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治风剂72
4.类似于凉开三宝,如何区别使用? 4.类似于凉开三宝,如何区别使用? 类似于凉开三宝 共性:都能清热、化痰、安神,均可治疗热盛证, 共性:都能清热、化痰、安神,均可治疗热盛证, 都有高热不退,舌红脉数。 都有高热不退,舌红脉数。 区别:羚角钩藤汤重点在肝,而三宝重在心,羚角 区别:羚角钩藤汤重点在肝,而三宝重在心, 钩藤汤凉肝熄风,三宝清心开窍, 钩藤汤凉肝熄风,三宝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治热极 风动证,而三宝治热闭神昏证。 风动证,而三宝治热闭神昏证。
消风散
《外科正宗》
一、组成:原方整体用量较轻,现需提高。 组成:原方整体用量较轻,现需提高。 二、主治 风疹 湿疹 出疹色红, 出疹色红,瘙痒难忍 疹出云片状,时隐时现 疹出云片状, 疹出云片状, 疹出云片状,时隐时现
说
明
①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症状轻 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 微者。 微者。 ②瘾疹: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簇红色或淡白色丘疹, 瘾疹: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簇红色或淡白色丘疹, 形状不一,小似麻粒,大如云片,皮肤瘙痒, 形状不一,小似麻粒,大如云片,皮肤瘙痒,挠之 融合成片,出没迅速者为瘾疹。 融合成片,出没迅速者为瘾疹。 ③湿疹: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 湿疹: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 反复发作。 润,反复发作。
三、方解 1.作用 1.作用 ①重在祛风: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四药开疏 重在祛风:荆芥、防风、牛蒡子、 腠理,透解在表之风邪, 痒自风来, 腠理,透解在表之风邪,寓“痒自风来,止痒必先 疏风” 之意。使风去痒止,为本方君药。 疏风” 之意。使风去痒止,为本方君药。
②兼清热除湿:石膏、知母、甘草、苍术、苦参 兼清热除湿:石膏、知母、甘草、苍术、 杀虫止痒)、木通(利湿)。 )、木通 (杀虫止痒)、木通(利湿)。 石膏、知母、甘草清热泻火, 石膏、知母、甘草清热泻火,清疏在表之风热 苍术祛风燥湿,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 苍术祛风燥湿,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 三药合用,祛湿效佳,是为湿邪而设;诸药合用, 三药合用,祛湿效佳,是为湿邪而设;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祛湿之功。 共奏清热祛湿之功。
13治风剂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治风剂分哪几类?各适应于何种病证? 1. 治风剂分哪几类?各适应于何种病证?注意 哪些事项? 哪些事项? 2.试述川芎茶调散的组成意义及主治病证? 2.试述川芎茶调散的组成意义及主治病证?本 试述川芎茶调散的组成意义及主治病证 方以清茶调服有何意义? 方以清茶调服有何意义?
类(内)中风
肝经热盛 热极动风 风火相煽 灼伤阴液 筋 脉 失 养 手足抽搐, 手足抽搐,发为惊厥 舌绛而干,脉弦数 舌绛而干,
凉肝熄风 增液舒筋
凉熄肝风
标本兼顾
生地 白芍 羚角 清热凉肝 桑叶 辛凉疏泄 甘草 钩藤 熄风解痉 菊花 清热平肝 贝母 竹茹 茯神
清热凉血 滋阴养血 柔肝舒筋 清热化痰 宁心安神
2、现代应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 临床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属风毒湿热为患者。 神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属风毒湿热为患者。
3、加减
① 抓后发红灼热者:丹皮、赤芍、紫草 抓后发红灼热者:丹皮、赤芍、 ② 红疹痒而不透:加升麻、桔梗,重用浮萍、牛蒡子 红疹痒而不透:加升麻、桔梗,重用浮萍、 ③ 瘙痒明显:僵蚕、连翘、牛蒡子 、刺蒺藜 瘙痒明显:僵蚕、连翘、 ④ 抓破后流脓水:白藓皮、苡仁、茵陈 抓破后流脓水:白藓皮、苡仁、 ⑤ 顽固日久不愈:丹参、红花、皂角刺 顽固日久不愈:丹参、红花、
和 甘草 药
1、用方指证
本方为主治肝经热盛, 本方为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的代表 临床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痉厥, 方。临床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痉厥,舌 绛而干,脉弦数为主要指征。 绛而干,脉弦数为主要指征。
2、现代应用
临床上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 临床上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引起的高热惊厥, 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引起的高热惊厥,对 于高血压病,妊娠中毒病也有一定疗效。 于高血压病,妊娠中毒病也有一定疗效。
上中大方剂学讲义02各论-13治风剂
第十三章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也比较复杂.似根据其成因,概括起来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
风从外来者,名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人体,留着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所致的病证,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破伤风,亦属外风的范围。
其主要表脱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调所致的风病,如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以及血虚生风等。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故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
冶风剂的运用,首先应辨清风病之属内、属外。
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内风只宜平熄.而忌用疏散。
但外风与内风之问,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感外风,对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分清主次,或以疏散为主兼以平熄,或以平熄为主兼以疏散,其次,宜分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相应的配伍,如兼寒、兼热、兼湿,或夹痰、夹瘀等,则应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以及活血化瘀等法配合运用,以切合具体的病情。
第一节疏散外风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
风为六淫之首,风邪致病,多有兼夹,或夹寒,或夹热.,或夹湿.。
故有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证型。
且风邪散漫,不拘一经,病变范围亦较广泛。
若外感风邪,邪在肌表,以表证为主者,治当疏风解表,其方剂已在解表剂中论述。
本节所治之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所致的病证。
如风邪上犯头部所致的头痛、眩晕,风邪郁于肌腠所致的风疹、湿疹,风中经络所致的口眼喁斜、半身不遂,风邪着于肌肉、筋骨、关节所致的关节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以及风毒之邪,从破伤之处侵入所致之破伤风等。
常以辛散祛风药如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川芎、白芷、白附子等为主组方。
在配伍方面,应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病邪的兼夹等不同情况,分别配伍祛寒、清热、祛湿、祛痰、养血、活血之品。
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
方剂:第十三章治风剂
第十三章治风剂概述一、定义:凡是运用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二、立法依据:俞根初云:“外风宜散,内风宜熄”(《重订通俗伤寒论》)。
三、分类及适用范围: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亦较复杂,但据病因及证候特点,可概括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
外风指风邪侵入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所致。
“风者,百病之长”,为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与寒、湿、热等邪相兼为患,故其证型有风寒、风湿、风热之别。
此外,风邪毒气从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而致的破伤风,亦属外风范畴。
外风致病的临床表现除表证外(参见解表剂),主要有风邪上犯头目所致的头痛目眩;风邪与湿热相搏于肌肤所致的皮肤瘙痒、湿疹;风邪中于经络所致的口眼斜、手足不能运动;风邪与痰湿、瘀血阻于肢体经络、筋脉、骨节所致的四肢挛痛、麻木、屈伸不利;或破伤风毒所致的口噤不开、手足拘急甚至角弓反张等。
“内风”是指脏腑机能失调所引起的风病,其病变主要在肝。
常见有肝风上扰,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致的眩晕、头痛、中风昏倒、半身不遂;或肝经邪热炽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抽搐;或肝肾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的筋脉拘挛、手足蠕动、震颤等。
在治疗上,外风宜疏散,使邪从外出;内风宜平熄,使脏腑机能恢复平衡。
因此,本章方剂可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
四、使用注意事项:治风剂临证使用首先必须辨证准确,分清外风、内风之证。
若属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属于内风,则宜平熄,切忌辛散。
其次,应分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配伍。
如风邪兼寒,兼热,兼湿,或夹痰,夹瘀者,应分别与祛寒,清热,祛湿,祛痰,活血祛瘀等法配合应用,才能契合病机,提高疗效。
此外。
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兼夹外风,立法用方,应分清主次,全面照顾,兼而治之。
治风剂中所用辛散疏风药性多温燥,易伤津液,且易助火,因此,对于津液不足或有阴虚,或阳亢有热者均应慎用,亦可少佐滋阴之品以制约之。
mn第十三章 治风剂
第十八章治风剂目的要求掌握:川芎茶调散、牵正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消风散。
了解:小活络丹。
概说【概念】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治法与分类】风邪为病范围广泛,但概言之,不外乎“内风”、“外风”两类之分。
外风为风邪由外而侵入人体,留于头面、肌肉、经络、筋骨、伤口等部位。
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屈伸不利,或口眼喎斜,甚则角弓反张等症。
由于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常与寒、湿、热、燥等邪气夹杂而入,故外风的治疗宜疏散。
内风是内生之风,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
其病机或为肝风上扰,或为热极生风,或为阴虚风动。
内风的主要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蹇塞、足废不用,甚则出现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喎斜、半身不遂等症。
由于内风是由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故内风的治疗宜平熄。
本章方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注意事项】▲必须辨证准确,分清外风、内风,而分别选用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法。
▲需辨明外风是否引内风,内风是否兼挟外风。
▲风邪不能独伤人,多挟寒热湿燥痰,故当灵活加减。
▲疏风药多温燥,易伤津动火。
▲分辨风邪的兼夹及病情的虚实,若兼寒、兼热、兼湿,或夹痰、夹瘀者,则应与祛寒、清热、祛湿、化痰、活血等治法配合应用。
附:【风的类型】第一节疏散外风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用所致诸病。
症状由于风为六淫之首,善行数变,故外风的病变范围比较广泛,其临床表现也随感邪的部位、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病邪的兼夹等不同而各有所异。
当风邪侵入肌表、肌肉、经络、筋骨、关节、伤口等处时,则分别表现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曲伸不利、或口眼喎斜或角弓反张等症状。
其中风邪侵入肌表,症见表证为主者,已在解表剂中论述。
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而设。
药物常以辛散祛风药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薄荷等为主组成。
《方剂学》第十三章,治风剂
▪ 3,配伍特点: ▪ 重用镇潜诸药, ▪ 配伍滋阴之品, ▪ 镇潜以治标, ▪ 滋阴以治本, ▪ 标本兼顾, ▪ 以治本为主。
▪ 4,加减法: ▪ 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栀子。 ▪ 痰多,加——胆星,竹沥。 ▪ 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萸肉。 ▪ 中风后遗证,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
▪ 臣: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源自▪木通——渗利湿热
▪
知母,石膏——清热泻火
▪ 佐: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
▪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
▪ [重点,难点] ▪ 1,病机:风毒与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
血脉,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风疹,湿疹的常 用方。
▪ [功用] 滋阴熄风
▪ [主治] 阴虚风动证。
▪ [方解]
▪ 君: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柔润熄风
▪ 臣:干地黄,生白芍,麦冬——滋阴柔肝,滋水 涵木
▪ 佐:生龟板,鳖甲,生牡蛎——滋阴潜阳,重镇 熄风
▪
麻仁——滋阴润燥,补虚
▪
五味子——收敛真阴
▪ 使:炙甘草——和药
▪ [重点,难点]
▪ 1,病机: 因温病热邪久羁,邪热灼烁真 阴,或因误下妄攻,重伤阴液,导致真阴 大亏,虚风内动。
第十三章,治风剂
▪ 第十三章,治风剂
▪ 一,定义: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 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 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 二,分类:
▪ 1,疏散外风:具有疏散祛风除邪的作用, 治外风证。即由外界风邪侵袭人体的肌腠, 经络,肌肉,关节,筋骨等部位,而引起 的各种病证。
镇肝熄风汤(1)
▪ [组成]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
方剂学教材13治风剂
02
明确治风药物的性 能特点
熟悉各种治风药物的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等特点,以便合理选用 和配伍。
03
根据兼证灵活加减
在治疗风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兼证,如寒热、虚实、气血等 ,灵活加减治风药物。
2024/1/27
16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2024/1/27
临床应用
治风剂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眩 晕、中风、癫痫等风病证候。
方剂学教材13治风 剂
2024/1/27
1
目录
2024/1/27
• 治风剂概述 • 疏散外风剂 • 平熄内风剂 • 治风剂的配伍与应用 • 治风剂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 治风剂的教学与实践
2
01
治风剂概述
2024/1/27
3
定义与分类
2024/1/27
定义
治风剂是指一类以祛风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
25
实践教学与案例分析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房,了解治风剂的 制备过程及临床应用;指导学生进行 实验操作,掌握治风剂的配伍技巧及 药物选择
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治风剂案例,引导 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治风剂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4/1/27
26
2024/1/27
谢谢聆听
27
新剂型研究
03
开发治风剂的新剂型,如微囊、微球、纳米制剂等,提高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21
新药研发与展望
2024/1/27
新药研发
基于治风剂的现代研究成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满足 临床需求。
治风剂
防风一两半
细辛一两
用法:散剂,
茶清调下。
炙甘草二两
功用
疏风止痛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
外阻 感遏 风清 邪阳
偏正头痛 或巅顶作痛
证
目眩鼻塞
候
或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 脉浮
薄荷 荆芥(臣) 防风(佐)
疏散风邪 清利头目 监制风药之温燥 兼顾风邪化热化燥
羌活 白芷
(佐) 疏风止痛 (太阳、阳明)
方解
川芎(君)
羌活 独活 防风 白芷 细辛(臣)
疏风散邪
方解
制风药之温燥 防风邪侵淫血脉伤血
生地 石膏
黄芩(佐)
清热 (风郁化热)
秦艽(君)
祛风通络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佐) 养血活血
化扶 生正 气祛 血风
白术 茯苓 甘草(佐使)
益气健脾
【配伍特点】
以祛风散邪为主 配伍补血、活血、益气、清热之品
疏养结合,邪正兼顾。
微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细弦。辨证为外邪留窜 经络,脉道不通,气血逆乱所致。治以祛风清热,活 血通络。大秦艽汤(原方原剂量)去白术、熟地,加 红花12克、丹参12克、僵蚕12克、牛膝12克、天麻10 克。经用上方半年,症状基本解除,3年来随访未见 复发。
牵正散
宋 ·杨倓《杨氏家藏方》
组成
白附子
1. 本方常用于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者等属于风热或 风湿所致者。
2.若风疹属气血虚弱者,则不宜用。服药期间,应 忌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医案
风疹(《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吴某,女,21岁。病经 四月,面额及两上肢先后出现红疹瘙痒,吃鱼虾后更甚,在某医 院皮肤科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苯海 拉明等未能控制,故来我院求治。诊得面额、两臀及背部粟米样 丘疹,焮红瘙痒,皮肤灼热,抓破之后,则淌黄水,口干渴,小 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治宜祛风湿,凉血 热。以凉血消风散主之。处方:荆防风各4.5g,当归6g,细生地 12g,苦参9g,炒苍术4.5g,蝉衣4.5g,胡麻仁9g,炒牛蒡子9g ,生知母6g,煅石膏15g,生草8g,木通4.5g,白鲜皮9g。内服 清宁丸,每次4.5g,每日2次;并以黄柏粉,外扑皮损处,每日3 次。(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0)
13治风剂
镇肝降逆,合牛膝引气血下行
平肝潜阳
益阴潜阳,平肝熄风
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
四药合用以治阴虚之本。
茵陈 川楝子 生麦芽
清泄肝热,疏肝理气
佐使甘草
调和诸药,与麦芽相伍,又能养胃和中,防止金石 介类药碍胃之弊
制方特点: ①急则治标。 肝阳亢奋化风,气血上逆无制,
故重用牛膝配代赭石,遏止上亢之肝阳,平降上逆 气血,从而达到熄风之目的,为急则治标之法。
②重镇与潜降相伍。 既有代赭石之重镇平肝,
又有龙骨、牡蛎之潜降摄纳,使亢奋之肝阳得以上 镇下纳,迅速平复。
③标本兼顾。 方中配龟板、天冬、玄参、白芍,
滋阴壮水,使阴充以制阳,属顾本之法。
④平肝佐以疏肝。 大剂重镇之中配茵陈、川楝、
麦芽,使降而不沉,不违肝木升发条达之性。
临床运用: 1 用方要点:本方适用于肝肾阴虚,肝 阳上亢化风所致之类中风,以头目眩晕,
肝经热炽
【病机】 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灼伤阴液。
·羚角钩藤 汤·
【方解】 君:羚羊角—清热凉肝,熄风止痉。
钩藤—清肝平肝,熄风止痉。
羚羊角、钩藤相合,增强凉肝熄风、清热止痉 之力。
臣:霜桑叶、滁菊花—疏散肝热,清热平肝。
桑叶、菊花共用,助君药以清散肝热而熄风。
·羚角钩藤 汤·
佐:鲜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增液。 生白芍—滋阴养血,缓急舒筋。 地黄、白芍相须为用,以滋养阴液,柔肝舒筋。 川贝母、淡竹茹—清热化痰,以防痰闭心窍。 茯神木—平肝安神。 使:甘草—调和诸药。
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使用
臣 羌活(太阳)、白芷(阳明)、细辛(少阴):疏风止痛。
宣通鼻窍
佐
荆芥、防风、薄荷:辛散上行,疏风透邪,清利头目
治风剂
临床应用
1.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常用方。以头痛, 鼻塞,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外感风寒头痛,宜减薄荷量,酌加苏 叶、生姜;外感风热头痛,加菊花、僵蚕、 蔓荆子;外感风湿头痛,加苍术、藁本等。
病例:王某,男,35岁。1946年初秋来寓就诊。自诉三月前患风寒
二诊(5月23日):服上药5剂后,自觉痒感加重, 此为药到病所,邪正交争之故。脉如前。以上方去白 蒺藜,加麦冬30克,蝉蜕增至30克以散风热。 三诊(5月27日):上方服四剂后,诸症明显好转, 结痂开始脱落,痒感较轻。上方去半夏继服8剂。 四诊(6月5日):面部湿疹大部已消,痒感遇风 或遇热时则稍加重。近日大便略干,脉沉缓。拟前方 加减。方药:荆芥12克 防风9克 当归9克 生地30 克 苦参12克 牛蒡子13克 苍术12克 蝉蜕30克 知母6克 木通9克 石膏15克 麻仁24克 麦冬30克 桑皮9克 甘草3克 水煎服,日一剂。 五诊(6月10日):服上药4剂,上述症状全部消 失。 为巩固疗效,嘱原方继服4剂。(河北中医验案选
2.大活络丹主治因气血不足、肝风内动所致诸症, 能舒筋活络、祛风散寒、镇疼止痛,适用于四肢麻木、 腰腿疼痛、半身不遂、手足拘挛等症;而小活络丹适 于感受外风而身体壮实的患者服用,症见风寒滞留经 络所致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周身酸痛等症。
玉真散
《外科正宗》 【主治】破伤风。外伤后见牙关紧急, 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消 风 散
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石膏 牛蒡子各一钱(各6g)
甘草 木通各五分(各3g)
主治
治风剂精品PPT课件
牵正散 Ⅱ类
(《杨氏家藏方》)
主证分析:风中头面经络
太阳外受风邪 阳明内蓄痰浊
风邪引动痰浊 风痰阻于头面经
络,筋肉失养
迟缓不用
口眼歪斜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白 附 子
祛风痰 通络
全僵 蝎蚕
祛风 通络
热 酒
温通 经脉
费伯雄:但口眼歪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 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之风痰蕴热所致,
使用注意:内风不可使用。
张某某,女,70岁。 主诉:说话不清、右侧瘫痪2小时。 病史:约2小时前发现说话不清,右侧肢体不能随
意活动,急来就诊。 检查:神志尚清 。鼻唇沟向左侧歪斜。
舌苔薄黄,脉弦。 血压170/98毫米汞柱。颈软。右上肢 肌力2级, 右下肢肌力4级。右膝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脑膜刺激征阴性 。脑脊液清亮,压力正常。
苔薄白
辨证要点:皮肤搔痒,疹出色红,脉浮。
随证加减:风热偏盛,口渴者,重用石膏, 加银花、连翘;湿热偏盛,兼胸 脘痞满,苔黄腻,加地肤子、车 前子;血分热重,皮疹红赤,烦 热,舌红或绛者,重用生地,或 加赤芍、紫草。
风疹属虚寒者,不宜使用。
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鱼腥、 烟酒浓茶。
为什么消风散中祛风、养血、清热、除湿四法同用?
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 故不必用血药也。”
全方少而精专,服后可使风去痰消,经络畅通, 则口眼歪斜自可牵正,故名“牵正散”。
运用:卒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
随证加减:初起风邪重者,加羌活、防风 白芷;病久不愈,选加蜈蚣、 地龙、天麻、桃仁、红花。
使用注意
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之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不宜使用。 方中白附子、全蝎用量宜慎。
治风剂概 述优选PPT文档
定义
辛散祛风药或熄风止痉药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风病
分类与适应证
外内风风 分分分第分辛 辛分分分分第分 分辛辛分 分辛概辛第 分分第分辛辛辛分概概第概概分概辛分清清清十清散散清清清清十清清散散清清散散十清清十清散散散清十清散清内 内 内 三 内 祛祛 内 内 内 内 三 内内 祛 祛 内内 祛 祛 三内 内 三 内 祛 祛 祛 内 三 内 祛 内述述述述述述风风风章风风 风风风风风章风 风风章 风风章风风风风风章风风风外外外外药 药外外外外外 外药药外 外药药外外外药药药外外药外风风风治风或 或风风风风治风 风或或风 风或或治 风风治风或或或风治风或风的的的的熄 熄的的的的的 的熄熄的 的熄熄的的的熄熄熄的的熄的风风风 风风主主主主风 风主主主主主 主风风主 主风风主主主风风风主主风主剂剂剂 剂剂次次次次止 止次次次次次 次止止次 次止止次次次止止止次次止次,,,,痉 痉,,,,, ,痉痉, ,痉痉,,,痉痉痉,,痉,全全全全药药全全全全全全药药全全药药全全全药药药全全药全面面面面面面面面面 面面 面面面面面面面兼兼兼兼兼兼兼兼兼 兼兼 兼兼兼兼兼兼兼顾顾顾顾顾顾顾顾顾 顾顾 顾顾顾顾顾顾顾。。。。。。。。。 。。 。。。。。。。
疏散 平熄
使用注意
❖ 辨清外风与内风。 ❖ 分清内风外风的主次,全面兼顾。 ❖ 根据病邪兼夹及病证虚实相应配伍。
第13章 治风剂
定搐止痉
风毒侵入破伤之处
【方解】
筋脉气血不通 拘急挛缩
牙关紧急
口撮唇紧 身体强直
破 伤— 风
南星
羌活 臣 白芷
疏风散邪
防风 天麻 佐 热酒
童便
熄风解痉 通经脉
方剂学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破伤风之 常用方。临床运用以有创伤史, 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羌活—止太阳头痛 白芷—止阳明头痛 佐 细辛—止少阴头痛 防风—辛散风邪 清茶—清利头目
制约风药温燥
使 甘草—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
方剂学
【配伍特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 方,止痛力强,且诸经兼顾;以清 茶调服,使温燥有制,升中有降。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邪头 痛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鼻 塞、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方剂学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剂学
【组成】秦艽三两(90g) 甘草二两(60g)
川芎二两(60g) 当归二两(60g) 白芍药
二两(60g) 细辛半两(15g)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各30g) 石膏二两(60g) 白芷一
白术 生地黄 两(30g)
一两(30g)
一两(30g)
熟地黄一两(30g) 白茯苓一两(30g) 川独
方剂学
【典型病案】杨某,女,66岁。主诉突发左半身
不遂已2天。素有高血压病20余载,近日因操持家 务过累,前天下午突然发病,当即送某医院,被 诊为“脑血栓形成”,今日由家人背来门诊。诊 查:左上肢麻木无力,不能持物,左下肢酸软乏 力,难以抬步,语言謇涩,口唇麻木,目昏头胀, 反应迟钝,大便干燥,唯神志尚清。血压 190/106mmHg。脉象弦数,舌苔薄黄。辨证:此 属精血过耗,偶因操劳过度,阳气暴张,气血逆 乱,遂成中风之症。治法:滋肾活络,佐以平肝、 养心,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第十三章治风剂
上一题 下一题
10. 镇肝熄风汤与大定风珠的组成中均含有 :
A.天冬
B.生龟板
C.生牡蛎 D.生白芍
E. 麦冬
BCD
上一题 下一题
11. 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的病机是 :
A.肝肾阴虚
B.肝阳偏亢
C.肝风内动 D.气血逆乱
E. 痰迷心窍
ABCD
上一题 下一题
12. 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的意义是 :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错正误确, 再你想真一棒想!!
(二)B1型题(请单击题干,可提示正确答案)
A.疏风止痛
B.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C.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D. 祛风除湿,清热养血 E.散寒解表,祛风除湿
1. 川芎茶调散的功用是 :
2. 大秦艽汤的功用是 :
AB
上一题 下一题
A.风邪初中经络证 C.外感风邪头痛 E.外感风寒表证
4. 小活络丹的功用是 :
A.养血活血 B.祛风除湿 C.化痰通络 D.解表散寒 E. 活血止痛
BCE
上一题 下一题
5. 大定风珠的辨证要点 :
A.高热不退 B.瘈疭神倦 C.烦闷躁扰 D.舌绛苔少 E. 脉虚弱
BDE
上一题 下一题
6. 消风散的君药是 :
A.防风 B.生地 C.荆芥 D.蝉蜕 E. 牛蒡子
3. 川芎茶调散主治 : 4. 消风散主治 :
上一题 下一题
B.风寒湿痹 D. 风疹、湿疹
DC
A.牵正散 C.玉真散 E.川芎茶调散
B.消风散 D. 大秦艽汤
5. 组成中含有苍术的方剂是 :
6. 组成中含有全蝎的方剂是 :
AB
上一题 下一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加减: ⑴偏风寒—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 ⑵挟湿—苔白腻、脉浮滑、身重 ⑶偏风热—苔薄黄、脉浮数 ⑷ 挟瘀—带刺痛 ⑸ 挟痰—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浮滑 ⑹伏风偏头痛—左右无定位,脉弦 ⑺鼻炎头痛—鼻流脓涕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概述
一、定义: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 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 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二、立法: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三、作用: 治风、祛风、除湿、止痛、止痒 解痉、定眩、牵正、解语、平肝 潜阳、清热、滋养。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第一节 疏散外风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Chuanxiong Mixture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清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合薄荷既可清利
头面,又制诸风药过于温燥与升降,使升中有降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组方及功用特点
1、辛散疏风药重,止痛效宏。集大队味 辛升散疏风之药,故疏风止痛力强
2、引经用药,诸经头痛兼治。诸药归头 部不同经脉,故偏、正头痛皆可治疗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皮毛受邪,肺气不宣,则为 鼻塞声重;
风性主动,风邪上扰清空,则为目眩;
若风邪留而不去,经隧闭阻不通,头部受风着冷,即 令新邪引动伏邪,而头痛举发,日久不愈者, 其痛或偏或正,作止无时,即为头风。
舌苔薄自,脉浮,乃风邪在表之征。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川芎 荆芥 白芷 羌活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细辛 防风 薄荷 甘草
主 治
风邪头痛
1、病机:风中三阳,循经上犯,阻碍清阳。 2、主证:头胀痛,苔薄、脉浮
(或恶寒、发热、鼻塞) 3、与表证的区别
①以头痛为主证(表证头痛多感冒后作)
②多精神刺激后作。
③现代:N性头痛、鼻炎、鼻窦炎头痛。
4、问题:风寒还是风热?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风邪外袭,先犯头部,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头部经脉经气不利,发为头痛;
何经经气不利,而发为各种头痛:或偏头痛,或前 额痛,或枕部痛,或颠顶痛,等等;
风邪在表,卫阳不得宣达,正气奋起抗邪,邪正交争, 故见恶寒,发热。
3、升散中寓有清降,温燥有制。
以茶清调药,取其性寒以清头目,并制风
药之温燥,苦降以制风药之升散。以防伤
津耗气之偏。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应用
1、原则:外风头痛之要方,偏风寒尤宜。 2、使用指证: 2.1 多有受风病史; 2.2 多表现为偏头痛; 2.3 或兼恶风寒、鼻塞、脉浮等表证; 2.4 无热象(口渴、舌红、脉数等)。 3、范围:凡风邪挟寒、挟湿、挟热、挟 瘀、挟痰均可。
六、使用注意
1、辨清内外之风及寒热虚实,准确选方 首先应辨清风病之属内、属外。 但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感外风,
对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分清主次,或以 疏散为主兼以平熄,或以平熄为主兼以疏散。 其次,宜分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 进行相应的配伍.。 2、阴虚津少者慎用疏散外风方 3、注意用法用量
热极生风:肝经热盛
抽搐、惊厥、鼻翼煽动目睛上吊,伴高热、神昏
阴虚生风:阴液枯竭,无以润养
血虚生风:血不荣络,筋脉失养
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蠕动,甚则拘挛不伸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思考题: 外风证与表证有何异同? 同 外感风邪,病位浅表 异 病位、病机、临床表现
太阳(后脑连项痛)
阳明(前额及眉棱骨) ⑻部位 少阳(两侧)
厥阴(头顶痛,或连目系)
满头痛(三阳风甚)
5、使用注意—对于气虚、血虚、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均不 宜使用。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病名:偏正头痛、中风、关节挛痛、破 伤风、皮肤病、风疹、湿疹、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病因:脏腑病变,功能失调。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肝风内动:肝肾阴虚,浮阳不潜,
内
升而无制,亢而化风
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震颤、抽搐、半身不
风 遂、口眼歪斜、猝然昏仆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四、适应证:风病—由于外感风邪,或脏腑 阴阳失调所引起的类似风象,急骤、动摇、 多变的一类疾病,有内风,外风之分。
外风
病因:外感风邪
病位:皮肤、肌肉、经络、筋骨、关节
分类:风为百病之长,不独伤人,多依 附它邪。风寒、风湿、风热、风毒 症状:瘙痒,肢体麻木、疼痛、活动 障碍,口眼歪斜,角弓反张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五、分类
1、疏散外风—外风病证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一级) 消风散、大 秦艽汤、牵正散(二级) 小活络丹、玉真散(三级)
2、平熄内风—内风病证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大定风珠(一级) 天麻钩藤饮(二级)
治风剂第十三章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Wind
君:川芎 活血祛风而止头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
专治诸经头痛之要药
臣:薄荷—辛凉轻扬,清利头目,制约诸风药之温
燥,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性
荆芥—辛香微温,散风透邪
佐: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 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 细辛—宣通鼻窍,善治少阴经头痛
疏风 止痛
防—辛散上部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