 的组织 形式 . . .
太极拳“申遗”之路及其世界影响
特别策划丨申遗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在线 上召开我国单独申报的“大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 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欢庆,振奋人心本刊第一时间就太极拳项目成功申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相关情况对相关人 士进行了重点采访太极拳“申遗”之路及其世界影响文/孟俊峰河南省体育局局长万旭在接受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体育手机报等媒体采访时表 示,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喜讯传来,我们很激动,这对河南、对中国都是一件很有 意义的事情。
有以下几方面感受:第一,能够很好地推动中华 文化走出去。
我们一直把太极拳 定位为中华瑰宝、国家名片。
为 什么能够把它定位为中华瑰宝、国家名片?我体会就是因为文化 主要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 方式,而太极拳里面的辩证阴阳、动与静、和谐,很好地反映了中 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太极拳、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也使太极拳这张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在世界文化的珍宝馆里更好地熠熠生辉。
第二,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
太极拳不仅是搏击,更多是健身。
全世界现在有4亿多人在练习太极拳。
除了文化内涵受到肯定和接受之外,太极拳还有健身功能,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对国际社会、对全世界人民的健身需求都会是很好的满足。
第三,对河南来讲,河南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提高河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也能够更好地推动河南的开放发展。
太极拳的好时代“骄傲!”“自豪!”“高兴!”这是所有受访者第一时间脱口而出的三个关键词。
而几位受访的太极拳传承人则更多提到的是“责任与担当”。
杨氏太极拳简史
杨氏太极拳简史杨氏太极拳,在世上已广经流传。
可是追溯到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完全地窥探它的全面情况,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
早在清朝时,自从杨禄禅(即杨露禅,以下同学艺于河南陈家沟开始,以后又传授给了他的儿子班候和健候以及孙少候、澄等人。
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所继承和发扬太极拳术中的真诚、伟大的气质,至今仍然呈现出灿烂的光辉,使太极拳发展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永年杨家的轶事和趣闻广泛地在祖国大地上流传着,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
杨福魁(号禄禅)出生于河北永年县南关地方的一个农民家庭中。
在农闲时,他常在县城西大街的一家杂货店里担任跑腿的差使。
有一天,一个恶棍窜进了毗邻的太和堂药店中,欺侮药材以低廉价格卖给他,并挥拳向掌柜把手一举,那家伙立刻跌到数丈远的店堂外去了。
禄禅目睹此景,极为惊奇。
他领悟到这位药掌柜的武艺非等闲,由此,衷心地钦佩。
后来,禄禅竭诚拜访了店掌柜,认真地向他讨教究竟用的是什么拳法把恶棍打出数丈远,并表示想拜学习武艺。
禄禅幼年时曾学过少林拳,但是没有得到少林直传。
掌柜开始保持沉默,不肯道出真情,但由于禄禅满腔热诚,感动了他。
掌柜就向禄禅说:我练的是绵拳,也叫太极拳。
不过我的功夫尚不到我师父的万分之一。
我的老家在河南陈家沟,那儿有许多人都在练这种拳术,当地的陈长兴师父就是我师父,他的太极拳为天下第一。
我要学这种拳,可以去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
禄禅闻讯大喜。
于是克日动身前往河南陈家沟。
并成了陈长兴的弟子。
他在陈氏指导下,不分寒暑,刻苦磨练。
六年以后,他以后成了一个拳术出众的青年。
学艺结束后,他回到家乡。
永年地方,当时学习武艺的人颇多。
其中有一个颇负盛名的的人扬言道:禄禅先生学艺回来了,我倒要请教一番,比一个高低。
后来,双方举行了比赛,结束禄禅被双方击败了。
于是禄禅再发奋前往陈家沟学艺。
六年后,重返故里。
那天,正好是新春佳节。
附近村庄的人见禄禅回来了都想掂掂他有多大本事。
浅谈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贡献
一
杨 式太 极 拳在 套 路上 , 陈式 把
在弟子董英杰 、 陈微 明 、 郑曼 青等 太极 拳 发展 到一 个 新 的 阶段 。 代 以后 , 陈式 的几位 卓 有成 就 的提 J J 人 协 助 下 编 辑 出版 《 极 拳 使 用 太 由于京 城 文 化 底 蕴 积 淀厚 , 在 倡 者 诸如 沈 家桢 、 留馨 、 剑华 、 顾 李 多 法 》《 、 太极拳 体 用全 书 》 著 作 , 等 达 大 范 围 、 流 派 武 术 文 化 的交 往 、
靠 师傅 身传 口授 的 ( 多拳 种都 是 很 这样 )完 备 的 书面理 论不 多见 。 , 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走 向 民间授 拳 。这 时 , 社会 名 流许 拳艺 , 直 留在 北 京 。 陈发科 及 其 一
禹生 ( 家弟子 ) 杨 开办的“ 北平体育 研究 社 ” ,最 早 把太 极 拳公 开 推 向 社会 。 家传 人杨 少侯 、 澄 甫 、 杨 杨 吴 鉴 泉等 , 都在 许 禹生 的拳 社 任教 。 二 十世 纪二 三 十年 代 , 国的 中 经 济 、 治 中心 , 移 到 长 江 三 角 政 转 洲, 杨式 太极 拳 顺 势南 下 。先 是 杨 家弟 子 田兆 麟 于 1 1 9 7年 到杭 州 授 拳 ,后 是杨 澄 甫 于 12 9 8年 亲率 弟 子南 下 。杨 澄 甫南 下后 , 或任 中央 国术 馆公 职 , 到南 京 、 海 、 东 或 上 广 等 地应 国 民政府 要 员之 邀 教 拳 , 并
当然 ,陈式 太 极 拳 也 是 开 放 的, 发展 的 。特别 是 上 世纪 五 十年 一
家 沟直 到清 末 民初 , 们 即使有 王 他 子 陈 照 丕 为 陈式 太 极 在北 京 的发 谱 和武 、 李著 作 留传 ( 王 宗岳 、 指 武 展 , 立 了历 史 贡献 。 建 禹襄、 李亦畲 等人的理论著作—— 杨 澄甫 宗 师去 世 不久 , 日战 抗 著 者注 ) ,但 练 架子 依 旧直 固守 着 争爆 发 ,接 着是 国共 两党 的 内战 , 传统 的 、 类似 形 意拳 明劲 阶段 的练 人们 的热情 和关 注 点 全在 战事 上 。 法 ,推 手只 有顺 步 动步 进一 步 、 退 从 二 十 世 纪 五 十年 代 进 入 和 平 时 步 的一 种 。 因此 , 论在 练架 子 无 期 , 式 太 极 拳 的 传 播 、 及 进 人 杨 普 或 推 手 方 面 , 一 定 程 度 上 , 不 在 是 个 新 的发 展 时期 。这个 时 期 , 杨 能 与 王 武 李 杨 诸 家 的理 论 相 符 合 式 太 极 拳 的发 展 主要 是 由杨 澄 甫 的 ( 引 自《 任 霖 太极 拳论 文 摘 淦 的弟 子 们担 纲 的 。 第 5页 ) 。
杨氏太极拳的国外传播研究
杨氏太极拳的国外传播研究作者:刘君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我国是武术文化大国,武术伴随着我国五千的历史文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标志性运动之一。
其中太极拳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项目之一。
今年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武术在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但与传统武术相比太极拳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传播中还存在较多的足。
文章以我国太极拳中重要的组成门派之一杨氏太极拳为例,分析研究其在国际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分析原因,并寻找其国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武术文化一、杨氏太极拳的起源于發展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太极拳创始人为张三丰宗师与武当山立派,但实际太极拳传承较多,多由我国乡下的家族拳法发展而来。
其中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宗师在曾为戚继光将军府上的拳法教头。
陈王挺老实根据戚家军实际的作战需求,基于戚继光家传三二路拳法创立了实战价值更高的陈氏太极拳。
陈王廷后将拳法和传给嫡子陈长兴。
陈长兴的大弟子杨露禅为了将陈氏太极拳发扬光大,来到北京开山立派,传播传播太极拳文化,在当时太极拳还是贵族运动,习拳者多为皇室弟子,身体较弱同时无实战需求。
习拳目的多为强身健体。
杨露禅结合上述情况对陈氏太极拳进行了简化融合,对许多难度较高和对身体强度有要求的动作进行了修改,让陈氏太极拳动作变得简单、柔和。
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杨氏太极拳,并流传至今。
杨氏太极拳刚柔并济,有显著的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的主要内容(一)杨氏太极拳武术技术的国外传播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进展,我国武术技术在国外得到了高度认可。
现代人对武术技术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习武需求。
因此杨氏太极拳武术技术的在国外传播首先要充分了解,国际武术技术的实际需求,寻找杨氏太极拳武术的技术价值和适应人群。
如娱乐、健身、交流等等方向,根据需求方向和需求团体特点特点制定对应的宣传方案。
其次杨氏太极拳与其他武术技术一样,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传统体系向现代体系发展。
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
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传播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秘诀”写道:“重拳,重老师真传,自得之;不重拳,轻老师,枉费力也,”纵观一部太极拳史,正是通过代代相传而绵延不绝的。
永年太极拳源自杨禄禅和武禹襄。
本章节溯本,以人为本,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通过记录一代代师承关系,再现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传播体系上,可以看出永年太极拳自古至今的传承脉络,各个历史时期太极拳自永年传向社会的传播渠道以及太极拳在各地的发展情况。
永年传承一、杨式杨禄禅首传三子凤侯、班侯、健侯,传人甚多,代表有凌山、万春。
全佑(后令人三人向班侯拜师)。
杨班候 19世纪50—80年代进京教拳,著名弟子有凌山、万春、全佑、王茂斋、牛连元等。
在家乡永年有传人教莲堂、陈秀峰、张信义、李莲芳、张印堂、李万成等。
杨健候随父进京教拳,传播广泛,其中一部分弟子按他吩咐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
传人有三子少侯、兆元、澄甫及许禹生等人。
杨兆林得家传,在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南和县、任县、尧山县(今隆尧县)及邢台一带传拳。
主要传人有李宝玉、王其和、刘东汉等。
在家乡传翟文章等人。
杨少候父健候所传,在北京传张文炳、张文炳又传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杨澄浦得家传一生收弟子40多人,学生千余人,徐哲东评语:“杨家累世教拳,以澄甫的学生最为多。
”教莲堂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李双彬、张新庆。
李双彬传李竹林、张有志。
李竹林传辛社军、李尚存、张现考、刘春方、张小平、张新成、李亚鹏等。
李万成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林金声、周志德、周志成、郭振清、郝从文、贾治祥、白忠信、关子敬、白彦如、穆振景、张其、张田所、潘河清、韩会明等人。
郝从文得传于李万成,弟子将近百人杨振铭得家传14岁起助父澄甫教拳,后到安微、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授拳,门人21人。
杨振基得家传曾到广州、南宁。
咸阳、太原、济南、大连、北京、石家庄等地办班义务传拳。
【宗师档案】杨军:杨氏太极拳国际传播大使
【宗师档案】杨军:杨氏太极拳国际传播大使杨军老师,太极拳国际传播大使,杨露禅宗师的正宗嫡传,杨振铎宗师嫡长孙,杨氏太极拳振铎系第五代掌门人。
自幼随祖父杨振铎学习家传杨氏太极拳,深得其中精髓并继承祖父衣钵。
现任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下属杨澄甫太极拳中心44个,附属学校32个,注册教练近200人,是海外最大的太极拳团体之一。
如今,世界上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十多亿人在习练太极拳。
太极拳之所以能成为在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术项目,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辛勤教拳的“海外兵团”,其中杨式太极拳传人杨军及其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为了团结世界各地的太极拳习练者,并积极推广太极拳的世界性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太极拳种,在杨振铎宗师的支持下,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于1998年10月在美国由杨军创立。
1999年8月,杨军移居美国西雅图全权运行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的日常事务。
近20年来,杨军老师常年奔波于阿根廷、巴西、多米尼加、法国、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瑞士、瑞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西班牙、马达加斯加、美国、中国、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挪威、斯洛维尼亚等国家,可谓尽心尽力,不辞劳苦。
杨老师基本上每年飞行里程在“达美”都达到了铂金会员的数据要求,迄今为止,飞行里程已达257万公里(250多万公里啊这可是一个飞行员10年都不一定飞得到的距离),可见杨老师传拳之路的漫长以及辛苦。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功夫不负有心人,将近20年的奔波,杨军老师及其团队成功的为太极拳推广撑起了一片广袤的天地,壮哉!让我们跟着杨军老师最近一年的脚步,体验一下太极拳的国际风采!“他不是在教拳,就是在去教拳的路上”2015年10月16日▎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第七届欧洲区教练培训班于10月16-18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
来自法国,德国,匈牙利,马耳他,英国,德国,希腊,阿根廷等国的90多位教练主管参加了这次培训班。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和发展杨振基我这搭谈的是祖传的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和发展情况。
杨式太极拳是由我曾阿公杨福魁创始,后经祖孙四代不停丰富发展起来的。
从我曾阿公杨福魁学成教拳开始,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杨福魁,以名福同,字禄禅,约莫40岁到北京教拳时改禄禅为露禅,后露禅名儿与他的拳艺一样名扬社会形态。
我曾阿公杨露禅生人在直隶(现河北)广平府城南一个贫穷农平易近家里,幼时掉学,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摊贩。
对于此,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就象许的记载:“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蔼,幼掉怙恃,佣于太和堂药行。
”其时永年是广平府治地点地,为冀南的名邑,经济繁华,文化发展,尤其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武之风更盛。
我曾阿公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且下过一些功夫。
一天,我曾阿公在永年城西街太和堂药铺对于面摆粮摊时,有些地痞恶棍去太和药铺寻衅,盖因该药铺系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所开,生意兴隆、本钱充分,这些个人想欺诈一下外乡人,成果被药铺伴计很轻松地收拾了。
我曾阿公是练武人,很注重这场肉搏,见药铺伴计们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示出很大的优胜性,于是刻意到太和堂府拜师学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药铺经理陈德瑚见我曾阿公立场诚恳,学拳心情急迫,便介绍他到陈家沟去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熟知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圣地。
我曾阿公起旱八百里学拳是有一段盘曲的。
根据陈氏的端方,太极拳术一般的不过传的。
陈德瑚是将我曾阿公作为雇工介绍给陈家沟其时掌门拳师陈长兴的。
陈氏规定只让我曾阿公在前院活动而不患上到后院,这是对于这个外乡人的防范。
起初我曾阿公以为后院住内眷,一直不敢步越雷池。
厥后,我曾阿公在陈家一住半年并未发现陈家练拳,心中有些疑惑,始觉陈家不让去后院有些蹊跷。
为了窥其本相,一晚上我曾阿公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一群后辈正在月色下练拳,开心异样。
以后患上机会就到树上看拳,然后默默操练,经过一段时间“偷拳”之后,因我曾阿公有较深的武功根蒂根基,拳术前进很快。
济南杨式太极拳的流传
8传承杨式太极拳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济南后,便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为济南市民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当前在济南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大致分为两套:一套是由杨露禅宗师在陈式太极拳一路拳基础上改编,由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定势传教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分别为“85式”、“91式”、“103式”、“115式”等式的杨式太济南杨式太极拳的流传文/秦健极拳,其中多数称为“85式”杨式太极拳。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练习的一套杨式太极拳,是1929年冬由山东国术馆第一任馆长李景林先生主持,由山东国术馆编辑科负责编写工作,并邀请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协助,经过多次修改后由李景林定稿,由国术馆教务科主任李玉琳演示并绘制成图,根据各式名称定为81式的太极拳,收录在《太极拳讲义》中。
《太极拳讲义》主要内容为:太极拳之真义、太极拳论、太极拳经、十三势歌附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打手歌及多种推手法。
该书成为山东国术馆的指定教科书和新中国成立前唯一的一本官方主持编写的太极拳教材,对当时的杨式81式太极拳在山东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册由李景林定稿并作序的《太极拳讲义》,是国家体育总局至今仍在推广的“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的基础。
当时有人将这套81式太极拳称为“李景林式”太极拳,又称“杨式新架”或“新杨式”。
经考证,此套杨式81式太极拳与杨班侯亲传弟子牛连元传与吴孟侠的“九诀81式太极拳”如出一辙(拳谱见《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著),名称动作基本完全一致,与杨澄甫先生晚年定势的“杨式85式太极拳”也大同小异,均源于杨式太极拳传统老架——“大功架”。
此套81式太极拳与85式的微小区别在于:85式中的左右分脚,在81式中分别为右分脚和左分脚两个动作;85式中的单鞭和下势是两个独立动作,而81式合并了这两个动作称单鞭下势;85式分左打虎和右打虎式,而81式将这两个动作合并为左右披身伏虎。
杨家追求真太极
杨家追求真太极太极拳开始广泛传播主要是在清末以后。
先有人称“杨无敌”的杨露禅进入端王府教拳,将太极拳传到北京,后又有毛泽东提倡“打太极拳”,加上国家体委大力推广“简化太极拳”和各式规定及传统太极拳,使太极拳逐渐为社会大众所认知。
经过近百年的传播与发展,目前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
现今,世界上习练太极拳的人已经过亿,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一百多个成员国,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太极拳组织,国外许多人对于中国功夫的理解,往往就是始于太极拳。
当前,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太极拳的习练正在逐渐趋向体操化。
我们可曾深刻地思考,这种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传统太极拳的传播?我们是否忽视了太极拳的核心一一技击功夫的修炼?其实太极拳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完全是因为“杨无敌”实战而名震京华。
一、杨家太极的突出特点是搏击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说。
杨澄甫常常“出手一丈八”,并因此折服武林群雄。
杨班侯曾向父杨露禅说:“习武者宁争一口气,不服三口血!若孩儿战胜雄县刘,京城或有我父子立足之地。
若孩儿败在他手,父亲大人用一领芦席将孩儿裹尸还乡,孩儿来世永不闯荡江湖!”杨班侯不仅战胜了雄县刘,与各门各派武师比试亦从未失手。
当时八卦宗师董海川、形意宗师郭云深、岳氏散手宗师刘士俊、御前扑虎周大惠即跤王大样子均在京城。
杨式太极若无真实功夫,岂能获“杨无敌”之美誉。
杨澄甫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住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
他在杭州时,频频发劲,将人往墙上弹射,竟然把院内土墙震坍。
杨家太极拳在北京声誉鹊起,乃是杨露禅、杨班侯公与各门各派武师切磋武艺之结果。
人常说,打铁先要本身硬,要获得超人的武功,必须先下特殊、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超常的工夫,就像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那样,除了吃苦耐劳、流血流汗,拼命的练,别无他途。
二、杨家师徒们“相手”“活桩”过去,只知道李亦畲曾用过40斤重的铁棍练功,杨班侯驯烈马等故事,但其高超的武技是怎样练到身上的,即身上是如何装艺的,却一概不知,其练功方法即成了密中之秘,今天拜读了瞿世镜先生所著《杨氏太极两岸一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一书,才彻底揭开了这个谜,原来,就是“相手”训练的结果。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杨氏太极拳在我国流传已久,是太极拳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分支,非常的值得练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杨露禅偷师杨露禅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
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
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
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
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杨少侯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
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途径研究
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途径研究作者:李潇闫民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5年第09期摘要:在中华武术中,太极拳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武术门派,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武术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名片。
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派别之一,其国际化传播路径具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环节。
对此,文章在阐述杨氏太极拳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探讨国外传播的有效途径,旨在为杨氏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武术文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36-03导言:在中国的武术资源中,太极拳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太极拳不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更因其高深的哲学道理、修身养性的健身功能和充满艺术性的技击技法而闻名于世,受到了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广泛欢迎。
太极拳目前主要分为杨氏、陈氏、孙氏、吴氏、武氏等六大派别,其中杨氏太极拳凭借自身气势雄浑、武姿优美、舒展大方、内容丰富等优势特征,成为传播范围最广、练习人数最多的武术派别,这就为杨氏太极拳的国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杨氏太极拳包含了拳、剑、枪、刀、推手、对剑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其在国外的传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寻求科学的传播途径,为更好地弘扬杨氏太极拳这样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1杨氏太极拳的溯源与发展太极拳的发展与太极张三丰的关系不是很大,因为从陈王廷、陈长兴到杨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都没有提到太极,他们练习的都是乡下拳。
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通过对戚继光家族功夫的改变,即对戚继光训练士兵用的三十二势长拳的改编创立了陈氏太极拳。
而七十二长拳是由少林的大小洪拳、通臂拳演化出来,所以无论是陈氏太极拳,还是杨氏太极拳,其拳源都是非常正宗的。
陈王廷后来将拳法传给了陈长兴,陈长兴后将拳法传授给杨露禅,杨露禅为了生存和宣扬太极武术,来到北京传授武艺,但是由于弟子多是皇家贵族,练习者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的体弱多病,所以保健需求比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传播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秘诀”写道:“重拳,重老师真传,自得之;不重拳,轻老师,枉费力也,”纵观一部太极拳史,正是通过代代相传而绵延不绝的。
永年太极拳源自杨禄禅和武禹襄。
本章节溯本,以人为本,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通过记录一代代师承关系,再现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传播体系上,可以看出永年太极拳自古至今的传承脉络,各个历史时期太极拳自永年传向社会的传播渠道以及太极拳在各地的发展情况。
永年传承一、杨式杨禄禅首传三子凤侯、班侯、健侯,传人甚多,代表有凌山、万春。
全佑(后令人三人向班侯拜师)。
杨班候 19世纪50—80年代进京教拳,著名弟子有凌山、万春、全佑、王茂斋、牛连元等。
在家乡永年有传人教莲堂、陈秀峰、张信义、李莲芳、张印堂、李万成等。
杨健候随父进京教拳,传播广泛,其中一部分弟子按他吩咐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
传人有三子少侯、兆元、澄甫及许禹生等人。
杨兆林得家传,在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南和县、任县、尧山县(今隆尧县)及邢台一带传拳。
主要传人有李宝玉、王其和、刘东汉等。
在家乡传翟文章等人。
杨少候父健候所传,在北京传张文炳、张文炳又传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杨澄浦得家传一生收弟子40多人,学生千余人,徐哲东评语:“杨家累世教拳,以澄甫的学生最为多。
”教莲堂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李双彬、张新庆。
李双彬传李竹林、张有志。
李竹林传辛社军、李尚存、张现考、刘春方、张小平、张新成、李亚鹏等。
李万成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林金声、周志德、周志成、郭振清、郝从文、贾治祥、白忠信、关子敬、白彦如、穆振景、张其、张田所、潘河清、韩会明等人。
郝从文得传于李万成,弟子将近百人杨振铭得家传14岁起助父澄甫教拳,后到安微、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授拳,门人21人。
杨振基得家传曾到广州、南宁。
咸阳、太原、济南、大连、北京、石家庄等地办班义务传拳。
所教学生逾万人,弟子93人,杨振铎得家传,在全国各地授拳弟子115人。
杨振国得家传。
晚年在邯郸传授太极拳。
赵斌得传于杨澄甫,在西安传授太极拳达40年。
傅钟文杨澄甫传,1944年创办上海永年太极拳社,义务授拳。
先后到无锡、宁波。
大连。
武汉、徐州、等地讲学,并赴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国传拳。
潘青河杨万成传,并一直在永年地区教拳。
翟文章杨兆林传人,一直在永年地区教拳。
傅声远得家传,先后到淮南、蚌埠、合肥、宁波、金华、泉州、石家庄、衡水、邯郸、深圳、珠海等地授拳还先后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葡萄牙、波兰、捷克、智利、巴西、新西兰、阿根廷、马来西亚、日本、印尼、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地区传播杨式太极拳。
范宝林师从郝从文。
1962年开始,先后到邯郸、峰峰、王凤煤矿、保定、石家庄等地传授杨式太极拳。
郭庆亭傅宗元传人。
1980年,在邯郸教授弟子。
崔彦彬师从傅钟文、赵斌,2004年10月,应国家财政部邀请,赴西柏坡开设杨式太极拳培训班。
贾治祥师城李万成。
一生在家乡传播杨班候系列拳架。
韩会明师从李万成。
郝金祥、师从冀福如、郝从文。
陈文义郝从文传杨振河翟文章传人。
1994年,赴德传授杨式在极拳,创立“中德永年太极拳学院”。
先后在世界各地教拳,弟子分布在永年、石家庄、安徽、北京、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地越幼斌赵斌之子,弟子分布在西安、武汉、天津、永年、承德、廊坊、长沙、深圳、广州、南宁、昆明、徐州、蚌埠、石家庄、耀县、石泉、兰州、山西、哈尔滨、青岛、连云港、香港、美国等地赵宪平师从翟文章,上门求教的有广东、四川、辽宁、山东、等地及日本、德国、菲律宾、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爱好者。
韩兴民师从傅宗元。
韩清民师从傅宗元、傅钟文。
上门求教的有北京、内蒙古、浙江、广东、山东、黑龙江等地学员及新西兰、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学员。
乔振兴 2004年,在邯郸马头镇成立了“振兴太极拳研究会分会”。
传授学员200余人,弟子10人。
董新成师从翟文章。
在石家庄传授太极拳,学员达数百人。
朱现红师从翟文章,赴石家庄、湛江、大连、郑州、张家口、涿鹿等地传拳,学员逾万人。
弟子分布在永年、张家口、沧州、宁晋、灵寿、湛江、涿鹿等地。
贾安树师从贾治祥,1999年,赴邯郸授拳,学员50多人,2000年,到邢台授拳,学员30多人。
郝宏伟师从郝金祥、傅宗元、赵斌、杨振国,在石家庄传拳。
傅清泉傅钟文之孙,傅声远之子,立足国内,面向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推广杨氏太极拳。
贾保安师从傅宗地。
在徐州、湖北、石家庄、大连等地有弟子,学生百余人。
胡利平师从翟文章苏学文师从赵斌,弟子分布在广东、湖南、山东、河南、江西等地。
武式武禹襄居家研习,不事外传,拳艺唯传外甥李亦畬、李启轩二人。
李余畬弟子有:同里郝为真、王明德;清河县葛福来、葛顺成。
子宝廉、宝让均承其艺。
李启轩传清河葛顺成和南宫马静波。
子三人:宝琛、宝箴、宝恒、均能传其技。
1898年,知府岑旭阶延请宝琛、宝恒二人教其子侄太极拳。
郝为真李亦畬传人。
民国初年在邢台传李圣端、李香等人。
民国三十赴北洋,传完县禄堂。
同年返乡,应聘为省立第十三中学武术教员。
在校公开传授太极拳。
永年弟子有李福荫、朝韩钦贤、张振宗。
李集峰、范念祖等。
其子侄均承家学。
李逊之李亦畬之子,1940年,收徒魏佩林、赵蕴园、刘梦笔、姚继祖,子池荫也习太极拳。
郝月如得家传,1930年,赴南京、镇江、常州等地教拳。
李集峰郝为真传。
到邯郸、邢台、太原等地传拳。
韩钦贤师从郝为真。
主要在邯郸传拳。
张振宗师从郝为真。
一生在家乡授拳郝少如得家传。
1930年,往来于上海、常州、等地教拳。
1933年,在私立海中学教拳,并应聘于武进正德学社教拳。
1973年,在上海创建“郝派太极拳拳社”。
20世纪60年代,应聘于上海市体育宫教拳。
郝振铎郝月如族侄。
一生在天津传拳。
李福荫郝为真传。
在家乡传拳。
郝向荣得家传。
得家传。
1929的,郝月如带郝向荣赴南京教拳,一般是郝向荣作示范,郝月如巡回指导,郝月如逝世后,郝向荣又协助郝少如在上海教拳。
传人多为其子侄。
魏佩林师从李逊之。
在邯郸、邢台、峰峰、鸡泽等地授拳。
三子均承其艺。
姚继祖师从李逊之。
一生主要在永年传拳。
所教学生遍及武汉、邯郸、邢台、石家庄、沧州、保定、安阳、湖南及四川、广东、浙江、江西等地。
李锦藩得李逊之、李石泉、李化南传。
常年在广府西街授拳。
胡金生得传郝少如。
弟子分布在新加坡、朝阳、开封、乐山。
魏高申魏佩林长子。
定居邯郸,长期在邯郸授拳。
魏高义魏佩林三子。
传人有魏润平、杜志民、魏雪山、魏雪民、魏建平、周志军、孟庆代。
魏高志魏佩林四子。
传人有魏雪民、魏雪刚、魏雪亮等人李光潘得家传。
从次赴上海、北京、海口、南宁等地教授太极拳。
金竟成师从姚继组。
学生40多人。
翟维传师从姚继祖。
经常到各地讲学传艺,主要有邯郸、邢台、石家庄、黄冈、罗田、徐州、成都、温州、珠海、江门、开平以及香港等地,上门请教的有淄博、抚顺、马鞍山、重庆、成都、太原、宁波、东莞等地爱好者。
胡凤鸣先后到邢台、西安、济南、青岛、淄博、成都、沈阳、武汉等地教拳。
钟振山师从姚继祖。
先后到北京、成都、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新疆、河南、蚌埠、邢台、石庄家、邯郸、保定、昆明等地传拳。
李佳姚继祖弟子。
传人有李文章、李海彬、毕书民、胡文生、李同彬等人。
李清江姚继祖弟子。
传人有李运科、谢章生、李会海、杜明怀、李振明、李明军、李顺芳等人。
郝平顺郝向荣传。
弟子分布在山东、武安等地,了永杰亦承其艺。
孙建国师从李锦潘。
先后赴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武当山等地传拳,有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爱好者前来求教,学员逾千人。
路军强师从翟文章。
传人有杨利民、苗现国、路社红、焦涛、张高峰、胡进朝等。
祁悦强祁锡书之子。
先后到邯郸、北京、石家庄、西安、珠海等地传拳。
二、各地传承杨式太极拳传系杨班候传系牛连远支系牛连元(1851—1937),南方富商,往来于京津之间做生意。
在京与杨班侯相,结为金兰。
进京时多住杨班侯家,同时从班侯学艺十几载。
得班侯所传太极拳“九决”和“八十一式大架”太极拳,因其不以授拳为业,仅将班候所传,传给盟弟李寿泉之婿孟侠及吴兆峰。
吴孟侠(1906—1977),原名彩翰,福建人。
师从其岳父之盟兄牛连元学太极拳。
抗战胜利后,在天津和平区建设路寿德大楼与其兄吴兆峰创建“广华哲宗同易武术社”及“葆真八卦掌房”,设场授徒。
全佑支系全佑满族人。
初学于杨禄禅,后庆杨禄禅之命,拜杨班侯为师。
其子区绅,后从汉姓吴,即吴鉴泉,吴鉴泉所传,被称为“吴式太极拳”。
杨键侯传系许禹生支系许禹生(1879~1945)武术教育家。
字龙厚。
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济南市。
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文武双修,曾从家馆武术教师刘德宽学艺,后从杨健侯习太极拳。
民国时期任教育部专科系主事,为雪“东亚病夫”之耻,建议在学校设置国术课,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并成立体育学校,首次将武术列入学科考试科目。
1912年11月,禹生邀集北平武术界著名人士吴鉴泉、赵鑫洲、耿诚信、郭志云、葛罄吾、纪子修、恒寿山等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
社长由市长兼任,他任副社长。
该社以“普及武术运动、研究武术理论和拳史、培养武术人材、达到强民报国”为宏旨。
京师各校渐向该社聘请教员,教授武术,一时形成北平各校延聘武术教师的一种风气。
1916年,又由许禹生倡导,作为该社的附设机构成立了北平体育讲习所,除自任课外,还延聘吴鉴泉、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孙禄堂、刘恩绶、张忠元、佟连吉、姜登撰、纪子修、刘彩臣等任教。
讲习所以培养大、中、小学校武术师资为目标,其术科以国技为主,包括徒手和器械。
徒手包括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各类拳术,以及长拳短打、擒拿格斗诸术;器械包括刀、枪、剑、棍、钩、锏、戟等。
讲习所还授武术理论及拳技教授法等。
此举受到蔡元培及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佳许,由教育部解决所址及经费资助,并行文各省、市,选派学员来学习,毕业后回原地任武术教师。
该社还做了许多有益的社会调查工作。
据《体育丛刊》载:1924年6月,该社对北平、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湖北、陕西、四川等16个省、市的40所大、中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当时将武术列为课外活动内容的占22.5%;列为正课算成绩的占52.5%,两项共占75%。
武术列入正课,学生对之颇有兴味。
1929年12月,许禹生应时变,在该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北平市国术馆,市长兼馆长,他任副馆长,并主编《体育月刊》。
该馆仿效中央国术馆的机构设置,设教务、编审、总务等处,总管全馆工作;下设高级研究部、普通研究班、专修班、民众练习班,培养武术师资,审定武术教材,传习各类武术技艺和理论。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亦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该馆成立刀术速成班,传授刀术,为抗击日寇输送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