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2-/sub-S2-/sub-O3-/sub-溶液标定实验的误差分析
滴定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对待测液浓度的分析)1、来润洗过程产生的误差:①、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析:因标准液被附在滴定管内壁的水珠稀释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多了,所以结果偏高。
②、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析:因待测液被附在滴定管内壁的水珠稀释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少了,所以结果偏低。
③、锥形瓶用蒸馏水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析:因瓶内壁附着待测液,故锥形瓶内的待测液多了,消耗的标准液也多,所以结果偏高。
④、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就加入待测液或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水冲洗析:实际参与中和反应的待测液的总量没变,实际消耗的标准酸液也就不变,故结果不变。
2.取待测液过程产生的误差:①、有待测液沾在锥形瓶内壁上未用蒸馏水冲入瓶内析:使得能与标准液反应的待测液减少,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少了,所以结果偏低。
②、若滴管尖嘴部分悬挂一滴液体,未用锥形瓶“靠”入瓶内析:使得实际加入锥形瓶内的待测液少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少了,所以结果偏低。
③、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析:实际加入锥形瓶内的待测液体积为读出来的待测液体积 --- 气泡体积, 即待测液量少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也少,所以结果偏低。
④、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析:实际加入锥形瓶内的待测液体积为读出来的待测液体积+ 气泡体积,即待测液量多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也多,所以结果偏高。
⑤、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时读数偏差(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体)A、先俯视或后仰视(即:先俯视后平视或先平视后仰视)析:量取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偏小,消耗的标准液也少,所以结果偏低。
图略B、先仰视或后俯视(即:先仰视后平视或先平视后俯视)析:量取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偏多,消耗的标准液也多,所以结果偏高。
图略3、滴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①、指示剂加多了,会消耗一定量的酸或碱,会是结果偏高或偏低。
②、滴定终点时,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外挂有一滴标准液的液珠未滴落析: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为实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 + 尖嘴外挂的这滴标准液的液珠的体积,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偏大了,故结果偏高。
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学习目标】学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的误差分析方法。
【复习】1、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2、用固体药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计算→()→()→移液→()→轻摇→()→摇匀→装瓶3、用固体药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仪器:( )、药匙、( ) 、量筒、( )、( )、( ) 【新课】一、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c= n / V = m / MV【课堂练习】(相对原子质量:Na-23, O-16, H-1, C-12, Cl-35.5)1、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 mol·L-1的NaOH溶液500 mL,回答下列问题:(1)所需固体NaOH的质量为:。
(2)该实验的实验步骤:计算→()→()→移液→()→轻摇→()→摇匀→装瓶(3)所需仪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填写字母)偏大的有:________ ;偏小的有:__________ _;无影响的有:________ _;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B.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C.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D.往容量瓶中移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E.未洗涤溶解NaOH的烧杯F.定容时仰视刻度线G.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H.定容后盖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发现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2、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0.2 mol/L的Na2CO3溶液480 mL。
(1)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还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的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3)配制溶液时有以下几个操作:①溶解②摇匀③洗涤④冷却⑤称量⑥转移溶液⑦定容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实验的误差分析

配制一定物质得量浓度溶液实验得误差分析配制•定物质得量浓度溶液试验就是中学化学中得•个重要得定量实验,引起所配制溶液浓度不准确得因素很多,现就实验过程中得不规范操作引起得各种误差进行详细讨论。
配制•定物质得量浓度溶液得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或虽取)、溶解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物质得量浓度得计算公式为:物质得量浓度2)=溶质得物质得量(m o 1)/溶液得体积(L),每个操作步骤中存在得误差都由溶质得物质得量n与溶液得体积V引起。
误差分析时,关键耍瞧不规范得操作引起了n与V得怎样变化。
具体分析如下:1.配制4 SOmLO. ImoL/L得氢氧化钠溶液,经计算需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9、g □分析:偏小。
容量瓶得规格就是固定得(50mL、100mL、250mL、5 00mL. lOOOmL), 不能用容量瓶配制任总体积得•定物质得量浓度得溶液。
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得质量应以500mL 溶液计算,为2 0、0g o 2•配制500 mL 0、ImoL/L得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矶8、0g o分析:偏小。
胆矶为CuSO4.5H2O,itu硫酸铜溶液得溶质就是CuSO4.把硫酸铜得质量误认为就就是硫酸铜晶体得质量(C U SO4・5H2O应为I 2、5g),导致计算值偏小,所称量溶质偏小。
3. 配制硫酸铜溶液时,所用胆矶部分风化。
分析:偏人。
胆矶中结晶水含虽减少,但所称胆矶得质量不变,溶质硫酸铜质量偏人。
4.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称量时间过长。
分析:偏小。
氢氧化钠等物质具有吸湿性,使所称量得溶质氢氧化钠偏小。
所以称量速度耍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
5•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得托盘上放两个大小和等得纸片。
分析:偏小。
氢氧化钠具有吸湿性与腐蚀性,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如农血皿或小烧杯中称量。
若用纸片,吸湿后得氢氧化钠会粘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此外,氢氧化钠易腐蚀天平得托盘,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6•称量溶质时,所用小烧杯不干燥。
碳酸钠标定盐酸标准滴定溶液误差分析

2013(3):146—149.
[4]王法 ,聂荣,袁德成_APs理论与应用[J].物流科技, 2005(7):86—89.
收 稿 日期 :2014—02—24 作者简 介 :蔡宏字 ,男 ,T程师 ,2001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计算机及 应用专业 ,现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 。
34
炼 油 化 r 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
第 25卷
的 pH:3.1~4.4,颜色 为红 色 、碱色 为黄 ,颜 色变化 不 敏 锐 ,终点 较 难判 断 ;而 甲基红 一 溴 甲酚 绿混 合 指 示 剂 的 酸 色 为酒 红 、碱 色 绿 色 ,色差 较 大 ,易 于 终 点 判 断 ,因 而其 作 为标 定 盐 酸 标 准 溶 液 指 示 剂 的 首选 ,但 并 不 是说 此 指示 剂 就 是最 合 适 的 ,其 变 色 点 pH为 5.1,与 3.89仍 有 差 距 ,还 有 很 大 的变 化 空 间 ,来 寻 找更 好 的指示 剂 使其 变 色点 的 pH更接 近 3.89,即使滴 定终 点更 接近 化学 计量 点 。 2.1.2试 剂误 差
参考文献 :
[1]万晓楠 ,郭大鹏 ,漆明宏 ,等.APS信息 系统在芳烃抽提装置测算 优化 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 ,2010(5):4卜45.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方法

度溶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濬液配制的误差分析(转载)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实验过程中引起溶液浓度存在误差的因素有很多。
从大的方面讲,一是由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二是由仪器或药品等系统原因引起的。
由于引起误差的原因复杂,所以误差分析就成为高考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难点。
在高考命题时,有关误差分析的内容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也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既可以考查判断误差导致的结果,也可以考查引起误差的可能原因。
一、误差分析的理论依据根据cB = nB/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
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二、误差原因实例归纳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对产生误差的原因归纳分析如下:(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 0. 1 moL / 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 go分析:遍尘。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lOOOmL),用500mL 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 I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矶8. 0 g o分析:妣。
胆矶为CuS04?5H20,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04。
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 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Na2S2O3溶液标定实验的误差分析

VNa ) 大 , 终 导致 测 定 的 CNa ) 小 。 ( 03 S 偏 最 ( 2 03 S 偏 建 议 :尽 量 用 虹 吸 管 自下 而 上 进 行 装 入 待 标 定 的 Na 2 2 0, S 溶液 , 这样 不 容 易 形 成 气 泡 。 发 现 有气 泡 , 如 应及 时排 除 。 除方 排
误 差 , 何 进 行分 析 , 如 一直 都 是 难 点 。教 师 如果 能 对 学 生 正 确 引 导 , 给 学 生 分 析操 作 误 差 的方 法 , 一 问 题将 迎 刃而 解 。 教 这
在 教 学 实践 中 ,为 突破 Na 液 标 定 实 验 误 差 分 析 这 #O 溶
Na 2 标 准 溶 液 是 滴 定 分析 中很 重 要 的 标 准 溶 液 之 一 . 2 03 S 由
于 它 能 与 I 能 变 蓝 色 这 一 特 性 , 此 , 以用 来 测 定 硫 酸 铜 中 2 因 可
铜 的 含 量 、 白粉 中有 效 氯 的 含 量 、a 的 含 量 【 以 及 火 药 中的 漂 B l 1 、
溶 液方 法 主要 有 K C 2 、 Mn 和 纯 l法 。根据 文献 [ 采 2r 法 K O 法 0 2 2 1 , 用 K C 2 , 化法 , 方 法 简便 , 生 易 掌握 , 2r 氧 0 该 学 但对 实验 过 程 中的
3 向 滴定 管 内装 液 体 。 排 尽 尖 嘴 内 的气 泡 未
中图 分 类 号 : 7 8 G 1
文献 标 识 码 :C
文 章 编 号 :6 2 1 7 (0 00 — 1 8 0 1 7 — 5 8 2 1 )7 0 7 — 3
分 析 : 于滴 定 管 内壁 上存 有 少 量 的蒸 馏水 ( 论洗 涤 的多 由 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解决办法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解决办法屈志英(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渭南,714000)摘要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最终目的是报出准确可靠的分析数据。
不准确的分析结果会导致产品报废,资源浪费,甚至在科学上得出错误结论。
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即使技术很熟练的人,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仔细进行多次分析,也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分析结果,这就是说分析过程中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一名分析工作者,必须掌握和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掌握分析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尽可能减少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关键词分析化学; 分析误差; 允许差值; 准确度在分析化学中,被测组分的分析结果是根据试样的量,测量所得数据及分析过程中有关的计量关系,通过计算得出的。
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最终目的是报出准确可靠的分析数据。
不准确的分析结果会导致产品报废,资源浪费,甚至在科学上得出错误结论。
分析过程中,即使技术很熟练的人,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仔细进行多次分析,也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分析结果。
这就是说分析过程中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进行定量测定时,必须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其准确性,检查产生误差的原因,采取减小误差的有效措施,使测定结果尽量接近真值。
1 分析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产生的性质和原因,可以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过失误差3类。
系统误差是可以检定和校正的,偶然误差是可以控制的,过失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 术语2.1真值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据,即为该量的真值。
一般说来,真值是未知的,但下列情况的真值可以认为是知道的。
理论真值,计量学约定真值,相对真值。
2.2平均值n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虽然不是真值,但比单次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值。
2.3中位数一组测量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中间一个数即为中位数。
能简便直观说明一组数据的结果。
2.4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结果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
误差越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越高。
精密度表示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高考-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以一元酸和一元碱的中的滴定为例因C标、V定分别代表标准液浓度、所取待测液体积,均为定值,代入上式计算。
但是实际中C标、V定都可能引起误差,一般可把各因素引起的误差转嫁到V读上,若V读偏大,则测定结果偏大;若V读偏小,则测定结果偏小,故通过分析V读的变化情况,可分析滴定的误差。
引起误差可能因素有以下几种:(1)视(读数)注意:①滴定管中液体读数时精确到0.01mL ②一般需滴定2-3次,取其平均值(2)洗(仪器洗涤)正确洗法:二管二洗——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先用蒸馏水清洗多次,再用待装液润洗几次。
一瓶一洗——锥形瓶只能用蒸馏水洗。
注意:一般滴定管装标准液,锥形瓶里装待测液。
错误洗法导致结果:①滴定管仅用水洗,使标准液变稀,故消耗标准液体积一定变大,V读变大,结果偏大。
②移液管仅用水洗,则待测液变稀,所取待测液溶质物质的量变少,V读变小,结果偏小。
③锥形瓶用待测液洗过,则瓶内待测液的溶质量偏多,V读偏大,结果偏大。
④第一次滴定完后,锥形瓶内液体倒去后,尚未清洗,接着第二次滴定,滴定结果如何,取决于上次滴定情况如何。
(3)漏(液体溅漏)①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液体溅出,则结果偏小。
②终点已到,滴定管下端尖嘴中有液滴,则V读偏大,测定结果偏大。
(4)泡(滴定管尖嘴气泡)正确操作应在滴定前把尖嘴管中的气泡赶尽,最后也不能出现气泡。
如滴定开始有气泡,后气泡消失,则结果偏大。
若先无气泡,后有气泡,则结果偏小。
(5)色(指示剂变色控制与选择)滴定时,眼睛应紧盯着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指示剂变色后应半分钟内不复原。
如变色后立即复原,则结果偏小。
另外,同一种滴定,选择的指示剂不同,测定结果不同。
(6)杂(标准物含杂质)用于配制标准液的固体应该是纯净物。
但其中有可能混有杂质,称量时又按需标准物固体质量来称取的,帮一般均会产生误差,在此杂质又分两种情况:①杂质与待测液不反应如NaOH中含NaCl,所配的NaOH溶液浓度变小,滴定盐酸时,NaCl不参与反应,所需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故测定结果偏大。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第 1 页 共 5 页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1.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H ++OH -=H 2O公式:a. n (H +)=n (OH -) b. C (H +)V (H +)=C (OH -)V (OH -)3.中和滴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的6个方面是:①洗涤仪器(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②气泡;③体积读数(仰视、俯视):俯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未到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仰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超过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④指示剂选择不当;⑤杂质的影响;⑥操作(如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等)。
具体分析如下:(1)滴定前,在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偏高)(2)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偏高)(3)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偏高)(4)取待测液时,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偏低)(5)取液时,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
(偏高)(6)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
(偏低)(7)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盐酸滴入使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
(偏高)(8)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溶液溅出。
(偏低)(9)滴定后,滴定管尖端挂有液滴未滴入锥形瓶中。
(偏高)(10)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刻度读数。
(偏低)(11)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
(无影响)(12)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液。
(偏高)(13)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溶液至锥形瓶中。
(操作正确,无影响)(14)过早估计滴定终点。
(偏低)(15)过晚估计滴定终点。
(偏高)(16)一滴标准溶液附在锥形瓶壁上未洗下。
(偏高)(以上所指偏高偏低抑或无影响是指待测酸碱浓度)分析技巧:1.分析不当操作对公式中四个变量其中一个或多个的大小影响,2.根据公式,分析对V 标准液的影响,V 标准液比理论偏大,则待测液浓度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反之亦然。
配制Na2S2O3、I2标准溶液过程中的误差来源

硫代硫酸钠(Na2S2O3)、碘(I2)两种标准溶 液 多 用来测定硫化物 的 含 量,在 纯 碱 行 业 应 用 广 泛. 在 纯碱生产过 程 中,为 了 减 轻 铁 质 的 设 备、管 道 的 锈 蚀,通常在母液 系 统 中 加 入 硫 化 钠 溶 液. 如 果 硫 化 钠 加 入 过 量 ,会 使 纯 碱 颜 色 发 黄 . 可 见 ,硫 化 钠 是 非 常重要的一个分 析 指 标. 在 分 析 中,我 们 发 现 测 定 硫 化 钠 的 硫 代 硫 酸 钠 、碘 两 种 标 准 溶 液 稳 定 性 差 ,在 标定这样两种标液时 应 用 的 “四 平 衡、四 对 照”工 作 中 存 在 标 定 数 据 误 差 大 的 现 象[1],下 面 从 这 两 种 标 准溶液的配制方面分析误差来源.
������������
������������������������������������������������������������
10 ������������������������������������������������������������
科学试验
纯 碱 工 业
������������
量 ,g; M———重 铬 酸 钾 摩 尔 质 量 的 数 值 M (1/6 K2Cr2O7)=49.03g/mol; V———滴 定 中 硫 代 硫 酸 钠 溶 液 消 耗 的 体 积, mL; V0———空 白 实 验 硫 代 硫 酸 钠 溶 液 的 体 积, mL. 2.3 实 验 过 程 2.3.1 滴 定 环 境 2.3.1.1 浓 度 影 响 重铬酸钾在第一步反 应 中 由 Cr6+ →Cr3+ ,I- → I2,第二步用 硫 代 硫 酸 钠 滴 定 I2 时,滴 定 终 点 前 I2 遇淀粉变蓝,由 于 墨 绿 色 Cr3+ 的 干 扰,使 终 点 很 难 观 察 ,造 成 较 大 的 读 数 误 差 ,因 而 应 在 第 二 步 反 应 前 加 水 稀 释 降 低 浓 度 ,使 颜 色 变 浅 ,终 点 时 由 蓝 色 变 为 亮绿色才易于观察.之所以在第二步反应前加水, 而 不 在 实 验 开 始 ,是 因 为 第 一 步 反 应 很 慢 ,在 稀 释 液 中会更慢.大量实验证明在滴定过程中维持溶液总 体积为250mL 左 右 为 最 佳,原 方 法 未 对 加 水 量 作 明确规定,此过程加 水 量 的 不 同 是 标 定 中 产 生 结 果 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2.3.1.2 酸 度 影 响 此方 法 第 一 步 反 应 中 要 求 是 强 酸 性 环 境,一 般 加入20%的硫酸,但第二步反应 必 须 在 弱 酸 性 或 中 性溶液中进行,防 止 硫 代 硫 酸 钠 分 解. 因 而 酸 度 调 节非常必要,其中加 水 稀 释 也 是 降 低 酸 度 的 重 要 途 径 ,可 谓 一 举 两 得 . 2.3.2 静 置 时 间 如前 所 述,第 一 步 反 应 重 铬 酸 钾 与 碘 化 钾 反 应 较慢,为使反 应 充 分 完 全 进 行,需 要 于 暗 处 静 置 10 min,为防止I2 的 挥 发,在 静 置 过 程 中,必 须 使 用 碘 量 瓶 ,并 对 配 套 瓶 盖 进 行 水 封 . 2.3.3 滴 定 速 度 在第二步反 应 滴 定 过 程 中,由 于 I2 极 易 挥 发, 同时,在酸性环境中过剩 的I- (第 一 步 反 应 加 入 KI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分析一、来自滴定管产生的误差1。
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分析:因标准液被附在滴定管内壁的水稀释了,又因为标准液的浓度不变,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增多,所以滴定结果偏高。
2. 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分析:因待测液被附在滴定管内壁的水稀释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减少,所以滴定结果偏低。
3。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分析: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为实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 气泡体积,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大,所以结果偏高。
4。
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分析:读出来的待测液体积为实际量取的待测液体积(滴定前有气泡,则液面较高,滴定后无气泡,液面较低,两个相减后体积比实际大。
也是就是实际测得的体积小)+ 气泡体积。
即待测液量偏少,故消耗的标准液也少,所以结果偏低。
二、来自锥形瓶产生的误差1.锥形瓶用蒸馏水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分析:因锥形瓶瓶内壁附着有待测液,故锥形瓶内的待测液增多,消耗的标准液增多,所以结果偏高。
2. 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就加入待测液或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少量水分析:实际参与中和反应的待测液的总量不变,实际消耗的标准液也不变,故对结果无影响。
三、来自读数的误差1. 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时(1)先俯视后仰视(先俯视后平视或先平视后仰视)分析:量取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偏小,消耗的标准液也少,所以结果偏低。
(2)先仰视后俯视(先仰视后平视或先平视后俯视)分析:量取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偏大,消耗的标准液也多,所以结果偏高。
2. 用滴定管量取标准液时(按仰视读数偏高,原体积比实际高;俯视读数偏低,原体积比实际低)(标准液只看其读数就行了)(1)先俯视后平视分析: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为V终-V始,而俯视时V始偏小,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所以结果偏高.(2)先仰视后平视分析: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为V终-V始,而仰视时V始偏大,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偏小,所以结果偏低.四、来自指示剂带来的误差1. 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选酚酞分析:恰好反应时溶液显酸性,若选酚酞,滴定终点时溶液显碱性,故标准液强酸的量偏小,结果偏低。
知识库实验室化学分析中存在的误差分析

知识库实验室化学分析中存在的误差分析化学分析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在实际化学分析中误差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
本文对误差种类,分析结果的表示以及如何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进行分析。
化学分析的精密性,要求化学分析是绝对定量的,化学分析通过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计算实验过程中所消耗的试剂量和反应的量来进行化学计量关系比较,通过使用化学仪器和试剂进行化学实验,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来进行定量分析。
然而由于操作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试验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而造成一定误差,而非主观性的误差存在是符合化学研究规律的,也就是说化学分析中允许一定的误差存在。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种类由于化学实验中存在环境不同,借助因素不同以及操作者的不同而产生多种误差,在测验分析中,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误差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将化学分析中存在的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种: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某种固定原因造成的,其测定结果要么偏高,要么偏低,其正负差值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且在同一条件下,进行重复测定后,还会呈现出误差,这就使其表现出单向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根据系统误差形成的因素的不同,可以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集结于方法误差、人为误差以及辅助品误差三种。
方法误差是指试验方法的科学性缺失,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实验进程间断性实施,进行空间的不同,以及对指示剂的选择等造成其误差出现。
人为误差是指操作过程中分析人员的不正确性或是不规范化操作,引起实际值与正确值之间的偏差;或是由于分析人员自身因素造成,例如,试剂点滴刻度的读数不可能完全标准。
辅助品误差,往往集中于容器误差、水和试剂误差两方面。
由于容器的刻度不准确,天平砝码不准确等原因,造成误差出现,而在试验中,试剂和水的比例误差以及受其他元素的干扰性等,而形成误差。
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从理论上讲,是能够检定和校正的。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有某些偶然原因造成,是有各种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测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负与大小都无法测量,具有不确定性,每次测量结果不固定,是分析化学中不可避免性的误差,例如,环境温度、湿度不同,实验结果会出现不同,压强不同,实验结果就会出现偏差等。
化学物质的酸碱滴定误差分析

化学物质的酸碱滴定误差分析在化学实验中,酸碱滴定是一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
然而,由于实验操作的不可避免性和仪器设备的局限性,酸碱滴定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本文将对化学物质的酸碱滴定误差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减小误差的方法。
一、滴定体系的误差来源在酸碱滴定过程中,误差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需要根据滴定物质的性质选择,但不同指示剂对酸碱滴定终点的判断有一定主观性,这导致了滴定终点的误差。
2.使用量的误差由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操作技术的差异,每次的滴定液使用量都会有一定的误差。
此外,滴定管或容量瓶等滴定仪器的刻度也会对使用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试剂浓度误差试剂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浓度的误差,这会直接影响到滴定结果的准确性。
4.滴定操作误差滴定操作需要严格控制滴定液滴入的速度和滴定过程中试液的搅拌等参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滴定仪器的质量都会对滴定过程中的误差产生影响。
二、减小滴定误差的方法为了减小酸碱滴定中的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精确称量试剂在滴定实验中,试剂的称量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
使用高精度天平和适当的瓶口倾斜技巧,可以提高试剂称量的准确性。
2.标定滴定仪器为了准确测量滴定液的使用量,滴定管和容量瓶等滴定仪器需要经过标定。
标定的方法是使用标准溶液进行一系列滴定实验,计算出滴定液的体积和与刻度的对应关系。
3.控制滴定速度滴定液的滴入速度直接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应根据实验要求控制好滴定速度。
一般情况下,滴定液应以每秒2-4滴的速度滴入。
4.选择适当的指示剂根据滴定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可以提高滴定终点的准确性。
同时,研究指示剂的酸碱变色区间,以及滴定过程中颜色的渐变情况,对判断滴定终点也有帮助。
5.重复实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若多次实验结果相差较大,可能是实验条件或仪器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排查和调整。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对一次酸碱滴定实验的误差分析:试验目的:测定某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浓度。
氢氧化钠溶液论文实验误差论文:如何减小氢氧化钠溶液标定的实验误差

氢氧化钠溶液论文实验误差论文:如何减小氢氧化钠溶液标定的实验误差摘要:本文分析了氢氧化钠溶液标定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从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从而让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关键词:氢氧化钠溶液;标定;实验误差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是滴定分析的一个基本实验,也是化工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实验,更是化学检验工中级考证必考的实操实验。
在实验的练习和考证中很多学生都能完成这个实验,但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其准确度和精密度不能达到规定的允差范围。
为帮助学生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笔者在教学实验中,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找到了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实验误差根据其特性与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三部分,下文就从这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小氢氧化钠溶液标定实验的误差。
一、消除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某些恒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误差,其特点是该误差具有单向性、重现性和可测性。
它主要影响实验的准确度,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加以消除和控制。
在氢氧化钠溶液标定实验中,主要有如下环节会产生系统误差。
1.溶液配制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配制过程中易形成碳酸盐-碳酸缓冲溶液,使滴定终点延迟,导致实验结果偏小,形成系统误差。
要减小此系统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验中使用的纯水一定要是新鲜的纯水,以减少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这样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碳酸的量就会减少。
如果实验室不能制取新鲜的纯水,可以把储存的纯水加热,让其沸腾一段时间,然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密闭冷却,这样也可以得到新鲜的纯水。
二是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配置要提前配制,然后进行陈化,取上层澄清的溶液来配制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从而减少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碳酸盐的含量。
溶液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
减小
偏大
减小
——
偏小
用滴管吸出
减小
——
偏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12)定容后,轻振荡、摇 容 量 匀、静置,液面下降再加 水
因变量
m V
c
——
增大
偏小
瓶 (13)定容时,俯视读刻度 数
——
减小
偏大
因变量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m V c
(14)定容时,仰视读刻度
数 容 量 (15)配好的溶液转入干净 的试剂瓶时,不慎溅出部
——
增大
偏小
瓶
——
——
无影响
分溶液
(1)容量瓶是用于配制精确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容器,配制过
程中一旦出现误差,要重新配制;
(2)误差分析时,要根据实验操作,弄清是“m”还是“V”引起的误 差,再具体分析;
(3)容量瓶、滴定管、量筒读数口诀:
凹液面最低处,眼睛在两边,刻度在中间,三点(即A、B、C三点)成 一水平线(如图)。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实验室需要0.1 mol· L-1NaOH溶液450 mL
练习:区分以下常用仪器,并指出不足
2、实验室需要0.5 mol· L-1硫酸溶液500 mL
根据计算得知,所需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 1.84 g· 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多少? 如何配制呢?
溶液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分析依据c=
n m = ,具体情况如下: MV V
因变量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c
m (1)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
生锈 托 (2)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 度线的右端 增大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发表时间:2012-04-20T15:46:45.123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王向阳[导读] 定容后,振荡摇匀,发现溶液凹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至凹液面和刻度线相切。
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汤阴一中王向阳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考试的常见题型。
本文是笔者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并对常见误差进行分析。
1. 计算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或者是液体溶质的体积,可能的误差是计算错误,那么由公式可知:n偏大则c偏大,n偏小则c偏小。
2. 称量(或者量取)(1)物码倒置,且称量时使用游码,根据“左物=砝码+游码”可知:溶质的质量m偏小,导致n偏小,c偏小。
若没有使用游码,则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2)用量筒量取浓溶液或者纯液体时,眼睛俯视或者仰视刻度线,可以让学生具体做下图分析,分析体积V 的误差,再分析体积V对浓度c的影响。
3. 溶解(或者稀释)(1)用玻璃棒搅拌时有液体溅出,导致n偏小,c偏小。
(2)浓溶液或者纯液体转移至烧杯后,对量筒进行洗涤,导致n偏大,c偏大。
因为量筒在制作时已经考虑量筒中的液体转移后,其内壁所粘附的物质,量取的液体倾倒出即可,不必洗涤。
4. 转移(1)烧杯和玻璃棒未洗涤,则转移至容量瓶内的溶质的质量变小,导致c偏小。
(2)溶解或者稀释后的溶液未冷却至室温,致使所配溶液为热的溶液,待其冷却到室温时,溶液体积V变小,由可知,c偏大。
5. 定容(1)定容时,眼睛没有和容量瓶刻度线相平,俯视或者仰视刻度线,则分析如上图。
(2)定容时,溶液凹液面高出容量瓶刻度线,或者用胶头滴管将高出部分吸出,由于溶液体积V变大,由可知,c偏小。
(3)定容后,振荡摇匀,发现溶液凹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至凹液面和刻度线相切。
由于振荡摇匀后刻度线以上容量瓶内壁和塞子粘有溶液,液面下降是正常现象,若再加入蒸馏水,相当于将原溶液稀释,c偏小。
溶液配制误差分析及答案

溶液配制误差分析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溶液配制误差分析1、误差: a、系统误差:由试验仪器引起的误差,这种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b、偶然误差:由于造作不当而引起的误差,这种误差可以避免。
2、浓度误差:实际浓度大于预定浓度,误差为偏大;实际浓度小于预定浓度,误差为偏小。
3、由C B=n B/V知浓度与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有关。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置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误差分析:一、计算①表达式的正确应用举例:如配置230ml溶液,应选择250ml的容量瓶,以250ml进行相关计算二、称量1、固体的称量①砝码沾油污或锈蚀②砝码残缺③左码右物(1)游码不动(2)游码移动2、液体的量取①仰视读数②俯视读数③洗涤量筒④量筒内有少量水三、溶解①溶质未完全溶解②搅拌过程中溶液溅出③溶解后溶液未冷却到室温四、转移①未用玻璃棒引流②转移过程中液体溅到容量瓶外五、洗涤①未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六、定容①仰视刻度线②俯视刻度线七、摇匀①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几滴水课堂练习:1.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哪个原因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A.所用NaOH已经潮解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D.称量时误用“左码右物”2.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mol/L的NaCl溶液95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Cl质量分别是()A.950mL,111.2g B.500mL,117gC.1000mL,117g D.任意规格,111.2g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OH溶液时,导致浓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A.容量瓶中原有少量的蒸馏水B.移液时,不慎将液体流到瓶外C.容量瓶盛过KOH溶液,使用前未洗涤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和液面4.用固体NaOH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在烧杯中溶解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B.样品中含有少量Na2O杂质C.容量瓶使用前未干燥 D.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5.利用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来配制L的Na2CO3溶液1000mL,假如其他操作均准确无误,下列情况会引起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A.称取碳酸钠晶体100gB.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C.移液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冲洗D.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6.配制·L-1的NaOH溶液100mL,某学生操作如下:①用托盘天平称出1.00g氢氧化钠:将天平调好零点,再在两盘上各放一张同样质量的纸,把游码调到1.00g的位置上,于左盘放粒状氢氧化钠至天平平衡,取下称好的氢氧化钠,并撤掉两盘上的纸。
四个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

四个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实验中的误差分析-以配制一定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为例
C=n/V=m/(M V )
2.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以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例
测定待测液的浓度时,消耗标准溶液多,则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溶液少,则结果偏低。
从计算式分析,当酸碱恰好中和时,有关系式:
C 标· V 标·n 标=c 待·V 待·n 待(c 、V 、n 分别表示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酸或碱的元数)。
故c 待=(C 标· V 标·n 标)/(V 待·n 待),由于C 标、n 标、V 待、n 待均为定值,所以c 待的大小取决于V 标的大小,V 标大,则c 待大。
V 标小,则c 待小。
以标准酸溶液(HCl )滴定未知浓度的碱(NaOH )为例
根据实验原理对表格内的操作进行误差分析。
)
()()()(NaOH V HCl V HCl c NaOH c •=
3.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误差分析
根据实验原理对表格内的操作进行误差分析。
原理:
n O H m CuSO m :1:18
)(160
)(24
4.测定1摩尔气体体积的误差分析—以一定质量的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为例
根据实验原理对表格内的操作进行误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2S2O3溶液标定实验的误差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Na2S2O3溶液标定实验的误差分析这一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到的结论为所有的误操作都可引起消耗的V(Na2S2O3)变化,进而导致测定结果C(Na2S2O3)的变化,由此,笔者给出了如何避免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Na2S2O3 标定误差分析建议
Na2S2O3标准溶液是滴定分析中很重要的标准溶液之一,由于它能与I2能变蓝色这一特性,因此,可以用来测定硫酸铜中铜的含量、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Ba2+的含量[1]、以及火药中的安定剂(二苯胺、中定剂)含量[2]等,而Na2S2O3的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只能采用先粗配,后标定的方法。
标定的Na2S2O3溶液浓度准确与否,会给后续含量分析带来很大的影响。
标定Na2S2O3溶液方法主要有K2Cr2O7法、KMnO4法和纯I2法。
根据文献[2],采用K2Cr2O7氧化法,该方法简便,学生易掌握,但对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如何进行分析,一直都是难点。
教师如果能对学生正确引导,教给学生分析操作误差的方法,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在教学实践中,为突破Na2S2O3溶液标定实验误差分析这一难点。
我们采用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分析入手,进行了实验,根据参数得到了C(Na2S2O3),进而推导出C(Na2S2O3)的计算公式:
C(Na2S2O3)=
式中: C(Na2S2O3)——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浓度,mol/L;
m(K2Cr2O7)——重铬酸钾基准试剂的质量,g;
M(K2Cr2O7)——重铬酸钾的摩尔质量,294.18g/mol;
V(Na2S2O3)——消耗的Na2S2O3溶液的体积数,mL。
在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时,6000、m(K2Cr2O7)和M(K2Cr2O7)是确定值,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只有消耗的V(Na2S2O3)是一个变值,其值随着每次操作的误差,而进行着不断的改变。
也就是说所有的误差,都将会在消耗的V(Na2S2O3)上有所体现。
因此实验中各种误操作所造成的误差,均可归结为误操作引起消耗的
V(Na2S2O3)的偏大或偏小,最终会导致测定的C(Na2S2O3)的偏小或偏大。
在给学生具体分析操作误差时,按照标定的操作步骤,根据常年辅导学生的教学体会,笔者列举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导致测定结果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操作误差的过程,总结如下:
1用电子天平采用减量法称取K2Cr2O7粉末,在转移时,不小心把粉末洒落一些
分析:参与实际反应的m(K2Cr2O7)减少,生成I2的量也必定减少,消耗的V(Na2S2O3)偏小,最终导致测定的C(Na2S2O3)偏大。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经常有学生这样认为:m(K2Cr2O7)质量减少,有结果计算公式可知,测定结果偏小。
其实犯了这样的错误:参与反应的m(K2Cr2O7)是减少的,但是实际代入公式计算时,仍是按照测定的质量。
建议:在进行转移时,一定要小心操作。
尽可能不出现K2Cr2O7粉末洒落或附着在手套上面,如出现,应用自来水溶解后,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洗涤碘量瓶2次~3次,重新称量,进行实验。
2滴定前,用蒸馏水清洗了滴定管,但未用待标定的溶液润洗滴定管
分析:由于滴定管内壁上存有少量的蒸馏水(无论洗涤的多么干净!),加入Na2S2O3溶液后,相当于对Na2S2O3溶液进行稀释,使其浓度变小,在滴定时,必然增大读出的V(Na2S2O3),导致测定的C(Na2S2O3)偏小。
建议: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涤后,应再用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10mL~20mL,润洗2次~3次,最后再装入待标定的
Na2S2O3溶液。
3向滴定管内装液体,未排尽尖嘴内的气泡
分析:若盛放Na2S2O3溶液的滴定管在滴定前未排尽尖嘴内的气泡,而在滴定后气泡消失。
则从滴定管放出的液体并没有全部滴入碘量瓶内,有一部分用来填充气泡,从而导致消耗的
V(Na2S2O3)偏大,最终导致测定的C(Na2S2O3)偏小。
建议:尽量用虹吸管自下而上进行装入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这样不容易形成气泡。
如发现有气泡,应及时排除。
排除方法:迅速打开旋塞,使气泡冲出,或者用虹吸管从下方装入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把气泡从上方赶出。
4若滴定前仰视(俯视)读数,滴定后平视
分析:所读出的初体积偏大(偏小),而末体积读数正确,从而导致读出消耗的V(Na2S2O3)偏小(偏大)(V(Na2S2O3)=末读数-初读数),最终导致测定的C(Na2S2O3)视值偏大(偏小)。
建议:初读数应平视,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平齐。
如条件允许,正确地使用游尺,
可以将视差降低到最低限度。
5若滴定前平视,滴定后读数仰视(俯视)
分析:初体积读数正确,而末体积偏大(偏小),从而导致读出消耗的V(Na2S2O3)偏大(偏小)(V(Na2S2O3)=末读数-初读数),最终导致测定的C(Na2S2O3)偏小(偏大)。
建议:末读数应平视,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平齐。
如条件允许,正确地使用游尺,可以将视差降低到最低限度。
6快速滴定后,立即读数
分析:快速滴定后,尚有一些Na2S2O3溶液附着于滴定管内壁,如立即读数,读出消耗的V(Na2S2O3)偏大,最终导致测定的
C(Na2S2O3)偏小。
建议:滴定结束后应等待1min~2min,使附着于滴定管内壁上的液体自然流下后,再读数。
7滴定过程中以及摇瓶过程中,不小心使碘量瓶内的溶液溅
出
分析:碘量瓶瓶中的溶液溅出,导致溶液里面的量减少,消耗的V(Na2S2O3)必定减少,最终导致测定的C(Na2S2O3)偏大。
建议:在滴定过程中,尽量朝着一个方向摇摆,不要来回摇瓶。
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溶液溅出。
8滴定终止后,滴定管尖嘴处悬有半滴Na2S2O3溶液
分析:会使读出消耗的V(Na2S2O3)偏大,最终导致测定的
C(Na2S2O3)偏小。
建议:在滴定终点将近时,应半滴,半滴进行滴定,小心进行操作,尽量避免尖嘴处出现半滴悬而未落。
9淀粉指示剂加入时机的影响
分析:如果过早加入,较多的I2被淀粉胶粒包住,会带来滴定终点提前到来的假象。
消耗的V(Na2S2O3)偏小,最终导致测定的C(Na2S2O3)偏大。
建议:当溶液呈很淡、很淡的黄绿色(淡是指浓度很小、黄是指I2颜色、绿是指Cr3+颜色)时,再加入指示剂,溶液显蓝色,再滴入数滴,就能到达滴定终点。
10 滴定过程中滴速的影响
分析:如开始滴定摇瓶剧烈,导致滴定过程中I2的挥发,消耗的V(Na2S2O3)减少,从而导致测定结果C(Na2S2O3)偏大;如果滴定结束时,摇晃力度不够剧烈,且没有迅速达到滴定终点,长时间与空气中的O2接触,导致在酸性条件下,O2与I-发生作用,生成了额外的I2,消耗过多的V(Na2S2O3)溶液,从而导致测定结果C(Na2S2O3)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