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上课董金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25张PPT
利用、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开始紧张 科学的思想萌芽
中国古代科学人地思想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 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 下王
——《管子·轻重甲》
斩伐养生,不失其时,故 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 也
—— 《荀子·王制篇》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义赏》
然而,人类忽视了背后藏匿的危机
However, human has ignored the hidden crisis in behind
2012年,2河0源1新1丰鄱江阳海水湿世湖库上诱大地界发原旱?“4油.首,8失三级泄堵地峡地震露”的!,北抗引京起旱广能东市力民受恐质慌 疑
是时候 直面环境问题 了
坚持发展,而非放弃发展或减慢
分组讨论: 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It is time to fac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小组讨论: 这三大全球性的环境
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小组讨论: 这三大全球性的环境
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环境污染
排放 > 净化
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染污、噪声污染
资源短缺
索取 > 再生
生态破坏
过度砍伐 + 过度放牧 + 过度捕捞 + 不合理用水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 减少、臭氧层空洞、酸雨、全球变暖
出路!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The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
长远的,不能杀鸡取卵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4.简要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人地关系问题,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国家地理安全,增强国家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地关系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思考人地关系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人地关系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互动、探究的学习氛围。
5.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6.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地关系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7.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特长,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请同学们从以下三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a.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4.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2.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呈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以家乡为例,让学生调查和研究家乡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地关系思想会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地关系思想会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亮点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相关的信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共33张PPT)
处理好关系 ——经济与环境
3.三个基本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 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 性问题。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 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 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玛雅古观象台遗址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
3.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革命
人类征__服__自然
人地关系_恶__化_, 环境问题_严__重_
“人定胜天”
现代都市
高峡出平湖
活动 1、以下三种人类活动可能隐藏着哪些环境问题?
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
下游海水倒 灌 上游滑坡 影响生物生长 改变水文特 征
“地理环境决定论”“天命论” “宿命论”
2.农业文明时代
弋射、收获
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利__用__改__造_自然
与环境对__抗__性_增强, 生态遭到__破__坏__,
未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 协调,但有了_科__学_的__萌__芽__
“地理环境决定论” “天人相关” “因地制宜”
案例1 玛雅文明的消失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 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等
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
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地 区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产生的原因
城市地区
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 污染、水污染、噪声 污染等)
酸雨、大气、海洋污染、国际河流污染、臭氧层 空洞、土地荒漠化、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问题 •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问题 •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6章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件 (共35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6章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件 (共35张)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②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 环境中。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要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③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的不同回应。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城市的环境污染
乡村的生态破坏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 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内涵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课堂小结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随堂练习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 A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C 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D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随堂练习
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 激化的时期是( ) A 15世纪以来 B 16世纪以来 C 18世纪以来 D 19世纪以来
4、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城乡差异 分 布 差 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 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 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发展双重压 力,发达国家工业转移,问题较严 重-----主要是生态破坏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 生物之间的公平。(强调的是权力)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共3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共35张ppt)

2020/6/9
10
2020/6/9
11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 影响
人类社会
物质
废弃物
能量
影响
环境
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 对立统一的关系,它 们是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的。
2020/6/9
12
2020/6/9
13
(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的表现
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再生速度时:
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污染
⑴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污染的产生
2020/6/9
14
(四)环境问题 1.按影响范围分类
举例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被破坏、 土地荒漠化等
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事件
2020/6/9
5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3.征服自然

生产力水平 发展速度惊人
主要环境问 题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盾激化,局部地区环 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地关系思 想
人类试图成 为环境主宰
2020/6/9
6
2020/6/9
7
1、矿山开采会引起土地资源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 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可引发泥石流,滑坡,污染河 流等结果;废矿石堆积也可造成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污染。
公平性原则(保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环境等)
持续性原则(适度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超国界、民族、宗教、文化观念,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国际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质课件 (共5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质课件 (共59张PPT)

(3)环境问题在城市和乡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环境问题在城市中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乡村中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四、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__发__展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__当__代__人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后__代__人__满 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__生__态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经__济___持续发展是 条件,__社__会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___公__平___性原则、__持__续____性原则和__共__同____性 原则。
之间的公平 资源和环境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环境问题具体分析,问 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 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 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 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 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 的平衡调节功能。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乡村 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物种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 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发展 较发达国家 中国 严重,以生
家 态破坏为主
发达 较发展中国 家轻,以环
国家 境污染为主
形成原因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 增长快,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 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 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 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等不同,所面 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和全球性表解如下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共30张PPT)

2020/5/28
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 “和谐论”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人地思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展”
2020/5/28
2020/5/28
2020/5/28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人定胜天”思想的表现,体 现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 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 哪些好处?
使清澈的渠水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 地,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缺乏问 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的 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2020/5/28
3.会不会对该县及其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
人地关系模式图
环境
影响
人类社会Leabharlann 物质废弃物能量
影响
环境
2020/5/28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中“人”、“地”分 别指的是什么?
2020/5/28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指社会性的人 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 动的人,
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 的人,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如果在引水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如在悬 崖峭壁上开凿渠道若缺乏科学论证,可能会 导致滑坡;开凿渠道的碎石任意堆放,会对 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开渠过程中若破坏陡坡 上的植被,则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会对生 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要根据引水量的大小来判断。如果引水量太 大,就会使邻县出现缺水现象,本县也会出 现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2020/5/28

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城乡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2 3 加利福尼亚:全球烟
2 北雾海问和欧题地洲最中东严海部重:和的受北地到亚区工:业工1 业污
和生活染废南和物美19的洲86严:年重森切污林尔染大诺规贝模利核
5
电遭站砍泄伐漏,事野故生造生成物附受近地 非洲区:到的森威土林胁地的荒砍芜伐和草原
4
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
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2)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 (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 (4)后工业文明时代——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思考:图中隐藏着 什么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
心若有阳光,你便会看见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美好值得期待和向往。 不要试图交到一个完美的朋友,也不要交到很多朋友。 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 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来,那么你就不知道到哪里去;如果你不知道该到哪里去,那么你就不能够持久的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我们要以今天为坐标,畅想未来几年后的自己。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人越是高兴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多一点思考,少一份遗憾。——杨建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又有何不同?
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环境污染。 城乡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材梳理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版含解析

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材梳理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版含解析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原始的平衡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表现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深化升华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只是从自然界获取极少量的生物资源,同时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当时的人口数量很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环境的资源供应能力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因此当时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这并非是当时的人们注意环保的结果。

2.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局部不协调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长。

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大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

但此时已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

知识拓展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玛雅人自己造成的,由于对热带雨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生态问题认识不够,玛雅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发生恶化。

自然原因: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极易受侵蚀。

这些土地的3/4属于侵蚀高敏感地区,在这种地区,一旦森林植被遭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

人为原因: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造成玛雅人对森林无节制的砍伐,再加上人们对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问题认识不足,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

视野开拓昔日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平原相继变成了大沙漠;中美洲的热带低地几乎人烟绝迹;地处我国古代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变成了千沟万壑的严重水土流失区。

3.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问题日趋 尖锐,资源短 缺和环境恶化我国的一个山区县,决定修建一条 渠道,从邻县的一条河流引水,以 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的 问题。但是,引水渠道工程非常艰 巨,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 该县人民不畏艰辛,花了十余年的 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水渠道。 清澈的渠水流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 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 改善。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灵宝一高 董金龙
教学目标
•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人地关系”中“人”、“地”分别指的是什么?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指社会性的人 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 动的人, 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 的人,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地理环境.
1.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 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 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 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 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凋
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 哪些好处?
使清澈的渠水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 地,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缺乏问 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的 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3.会不会对该县及其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
如果在引水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如在悬 崖峭壁上开凿渠道若缺乏科学论证,可能会 导致滑坡;开凿渠道的碎石任意堆放,会对 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开渠过程中若破坏陡坡 上的植被,则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会对生 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要根据引水量的大小来判断。如果引水量太 大,就会使邻县出现缺水现象,本县也会出 现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人类活动 出现的环 人地关系 境问题 思想
被动的适应 环境,微弱 的改造作用 大规模开发、 利用土地、 水、气候资 源 人类掠夺式 开发资源
生物资源破坏, 但对人类影响小
地理环境 决定论 人类中心 论
出现局部地区的 环境问题
人地矛盾迅速激 化,出现地区性 公害和全球性灾 难
现代文明 谋求人地 时期 和谐
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依赖与______自然,两 崇拜 者之间呈现原始的______关系。 平衡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的________,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两者间的 不协调 对抗性增强。 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__________” 征服自然 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呈 现________,人地矛盾__________。 不协调 迅速激化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被动适应环境
阶 段 人类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崇拜和依赖
举例:天命论、图腾崇拜的产生
时 生产力 对人地关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期 水平 系的认识 采 被动地适 以采集和 生物资源遭破 猎 低下且 应环境, 狩猎为主, 坏,引起物种 文 发展缓 对人地关 对环境的 灭绝。但环境 明 慢 系认识肤 影响极为 问题对人类的 时 浅 有限 威胁并不严重 期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 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 程。
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 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 旗 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1、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 系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人定胜天”思想的表现,体 现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 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 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 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 关系思想也不同。
• P92活动 • 1矿山开采: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 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 染。 • 修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阻断了河水 中生物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 • 对水坝上游:地下水位抬高,容易引起滑坡等; • 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水流量,泥沙淤积减少, 河流入海口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 水水质变差等。 • 现代城市: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等。
解析: 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 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 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 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 稳定而可靠的食物。第(2)题,这一时期,人类已能 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 P92活动 • 2(1)分别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 • (2)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 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 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工业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 内是很难恢复的。
1.采集渔猎时期,人地关系协调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提示: 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改造环境能 力微弱。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 土地、水资源,得益于哪些技术的发展? 提示: 耕作和灌溉技术。
谋求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 以达到人地 关系协调发 展
全球环境 人地伙伴 问题日益 论 突出
小结: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原始社 会时期 农业社 会时期 工业社 会时期 二战以后
被动适应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4.谋求人地协调—现代—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阶 段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和谐论” —— “可持续发 展”
时 生产力 对人地关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期 水平 系的认识
古代图腾崇拜的产生
• 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 信仰现象。 • 古代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的比较早,在仰 韶文化中期就出现了明显的图腾崇拜。如 半坡人因为住在水边,以捕鱼为生,于是 他们把鱼神化为自己的图腾。在他们的生 活器具上到处都有鱼形纹、人面鱼纹;蒙 古族的狼图腾崇拜等。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深化
阶 段
时 期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 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时 生产力 对人地关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期 水平 系的认识 机器和矿 物燃料的 工 大规模使 业 人类试图 用,使自 文 极大地 成为自然 然资源的 明 提高 的主宰 开发利用 时 达到了空 期 前的规模 和高度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阶 生产力 段 时 期 水平 农业 生产力发展 主要环境问 人地关系 题 思想 环境科学 萌芽
改造
自然
依附减弱,对 抗增强,环 灌溉和农耕 文明 境趋于恶化
时 生产力 对人地关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期 水平 系的认识
不能正确认 识人地关系 的不协调: 农业 古代地理环 文明 较大发展 境决定论、 时期 人定胜天思 想,但有了 科学的萌芽 环境遭到破坏,如 对资源和环 大规模地开垦耕地 境开发利用 使大面积森林和草 的强度与广 原遭到砍伐和焚毁; 度都增大了,农田扩展使生物多 出现了各种 样性减少,生态系 环境问题 统变得日益简单和 脆弱等
案例
教材P91页“案例”子
你知道玛雅文明是怎样消失的吗?
生态危机说。玛雅文明虽然是城市文明,却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 之上。自古以来,玛雅农民采用一种极原始的耕作法:他们先把树 木统统砍光,过一段时间干燥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 草木灰作肥料,覆盖住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茬,其后要休 耕1-3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长达6年,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之后再 烧再种。当古典期文明繁盛、人口大增时,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更多地毁林开荒,同时把休耕时间尽量缩短,然而这样一来, 土壤肥力下降,玉米产量越来越少。玛雅文明在人口大发展之后, 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社会状况一落千 丈。更为严重的是,在神权政治的体制下,玛雅王族和祭司将这种 种“衰败之象”都归结为神的不满。他们更多地建神庙,更频繁、 更隆重地祈祷,期盼能借神力扭转乾坤。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浪 费了更多的人力和已十分贫乏的资源,直至陷入不可救药的恶性循 环。随着农业生产供应的严重匮乏,玛雅古典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也 开始崩溃。当城市周围贫瘠的荒地连成一片,饥饿就迫使玛雅人弃 城而去了。经过百年衰败动荡之后,中央低地各城邦都湮没在热带 丛莽之中,绿色植物悄悄覆盖起一切,像掩藏起一个久远的秘密。
在认识、遵 循和利用自 然规律的基 础上,合理、 人地关系逐步趋向 适度、有效 协调,环境问题逐 地改造自然, 步得到控制 探求人地和 谐统一,推 动可持续发 展
重新认识人 现代 地关系,提 文明 迅速提升 出人地协调 时期 的新型伙伴 关系
历史时期 认识
狩猎文明 崇拜自然 时期(史 前文明)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时期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