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
新人教版必修3陕西省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目标
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
我的问题难点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感受汪洋恣肆的论辩的风格。
自主学习1.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2.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最后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精讲互动1. 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课后第三题。
达标训练1.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2.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3.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作业背诵默写全文。
小结。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导学案

1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摄.(shè)影薄.(bó)冰韶.(sháo)光鬼鬼祟祟..(suì)B.纨.(wán)绔(kù) 琐屑.(xiè) 踱.(duó)步少不更.(ɡēnɡ) 事C.懵.(měnɡ)懂敕.(chì)令嫡.(dí)系曲.(qū)高和寡D.脸颊.(jiá) 名媛.(yuàn) 盥.(huàn) 洗是非曲.(qū)直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悸笑咪咪沁人心脾垂涎三尺B.雾霭掉脚楼姣花照水三番五次C.和蔼陪笑脸白浪滔天长篇累牍D.洞箫风萧萧买椟还珠穷兵黩武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B.制定震撼推迟C.制订振奋延迟D.制订震撼延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资源。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一)课内语段鉴赏1.阅读鉴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鲁迅的《祝福》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庸.人( ) 嗟.夫( ) 句读.( ) 彼.此( ) 郯.子( ) 老聃.( ) 蟠.龙( ) 苌.弘( ) 贻.赠( ) 经传.( )无长.无少( )●疏通文意。
第三段内容概要:1.圣人无常师..( )。
2.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 )孔子。
4.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如是而已。
翻译:第四段内容概要: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一、背诵默写第三段二、知识梳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惑而.不从师( ) 择师而.教之( ) 则群聚而.笑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作师说以贻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郯子之.徒(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而耻学于.师( ) 于.其身也( ) 不拘于.时( )于其身也,则.耻焉(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此则.岳阳楼之又观也( )6.词类活用(1) 吾从而师之( )(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 孔子师.郯子( ) (4) 而耻.学于师( ) (5) 不耻相师( )(6) 孔子师剡子( )(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8) 小.学而大.遗( ) 7.通假归纳(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8.句式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导学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教学课时:3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说”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探寻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训练目标 1.了解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使用。
2.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
从“善待生命”的话题出发,珍惜时间、生命的意义和质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生命的色彩、生命的责任、生命的遗憾……全都包含在内。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证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是一个从正面证明其正确,一个从反面证明其正确。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充满了一种不屈之美。
它告诉人们:一个人总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中前进;在奋斗中,失败是免不了的,但是一个人绝不能在精神上被困难击倒,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屈服于失败。
请自选一个角度构思,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文本借鉴名师评语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内部以苏武、王昭君两个材料构成并列式结构,材料后又技法总结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和因果论证法五种。
1.例证法。
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运用例证法忌有例无证,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
2.引证法。
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复习导学案高一语文备课组齐爱军执笔韩江涛审批2009-4-6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一些答文言文题的技巧3.提高学生赏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重点:1.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2.名句、文学常识等学习难点文言文翻译知识梳理(等级A)(桃丽负责审定)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当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虞,请以战喻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1)、知()明而行无过(2)、君子生()非异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7、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1).故木受绳.则直(2).金.就硕则利(3).蟹六跪.而二鳌(4).蚓无爪牙..之利8.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高一语文下期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劝学》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公开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3单元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3)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第三课时【探究案】探究一:探究二:【训练案】一、综合训练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二.构建知识体系: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2、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3.全篇对比论证到底。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拓展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延伸阅读]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
高中语文 第3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掌握与本单元四篇论述性古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运用于文言诗文阅读。
2.对本单元四篇文章熟读成诵,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感悟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
3.思考感悟本单元四篇文章包含的作者观点情感,借鉴写作手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以对作品的理解帮助诵读,积累文言知识和成语、名句。
2.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加强交流,汲取同学的智慧,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培养直译文言文的意识,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
2.掌握阅读分析古代典型议论文的方法。
3.掌握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的方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
2.提示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3)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自我核对](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自我核对](1)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单元写作学案

单元写作学案[学生用书P69]善待生命学习论证【题目展示】(教材81页写作练习)下面的一段文字,你读后有什么感想?请以“生命的灯塔”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标题自拟。
古代希腊传说中有一个很凄美的故事。
美丽的女教士希洛与对岸阿拜多斯城的一位少年利安得尔相爱。
希洛每晚在楼上挂一盏明灯,为利安得尔引路,使他安全游过赫里斯海峡,来和自己相会。
不幸,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希洛的明灯被风吹熄,利安得尔即被海浪吞没,永沉海底。
【思路导引】生命,必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一切理由和价值的源头或核心;生命,必须是澄怀静观的鲜活个体,自足完满,不必由一切外在的理由和价值赋予它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它在出生前的黑暗与死后的绝对虚无之间。
作文引入要生动,富有气势。
之后论述生命中灯塔的含义。
主体部分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有力地论证。
结尾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总结。
作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
【佳作赏析】生命的灯塔雄鹰之所以搏击蓝天,是因为有对苍穹的向往;轮船之所以乘风破浪,是因为有灯塔的指引;生命的灯塔正如人生的理想,是我们远航的动力,为我们指引方向。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带我们走向黎明。
”迷茫之际,不如点亮生命之塔,寻找方向;困惑之时,不如点亮心烛,走出黑暗。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明朝大儒宋濂幼年时便喜爱读书,他曾在天寒地冻、连墨水都冻住的冬天手抄书籍,并不辞路远到百里外虚心请教,他毕生都在追求知识,充实自己。
知识便是他生命的灯塔,前进的方向,因为有灯塔的指引,前进的动力,宋濂才由一个家境贫苦的书生成为“开国文臣第一”。
茫茫天地之间,有像宋学士一般有理想有毅力的有志之士,亦有无所事事的历史过客。
有这么一个人,同许多普通人一样,上大学时经常逃课,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电信局当小职员,一天又一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他感到枯燥无味,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他生命的灯塔像许多人一样,落满尘土,暗淡无光。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372—前—前289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语文学科课程纲要第三模块(主题)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古代议论性及科普说明文。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口语交际专题为讨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口语应用,文学作品中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一、课标要求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更具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实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5、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想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7、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8、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9、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10、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学习目标(一)、小说单元学习目标:1、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2、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的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祥林嫂、桑地亚哥,他们的性格都是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一个个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
4、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同时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语言叙述风格。
5、学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要注意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6、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古典诗歌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初步领略四位大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2、了解唐诗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便于分析理解作品。
3、阅读鉴赏的重点是熟读并背诵诗歌原文,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领会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在鉴赏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2、鉴赏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
3、注意训练质疑解难的能力。
4、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文散文的语言妙处。
5、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四)、科普说明文单元学习目标:1、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培养鉴赏科普语言特殊美感的能力。
3、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趣味和科学精神。
三、学习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学习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作为评价的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根据当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和方向,开展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同伴、家长参与评价,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所教内容,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同步检测、单元检测、模块考试等方式来评价,以提高评价效率,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学习资源1.音像资源:录音带,视频、音频材料。
2.书本资料:⑪课本,教辅资料。
⑫参考书目:①《红楼梦》②《高老头》③《鲁迅全集》④《老人与海》⑤《李太白全集》⑥《白氏长庆集》⑦《孟子》⑧《昌黎先生集》《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二. .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重点字词.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 文段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4. 诵第一自然段.四 .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文段分析,思考。
(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4. 背诵第二部分。
五. 研读第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文段分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