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同步课件:经典名著周阅读四——《飞向太空港 》(共9张PPT)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自主阅读推荐《飞向太空港》课件(共26张ppt).ppt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自主阅读推荐《飞向太空港》课件(共26张ppt).ppt

人物分析 任新民:他是中国火箭氢氧发动机的奠基人,中国通信卫星工程 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他敢于发表、坚持和修正自己的技术见解, 敢于负责,敢于对重大技术问题适时而果断地做出决策。他善于 听取别人的意见,睿智、自信而又有远见。他说话从不讲客套, 有一说一,实事求是。他工作作风严谨,有担当,有作为,是一 位有着坦荡胸怀的科学家。
片段选读 此时,数千公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海面上,“远望一号”“远 望二号”两艘航天测量船早已悄然驶进了赤道附近的预定海 域,正严阵以待,迎候“亚洲一号”卫星的随时到来。 凶险的海面上,风高浪急,波涛汹涌,唯有头顶的星空,显 得格外明朗。汹涌的海涛将“远望号”一次次地抛起,再一 次次地扔下,大有要一口吞掉之势。但两艘“远望号”依然 屹立海面,如同两座礁石,任凭海涛的冲刷、风浪的拍打。
片段选读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备战备荒,小庙机场作为西南地区 的一个军事重地,又有了一番重大的扩建。据说,小庙机场 的扩建计划,还是当年的“林副统帅”林彪亲自审核批准的。
【赏析】历数小庙机场的历史渊源,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 了文章的厚重感。
片段选读
于是,1990年春节前三天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由三十一人 组成的护送升降平台的运输队,从成都缓缓出发了。 十二辆摩托车兵分两路,率先开道;后面紧跟的是开道警车、 清道车和指挥车;接下来是载有升降平台的大拖车;最后压 阵的是十几辆工具车。风雪中,队伍小心翼翼,浩浩荡荡, 颇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概。 成都至西昌,全程五百多公里。一路山势险峻,坡陡路窄, 全是蛇形公路;且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霜雪遍野,途 中若有任何一点闪失,必将车毁人亡。 【赏析】交代了沿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恶劣,说明运输 面临的巨大危险,也侧面烘托了运输人员战天斗地、不畏艰 险的坚强意志。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着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着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

【作品概述】《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精练导读】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的发展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
•中国航天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神六 多人飞行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10月17日4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七 太空行走 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9月28日17时37分 航天员:翟志刚(执行太空行走)、刘伯明、景海鹏 神八 无人飞船 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1月18日9时32分 神九 手控对接 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6月29日10时03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执行手控对接)刘洋(首位“神女”) 神十 首次应用性飞行 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6月26日8时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 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的 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 闻真实性的特点。
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
容,有什么特别之处?
▪ 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 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003年,他是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人物;
•2003年,他和中国最鲜明的亮色联系在一起。
• 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 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浩 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证明 了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 他就是杨利伟。
•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 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 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 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 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 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 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 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 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专题22 飞向太空港 课件(共53张PPT)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

专题22 飞向太空港 课件(共53张PPT)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 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 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 箭将美国休斯卫星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 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背景探秘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 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 大凉山深处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飞向太 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 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 耘的航天人形象。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 家领导人,适时地跨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门。1984年4月8日,当中国有关部门 决定购买国外卫星并使用法国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卫星时,“长征三号”火箭将 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震惊了世界。中国一批科技知识分子开始考虑 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 1984年底,一份关于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正式 报告,摆在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经过层层汇报,国防科工委于1985年4
章节概况
第一至二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
基地历史 → 中美建交 → 打入市场 → 艰难谈判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 卫星的故乡。1984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 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射了6颗卫 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 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温 伯格访华,邓小平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基地副司令员佟连捷带 他观看了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运输、测试、组装到成功发射的录像,

名著读《飞向太空港》

名著读《飞向太空港》

名著读《飞向太空港》《飞向太空港》是一本令人兴奋和启发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人类首次探索太空的壮丽冒险。

本书由杰瑞·欧文斯创作,出版于2021年。

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它带领读者进入了未来的太空探险世界。

本文将通过对剧情的分析和对主要人物的描述,突出展现《飞向太空港》这本名著的魅力。

第一部分:剧情概述《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一个团队的航天士们前往尚未被人类探索的远离地球的宇宙空间的故事。

这个团队由各种不同背景和技能的人组成,他们共同打破了人类的束缚,勇敢地追逐未知的宇宙之旅。

故事开始于主人公约翰·哈里森的介绍。

约翰是一个年轻而有天赋的天文学家,他渴望探索宇宙,并成为乘坐“太空港号”飞船的一员。

然而,为了成为一名宇航员,他必须通过各种考核,并展现出卓越的科学领导力和团队精神。

在过程中,约翰与其他候选人相互竞争,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毅力。

最终,约翰成功入选了航天队,他和其他宇航员们开始了他们的太空探险。

第二部分:宇航员们的挑战与成长一旦进入太空,宇航员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他们必须适应微重力环境,经历长时间的孤独和密闭空间带来的压力。

然而,这群勇敢的人们用坚毅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太空中,宇航员们不仅仅是在执行任务,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超越。

他们通过观测外太空的明星和行星,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这一过程不仅使他们对宇宙充满敬畏,也让他们对地球的宝贵和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部分:对人类未来的启发《飞向太空港》不仅仅是一本娱乐读物,它还提供了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描述未来的太空探险和科技进步,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我们为何应该继续探索宇宙,挑战人类的极限。

同时,《飞向太空港》也强调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宇航员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智慧。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未来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飞向太空港》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名著。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4.注字音
﹒轨( ɡuǐ )道 ﹒酝酿﹒( yùn niànɡ ) 横﹒亘( ɡèn )
橘﹒( jú )红
﹒嫦娥﹒( chánɡ é )
翌﹒( yì )年 苛﹒( kē )刻
乾﹒坤﹒( qián kūn )
探究一:把握文章内容
1.梳理文章思路。 【提示】
梳理的方法首先在于分层。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中 国 航 天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翟志刚走出航天仓。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2003年2月1日9:00在 预定着陆时间前瞬间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燃烧,飞船上 包括一名以色列人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பைடு நூலகம்
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26段
结语:第27~30段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提示】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 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 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 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 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 这一探索过程。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在那一刻,梦 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导语部分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 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 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 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 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 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内容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内容解读

《飞向太空港》内容解读第一至二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基地历史中美建交打入市场艰难谈判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

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卫星的故乡。

1984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射了6颗卫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

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邓小平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基地副司令员佟连捷带他观看了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运输、测试组装到发射成功的录像,这获得了温伯格的高度评价。

发射前夕,所有相关人员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尽管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不仅发生过泥石流灾害,而且住宿条件简陋,但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士兵,都凭借一股顽强不屈的精神,为卫星发射而忙碌着。

发射前一周,作者采访了三位美国火箭专家,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对卫星的发射持乐观态度。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适时地跨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门。

1984年4月8日,当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国和法国签订购买通信卫星合同时,“长征三号”火箭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震惊了世界。

中国一批科技知识分子开始考虑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

1984年底,一份关于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正式报告摆在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

经过层层汇报,国防科工委于1985年4月召开了关于“长征三号”运栽火箭发射外星可行性的论证会。

会议认为中国应该将自己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

1985年6月,以乌可力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附答案)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附答案)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附答案)李鸣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以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而闻名。

他的“航天七部曲”作品在海内外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在1990年4月7日成功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的优秀品质和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

此外,作者还客观真实地报道了中外合作的过程,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

最后,作者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的呼声,体现了他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为了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以及避开大中城市,西昌被选为发射基地。

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能够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

自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1986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1986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

发射基地的建设历程中,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

1989年起,发射基地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抢建一座新的发射场、发射中国第五颗同步通信卫星以及准备“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

然而,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将永远铭记于心。

1990年4月1日晚,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在酒吧里与一位中国人进行了对话。

其中,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彝族文化,不要像美国人赶走印第安人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

(人教版) 语文必修14-12《飞向太空的航程》精品教案和 教学PPT课件(9张PP

(人教版) 语文必修14-12《飞向太空的航程》精品教案和   教学PPT课件(9张PP
飞向太空的航程 短新闻两篇
贾勇 曹智 白瑞雪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 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爱国热情。
狭义——消 息
新闻
广义
通讯
消息
报告文学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 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 2、哪些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 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 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 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 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 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 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 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 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 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 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PPT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

华 民 族 的
飞 天 ,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
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 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 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 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飞 现天 代, 的一 名个 词古
老 而 又
古代飞天 是甘肃敦煌 莫高石窟的名片,是敦煌 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 术品。敦煌莫高窟492个 洞窟中,几乎每一窟都有 飞天。
神五发射
“神五”发射视频
太空中的杨利伟及其拍摄的作品
英雄凯旋
激情评述
(徐钰凡小组供稿)2003年10月15日,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 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一家 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 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 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 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 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长们被感动了,同意两个孩子参训。
体教结合 “举”世 闻名

举重队成立之初,训练设施可谓简陋之极,小队员们挤在一间教室里训练。训练器材是原始
,杠铃片不够用时,便就地取材,采用沙袋悬挂。每天早上6时,小将们的身影便出现在运动场
上;下午3点半,便在训练室里机械地重复着各个动作,但每个动作的成功,都会让这些孩子们
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是建立在叙述“神五”飞天 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来写的,是作为新闻背景 材料来用的,对新闻事实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把航天史 的材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能及时满 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同时把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去考察, 使事件本身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意义也更加突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内容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内容解读

《飞向太空港》内容解读第一至二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基地历史中美建交打入市场艰难谈判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

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卫星的故乡。

1984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射了6颗卫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

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邓小平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基地副司令员佟连捷带他观看了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运输、测试组装到发射成功的录像,这获得了温伯格的高度评价。

发射前夕,所有相关人员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尽管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不仅发生过泥石流灾害,而且住宿条件简陋,但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士兵,都凭借一股顽强不屈的精神,为卫星发射而忙碌着。

发射前一周,作者采访了三位美国火箭专家,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对卫星的发射持乐观态度。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适时地跨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门。

1984年4月8日,当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国和法国签订购买通信卫星合同时,“长征三号”火箭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震惊了世界。

中国一批科技知识分子开始考虑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

1984年底,一份关于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正式报告摆在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

经过层层汇报,国防科工委于1985年4月召开了关于“长征三号”运栽火箭发射外星可行性的论证会。

会议认为中国应该将自己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

1985年6月,以乌可力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

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PPT精品课件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 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 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 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 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 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布置作业
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 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2008年9月25日21:10分,神舟七 号点火升空,28日17:13分着陆。
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
翟志刚走出航天仓。
结语:
文章的结语部分,神舟五 号发射成功,飞天梦圆。作者 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 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 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
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
功。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
入太空。
………… 高 中 语 文 必 修1人教 版 4 . 11飞向 太空的 航程 课 件
高 中 语 文 必 修1人教 版 4 . 11飞向 太空的 航程 课 件
神舟四号上天
高 中 语 文 必 修1人教 版 4 . 11飞向 太空的 航程 课 件
高 中 语 文 必 修1人教 版 4 . 11飞向 太空的 航程 课 件
高 中 语 文 必 修1人教 版 4 . 11飞向 太空的 航程 课 件 高 中 语 文 必 修1人教 版 4 . 11飞向 太空的 航程 课 件
高 中 语 文 必 修1人教 版 4 . 11飞向 太空的 航程 课 件
课文结构
飞天梦之二
嫦娥奔月
• 嫦娥,后羿的妻子。《淮 南子.览冥训》中说,后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 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 成仙了,身不由己飘飘然 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 无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 寂寞岁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