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理解。”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战争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影响及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
2.结合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等,进行史料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战争过程的同时,学会运用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它们都来自于一段我们国家历史上极为沉重的岁月。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这段历史。”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起因和影响。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这两场战争对我们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3.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后练习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大家认真对待,查漏补缺。”
4.针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一次家庭访谈活动,了解家人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认识和看法,撰写一篇访谈记录,不少于300字。
“这个作业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家人对历史的看法,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同时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在近代历史上,我国反侵略战争的特点有民族觉醒、救亡图存等。这些战争使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高一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过程与方法:课堂讨论问题探究、史料研读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爱国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爱国情感不被理性所控制,极有可能产生“爱国者反害国”的结果。
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世界历史充分表明,不实现国家近代化,真正的民族独立使不可能实现的。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影响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导入新课: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导入。
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1、日本侵略中国原因首先,同学们通过预习,找一找日本为何侵略朝鲜和中国?(略)2、战争过程及战败原因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经历了哪几次大战?较量中,为何貌似强大的大清国以惨败而告终?战争是双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我们先从直接的军事因素入手。
与以往不同,此次战争,海战拥有举足轻重地位。
大清国拥有一支颇具力量近代化的海军,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总体介绍,见幻灯片)一块来看看具有决战意味的黄海海战情况,海军武器装备如何?中日对比:(略)见幻灯片结论,仅凭装备北洋舰队稍逊日本联合舰队,但并非天壤之别,而是各有长短,大清国重炮巨舰,日本速射炮多和速度略快优势。
黄海海战结果如何?中国比较小的军舰很快被击沉或重创,但是战场上留下的两艘巨舰却让日本人无可奈何。
有人说是技术不精,打不准?五小时战斗中,“定远”、“镇远”的巨炮发射了197发炮弹,其中有十发命中日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2.了解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3.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重点与难点】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前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1895年2月)1.背景: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⑵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3)黄海大战(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3.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开放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狂潮。
⑵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⑴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⑵过程: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廊坊阻击战→被迫退回天津→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设司令部于北京→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定(1)内容: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办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长春市十一高中侯星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了解《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时间、国家和结果。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即“情景—探究—感悟”,配合运用多媒体引入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耻辱。
、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肯定义和团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理性爱国的必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
、从世界近代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世纪末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爆发的。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各阶级阶层纷纷行动起来,寻求答案,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从中日关系的现实角度来看,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
深入认识这两场战争,对于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所以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设计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法手段】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3.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三)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讲述了19世纪末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耻辱;但同时又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同时,这两场战争也反映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新特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侵略正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日本却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国家,昔日黄海大战演变成今日东海之争,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战争时刻让国人警钟长鸣。
思路设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3)《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辛丑条约》把中国彻底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学习这一内容,将会使学生加深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军事侵略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_第12课__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二、教学重点甲午终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②直接原因:年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①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③黄海大战,由于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④日军进攻,占领大连、旅顺;⑤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全军覆没。
3、结果: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
(1)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钓鱼岛)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③开埠:开放、重庆、苏州、为商埠。
④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2)影响:中国程度大大加深。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影响:①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和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③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划分“”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组林乾【设计依据】1、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要用黄海海战诸战将、反割台的台湾民众、义和团民众英勇不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动。
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设计特色: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本课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创设情境问题式教学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前端分析】(一)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
概述甲午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2、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全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
从列强侵华过程看,继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并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清王朝腐朽不堪的本质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3、学情分析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个人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原因等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很难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及从理性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标要求: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招架日本和八国联军入侵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全然缘故②朝鲜暴发农人起义——引火线二、通过:①暴发:丰岛海战平壤战役——日军占据平壤黄海战役——日军操纵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戮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结果:中国惨败;签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内容阻碍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峻,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切中国内地许设厂:许诺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二、通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攻下北京→慈禧携光绪仓促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一起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招架)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辛丑条约》(1911年)↓内容阻碍赔款:白银4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设立“使馆界”△作业:《全品》时作业(十二)成为列强策划入侵中国的大本营拆毁炮台,许诺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操纵之下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之外交途径增强了对清政府的操纵《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如何的进程?时期标志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定)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定)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定)△随堂练习——《全品》第12“典题探讨”(见《全品》第12,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视频播放:播放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背景:详细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剖析经过:详细讲解甲午战争的经过,重点分析黄海海战、平壤战役、旅顺攻防战等主要战役,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步骤四: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步骤五:总结归纳,提炼要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提炼本节课的要点。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法: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吗?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甲午战争的历史图片,如北洋水师战舰、黄海海战场景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湖南省衡阳市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Array(一)、知识与技能:1、.基础知识(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2)掌握义和团兴起及发展,口号,清政府的政策,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意义;(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严重危害。
2、.理解与运用(1)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分析《马关条约》内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3)从不同侧面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4)根据义和团兴起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特征以及正确看待义和团的口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5)根据《辛丑条约》条款,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6)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之异同,以加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情景式导入,运用时事政治以激发兴趣;(2)引入大量图片、资料,指导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认识;(3)引入讨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积极探索;(4)就同一命题引入两种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训练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辩能力;(5)运用多媒体引入资料、图片、名人名言,以丰富课堂,拓展视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甲午中日战争:认识到这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值得世世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从来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纪念背后的反思;《马关条约》对中国、日本乃至远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振兴中华;台湾问题是一块伤疤,台湾人民当年的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今天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大智慧。
体会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精神,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
2、.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到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奋起反帝的精神,体会用血泪书成的历史之沉重;同时,他们的愚昧、落后、迷信也不容忽视,从而得出经验教训:旧式农民战争抵挡不了帝国主义侵略,他们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无法冲破皇权主义之束缚,也不是近代先进生产力代表,终究无法拯救中国,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永存,永远激励中国人不畏艰辛,奋勇前进。
教学设计5: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和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史实。
教师应补充背景知识: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②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垄断”;③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简况。
明确其对外政策主要特点是“灭亡中国”。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渐高涨之时,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恰当认识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和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总结梳理中国逐步沉沦彻底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和主要原因,归纳生成近代中国发展的两种趋势和方向,为以后民主革命史的学习准备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
②通过对义和团运动起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但因它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所以最终无法阻挡住帝国主义的侵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②通过对两次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设计8: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2)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3)理清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八国联军侵华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明治维新前后的中国与日本的漫画,让学生从对比中掌握日本之所以能发动侵华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2)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动漫、图片及视频,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甲午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2)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学会理性爱国。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2.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过程】一、甲午中日战争(一)背景(让学生结合书上p58页导言部分及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与哪几个国家有关)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用多媒体展示动漫图片,明治维新前后的变化,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通过漫画,结合问题学生思考原因。
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图片展示日本明治天皇为支持扩军备战的资料)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课件说课及详细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在教材你举足轻重:这两次战争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一次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另一次则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损失惨重超过了历次外货总和,中国被迫全方位开放,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这两次战争彻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不堪和积贫积弱。
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之民族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
危机也是转机,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列强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剖析列强侵华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明白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学习是围绕着“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展开的,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于不平等条约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归纳和概括其危害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讲授法、对比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本课内容学生已在初中粗浅学过,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教学有利。
但如果不设置“创新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就只是简单的重复以前内容,不能是学生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本课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的主线展开,加上以上教学方法展开。
教学设计7: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中国军民的抗争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讲述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
”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
初三历史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最新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引言引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从理论到实践的产生过程。
吉田松阴被誉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启蒙导师,后世叱诧风云的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他的征韩侵华的思想对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对外政策影响极大。
而《征讨清国方略》则已经在国策层面上完成了侵略中国的准备工作。
如果联系近代史实就会发现,日本早在1874年就曾试图侵略中国台湾。
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可称蓄谋已久。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一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也是本目的重点。
在这一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以下背景知识: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②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垄断”;③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简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能力差异自行决定,是否在讲授本目以前就与学生一起梳理出一条日本近代侵华的线索,并点明其特点是“灭亡中国”。
这项活动也可以放置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基本结束之后再进行。
对于《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在领土方面:这是继俄国割占东北、西北地区大片领土以来的又一次大片领土的割让,最为严重的是台湾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是前所未有的严重形势。
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其次,在经济方面:①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
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导入: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 一直是日本仰慕和学习的对象,日本从中国引进了许多先进文化与技术,但是到了近代,日本一跃成为了亚洲强国,并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发动或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达三次之多,而中国却一直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看看中日战争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又是怎样进一步沦陷的。
首先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原来也和中国一样,是封建主义国家,有天皇。
但在近代,日本积极学习西方,进行社会转型。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接着侵略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又挑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一、背景:
1
野心。
出台了大陆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扩张。
1890年经济危机,需要国外市场摆脱危机(根本原因)
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它的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是征服朝鲜;第三步是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是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副板书: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世界)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2、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也趁机派军入侵朝
鲜,之后中国退兵,日本不但不退兵,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直接原因)
3、而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西方列强采取了默许和纵容的态度,为日本
实施侵略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
4、清政府执政,腐败无能。
所以,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危机,日本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西方列强对日侵华采取默许和纵容态度,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提供有利条件。
★1894年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挑起战争。
而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呢?
(寄希望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甲午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板书)二、过程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四次大的战役。
从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开始,到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共经历了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四大战役。
平壤战役:左宝贵血战殉国,叶志超贪生狂逃
黄海战役:邓、林血战与舰同沉,李保实力退避威海
辽东战役:战辽东,聂士成孤军奋战;占旅顺,东洋鬼兽性屠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统治者的避战求和有很大的关系,主持战事的李鸿章为什么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
①慈禧太后准备万寿庆典,对日避战求和——充分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
②李鸿章为保自已政治地位,不愿消耗北洋舰队的实力,——李鸿章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个人私欲。
(板书)三、后果——《马关条约的签订》
1、(板书)内容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的内容有:
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钓鱼岛)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提问:(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同学们能不能分析出它对中国的影响呢?
1、割地: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进一步丧失。
2、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对中国控制加强。
3、开埠: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陆。
4、特权:在华投资设厂,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国人,国内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
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对日本: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远东格局:“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一步,日本控制了朝鲜。
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中国下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请同学们思考:中国战争失败原因是什么?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块
(板书)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国内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转嫁到农民身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终于形成了规模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反侵略斗争高涨;帝国主义侵害程度最深民间义和团组织的发展。
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教民矛盾
兴起:打着“扶清灭洋”口号,1900年在京津地区发展形成高潮。
主要活动:反抗帝国主义。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进步性,反帝,具有爱国心。
局限性,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
排外性质。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
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八国联军侵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于1900年6月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
1、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标志性事件;性质等)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但是列强对此并不满足,妄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
2、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一看洋人打到家了,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狼狈不堪,八国联军打进皇宫,坐上了龙椅,好不得意,对皇宫自然又是一番洗劫。
3、后果
慈禧太后一面下令镇压义和团,一面向八国联军求和,于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赔款:赔偿各国白银4.5亿,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承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