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_章政

合集下载

上海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海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海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摘要:“十二五”期间,以“产业化与城市化双向融合”为目标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将成为上海关涉全局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本文探讨了“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并对其实现路径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加快产业升级,强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二是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三是坚持文化特色,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化;郊区城市化;“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高度的城市化和高度的产业和化。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发布的资料,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10年达到48%,预计到2025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大城市病和特大城市病。

世博会之后的上海,对城市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以产业化与城市化“双向融合”为目标的郊区新城建设,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关涉全局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上海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正从中心城区的600平方公里向整个市域6000平方公里实现新拓展。

基于上海城市和郊区的发展状态,深入探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积极研究“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路径,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内涵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一直是一个地区新的城市诞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到旧金山湾以南的“硅谷”发展等现象,都充分印证了城市发展是产业化集聚效应的内在要求和和必然结果。

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历程后,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尤其在国家“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新的要求后,城市化开始了升级与转型之路。

正如上海城市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郁鸿胜所指出,在上海新一轮的郊区城市化中,产业与功能的配合十分重要,产业转型与功能转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内涵,即产业是先导、是动力和源泉,城市是载体,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彼此的关系是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推进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推进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周正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418)摘要: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要加强战略规划修编工作,在现行规划体制中,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社会发展、土地利用、设施建设、资源和环境等。

加快修编与落实郊区新城及其周边各镇、工业园区协调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治、人口合理流动等。

在新城总体规划下,还要加强制定核心区各专项规划。

关键词!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 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1309(2018)09-0057-006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 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 9%提高到2017年的 58. 5%。

城镇化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存在因产 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脱节,产生大量所谓“空 城”“睡城”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 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实施产城融合战略。

一、产城融合基本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一)基本内涵产城融合理念是基于新城(产业园区)内生活 空间滞后于生产空间、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它 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 基础支持,又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

通过产城融合,完善园区的城市 功能,改善园区形象,集聚人气,优化人口结构,形 成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区,从而实现新城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含义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产城融合是新阶段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战略要 求。

产城融合适应了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新型城 市化必然伴随着产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二是产 城融合是对过去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一种再思 考、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制造业、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很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 术园区侧重于制造业发展而忽视了城市与产业的 互动。

用系统化思维推进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用系统化思维推进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用系统化思维推进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作者:陈祝平来源:《党政论坛》2015年第11期2015年,市委《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文件明确了上海未来一段时间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原则和基本路径,是市委市政府加快郊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当前,虽然上海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由于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影响,城乡发展不均衡仍然是当前上海城乡发展的一个常态。

如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精神,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破解当前诸多难题,本文拟以青浦区重固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为例,从实践角度提出一些上海郊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考。

一、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近年来,上海的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已达90%,但是数据背后的上海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尚存诸多困境。

1.土地困境。

土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将严格受到土地指标“天花板”等政策制约。

过去上海郊区城镇化速度很快,但土地利用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是乡镇边界前期扩张过快,土地资源快速消耗,城镇化建设缺乏后续的动力和可持续性。

二是乡镇土地使用较为分散、效益低下。

集中建设区外分布了大量零星工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土地使用较为分散;集中建设区内集中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和环境卫生较差的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三是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瓶颈性问题亟待突破。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还不到位,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宅基地减量政策牵涉面广,涉及利益纠纷大,农民权益保障不够充分。

2.人口困境。

当前,上海郊区的人口结构主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外来人口多年来连续快速增长,成为郊区城镇人口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大量低层次的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郊区城镇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当地公共资源带来极大压力,也对当地公共安全带来极大影响。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 键 词 文章编号
城镇 化
人居环境
对 策 中圈 分 类 号 T 91 U 8 文献标识码 A
10 0 0—3 6 ( 0 2 0 3 3 2 0 )4—0 1 —0 09 4

我们 即将迈 入 新 的 千 年之 际 , 界 真 正地 处 在 了 世
镇 发区 域 各层 而相 关 因 素 。但从 可持 续 发展 的人 居 环 境 研 究
水平 生态绿化环

水 I资源条件 I经济水平
适宜住 宅标准 、节 地节能 技术 生态 建筑
角度 , 不包 括 这 三 个子 系统 的 全部 内容 , 主 要 是 影 响 人类 并 而

I 一个 历 史 的 十 字 路 口。城 市 化 既 可 能 是 无 可 比 上 拟 的未 来光 明 前 景 所 在 , 可 能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灾 难 的 凶 兆 。 也
居住 环境 的 可持 续 发 展 的 人 口 、 源 、 资 环境 的 协 调 , 其 可 支 及 撑 ( 滋 养 ss ial) 可 utn b 的要 素 : a e 土地 、 、 源 等 的 给 养 以及 减 水 能 轻 废 弃 物埘 环境 的负 担等 。 当前 , 地 方在 创 造 良好 居 住 环 境 方 面 已 有 许 多 优 秀 的 各

维普资讯



上 海 市 郊 区小 城 镇 人居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陈秉 钊
提 要

我 国 已 进 入 城 镇 化 快 速 发 展 期 , 量 人 口从 乡 村 进 入 城 镇 。在 未来 几 乎 相 当 现 有 城 镇 人 口的 人 群 , 仅 生 活 方 式 发 生 大 不 变化 , 连 居 住 地 也 将 改 变 。 面 对 这 历 史 的重 大变 动 , 何 促 进 、 导 其 健 康 发 展 ? 本 文 首 先 从 上 海 市 郊 区城 镇 的 调 查 就 如 引 研 究 看 手 , 经 济 、 会 、 境 、 镇 及 住 房 建 设 方 面提 出 对 策 。 从 社 环 城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8.05•【字号】•【施行日期】2002.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市政府同意市规划局、市农委《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二年八月五日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了高水平编制郊区城镇规划,高标准推进郊区城镇建设,适应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目标和上海城市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的新形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以及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郊区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精神,现就推进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一)目标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总结和借鉴试点城镇规划编制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切实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高起点地进行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

在高水平城镇规划的指导下,上海郊区要逐步形成市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郊区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构架,形成以人为本的郊区社会发展体系和特色城镇风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郊区生态环境。

(二)任务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范围为外环线外的约100个城镇(不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

规划期限为2020年。

今年9月前,各区县完成区(县)域规划发展纲要;2003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各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年底以前整个工作全面完成。

(三)基本原则1 处理好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

规划要体现前瞻性、高起点,立足于长远发展,不给未来留下遗憾。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作者:上海市郊区经济促进会城镇化研究课题组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07期[摘要]按照中央精神,结合上海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道路,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但城镇化总体规划有待深化细化,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组织领导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城镇化;基本情况与特点;突出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7-0030-0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发展一系列重要指示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相关实施意见的推动下取得的,也是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2008年底,郊区经撤并后的建制镇有103个,划入市区的镇有5个,共有镇108个。

郊区总人口1007.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556.2万人,占55.2%;外来人口451.3万人,占44.8%。

本地农村从业人员211.1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员47.52万人,占20%,从事非农产业的159.36万人,占80%;外来从业人员284.4万人,占55.8%。

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值12753.56亿元,增长11.5%;投产的“三资”企业8578家,比上年增长2.7%;农业总产值280.3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88.31亿元;郊区财政收入1530.96亿元,同比增长15.4%。

2008年,郊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15元;郊区城镇化率达到70.5%,比上年增加4.5%,城镇建成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

进入新世纪,上海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很快,高架道路、地铁、大桥、越江通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对外交通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为主体、郊区骨干道路为依托的快速交通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37公里。

上海郊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上海郊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上海郊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一、引言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郊区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上海郊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次报告旨在对上海郊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背景介绍上海郊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周边地区,包括浦东、闵行、松江、青浦等地。

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然而,由于受限于中心城区的发展,郊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问题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上海郊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

这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能力有限,也增加了经济的风险。

2.城乡发展不均衡郊区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郊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尽管郊区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在技术创新和创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流失限制了郊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发展建议1.多元化产业发展上海郊区应该通过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减少对单一行业的依赖。

可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上,上海郊区可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

3.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上海郊区应设立科研机构,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在郊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应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的创新创业,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五、结论上海郊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上海郊区的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都市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都市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都市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 的思考 姓名:张放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人口学 指导教师:马笑冬 20040510
摘要
本文主要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讨论都市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在对
人日空间分布变动的相关理论,多中心城镇体系的理论和农村城市化的相关理 论进行了研究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推论:在 多中心新城建设的背景下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将受到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 的双重影响。 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选择一个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了上海市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指出远郊区域的人口城市 ( 镇)化在郊区化中的 地位以及受到哪些影响。继而对南汇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和历 史 进程进行研究,对南汇的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并重点指出海港 新城的建设对于南汇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路径和发展阶段。最后对作用于南汇
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上海市的城市化深入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向多中心的模式转变, 以及作为远郊
区南汇区随着撤县建区的区位变化以及海港新城的发展, 其城镇化面临的新一轮 的跨越式发展,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远郊区域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变动规律的
绝佳例子。
二、研究思路
和上海市的大区域的人口发展不同, 南汇是大都市的远郊区, 其人口发展是 小区域的人口发展, 作为大都市的组成部分, 南汇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发展必然 和中心城区以及其他区县发生互动,是互相影响的结果。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和国外的城市化道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郊区化出现的 晚而且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基础上, 由于旧城改造、 工业外迁而被动发展的,
同时也是政府积极干预下的结果。 而且我国郊区化并没有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而发 生内城的空洞化和市中心的衰落, 相反城市空前集聚, 市中心仍然是繁荣和繁华 的体现。 相比 较于西方的城市发展轨迹, 中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是在同一时空领 域上出现。 上海市的城市发展是属于同心圆式的发展轨迹, 其空间扩张同时具有

上海郊区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上海郊区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的 同时大力发展 公共 文化 事业 , 改善 郊区居 民文化 消 费环境 , 充分利 用各 种信息 渠道 调动居
民文化消 费的积极性 , 这是上 海郊区文化产 业发展 的重点 。
关键 词 : 上海郊 区; 主导文化产 业 ; 业链 集聚 ; 产 文化消 费环境 中图分 类号 : 14 G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10 -5 2 2 1 )40 8 —1 0 76 2 (0 0 0 - 41 0
主要研究方 向为 消费与行为、 文化 与行 为。
・--— —
8 -— 4 - - —
第 4期
左 鹏, 魏农 建 , 奚红妹 : 上海郊 区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 区为例
海文化产业 实现总产 出 33 4 8亿 元 , 0 . 比上 年增长 1 . % ; 现增 加值 7 0 1 亿 元 , 41 实 8.1 按可 比 口径 计算 , 长 1% , 幅高 出 同期 增 1 增
体延续 的功能 。而 文化 产 业 则 成 为文 化 沟
增 长 的贡献 作 用 也 日益 显 现 。2 0 0 8年 , 上
收 稿 日期 : 0 00 -8 2 1-20
作者简介 : 左 鹏( 9 3 ) 女 , 17 . , 河北元 氏人 。上 海对外 贸易学院工 商管理学 院副教授 , 管理 学博士 ,
通与交 流市场化运行 的根本 载体 , 承接着文
前 言
化 的延续 和维持 旺盛 生命力 的重任 , 也是推
动经济结 构调整 、 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 着力点 。作为上 海综 合 竞 争力 重 要 组 成部
文化是人类集 聚 区的名片 , 蕴含 着 人类 集聚 的思想 和行为 的需 求 , 反映 了人类 不 同

上海郊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上海郊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上海郊区经济调查报告郊区是城乡结合部, 是城乡经济社会高度融合的区域, 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未来的开发空间。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 , 任何大城市 , 不论其发达与否都离不开郊区的健康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初期或中期开始 , 先后走上城市郊区化、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至20世纪中后期逐步实现了郊区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城市化 ,分散、多中心、多功能和居住郊区化是世界大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郊区建制起始于 20世纪 50 年代。

1949 年, 新中国成立后, 为克服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的困难 , 保障大城市居民的鲜活农产品供应, 我国学习苏联模式 , 在直辖市和几乎所有省会级大城市周边划定了若干县为郊区。

80 年代至 90 年代,我国的城郊经济从单一为城市提供鲜活农副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大工业的扩散基地、鲜活副食品的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

城市郊区还是我国首先富裕起来的主要地区之一, 城市郊区的发展还推动了我国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型、网络型经济的发展, 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郊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 , 在上海城市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过程中, 郊区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 , 为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为疏散中心城区过于密集的居住人口提供了后援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 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上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新一轮城市布局调整的机遇,上海郊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 成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极, 是上海最有发展活力和前景的地区。

上海郊区发展有四个特点:1.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据统计1990至2000年上海郊区增加值年均增长1 2 % 以上。

去年上海郊区实现增加130亿元同比12.5 %,比1990年增长6.5倍,占全市GDP比重由1990年的2 2.5 9 %上升到3 0.5 %,人均创造增加值达22500元。

上海郊区住宅的发展模式

上海郊区住宅的发展模式

上海郊区住宅的发展模式
郑时龄
【期刊名称】《上海住宅》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近年来,上海城区周边的建筑发展十分迅速,各类园区和住宅区如雨后
春笋,日新月异。

上海对大都市郊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结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这反映了上海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一方面是中心城区的再城市化,另一方面是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的住宅再也不是农村住宅的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建设部组织过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而今由市建委组织的
上海郊区村民住宅设计竞赛,它所征集的方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村住宅,而是【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郑时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4
【相关文献】
1.论上海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 [J], 肖辉
2.上海郊区城镇住宅和农民住宅建设与管理研究 [J], 赵平;凌传荣;宋思涵
3.都市型郊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上海市崇明区菜蚓鳝立体种养模式为例[J], 李双喜;吕卫光;郑宪清;张翰林;张娟琴;陶晓斌;张惠兰
4.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发展模式初探——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新农村建设经验调研报
告 [J], 方修仁;王祥锋
5.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J], 章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摘要】结合上海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道路,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但城镇化总体规划有待深化细化,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组织领导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城镇化;基本情况与特点;突出问题;对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发展一系列重要指示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相关实施意见的推动下取得的,也是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一、基本情况和特点2008年底,郊区经撤并后的建制镇有103个,划入市区的镇有5个,共有镇108个。

郊区总人口1007.5 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556.2万人,占55.2%;外来人口451-3万人,占44.8%。

本地农村从业人员211.1 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员47.52万人,占20%,从事非农产业的159.36万人,占80%;外来从业人员284.4 万人,占55.8%。

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值12753.56亿元,增长11.5%;投产的“三资”企业 8578家,比上年增长2.7%;农业总产值280.3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88.31亿元;郊区财政收入1530.96亿元,同比增长15.4%。

2008年,郊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15 元;郊区城镇化率达到70.5%,比上年增加4.5%,城镇建成区面积10010平方公里。

进入新世纪,上海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很快,高架道路、地铁、大桥、越江通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对外交通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为主体、郊区骨干道路为依托的快速交通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37公里。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通过“一城九镇”和宅基地置换试点,呈现出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道路。

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上海市农委课题组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任务.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上海市农委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索PPP新模式,突破郊区新型城镇化瓶颈——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PPP城镇化项目调研报告 [J], 黄苏萍;朱咏;向明勋
2.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 [J], 苏平;丰东升
3.盘活上海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存量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上海市郊区经济促进会课题调研报告(摘要) [J], 姜燮富;潘培坤;刘汉裔
4.加快上海郊区撤制镇社区更新改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J], 张浩
5.促进上海郊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推动小城镇改革试点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上海市推动小城镇改革试点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上海市推动小城镇改革试点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佚名
【期刊名称】《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正>近日,上海市政府制订印发了《关于本市开展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政策意见》,开展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加强政策聚焦和区域整合,突破郊区城镇发展瓶颈,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上海的小城镇建设主要包括统筹规划、发展特
色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制度改革四部分内容,重点从强化规划引导,优化试点城镇布局;
【总页数】1页(P18-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进一步加快郊区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访北京市农委副主任赵根武 [J], 高潮;田樾
2.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吉林、辽宁两省部分村镇建设专题考察 [J], 阮孝应
3.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 [J], 宋家明
4.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 [J], 宋家明
5.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二)——加快北京远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J], 张宝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进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周正柱
【期刊名称】《科学发展》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要加强战略规划修编工作,在现行规划体制中,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社会发展、土地利用、设施建设、资源和环境等.加快修编与落实郊区新城及其周边各镇、工业园区协调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治、人口合理流动等.在新城总体规划下,还要加强制定核心区各专项规划.
【总页数】6页(P57-62)
【作者】周正柱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4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4.51
【相关文献】
1.上海推进产城一体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嘉定新城为例 [J], 王吉泉
2.推进新疆资源型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以克拉玛依石化园区和白碱滩区融合发展为例 [J], 闫海龙;张永明;胡青江
3.推进巴州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J], 李雪梅;许甜
4.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J], 朱九芳;袁诚
5.产城互动、宜业宜居——福州滨海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对策 [J], 景秀艳; 符小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丁德章
【期刊名称】《农业发展与金融》
【年(卷),期】2002(000)010
【摘要】@@ 几年来,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就.但也应看到,在农村小城镇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丁德章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小城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J], 潘永江
2.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兼评“广义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理论 [J], 许成安;王昊;杨青
3.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J], 李维
4.关于发展小城镇的若干问题--甘肃省小城镇发展调研报告 [J], "小城镇建设"课题组
5.科学规划谱写小城镇建设新篇章—安徽安庆市小城镇规划的若干问题刍议 [J], 张俊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郊区发展报告(2016至2017)(谷臻小简AI导读版)》的读后感

《上海郊区发展报告(2016至2017)(谷臻小简AI导读版)》的读后感

《上海郊区发展报告(2016至2017)(谷臻小简AI导读版)》的读后感《上海郊区发展报告(2016至2017)(谷臻小简AI导读版)》是一本关于上海郊区的发展状况的报告,对于了解上海市的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非常有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报告,我对上海市郊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这本报告详细介绍了上海郊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郊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报告中提到,上海郊区是上海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以承接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为主要任务。

同时,上海郊区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需要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信息,我了解到上海郊区的发展是基于其市区的发展需求,并且需要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

其次,报告详细分析了上海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报告中提到,上海郊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引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通过积极引进和扶持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上海郊区成为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报告中还列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等,这些园区在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这些案例,我深感上海郊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报告还介绍了上海郊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

报告中指出,上海市郊区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生态化、宜居的郊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对郊区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住区规划,提高了郊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报告中还详细描述了上海郊区的城市景观和绿化项目,如郊区公园、生态农业基地等。

通过这些举措,上海郊区正在朝着一个宜居的郊区发展,给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亲近的居住环境。

同时,报告还提到了上海郊区的环境保护情况。

上海市十分重视郊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郊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报告中还强调了上海郊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调整,提倡绿色农业和农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上海市郊区县功能异同的探讨

关于上海市郊区县功能异同的探讨

关于上海市郊区县功能异同的探讨
王东荣;方志权;陈霆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研究上海区县功能定位问题,要根据现有的行政体制和区划,分清不同
的区位特点,不同的行政体制,不同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和有差别的政策。

上海市辖19个区县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中心城区的9个区,是上海的老城区,代表上海城市形象,以服务业为主,是上海的核心区,城市功能完善。

(2)浦东新区,是一个新兴开发区,国家给予特殊政策,机制活,活力足,产业外向度高。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王东荣;方志权;陈霆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委;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农委;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农委;上
海市发改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城市远郊区县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J], 廖鹏;
邹礼瑞
2.上海市郊区县社区医生配置结构比较分析 [J], 李妍婷;张宜民;刘珊珊;娄继权;景湲;周少云;许明飞;吴凌放
3.上海市郊区县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 [J], 周文娜
4.上海市郊区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 [J], 凌翔;王平;谢守玲;梁力;刘慧琴
5.上海市护理学会郊区县工作委员会在崇明岛举办优质护理交流会 [J], 韩兰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 政: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章 政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未来上海市郊区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主导产业的定位和小城镇功能定位的基本依据,明确了未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小城镇 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一、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城市国营企业与乡村社队企业的联营协作,但大规模的发展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后才出现的。

“九五”以来,上海确立了“城区(指中心城区)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导思想,全市工业布局实行战略性调整,确定了“1+3+9”的工业新布局。

“9”是指在郊区建立九大市级工业区。

2002年这9个市级工业区已开发90多平方公里面积,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90多亿元,批准工业项目2053个,总投资750多亿元,实现产值549.01亿元。

“1+3”是指现代工业园区,实际上也大都布局在郊区。

如汽车、钢铁、造船、电子、装备制造业、成套机电设备、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现代大工业园区都布局在郊区。

另外,上海新设立的几个国家级出口加工贸易区也都布局在郊区。

2002年“1+3+9”工业园区完成产值达3118.3亿元,约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8476.05亿元的36.7%。

由于历史、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目前上海郊区村镇规划依然较小,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为了改变村镇规模太小的局面,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上海市政府自2001年开始对郊区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本次区划调整是基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重点调整新城和中心镇地区的乡镇,适当调整一般集镇地区的乡镇,原则上各区县乡镇建制数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40%。

同时要求突出重点,增强新城和中心镇的实力,扩大其辐射范围,避免平均的简单合并,最终形成梯度辐射强、功能互补好、管理效率高的城镇行政区划体系。

经过调整,目前上海郊区有9个区和1个县,所辖129个镇和3个乡,近2000个行政村;镇域面积平均达到50平方公里,镇域人口4.8万人,郊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9.46%,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二、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随着上海市“一城九镇”规划的实施和城市功—37— 本文为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兴农软课题项目“上海市小城镇产业集聚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章政)课题报告的一部分DOI :10.13246/j .cn ki .iae .2005.09.008《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5年第9期能的不断完善与扩张,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的有利条件,具体内容可归纳如下:1.土地级差低,土地资源充足。

根据1998年上海市物价局、市房地局发布实施的上海基准地价(适用外销宗地),全市土地分为12个级别。

按此标准,“一城九镇”土地均在7级以下,与中心城区土地级差在5倍以上。

按土地使用费计算,根据1995年上海市建委、市房地局颁布的土地使用费标准及土地等级,“一城九镇”土地均在8级以下,土地使用费与中心城区相差9倍以上。

此外,根据实际测算,因居住人口过于密集,中心城区改造地块的实际动迁成本已达到每平方米10000余元。

从土地资源的总量来看,2000年末,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9个市中心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56%。

若加上浦东新区、闵行、嘉定、宝山4个近郊地区土地面积只占全市土地面积近1/3,且中心城区是老城区,绝大部分土地已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相当紧缺。

而“一城九镇”地处市郊,土地资源充裕,可建造各类住宅,满足梯度消费。

2.新一轮的城市布局调整,郊区工业化进程加快。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空间重组将促使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向郊区不断转移,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地域性城市体系,成为加快郊区产业进程的重要措施。

未来上海郊区产业布局调整还包括航空、航运、铁路等现代都市功能设施在郊区的建设。

自南翔铁路编组站之后,又建设了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和宝山国际集装箱港区,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洋山国际枢纽港和扩建浦东机场。

不久还将建设浦东铁路、沪杭磁悬浮高速铁路、沪宁高速铁路等,这将为郊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多样性。

上海郊区仍然较多地保留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和城镇体系格局,各个区县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风貌、产业类型也不同。

例如松江、青浦、嘉定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金山、南汇、奉贤具有滨海和鱼乡景观特色;崇明岛四面环水,气候宜人,拥有大片的森林和各种鸟儿。

这些先天的背景和特色不能被城镇化的浪潮所淹没,而应该使其发扬光大和取得更好发展的良机。

4.强劲的外资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外资的大量涌入对上海郊区城镇产业的促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如倍受关注的“浦东模式”(以开发区建设带动地区城市化进程)在相当程度上是外资企业集聚的结果。

金桥、张江、高桥、孙桥等开发区,外资都占有相当的比重。

外资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当地人口向非农产业的流转,也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

(二)影响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郊区工业与人口布局过于分散。

在市场取向的形势下,上海郊区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本位利益的考虑,盲目兴建工业区,出现乡乡批土地、镇镇办工业区的状况。

目前,郊区共有200多个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一镇(乡)一区”的格局。

以工业园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相对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有很大的进步,但仍使得上海郊区工业布局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局面,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同时,郊区农民居民点仍局限于行政村或自然村范围内,郊区农民的建房热使这一分散趋势有增无减。

郊区工业与人口的分散格局,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阻碍了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进程。

2.小城镇产业载体对人口的吸拉力依然较弱。

在小城镇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产业集聚才是城镇化的实质和内容。

正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刺激与之配套的第三产业的扩容,在产业扩展的吸引下,才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城镇化是属于一种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是从下而上的运作过程。

从现行的小城镇运作实践来看,决策部门往往注重于拉动农村人口向某区域的迁移,而不注重小城镇产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发挥。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分散在数以万计的小城镇,资源的规模和协同效应难以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

3.郊区“反磁力”中心缺位。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互相促动和共存是当前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鲜明特征。

但与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不同的是,上海城市郊区化没有带来内城的衰落,而是内城的功能提升与控制力增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工业布局大调整而兴起的工业郊迁,促进了上海中心城区的功能置换与职能疏解,信息、金融、商—38— 章 政: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贸等高级生产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而传统的制造业主战场已转移到郊区。

产业的升级导致上海中心城区的“磁力”(管理中心与控制中心)增强,而紧靠中心城区的上海郊区处在其“强磁场”辐射下,在接受其疏解和辐射的同时,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

2000年郊区的GNP增加值为1505亿元,仅占全市的1/3,低于其44%的人口比重。

中心城区的“强磁场”使得郊区城镇发育不足,郊区城镇无法形成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反磁力”作用,以分担中心城区的职能。

三、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定位 根据上海市郊区产业发展与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转变的方向,从未来产业配置以“分散为主、兼顾集中”的布局原则来看,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应做好以下两大方面的基本定位:(一)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定位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首先应该是小城镇主导产业的科学选择。

目前,尽管各城镇都有明确的产业布局规划,但为了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多数乡镇走的是“全面引入”的产业发展之路,据调查,2002—2003年一城十七镇引入的1800多个项目几乎分布于国民经济70%的行业,小城镇产业特色不强,布局零乱,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对本镇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项目和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出一两个企业、项目或产品作为未来本镇的经济龙头来培育,若现有的企业、项目和产品都不符合本镇产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理想的企业、项目或产品,政府出面重点扶持、培育,以形成本镇的主导产业。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主导产业的选择要与自身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和市场条件相匹配,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增加产业的持续发展力。

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以对其他产业起到带动作用。

2.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优先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增加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度。

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整或更新主导产业,使产业与市场的需求动态协调,增加小城镇的持续竞争力。

3.主导产业的选择对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小城镇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经济实力较弱的小城镇,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采取滚动式发展、不断壮大的方式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避免好大喜功、盲目攀比、造成损失;经济实力较强的小城镇,在主导产业选择上要遵循高起点、高水平、持续性的原则,通过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开拓市场。

4.主导产业的选择要注意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

上海市郊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为发展各自特色的小城镇产业提供了丰厚的底蕴和背景。

(二)小城镇自身性质与功能的定位做好小城镇性质和功能定位不仅是小城镇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城镇产业选择的依据。

目前,上海市共有271个依托各级小城镇的工业园区,基本上是一乡一区,结果是不能大集中只能小集中,导致产业集聚的效率大大降低。

比如,上海工业园区土地产出率仅为4.52亿元/平方公里(2000年),而纽约为6.33亿美元/平方公里(1988年,约为51.9亿元人民币/平方公里),东京为1138.6亿日元/平方公里(1988年,约为8.1亿元人民币/平方公里)。

考虑到未来上海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要求,小城镇自身功能的定位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提前做好小城镇规划。

加快上海郊区小城镇产业建设步伐,必须首先解决好小城镇规划的问题,不能再走边建设、边规划的老路。

要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前制定好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少走弯路,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注重引导产业聚集。

根据规模经济效益理论,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效益才会提高。

政府应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从而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投资效益,节约土地和资源;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管理和社会化服—39—《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5年第9期务体系的健全,逐步改变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