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分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深度表达。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词中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亲人千里之外的感叹,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
苏轼的诗词造诣深厚,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水调歌头》是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这种孤独的情境和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相互交织,形成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是作者对胞弟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反思。
从思想价值角度来看,《水调歌头》也是苏轼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但同时,他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苏轼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文化意义方面来看,《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之作。
它不仅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宋代社会、文化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情感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其深入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轼《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苏轼《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才华卓越,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中,《水调歌头》是苏轼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艺术特点
1.写实性:《水调歌头》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展现了苏轼深厚的
观察力和描写技巧。
2.情感表达:该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3.艺术构思: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形成了独特的艺
术结构。
4.音韵美:《水调歌头》采用了七言绝句格律,有明快流畅的韵律感,具有
浓郁的音乐美感。
文化内涵
1.怀旧情愫:苏轼以伤感而温暖的笔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中
华民族对家国情怀的重视。
2.咏史抒怀:词中穿插了对历史典故和古代文化的引用,体现了苏轼博大精
深的学识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3.自然与人文融合:《水调歌头》通过细腻而生动地描绘自然景物,同时将
人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结论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具有独特艺术特点和深刻文化内涵的词。
它以其写实性、情感表达、艺术构思和音韵美等方面展现出苏轼杰出的才华。
同时,该词还融入了怀旧情愫、咏史抒怀和自然与人文融合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应该怎么去品味赏析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不胜: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
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的意思讲解
水调歌头的意思讲解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也是宋代乐府词的开山之作。
这首词以写景、咏史为主题,抒发了苏轼对时世之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词的整体意境优美而富有诗意,充满哲理思考。
“水调”指的是水品,即水的滋味、韵致。
这里用水调来比喻文学的风格和品质。
《水调歌头》的意思是,用水的品质来调整文学的风格,打破旧有的文风,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这首词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开始,通过描绘月亮和借酒来抒发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接下来,苏轼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同时表达了对时世事物的不满和思考。
整首词意境变化多样,既有闲适宁静的景色描绘,也有对命运的颠沛流离的感叹。
苏轼通过词中的各个写景片段,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和时代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悲凉的情感氛围。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更是通过写景和抒发个人感受,揭示了对时世状况的思索和对命运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宋代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其中《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于北宋绍圣元年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全诗共十三段,篇幅较长。
诗以五言绝句为主,句式简洁明快,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描绘。
整首诗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田园风光、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
首先,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田园景象:“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向天,牵牛星坠剪不断。
”这里的田园景象与仙境般的织女相互交融,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苏轼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苏轼转而描写人物情感。
他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这里的临邛道士被视为能够与天地相通的人物,而苏轼也希望通过与道士的交流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
此处,苏轼借诗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一段描写了苏轼对天地间无限广阔的探索与追求。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苏轼既表达了个人的壮志豪情,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苍茫。
《水调歌头》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描绘田园、人物和自然景观,传达了人生追求与无奈的主题。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语言,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独立人格的风采。
这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
总之,《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音韵,展现了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思想境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古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至今仍然在文学领域中发光发热。
相信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魅力和他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水调歌头的诗句赏析
水调歌头的诗句赏析水调歌头的诗句赏析一苏轼是北宋非常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如诗词、文学、画等领域。
苏轼的性格非常耿直,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命运十分坎坷,有几次险些被斩首。
但是,在失意的情况下他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生活,这种积极的心态在他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希望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来进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诗词中提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李白当时的悲愁;柳永在诗词中提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贫困。
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
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
”起到了呼应的效果。
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
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
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
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
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
“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
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
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中秋节古诗赏析: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节古诗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宠爱,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那么你知道关于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主要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古诗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水调歌头》翻译: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忧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当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期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奇妙的月亮。
返回名目《水调歌头》解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原文诗人:苏轼:北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喜怒哀乐,月圆月亏。
在古代很难见面。
愿我们都能长寿。
虽然相隔遥远,我们仍然可以一起分享月亮的美丽。
《水调歌头》译文月亮什么时候来?拿着杯子问青天。
我不知道天堂的宫殿。
今年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归来,我怕我不能喜欢这九天的寒冷和寒冷。
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欣赏着明月的影子,回到月宫怎么能与在人间相提并论呢!转到朱红亭,月光低照在齐窗上,床上的人郁郁寡欢,不眠不休。
明月不应该有任何怨恨,但为什么亲戚离开时它总是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全面。
我希望你能安全健康,分享千里之外的明月。
《水调歌头》赏析这个词是中秋节赏月、爱民的作品。
它表达了对他哥哥苏哲的无限记忆。
诗人运用意象描写的手法,勾勒出一种天空明月、千里美景、孤独而遥远的境界氛围。
他的反世俗独立情绪与过去的神话和传说融为一体。
在满月里,有着强烈的哲学意义。
可以说,这是一部与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叹作品。
这部关于月亮的电影是为了看月亮,幻想月亮宫里的神仙。
下一部电影是关于在赏月之后身体的分裂和希望。
诗人把月亮视为生命和情感的朋友。
他不仅能感受到自然客观存在的美,还能欣赏到人的爱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共情、人月合一的境界,体现了非常丰富的人类情感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移动和变化,盈亏的循环,联想到生活的悲欢离合,并得出结论,一切都不应该是完美的。
整个词是奇妙的,大胆的和有意义的。
它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神仙“归来”和直舞“天下”的遮蔽和困惑,离开欲望进入世界,以及胸襟开阔、自适应的乐观主义和长寿的美好愿望,富有哲理和人文情怀。
思想崇高,思想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它以宽广的胸怀结束,这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表达。
它既有魅力又有魅力,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艺术魅力和影响。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词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深沉的情感。
整首词以细腻的描写、动人的音乐感受和鲜明的意象来展现苏轼的情感世界。
词中提到“明月”、“故乡”等意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首先,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
他以“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意象深远、简洁明了,以清晰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往事的思念之情。
苏轼通过具体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苏轼的音乐感受在《水调歌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非常注重音乐的表达效果,通过运用押韵和节奏感,使整首词具有一种流畅而悠扬的音乐美感。
例如:“余音袅袅千年在,故人已逝音尘绝。
”这两句诗句抑扬顿挫,音节和谐,给人一种如歌如泣的感觉。
这样的音乐美感让读者在欣赏词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最后,在《水调歌头》中,苏轼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人生的感慨。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往事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词中,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作者的心境。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人感到动容,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同时,这也是《水调歌头》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
总之,苏轼的《水调歌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细腻的描写、动人的音乐感受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苏轼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且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诗词更是瑰宝中的瑰宝。
《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代表之作,今天我们就来一同赏析这首美妙的古诗词。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深沉和感慨。
这首诗以北国风光为背景,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为线索,贯穿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首先,诗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勾勒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疑问,也透露出对人生苦痛的思考。
明月象征着宇宙永恒的运行,而人生却是短暂而无常的。
作者通过把酒问青天的形式,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追问和自我反思。
接着,诗中描绘了北国的风景,“天上人间”,犹如画卷一般展开在我们眼前。
苏轼以巧妙的语言描述了北国雄奇的山川、广阔的河流和青山绿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尤其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北国山川的壮丽景色。
这些描绘不仅给人留下美好的视觉印象,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更多地关注了苏轼个人的情感。
他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形式,将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两句诗直接揭示了苏轼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的渴望和追求。
西湖象征着宁静和恬淡,而西子则代表着美丽和雅致。
苏轼以此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宽慰。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他以清新自然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无常、对美好物品的追求的情感。
这首古诗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苏轼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想象力,也能感受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这首古诗词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更是一幅描绘了人生百态和人情世故的画卷。
唯有当我们沉浸其中,才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妙。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参考一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⑴,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
不知天上宫阙⑸,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⑹,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⑻。
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间⑽?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⒀。
但愿人长久⒁,千里共婵娟⒂。
【白话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月,诗人从各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一大段,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浮想联翩。
他当时可能略带醉意,竟不知道月亮是何时出现的,居然端着酒杯,反而去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一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二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
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
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
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
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原文诗人:苏轼朝代:北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赏析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
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鉴赏摘要: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二、水调歌头原文解析三、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和意义四、水调歌头的赏析正文: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水调歌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文化评论家,其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二、水调歌头原文解析原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和意义水调歌头以中秋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词人苏轼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把酒问青天”、“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词人以中秋明月为载体,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四、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受到了后世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水调歌头:“此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极写人生感慨,语意高妙,想象丰富,洵为词中杰作。
”当代著名诗人、词人、评论家陈洪深在《宋词鉴赏辞典》中也对水调歌头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以中秋明月为主题,通过对明月、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堪称中秋词的佳作。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之一,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而闻名。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9年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共12句,每句均为四言。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整篇词以描写桃花为主题。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展现出苏轼的旷达豪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苏轼提起月亮,并向青天抱问,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神秘莫测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通过对春水、春风和绿杨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逝去往事的思念之情。
他用“春水绿如蓝”来形容春水的清澈和明亮,用“春风拂槛露华浓”来描绘春风轻柔的丝丝拂动,用“绿杨烟外晓寒轻”来描绘绿杨的婀娜多姿。
这些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
词的结尾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通过对葡萄美酒和琵琶的描绘,苏轼展现了他愉悦的心情。
他想要把酒与琵琶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词以诗人自身的感悟和意境为主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词中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在鉴赏这首词时,我们不仅要欣赏其美妙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唤起读者对逝去时光和故乡的回忆与思念。
他在词中抒发的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之,《水调歌头》是一首包含着深刻感悟和美丽意境的词作。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苏轼表达了对故乡和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并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苏轼注释
水调歌头苏轼注释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
黄调
州歌
快头
·
哉
亭
苏
赠 张
轼偓
佺
焦点问题
苏轼何以被称作“坡仙”? 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与黄州期间
文学创作的关系。 分析词作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
态度和胸怀。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 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 表,合称“苏பைடு நூலகம்”。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 诗坛骄傲。 “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 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 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 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 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 气,千里快哉风。
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 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 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 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 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 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 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 篇来读。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 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 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 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 语,山色有无中。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 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苏黄米蔡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 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 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 表作。
苏轼 《枯木竹石图》纸本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 来。
写作特色
1. 熔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与 一炉,起结自然,跌宕多姿,错 落有致。
2. 风格明快、所写之景,所抒之 怀抱,酣畅淋漓,堪称“快哉”。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 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 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 ,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 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 ,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 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 ,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 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 的“末道小技”。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 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 风格与表现手法。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 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 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 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 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 ,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 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文本内涵解析
1. 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 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 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 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 更使此亭见得亲切。
文本内涵解析
2.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 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 中的渔翁。那隐没于烟雨之中的杳杳孤鸿,那忽然 而起的惊涛骇浪,那随浪掀舞的白头渔翁,寄托着 多少作者政治生涯中的感慨!正是因为这诸多感慨, 使"快哉"的呼唤更为迫切。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 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 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 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
文本内涵解析
苏词的魅力:
一种达观的人 生态度,一种 超旷的精神世 界的生动写照。
苏轼书法作品
水调歌头
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 、《台城游》、《水调歌 》,双调九十五 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 ,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 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 丽为淮南第一”。
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 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 涂上了青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 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 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 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 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背景材料
1. 关于苏东坡的生平和创作
苏轼,字子瞻, 一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在今四 川省)人。
2.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即东 坡黄州之贬的第四年。
这是苏轼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的 时期。
3.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中国 历史上一次有名 的文字狱,苏轼 因之贬谪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