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高效试验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发布时间:2021-06-07T16:12:43.1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代朝虎[导读] 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1422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在稻田里放养鱼,鱼以稻田里的水生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并且吃稻田里的天敌,如蜗牛、福寿螺和危害水稻的害虫,不但有利于鱼生长,而且能减少病害,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稻田;养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方式的应用广泛,属于一种水稻栽培的一种,此类方式优势比较明显,对农业发展和养鱼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投资相对比较少,整体的收益比较多,产量高,能适量粮渔的双赢。
此外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生态效益明显,在实施中经过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之后,占据核心位置,进而确保水稻栽培养殖的产量提升。
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野一田多用、渔农获利冶的发展目标,根据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m-1.4m,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即当年 2 月份投放春虾苗,4 月份种植水稻,5 月份投放鱼苗,7月份投放虾苗,9 月份投放鱼种。
一、概述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农民在进行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收货水稻,水稻田的养殖过程中,对水稻的栽培以及管理等要求比较高,在稻田的养鱼的过程中,鱼苗存在后放在稻田内,在共生的空间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促进了彼此的生长。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最大的作用是节省了劳动力,减少对应的费用,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稻渔生态种养是一种集中稻田与渔塘生态环境的农业养殖模式,通过在稻田和渔塘之间相互转换、融合利用资源,实现了粮食种植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
随着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视,稻渔生态种养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引言、稻渔生态种养技术概述、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及实践应用以及结论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稻渔生态种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稻渔生态种养的概念、原理和特点,重点探讨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操作模式。
同时,对稻渔生态种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农业领域提供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参考。
2. 稻渔生态种养技术概述:2.1 稻渔生态种养概念:稻渔生态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技术模式。
它利用稻田的自净能力和稳定供水的特点,同时在水中投放鱼类和虾类等水产动物,通过动物粪便的分解为肥料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增加水产养殖效果。
2.2 稻渔生态种养原理:稻渔生态种养通过整合稻田与水产养殖,实现了资源互补和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当稳定供水并保持适宜湿度时,稻田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供农作物使用。
其次,在稻田中投放鱼、虾等水产动物,它们的粪便可降解为有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了综合营养成分。
同时,这些动物也可以消食废弃品和害虫等有害因子,起到保持田间清洁和防治农药过量施用带来的危害的作用。
此外,稻渔生态种养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并提高土壤质量。
2.3 稻渔生态种养特点:稻渔生态种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土地的多功能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改善了农业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
其次是环境友好型。
稻渔生态种养依赖自然界存在的生物链条和循环机制,通过自然调控手段来保持农田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与案例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与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超有意思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与案例。
你想想啊,那稻田里可不单单只有稻子,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鱼呀、虾呀、蟹呀!就好像一个小小的生态乐园。
比如说,在稻田里养些小龙虾,哎呀,那场面多热闹!水稻为小龙虾提供了遮蔽和食物,小龙虾又能帮着疏松土壤,这简直就是完美的搭档!
咱就说隔壁村的老李,他家就是采用了稻渔综合种养。
每年收稻子的时候,那水稻长得又高又壮,颗粒饱满。
再看看他养的鱼,活蹦乱跳的,真是让人羡慕啊!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成功案例嘛。
这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有很多种呢,像什么沟坑式、稻虾共作模式等等。
每种模式都有它的独特之处。
就像我们人一样,各有各的性格!你难道不想知道到底哪种模式最适合你家的稻田吗?
再看看那些采用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地方,不但提高了农田的产出效益,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多好呀,一举多得!这就像我们既能吃着蛋糕,又能开心玩耍,多美呀!
我觉得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真的是太棒了!咱农民朋友们都应该好好了解了解,尝试尝试。
这可是能让我们的农田变得更有价值,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好办法呀!别再犹豫啦,赶紧行动起来吧!。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渔中试熟化项目

稻渔中试熟化项目稻渔中试熟化项目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项目旨在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方案、预期成果以及总结与展望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项目背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然而,在我国该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和市场风险。
为了加快这一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效益,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稻渔中试熟化项目。
二、项目目标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筛选出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良品种,优化养殖模式,提高水稻产量和水产品品质。
同时,项目还关注农民的培训与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的实施方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验研究阶段,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水稻和水产品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良品种;第二阶段为技术培训阶段,组织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第三阶段为中试示范阶段,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第四阶段为成果推广与应用阶段,对项目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实现农民增收。
四、项目预期成果项目预期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实现以下成果:一是筛选出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良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和水产品品质;二是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实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五、项目总结与展望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项目结束后,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今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要关注市场动态,不断调整和优化技术路线,以适应市场需求。
展望未来,稻渔中试熟化项目将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稻渔中试熟化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创新,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一、引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一种在水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经济模式,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实现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为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发展目标本实施方案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稻田的多功能作用。
2. 促进农业和渔业的良性互动,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
3.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4.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技术措施为了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目标,以下是本实施方案推荐的技术措施:1. 合理规划农田:科学合理规划水田的使用,确保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的协调发展。
2. 水田池塘建设:修建排灌水设施,提高水田灌溉和排水能力;合理设置养殖池塘,提供水产品养殖的场所。
3. 种植优质水稻: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4. 配套养殖水产品:养殖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水产品,如鱼类、虾类等;控制养殖规模,避免环境污染。
5. 农渔一体化经营:引入农渔一体化经营模式,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6. 生态环保措施:加强农田水环境管理,避免农药和养殖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四、政策支持为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1. 资金扶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技术培训和设施建设等方面。
2. 减免税收:对从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农民或企业,免征或减免相关税收,降低其经营成本。
3. 政策倾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
4. 市场保障:建立健全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市场体系,提供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确保农民的收益。
稻渔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稻渔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1. 简介稻渔生态是一种融合了稻田种植和水产养殖的综合农业模式。
稻渔生态系统通过在稻田中饲养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利用鱼虾粪便和残饵促进水稻生长,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稻渔生态系统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稳定,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2. 稻渔生态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稻渔生态模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一些地方政府和农业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稻渔生态模式的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
在这些工作中,不仅包括了对稻渔生态模式本身的技术创新和提升,还涉及到了对农户的培训和示范推广,以及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3. 稻渔生态技术集成(1)种植技术稻渔生态种植技术是指利用鱼虾粪便和残饵等有机物质,通过生物降解,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管理好水稻田里鱼虾的数量和品种,以及饲料的投放和管理方法。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并有助于环境保护。
(2)养殖技术稻渔生态养殖技术包括了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养殖管理,其中包括了养殖池塘的选址和设计、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
合理的养殖管理对于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稻渔生态示范推广(1)技术示范在技术示范方面,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农业机构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户,开展技术示范工作。
通过示范田地和示范池塘的建设和管理,向周边农户展示稻渔生态模式的种植和养殖技术。
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农户了解稻渔生态模式的操作方法,也可以使他们看到技术示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2)宣传推广在宣传推广方面,可以通过宣传册、宣传视瓶、农技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农户宣传稻渔生态模式的优点和操作方法,提高他们对于稻渔生态模式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业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势、实施方法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浅析这一模式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创新型农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模式,通过在水田中养殖鱼类、虾蟹等水生动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1]。
其特点在于充分发挥了水稻和水生动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性,实现了生态农业、资源循环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1.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势1.1 高效利用资源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田的水域资源,同时在水体中养殖水生动物,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一是高效利用水资源。
利用水稻田的水域资源,通过同时养殖水生动物,使水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二是高效利用循环养分。
水生动物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通过水生动物的养殖,促进了养分循环,降低了化肥使用量。
三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水生动物养殖,兼顾了不同农业活动,充分利用了土地面积。
1.2 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引入水生动物,可以减少水田中的虫害,避免了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促进有机物分解。
水生动物的粪便和死亡的生物体可以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形成有机物质,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土壤的有机质积累。
二是维持养殖水体稳定。
水生动物的存在可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过度繁殖,保持水体的清澈和透明度。
三是促进生态多样性。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引入了多种生物,包括水稻、鱼类、虾蟹等,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 增加农户收入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水稻的收成,还可以通过水生动物的养殖获得额外收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0.03.31•【文号】农办渔〔2020〕11号•【施行日期】2020.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种植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的通知农办渔〔2020〕11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稻渔综合种养是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是渔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促进稳粮增收和水产品稳产保供具有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2020年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和全国渔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关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精神,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和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见附件),现印发你们,供开展生产指导时参考使用,也可在农业农村部网站滚动栏查阅(网址)。
同时就做好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做好技术指导,提高绿色健康种养水平当前,我国长江中下游稻虾综合种养主养区已进入生产季节,稻鲤、稻蟹、稻鳅、稻螺和稻鳖等养殖模式也将逐步开始放养苗种,做好技术指导对于全年生产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各地要抓住关键时期,组织稻虾综合种养科研和技术力量,积极推广绿色健康种养模式。
可参考《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根据当地的主养品种、气候条件等情况,起草相应技术指导“明白纸”,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服务。
要创新技术服务方式,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建群指导、线上一对一指导等模式,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技术指导落地见效。
二、做好示范引导,推进规范融合发展近年来,各地创建了一批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对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经营水平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稻油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憎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油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四、技术要点1.养鱼稻田的准备(1)加高加宽田填(田基).田哽加高至0∙5米,田便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困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填层层夯实。
有条件的可在田填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2)开挖鱼沟和鱼困(也称鱼溜)。
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困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困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作和渔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在水田中养鱼的方式实现农渔共生,达到增加农田生产效益、提高水体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能够有效利用水体中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稻田中的养鱼,可以有效控制水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农渔共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推广和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通过在稻田中养殖水生动植物,实现农业与渔业的协同发展。
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和虾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稻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水稻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促进农渔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增效、渔业增产的良性循环。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技术推广不易、管理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不确定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农民的种养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技术中,稻田不仅用于种植水稻,还可以利用水稻田的水体养殖鱼类或虾类。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秆和稻花是鱼虾的天然的栖息附着场所,还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虾的排泄物还能为稻谷的生长作肥打底,养殖的鱼虾使农户对稻田用肥用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形成一个生态环保的组合“佳偶天成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产出的水产品和稻谷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该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保障了食品安全、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这种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增产增效情况该综合种养模式能使农户稳粮、增产、增效.虽然开挖的"鱼沟"和"鱼坑”使得稻田种植面枳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根据实际种养情况,稻谷反而因为养殖的鱼类的活泥增氧和排泄物的增肥使其产量相对增加10%左右;农户可在原单独种植水稻基础上额外获得20-40kg/亩的水产品;综合种养使得稻谷质量和水产品品质得到提升,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出品价格提升20%左右.综合效益可比单独种植水稻收入翻倍.四、技术要点1.稻田设施建设(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边无污染源,排灌系统完善,田埃坚固,土质为中性、微碱性的壤土或粘土的稻田,进、排水口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堞上,以便进、排水时形成环流水.(2『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股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养殖水产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形式和特点。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水稻和养殖鱼虾融合在同一水体中,利用稻田的水体兼顾水产养殖和稻田种植。
生态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水体的处理系统,实现水稻种植、养殖和废弃物处理的有机循环。
生态灌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将灌溉水源与养殖水源相结合,通过合理设计灌溉系统,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生产力。
现代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生态旅游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将稻渔种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发休闲农业和农家乐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充满希望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2. 正文2.1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古老而且经典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使二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稻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可以保持水稻生长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适宜鱼类生长繁殖的环境。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原理是利用水体作为连接点,通过合理管理水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水稻和鱼类的共生共存。
水稻的秧苗期和鱼类的苗种期往往是相互重叠的,这使得水稻和鱼类可以在同一片田地中进行生长和繁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有益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拓展水产业发展空间 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全力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东龙鲟业鲟鳇鱼产业做大做强,发挥企业品牌效应,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兴旺,促进抚远市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拓展水产业发展空间 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全力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总站(2018年9月7日)近年来,我县借助丰富的稻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全县水田乡镇构建水稻增值新引擎,大力发展“稻渔共作”新模式,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经济效益。
2018年,建设稻蟹综合种养集中连片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1000多亩,带动引领全县稻蟹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1.5万亩,预计可实现纯收入3000多万元。
一、强化组织引导,转变传统观念我县水田种植面积50多万亩,稻农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种植习惯,一开始对稻渔综合种养认识程度不高。
为此,我县把转变稻农观念,提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
2016年以来,我县先后4次组织带领各乡镇干部、水稻种植大户共计200多人次,远赴桦川、盘锦等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现场参观考察学习,让乡镇干部和种植户充分认识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是一项非常好的致富项目,可实现“一田双用、一田双收、提质增效”。
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动2017年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4000多亩。
同时,我县注重培育典型,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性高、基础好的他拉哈水产养殖合作社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指导。
当年秋季,该合作社的450多亩“蟹稻”共作收益成效显著,增加收入近50万元。
在培育典型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典型,还在生产及收获季节组织乡村干部、农户和企业现场观摩学习,身边典型的现身说法极大调动了稻农和企业尝试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
2018年,我县克尔台乡扎朗格村波贺岗屯就利用3000亩稻田,开展河蟹大眼幼体育苗试验,现在看效果非常理想,预计亩产蟹苗将达到80斤,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
二、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技术水平为深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提高稻农河蟹养殖技术水平,有效破解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县利用春节过后的冬闲时间,积极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培训过程中就稻田地块选择、防逃设施、蟹苗选择、放养密度、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同时印制成《河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下发到稻农和渔民手中,仅今年3至4月份就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渔民600多人次,发放《河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1200余份。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实践与发展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实践与发展作者:李享来源:《现代农业·汉文版》 2019年第11期李享(安徽省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 该文阐述了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和现状,剖析了稳定水稻生产的种养模式、提质增效、促进生态环境、产业扶贫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分析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推进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行动措施。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安徽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708(2019)11-052-03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农业耕作制度体系,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小龙虾、中华鳖、泥鳅等水生动物养殖,水稻生产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转为种养结合的复合结构,建立稻渔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保持和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再利用,实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米品质,稻渔双丰收。
近年来安徽省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快,种养技术和模式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提升,稻田综合种养逐渐发展成为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1 发展历程安徽省的稻田养殖悠久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稻田养鱼、养虾模式为主,处于自给自足、粗放粗养的传统小农经济发展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加大“稻田养鱼”技术开发推广力度,技术上不断改良,单产水平上升始,到80年代末,安徽省稻田养殖面积高达100多万亩。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城市工业化发展,养殖效益持续低迷、风险增大等因素,养殖面积逐年减少至30万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农业农村部出台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后,安徽省稻田养殖得到一定的恢复性增长。
“十一五”以来,在粮食连年增产,各种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
渔农综合种养与综合利用模式示范

渔农综合种养与综合利用模式示范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渔农综合种养与综合利用模式可真是个宝藏啊!你瞧,想象一下,蓝蓝的水面上,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而周围的田野里,稻谷金灿灿的,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可不是简单的渔业和农业,它们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好伙伴!听说过“隔壁老王家的小鱼塘吗?”,那可不是个普通的鱼塘哦。
老王可聪明着呢,他把鱼塘和稻田结合在一起,鱼儿在水里游,稻谷在岸上长,这可真是“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
你看,鱼儿吃掉水里的杂草,水又肥沃了稻田,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谁不爱啊?说到这里,咱们可得聊聊养鱼的妙处。
养鱼这事儿,水温、氧气可不能马虎。
那可是鱼儿的命根子呢!可想而知,水里要有新鲜的氧气,鱼儿才能快快乐乐地游。
不过,老王的秘密武器就是那一排排的水草,水草不仅美观,还能提供氧气,真是一举两得!鱼儿在水草中穿梭,那画面美得就像是画家笔下的风景,真让人羡慕。
再说说稻田里的事儿。
田里种稻谷可是个技术活儿,选好种子、施肥、浇水,少不了这些。
但是老王的稻田可不是一般的稻田,他可是把养鱼和种稻结合起来,鱼在水中游,稻在水上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你知道吗?鱼能帮稻田消灭害虫,稻田里的水又能给鱼提供栖息地,真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好例子呀!不仅如此,老王还在水里放了些小虾,这样一来,不仅能丰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还能吸引更多的小鸟来吃虫子。
小鸟叽叽喳喳地在稻田上飞来飞去,真是热闹非凡。
整个生态系统都像是一个大家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形成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
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老王这一套方法可算是打开了“金钥匙”!综合利用模式还有个神奇之处,就是能减少资源浪费。
比如说,鱼吃剩下的饲料和粪便,可以作为稻田的肥料,简直是“废物利用”的典范。
农田里用的水,其实就是养鱼后的水,浑浊的水通过过滤,变得清澈见底,实在是“化腐朽为神奇”啊!想想看,这样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保护环境,真是做了大好事。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测产推文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测产推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那片金黄的稻田,眼前的景象简直美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不是一般的稻田,而是“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也就是说,稻田里除了稻谷,还有鱼虾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结合到底有什么好处?咱们慢慢说。
你想,稻田和鱼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鱼和水”那么简单。
水稻和水中的鱼儿一方面彼此依存,一方面又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合在一起,简直是天作之合!咱们先来说说水稻。
在传统的稻田里,水稻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长得好,但普通的水田也不见得能提供所有的养分。
这时候,鱼儿就发挥了大作用。
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拖着泥土带来了一些有机肥料,不仅水质变得更清澈,稻谷也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再说说那群游得欢的鱼儿。
你看那些鱼儿,明明是水生小伙伴,却能帮大忙。
它们不仅能吃掉水中的杂草、害虫,还能在水中翻腾,把底泥给翻松了,增加了氧气的流通。
这样一来,水里的生态系统就像一个运转良好的小社会,谁都不闲着,大家都在为整个环境贡献力量。
而稻田里的稻谷也因为这“鱼友”的相伴,生长得格外旺盛,长得又高又壮,稻穗也分外饱满。
要是你亲眼看看,简直就像是拍电影,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谁能不爱呢?而且啊,稻渔综合种养不仅仅是为了增产这么简单,它还解决了传统种养模式中的一些难题。
以前咱们种稻田,往往得打农药防虫害,可那样一来,不仅环境遭殃,水质也变差。
可是现在有了鱼儿的帮忙,水田里再也不需要那么多农药了。
鱼儿吃掉了害虫,水质保持得清澈,稻谷也不会被污染,吃到嘴里的每一粒稻米都放心得很。
或许你会想,稻渔种养是不是得需要不少技术啊?其实不然,像这种示范区,早就有一整套成熟的管理经验,农民兄弟们只要稍微学几招,就能轻松上手。
试想一下,田间的劳作也不再是一个人孤单奋斗的过程,旁边有鱼儿相伴,劳作的心情也一下子就轻松了不少,谁不愿意在这样舒心的环境里工作呢?这项技术可不止是“好看”而已。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S h u i c h a n y u y e为了实现水稻及渔业的双丰收,在水稻种植工作中可以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来转变传统单纯的水稻种植模式,通过水稻及鱼、蟹混养模式,不仅可以达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能减少肥料的施用,这对控制水稻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
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鱼、蟹的排泄物都可以成为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能在稻田内构建出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这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极为有利的。
在工作中根据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特点,对传统模式加以改进,确保各个环节都能满足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要点,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原理基础之上的新型种养技术,其可以在稻田环境中人为的构建出一个浅水生态系统。
该技术的原理就是在稻田内进行水稻种植的同时,加入相关淡水生物的养殖,例如淡水鱼、泥鳅、河蟹等水产品,通过这种混合种养的模式,营造起一个小规模的生态系统,淡水生物在稻田内的活动,可以达到松弛土壤的作用,而其排泄物又能提升土壤的养分含量,淡水生物还可以将水稻害虫、杂草草籽作为食物,这样就能达到除虫、除草的效果,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的工作难度,也减少了化学防治带来的农药残留问题,这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新模式。
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开展水稻的种植,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保证水稻的良好品质,另外,通过淡水生物的混养,能够产出相应的水产品,这也可以辅助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
在该种养模式下种植水稻,可以促进水稻产业向生态化发展,将该种养模式尽快规模化与标准化,可以推动我国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现状鉴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备的增产增收及绿色有机的技术优势,我国各地区农业部门都加大了对该技术的推广力度。
目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效果较好的省份以东三省为代表,共有13个省份有稻渔混合种养技术的应用示范区,总占地面积将近7万公顷,同时以示范区域为中心,向外辐射,影响范围约有130余万公顷。
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水稻种植新模式的探索一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对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田利用率与发展生态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的重要现实意义展开讨论,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同时详细论述了如何更好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希望以此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新形势;实践;发展趋势1、前言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人们对农业的绿色生态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农业发展当中的一次新的探索,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水稻的产量与收益,还能够实现生态环保的目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已经达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发展,在新形势下需要结合过往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持续健康发展。
2、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意义结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特征与笔者的从业经历,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对水稻产量进行显著提高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需要施肥操作,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和除草作业。
整个工作量很重,输出也不理想。
普通大米价格偏低,导致农民总收入偏低,对农民种植积极性有很严重的影响。
通过对水稻渔业综合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可以将鱼粪直接用作水稻的有机肥可以将渔业生物粪便直接用作水稻的有机肥,从而节约水稻年施肥成本和投资。
此外,在稻渔综合种养田养鱼后,稻田和水产品已成为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
对水稻产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水稻价格也大幅度增长,这将对促进当地农业收入和产量发挥重要作用。
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渔(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共生生态系统形成了稻渔互利共生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
稻渔中试熟化项目

稻渔中试熟化项目项目背景稻渔中试熟化项目是一项旨在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可行性和效益的试验项目。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水稻种植和养殖业于一体的农业模式,通过将水稻田与渔业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农业产出,又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然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稻作与养殖业的协调、水质和土壤养分的管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展中试熟化项目,通过实地试验和数据分析,找到最佳的种养模式,提高其可行性和效益。
项目目标稻渔中试熟化项目的目标是优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提高其生产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
具体目标包括:1.确定最佳的水稻品种和养殖品种组合,实现互利共生;2.优化水质和土壤养分管理,提高养殖业和稻作的产出;3.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4.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提高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内容1. 试验设计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特点和目标,设计一套合理的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试验地点和试验区域;•制定试验田块规模和布局;•选择不同水稻品种和养殖品种进行组合试验;•设计不同水质和土壤养分管理策略;•制定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案。
2. 实地试验根据试验设计方案,在选定的试验地点和试验田块上进行实地试验。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确保试验田块的统一管理,保持一致的环境条件;•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水稻种植和养殖操作;•定期监测水质和土壤养分状况,记录相关数据;•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记录生物多样性情况。
3. 数据分析与评估根据实地试验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评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和可行性。
数据分析和评估的内容包括:•水稻和养殖品种的产量和质量评估;•水质和土壤养分的变化和管理效果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能力评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估。
4. 结果总结与推广根据数据分析和评估的结果,总结试验成果,并制定推广策略。
总结和推广的内容包括:•确定最佳的水稻品种和养殖品种组合;•提出水质和土壤养分管理的技术指南;•总结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推广计划,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7
2016年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根据自身的传统种植条件,开展了稻鱼综合种养生产模式,在原有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引进了养鱼技术,使本地产业除了水蜜桃种植外,又有了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这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多样化,而且为原本生态旅游、水蜜桃采摘的旅游项目增加了新的内涵。
2016年住基村获得了江苏省“渔稻混养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无锡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项”,为后来开展的稻渔种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撑,以中国老科协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使该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种养效果,为环境友好、健康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做出了可复制的模式。
现将该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实施地点和鱼沟、鱼溜准备
项目实施地点是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大沙头,面积25亩,分为四个地块。
在农田四周修建宽0.6米、深0.6米的水渠,开挖深1.5米、宽3米、坡比1/2的环形沟,沟两侧各有1米的斜坡缓冲带,在稻田中间南北向开挖深1.5米、宽2米、坡比1/2的中心沟,开挖取出的泥土加高田埂,使环形沟和中心沟的水深能达到1.5米。
该农田四周无工业企业,水源来自锡溧运河,水质清新,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2.稻田除害和水质培育
3月8日,农田改造完成后,每亩使用150千克生石灰化水进行田间泼洒,杀灭病原菌和敌害生物;3月13日,用60目筛网过滤向沟渠中注入新水,水位至水稻栽秧所需高度。
同日投放土家肥(鸡粪、猪粪等)5000千克(25千克一袋,共200袋),在环形沟和中心沟内堆放16处,每处12袋,2袋的袋口打开,隔20天和40天分别打开袋口,每次2袋,使肥力分期缓慢释放。
3.水草种植和插秧
4月10日在环形沟和中心沟移植伊乐藻,水草栽种于鱼沟一侧、水面以下10厘米,插入土中3~5厘米深,间隔10米,栽种2~3米区域,共栽伊
乐藻60千克。
待成活后间隔10天,4月20日使用
“中水长根肥”10千克,均匀撒于伊乐藻种植区。
5月28日开始插秧,秧苗高度为5厘米,共使用稻种“虾蟹丰1号”5千克、“南粳46号”150千克,其中“虾蟹丰1号”秧苗移栽株行距为70厘米,“南粳46号”秧苗移栽株行距为40厘米。
4.投放鱼种准备
选择稻田养殖的品种需要性状优良、生长快、品质好,放养的鱼种质量要求规格一致,体质健壮,色泽鲜明,鳞片鳍条完整无损,游动活泼正常,无病害;养殖水体消毒后,可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当鱼沟内已有丰富的饵料生物(施肥后7天)且水质达到要求时,就可放养鱼种了。
采用两种种养模式,每种养殖模式的面积均为12.5亩。
第一种种养模式为种植“虾蟹丰1号”秧苗,放养抱卵青虾、沙塘鳢;第二种种养模式为种植“南粳46号”,放养彩虹鲷。
6月7日,首先投放抱卵青虾67千克,繁育青虾苗作为沙塘鳢(后来放养)的饵料。
5.鱼种运输与放养
(1)投放条件:投放时注意进行调温处理,待稻田水温和氧气袋的水温差在2℃左右时放入,投放鱼种时要多加小心,动作轻快,尽量避免把鱼种弄伤。
(2)沙塘鳢:当水体中出现虾苗后,6月20日从无锡市金色池塘水产专业合作社购置1厘米体长的沙塘鳢苗22500尾。
当氧气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时打开氧气袋,向氧气袋灌入池水,让鱼苗自行游出,鱼苗运输成活率约为80%。
(3)彩虹鲷:6月13日,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屺亭基地购得5厘米体长的彩虹鲷鱼苗2500尾。
稻田实际放养密度:沙塘鳢1800尾/亩、彩虹鲷200尾/亩。
6.日常管理
(1)保持水深:稻田水深保持在15~30厘米,当稻田需要烤田降水时,排水速度不可太快,防止鱼种来不及进入沟渠而导致搁浅致死。
(2)投饵管理:彩虹鲷的食性很广,是以植物
稻渔综合种养高效试
验
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三三三三
三三18
2018.7
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而且很贪食,食量大。
稻田养彩虹鲷要想短期内获得高产,可投喂嫩草、浮萍等青饲料。
精饲料以人工饲料为主,米糠、麦麸为辅。
精饲料每天投喂3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左右,投饵时间为上午8点、下午1点及下午4点,投喂期为7月1日至10月25日。
沙塘鳢前期主要以自繁虾苗作为饵料,8月20日开始每日投喂小杂鱼5~10千克,傍晚5点投喂一次,投于环沟坡脚。
(3)巡田管理:每天早中晚巡田,观察鱼群的活动、吃食和水质、水位变化;检查进排水口、田埂等;根据水稻长势,适时调节稻田的水位;发现鱼病及时治疗;发现水鸟、水蛇、田鼠等及时除灭;注水时防止从进水口进入野杂鱼;水稻如出现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害,及时抬高水位淹没水稻48小时,病虫即会掉落。
(4)捕捞:彩虹鲷生长适温范围为20~35℃,当温度降到15℃以下便生长缓慢,其最低生存温度为4℃,最高温度为40℃,所以一般在稻田水温10℃左右就要捕捞上市。
二、结果与分析1.“虾蟹丰1号”、沙塘鳢、青虾收获及成本分析
(1)“虾蟹丰1号”水稻于2016年11月25日收割,每亩5500穴,收获产量144.7千克/亩,加工后得大米108.5千克,销售收入5425元。
(2)沙塘鳢于2017年1月20日开始以地笼网起捕,2天后干池捕捞。
共收获沙塘鳢312.5千克,亩产25千克,按120元/千克计算,亩产值3000元;产青虾120千克,平均亩产9.6千克,销售价120元/千克,亩产值1152元;亩总产值9577元。
稻、鱼、虾成本分别是:鱼、虾苗种费用3021.6元/亩、饲料费400元/亩、电费100元/亩、秧苗费200元/亩、人工及收割费1000元/亩,亩总费用4721.6元,亩纯利润4855.4元。
2.“南粳46号”、彩虹鲷收获及成本分析
“南粳46号”水稻于2016年11月23日收割,每亩6400穴,收获产量420千克/亩,加工后得大
米294千克/亩,按40元/千克计算,亩产值11760元。
彩虹鲷于2016年11月15日开始捕捞,共收获彩虹鲷2287.5千克,亩产183千克,按20元/千克计算,亩产值3660元。
总产值为15420元。
稻、鱼成本分别是:苗种费用300元/亩、饲料费3200元/亩、电费100元/亩、秧苗费200元/亩、人工及收割费1000元/亩,总费用4800元/亩,亩纯利润10620元。
三、讨论
1.水稻具有很强的净水能力,能有效吸收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不仅保证了沙塘鳢、彩虹鲷、青虾养殖的水质良好,而且能稳定水温,为沙塘鳢和彩虹鲷、青虾提供栖息场所。
水稻生长全过程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鱼塘米和鱼虾蟹为完全有机食品,鱼塘米市场价格40元/千克仍然
供不应求。
2.鉴于彩虹鲷的生长习性,食量大、肉质一般等导致该模式中鱼类养殖效益不高,与本地人群主食海鲜竞争力不强,养殖品种有待于进一步改变与试验。
3.稻渔综合种养区对水稻良种的选择、栽培技术方法及病虫害的生态控
制、抗倒伏能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和示范,但“虾蟹丰1号”与“南粳46号”水稻比较则各有优势,就产量而言,“南粳46号”具有明显优势,并适合普通良田栽种。
而“虾蟹丰1号”由于植株高,抗倒伏,更适于深水坑塘、沼泽等地种植。
4.项目实施的地点为碱性较高的地块,pH 达到7.6左右,土块坚硬,蓄水保肥性能差,但通过实施稻渔种养,土质有明显改善,土质松软,潮
湿,主要是鱼类等生物体的排泄粪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江苏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民委员会
杨晓霞陈志健邮编21400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