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第十三章治风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治风剂

概述

一、定义:

凡是运用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二、立法依据:

俞根初云:“外风宜散,内风宜熄”(《重订通俗伤寒论》)。

三、分类及适用范围: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亦较复杂,但据病因及证候特点,可概括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外风指风邪侵入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所致。“风者,百病之长”,为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与寒、湿、热等邪相兼为患,故其证型有风寒、风湿、风热之别。此外,风邪毒气从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而致的破伤风,亦属外风范畴。外风致病的临床表现除表证外(参见解表剂),主要有风邪上犯头目所致的头痛目眩;风邪与湿热相搏于肌肤所致的皮肤瘙痒、湿疹;风邪中于经络所致的口眼斜、手足不能运动;风邪与痰湿、瘀血阻于肢体经络、筋脉、骨节所致的四肢挛痛、麻木、屈伸不利;或破伤风毒所致的口噤不开、手足拘急甚至角弓反张等。“内风”是指脏腑机能失调所引起的风病,其病变主要在肝。常见有肝风上扰,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致的眩晕、头痛、中风昏倒、半身不遂;或肝经邪热炽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抽搐;或肝肾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的筋脉拘挛、手足蠕动、震颤等。在治疗上,外风宜疏散,使邪从外出;内风宜平熄,使脏腑机能恢复平衡。因此,本章方剂可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

四、使用注意事项:

治风剂临证使用首先必须辨证准确,分清外风、内风之证。若属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属于内风,则宜平熄,切忌辛散。其次,应分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配伍。如风邪兼寒,兼热,兼湿,或夹痰,夹瘀者,应分别与祛寒,清热,祛湿,祛痰,活血祛瘀等法配合应用,才能契合病机,提高疗效。此外。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兼夹外风,立法用方,应分清主次,全面照顾,兼而治之。治风剂中所用辛散疏风药性多温燥,易伤津液,且易助火,因此,对于津液不足或有阴虚,或阳亢有热者均应慎用,亦可少佐滋阴之品以制约之。

第一节疏散外风

疏散外风剂多以辛散疏风药为主组成,适用于外风侵袭经脉、肌肉、筋骨、关节等所致的病证。若风邪上犯头目引起头痛,眩晕等症,治宜疏风邪,止头痛;风热、风湿郁于肌腠,浸淫血脉,引起皮肤瘙痒,风疹,湿疹,治宜疏风止痒,清热除湿;风邪夹痰阻于头面经络,引起口眼歪斜,治宜祛风化痰;皮肤损伤,“风邪毒气”侵入,引起破伤风,治宜祛风止痉;风与痰湿、瘀血阻络,引起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等,治宜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上述五种常见病证,尽管表现各异,但皆因外感风邪所致,故在治疗上均以疏散外风为法,选择辛散疏风药为组方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荆芥、川芎等。并根据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病邪的兼夹和邪犯部位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病证,配合相应治法进行不同的配伍,主要有:

(1)配养血药:如当归、白芍、熟地、胡麻仁之类。由于风邪浸淫血脉,易于损伤阴血,血虚生燥,往往使风病进一步加重,加之祛风药物辛温香燥亦易伤人阴血。因此,祛风方剂配伍养血药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配伍方法,达到养血疏风的目的。在祛风与养血的配比上,一般祛风药的用量要大于养血药。

(2)配熄风止痉药:如全蝎、僵蚕、天麻之类。风性善行而数变,外风又可引动内风。故在疏散外风剂中有时亦配合熄风止痉之品,以内外兼治,加强疗效。主要适用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证和破伤风等。这种配伍,其中祛风药宜选用祛风而兼有化痰作用者较好,白附子、天南星常为首选药;熄风止痉药则宜选用既能疏散外风,又能平熄内风的天麻、僵蚕、全蝎之类。

(3)配活血药:如川芎、乳香、没药之类。由于风邪入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因此风病往往兼有瘀阻之病机,血瘀则使机体失于血的濡养,不仅能够加重风病;而且也不利于疏散风邪,所以祛风方剂配伍活血之品,意在加强祛风之效,消除血瘀络脉不通的病理改变。根据病情,活血药的选用,一是宜用活血而兼行气者,兼顾活血与行气两方面的作用,川芎、乳香、没药常为首选之品;二是宜用活血而兼养血者,针对血瘀而有血虚的病机,当归、白芍常为首选之品;三是宜用活血而兼清热者,适用于血瘀而兼热象者,常用丹参、赤芍、丹皮之类。宋代陈自明提出的“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治疗方法,就是在总结前人祛风与活血药物配伍的基础上确立的。

(4)配清热药:如石膏、黄芩、生地之类。风为阳邪,易从热化,祛风药物多辛香温燥,更易助阳化热,因此祛风方剂申常配伍清热之品。宋金元时期在清热药的选择上,多以石膏清热而生津,黄芩清热而燥湿,生地清热而凉血,代表清热药三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临床可根据风邪化热,损伤津液的程度及兼夹病邪的不同,灵活运用,有所侧重。疏散外风方剂配伍清热药,有时是属于反佐之法,是恐辛温发散或火热助阻之品药后生变,故以苦寒之品以制其辛温发散太过,防止温燥伤津之弊。

川芎茶调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240g)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香附子炒,八两(240g)(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30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各6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

薄白,脉浮者。

【治证简析】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原因有内伤、外感之不同。本方所治之头痛,为外感风邪所致。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风邪外袭,循径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见头痛、目眩;风邪束表,卫阳不得宣达,正邪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苔白脉浮;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故鼻塞;若风邪留而不去,则头痛日久不愈,其痛或偏或正,作止无时,即为头风。针对本方所治之证为风邪外袭,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病机,据“外风宜散”之治则,法宜疏散风邪而止痛。

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风邪外袭,循经上扰上部,清阳之气受阻——偏正头痛,头目昏重;风邪外束,正邪交争——恶寒发热,肢体烦疼;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鼻塞声重;若风邪留而不去,头痛久而不愈者,其痛或偏或正,或牵引眉棱作痛,休作无时,即为头风。

【方解】“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医方集解•发表之剂》)。方中川芎味辛性温,辛香走窜,上达头目,长于祛风止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二经头痛(头两侧痛或巅顶痛),《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为君药。羌活、白芷、细辛均可祛风止痛,其中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并可宣通鼻窍,共为臣药。君、臣药相配,效专力强,各有侧重,相得益彰,止头痛之功甚著。荆芥、防风、薄荷辛散上行,疏风而透邪外出,是为佐药。其中薄荷为辛凉之药,用量较重,轻扬升浮,既可助君、臣药以祛风,又可清利头目而治头风、头痛。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服时以清茶调下,取其苦寒清上降下之性,既能上清头目,又能制约诸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君:川芎——辛温,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

臣:薄荷、荆芥——轻而上行,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佐:羌活——辛苦温,祛风止痛,善治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后头痛牵连项部);

白芷——祛风止痛,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痛、眉棱骨痛);

细辛——辛温——芳香气浓,性善走窜,具有较好的祛风散寒止痛之力,且长于治少阴经头痛,并能宣通鼻窍;

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清茶——苦寒清上降下,既可上清头目,又能监制风药过于温燥、

升散之性,使升中有降;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川芎、白芷、羌活、细辛并用,止痛作用强,且诸经头痛皆可兼顾;二是在运用大队温燥、升散风药时,以清茶调服,使温燥有制,升中有降。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主治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临床以头痛、鼻塞、脉浮为依据。

2.加减变化:治头痛风寒偏甚,重用川芎,加生姜、紫苏等;治头痛风热偏甚,可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若头痛久而不愈,邪深入络可配僵蚕、全蝎、桃仁、红花等。

3.现代运用:本方可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病属外感风邪为患者。

4.使用注意:本方辛温药较多,凡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阳气亢盛之头痛,均不宜使用本方。本方应用时宜量轻微煎,以取其轻清之气上入头面而疏风之意。

【方论选录】

张秉成:“治风邪上攻,留而不去,则成头风。或偏或正,作止无时。甚则憎寒壮热,或肝风上乘,头目晕眩等证。夫头痛久而不愈,即为头风。头风久必害眼者,以目为肝窍,风气通于肝。若风热相灼,则肝肾所聚之精华,渐至耗损,故目亦渐至失明,斯时如不先去风热,徒与滋水柔肝,无益也。故以薄荷之辛香能清利头目,搜风散热者,以之为君。川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其辛香走窜之性,用之治上,无往不宜,故以为臣。羌防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以病在于巅、惟风药可到也,以之为佐。细辛宣邪达窍,甘草和药缓中,茶性苦寒,能清上而降下,以之为使也。食后服者,欲其留恋于上,勿使速下耳。”(《成方便读•卷之一》)【现代研究】

川芎茶调散袋泡剂在镇痛、抗炎、解热、耐缺氧等方面均较川芎茶调散汤剂的作用强。而且袋泡剂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纳的中枢抑制作用,使小鼠入睡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延长;其催眠作用,剂量愈大,入睡愈快,睡眠时间愈长。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虚证型偏头痛,发现患者的D-木糖及收率,血浆皮质素,血浆SP水平及VIP水平低于正常。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以VIP及SP两项最为明显(P<0.01)。而VIP升高能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镇痛;SP是与疼痛有关的一种肽神经递质,SP升高能引起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从而起镇痛作用。

【附方】

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即川芎茶调散原方加菊花一钱(6g)、僵蚕三分(3g)。共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服。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