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THINKS FOR LISTENING
“存天理,灭人欲”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 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 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 越时空,是“万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 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 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 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 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封建统治者对于程朱理学的实践 和歪曲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 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 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 、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 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 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 “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程朱理学
祂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目录[隐藏]• 1 发展• 2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4 注释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
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色彩并不浓厚。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
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
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
第三课程朱理学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 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 尚。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博
学
(一)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明之 辨,
含义:宋代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之 审 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 问
笃之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存原则,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行, 之慎 。思
代表人物: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之 ,
一、宋明理学的内容 (二)程朱理学
“有理则有气”。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学 明之 辨,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君 之 审
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问
伦理观:天理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笃 之
行,
“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无 之 慎
人欲即皆天理”、 “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
则“天理”衰。 强调“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思 之
,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涵养
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认识论:“格物致知”
阅读材料
博
材料二 朱熹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所
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 学的创始人程颢(1032-1085)、程 颐(1033---1107)兄弟二人。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程朱理学名词解释: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与陆王学派相对而言。
二、道学家:宋明理学时期,用“道”指称理学大家,把张载列为北宋五子之首,他们把程颢和程颐看作是道学家,把张载和周敦颐看作是道学的开创者,把朱熹等看作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这样形成了以朱熹为领袖的道学家群体。
三、伊洛正脉:由程颢和程颐创立的道学家流派。
以《二程遗书》为代表。
四、永嘉之学:南宋后期形成的理学流派。
出自浙江永嘉(今温州),包括徐行可、陈傅良、叶适、刘因、真德秀等。
五、陆九渊:江西省南昌市人,因其在陆九龄的孙子陆九渊所建于唐宋时期的书院——象山书院讲学,因此被尊为象山先生。
六、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由王守仁创立的学说。
七、洛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主要指出家学者,为时俗所轻。
八、张子:宋明理学家程颐的弟子,著有《周易传》、《太极图说》。
九、东莱之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吕氏学派、徂徕学派发展而来。
十、正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横渠学派发展而来。
1、格物:致知。
3、致良知:把所感受到的东西,即感情、意念、知识归于天理,使之成为心中固有的观念。
4、诚意:指精神专一。
十一、三传:指《春秋》、《论语》、《孟子》三种儒家经典。
三传的注解内容互有异同。
十二、汉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以汉代学者治经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思想。
十三、义理:指“圣人之道”。
十四、仁说:朱熹提出的关于仁的学说。
十五、性善:孔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智、礼、义、信等美好的品德。
十六、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断获得认识。
心灵,但又能去掉私欲的束缚,这便是仁。
不仅如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性之所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自然而发,随时而行,则可谓之诚。
诚为仁之本,敬之本。
有一分的诚,便有一分的仁。
如此循环往复,则人无不仁。
程朱理学
理学形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理学创始人周敦颐[1]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2]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08 程朱理学
3.存天理灭人欲
–程颢: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 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二程全书》,《明道文集》 卷三)
–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程颐: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 天理明矣。(《程氏遗书》卷二十四) –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氏遗书》卷
程朱理学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人称为
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
伊川先生。
朱熹(1130~1200),字符晦,后人尊称
为朱子。
–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
朱熹。
主要参考文献: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2
心统性情
–朱熹:仁义礼智,性也,体也;恻隐羞恶辞逊
是非,情也,用也。统性情该体用者,心也。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朱熹: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 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于泥之器盛 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朱子语 类》卷四)
–朱熹:人性无不善,只缘自放其心,遂流于恶。
程颐: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
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
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知至则 至之。(《程氏遗书》卷十五)
朱熹: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 类》卷九)
朱熹: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 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 者也。(《孟子集注》卷十一)
程朱理学
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
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 无事也。”。
——《二程遗书》卷十八
第二节 朱熹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 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 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 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 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 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朱熹于南宋 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龙溪出生。
一、“唯理是实”
1、二程将“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基本范 畴。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 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遗书》卷 二上)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二程遗 书》卷十九)
2、将自己“体贴”出来的“天理”标为 “实理”: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 “无非理也,惟理为实。”(《粹言》 一)
一、理气关系
1.“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 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 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 或停也。”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朱子语类》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
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 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
◆理在气中: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 也。” ——《答刘叔文》
程朱学派
程朱学派程朱学派,即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也称“程朱理学”。
目录简介详解学派代表的观点分歧影响今天讨论程朱理学的意义相关学术论文简介此派发端于北宋周敦颐,他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
其弟子程颢、程颐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
其四传弟子、南宋的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义吸取了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观点,使“天理论”、”住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理论更加丰富和严密,完成了宋代理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
因此,后人把创立和完成这一理学体系贡献最大的二程、未熹连在一起,合称为“程朱学派”。
此派是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势力最大。
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成许多流派。
此派与南宋陆九渊“心学学派”在理学基本慨念、“太极”以及治学方法等问题上,观点不甚一致,有过多次争论。
又分别与永嘉学派(叶适等)、永康学派(陈亮等)有过关于“王霸又利”等问题的辩论。
与王安石“新学学派”观点也不一致。
派学说,宋代以后得至了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步取得了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哲学。
影响极其深远。
参见“明道学派”、“伊川学派”和“晦翁学派”。
详解中国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学派。
该学派肇端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是理学中最大的学派。
程颢、程颐早年受业于周敦颐,接受其道德性命之学的观点。
但他们自称“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他们利用《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提出理是“形而上者”,器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阴阳者”。
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道德之理,这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之定理”。
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
第 八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当 代 评 价
第一章 程朱理学简介
程朱理学简介
熹 集 为 大 成
︒
到 南 宋 朱
罗 从 彦 ︐ 三 传 李 侗 的 传 承 ︐
始 创 立 ︐
其 间 经 过 弟 子 杨 时 ︐ 再 传
程 颢 ︑ 程 颐 开
︶ 兄 弟
由 北 宋 二 程 ︵
家 神 权 和 王 权 的 合 法 性 依 据
建统治为目的,把经学哲学化。 他们的分歧,只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他们的论争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学派之争。
第七章当代研究
当代研究
①开创期: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虽 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 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当代研究
③挫折期: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 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 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④发展期: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与程 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 的论文及专著问世。
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明未两大儒
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 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第四章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
程朱理学
材料一:二程:“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礼者,理也,……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人伦者,天理也。”
材料二: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2、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学家们借鉴佛、道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经过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吸收禁欲主义作为理学的核心,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总结回顾,检测提高]
1.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陆九渊认为“”是万物的本原。和格物致知不同的是,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究,只需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巩固封建统治。
材料三:朱熹: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五: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主要观点?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实用版)目录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正文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后由朱熹发扬光大。
程朱理学主张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理而生,人类的行为也应符合这个理。
在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并列为两大主要流派。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而“人欲”则是指人的私欲和欲望。
程朱理学认为,人应该遵循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强调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这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严谨、自律,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一观点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第3课程朱理学
知行合一
(含义: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来 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总之:
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的突破表现在 以“致良知”作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 的牌坊,企图通过“恢复良知”获得“天 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
本课小结
儒学受到挑战
产生的背景
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获得新发展 创立:北宋二程
理是外在的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表格Ⅱ】
主观唯心主义
合作探究三: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 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贞洁牌坊的 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残 忍 的 童 年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2003年12月10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的引用了理 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反佛斗士— 范缜
梁武帝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 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 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 尊道、礼佛、崇儒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 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 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 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 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 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3、唐宋时期,儒 学者为重兴儒学 不断探索思考。
二、“理学”是什么?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三、“理”是什么?
1、宇宙观:“理” 是世界的本原。
2、社会观:“理” 是封建伦理道德。
3、个人观:“理” 就是人性。
程朱理学
宋朝时候, 出现了"二程 一朱"
程 颢(北宋会出现“程朱理学” 呢?
白马寺(河南洛阳)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 三 教 图 》 清
丁 云 鹏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道广泛传播, 儒学产生危机。
2、唐宋时期,儒、 佛、道“三教合 一”弥漫社会各 个领域。
“天理”与“ 人欲”产生矛 盾怎么办?
“存天理,灭人欲”
四、怎么找到“理”呢?
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的 影响
南宋:以后逐渐发 展为官方哲学
元朝:《四书章句 集注》作为科举考 试的内容
明朝:更进一步确 定了程朱理学在思 想界的统治地位
本课结束!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
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
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
“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点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程朱理学的通俗讲解
程朱理学的通俗讲解程朱理学,也被称为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明天理、灭人欲”的境界。
通俗来说,程朱理学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强调个体应该通过修养自身、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内心平静、道德完善和事业成功的目的。
程朱理学认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由一种叫做“理”的东西所决定的。
这个“理”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天理、天道或自然法则。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们可以探究这个“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人们也应该把这种天理、天道或自然法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道德的完善。
此外,程朱理学还强调了人性的二元论。
它认为人性包括了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理性方面是人的本质属性,而感性方面则是人的动物属性。
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理性方面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控制和约束感性方面。
通过修养自身和提高道德水平,人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理性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控制和约束感性方面。
同时,程朱理学也强调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它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遵守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修养自身和提高道德水平,人们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程朱理学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强调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挥理性方面的作用、控制和约束感性方面、遵守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等。
通过修养自身和提高道德水平,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道德的完善和事业的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程朱理学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它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扩展资料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
1、政治原因
唐五代以后,政治风气腐化,时有杀戮现象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宋朝统一后,为改变这种局面,稳定社会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确立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实现长治久安,人们迫切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一些学者就把儒、释、道三中学说杂糅结合,产生了理学。
2、经济原因
随着唐宋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本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控制力削弱。
为了促进地主阶级的剥削统治,加强巩固地主本身的中央集权,迫切的需要一种能把自然观、认识论、道德修养这些学说有机结合的哲学体系,全面的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产生新的、可以让人信服的理由,成为统治阶级奴役农民阶级的思想武器,进而更好的控制农民阶级,为自己服务。
因此,程朱理学便由此产生。
3、思想原因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迫切的想要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学说,这种学说仍要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思想,融合汉唐的经学,把韩愈的儒学复兴集成起来,再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佛学,以相互杂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等方式,创立了一种以儒释道三家学说紧密融合的学说,就是理学。
程朱理学
后世评价
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朱子提出理高于势,要求皇帝正心诚意,正是建构了一个高 于皇权的理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强权丧失了合理合法性。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次伟 大突破。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而非退步和否定。褒扬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家在人格修养上继 承了孔孟等先人,并且将之发扬。
当代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开创期
吕思勉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 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 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 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理论形成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二程集》。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 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 “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官员支持
唐鉴是理学复兴的宗主,倭仁、吴廷栋、曾国藩等则是理学复兴的主将。同治年间,倭仁、吴廷栋、李棠阶 以“正学”立朝,大大提升了理学的地位。方宗诚称:吴廷栋“与倭公艮峰、文园李公同朝。时倭公以大学士为 师傅,李公以尚书掌军机,虽各有分位,未能越俎,而道义相契,可以密相赞襄,切磋德业,海内称为三大贤。 都中凡有志正学之士,皆以三公为依归焉。”(方宗诚:《吴竹如年谱》,见吴廷栋《拙修集续编》附录)在地 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也纠集了大批理学人士,除湘军首领左宗棠、胡林翼外,罗泽南、刘蓉、李元度、 郭嵩焘、刘长佑、丁善庆、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贺兴范、钟近衡、刘典、涂宗赢、方宗诚等,或为 湘军成员,或一度为曾国藩幕僚,均有理学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说,湘军集团就是一个理学大本营。
程朱理学的演变与影响
程朱理学的演变与影响宋明理学是中国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重要流派,程朱理学则是这一流派的核心之一。
程朱理学是由程颐和朱熹创立的,成书时间为南宋末年至元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朱理学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并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程朱理学的演变与影响。
一.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程朱理学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修炼和追求道德,实现天命和自我完美。
程朱理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凡事应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
兼容并包、中庸之道也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认为过于偏激的观点和行为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在政治上,程朱理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必须尊崇天命,以至诚为本,以人为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二. 程朱理学的演变1. 朱熹的注解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程颐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释,形成了朱熹经学。
朱熹所注的儒家经典,成为后来儒家经典的重要注解,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位哲学家,他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身就是有智慧的,只要遵循自己的良心,就可以实现“致良知”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他解放思想的独特方式,激发了后来学者的思想创新,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陆王学派的兴起陆王学派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学派,以陆九渊和王船山为代表人物,提出了各自的对程朱理学的理解和批评。
他们认为程朱理学过于死板,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应该尊重历史的变化和人类的进步,进行改革和创新。
陆王学派的兴起,为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使中国哲学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三. 程朱理学对中国的影响1.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程朱理学强调道德和人性,提倡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 有何不同?
•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 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 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 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 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 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镜头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镜头二: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对世界 本源的 认识
把握 理的 途径 哲学 范畴
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成圣贤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牛刀小试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 .统治者反对儒学 B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 .佛教占统治地位 D .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3.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课前检查: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
第3课知识回顾: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糅合了儒家和其他学派 的思想,儒学呈现出官方化和神秘化的趋向。 3.自汉武帝时代,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 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错题回顾 1.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 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 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3.下列治国思想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为政之要,惟 在得人”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A.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二、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与朱熹(集大成者)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 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 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 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镜头三: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度论证专制统治 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秩序的合理 性。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格物致知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礼记· 大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 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
C
A
6.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 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 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 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 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是因为 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 缓和阶级矛盾 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
•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 存在的“理”(或“真知”)
材料四: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 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 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 欲而存天理”。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理
自然—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 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 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特点:从哲学高
天理即“三纲五常”,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 等级秩序
(二)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张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心学 “阳明心学”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致良知”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 也。 ——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 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 物皆得其理矣。 ——王守仁
理学
心学
共同 内容 点
影响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 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 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维护专制统治。 世界的本源是外在的理 世界的本源是内在的心 格物致知
不同 点
D
B
A
4.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 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 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 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 A.“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B
D
A
理学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所处朝代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北宋 朱熹 南宋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南宋 王守仁 明中期
①‘‘理”是世界的本源,是 心即理也 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 主 吾心即是宇宙 什么是“理” 原则②体现在 社会上是儒 要 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 宇宙便是吾心 人性 ③ “存天理,灭人 思 欲”;
判断以下材料各自的归属?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 心学 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理学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心学 体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理学 生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 理学 一理。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 心学 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C D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两汉 隋唐 宋元明 五代十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一、儒学的危机——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 教迅速发展,儒学的发展出现了 危机。 (2)到唐宋时期,儒、佛、道 “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 各个领域。 (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 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吸收佛、 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 更新。
良知
想
怎样求“理” 所属哲学派别ຫໍສະໝຸດ 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主义
发明本心
致良知
主观唯心主义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 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 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但我们也看到了 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 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 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 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这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 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镜头四:
不堪回首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贞节牌坊
三寸金莲
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 自然欲求。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结:
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 (1)宇宙观:“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 则 (2)社会观:“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3)个人观: “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4)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5)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历史地位: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 《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 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