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第十二章理血剂
方剂学 理血剂
第十二章理血剂概说一、含义——理血药为主组成,具调血作用,治疗血分病证的方剂,称理血剂。
二、作用——调血1.活血祛瘀:①加速血行②消散瘀血2.止血:制止出血,使血归经。
三、主治——血分病血热证——凉血清热血寒证——温经散寒血虚证——虚则补之血瘀证——活血祛瘀血溢证——止血归经四、分类1.活血祛瘀——瘀血证(因瘀血导致的病证)。
特点:疼痛-刺痛、钝痛(牵拉痛、刀割痛)、夜痛(肩周炎)。
包块-肝脾肿大,宫外孕,痈肿,外伤瘀肿。
瘀斑-皮下瘀斑,蜘蛛痣(早期肝硬化的标志),巩膜蓝斑。
舌象-紫暗,瘀斑,瘀点,舌下络脉紫黑。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一级方)。
2.止血——全身出血证(咳、咯、吐、衄、便、尿、崩漏、外伤等)。
代表方: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一级方)六、使用注意1.辨证求因,准确选方(寒热虚实)。
2.剂型:新瘀证急,多用汤剂,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外伤出血,多用丸散,性缓力小,急速止血。
新伤,开汤剂(便于加减),加云南白药、三七粉、七厘散;陈伤用丸散,服用时间长。
3.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4.大出血(止血为当务之急)有虚脱先兆者,当补气固脱(急则治标)。
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5.孕妇,月经过多,慎用活血祛瘀方(性多破泄)。
月经期慎用,因为月经期中医认为属正气亏虚阶段。
第一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红花桃,芎芍膝归生地草,柴胡枳桔活行痛,胸中血瘀不作痨。
一、关于血府-《内经》:“脉者,血之府也”。
王清任错把胸下膈膜低处的空隙认为是血府(王清任: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王氏创立血府逐瘀之剂,本方能逐“血府”瘀血,故称为“血府逐瘀汤”。
二、组成:三、作用特点1.专于肝经:专入肝经,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的瘀血中多用之。
长于胸中:桔梗配枳壳,载药上行。
2.气血兼顾,重在活血:佐以行气(桔梗、枳壳、柴胡)。
3.祛瘀不伤血(当归、生地),行气不耗气(炙甘草)。
12理血剂
[]
组 成
全当归八钱 川芎三钱 桃仁十四枚 炮姜五分 炙甘草五分 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 用
活血祛瘀
主 治
产后瘀血腹痛
产后血虚
寒邪乘虚而入
寒凝血瘀
留阻胞宫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君)全当归 (臣)川芎
桃仁
养血补虚 活血祛瘀
行气活血
(佐)童便:引败血下行
(佐使)黄酒 温通血脉
炮姜 温经散寒
(使)甘草:和药缓急
7、现代药理研究:本方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 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并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营养血 流量;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活 性;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 复等。
[思考]
1、黄芪在本方、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中 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2、本方与桃核承气汤、血府逐 瘀汤在病因病机病位及组方特点上 如何区别?
用。
桃核承气汤
活血祛瘀
《YI LIN GAI CUO》
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赤芍
怀牛膝
川牛膝
牛膝 生地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功用]
活血祛瘀 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血府逐瘀汤
[分析]
瘀 血气 内机 阻郁 胸滞
中
唇、
胸胁刺痛
目、
日久不愈
舌、
急燥易怒
脉 均
瘀血阻滞 清阳不升
见
头痛 瘀
【治法】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方解】
君 龟板(量重) – 益肾滋阴而降火 白芍 – 敛阴益血以养肝
臣 黄芩 – 清热止血 黄柏 – 泻火坚阴
佐 椿根皮 – 固经止血 香附 – 调气活血
阴气火 血血热 得调得 养畅清
《方剂学》第十二章,理血剂
• 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 热。
• 3,配伍特点:
• 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
• 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使全方温 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 4,加减法: • 小腹冷痛甚,去丹皮,麦冬,加——艾叶,
小茴香,桂枝易肉桂。
• 气滞,加——香附,乌药。 • 漏下不止,色淡,去丹皮,加——炮姜,
• 4,加减法: • 火热伤阴,加——沙参,麦冬。 • 咳甚痰多,加——川贝,天竺黄,枇杷叶, • 治鼻衄,加——青蒿,丹皮,去诃子,海浮石。
• 5,使用注意:肺肾阴虚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小蓟饮子(1)
• [组成] 生地,小蓟,藕节,蒲黄,滑石,
•
竹叶,木通,山栀子,当归,甘草
• [功用]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 且补气不壅滞,活血不伤正。
• 4,加减法:
• 偏寒,加——熟附子。
• 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
•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 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 上肢不遂,加——桑枝,桂枝
• 下肢不遂,加——牛膝,杜仲,
• 日久不显,加——水蛭,虻虫
• 口眼歪斜,加——牵正散。
• 5,使用注意:需久服,连续服用,
•
京墨——收涩止血
• [重点,难点] • 1,病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上部出血证。 • 2,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上部出血证的常用
方。
• 上部出血,血色鲜红。
• 3,配伍特点:
• 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
• 寄祛瘀于凉血止血之内,
• 为一首急救止血的方剂。
• 4,加减法:
• 气火上逆,以大黄,栀子为主,并加—— 牛膝,代赭石。
12理血剂
芍药 二两[6g]
人参 二两[6g] 阿胶 二两[6g] 生姜 二两[6g] 半夏 半升[6g]
川芎 二两[6g]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冲瘀 任血 虚阻 寒滞
寒凝瘀阻:少腹冷痛,或月经推后, 或闭经不行,痛经,甚则宫寒不孕。
血不循经:漏下不止,或月经提前,或一月数行。 阴血不足,失于濡润:唇口干燥 瘀热或阴虚内热:傍晚发热,手足心热
运 用
1、因跌打损伤,瘀停胁下, 血瘀气阻所致,以伤后胁下疼痛, 位置固定,痛不可忍为要点。 2、虽本方原为跌打损伤、 瘀停胁下而设,而现在已发展运 用为伤科常用的内服方剂,即其 他部位之伤亦可加减运用。 3、服用时应中病即止,空腹 温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则停 服。
思 考
1、大黄在本方、 大承气汤、温脾汤、 桃核承气汤、芍药汤 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生 化 汤 1、为妇科产后常用方剂。 2、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辩证要点。 3、有瘀块痛甚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祛瘀止痛; 痛不甚去桃仁;小腹冷痛加肉桂温经散寒。
4、血热有瘀者不宜。
5、现代药理作用:本方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即 可对抗外源性雌激素所致子宫增生性变化,又可对抗去 卵巢后子宫的萎缩,并增强子宫对雌激素的敏感性。 6、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宫缩痛、胎盘残留、胎死腹 中、子宫肌瘤、子宫肥大、小产后流血不止属虚、寒、 瘀所致者均可选用。
LI XUE JI
理 目 的 要 求
血
剂
1、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 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 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 子、黄土汤。 3、熟悉: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咳血 方、槐花散。
《方剂学》PPT课件:12-理血剂
柴胡──疏肝解郁 枳壳──行气宽胸 使气行则血行
桔梗──开宣肺气
使:甘草--调和诸药
活血祛瘀 行气止痛
王清任活血化瘀五大名方的区别运用:
血头面部瘀:头痛头晕、耳聋、脱发、面部黑斑 ---通窍活血汤
胸胁部瘀血:胸痛、胁痛、心悸、失眠多梦 ---血府逐瘀汤
膈下、脘腹部瘀血:胁下、脘腹疼痛不移,或有痞块 ---膈下逐瘀汤
化瘀生新 温经止痛
[运用]
使用注意:本方为妇女产后常用方剂,因其功用以 化瘀为主,兼能养血温经,故宜用于产后瘀阻而兼血虚 有寒者。若产后无瘀血阻滞,或属血热有瘀者均不宜用。
[主治证病机]
桂枝茯苓丸
素有癥块 瘀阻胞宫 后又妊娠
血不归经──妊娠下血不止 血色紫黑晦暗
血不养胎──胎动不安
舌质紫暗 或有瘀点 脉沉涩
3、使用注意
(1)用散剂宜事先制备,以去火毒。
(2)只宜暂用,不宜久服,血止后当图本论治。
(3)虚寒性出血忌服。
[主治证病机]
小蓟饮子
热结下焦 损伤阴络──尿中带血(尿血)
血
(膀胱) 气化失司──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淋
[治法]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药配伍]
君:小蓟──清热凉血止血,并利水通淋
桃仁一两 生军五钱 芒硝二钱 炙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枳实三钱
翌日问之,知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体亦不疲,且能啜粥, 见人羞避不出。乃书一善后之方与之,不复再诊。
[主治证病机]
血府逐瘀汤
血瘀气滞──胸痛日久,痛有定处 阻
滞 清阳郁遏不升──头痛
瘀 阻
气 机
肝失条达──急躁易怒
胸 中
瘀 久
瘀热内扰
9. 理血剂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主证分析: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瘀阻胸胁 气滞络阻 胸胁瘀肿,痛不可
忍。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方解:
大柴 黄胡 桃红穿 仁花山 甲 臣 当瓜 归蒌 根 佐 甘 草
君
使
配伍特点
升降同施,调畅气血;
活中寓养,瘀去新生。
运
用
辨证要点:胁肋瘀肿疼痛。
随证加减:瘀重痛剧,加三七或乳香、 没药、元胡;气滞甚胀痛,加川芎、香附、 郁金、青皮。 使用注意:服药后应“以利为度”, “得利痛减”,则易方调理。
温经汤
(《金匮要略》)
主证病机分析:
冲 任 虚 寒
寒凝气滞——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久 不受孕。 寒凝血瘀——痛经、唇口干燥。 瘀阻生机——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傍晚发 热,手心烦热 虚寒失固 瘀血阻滞 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崩中漏下。 血不循经
病机特点
寒、瘀、虚、热错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解:
黄土汤
(《金匮要略》)
主证分析: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部位 出血特点 血色、质 阳 病程 虚 出 血 伴见虚寒证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解: 灶 心 土
君 附白 子术 臣 生阿 地胶 佐1 黄 芩 佐2 甘 草 使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
济。
运用:
辨证要点: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 力。
第二节 出血
适用病证:血溢脉外之出血证。
出血总与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有关。
十灰散
(《十药神书》)
主证病机分析: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 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功用:凉血止血 方解:
方剂学-12-理血剂(1)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病位:胸中 病机:血瘀阻滞,兼有气滞 胸痛,头痛,急躁易怒,痛如针刺而有定处, 呃逆,干呕,入暮潮热,心悸,失眠, 舌黯红,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主证分析:
瘀阻胸中,清阳不升 肝郁气滞 急躁易怒 肝胃不和 胃气上逆 呃逆,干呕 犯胃 瘀久化热 瘀热 入暮潮热 瘀阻生机 心失所养 心悸,失眠 舌脉:舌黯红,脉涩或弦紧
肝郁气滞 胸中血瘀
扰心 心烦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方解
配伍特点: 气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随证加减: 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棱、 莪 术; 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 泽兰; 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虫、水蛭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功用
主治
证治分析: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邪在太阳不 解,化热随经 传腑,与血相 搏于下焦
病在下焦 病在血分 与气无涉
少腹急结 小便自利
少腹急结 小便自利
至夜发热
瘀热上扰 心神不宁
夜间属阴 热在血分
瘀热互结之征
脉沉实而涩。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主证病机分析:
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经脉失养 气虚不摄 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 流涎,苔白,脉缓.
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语音蹇涩,下肢痿废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方解 君: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促进血行 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臣:当归尾—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佐:桃仁、红花、 川芎、赤芍 活血祛瘀 地龙—善走经窜络,通经活络,以行药力.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血剂
君
祛 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瘀 ,
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臣
疏 肝
当归----补血活血
佐
通 天花粉----消瘀散结,清热润燥
络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使
温经汤《金匮要略》
【功用】温经散寒, 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证。 病症分析:
月经不调,小腹冷痛
冲
任
焦 蓄 血
小便自利----膀胱气化未受影响 烦躁谵语、如狂----瘀热上扰,心神不宁
证 妇人闭经、痛经----瘀血内结,经行不畅
脉沉实而涩----瘀血之象
配伍意义:
桃仁----活血破瘀 瘀热并治 君 大黄----下瘀泻热
逐 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瘀
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
臣
泻
热 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
(3) 由于活血祛瘀剂性多破泄,故凡妇女经期、月 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功用】 逐瘀泻热。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
狂,甚则谵语烦躁,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 脉沉实而涩者。
病证解析:
少腹急结----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
下 至夜发热----热在血分
经有瘀块,月经先期
冲任虚寒,寒滞 胞宫,血凝气滞
虚 寒
一月再行或崩漏 ----瘀血内停,血不循经
, 久不受孕----胞宫虚寒,精冷不育
瘀 血
月经后期,闭经----瘀血内停,经脉不畅
阻 痛经----寒凝血瘀,经脉不畅
滞 证
唇口干燥----瘀阻,新血不 生,不能润燥
傍晚发热,手心烦热--阴血耗损,虚热内生
中医方剂学之理血剂ppt课件
理血剂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05
理血剂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Chapter
理血剂的药理作用研究
药理作用机制
理血剂在中医方剂学中主要用于调节血 液运行,具有活血化瘀、止血调经等作 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理血剂主要 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 标、抗炎、抗氧化等机制发挥疗效。
02
03
槐花
侧柏叶
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便血、痔疮出血等 症状。
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吐血、咳血等症状 。
补血药
熟地黄
阿胶
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作用,常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 。
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作用,常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症状 。
中医方剂学之理血剂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理血剂的概述 • 理血剂的常用药物 • 理血剂的配伍原则 • 理血剂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 理血剂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理血剂的概述
Chapter
理血剂的定义
01
理血剂是指以调理血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血行失常或血分有热所 致的病证。
止血药的配伍
总结词
止血药常与收敛药、温里药、补益药等配伍使用,以增强止血效果,同时收敛耗散的阳气、温通经脉、补益气血 。
详细描述
止血药如白及、仙鹤草等常与收敛药如乌梅、五味子等配伍,收敛耗散的阳气,达到止血效果;温里药如附子、 肉桂等可温通经脉,适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出血证;补益药如黄芪、党参等可补益气血,适用于出血导致的血虚 证。
、黄连解毒汤等。
理血剂的功效与主治
《方剂学》理血剂 PPT课件
黄土汤
辨证要点:
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Hale Waihona Puke 加减变化:医学课件
41
佐
通络
地龙
医学课件
22
补阳还五汤
配伍特点:
证治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弱
中风后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者常用
医学课件
23
补阳还五汤
临床应用: 使用注意:
医学课件
24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医学课件
25
桂枝茯苓丸
气滞血瘀 瘀湿阻滞
活络效灵丹
本方
芍药 桃仁
丹皮
桂枝
桂枝 茯苓
医学课件
26
桂枝茯苓丸
木火刑金→火不降则肺不宁
清肝火:青黛、栀子
次 因
血因咳而出→咳不止则血不宁
敛肺止咳:诃子
医学课件
33
辨证要点:
咳痰带血,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加减变化:
火热伤阴者,加沙参、麦冬; 咳甚痰多者,川贝、天竺黄、枇杷叶
医学课件
34
小蓟饮子
《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医学课件
35
小蓟饮子
凉血止血 利水通淋
医学课件
8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医学课件
9
生化汤
血虚寒凝
瘀阻胞宫
化瘀生新 温经止血
医学课件 10
生化汤
当归 化温 瘀经 生止 新血
君 臣
川芎 桃仁
炮姜 黄酒 童便 甘草
医学课件
佐
使
11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医学课件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理血剂概述一、定义: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以治血瘀或出血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二、立法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灵枢•小针解》篇:“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等作为立论依据。
活血祛瘀三、功用、分类及适用范围:血是水谷精微所化生,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内以荣润五脏六腑,外以濡养四肢百骸。
古人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
若生化无源,营血亏损;或血行不畅,瘀滞内停;或离经妄行,血溢脉外,则形成血虚、血瘀、血溢等血分病证。
血虚证治宜补血,已于补益剂作了介绍;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即“血实者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溢证治当止血,“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属于理血剂的治疗范围,故本章方剂分为活血祛瘀和止血两类。
五、使用注意事项:在活血化瘀剂中:在临证使用时,还应辨清导致瘀血的原因及兼挟症,配合其他药物协同治疗。
活血化瘀多破泄之品,逐瘀过猛或使用日久,均可伤正,常兼顾调补,或间隔使用,或制成丸剂,使消瘀而不伤正;月经过多及孕妇等当慎用或禁用。
在止血剂中:首先应辨清寒热虚实及病位,不可误用。
虚寒性出血,忌用苦寒清凉;实热性出血,忌用温补统摄;上部出血,忌用升散药;下部出血,忌用沉降药;出血确系瘀血内停,血不归经者,可重用化瘀药以化瘀止血;止血过早易留瘀,特别是大剂寒凉收敛之品,故应适量选用有化瘀作用的止血药,或伍用活血祛瘀药,以防血止留瘀;大出血而有虚脱先兆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独参汤、参附汤以补气固脱。
第一节活血祛瘀活血祛瘀剂是以流畅血脉、攻逐瘀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逐瘀血功能,以治疗血行不畅、瘀滞内停病证的一类方剂。
临床主要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胸腹疼痛、徵积包块、痈肿初起、蓄血、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瘀阻经络所致的半身不遂、外伤肿痛、胁肋疼痛等。
常用药物有具活血化瘀功能的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与具破滞通瘀功能的穿山甲、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
代表方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等。
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该类方剂由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一般与理气药相配伍,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此外,可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酌情配伍相应药物,兼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以祛除寒邪,温通血脉;瘀血化热者,伍以清热药,以清化瘀热;瘀久伤正者,配合补益气血阴阳药以培益正气;瘀久入络者,伍入虫类药以搜剔入络之邪;瘀久成徵积者,配以破积消徵药以消化肿块。
桃核承气汤(又名:桃仁承气汤)1(《伤寒论》)【组成】桃核去皮尖,五十个(12g)大黄四两(12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芒硝二两(6g)【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谵语烦渴,至夜发热,甚则其人如狂。
【治证简析】本方原治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腑化热,与血搏结乃成之下焦蓄血证。
瘀热互结阻于下焦,故少腹急结;因系下焦蓄血而非蓄水,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热在血分,夜属阴,故至夜发热;血分有热,失于濡润,故口渴。
瘀热上扰心神,轻则烦躁,其人如狂,重则谵语。
胞宫位于下焦,瘀热相结,又可致痛经、闭经等疾。
瘀热互结,法当破瘀泄热,病在下焦,又当因势利导,故立破血逐瘀,攻下泻热之法,使瘀血去,邪热泄,神志宁,诸证自解。
【方解】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组成。
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者合用,直达病所,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破血祛瘀,又防寒药遏邪凝瘀之弊;芒硝咸寒软坚,助大黄攻逐瘀热,同为臣药。
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诸药峻烈之性,以防逐瘀伤正,为佐使药。
五药相合,共奏破血下瘀,通便泄热之功。
君桃仁——甘平,重用,破血祛瘀二药合用,直达病所,大黄——苦寒,攻下瘀积,荡涤热邪使瘀热从下而去。
臣辛散温通以通利血脉,助桃仁活血化瘀;桂枝—性温可监制硝、黄之寒凉,以免凝瘀。
芒硝——咸寒软坚,助大黄泄热通便,泻血下瘀。
佐顾护胃气以防寒下伤胃炙甘草—甘温缓和诸药峻烈之性,使祛瘀而不伤正使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泄热之功,使血分瘀滞得行,热结得清,下焦蓄血证候自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活血祛瘀药配伍泻热攻下药,瘀热同治,并使邪有出路;二是在大队寒药中配入少量桂枝,既助桃仁等活血之力,又可使全方凉而不遏。
【临床应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主方,临床当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象沉实或涩为使用依据。
2.加减变化:若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者,可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等以活血祛瘀止痛;若用于月经不调瘀滞较甚者,痛经可加延胡索、五灵脂以调经止痛;闭经可加牛膝、当归、川芎以行血通经;恶露不下者,加五灵脂、蒲黄以祛瘀散结。
若用于上部瘀热之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吐衄者,可加牛膝、生地、丹皮、白茅根等以清热凉血,引血导热下行,寓上病下取之意。
3.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盘残留、附件炎、肠梗阻;亦可用于急性坏死性肠炎、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头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血管病、宫外孕、子宫肌瘤等证属瘀热互结者。
4.使用注意:若兼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再用本方。
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孕妇忌用,体虚者慎用。
【方论选录】章楠:“此即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引入血脉以破瘀结也。
硝、黄、桃仁咸苦下降,佐桂枝、甘草辛温甘缓载之,使徐行入于血脉,导瘀血邪热由肠腑而去,故桂枝非为解太阳之余邪也。
所以《论》言,其外不解者,未可攻;外解已,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
而不以桂枝名汤,见得太阳表邪已解,直从阳明主治,藉桂枝引入膀胱血脉以破瘀结也。
良以大黄倍于桂枝,则桂枝乃得从大黄下行,而不能升散走表;大黄得桂枝辛甘而不直下,庶使随入血脉以攻邪也。
盖胃为脏腑之海,故各脏腑之邪皆能归胃,则各脏腑之病皆可从胃主治,但佐导引之药,如此方之用桂枝者,自可取效也。
诸家多谓桂枝以解太阳余邪,恐非其义。
若使桂枝走表,则调胃承气焉能入膀胱破瘀结,而仲景亦不言外已解乃可攻之也。
”(《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现代研究】本方对注射地塞米松所引起的大鼠血液流变性异常模型有对抗作用,对模型动物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均可使之降低;口服本方120分钟后血粘度明显下降;本方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其强度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本方对小鼠自身粪便灌胃造成的实热型便秘,给药组第一次排便时间及4小时排便总粒数分别为23.9±5.9和6.1±1.8粒,而对照组为40.3±11.9和2.6±0.9粒;对只给大米而不饮水引起的小鼠燥结型便秘,给药组4小时排便总粒数为9.5±4.3粒,对照组仅为3.6±1.8粒,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上述研究,为理解本方破血下瘀,泄热通便的功效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药理学依据。
血府逐瘀汤1(《医林改错》)【组成】当归三钱(9g)生地三钱(9g)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枳壳二钱(6g)赤芍二钱(6g)柴胡一钱(3g)甘草二钱(6g)桔梗一钱(5g)川芎一钱半(5g)牛膝三钱(9g)【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治证简析】本方证原为治血瘀胸中(血府)而设,是王清任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首方剂。
本方为血府血瘀证而设。
《医林改错》曰:“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
”可见,王清任所言血府,即胸中。
胸中瘀血阻滞,不通则痛,阻碍清阳升达,清空失却温煦,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有定处如针刺;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瘀阻日久,肝气不舒,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入暮潮热;扰及心神,则心悸失眠;累及于胃,则呃逆不止。
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涩等,均为内有瘀血之征象。
病机重在血瘀,兼有气滞,治当活血化瘀为主,行气止痛为辅。
瘀血内阻胸部,阻碍气机,不通则痛——胸痛日久不愈;气郁不舒,肝失其柔顺条达之性——急躁易怒;郁而化热,病在阴分——傍晚渐热,内热烦闷;瘀热上扰心神,心失所养——心悸失眠;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头痛;引动胃气,胃失和降——呃逆;瘀血既久,新血不生,肌肤失于濡养——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面淤点;脉道不利——脉涩。
【方解】本方证总病机为瘀血阻滞胸中,血瘀气滞,以血瘀为主,气滞为次。
故本方立法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养血、凉血。
本方系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仁活血祛瘀为君药。
当归、红花、赤芍、牛膝、川芎助君祛瘀之力,同为臣药,其中牛膝且能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入胸中,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以除瘀热,合当归又滋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各药配伍,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清,肝气舒畅,诸证自愈。
桃桃仁、红花红活血祛瘀川芎、赤芍四兼以养血当归、生地物以使祛瘀不伤新血汤牛膝——通利血脉,活血祛瘀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枳壳——理气宽胸以使气则血行开胸行气桔梗——开提肺气甘草——调和诸药综合本方,不仅行血分淤滞,又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而又生新,合而用之,可作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方。
本方配伍特点:气血兼顾,在活血祛瘀药中配入柴胡、桔梗、枳壳,寓行气于活血之中;行中寓养,活血理气药中配以当归、生地,使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升降同用,配以柴胡与牛膝,桔梗与枳壳,合用使气机畅达,堪称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临床应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胸中血瘀证之要方。
临床以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使用依据。
2.加减变化:胸中瘀痛甚者,可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兼青紫肿甚者,可加青皮、香附行气止痛;兼气滞胸闷者,加瓜萎、薤白以理气宽胸;血瘀经闭、痛经,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血瘀痞块,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消癥化积;瘀热甚者,可重用生地、赤芍,加丹皮以凉血退热;头部瘀痛者,可加麝香、老葱辛散上行,通窍止痛。
3.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肋软骨炎、胸部软组织损伤、脑震荡后遗症;亦可用于三叉神经痛、神经官能症、月经紊乱等,证属肝经血瘀气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