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3

合集下载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简介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1]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曾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

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

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

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由章太炎先生与“南社”诗人们烘托,擅长鸳鸯蝴蝶派的文字,以写作言情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等而出名,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

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

从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时,诚为异数。

好事者又冠以大师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误以为僧,群举与太虚、弘一等法师相提并论,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

虽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2]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成就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苏曼殊苏曼殊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

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

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极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过蒲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苏曼殊 本事诗十首

苏曼殊 本事诗十首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
《本事诗十首》是苏曼殊的诗作,其内容如下:1.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哪堪重听八云筝。

2.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3. 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底事为君绝,独倚高楼泪暗垂。

4.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5. 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

6.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7. 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
8. 愧向尊前说报恩,香残玦断梦无痕。

凄凉乞句鹦哥语,我是江南旧史君。

9. 春水难量旧恨盈,桃腮檀口坐吹笙。

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10. 乌舍飘零燕语孤,山桃零落水平芜。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飞。

21444154_苏曼殊最终飘零到孤山

21444154_苏曼殊最终飘零到孤山

苏曼殊最终飘零到孤山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僧人很特别,一位是李叔同,一位是苏曼殊。

这两个人都是著名才子,他们在人生中也有过交集,在一个单位做过同事。

他们都与佛结缘,袈裟披身。

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但都最终魂归西湖。

这里说苏曼殊与杭州的缘分。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曼殊是他的法号。

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出生在日本横滨,父亲是在日本经商的广东商人苏杰生,母亲是日本人若子,是他父亲之妾河合仙的妹妹。

美丽的若子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就悲戚地离开人世,离开了幼小的孩子。

她的姐姐河合仙,将苏曼殊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到五岁。

苏曼殊六岁时,由父亲带回广东香山县的老家,他走进了一个富裕的深宅大院。

从此,他开始在嫡母那里品尝到歧视和苦难,只得逃进寺庙避难。

后来,他辗转上海、香港、南京、责问其父母。

菊子父母恼羞成怒,痛打了心爱的女儿。

当天夜里,悲愤的少女竟投海殉情。

苏曼殊万念俱灰,吟着“昨来风雨偏向厄,谁向人天诉此哀”的诗句,回广州后就去了蒲涧寺,再次遁入空门。

第三次是因为“苏报案”。

1903年,上海的《苏报》刊发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芜湖、青岛等地,期间还曾远赴海外,到达过日本、东南亚地区,在辗转中飘零。

他到20岁,已有三次走进佛门的经历。

第一次是小时候受到虐待,从家里逃出,避难躲进寺庙。

第二次是他16岁那年,在日本横滨与日本少女菊子一见钟情。

这段恋情却遭到苏家长辈的强烈反对,他叔叔赶到菊子家70杭州 2020.4COLUMN 专栏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论革命书》等文章,被清政府与租界当局镇压,《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苏曼殊的革命热情受挫,皈依佛门。

他虽然三次出家,但又三次还俗。

他参加过革命党,做过报人、教师、僧人,非僧非俗,特立独行,风流倜傥,到处飘零,经历曲折。

在日本,他从事反清活动,感伤故国山河破碎,写有一首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由钱塘江潮水引发对故国的乡思。

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与李叔同(精)

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与李叔同(精)

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与李叔同(2008-05-09 00:56:24) 标签:杂谈 90年前的5月,一个俗名叫苏曼殊的和尚死了;几乎同时,另一个著名的和尚出家了。

他就是李叔同,也就是后来被尊为十一世祖的弘一法师;也是在这个月的15日,鲁迅写下了《狂人日记》。

活着,大凡有三种状态,是为伦理人生、审美人生、宗教人生。

比照来看,鲁迅可以算作伦理人生的典范,苏曼殊则是审美人生的例子,而李叔同在后半生体验了宗教人生的况味。

苏曼殊1918年5月2日逝于广慈医院,4月30日时蒋介石曾亲自去看望过他,而5月4日给他治丧的则是汪精卫。

一个文人,一个“和尚”,何以得到如此看觑?这与苏曼殊传奇的人生,落拓的个性密不可分。

苏曼殊是一个缺乏现实感、自我诗化的人。

去过很多地方,但却不属于任何地方;做过很多事情,结果却是“一事无成”;认识很多朋友,却终身没有同道…… 苏曼殊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30年的生命里,一如断鸿零雁,日本、香山、斯里兰卡、印尼、杭州、芜湖、上海、苏州、香港、长沙、泰国、新加坡……他在逃离,直到生命的终结。

没有谁知道他想止歇在怎样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永远在寻找母亲的行走的姿态,是失重的人生,是对生命意义极限性体验的放纵。

苏曼殊告别人世的日子里,李叔同在做什么呢?他在准备给学生考试,他想好了,等待考试一结束,他也将遁入空门。

人世有生活、生死两种境界,40岁以前,人在最世俗的生活中,40岁以后,就应该具有生死的眼界了。

李叔同愿意出家,愿意活着跨跃生死。

李叔同是一个绝情的人,非其绝情,不能舍家,不能弃妇别雏,不能得大自在。

他的三重境界便是弃绝、持戒、圆觉。

由缘而生、因缘而灭的人生、精神贵族的安详,使得享年63的弘一法师得其所哉。

舍才能得,舍不得就不得。

活着跨跃生死的出家,在苏曼殊和李叔同不同的轨迹面前,划出了审美人生和宗教人生非终极却深刻的两个方向…… 又是一个63年过去了,两个轮回也只是转瞬的事情。

中国近代作家苏曼殊的生平介绍

中国近代作家苏曼殊的生平介绍

中国近代作家苏曼殊的生平介绍苏曼殊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是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作家,那么你知道中国近代作家苏曼殊的生平介绍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作家苏曼殊的生平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作家苏曼殊的生平介绍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

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

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其父苏杰生为日本横滨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国茶行的买办。

苏杰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妇女同居,生下了苏曼殊。

苏曼殊的母亲叫亚仙(柳亚子说姓河合,但似乎没有证据)。

苏曼殊十一岁被带回到广东老家,就读于私塾。

由于其带有异族血统,在家族内备受排斥和虐待。

有人说,曼殊十三岁就到新会慧龙寺出家做和尚,但后来又被家人找回,但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十五岁时,家道中落,曼殊随表兄再赴日本,在横滨华侨设立的大同学校就读。

该校分甲乙两级,甲级所授为中英文二科,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

当时冯自由在甲级,苏曼殊属乙级,与冯自由的弟弟同班,二人由此相识。

1901年经亲属林氏赞助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一年后因林氏赞助终止而停学。

幸而清公使王大燮准许各省自费优秀学生改当公费生,曼殊遂经横滨侨胞推举,转学与振武学校(由东京成城学校改制而来)。

曾有人说其就读于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实不可考。

此时他开始醉心于佛理。

在日本期间,还结识了陈独秀、章士钊、廖仲恺和何香凝等留学生,并先后参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国革命团体如青年会、兴中会等。

1903年,俄国侵占东三省,苏曼殊所在青年会组织拒俄义勇队,后迁至香港。

当时苏杰生在家乡已经为苏曼殊订下亲事,赶到香港想劝其完婚,苏曼殊避而不见。

在革命同志陈少白的劝说下勉强返乡,但是数月后即返港,并已剃度出家,法号曼殊。

苏曼殊很快来到江浙一带,先后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国民日报》担任翻译,并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

苏曼殊一生曾几次出家,但情绪反复多变,不能真正看破红尘。

花朝 苏曼殊古诗鉴赏

花朝 苏曼殊古诗鉴赏

花朝苏曼殊古诗鉴赏“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近代苏曼殊《花朝》苏曼殊这首诗,是写在他23岁这年的仲春,此时他在长沙明德学堂的图画教员,但是他却又以僧人身份居住和游历永福寺。

春光正好,曾经祖籍广州的苏曼殊,自小和花农打交道,热爱花事,而此时他尚身心健康,看到湖南山水,兴致盎然,写下这首清新明丽的小诗。

所谓二分春色,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春天三个月,三分春色,到了仲春就是二分,另一个是指春分节气到,春天平分为二。

花朝节,尤其是生产花木的南方,为花农所重视,清朝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节,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花朝。

想必童年和少年在广东的苏曼殊不陌生。

他曾经在自传体的小说里,描写他做过花农卖花。

花朝节也叫花神节和百花节。

苏曼殊没有点花神,却强调是百花生日,可见他对这个日子的喜欢。

湖南或者并没有像广东那么形成大规模花木生产,但和风暖气,山林花开,有工作,有住的地方,苏曼殊一个人在孤独里感受春光,有着难得的春的闲适,感受着自己的青春。

只是他的生命太过短暂。

在红楼梦里,虽然没有写花朝节,却强调了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特地经袭人的口点了出来。

暗示曹雪芹安排林黛玉是百花花神,最美的天上仙女来到人间。

而宝玉的生日是芒种节,却安排在这天送花神,可以知道林黛玉早逝。

古代的花朝节的时间并不固定。

但基本都在二月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左右。

唐朝的花朝是二月十五,并没有和二月二混淆。

但是唐朝的花朝,可能别称“落花朝”。

因为这个时段也是大量花树缤纷落英的时候。

这个落还有飞扬飘舞的含义。

早唐张若虚写的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二月十五最美的花月之夜。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如霰。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都是指的这二月十五,月光如水但是已经飞花如雪。

但唐人的审美和现在是略有区别的,他们是爱的盛花时候有花开有花落的这种壮美,是百花最盛的顶峰。

这种审美风格也影响了日本。

“红妆楼下东郊道,青草洲边南渡桥。

苏曼殊名词解释

苏曼殊名词解释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他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僧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成就卓越,被誉为“近代诗僧第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曼殊生于广东香山,年幼时随母亲到日本横滨,13岁时回国。

由于家庭的管束极严,他在成年后仍然保持了童真和纯朴的性格。

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在多个国家游历,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和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苏曼殊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内容涉及爱情、人生、社会等多个方面,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新诗的先驱之一。

除了诗歌创作,苏曼殊还擅长绘画和翻译。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新淡雅,富有诗意。

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英、法、日等多种语言,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曼殊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成就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的人格魅力也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之,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我们。

苏曼殊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对中国近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曼殊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简练、明快为特点,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新诗的先驱之一。

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

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

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

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

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其父苏杰生为日本横滨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国茶行的买办。

苏杰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妇女同居,生下了苏曼殊。

苏曼殊的母亲叫亚仙(柳亚子说姓河合,但似乎没有证据)。

苏曼殊十一岁被带回到广东老家,就读于私塾。

由于其带有异族血统,在家族内备受排斥和虐待。

有人说,曼殊十三岁就到新会慧龙寺出家做和尚,但后来又被家人找回,但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十五岁时,家道中落,曼殊随表兄再赴日本,在横滨华侨设立的大同学校就读。

该校分甲乙两级,甲级所授为中英文二科,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

当时冯自由在甲级,苏曼殊属乙级,与冯自由的弟弟同班,二人由此相识。

1901年经亲属林氏赞助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一年后因林氏赞助终止而停学。

幸而清公使王大燮准许各省自费优秀学生改当公费生,曼殊遂经横滨侨胞推举,转学与振武学校(由东京成城学校改制而来)。

曾有人说其就读于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实不可考。

此时他开始醉心于佛理。

在日本期间,还结识了陈独秀、章士钊、廖仲恺和何香凝等留学生,并先后参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国革命团体如青年会、兴中会等。

1903年,俄国侵占东三省,苏曼殊所在青年会组织拒俄义勇队,后迁至香港。

当时苏杰生在家乡已经为苏曼殊订下亲事,赶到香港想劝其完婚,苏曼殊避而不见。

在革命同志陈少白的劝说下勉强返乡,但是数月后即返港,并已剃度出家,法号曼殊。

苏曼殊很快来到江浙一带,先后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国民日报》担任翻译,并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

苏曼殊一生曾几次出家,但情绪反复多变,不能真正看破红尘。

他有时身披袈裟,诵经念佛;有时又与多情少女发生轰轰烈烈的恋情。

后在上海时,苏曼殊更自暴自弃,出入青楼妓院,还暴饮暴食,最终得了胃病。

1918年5月2日,曼殊因胃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三十四岁。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赏析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

“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

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

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简介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苏曼殊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文学成就。

苏曼殊

苏曼殊

他是令人敬佩的语言大师,精通日文、英文、 法文、梵文,是我国近现代较早的翻译家之 一,与严复、林纾并称清末民初三大翻译家。 除节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 《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 记》。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编撰过 《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 体文》、《埃及古教考》、《汉英辞典》、 《英汉辞典》、《粤英辞典》等多种专著, 不幸均已失传。据有人统计,苏曼殊在短短 的十五年时间里,著述共达三十种以上,也 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了。
苏曼殊

贰 叁 肆 伍
人物综述
生平成就 艺术作品 曼殊趣事 身后评价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肠已似冰。 ——这是苏曼殊 的一首自画像小诗, 也是他短暂一生的 真实写照。
诗僧、画僧 、情僧、小说家、翻译家、 革命者——人们曾经给了苏曼殊太多的 尊称与殊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二十世 纪初,他的才情 、他的胆识、他的特 立独行的个性,让当时的人们心生无限 感叹,称誉其“天纵英才”,很难找到 一个文采、胆略、风流皆能出其左右者。 直至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他的时候, 仍觉得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瞬间划过 夜空,留下了令人眩目的凄美光晕。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广慈医院病逝,年仅35 岁。死于肠胃病。临终遗言:“但念东岛老母,一切 有情,都无挂碍。”遗物只有数枚糖果,一只破旧的 箱子,几盒胭脂和香囊。除此而外,再无一物。 1924年6月9日,在苏曼殊离世6年后,由孙中山出资 千金,由陈去病、柳亚子出面,将苏曼殊的遗骨葬于 杭州西湖孤山,离他的坟墓不远处,长眠着鉴湖女侠 秋瑾和一代名妓苏小小。 著名诗人刘大白,在拜访了苏曼殊之墓后曾撰诗: “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 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诗人苏曼殊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诗人苏曼殊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导语】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翻译家。

苏曼殊在诗歌、⼩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格,在当时影响甚⼤。

下⾯就给⼤家介绍下诗⼈苏曼殊的⽣平和⽂学成就,欢迎阅读!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的⽗亲是⼴东茶商,母亲是⽇本⼈,这种特殊的⾝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盾出家为僧。

但是,民族的危难⼜使他不能忘情现实。

光绪⼆⼗⼋年(1902),在⽇本东京加⼊留⽇学⽣组织的⾰命团体青年会。

次年加⼊拒俄义勇队。

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

不久,到上海参加《国民⽇⽇报》⼯作。

光绪三⼗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

三⼗三年(1907),在⽇本与幸德秋⽔等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揭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

同年,和鲁迅等⼈筹办⽂学杂志《新⽣》,未成。

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哇中华学堂。

⾟亥⾰命后归国,参加上海《太平洋报》⼯作。

1913年,发表《反袁宣⾔》,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

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壮怀激烈,时⽽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1903年苏曼殊留学⽇本,曾在东京早稻⽥⼤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假期到泰国、斯⾥兰卡等国游历,在⽇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的爱国组织⾰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命。

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

1907年赴⽇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合办杂志《新⽣》,但未成功,此后远赴⽖哇。

⾟亥⾰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1918年5⽉2⽇,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由章太炎先⽣与“南社”诗⼈们烘托,擅长鸳鸯蝴蝶派的⽂字,以写作⾔情⼩说如《断鸿零雁记》等⽽出名,⾏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真正的出家⼈。

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州⼀个僧寺⾥,偶然拿到⼀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

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苏曼殊简介1884年1岁10月9日(光绪十年甲申八月二十一日)生于日本横滨,始名宗之助,一改名苏戬,学名子谷,亦名元瑛、玄瑛。

一生随意起名,因而名号极多,“曼殊”是他从大同学校学习时开始使用的字。

父亲苏杰生,时年39岁,广东省香山县恭常都沥溪村(今珠海市前山镇沥溪村)人。

时任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任买办。

生母河合叶子,年19,日本神奈川县逗子樱山村人。

生育曼殊不到三月即离苏家而去。

义母河合仙,苏杰生之妾,河合叶子之姐,年36,居横滨。

嫡母黄氏,年36,香山人,居沥溪故宅。

庶母大陈氏,年17,居横滨。

1885年2岁住横滨云绪町,由河合仙抚育,体弱,幼年因病几死。

1886年3岁居横滨。

嫡母黄氏抵横滨。

与苏杰生、大陈氏同住山下町。

1887年4岁居横滨。

河合叶子接曼殊去东京小住。

曼殊伏地绘狮子。

1888年5岁居横滨。

由苏家认领,起名亚戬,排行三,称三郎,仍由河合仙抚养。

1889年6岁随黄氏返沥溪老家。

1890年7岁在沥溪,入乡塾。

业师苏若泉,清举人。

1891年8岁在乡塾就读,庶母小陈氏嫁入苏家。

1892年9岁在乡塾就读,习国学冬,苏杰生经营失败,携两陈氏归原籍,河合仙留居日本。

1893年10岁在乡塾就读。

1894年11岁在乡塾就读。

1895年12岁苏杰生去上海,曼殊在乡塾就读,大病,被置诸柴房,几死。

新会慧龙寺赞初大师携其至广州六榕市出家,因偷食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逐。

1896年13岁冬,随姑父姑母赴沪,与苏杰生及大陈氏同居,习中西文,受教于西班牙罗弼·庒湘博士。

1897年14岁在上海随庒湘习英文。

祖父病逝,苏杰生返乡。

1898年15岁初春,随表兄林紫垣赴日,在横滨就读于华侨主办的大同学校。

与同学冯自由、郑贯一等相善。

1899年16岁在大同学校学习。

间作画。

曾随河合仙去逗子樱山村,与一日本少女相恋,失恋后,返回广州,在蒲涧寺出家。

复返横滨,重入大同学校。

1900年17岁在大同学校学习,升入甲级。

清末民初文坛奇才苏曼殊

清末民初文坛奇才苏曼殊
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诗中通过赞颂鲁仲连义不帝秦和荆轲
舍身救国的行为,抒写了自己反帝反清的锐气和决心,激昂慷
慨,苍凉悲壮,令人兴发。另如《为玉鸾女弟绘扇》、《吴门依
易生韵》等亦属此类。曼殊诗中最为人传诵的是爱情诗。这些诗
虽仍未脱出男痴女怨的窠臼,但却表现出他对爱情的大胆和纯
真。如:“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袈裟点点疑樱
离上海赴香港,郁郁不欢,便由香港抵惠州,在惠龙古寺削发为
僧。不到半年时间,他又过不惯僧人清苦生活,偷了已故师兄的
度牒,自称“博经”,自命法号“曼殊”,仍返香港。他听说保
皇党活动猖獗,拟暗杀康有为,为陈少白阻止。1904年,南游暹
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学习梵文。在以后的
几年中,他往返于上海、杭州、南京、芜湖、长沙和日本等处,
曾在南京陆军小学、芜湖皖江中学、长沙明德中学任教,还曾在
日本同盟会机关刊《民报》社任编辑,结识章太炎、刘师培等。
在这期间,他还以较多的时间从事著作、翻译和绘画活动。1909
年8月,刘师培变节,投靠清廷。有人怀疑曼殊参与其事。为避
嫌疑,曼殊再度南游,到新加坡、爪哇等地。1911年,武昌起
义,曼殊闻讯,大喜,即典衣卖书,急谋归国。次年2月返上
瓣,半是脂痕半泪痕。”“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属题诗;
还卿一缽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曼殊诗中也有歌吟风光的
明丽秀美和生活的和谐喜悦的。如《过蒲田》:“柳阴深处马蹄
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 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羸马
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写得诗中有画,意趣盎然。但

历史趣闻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

历史趣闻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导语: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

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

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其父苏杰生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

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

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其父苏杰生为日本横滨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国茶行的买办。

苏杰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妇女同居,生下了苏曼殊。

苏曼殊的母亲叫亚仙(柳亚子说姓河合,但似乎没有证据)。

苏曼殊十一岁被带回到广东老家,就读于私塾。

由于其带有异族血统,在家族内备受排斥和虐待。

有人说,曼殊十三岁就到新会慧龙寺出家做和尚,但后来又被家人找回,但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十五岁时,家道中落,曼殊随表兄再赴日本,在横滨华侨设立的大同学校就读。

该校分甲乙两级,甲级所授为中英文二科,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

当时冯自由在甲级,苏曼殊属乙级,与冯自由的弟弟同班,二人由此相识。

1901年经亲属林氏赞助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一年后因林氏赞助终止而停学。

幸而清公使王大燮准许各省自费优秀学生改当公费生,曼殊遂经横滨侨胞推举,转学与振武学校(由东京成城学校改制而来)。

曾有人说其就读于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实不可考。

此时他开始醉心于佛理。

在日本期间,还结识了陈独秀、章士钊、廖仲恺和何香凝等留学生,并先后参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国革命团体如青年会、兴中会等。

1903年,俄国侵占东三省,苏曼殊所在青年会组织拒俄义勇队,后迁至香港。

当时苏杰生在家乡已经为苏曼殊订下亲事,赶到香港想劝其完婚,苏曼殊避而不见。

在革命同志陈少白的劝说下勉强返乡,但生活常识分享。

苏曼殊诗102首

苏曼殊诗102首

苏曼殊诗102首
很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苏曼殊102首诗歌的完整列表。

苏曼殊是中国古代诗人,著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因篇幅限制,无法一一列举。

以下是一些苏曼殊的代表作品: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青玉案·元夕》
5.《兰陵王·舒州中秋》
6.《浣溪沙·菱叶萦回》
7.《阮郎归·京口北固亭怀古》
8.《水调歌头·十年生死两茫茫》
9.《鹊桥仙·纤云弄巧》
10.《子夜四时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苏曼殊还有许多其他作品。

如果您对特定的诗歌感兴趣,请提供更多信息,我将努力为您找到相关的诗作。

赞美鞋子的诗句

赞美鞋子的诗句

赞美鞋子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赞美鞋子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赞美鞋子的诗句1.本领诗(苏曼殊)春雨楼头尺8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2.定风波(苏轼)3月3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1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游丰乐招提佛光3寺(白居易)竹鞋葵扇白绡巾,林野为家云是身。

山寺每游多寄宿,都城暂出即经旬。

汉容黄绮为逋客,尧放巢由作外臣。

昨日制书临郡县,不该愚谷醉乡人。

4.携(白居易)萧洒登山去,龙钟遇雨回。

磴危攀薜荔,石滑践莓苔。

袜污君相谑,鞋穿我自咍。

莫欺泥土脚,曾蹋玉阶来。

5.谐诗逸句(包贺)雾是山巾子,船为水靸鞋。

棹摇船掠鬓,风动水槌胸。

苦竹笋抽青橛子,石榴树挂小瓶儿。

6.红窗迥(曹豳)春闱期近也,望帝乡迢迢,犹在天际。

懊恨这1双脚底。

1日厮赶上5610里。

争气。

扶持我去,转得官归,恁时赏你。

穿对朝靴,支配你在轿儿里。

更选个、宫样鞋,夜间伴你。

7.次韵张矩臣迪功见示建除体(陈与义)建德我故国,归哉遄我驱。

除道得欢伯,荆棘无复余。

满怀秋月色,未觉饥肠虚。

平林过西风,为我起笙竽。

定知张公子,能共孤独娱。

执此以赠君,意重貂襜褕。

破帽与青鞋,耐久心亦舒。

危处要进步,安处勿停车。

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

收视以为期,问君此何如。

开尊且复饮,辞费道已迂。

闭口味更长,香断窗棂疏。

8.食虀(陈与义)君不见领军家有鞋1屋,相国藏椒8百斛。

士患饥寒求免患,痴儿已足忧不足。

但龙平生受鬼笑,无钱可使宜见渎。

但当与作谪仙诗,聊复使渠终夜哭。

诗中有味甜如蜜,佳处1哦3鼓腹。

空肠时作不平鸣,却恨忍饥犹未熟。

冰壶先生当立传,木奴鱼婢何足录。

颜生狡狯还可怜,晚食由来未忘肉。

9.题简斋(陈与义)我窗3尺余,可以阅晦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一个僧人,披着袈裟,竹杖芒鞋在人间游走,莲台才是他最后的家。

他是一个情种,身着西服,风度翩然嬉笑于秦楼楚馆,红颜才是他心灵的归所。

他是一个志士,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惊起风云万丈。

他也是一个伶人,在人生这个色彩纷呈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又一场阴晴圆缺的戏。

个人在人生的渡口,一路或急或缓地走下去,深味生命过程所带来的甜蜜与痛苦。

你相信前世今生吗?佛家说,前世有因,今生有果。

也许你的前世只是一株平凡的草木,今生幻化为人,只是为了等待一份约定,完成一个夙愿,甚至是还一段未了的情债。

苏曼殊反复地动情,反复地逃离,让人无法猜透他究竟真爱于谁。

如若是世间绝代红颜,他又为何要一次次辜负?
有这么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犯一种错……”然而谁的一生真的只爱一个人,谁的一生又只犯一种错?无论多么简单的人生,都会有无法抑制的风吹草动
红尘渺渺,我们时常会觉得无处藏身,从这个镇到那个城,流离颠沛地过一生。

落魄之时,对一株草木都要跪地乞怜,对一粒尘埃都要点头弯腰。

浮生如梦,一场戏的终结会是另一场戏的开始。

在历史这座纷呈的舞台上,有多少人的故事惊心动魄,又有多少人的故事平淡无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