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统一性和历史统一性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的实践性 。马克思 主义产生 于一 定 的社会 实践 ,又
随着社会 实践 的发 展而不断发 展 。恩格斯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每

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 马克思主义作 为指针 。在 实践 中完成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这是 由马克思 主
义理论 的特质 所决定 的。马克思主义是无 产阶级 的
个 时代 的理论 思维 ,从 而我们 时代 的理 论思 维 ,
都是一 种历史 的产 物 ,它在不 同的时代具 有完全不 同的形式 .同时具 有完全不 同的内容 。 ”③作为源 于
实践 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 主义也不例外 ,它总是要 随着 人类 的客 观实践活 动的发 展变化而 发展变 化 。 本 文系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 马克
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 .是无 产阶级和广 大人 民群众
俱进 和不断创新 的历史 。马克思 主义 的生命力并 不
仅仅在 于其理论 的正 确性 .更在于它 能够与各 国具
理所含 内容的客观性 。正如邓小平 曾指 出的 : “ 马 克思 主义是打不倒 的。打不倒 。并不 是 因为大 本子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逻 辑 范式 研 究” ( 2 J 7 0 4 ) 1Y A 10 9 、 广东省 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 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 的逻辑 范式及形 态结构研 究” ( D l M ̄ 6 、广州 G 1C 0 ) 市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的逻辑 范 式研 究”(1 6 )和广 东省教育厅 思想政 治教育项 目 1B 4 “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的逻辑 范式研 究”( 0 1Y 3 ) 2 1Z 0 6
现成 的教条 。而是进一 步研究 的出发点和供这种 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规律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规律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我国发表、出版了很多论著。

当前,不少学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如何“化”?既不能教条化,原封不动、照搬照抄;也不能另起炉灶,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

肖浩辉认为, 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强调必须认真读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序言中,他写到“以科学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张焕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一文中,他写到:“坚持继承、捍卫和发展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一个重要公式。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 在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理论创新这种观点是从实践出发,以现实的视角来总结经验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柳国庆认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

它既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

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一文中,他讲到:“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他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大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变和量变,看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10、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1、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一是以往的历史理论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理论都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取、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即克服又保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 发展。
实践与发展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他们在战争中不断总 结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实践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包括游击战争理论、人民战争理论、党的建设理 论等,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 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通过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和俄国的十月革命传入中国, 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 ,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起义。
初步探索的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 初步探索。
初步探索的主要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研 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中国革命道路的 探索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革命思想和理论体系。
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 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
0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02
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03
抗美援朝与国际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要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 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和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 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马克思恩格斯逻辑与历史关系思想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逻辑与历史关系思想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逻辑与历史关系思想的一致性边立新*【内容提要】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逻辑的辩证法,它用逻辑取代了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不是让历史服从逻辑,而是让逻辑服从历史。

这就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恩格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历史逻辑抽象具体逻辑与历史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分别做过专门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逻辑与历史的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

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逻辑与历史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甚至是对立的意见。

“当恩格斯撰写‘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的时候,他直接地走向了马克思的反面。

”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只要准确*①边立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美〕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王贵贤译,中国人民*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恩格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黑格尔的辩证法用逻辑取代了历史恩格斯对逻辑与历史关系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于1859年写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这是恩格斯应邀为马克思写的一个书评)中。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于1859年6月出版。

而后,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希望恩格斯为这篇著作写一篇书评,“简短地谈一下方法问题和内容上的新东西”。

恩格斯按照马克思的要求,完成了书评的写作。

①恩格斯在书评中,分析了黑格尔的逻辑辩证法。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创立了辩证法,在逻辑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历史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荒谬之处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用逻辑的辩证法代替了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简述社会科学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优秀通过的课程论文摘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原则。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门科学知识体系,都离不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这个原则既带有规律的性质,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人类科学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厘定历史与逻辑的科学内涵,考察历史和逻辑的关系,探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前言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提出来的。

他认为,整个宇宙和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绝对观念的外部表现,“历史上的那些哲学体系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34页)由此,他提出了关于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深刻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在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的同时,也批判地改造了他关于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抛弃了黑格尔强加给这一思想的唯心主义成份,使这一思想成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原则。

并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为我们正确运用这一原则和方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灵活而正确地运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与原则的一部光辉著作。

关键字历史逻辑统一马克思黑格尔正文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包含着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着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问题;第二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统一的问题。

一.首先,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是统一的。

所谓历史的东西,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所谓逻辑的东西,是指人的思维对上述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思维过程中的再现。

真正科学的认识应当是现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

从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事物,历史地看问题,就是要使我们思维的逻辑与历史进程相一致。

换句话说,就是逻辑的东西必须符合历史的东西,思维运动的逻辑必须和思想发展史相符合。

试论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兼论新中国“两个30年”的历史一逻辑关系

试论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兼论新中国“两个30年”的历史一逻辑关系
马 克思 主 义巾 国化 研究
试论新 中国 6 O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兼论新 中国“ 个 3 两 O年 ” 的历 史 一 逻 辑 关 系
谢 林 平
( 中共广 东省 委党 校 副巡视 员 、 教授 )
【 要1 克 思 恩 格 斯 依 据 当时 代 的 社会 矛 盾 , 未 来社 会 主 义 的发 展 提 出 了两 个基 本 构 想 。 管 马 克 摘 马 对 尽
, .
二个 构想 又是第 一 个构 想 的必然 结果 , 果具 备 了第 一个 构想 所设 定 的物 质前 提 和 物质 基 础 . 如 以及 由此 而加 剧 的资本 主义 社会 大 生 产与 资 本 主义私 人 占有 制 之 间 的矛盾 和 冲 突 , 必 然地 f 早或 迟 就 或
地) 出现 崭新 的社会 主义 公有制 和严 密 而高效 的计 划 经济体 系 。从 马克 思 主义 唯物 史观 关 于社会 生 产力最 终决定 生产 关 系乃至 社会形 态 的基本 原则 和理 论构架 上 讲 , 克思 恩格斯 对未 来社 会 主义 的 马
任何 关 于社会 主 义 问题 的有 价值 的思 考 和探 索 , 必 须追 根 寻源 , 都 回到社 会 主义 的发 源地那 里 。
当代 实践 中的社会 主 义 的一切 发 展都 直接 或者 间接源 于 马克 思恩 格斯 的社会 主 义理论 。作为 1 9世 纪人 类最 先进 的思 想 成果 , 克思 恩格 斯 的社会 主义 理论 深刻 地影 响 着 当代 中 国社会 主义 的发 展变 马 化 。1 9世纪 中叶 , 马克思 恩格 斯 直接 参 与并 领 导 了全 欧 洲工 人运 动 , 同时 对 资本 主 义早 期 在欧 洲 的 发展作 了全方 位 的研究 。他们 将亲 身 的社会 实 践 和严 密 的理论 研究 相 结合 ,创 立 了社 会 主义学 说 .

浅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浅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浅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张卓(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关键词1逻辑;历史;辩证思维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理含义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人类思维的逻辑过程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过程和客观现实的发展。

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认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它意味着思维中的概念和范畴的严格逻辑体系应该反映客观现实,人类社会的实践和人类认知发展过程的本质规律。

可以说,逻辑事物与历史事物是一致。

历史与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在现。

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因此统一逻辑与历史的方法要求以抽象形式出现的科学理论的逻辑系统是连贯的。

逻辑事物与历史事物统一的原则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意义。

所谓历史事物包括意义的三个方面:首先,是指客观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其次,它指的是人类转变现实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作为客观现实本身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人类认知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认知的历史。

所谓逻辑事物是指思维规律和思维方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主观事物。

逻辑事物和历史事物的统一意味着历史事物是一流的,客观的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志,或具有客观意义的事物;合乎逻辑的是第二性,思想中历史事物的反映。

历史事物是逻辑事物的客观源泉和基础,逻辑事物应该以历史事物为原型和规范。

二、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的表现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前提的。

一方面,逻辑方法是通过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并用具体的思维再现客观和具体的。

因此,逻辑方法需要以历史方法为出发点,遵循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使概念与范畴的关系与客观事物的结构过程相一致。

“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哲学依据

“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哲学依据

“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哲学依据作者:冯留建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1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依据。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本要求,以唯物辩证发展观为主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最终归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执政智慧。

【关键词】“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哲学依据【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

新时代党中央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后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形成了治国理政新布局,推进了治国理政新发展。

从哲学依据对“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把实践放在首位,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对照分析理论研究的预期目标与实践形成的现实结果。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统一起来,深刻阐释了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全面考察了社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及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积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连续的,不断前进的。

任何时期的生产力都是人们实践能力的反映,但这种实践能力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已获得的生产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贪污腐败、贪图享乐、追名逐利、萎靡懈怠、不思进取等精神污染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两个文明”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__专题辅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__专题辅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专题辅导(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明志)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 LOGO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毛泽东思想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56—1987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交流提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导言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岗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分别是: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

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括:中国共产党两次历史性飞跃1、1919年5月——1956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义主制度。

特点:找到了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实践成果毛泽东思想(1945年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理论成果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任务:实施改革开放,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过渡。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理路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理路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收稿日期】2023-12-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21BZX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园园(1991~),女,河南淮阳人,中共伊犁州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硕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120242024年第1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理路李园园(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创造。

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论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能够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又能为其进一步践行和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对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分析,是为了阐释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与时代化的真理之基和经验指向。

对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探究,是为了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效度与现实确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D O I 编码:doi :10.3969/j.issn.1674-6287.2024.01.006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24)01-0032-0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创造,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马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和意义

马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和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近百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这一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涌现出许多激荡人心、感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最终走向觉醒,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这一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石和重要武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这一经过我们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领域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个鲜明特点:1、强调走自己的路。

无论革命、建设、改革,还是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照抄照搬没有出路,唯书唯上没有出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没有出路,要取得成功,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事物的共性,但共性产生于个性,共性绝不能取代个性;事物的共性是抽象的,个性才是鲜活的、丰富的、多样的。

只有实现理论与实际、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找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2、突出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强调的共同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解答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分别解答了中国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不同时代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科学内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朝着“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进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从这一最大实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而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分配制度,而不能实行别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能搞别的体制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党仍保持着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没有变”,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生产力发展要求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力对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要求。《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论述,则进一步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反映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我们党之所以要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认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是由于一度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人民生活改善不够,群众积极性受到影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

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理论成果,目前产生的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使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文化背景:以往向西方学习未能满足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反而在客观上提供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现实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地位: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过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创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同马列主义,毛思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马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条件政治:两半社会史中国处于长期不统一的状态经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帝国主义极力保护和宣扬封建主义的反动思想和腐朽的伦理道德,将其作为他们统治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整理]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整理]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答: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答:内容: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仅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实践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征服与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这里可以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进考察。

1 从动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发展,推进的过程,是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开始,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沦落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索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儿女的愿望。

但是,农民阶级失败了,资产阶级失败了。

随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但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国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是一个曲折的进程。

具体来看,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出现过挫折,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相关的过程,贯穿于中国革命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200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近代的历史统一性进行了论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对立诸形态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对立诸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1844年下半年写的《神圣家族》一书是重要的。书中告诉人们: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再颠倒,不单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发生,更重要的是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达到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按:青年黑格尔派当作独立人格的精神实体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应该说,《神圣家族》中的现实的人基本上仍是费尔巴哈式的,就是说仍然带着一种抽象性亦即非现实性。《神圣家族》之后,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进一步沉入人类的实际生活,确立了有生命的个人、人们存在着吃穿用住的需要、人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制造物质生活资料方能满足需要、生产和需要的互动造成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等一系列基本理念,综合而成立以生产劳动实践为最基本内容的科学的实践观念,这才使人成为真正现实的人在实践中构成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全部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论。这种新世界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了系统的概述,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具体地展开为以实践观为核心的唯物史观。
【关 键 词】历史与逻辑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诸形态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56X(2001)02-0089-07
90年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凸现的种种矛盾启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对立诸哲学形态的相互关系,在这种研究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发挥它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导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只在逻辑上或范畴关联、范畴体系上加以论列,应该看到,这种逻辑只能是历史的展现与积存。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作为历史过程展开的。在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马克思经历过相当长的探索和思想转变的进程;而在这一哲学形成之后,它又在不断地发展。假如我们不作历史分析,那就必定会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已经清算过了的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注:此说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以及他们的后人对其哲学的诠释的区别,难以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规定。我们要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来分析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作为其对立物的其他哲学形态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脉相承,是指这几大理论成果之间贯穿着的共同的东西。

这个“脉”,简单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化”。

在这个问题上,这几大理论成果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

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

有一句传之久远的话,叫“脉从根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渝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致力于探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唯一宗旨;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出发,它们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因此,从本质上看,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们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

作者: 周丰生;崔晓麟
作者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河池学院
出版物刊名: 百色学院学报
页码: 91-9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现阶段,理清两大理论的逻辑关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和主体的差异性,准确定位两者的关系必须消除"抑此扬彼"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
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⑦ ” 但是当我们这么做的时
候, 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作为 自己的立 场、 观点和方法, 做到“ 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 及 “ 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 真理化和丰富化的 过程,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但同时也是 历史检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二者是相互的。 邓小平遵循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走出了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 邓 小平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 自己的道路, 走 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 ,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 的基本结论。他高瞻远瞩地提出来的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两制思想等中国特色的 一 社会主义理论 , 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 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 没有实践
一 7 2 一
万方数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求是、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 灵魂 , 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征 , 与时俱 进则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品格。江泽民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说到:坚持党的思想 “ 路线,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与时俱进 , 是我们党坚 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 因素。与时俱 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
历史的关系, 对象本身才可能呈现出自身的本质。 当用辩证的、 历史的、 具体的方法来考察思想 动态发展的逻辑统一性时 , 就要求 : 第一 , 从存在 的角度来考察思想深层所具有的统一性基础 , 正 是这些深层的结构和基础决定了它们的内在统一 性。第二,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思想发展序列中那 种动态所呈现出来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1逻辑起点的统一 : .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起 点, 以具体实践为实践起点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前提 、 以中国社会历史 现实为实践前提, 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把 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 建设和发展实践中 所遵循的两个必要前提。 毛泽东认为, 马克思主义是不能丢弃的, 但是 我们不能照搬其中的一些具体结论, 而应当坚持 和发展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在他看来 , 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 观点和方法, 是实现“ 中国化” 的前提。“ 马克 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必须同我 国的实际 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 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
归于失败。④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
前提下, 江泽民又强调,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 “ 实情况的变化”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 , 受没必要的挫折。 在党的十六大之后 ,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新世纪中国社会主 义的发展 , 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理论 观点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 可持 续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 , 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基础上, 根据新世纪中国新的国情 , 在总结前人实 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指导思想。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中 国社会历史现状为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
逻辑统一性的真理内涵在马克思的《 政治经 济学批判》 资本论》 和《 中得到了最为完全、 最为详 细从而也是科学的阐释。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 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抽象到具体的 方法论原则 , 在他看来这是“ 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 马克思认为, 抽象是具体的, 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社 会经济形态的客观考察基础之上的, 同样具体是 包含有客观丰富内容的、 历史的、 真正的具体。这
一。 9 年, ” 5 他在党的 ⑤1 6 八大预 备会议上再次强
调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
个最基本的原则。⑥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过程中, 毛泽东深刻地指出:只有认清中 “ 国社会的性质, 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中国革 命的任务、 中国革命的动力 、 中国革命的性质、 中 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 以, 认清中国社会 的性 质, 就是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 ,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
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才是真实的, 只有具体的、 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尤其
是适合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历史条件的马克思主 义才是真理。邓小平牢固地站立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阵地上, 遵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 进而也对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发 展作出了重大发展和创新 ,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 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 “ 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 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 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就会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继承、 发展和超越,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标 记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征 ,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 是相互独立的, 但当辩证地 、 历史地深人到这些思 想体系的内部时, 就会发现它们在逻辑上具有一 种内在的统一性 , 这种统一性无疑是在具体的差 异性基础之上形成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性。正 是这种真理性的统一造就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独特性和科学性, 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保证。
想, 实事求是 , 真正地恢复马克思主义 的本来面 目。“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
二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体系逻辑性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万方数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实际相结合,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
义,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③ ”邓
美结合。 3终极价值的统一: . 为人的解放和 自由服务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坚定阶级性的科学 理论 , 是无产阶级争取 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武器, 其 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类的解放。这种价值在被 “ 中国化” 的同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虽然到现在 只是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但是一旦中 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获得空前成功 , 那么这种典型 的范式将对推动整个人类的解放提供可贵 的经 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是代表中国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而为整个人类的利益服务。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 密切关系, 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4 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 9 年, 4 曾经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 民 “
考察。① ” 逻辑的东西似乎是抽象的, 但只要这种
抽象性扎根于历史 , 以历史为其 自身活力的源泉, 那么这种逻辑它本身就是历史 , 是修正过的历史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同样也必须在逻辑中获得相应的加工和改 造, 以便历史本身成为具体的历史, 而不是外在于
思维之外的抽象的历史 , 只有辩证地考察逻辑和
“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 代领导集体面临中国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作为 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号召全党解放思
想。
规律性, 富有创造性。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 ” ⑧
进一步表述 , 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国式表达。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 想无疑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时期如何进 一步发展所提出的科学指导思想, 其中既处处透 露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芬芳 , 又散发着 中国特殊
实践的历史气息, 是二者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完
来看, 则是辩证的一个整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内在具有这种动态的辩证结构, 它们都是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互作用的历史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 结合的理论成果。在《 实践论》《 、矛盾论》 毛泽 中, 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进 行了深刻的探析 , 并一直把这一关系作为思想中 一个核心问题来认识。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 一 文中指出: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 , “ 是我 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
统一的内在结构, 在此结构中, 理论以实践为前提 形成 自己并在实践中检验 自己的真理性, 而实践
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并为理论注人新鲜的活 力。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 就在于它是实践的, 因而揭示出事物 自身内在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 实践之所以成为合理的, 就在于它是以一定的科
学理论为指导因而消除了它自 身的盲目 性。二者 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 并相互转化为彼此。从静态 来看, 这种结构是二元的、 对立的结构, 但从动态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08 ( 20 年第 1 期
中国化马克畏主义的逻辑统一性和历史统一性关
李庆华 马建青
【 内容提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具有一种逻排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在存在的层 面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逻辑起点、 逻样结构和终极价值三个方面的统一; 它们都是 以马克 思主义理论为前提、 以中国的社会实践为基础, 都是在深刻把握真理和实践二者辫证统一关系的过程中, 为人 类解放和 自由服务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层面表现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形态彼此之 间的前 后继承性和一脉相承性, 都是对“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精神的内在领悟和把握。 【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逻样统一性 历史继承性 [ 分类号]5 [ D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0)1 01 4 1 5 552 80- 7- 0 6 0 0 0
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正是在近代中 ” ②
国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去考察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的, 正是在特定的、 具体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才能丰富化、 具体化为真理。一方面是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一方面是中国当时的特 殊历史条件, 只有不偏不倚地从这两个前提出发, 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现实的真理, 而不是空谈的 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