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_...

合集下载

大专层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专层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 专 层 次 音 乐 教 育 专 业 学 生 音 乐 审 美 能 力 培 养 的 有 效 途 径
口 蒋 薇 廖洪立
音乐就是 以审美价值为核心因 主要包 括中外 音乐名作欣赏 、 素和决定 性因素 的综合价值形 态 , 民族 民间音乐 等课程 。这类 课程 而音乐的其他方面价值 ,始终是以 通 过 对 大 学生 审美 感 受 的 引发 , 审美价值为依据的。杜威认为 ,在 对音乐 的感知 过程 ,来达 到教 育 现代社会里 ,一个 生活 成功的人 , 的 目的 。音 乐 是 通 过 声 音 的 活 动 必 然是一个 不 同程 度上 的 “ 艺 术 过程来 体现形 态 ,因此接 受音乐 家” ,因为艺术 审美 素质是一个现 形象有 赖 于记 忆能力 ,一 个人 漫 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音乐审 不经心 ,不 可能得 到完整 的印象 。 美教育的 目的是提高审美能力 ,完 而音乐 的二 次完成 性 ,对全神贯 善审美心理结构 ,促进音乐 的全面 注 的注意 能力 、触 类旁 通 的理 解 发展。大专音乐教育专业 的培养 目 能力 、分析 归纳 的思维 能力 和富 标面向是基础音乐教育 ,在 国家大 于想像 的创 造 能力 等 等 的发 展 , 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其音乐教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育更应体现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2 . 参与性课程类 为核心 ,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音乐实 主要包括合唱 、合奏等课程 , 践 和创造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 、 这类课程以大学生的参与为主 ,是 学 习音乐 、享受音乐奠定 良好的基 种实践性 的练习过程 ,大学生在 础 ,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 的需要 。 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要以参与的方 为实现这一 目标 ,可从以下几个方 式表现其接受特征。音乐活动通过 面着手 : 表演来进行 , 是 审美活动的最生动 改进 课程 设置 的方式 ,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 音乐审美类课程在设 置上要 以 机会和渠道。欣赏者和表演者同为 突出 “ 接受”和 “ 参与”两方面作 参与音乐活动的主体 ,只是角度不 为 出发点 ,课程设置 的理论基础也 同而 已。但 表演 者 比起 欣赏者 来 应该是建立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 的 说 ,在理解音乐方面显然更直接和

音乐论文参考选题大全个

音乐论文参考选题大全个

音乐论文参考选题大全(411个)★试论莫扎特《g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论杨琴演奏的思维★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小提琴的左手技巧★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简述萨克斯的气息★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论钢琴的指法艺术★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通俗演唱方法探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美育与音乐教育★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简述车尔尼练习曲★论肖邦夜曲★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音乐制作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辅助作用★温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民间音乐的社会活动(演出)状况调查★苍南布袋戏的调查研究★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本土音乐艺人的生存状况调查★温州地区电视广播音乐节目调查——中国民间音乐节目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对乡土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认识★论爵士钢琴即兴演奏的魅力★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主办(承办)国际钢琴赛事对我国钢琴教育的推动作用★论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的音乐风格★浙江民歌的宫调研究(可作分地区,分歌种类别研究)★锣鼓在温州民间音乐中的地位★温州民俗事象中的响器(乐器)★有关歌唱中情感的因素★有关本土民间音乐艺人的状况调查★掌握歌唱的发声方法★浅谈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征★浅谈南北方少数民族舞蹈★关于中小学校园舞蹈创作的思考★对温州舞蹈教育现状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温州市区少儿舞蹈培训调查报告★谈黄自的歌曲创作与演唱--以三首歌为例★中小学唱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舒伯特歌曲中的伴奏手法★关于钢琴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谈怎样上好一堂中学音乐欣赏课★论钢琴小品旱天雷的情感表现★欧洲中世纪合唱(声乐)艺术研究★毛泽东诗词歌曲之艺术特点探析★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中国声乐的发展与变化★瑞安音乐艺人生活状况及卖艺生涯的调查★谈龙泉民间传统文化——城北“木偶戏”的唱腔研究★温州永嘉“道情莲花”的唱腔研究★记忆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声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如何运用心理素质表现最佳的歌唱状态★声乐艺术之我见★对于古筝古曲渔舟唱晚意境遐想★如何教好儿童弹奏古筝的起步阶段★对传统曲古筝《梅花三弄》的意境遐想★儿童语汇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多媒体数码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开展★温州苍南畲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地方戏曲的唱腔分析★平阳畲族民歌的传承现状★温州歌曲语言的特点★幼儿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之异同★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口传心授”★试论音色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论原生态民族唱法艺术表现魅力★“情绪”与“演唱”★如何运用“心理素质”来优化声乐演唱★论声乐在艺术中的“声”与“情”的关系★合唱与独唱用声之异同★乡土音乐的认识与发展★对我国当今合唱比赛活动的思考★金华道情的调查与研究★试论流传日本尺八乐在融合与发展中所映现日本民族传统个性★试论鼓在非洲黑人非洲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试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地方民族艺术--青田渔灯★谈中学音乐课中的识谱教学★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幼儿钢琴教学方法实践探索★谈开展中小学器乐教学的一些问题★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流行音乐的传播的技术性特点★谈谈技法课教学语言的适用原则★快男超女现象的音乐学专业办学的思考★东西方合唱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比较★佛教与中国音乐★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谈器乐学习方法的若干问题★谈“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的关系★谈器乐学习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浅谈★歌唱的灵魂---情感★文化修养对歌唱表现的影响★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莫扎特《xx奏鸣曲》时代探微★成人钢琴学习之我见★略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钢琴弹奏中的听觉训练初探★怎样弹好一首钢琴曲——我的练琴方法★龙泉花灯戏调查★温州市高中音乐教育与对策研究★从实习看高师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实习看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音乐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浅析歌剧《唐璜》中采琳娜的咏叹调《鞭打我吧7的艺术表现与演唱★舞台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整体把握★歌唱训练中的模仿与思维想象★“启发”与“联想”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浙南-台州区域方言对歌唱发生地影响★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与音乐教师的关系★杭州市淳安县睦剧调查与研究★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透视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思路★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歌唱艺术的情感体验★歌唱的感知与情感★浅谈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精神★试论中学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从歌剧图兰朵看中国五声调式在西方音乐中的影响★中国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变迁★从考级中看家庭音乐教育★私立学校的音乐教学问题探讨★孔子与六艺给我们的启示★为什么中国的乐器多用拨弦乐器★幼儿钢琴学习中陪练老师的作用★钢琴集体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利弊★视唱练耳的多样化教学★试论平阳民间音乐“卖技”★现代中学生心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是打开“世界大同”之门的金钥匙★教师的曲目积累与舞台经验★中小学艺术师资能否来个“一专多能”★理想中的学校音乐教育★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论“反音乐教育”★教师的曲目积累与舞台经验★循序渐进学声乐★音乐教育要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国摇滚大记事★如何利用作曲软件辅助乐队训练★让电脑音乐制作服务于教学★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电脑音乐技术在师范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及研制模型★基于身心和谐原理的音乐表演运动机能康复体系——“亚历山大技术”初探★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神经音乐学及其研究切入点的动议★标题音乐之我见★中国通俗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趋向★手机“扰课”怎么办?★音乐课堂“变废为宝”的意外收获★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师范生应加强“说课”的基本功★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的横向思维★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教学方法及改革★备课的误区★艺术教育应成为创新思维的摇篮★百万中小学生受益艺术教育★我们该期望孩子什么?★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钢琴教学应规范化★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之我见★抓好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试论音乐元素的掌握★确认识音乐课的地位★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评析★识谱教学的误区及改革★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与音乐学习兴趣培养★音乐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浅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科综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自己也不懂,怎么教别人?★音乐为何应成为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音乐教育与教学必须改革★谁来为少儿写好歌★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音乐★交响音乐进校园难在哪里★高雅音乐难进校园★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艺术教育在清华★昂扬旋律陶冶一代新人★我们的艺术教育少了什么★谈谈键盘即兴伴奏教材的设想★让京剧艺术教育进课堂★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亟待加强★打开儿童艺术潜质的钥匙★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管窥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培养美好心灵★关于音乐特长生培养的几点思考★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关于音乐脱盲的初步探索★给音乐教师以选择教材的权利★歌唱教学中的换位思考★音乐成就测量与评价的认知主义方向★音乐心理测量和统计的两种新技术★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科研音乐教育发展的生产力★音乐教育与智力开放时差异★在英语环境中学乐理★如何唱高音★新型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及建构略论★音乐与创新★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谈声乐有效教学-音乐教育研究★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解读音乐教学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何方★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乐坊”现象★论歌唱语言与歌唱发声状态的关系★浅析歌唱形象思维★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从中学生心理谈中学歌唱教学★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歌唱艺术表现探析★如何发展学生的器乐学习能力★浅谈器乐学习“内心听觉”的培养★浅谈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如何提高少儿学习器乐的兴趣★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谈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浅谈幼儿舞蹈启蒙教育★谈创作舞蹈时如何能“境由情生,随心而舞”★如何以舞蹈艺术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广西省中小学音乐课教材教法研究★广西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养之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如何提高钢琴伴奏能力★成人钢琴学习之我见★谈素质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渗透★青少年钢琴学习的基本特点与训练★儿童歌曲伴奏艺术特点初探★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怎样贯彻“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课程理念。

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

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

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引言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与传统的智力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智力观念认为智力是一个统一的能力,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是由多个独立的能力构成的。

本文将探讨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的起源多元智力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智力是不可改变的,即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成年后基本定型。

然而,加德纳从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观察和分析智力表现,发现不同人在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智力。

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的智力观念,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概念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统一的能力,而是由多个独立的智力构成的。

加德纳将智力分为以下七种不同的智力类型:1.语言智力:指人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指人们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空间智力:指人们对空间结构和物体的感知、理解和操作的能力。

4.音乐智力:指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的能力。

5.肢体运动智力:指人们控制身体运动和精确性动作的能力。

6.自我认知智力:指人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情感和目标的能力。

7.人际智力:指人们理解和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这些智力类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且这些智力类型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

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和验证多元智力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多元智力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

其中一些研究发现,多元智力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人们在不同领域中的智力表现,同时也可以用于确定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他们认为多元智力理论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假设,而且这个理论的测量工具存在一些问题。

然而,多元智力理论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5春华师网络教育《学前比较教育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2015春华师网络教育《学前比较教育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2015春华师网络教育《学前比较教育学》在线作业及答案1.第26题下列苏联学前教育机构中,为数最多的机构类型是A.托儿所B.托儿所幼儿园C.特殊幼儿园D.学校幼儿园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2.第27题19世纪末,资助并领导了美国免费幼儿园运动的是A.皮博迪B.希尔C.舒尔茨D.肖夫人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3.第28题下列国家中,实行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是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4.第29题下列国家中,实行地方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是A.法国B.美国C.德国D.日本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5.第30题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的文件是A.1870年《初等教育法》B.1944年《巴特勒法》C.1918年《费舍法》D.1972年《教育白皮书》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6.第31题二战后,被称为是真正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计划是A.三分制教学B.郎之万-瓦隆方案C.阿比改革D.《教育方针法》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7.第32题下列国家中,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时曾出现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是A.俄罗斯联邦B.美国C.日本D.德国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8.第48题旨在实现学前教育均等目标的学前教育计划是A.先行计划B.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C.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D.公立学校运动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9.第49题柯夏创办的幼教机构是A.编织学校B.日间看护中心C.母育学校D.幼儿园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0.第50题著名比较教育研究学者康德尔的代表著作是A.《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B.《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C.《百科全书》D.《国际教育评论》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1.第51题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比较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学者是A.朱利安B.萨德勒C.康德尔D.汉斯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2.第52题在德国,负责培育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是A.大学B.技术学院C.培训学院D.职业学校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3.第53题下列课程模式中,以方案活动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是A.蒙特梭利课程模式B.银行街课程模式C.海斯科普课程模式D.瑞吉欧课程模式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4.第74题美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A.幼儿园B.幼儿学校C.保育学校D.儿童之家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5.第75题法国最早出现的幼教机构是A.编织学校B.日间看护中心C.母育学校D.幼儿园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6.第76题近代日本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对学前教育做出规定的文件是A.《学制令》B.《教育令》C.《幼儿园令》D.《学校医、幼儿园医及青年训练所医令》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7.第77题下列国家中,实行平行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的是A.法国B.美国C.日本D.德国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8.第78题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是A.《儿童权利公约》B.《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9.第79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1924年《青少年福利法》内容的是A.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居于优先地位B.学前教育是青少年福利事业C.3-6岁的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D.训练修女担任幼教机构的看护工作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20.第80题以非师范型方式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典型国家是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21.第1题东西德统一后,德国东西部的儿童入园情况还存在较大差异。

(完整)学前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

(完整)学前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

学前比较教育学单选1.二战后,强调幼儿园是正规学校机构,受文部省管辖的文件是 A.《学校教育法》2.下列国家中,学前教育不隶属于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管辖的是 C。

德国3.标志日本学前教育制度化进程基本完成的文件是 D.《学校医、幼儿园医及青年训练所医令》4.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的文件是 C.1918年《费舍法》5.以非师范型方式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典型国家是 D.美国6.下列课程模式中,以侧重幼儿认知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是 C。

海斯科普课程模式7.下列苏联学前教育机构中,主要设在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的机构类型是 D。

学校幼儿园8.二战后,日本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大纲是 B。

《保育大纲》9.下列课程模式中,以教学过程高结构化为主要特点的是 A。

蒙特梭利课程模式10.下列国家中,实行地方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是 B.美国11.二战后,被称为是真正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计划是 B.郎之万-瓦隆方案12.幼儿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工资列入国家预算的国家是 C.法国13.下列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措施中,属于德国采用的是 A。

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14.旨在实现学前教育均等目标的学前教育计划是 A.先行计划15.近代日本学前教育发展史上,明确规定学前教育隶属文部省管理的文件是 B.《教育令》16.著名比较教育研究学者康德尔的代表著作是 B.《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17.下列课程模式中,以埃里克森等人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是 B.银行街课程模式18.将有组织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大班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是 A。

乌索娃19.下列课程模式中,以方案活动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是 D。

瑞吉欧课程模式20.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是 A.《儿童权利公约》21.下列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中,被称为“就让孩子玩"的课程模式是 B.河滨街模式22.下列国家中,实行两层次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的是 D.英国23.比较研究中,搜集各种文献资料非常重要,下列文献资料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是 D.书籍24.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使用的教育途径的是 D。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计划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计划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2. 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3. 能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和发展。

4. 深入理解孩子天赋的多元智能,能够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潜力进行个性化教育。

5. 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多元智能,提高学习和生活品质。

6. 能够设计多元智能理论融入的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学习内容1.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的概念和种类-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历程-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教育意义2.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应用和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教育和发展的指导作用3.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者的指导和帮助-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者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在学习者发展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和途径4.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案例和实践三、学习方法1. 理论研究:通过读书、网络等渠道,深入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2. 实践体验: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周围人群的多元智能特点,培养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知。

3. 参与讨论:与同学、老师或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深入思考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应用和意义。

4. 经验总结:将学习中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自己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四、学习资源1. 书籍:《多元智能理论导论》,《多元智能教育指南》等。

2. 网络资源: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如教育部官网、知网、谷歌学术等。

3. 培训班:参加多元智能理论的培训和研讨会,深入学习和交流。

4. 社交平台:参与多元智能理论的讨论和交流,如微信群、QQ群、微博等。

五、学习评估1.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交流和分享自己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什么是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

什么是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的万事通。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在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职校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力口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

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

包含如下10种:(1)数学智力(2)空间智力(3)语言智力(4)自然智力(5)音乐智力(6)身体运动智力(7)存在智力(8)人际交流智力(9)个人内在智力(10)情感智力。

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

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

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多元智能简介

多元智能简介

多元智能简介多元智能理论的由来: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功效之一。

“零点项目”创建于1967年,开创人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闻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

1973年纳尔逊·古德曼教授退休。

“零点项目”开始由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帕金斯教授和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负责。

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这一概念,这标志着多元智力理论的正式诞生。

出乎意料的是该理论并无在心理科学领域内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乃至招致了一些心理学专家的反对和批评。

但是,这一理论却在教育领域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不仅在其发源地美国取得了普遍的同意和欢迎,而且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取得了认同与进展,活着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

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与实践价值及其内蕴的教育意义值得咱们认真研究与试探。

关于智能的界定,加德纳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表述。

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中,加德纳说明“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来解决自己碰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制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1993年,在《多元智力》一书中,加德纳明确提出“咱们以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活动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目标的正确线路。

文化产品的制造,那么需要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

1999年,在《智能的重构》中,加德纳再一次给出了自己的智能概念,即“个体处置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能够在某一文化背景中被激发出来,从而解决问题或制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由此可看出,加德纳的智能观超级强调智能的文化属性、实践性、可见性、进展性和对制造能力的重视。

加德纳以为智力的大体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大体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类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学前比较教育考试资料

学前比较教育考试资料

1奠定朱利安作为比较教育学之父的著作是A《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2提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观点的是萨德勒3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设计到争执、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说明比较教育有B跨学科性4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是B整体研究5在英国,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的是D《费舍法案》6英国多数想成为托儿所保姆的人都必须参加B国家托儿所保姆考试局的考试7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创立的学校是A编织学校8幼教机构承担教育、保育、诊断和治疗,并把社会、卫生和心理三者综合起来的国家是C法国9德国最早且最负盛名的学前教育机构是A巴乌利美保育所10强调非正式的、实践的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强调通过建立幼儿班级为初等学校做准备工作地必要性的是萨金特委员会11在印度,标志着政府已经意识到儿童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的是《联邦儿童法》12幼儿园一般不设学习计划,学习是自由的国家是?埃及13开办第一所“公寓幼儿学校”或称“儿童之家”是蒙台梭利14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且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感觉教育15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161855年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幼儿园的是?玛格丽特-舒尔兹17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两种主要类型之一是?A保育学校181965年在美国批准先行计划,建立多个项目与中心,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是约翰逊191984年后苏联出现了招收学前和学龄儿童的?D幼儿园20提出教育民族性原则,对俄国幼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是D乌申斯基211949年日本公布法令将幼儿园教师称为?D教谕22日本于1990年颁布的将幼儿园教育内容改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个领域的是B《幼儿园教育大纲》23在澳大利亚最早建立幼儿园的组织是新南威尔士幼儿园同盟241977年,墨西哥城的幼儿园占了全国幼儿园的?A 1/325认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体育锻炼的匈牙利学前教育克瓦格26光谱方案的合作完成者是费尔德曼和? B加德纳27瑞吉欧幼教体系的主要特色是?A儿童的百种语言28以下属于行为主义学前课程是恩格尔曼和贝雷特的课程方案29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日本专门设置了?幼年学校301989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被誉为“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的文件是A《儿童权利公约》1. 20 世纪30 —40 年代在美国开展的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是希尔2. 依据加德纳和费尔德曼的多元智力理论设计的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C.零点计划课程3. 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B. 同化4. 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类型不包括D.家庭学校5. 1989 年出台的确定苏联幼儿园改革基本原则的文件是(D. 《学前教育构想》6. 日本旨在提高5 岁幼儿入园率达到60% 的是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7. 发表演讲,宣称儿童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独立人格的独立体,不应由成人随意摆布的是日本教育家谷本富8. 当代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机构不包括语言所9. 1975 年,巴西教育部设立了下属部门D. 学前教育协调局10. 1998 年,加德纳提出的第八种智力是自然观察者智力11. 方案教学在瑞吉欧工作者自己看来是一种弹性计划——即所谓的(A. 生成课程12.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华生13. 美国许多州规定第一次得到的教师资格证书是过渡性,期限5 —10 年不等,在此期限内,教师必须继续接受在职教育,取得B.硕士位14. 印度在贫民区里推行把家园共育作为重要内容的菩提计15. 日本于1990 年实施的明确将人际关系、环境和表现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的文件是《幼儿园教育大纲》16. 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称为整体研究17. 从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皮亚杰称为社会经验18.1816 年,英国第一个创办幼儿学校的人是(B. 欧文19.20 世纪60 年代后期,英国政府为幼小衔接问题发布的,并为幼儿教育发展提出许多具体建议的报告是(C. 《普洛登报告书20. 被认为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母育学校”的先驱的教育家是凯果玛21. 将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的人物是福禄倍尔22. 在德国学前课程理论中,认为教学应围绕儿童的生活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应付生活能力的理论称为情境论23.20 世纪 70 年代,朝鲜逐步实行“幼儿公育”,并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建立了社会保育和社会教养的儿童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学》课程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以下属于认知派学前课程的是( D )。

A.先行计划学前课程B.阿帕拉齐尔早期教育课程方案C.恩格尔曼和贝雷特课程方案D.海伊斯科普早期初等教育方案2、1825年,在美国印地安纳州设立幼儿学校的是( D )。

A.别劳夫人B.玛格丽特·舒尔茨C.特热兹D.欧文3、德国政府于1924年出台了规定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的( A )。

A.《青少年福利法》 B.《大学以下水平教育法》C.《联邦教育法》D.《幼儿教育振兴法》4、19世纪中叶,法国倡导并推行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的领导人是( A )。

A.别劳夫人B.德瑞C.柯夏D.怀尔德斯平5、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C )。

A.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B.蒙台梭利运动C.先行计划D.幼儿智力开发运动6、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研究,就这一类问题从比较中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的研究方法是( A )。

A.专题比较B.总体比较C.整体比较D.局部研究7、光谱方案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多元智力理论和( C )。

A.层次结构理论B.群因素论C.非普遍性理论D.认知发展理论8、加拿大的幼教领域发展了关注双语使用的( B )。

A.“生成课程”B.“渗透课程”C.“整合课程D.“多元课程”9、1816年在英国新拉纳克创办幼儿学校的是( C )。

A.怀尔德斯平B.麦克米伦姐妹C.欧文D.萨德勒10、将有组织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大班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是( A )A.乌索娃B.查包洛热茨C.乌申斯基D.俄罗斯联邦1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以下哪本著作中提出胎教 A ?A.《政治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勤学篇》12、下列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中,被称为“就让孩子玩”的课程模式是( B )A.零点计划课程B.河滨街模式C.发展适宜性课程模式D.直接指导模式13、二战后,强调幼儿园是正规学校机构,受文部省管辖的文件是( A )A.《学校教育法》B.《保育大纲》C.《儿童福利法》D.《保育所经营大纲》14、标志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的文件是( D )A.1919年苏共八大党纲B.1938年《幼儿园规程》C.1932年幼儿园教学大纲草案D.1944年《幼儿园规则》15、下列国家中,实行统一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的是( A )A.法国B.美国C.日本D.英国16、提出问题法这个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学者是( A )A.霍姆斯B.贝雷迪C.埃德蒙·金D.诺亚17、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个体发展是一种 D 的过程。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什么是多元智力理论呢?多元智力理论的具体内容都有什么?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

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1.语言 (Verbal/Linguistic)2.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3.空间 (Visual/Spatial)4.身体-运动 (Bodily/Kinesthetic)5.音乐 (Musical/Rhythmic)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另外,有其它学者从内省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

这九个范畴的内容如下:1.语言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2.逻辑数学智能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

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

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多元智力理论试卷题

多元智力理论试卷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加德纳首次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是在哪个时期?()A、1897年B、1987年C、1983年D、1985年2.传统的智力观主要强调的是以什么为中心的智力能力?()A、语言和空间B、空间和逻辑C、肢体和人际D、逻辑和语言3.在多元智力理论中,什么智力提到了关于一个人对图形的敏感度和想象力?()A、逻辑智能B、空间智能C、自然观智能D、肢体智能4.多元智力理论中的音乐智能的评估方法主要有那些?()A、音乐创作和音乐感觉B、音乐灵感和音乐随想C、音乐节奏和音乐创作D、音乐节奏和音乐兴趣5.对于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哪一部分在进行相应的运用及改进?()A、科研部分B、工程部分C、教学部分D、编程部分6.多元智力理论的八大元素中内省智能培养的黄金时期是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 )A、幼儿时期B、少年时期C、青年时期D、老年时期7.对于肢体运动智能较好的人员来讲,比较适合做的工作有哪些?()A、歌手B、主持人C、演讲者D、舞蹈家8.下列关于数学逻辑智能说法错误的是()A、指对逻辑推理及科学分析、识别图表及数字、因果关系的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敏感度。

B、特征是对思想、因果、顺序、行动模式等做出抽象的思考,并能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C、拥有强大的数学逻辑智能的代表人物有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杨丽萍、瓦特等等。

D、拥有强的数学逻辑能力的人适合去做会计师、统计师、科学家、生物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的职业。

答案:1-5 CDBAC 6-8 ADC二、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20分)1.拥有强大的逻辑数学智能的人物的代表有哪些?()A、牛顿B、爱因斯坦C、爱迪生D、比尔盖茨2.人际智能一般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A、组织能力B、协商能力C、分析的能力,D、人际联系3.以下的四个选项中属于多元智力理论的有哪些?()A、人际、语言智能B、内省、实践智能C、节奏、行动智能D、音乐、空间智能4对于空间智能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由抽象和想象两部分组成B、一般由抽象和形象两部分组成C、空间智力不仅限于眼睛看到的,很大部分受时空感的影响D、空间智力不仅限于眼睛看到的,很大部分受空间感的影响5.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在于()A、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B、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C、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的特点迁移到传统领域D、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答案:ABCD ABCD AD BD AB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包括空间、人际、逻辑、音乐、语言和控制等八大元素。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把数学概念和程序与其他学科领域和实际联系起来。
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解答。
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
(3)视觉/空间关系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画家、雕刻家、司机、向导、建筑师、水手等都是这种智能强的人。
视觉空间智能,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这个模式的能力。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Earl Gardner)
“零点项目”的共同主持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1983年,出版《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其他原因

二、智能的内涵与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传统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Gardner的突破及对智能的新定义 传统智力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比较 Gardner的八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传统的智力观
Charles Spearman与Alfred Binet 智力是一种一种相当抽象且一般性的能力,是个人可以应用到任何工作或任务的的单一能力,并且称这种能力为「g因素」,「g-factor」, “g”代表的就是一般能力-general capacity(Rybash, Roodin, & Hoyer, 1995)。 一般人不论进行何种工作或者任务之表现大约都维持稳定的水平就是因为g因素的关系。
每项智能都有多种表现智能的形式(方式)。
强调人类是以丰富的方式在各项智能之间,表现其特有的天赋才能,例如:一个人可能作文能力不佳,但语文综合智能很高,因为他能讲生动的故事;有的人可能不会弹奏任何乐器,但音乐智能极佳,因为他有一口好嗓子。

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

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

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季节教案、幼儿园管理、教研反思、计划总结、说课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seasonal lesson plans, kindergarten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flection, plan summary, lesson pl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多元智能的您有所帮助。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简介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简介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简介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简介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简介传统智力理论存在两大派别。

一是心理计量学派,他们认为,通过因素分析找出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表现的差异决定因素:二是信息加工学派,他们用信息加工构成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个体的智力。

这两派虽然对智力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均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一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测验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反驳了传统智力理论的观念,他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帖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长处。

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理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智力总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

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他的关于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

此一新兴的智力理论,在立论取向上,既不采取因素分析法以决定智力的构成因素,也不采用智力测验来鉴别智力的高低。

加德纳认为,现行智力测验的内容,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结果是窄化了人类的智力,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

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文人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什么,你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智力的八种形式1.逻辑数学智力:包括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者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辨别逻辑或者数字模式的特殊能力、处理较长推理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下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单词的意义和语言不同功用的敏感能力。

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音乐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谱写歌曲和器乐演奏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欣赏。

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是谁-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是谁-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是谁|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霍华德加德纳的部分著作加德纳是一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1972~2000年间任零点计划主任。

他获得过普林斯顿(Princeton)、麦克吉尔(McGill)及爱维(Tel Aviv)等大学的18个荣誉学位。

1981年因为在哈佛零点计划的工作而获得麦克阿瑟(Mac Arthur)奖。

他在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了约20本书,发表文章和书评约400篇。

在首部著作《艺术和人的发展》(The Arts and Human Development,1973)中,加德纳指出皮亚杰的发展模式只适用于最终导向科学思维的思维过程,其终极状态可以非常逻辑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他考察了创造性活动中认知过程的发展,开始着重探索伟大的艺术家的思维过程,并相继出版《艺术、智能与大脑: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Art,Mind,and Brai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reativity,1982)等著作。

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背景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自考学前比较教育试题及答案详解

自考学前比较教育试题及答案详解

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学前比较教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著作中,首次明确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概念的是()A。

《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B。

《比较教育》C。

《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研究》 D.《教育中的比较法》2.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是( )A。

区域研究B。

整体研究C。

局部研究 D.问题研究3。

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是( )A。

现场研究法B。

文献法C.参观访问法D.分析法4。

1995年,英国政府颁布一项耗资7。

3亿英镑、旨在使每一个愿意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能够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文件是()A。

哈多报告 B.幼儿凭证计划C。

泰勒报告D。

教育白皮书5.法律规定在学校管理机构中必须有家长代表的是()A。

德国B。

美国C.法国D.英国6。

强调法国学前教育的启蒙教育作用、社会化作用、诊断和治疗作用、与小学衔接四项作用的政策法规是( )A。

1989年《教育方针法》B。

《阿比改革法》C.《学校教育法》D.《青少年福利法》7。

1844年,设立法国第一所婴儿日间看护中心的是( )A。

柯夏 B.马尔波C.德瑞D.奥柏林8。

在德国学前课程理论中,旨在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为( )A。

功能论B。

学科论C。

情境论D。

知识论9。

“儿童之家",此名称起源于()A。

德国B。

法国C。

英国D。

意大利10.1982年,韩国制定并颁布了《幼儿教育振兴法》,该法将“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 )A。

幼儿之家B。

新村幼儿园C.农忙期幼儿园D。

示范幼儿园11.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和( )A.线上主题活动B。

社会活动教育活动C。

区域教育活动D。

圆圈运动12.下列著作中,把蒙台梭利教育法说成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学前教育"的是()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人类认知研究的艺术观点和音乐教育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基础提要本文追溯了哈佛零点计划及其重要成果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背景,分析了认知主义心理学视艺术为心灵活动及其作为课程和教学理论之基础的意义,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形而上"观点。

关键词零点计划;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国际比较教育;认知主义心理学零点计划:人类认知符号体系向艺术领域的拓展及其影响1967年,由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发起,零点计划(Project Zero)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立项。

在此之前,哲学界普遍认可和研究的对象,多限于人类的语言和逻辑符号。

以艺术为代表的表情和传播体系并未受到哲学和心理学的普遍关注。

古德曼认准了哲学和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人类符号体系问题上的这一缺陷,在其论著《艺术的语言》(Languages of Art)中,提出有关人类运用各种主要符号体系的分类学。

这套符号体系分类学描述的范围,涵盖了各门艺术的符号体系,包括音乐、诗歌、体态和视觉图形,以及各门艺术在符号化过程中人类心理赋予的特殊方式,其展示、表情、隐喻和意义的多元性等。

与日内瓦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十分相似,古德曼主要是从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范畴入手来阐释人类符号体系的。

由于其研究对象是人的认识,由他发起的零点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

他们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其符号理论展开研讨。

这个计划,又由于是符号理论在语言、数理逻辑之外的艺术领域的拓展,其研究重点,必然成为围绕艺术的概念学习和学习过程而展开的多学科研究。

哲学家使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把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拓展到艺术领域,这一点,首先是心理学的一大进步。

它为人类认知研究领域树立起一面艺术观点的旗帜。

零点计划的理论基点,是20世纪中期发展形成的认知主义心理学。

其核心是认知--视艺术活动为人类的心灵活动。

当然,这个计划也涉及到与认知相关的其他心理现象,包括对艺术的构成细节的分析和注意,对艺术作品形态的敏感性等。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这个观点,艺术活动者必须能够在内部的心灵过程中,“读”、“写”艺术所含的特性符号,并建构这些符号体系;能够在内部的心灵过程中,认读音乐的多样风格,洞察诗歌、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意义;能够使用经抽象的形式和色彩渲染人类的各种情绪;能够通过对不同音乐材料给予有意义的变形,创造各种情、景的形象。

到了70年代,零点计划在著名心理学家珀金斯和加德纳领导下,成为彻底的心理学研究项目。

珀金斯领导的认知技能课题组,主要研究成人的知觉和认知潜能。

加德纳领导的发展心理课题组,主要研究正常儿童和天才儿童在符号运用方面的发展特征。

到了80年代,零点计划除持续心理学研究外,引进“研一发”(R-D,Research-Development)概念,转向艺术教育的研究和开发。

大部分的专项课题涉及从学前到大学教育各阶段艺术教育的分析和应用。

在此期间,零点计划的研究规模庞大,参与者逾百。

研究成果对艺术和人文科学的多种领域做出显著的贡献。

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著作之中:《艺术、思维和大脑》(Arts, Mind and Brain ,加德纳,1982);《艺术与认知》(The Arts and Cognition,珀金斯,1977);《哈佛零点计划总结报告》(Summary Report::Harvard Project Zero,古德曼,1972);《创造的世界》(Invented World,温纳,1982);《意义的形成》(The Making of Meanings,沃尔夫和加德纳,1988);《破碎的智慧》(The Shattered Mind,加德纳,1975);《单脑疾病后的艺术能力》(Artistry after Unilateral Disease,卡普兰和加德纳,1989)等。

上述各种研究,采用的方法基本有三种:其一,是对多种特定能力的横断实验研究;其二,是对儿童各种符号应用能力的早期发展的自然追踪研究;其三,相关的实验室研究。

这些研究,不论是儿童发展的自然成长研究,还是赋加实验变量干预的实验研究,对艺术教育实践产生影响较为直接的如下述。

关于早期儿童的艺术潜能及其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在多数领域中,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的。

然而,在某些艺术领域,幼童的能力可达到惊人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早期之后,艺术发展呈反U曲线,神经系统中认知表象能力的可塑性降低。

这意味着,儿童的艺术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

关于艺术发展的个性差异:根据经典的发展理论,儿童在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能够预测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

但是,零点计划的研究发现,跨领域同步发展的相关较低。

另外,心理学界一度认为的人脑各区域是在均潜质前提下承担各类能力的观点,也被神经心理学的新观点打上一个很重的问号。

神经心理学倾向于认为,大脑的特定区域具备特定的认知焦点。

这意味着,儿童在不同学术和艺术领域中,成就水平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零点计划的成果对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教育在观念上最大的冲击,莫过于零点计划的领袖人物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Multiple Intelligences,见其著作《心智的结构:一种多元智力的理论》1983;《多元智力:实践中的理论》1993)。

在此之前,人类智力,体现在智力的鉴定或说智力测验的建构观点上,有两种基本观点。

其一,是G理论。

G指General (一般的),这种观点是站在非具体和抽象的立场来看待人类智力的。

与之相对的第二种观点是S(Specific,具体的)理论。

顾名思义,这种观点从原子论的狭隘科学主义视角,把人类的整体智慧割裂为不可再分的,互不交叠或互不包容的心理对象元素,把元素测量的简单总加作为智力的象征指标。

作为智力测量建构的观点基础,这两种观念无论孰优孰劣,都从不同视角为智力测验的实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它们从来没有涉及人类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

换言之,这类测验毕竟不完全具备真正的效度。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念和智力理论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他提出,应该把有关人类认知的多种研究综合成为一种具备神经生物学和文化学意义的形式。

起初,他概括出由七种智力,即语言、逻辑与数理、音乐、空间信息、身体动觉、人际关系和自身认识构成的人类智力全貌。

其后,又概括出一种自然能力,即人类处理自然和与自然交住的智力,使多元智力理论从"七智"增至"八智"。

据称,加德纳最近又在概括人类的"存在"智力,对人类的存在方式赋于心理学的合理阐释。

从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推敲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使心理学向微观世界(神经生物学)和宏观世界(文化学)迈出了巨大的两极步伐。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多元智力理论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与视纸笔测验为唯一的智力测量评价形式相对抗,与广为认同的单纯智力信仰相对抗的思维方式。

这样,研究人类心理的学科一方面得以心理发生的神经生理基础的科学实证,另一方面,则与人类的各类践行活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多元智力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存在形式。

加上前述认知主义心理学对含音乐在内的各类艺术形式的包容,对音乐和其他艺术学习的诸如关键期、个体差异和儿童艺术发展特征等领域的涉足,使心理学、教育学和艺术教育开始形成如下共识:1、各类艺术,尤其是音乐,是心理学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

2、以音乐等艺术符号作为实验刺激的心理学或神经生物学研究,不仅能回答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中有关学习和儿童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为主流心理学提供以词语、数理逻辑为刺激源的研究根本无法考虑或想象的课题角度、方法及答案。

①笔者认为,多元智力理论对音乐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存在形式的确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论证古希腊或孔子以来人类对音乐学习的执著追求的合理性。

重要的是,它影响着人们对音乐在人的整体智慧的建构、发展和教育方式上的全新视角。

这种视角的主流,便是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音乐教育观念更新的基础如前所述,哲学家从人类认知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出发,以艺术等新的符号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使一个哲学问题通过心理学家的头脑延伸到音乐等艺术领域。

这批心理学家,包括哈佛零点计划的成员,也包括与零点计划同期的一批心理学者,在20世纪下半叶认知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总体背景中,反思并探索的一个问题是:在音乐学习和发展过程中,Music As what? 即,从人与音乐之间在学习和发展过程的关系看,究竟应该主要地把音乐看作什么。

198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音乐作为认知》(Music as Cognition)。

该书作者赛瑞芬(M·Sera fine)在这部以其耶鲁博士后研究为基础的著作中,系统地反思了以往Music as what?的观点,包括视音乐为自然属性、物理特质、行为和传播等非心灵主义的旧观念,明确提出并用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证了音乐学习的认知主义观点。

②作者试图强调,音乐学习和儿童音乐发展的本质,并不在于显在的外部操作,而在于心灵的内部认知。

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就涌动起"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思潮,发展至今,概念学习已成为学习理论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这种思想在音乐教育的实验课程项目中最典型的早期代表,集中体现在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Manhattanville Music Curriculum Program)中。

概念,在学习理论中的含义,指认知对其对象的关键属性(critical attributes)的把握。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在承认音乐的文化属性即非共性概念的同时,确定了音乐的共性概念,并采用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研制模式,把音乐的整体概念构架成为16个认知发展层次,每个层次均由相同的音乐概念群为对象但认知水平要求不同的认知结构组成,如此建构起整体的音乐概念大厦。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在应用概念学习,以及在基于概念学习的学科结构理论和螺旋型课程研制模式等方面,成为音乐教育响应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先导。

③笔者提及上述,是因为目前占主流地位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基本尚未从实质上涉足我国的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和校外专业化的音乐教学。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从总体上看,处于一种所谓"器物层面"的音乐技能传承水平,或说处于"物理"(physics)和显在行为(explicit behavior)的水平。

用笔者的话说,这是一种"形而下"的音乐教育。

无论是业余器乐等级考试,还是专业院校的音乐面试,我们都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这样一种悖论现象:音乐表演的显在技能水平与能够体现内在的认知因素(音乐表象的维持水平,思维对音乐的整体与局部的分析性、理解性和评价性把握,原创性的对外在表演的构思,或简单地表现在对乐谱的即时性反应等等)之间,前者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天才式技巧水平,而后者却使表演者有时不得不连累聆听者与他们一起陷入认知无能的窘迫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